最新唱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主旋律 以宗教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论文(模板5篇)

时间:2023-10-01 23:18:33 作者:影墨 毕业论文 最新唱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主旋律 以宗教和谐促进民族团结论文(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唱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主旋律篇一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它呼唤教师去构建和谐的课堂,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地汲取知识,实现知识的真正迁移,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和谐的课堂呢?结合一些实践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和谐课堂应该内容丰富,学生想学

我们知道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的更替非常之快。我们教学内容的变化速度有时远远跟不上知识更新及社会发展的速度。一个跟不上时代的落后陈旧知识学生会喜欢吗?会想学吗?要摆脱这种困境,除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即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化、现代化、趣味化。课堂内容的丰富化是全面;课堂内容的现代化是实用;课堂内容的趣味化是兴趣。以上这些就要求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既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实用,也要注意知识的趣味和表现,更要注意学生的“四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简单的说课堂内容的设定是素质的而不是应试的,是实用的而不是目标的。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比作一桌大餐的话,那么一定色香味具全,学生一定会喜欢。

二、和谐课堂应该形式活泼,学生爱上

爱因思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课堂内容确定了,还要注意教学形式学生是否感兴趣。教学形式是课堂的骨髓,是线索。它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影响到和谐课堂的构建。那么,和谐的课堂形式有什么标准吗?我觉得,喜欢就是标准,喜欢就是最好的。设想一下:随着课堂内容的展开,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是唉声叹气,毫无兴趣,被动参与,还是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高,愉快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中去。这两种课堂哪种较好?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和谐的.形式应该是主动积极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是活泼的而不是呆板的。课前,教学形式应该依生而定,依学而教,不是教师的主观能动,而是依学情定教情,依教情落形式。

教学的形式很多有谈话、参观、表演、实验等。单就一节课而言,有时是多种形式的综合,但如何进行设计还需依内容,依学生爱好而定。

三、和谐课堂应该师生平等,学生为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会无限信任你”。的确,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启发者、倾听者……首先就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做学生可亲、可敬、可近、可信的人,课堂才能有效的产生知识与知识、情感与情感、思想与思想等方面的融洽交流,才能有效发展学生。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师,课堂上没有一丝微笑和亲近感,动辄批评,少则罚站。学生则是畏畏缩缩,胆颤心惊。想象一下,这样的课堂会好吗?这样压抑的课堂学生会喜欢吗?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如此这样,课上,学生敢说话了,敢提问了,积极参与了。学习氛围就不会差。所以和谐课堂教师要记住:鸟儿高飞,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则需要自由宽松的和谐课堂。

四、和谐课堂应该评价得法,学生乐学

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欲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和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任何积极的学习行为,给予及时的评价,即使学生理解有误、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鼓励、启发学生。而且鼓励要热诚,发自内心充满激情,不能人为的夸张。总之,课堂中要给学生及时、恰当、热情的表扬鼓励,特别要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当然,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时,才能形成真正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唱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主旋律篇二

。会议传达了自治区“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动员大会和南疆学前双语教育干部支教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就工委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和选派干部赴南疆支教工作作出安排。

与会人员认真学习了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在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贯彻落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 重要讲话精神的实际步骤,是进一步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是转变干部作风的现实需要。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影响深远。

会议要求,工委全体人员要深刻认识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工委上下要立即动员起来、迅速行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扎实的作风积极投身到活动中去,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确保“活动一人不少,全员参与”,为推进新疆民族团结局面达到历史上最好时期作出应有的贡献。

开展此次南疆学前双语教育干部支教工作,每位干部职工都要自觉从政治高度、战略高度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做好干部支教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影响,充分认识干部支教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坚决地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完成好自治区党委赋予工委的支教任务。

唱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主旋律篇三

坚持开展系统、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既是一项现实的紧迫工作,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下文是小编收集的贵州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欢迎阅读!

第一条为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完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民族工作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政策措施,统筹研究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族团结进步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负责本辖区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建设,鼓励各民族间相互交往、交流,促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团结;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部队等创建活动。

第七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做好本单位、本系统、本辖区内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第八条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报道,各新闻宣传单位应当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每年10月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

第九条行政学院(校)、公务员培训机构应当将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基本知识纳入公务员培训内容。

企业事业单位在培训员工时应当将民族政策、民族基本知识纳入培训内容。

有关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研究机构应当加强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

学校应当将民族基本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

第十条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尊重和支持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十一条各民族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民族歧视、民族侮辱、民族分裂和危害国家统一的言行。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违法行为有权制止和举报;民族宗教事务等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二条省级财政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以及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向民族地区倾斜,专项转移支付按照规定直接分配到民族地区。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安排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工业和信息化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交通运输、农田水利、文化建设、体育事业、医疗卫生以及产业扶持、教育发展、社会保障、旅游发展、公益事业等项目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

第十四条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少数民族扶贫开发机制,优先落实对口帮扶资金和项目。

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十五条自治州人民政府依法行使城乡规划、城市管理、土地管理、房地产管理、财政等方面的职权。

自治州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乡、土地等方面的规划,应当经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核后,依法报有审批权的机关审批。

第十六条民族乡一般不得撤销或者合并,确实需要撤销或者合并的,应当进行科学论证、评估,听取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和民族乡群众的意见,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民族乡撤乡设镇或者民族乡与其他乡镇合并后,继续享受民族乡有关政策。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民族地区发展专项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有关部门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时,应当征求同级民族宗教事务部门意见。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促进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民族地区特色工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镇化建设的实际,鼓励和支持民族地区建设体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特色小城镇和特色村寨。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应当建立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情况统计监测和评估制度。

第二十一条国家机关应当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制度,推进少数民族干部、人才的交流。

民族地区的国家机关,根据需要可以安排一定职位定向招录少数民族公民。

省直属事业单位和民族地区的事业单位,可以定向招聘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公民。

禁止以族别、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理由拒绝录用、招聘少数民族公民。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民族宗教事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料、数据、音像、实物等的搜集、研究和整理,并建立档案。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民族宗教事务、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等部门应当根据民族地区特点,规划建设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区、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保护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等设施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抢救、保护和使用,开展教学、普查、搜集、整理、编纂、翻译、出版和研究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古籍传承人的扶持,提供必要的传承活动场所和经费资助,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交流活动,做好传承人记录、整理、出版有关技艺资料工作。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快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普通高中和职业院校的建设,发展民族特色教育事业。

第二十六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发展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规模适度、专业设置和层次结构合理的高等、中等民族医药教育体系,加强民族中医药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应当加强民族医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扶持民族医药产业,鼓励研究、创制新产品,推动本地有特色的民族药业的发展。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支持民族地区科技事业发展,将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成果向民族地区推广、运用,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带技术、项目、资金等到民族地区创业。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民族宗教事务等部门应当发展民族体育事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挖掘、整理和推广独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加大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加强城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保障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救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可以设立少数民族事务服务窗口。

机场、车站、港口、医院、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点)等公共场所,不得因族别、宗教信仰和风俗习俗等歧视少数民族公民,拒绝接待。

第三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少数民族特殊饮食习惯需要,引导支持在机场、车站、港口、学校等建立必要的服务设施和网点,举行大型活动时,建立临时性服务设施。

第三十三条公民的民族成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公民申请变更民族成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部门和公安机关按照国家规定办理。

公民不得采取谎报、伪造等欺骗手段变更民族成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务便利为违法变更民族成份的公民提供帮助。

第三十四条对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一条第四款、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并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采取谎报、伪造等欺骗手段变更民族成份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取消其获得的录用、招聘、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资格、待遇。

第三十七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本条例自20xx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一个家庭不团结,可能亲人反目;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我国各民族在历经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交融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贵传统。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欺凌。当时西方人普遍认为中国必然像 奥匈帝国等多民族国家一样,分裂为无数的单一民族国家。但是,他们的预言失败了。中华民族不仅没有分裂,反而"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自由和统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各民族在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在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不仅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得以空前的光大,而且中华民族从自在的联合走向自觉的联合,团结一致走上了通向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

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新纪元,中华民族展现出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展现出无比的自信心、自豪感。60年来,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大团结的伟大旗帜,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 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壮丽史诗。60年来,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克服了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自然界的种种困难和考验,顶住了来自国内外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航船乘风破浪、胜利前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心同德、并肩战斗。今天,"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理念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已经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这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要靠各民族团结友爱。今天,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往开来、意气风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民族复兴的神圣使命把各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只有56个民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携手并肩、团结奋斗,中华民族才能焕发出无比磅礴的伟大力量,民族复兴的伟业才会展现出宽广灿烂的光明前景。

唱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主旋律篇四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在农村,土地种植面积非常广,做好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是推进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当今倡导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要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以此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一、农村经济管理相关概述

(一)农村经济管理要求分析

农村的主要发展目标是提高粮食产量,扩大种植面积,达到增产增收,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促进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在农村经济体制管理过程中,主要涉及到行政管理、执法监督两个重要方面。在这两个方面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执法,细化管理,不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还要努力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把农村的经济管理推向新的高度,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最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开阔眼界,立足长远,不断学习国内外榜样示范村的丰富经验,找出新的发展方向,利用新的发展模式来适应新时期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且给予农民监督权利,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经济管理任务

农村经济管理要结合监督管理体制,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审计工作,因此要强化审计职能,探索出适宜云南省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农村会计工作广度和宽度,把先进村的经验引入到落后的贫困村,慢慢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实现农村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提高农村财务管理能力,同时对于资产的管理,要把农村集体资产作为重点保护对象,以此保障集体资产能够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把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的监督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属于农村经济管理任务的一部分。农村要走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就要不断发挥农村自身优势,把服务业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联系在一起,形成规模经济。积极展开农业合作和试点单位的领头作用,利用讲座或实地讲解的形式对农村经济发展知识、发展模式进行宣传,以此提高农民对于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农民参与经济管理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一)对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现状认识

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有完善财务管理才能维护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以此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可以促进国家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完善的财务体系也是健全农村基层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协调农村经济各个环节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提高必须做到财务管理组织的稳定,经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严于执法,认真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深化经济组织的改革,从而保障农村产业经营模式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改革根本目标在于让广大人民受益,但是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集体经济信息公开程度低、一些地区财务审计工作不健全,并且经济管理人员的执行力不够等问题。

(二)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职能的认识

农村经济管理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服务的,因此要做好农村经济统计表的编报工作。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对农村土地的管理和规划,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要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的落实工作,把关于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落到实处,保障农民的二次分配。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农民的上访工作进行安抚和处理,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不受侵害。云南省一些地区还存在土地荒废现象,这样一方面对土地资源造成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业大规模的发展,所以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要做好土地优化管理工作,把荒废土地有效利用起来,种植本地区的优势农作物,这也能有效的提高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土地流转工作要制定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体系,认真落实每一个细节。还可以适当的发展农村合作社,这样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还能锻炼农民生产活动的组织能力,使我省的农业能够朝着规模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三、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措施分析

(一)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农村经济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经济管理人员的努力与配合,因此经济管理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成为农村经济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体系需要工作人员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在对农村经济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不断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系。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能够体现队伍人员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在我省的一些乡镇,已经实现了定岗定员,岗位责任制,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利用当地人力资源优势,还能避免一部分人员的闲置。农村经济管理人员要不断参与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学习中去,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能力,特别是关于审计方面和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能力,与此同时需要详细制定农村当地的财政收支预算计划,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二)提高农村经济的执法力度

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顺利发展离不开相应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农村经济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工作人员的认真执行,在执行力方面,首先确立执法人员的责任体系,明确工作人员执法工作细则,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执法力度,防止执法目标不明确,执法方式混乱现象的发生。其次,建立严格的工作规章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有效展开我省农村经济管理的具体工作,农村经济工作以此制度作为基本指导,包含了对农村土地承包的处理方式、对农村合作社工作的开展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等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一一落实,才能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另外,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进行合理化的规范。

(三)提升调查研究能力

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随时面临新的改革,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工作人员要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强化在调查研究和工作方式方法探索方面的能力,使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系统的、全面地深入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农业也开始逐步走向信息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有责任把农村经济的可靠信息快速传达给农民,并且指导农民如何按照最新经济信息开展农业生产工作。各级当政府在考察我省农村工作时,要对农村的具体实际情况做充分的了解,之后才能制定出最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政策,而政府领导考察农村实际情况的重要依据是农村经济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信息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发展的重点是提高经济收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努力走出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经济道路。基于此,我们能够看到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关注,不断强化每一个细节工作,优化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村经济管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富强以及和谐农村的建设。

唱响民族团结和谐发展主旋律篇五

摘要:群众文化建设是当今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是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途径。加快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各族人民增长和开发智慧,提升大家认知新事物的能力;对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维护民族之间的团结,构建和谐美好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和谐;社会

我国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各个民族共同进步发展,相互依附生存,互相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多种少数民族文化协调发展的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现阶段是我国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影响和作用,深入探讨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

一、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开展现状

1.文化基础资源丰富,没有深入研究

我国的少数民族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渐渐形成了具有特殊地域的民族文化,内容独特并且丰富多彩,民族文化的覆盖非常广泛,包括了建筑、音乐、舞蹈、语言、节日和风俗习惯等等,尤其是建筑风格与文化是相结合的,歌舞也蕴含了极强的民族特色,非常具有艺术内涵,虽然这些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是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对其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挖掘,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比较单一,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民族文化不能快速地进入群众生活中,不能有效地被利用,群众的热情不高,参与人数比较少,缺乏宣传和倡导群众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进度缓慢。

2.缺乏对民族群众文化开展的重视

民族文化是衡量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民族地区文化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方面,也应该体现在社会价值上,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很多的地方过于重视发挥民族文化的经济作用,对于文化旅游发展过于重视,民族文化的商业经济性相对突出,然而民族文化本身特有的许多特色的东西渐渐被忽略,导致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展开缓慢,并且陷入了误区,由于过分地追求民族文化的经济效果,导致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民族文化的发展始终不尽人意。

3.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人才相对缺乏

发展群众文化的根本在于民族、群众、文化的相结合,现阶段,我国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均衡,高低快慢都不等,有的地方相对落后,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发展起来相对困难较大,没有一支文化高、能力强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人才匮乏,不能够带领群众建设民族文化,是制约地区群众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地区开展群众文化的有效对策

1.重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大多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比较欠发达,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扶持民族地区搞好群众文化生活,调动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才能提高当地的文化建设,同时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增强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活力。

2.合理开发与利用民族文化

目前,我国大力传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然而民族地区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加以保护和发扬光大,这也是开展地区群众文化的必经之路,必须要加以重视。在当前的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作为一个文化的传播倡导人,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并且时刻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大脑,对于民族地区群众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将民族文化合理的融入广大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在弘扬民族地区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种类和形式,提高群众的文化热情,不断的参与到文化建设中,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健康的发展,另外,民族地区的群众文化突出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效的结合,让群众文化更能融入日常生活中去,从而不断的增强民族地方群众文化的吸引力,扶持地方群众文化的发展,鼓励民族地方文化走出去、引进来。

3.积极培养民族地区群众文化人才

开展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工作,必然离不开艺术骨干和艺术家门的文化工作人才的推广和支持,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应该在保证民族文化的权益基础上,发展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不断地壮大公共文化的服务范围,不仅需要加强文化管理人才和业务人才的培养工作,还应该集中培养一批基层群众文化骨干,这支队伍的人群必须要有号召力、有魄力,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的服务中来,对于文化人才的缺乏,要不断地采取物质吸引,要不定期地进行组织培训,对于高素质的群众文化人要重点培养,保障群众文化队伍的高质量,队伍日益壮大起来,只有培养了坚实的后盾,才能不断地提升群众文化工作的品质;各级政府部门要鼓励文艺骨干到民族地区工作,在工资和住房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力量,民族地区也要根据自己民族文化特色来培养文艺骨干,这样能够更加受到当地群众的认同,加快民族地区群众文化建设。

结束语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认识到自身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同时也要认识到群众文化持续开展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抓住机遇、集中财力。从解决各类突出问题着手,以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培养人才、创新模式为手段,全面落实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若青.以和谐文化引领各民族共同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

[2]张喜萍,陈坚良.民族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新[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03)

[3]罗晓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黄河之声,(16)

作者:侯占红单位:长春市九台区莽卡满族乡文化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