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精选9篇)

时间:2023-10-07 20:10:23 作者:飞雪 行政公文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 孤独者读后感(精选9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一

鲁迅的小说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并不少见,每一篇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这么一数,我着实被惊到,原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过鲁迅这么多篇文章了!由此也可见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这期我要说的是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孤独者》,《孤独者》是鲁迅小说集《彷徨》里的一篇。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老师要求阅读的小说,能被拿入大学课堂来研读,想必其文学价值一定不会小。

在课上,我了解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变形的、隐晦的方式来传达某种思想或感情。如《孤独者》就是现代主义文学。而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直接的、明显的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我读第一遍《孤独者》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太能读懂的,在我印象当中,鲁迅的小说都很难读懂,先不说鲁迅的作品总是很耐人寻味,单单就我们的思想境界来说,如果不借助任何辅助材料根本就是不知所云。

我读这篇小说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我相信很多普通读者都跟我一样。魏连殳的孤独不是顾影自怜,也不是被遗世孤立的孤独,而是那种深深地、压抑着的、如大漠孤狼般的那种孤独。

这是原文的一个片段:

后来祖母死了,他从城里赶来奔丧。他是有名的洋学堂里出来的异端人物,所以村里的人都很紧张:他来了,能否按照我们的传统规矩办事呢?于是提出三个条件:必须穿孝服,必须跪拜,必须请和尚道士。魏连殳来了,大家没想到,他毫不犹豫地很爽气地答应了,而且他装殓祖母的时候,非常地耐心,这些都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但更奇怪的是,当一切都正常进行,许多女人又哭又拜,他作为孝子却一声没响,大家都在哭,他不哭,这就引起了"惊异和不满",等到大家哭完了,要走散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了,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魏连殳从小就失去父母,由祖母抚养长大,并且还不是他的亲生祖母,是他父亲的继母,不管在祖母面前如何搞怪逗乐,祖母总是对他淡淡的、冷冷的,所以造就他对人爱答不理的性格。村里人都认为他是异类,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是外出游学的人,他有自己先进的细想,但总是被打压,他没有朋友,没有同事,确切来说,他也没有亲人。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可以爱的人或是没有爱自己的人,该是一件多么绝望的事,或许,这就是极致的孤独。

其实鲁迅这篇文章最让我钦佩的地方是,通篇完全没有提到"孤独"二字,然而却可以将主人公魏连殳的孤独描写得这么淋漓尽致。大家都知道,凡是有文学价值的小说,作者都是以当下的社会背景为题材基础的,很多小说的主人公都可以用来当作当时社会众多同类人当中的一个缩影,而鲁迅的这一篇,我认为不仅是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很多现象,而且又有着超乎时代的价值,引领人们对孤独的思考。

鲁迅的小说有时是一场心灵的搏斗,有点像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是一种心灵的拷问。你要深切地贴近作者,贴近那个时代,有时又好像要拷问自己。

在《孤独者》里,鲁迅就是通过两种声音,"我"的声音和主人公魏连殳的声音相互对峙,互相辩驳,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所以小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但在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期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而且这种讨论是极致彻底的,因为本来为爱我者活着就已经是生存意义的底线了,还要追问在底线之后还有没有可能性,几出现了为敌人而活着这样的残酷选择。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二

初读《孤独之旅》这篇文章,觉得不怎么样,但细读后感触颇深。少年杜小康因家庭变故而失学,不得不跟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他的心。

一场暴风雨,他孤身一人去寻找被雷电吓跑的鸭子,他在空荡荡的芦荡里不停里寻找着,寻找着……最后他找到了鸭子,也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是啊,只有风雨相随,才能开出绚丽之花。

天生残疾的霍金要经过多少凄风才能在黑洞理论上有所建树呢?盲聋哑的海伦·凯勒又要经过多少苦雨,才能够超越常人而闻名于天下呢?再想想:司马迁、韩非、贝多芬、张海迪、邓小平、姚明……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姣姣者,哪一个没经历过挫折与苦难,哪一个没经历过风雨的洗礼?而且,在一次次的风雨后,他们开出的花不仅绚丽多彩,更是凝重美艳,香远益清。

虽然,有些人一生都风和日丽,一帆风顺(),他们享受着生活的优待,品味着人生的甜蜜,不用太多的努力和拼搏,每天只等待运气和喜悦的降临。他们也开花,但他们的花总显得娇小、脆弱,总是缺少那种绚丽的心动。

又有些人,面对风雨总是恐惧害怕,继而逃避退缩,甚至于堕落颓唐,像“愚笨的企鹅”和“胆小的海鸭海鸥”,他们永远也做不了那迎风歌唱、高傲飞翔的海燕,他们甘愿躲在那黑暗又冰冷的角落里。这样的人,甚至连开花都不会,更别说绚丽了。

坦然地面对风雨,坦然地接受风雨的洗礼吧!让狂风吹去我们的幼稚,吹出我们的成熟;让暴雨涤去我们的混沌,涤出我们的清澈;让暴风雨洗涮我们脆弱的枝叶,涌出一颗坚强勇敢的花蕊,绽放一片绚丽与芬芳。

让我们抬头挺胸,朝着天空,高声疾呼: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孤独之旅》读后感(四)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三

有人说,孤独的人最可悲,因为他们没有朋友。可是却不然,有些孤独的人也有朋友――刻骨铭心的朋友。

《陆小风传奇》我看了多少遍已不记得了。可是每次看了之后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西门吹雪,江湖中的“剑神”,七岁学剑,七年有成。行走于江湖,无人能敌。伴随威名而来的是孤独,和心中的寂寞。他没有一个朋友,因为他是强者,没人敢“高攀”他。

叶孤城,一位避世的“剑圣”,一生习剑,天外飞仙一剑破七星使他扬名天下。他也是强者,所以他业注定没有朋友。

当两个孤独的人真正对决与自禁之颠时,他们虽为劲敌。他们却相互了解。因为他们都是孤独的人。在世人眼里,他们高高在上,可是高处的寂寞又有何人知。“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最终,叶孤城选择了放弃。成全了西门“天下第一”的美名。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让两个孤独者在最后才成为朋友,成就一段千古的友谊。

人已亡,剑仍在,友谊天长地久!

《孤独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四

夜色已夜,光亮不再

看那里,穿着黑色衣服的人

形影孤单走在无人的道路

是不是,有曾一日

我们也否都如这般

暗夜中的孤独者

静悄悄的`走着,走着

想着属于他的那份孤独

孤独,孤独,孤独不再

他的孤单从何而来

我亦,好奇,彷徨

夜,错落交织着

这些逝去的人儿啊

孤独的,孤独的,走在这

漫长的暗夜里

你看,你看,你看那

路灯下的身影,渐拉渐长

寂寞的走在,走在

走在这无人的道路

夜色已暗,繁华不复

我亦,好奇,彷徨

我们以后是否都如这般

孤单寂寞地走着

走在这无人又漫长的夜路

天,渐渐扬起小雨

冷了,冷了,他却毫无感触

或,已无所谓了吧

无所谓了吧,无所谓了吧

光亮不再,荒凉已暮

我们以后是否都如曾经这般

这般,这般的孤单寂寞

孤独者的心事你不懂

寂寞,它在夜里

随风,随雨,随着这一刻

渐渐消散,不复

路,远了,泪,模糊了双眼

我就,就在这原地

看着那渐渐远去的人儿

他渐拉渐长的身影

随着风,随着雨

隐没在了十字街口

而我,终有一日

是否如他这般

孤独地走在道路上

数着自己的落寞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五

习惯在夜间为自己写点东西,是一场倾心的私己交谈。

深夜,远处点点灯光夜色漫过窗棂,透进我梦中的世界,闪熠着星辰的光芒,就像是前航的灯标。窗外蛐蛐的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随风飘荡,响彻整个村庄。

突然之间很想写一些文字,可以说是期待,也可以说是反思。

我问自己,为什么过去的那么多值得被记忆的事情我把它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而本应该需要忘记的不堪的往事,却时时刻刻浮现在我的脑海。可是,就算我问自己再多次,我也找不到答案。

很多时候,会觉得孤独。但也深知孤独无药可医,所以也不想对谁说。有人说,孤独是海水,时间吸着吸着,就吸走了。所以,我时刻都在与孤独战斗着,却始终分不出高低。

这个世界眼花缭乱,每天,都有事情像烟花一样在我们身边噼噼啪啪炸开,有些人被炸伤,有些人因为跑得快,欣赏到了烟花炫彩夺目的光耀。而我只是默默站在灰烬里,想要打扫一地落寞的人。

可事实是,活在今天的我。“事实”这个词对我来说太过残忍,而我又不能不直视事实,在每一件事情发生时,都要跟一个个事实相撞,有些事实甚至会割伤我的脸颊。但是却又不得不去面对。很凄凉,凄凉得就像一株还未长大就开败落了的植物。

时不时的时候,我会有一些本不该有的念头,人若是能像个植物人躺在床上,光能听见这个世界发生的斗转星移的变化,但不做任何反应,也算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要有反应,就会痛苦,因为要抉择,要想朝左走,还是朝右走。最哀伤的不是你走错了方向,而是你走着走着,一回头,原本跟着你的那些说要一辈子守候你的人,就已经不在了。

可是,人总要学会长大,总要一个人走。长大以后,就能明白,一段爱情的完结,是因为彼此荷尔蒙的耗尽。一个人的死去,也依然有旧物旧景围绕在世的人。那么,分手的人,就会原谅爱情的遗憾。健在的人,也就以为已故者仍在周围。长大了的我们,对于人情喑事,也不再是迷惘得不知所措。

总是会遇见很多在黑夜里赶路的人,所谓的“黑夜里赶路的人”并不是真的在黑夜里行走的人,而是指活在黑夜里的人。他们总是看起来有些说不出的冷漠,但是又充满了温暖,很容易向一个陌生的人靠近。人因为害怕,所以选择躲避,人也因为害怕,所以选择靠近。

所以说,人有时候真的很奇怪,既想让别人接近,又小心翼翼地想要把别人推开,怕一旦心里的窗户打开了,就会有人偷了你的心,绞碎你的'肠。

说白了,人生不过是演独角戏,就像一个骑独轮车的小丑,躲在帷幕后苦学苦练,只为等到别人看到自己技成的瞬间。掀开帘子,在镁光灯打到自己的倦容,掌声热烈开来的时候,就必须迅速戴上面具,修炼出无比精致的笑容。可是,带面具的小丑演绎的始终是别人眼中的笑话,而自己,真正的自己却忘记了怎样去演绎。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时代越来越难琢磨透,也许是因为生活在里面的人,已经习惯了提速的生活,也不想被他人琢磨透吧。没有人喜欢扒光了衣服被人用放大镜去看,每个人都觉得生命陡短,每个人都觉得爱情难追,每个人都觉得只有不停地走路,才能印证自己是活着的生命,每个人都不想让别人以为自己是个怪人,是个无能的平凡的所知甚少的普通人,每个人都希望创造奇迹。这个时代给人赋予了无数种可能,也赋予了无数种危险。所以,才会有像我这样的人,戴面具戴久了,就忘记了最初的自己的模样。

风易善变,雨易喧嚣。飘飘洒洒纷落一地远古的惆怅,往日时光早已成殇。梦中起航飞扬的梦帆,亦渐渐迷失在梦幻的期望中。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六

每天,当你睁开眼,除了风声,周围一片寂静;除了蓝天和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就只剩下鸭群的陪伴;除了父亲排徊的身影,就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那是多么的孤独啊!然而这篇文章的小主人公就是在这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学会了坚强。

小主人公杜小康,因为家庭变故,不仅失学,还要离开母亲和小伙伴去放鸭。在这孤独的旅程中,他哀求过.哭过.甚至连做梦都想回家。渐渐的,他明白回家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开始没有那么恐惧了。但是厄运却在一次降临——一场暴风雨,使他的鸭群走散和父亲走失,可是他并没有哭,他变了,他变得坚强起来了。

小主人公经历了许多跌荡起伏,但是他没有放弃生活,最终在一场暴风雨中学会了坚强。从主人公的遭遇,我们可以明白,逆境不是末日,在逆境中磨练出来的是一把“宝剑”。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因为失聪,使他变得孤僻,甚至狂躁,但是他仍然坚持创作,在那孤独的日子里,他没有沮丧,反而是逆境,让他谱写出了不朽的乐章。

不要害怕逆境,要像逆境勇往直前!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读后感: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姣姣者,哪一个没经历过挫折与苦难,哪一个没经历过风雨的洗礼?而且,在一次次的风雨后,他们开出的花不仅绚丽多彩,更是凝重美艳,香远益清。

与杜小康相比,我们的学习条件、家庭条件都比他好,最少,我们不至于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我们也不例外,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笑着面对一切。

《孤独之旅》读后感(七)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七

在卓越和当当上都没有看到卖,原版书又读不懂,所以很淡定地读了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电子书。

在韩度百科“百年孤独”词条里,第一句是: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读完——甚至还没读完的时候,脑海中对这本书的评价是:魔幻现实主义神马的完全搞不懂有木有!!看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孩纸们你们都伤不起啊伤不起!

小说的描述其实比较混杂。第一句就是“多年以后,当奥雷连诺上校想起balabala”这样的描述,在小说的内容中也有大量回忆以前或者先预知以后的写法,而且多半是多线穿插。小说的描写风格绝对不属于普通小说那种活色生香的生动,但是相当流畅,人物个性也塑造得丰满。

好吧,这些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世界级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在写作基本功方面自然是无可挑剔。整本书看下来之后,我的感想只有一些非常之散碎、非常之无厘头的。

2、时间在故事里看着总是快的,但是转眼百年多的沧海桑田,从初代的勤奋耕耘到末代的荒凉颓败,真让人有种难以言明的感慨。发散一下,觉得儿女的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像乌苏娜瞎了之后想起来的那些,她眼中真正勇敢的人其实是雷贝卡,而她自己心爱的子孙们没有一个拥有她所希望他们拥有的勇敢勤奋的美德。连小说前期的视点主角、前期我最喜欢的奥雷连诺上校也木有。

3、这个故事通篇看下来除了感慨家族的没落之外并没有特别深的感触——关于zf和商人对当地人民造成的伤害除外——作为东半球的人,对西半球南边那个太过遥远的拉丁美洲真是知之甚少,真如小说后面附录里所说具有如此深的历史意义的话,也许布恩蒂亚家族就代表了最原始、最蓬勃、简单又有开拓精神的拉丁原住民?然后后来的zf和香蕉公司就像侵略者,侵略了这块土地,在得不到利益的时候就果断抽身而去只剩下破败的小镇了。

而最后马孔多整个的消失,大概就是要改掉原始的社会风气?

4、故事里印象最深的3个人:梅尔加德斯、乌苏娜和菲兰达。虽然最后一个我对她实在十分讨厌,但是依然觉得这个人的个性塑造得合情合理且十分鲜明。乌苏娜代表了这个家族的兴,也代表了这个小镇的兴,她的勤奋和朴实为这个家庭创造出一片美好的天地,而菲兰达代表了亡,扼杀了人性,拒绝接受新事物,迷信又保守,即使布恩蒂亚家因为历史的原因早已积累下衰败的因子,她却也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梅尔加德斯则是代表了局外人,似乎是一个“先知”的角色,他带来了新的科技,知道故事的一切发展,他更像是一种力量而非真实的存在。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八

阅读建议:可以随着自己的时间安排阅读;

作者在这本小说里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即: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情爱描写也占据了不少的篇幅:夫妻的你侬我侬、和情人的依依相惜、爱到海枯石烂不能自拔等。通过这些爱情的描写片段,作者想要传达的一个信息是:不管曾经是多么的你侬我侬、如漆似胶,最终的结局要么是孤独相伴,要么是分道扬镳,就是说生命中的绚烂和美好不是热热烈烈的过程,最绚烂的生命可能是能够和孤独相伴,不管他有没有爱人、爱人在不在身边,并且真正的融进了自己的孤独里,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事业并以此为支柱,这一点,是阅读这本书时能够时刻感受到的。

自在独行孤独的走向未来读后感篇九

无论是学生时代的我,还是成为老师之后,我都曾多次像他们一样,站在复旦某一个教室的角落里,听上几个小时的讲座。对我而言,那是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尤其是当他人的语言像一束光投射进我的内心,在那里某些潜伏了许久的激情,某些甚至未被我自己意识的思想的种子竟借着这光得以苏醒,抽出了它的第一根芽,开出了它的第一朵花。这种灵魂受触动、精神被点燃的愉悦感,美不胜收。

我被序言中的这句话打动了,它说出了我的感受,说出了我想说但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感。这种共鸣是读书的最大乐趣,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时间有一个人有着和我们同样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被他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心中的一个点瞬间被融化了,这种被理解喜悦,让人感情温暖。

一个无助的人往往会感到特别孤独--他悲伤着他的悲伤,而周围的人却仍旧欢乐着他们的欢乐,“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阳光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少一分明媚,春天不会因为他的悲伤而迟迟不来,世界没有了他的微笑照样不紧不慢地匀速旋转……悲伤的人备感孤独,而孤独让悲伤者更悲伤。

这本书是写给那些孤独的悲伤者,因为这里集结了很多孤独者对生活、对生命、对自我、对世界的困惑与追问。你若从中读到了一个你,那么你至少会明白不只是你一个人在与这些困惑战斗,很多人同样悲伤着你的悲伤,孤独着你的孤独。这种“共苦”或许多少能消解你的孤独,并因此淡化你的悲伤。

我曾见过面带笑容参加丧礼者,曾见过因别人遭受挫折而幸灾乐祸者,曾见过落井下石者,曾见过严人宽己者,曾见过笑里藏刀者……这些人让悲伤的人更悲伤,孤独的人更孤独。人这一辈子总会遇到几个难过的坎,不可能有人陪你一辈子,父母陪不了,爱人陪不了,孩子陪不了,朋友也陪不了,有时候总是要独自面对。面对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你不可能诸事顺畅,当和他(她)们发生矛盾时,这种痛苦和孤独是需要自己一个面对的。很多人都把父母、爱人、朋友当成了自己倾诉的对象,而此时他(她)们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像在舞台上跳舞一样,舞伴突然撤了,需要我们一个人面对观众,怎么办?只能自己坚持独舞。每当我最孤独无助的时候,我都会从文字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陪伴。

通过阅读《好的孤独》三点体会:

(一)一切思想的困惑都有解决的途径;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从先贤圣人著作和事迹中学习;

(三)佛家思想是洞察世界的大智慧。

人生的路上,有书陪伴,不在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