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高考新课程教师培训感悟(模板15篇)

时间:2023-08-23 19:50:03 作者:储xy 讲话稿 2023年新高考新课程教师培训感悟(模板15篇)

答谢词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且具有感染力,通过我们真诚的表达,让受益者感受到我们的感激之意和诚意。写答谢词时,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让感谢之词更加真实和贴近。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阅读一些经典的答谢词文本,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被学校安排到翠屏区中山街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省级课标教材培训,期间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祥彬老师(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副主编)对我们作了全套西师版数学教材的特点介绍,并着重对一下的教材作了培训;四川省眉山市教科所主任胡开勇老师(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副主编)为我们作了二下的教材培训;四川省教科所尤一老师为我们作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四个问题的一些思考》的专题讲座;同时还听了中山街小学和人路小学两位老师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觉得受益非浅,对教材的把握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作为教材编者为我们作的教材培训,比我们区县作的教材培训更加深入透澈。陈祥彬和胡开勇老师说出了他们编者的意图,为什么要这样编教材,有些什么优点,有些什么不足,对知识的把握应做到什么程度,在教学时应该怎样去处理教材。通过他们的讲解,让我能更好地去把握教材。比如:单元主题图如何处理,例题的情景如何利用,计算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解决问题中蕴藏的暗线如何教会学生,估算与求近似数有什么区别等等。可以说通过培训我能更准、更好地把握教材,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老师也提了一些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的列法以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这真是我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今后还要好好的思考一下。

三是,听了尤一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进一步体会到如何用教材去教,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在讲座中尤一老师对本次的两堂课作了点评,同时也给我们举了很多课堂教学的例子。通过讲解和举例让我进一步意识到课该怎样上。尤老师说:“大师上课其实就是比一般老师多了一个范儿,明星的范儿,这个范儿就是敢于让学生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回想自己的教学,往往学生还没说完,我就急于帮他们把正确答案说出来,甚至很多时候不是学生说出来的,而是老师全部说出来了。老师说多了,说早了,抢了学生的先机,抢了学生的话语权,限止了学生的思维。就像尤老师说的一样,我们上课就是要借势,借学生的势推动课堂向前发展,借学生的势引导学生思维向前走。想想,如果什么时候我的课堂也能上成这样,可能我的课就能更受学生的欢迎了。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集锦

20xx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习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合作学习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年新高考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金就砺则利,人近贤则齐。一天的新教材培训学习,让我茅塞顿开,见识陡涨,犹如拨云见日,又似醍醐灌顶。

上午专家们的讲座让我懂得了不能抱残守缺,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泥古不化,要与时俱进,要勇于革新,要不停探索。教师性非异也,善假于信息技术也。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如虎生翼,如锦添花。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腐朽为神奇,化单调为丰富。假舆马也,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拓展了课堂的广度,增加了教学的深度,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珠联璧合、同心同德,让课堂缤纷多彩,让教学事半功倍。让我领悟到语文学科课改的精髓就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阅读问题解决了,语文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现在不重视阅读,将来语文高考题会有15%的学生做不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绝不是虚言。阅读和写作就像弓和箭,弓越强,射出的箭就越远越有力度。没读过几百本经典,谈不上会独立思考。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是一个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还让我明悟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好人。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只有每个公民的德立起来了,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和乐。

马瑞老师的课让我明悟了语文学习之道。马老师用“体味景语物情语”这一句话来概括语文课的实质,真乃金言珠辞,一语道破天机。试看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古诗文阅读莫不如此。用马老师的思维方式“细查、检索”,运作方式“深思、加工”来据题作答,果然一切问题都可以化重为轻、化繁为简、迎刃而解。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是语文课,写熟悉的生活,真切的情感是作文成功的法宝。当今学生不缺少素材,缺的是认识。熟悉的写好了,就是创新。马老师的这些金石之论让我豁然开悟,有一种“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

听了北京市教研员周老师的课,我悟到了语文学习的秘笈。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语文的不二法门是大量阅读、大量积累、大量贮存。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力千钧任开张。打通语文、高考二者的界线,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都跟高考有关系。学用结合,这样的语文课才能高效。

我也领悟到了成才之道。非研究无以成专家,非写作无以成名师。写作是教师从平庸走向优秀的通行证。教研水平是优秀教师与卓越老师的分水岭。咬定教研不放松,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成一家之言,才能开山立派,才能扬名立万,才能永远独领风骚。

听了省实验张云佳老师的课,我领悟到新教材教学之道。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让学生有中国心。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读书,思考,写作,交流。注重联系实际,紧扣时代之问,让学生的理想与时代、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小我和大我联系在一起,才是语文的正道,才是语文的坦途。

理论高大尚,落实很困难。当然以上专家的高论宏言,未必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一方水土只能养一方人。再好的理论方法也不能照搬照抄,生吞活剥。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放出眼光,辨别、挑选、再拿来。《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我说:让此类的培训,来的更多一些吧!

年新高考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核心素养为宗旨。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是本课程的设计宗旨和实施中的基本要求。

2、内容聚焦大概念。“少而精”为原则,聚焦大概念,精简容量、突出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

3、教学过程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通过探究性学习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4、学业评价促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

1、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怎样引导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深入思考,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教师应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而不是只关注成绩好的同学。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小组学习,分工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3、倡导探究性学习。

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注重实验和探究。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读书、查阅文献,与同学交流、不断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通过实践发现规律。

4、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向提高学科素养。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者。学生将来可能忘了你教他的相关知识,但形成的生物学观念、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他收益一生。

课程结构改变对教学的影响。

课程结构的变化:

新课程压缩了必修,适当增加了选修,且设计了选修的层次,凸显了学生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

必修中删去的相关内容,复习时考虑弱化一些,选修教材目前只能阅读电子版,尤其是原先选修的合并内容,选修3的相关内容要再讲了。

对于新高三来说,旧教材新高考,如何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链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要进行教研,及时解决。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从炎炎夏日到秋风送爽的这段研修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太多的感触和思考使我对这段日子的每一天都记忆犹新。从开始阶段平台故障的不顺利到后来如潮水般高涨的发帖热情,还有课程专家辛勤工作的精神,对课程改革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及对学员作业的及时点拨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希望。我们语文团队是团结的队伍,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似乎还有很多的荆棘和困难,但我相信总会在这么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这个集体的智慧将是无穷无尽的,我相信语文课改的明天也将是美好的。

这十二般的热情激励着我在这次研修学习中兢兢业业,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发帖参与评论。这些源于新课改的思想和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面对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课程专家和前沿老师的积极探索,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高中课程改革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就拿阅读为例。在不少时候我们总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课时连课本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把语文课真正上成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的.课似乎道路还比较漫长。很多时候我们以讲废读,用繁琐乃至架空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领悟,唱“空城计”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就无从发展。而课堂设计中一些无价值的提问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路的模式使我们的学生离开老师似乎已经不会走路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我的感受是: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被子有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获取。“话需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让他们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的时候,当他们对语文兴趣高涨的时候,当他们热爱读书的时候,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就不是徒劳的。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改革不可能照葫芦画瓢一蹶而就,一帆风顺。改革首先要从学习、领悟新课程标准开始,只有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型、勇于实践型、善于反思型、勤于积累型、敢于创新型教师,才能少些迷茫,多些理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从从容容地走进新一轮课改,并使语文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在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探航中更鲜明与飞扬!

年新高考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课程是经过明师育人教育精心策划设计的,分别开设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管理对策与评价改革》、《高考多少事尽在启示中——“3+1+2”模式的主要内容与重庆两考落地的十大启示》、《新高考深度解析与学校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新高考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模式解读》、《新高考改革下课堂教学改进》、《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等精品课程。授课的教师都是在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中极有造诣的知名专家,不仅能够使我们参会的各位老师收获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能引导我们深入学习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实践智慧!

6月11日上午,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陈庆军主任做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管理对策与评价改革》讲座,从高考制度改革与命题改革、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教学协作、改进考试评价发挥指挥棒作用三个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新高考制度改革、内容改革、命题改革的路径和方向,并向我们介绍了选课走班的类型和实施建议、教学精细化管理、落实集体备课、优化自习功能、强化培优补弱、推行自我教育等内容,陈主任的报告有政策解读,有案例分析,有方法建议,让我们收获满满。

下午,重庆清华中学杜长明副校长的《高考多少事尽在启示中——“3+1+2”模式的主要内容与重庆两考落地的十大启示》讲座,就新高考的考试形式、分数计算、录取、投档、志愿填报、选科等做了细致解读,在此基础上以十大启示为架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真实具体的案例、清晰有效的方法为我们做了精彩的分享,虽然杜校长因为疫情不能亲临现场,但丝毫不影响报告的效果,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杜校长的报告为我们即将进入新高考提供了很好借鉴、指导。

6月12日,我们有幸倾听了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鞠九兵校长的讲座《新高考深度解析与学校应对》。鞠校长引经据典,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条分析了新高考对我们的挑战,让我们对接下来各自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改革有了发力点。随后,鞠校长结合南通中学高考改革的实施方式,为我们介绍了新高考下南通中学在学习力、创造力和领导力三个方面的课程图谱,聚焦“六个下功夫”的课程设置,“四问”评价方式及选课走班模式,为我们后续教学改革找到依托。鞠校长高瞻远瞩又务实具体地让我们了解了新高考改革的实操情况,从他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了教育的更高境界与智慧。

6月13日上午,我们听取了郭老师的《新老高考的“大小变化”》的专题讲座,他从认识老高考、迎接新高考、机遇与挑战、策略与建议四个方面阐述了重庆新高考模式以及重庆新高考实施过程中的启示。他深刻解读了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管理与课堂教学的“大变”与“小变”,强调在变革的时代,我们要成为读懂规则的人,才能够应对变化。

6月13日下午,我们听取了杨宗年主任的《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进》专题讲座,杨主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告诉我们新高考考什么、我们该如何教。他从新高考顶层设计为出发点,建议教师们认真解读国家教育政策和方向,认真学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学习教材、改变课堂,从容应对高考。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20xx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习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合作学习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总结

为期四天的培训在紧锣密鼓中即将落下帷幕,每天听报告,做笔记,收图片,看简报,赏心得……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识的火花在不知不觉中绽放,新旧思想的碰撞,成果与问题的交互,使我的内心不再平静: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评价体系需相辅相成,教研人应及时充电,做“三新”的急先锋。分享有三:

一、且学且行,且行且改。“三新”改革要想落地生根,需要一线教育人,教研人不仅仅是学习新政策,了解新理论,掌握新方法,更主要的是要做到外化于形,内化于心,这将是一向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需要把今天的所学认真梳理,潜心研读,对照自己工作中的结合点,选择性的加以消化、吸收、运用。专家老师们从不同站位,不同角度,给我们传输了多方位的信息,这将会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理论支撑,会激励指引我们有方向,有目的的前行。且学且行,且行且改,任重道远!

二、研思结合,注重积累。做研究型教研员。通过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研员肩上责任重大,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要思考,如:课程标准与核心素养的点对落实;单元课程与课时知识的构建结合;学科课程间的迁移整合;学段课程间的衔接过度;深度学习的思考探索;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创新等等。这些问题在报告中专家老师们给我们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有的是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呈现,各学科教研员还需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将所学理论予以转化,为我所用;面对新高考改革,我们要思考:科学选科、走班方案、强基计划、如何备考等等;面对新评价,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创新是对我们的新挑战,如何落实才能做到最大化的公平更需要我们去思考……诸多问题的出现,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转变观念,做研究型教研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做导向型教研员。

三、心怀感激,砥砺前行。感谢给我们搭建平台的省教育厅,感谢为我们统筹策划的学前师范学院,感谢各位专家老师们的倾情教导,感恩遇见所有的陕西教研人。加油,我们!愿我们心怀感激,砥砺前行!

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7月16―17日,20xx年xx市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培训会如期举行,我校高一年级英语组全体老师参加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坚定了我们用好新教材的信心和决心。

图片。

01。

学习新课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新课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更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高中英语新课标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使评价更加公正、全面和综合。同时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高中阶段应该特别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每堂课的设计、组织、反馈,一方面要基于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帮助学生通过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

02。

使用新教材,衣带渐宽,消得人憔悴。

通过培训,我们从新教材出现的背景,教材使用情况,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整体框架,各册内容的编排,新旧教材学生用书板块对比这五方面,全面详细地了解了新教材。可以感知到新教材的设计,无论从单元的容量,新增的板块,板块的编排,语篇文本还是活动的设计都比老教材更能体现新时代的人文观与价值观。基于新课标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编写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让我们对新教材有着一种期待。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对新教材进行精读,细思。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梳理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确保教学设计语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新教材使用效率,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进而改变传统老教材的教学模式。

03。

培育新素养,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高中教育的最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恰恰诠释了这一宗旨。英语课程内容的六大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与教学策略都与核心素养休戚相关。遗憾的是,目前的高中教学依旧存在学科素养意识差,课堂模式化,表层化,知识碎片化,语言文本分析思维缺失,情感态度培养标签化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我们还应该走向融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通过课堂活动的精心设计、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多维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语言能力;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学习能力;学习未知事物,探索新奇世界的认知能力。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课标”的核心理念。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20**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习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合作学习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年度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范文】

一、对教育评价的看法:

我认为考试是测量途径,教育评价是工具,但后来老师纠正考试是评价的工具之一,评价可以有多种工具,咱们这节课考试与招生也是评价中的一个方面。

教育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对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考试制度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精神。

1、基本精神。

立德树人:从选拔到育人。

增加学生选择权(学科之间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选拔信息多样化,由单一的分数到活生生的人。

2、两依据一参考。

两依据: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一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3、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目前是在电脑上根据分数段录取)。

改进录取方式。

录取批次的合并(由五个批次到三个批次的转变)。

专业加学校的投档方式。

三、高考命题改革对语文学科的影响。

论述文阅读命题特点:考查能力相对稳定,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严谨,突出信息传递特点。

文言文:落实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古诗文:如何写?写了什么?怎么写?

名篇名句默写:对传承文化的考查。

语言文字运用与写作:方式多样、考查学生自由思维、作文题目开放程度较大。

四、高考改革的发展方向(畅想)。

1、中国的高考改革方向。

从统一走向多样,从招考合一走向招考分离,最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以统考为主、统分结合的多元招生考试制度。

2、高考改革的目标。

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元化选拔录取相结合,高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政府宏观指导、调控,专业机构命题和组织考试,社会有效监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

3、探索分层次的考试录取改革。

一张试卷既选拔科技、学术精英,又选拔高技能劳动者,很难同时兼顾。

4、推进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

部分科目如外语考试中,实行自适应考试,即考生可以进行多次水平测试,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报考的依据。科目组合和考试内容更为多样。

新课程新高考心得体会【精选】

很感谢xx附中为我们搭建的学习平台,在今天的培训中,我们先后聆听了汪xx老师的《基于学生的课堂管理》以及瞿洪明老师的《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报告,有理论知识有真实案例,有升华有数据支撑,深入浅出。作为新入职的老师,对班级的管理不知如何下手,同时面对全新的高考形式,难免会感到茫然,对一些政策改革还不甚了解。

在今天的培训中,汪xx老师以“三兄弟对深陷泥潭的马不同的处理态度”讲到面对课堂、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听了汪老师的报告,让我意识到,课堂是由不同的“小环境”组成的,因此课堂管理的任务要随课堂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就是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班制宜。课堂氛围正是由教师的教学姿态和学生的学习姿态决定的,考虑学情和课标备课,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评价不能随意。

通过听了瞿老师从新高考的发展历程、背景与意义、形式与内容和志愿填报等方面对新高考的分析、研究,让我对新高考的各项政策和意义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新高考的改革对老师、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新高考的改革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赋予了学生主动专业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但是高考改革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对学生、学校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我们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要和家长、学生讲解新高考的政策,答疑解惑。其次,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发展和思想心理发展。新高考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产生功利化的选课,不利于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经常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找准平衡点。

听了两位老师精彩又充实的报告,让我更有信心做好教师的工作,更从容的面对课堂和学生,抓住机遇,走向成功!

年新课程新高考心得体会【精选】

20xx年7月16—17日,20xx年xx市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培训会如期举行,我校高一年级英语组全体老师参加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加坚定了我们用好新教材的信心和决心。

图片。

01。

学习新课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新课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更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高中英语新课标建立了新的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也使评价更加公正、全面和综合。同时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和用英语的能力,学用结合,促进积极思维和有效表达。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学会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高中阶段应该特别重视对这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为他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每堂课的设计、组织、反馈,一方面要基于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帮助学生通过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

02。

使用新教材,衣带渐宽,消得人憔悴。

通过培训,我们从新教材出现的背景,教材使用情况,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整体框架,各册内容的编排,新旧教材学生用书板块对比这五方面,全面详细地了解了新教材。可以感知到新教材的设计,无论从单元的容量,新增的板块,板块的编排,语篇文本还是活动的设计都比老教材更能体现新时代的人文观与价值观。基于新课标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编写的人教版高中《英语》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语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让我们对新教材有着一种期待。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对新教材进行精读,细思。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梳理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确保教学设计语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新教材使用效率,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进而改变传统老教材的教学模式。

03。

培育新素养,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

高中教育的最根本宗旨是立德树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恰恰诠释了这一宗旨。英语课程内容的六大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与教学策略都与核心素养休戚相关。遗憾的是,目前的高中教学依旧存在学科素养意识差,课堂模式化,表层化,知识碎片化,语言文本分析思维缺失,情感态度培养标签化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改变脱离语境的知识学习,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之中,促进文化理解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指向核心素养。我们还应该走向融合、关联、发展的课程,实现对语言的深度学习。通过课堂活动的精心设计、通过德智体美劳的多维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语言能力;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的学习能力;学习未知事物,探索新奇世界的认知能力。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课标”的核心理念。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我们要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

年新课程新高考心得体会【精选】

今天上午,赴xx师范大学新课程培训终于开课了。来自xx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汪xx给我们带来了《基于学生的课堂管理》,课堂上汪老师妙语连珠,老师们频频鼓掌,使我收获颇多。

想起这些年教育经历,刚开始我更像视频中的老二和老三某一个,处理学生问题往往只想把事情赶紧处理完,对学生问题大多是机械的按照学校要求机械处理,对于学生内心问题,想着用爱来呵护学生,保护学生随着积累的问题更多越来越多,我开始思考,作为班主任在教育中究竟缺了什么?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始读书,《班主任兵法》、《爱心与教育》、《教育的艺术》、《从合格班主任到优秀班主任》等等,我在。

教学。

管理中也在不断摸索着,如何让学生成长的更好、怎样唤醒学生、怎样让学生学习更高效、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等等,我在想或许某一天,通过不断的修炼,我也真的可以达到点化我的学生。,把自己教学中所得所悟写出来,争取快速成长起来。中,学以致用。

年新课程新高考心得体会【精选】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布,听到“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这些新生词语就忍不住担心:第一年用新教材一定培训很多,千万别让自己轮到高一。新教材的使用的日期越来越近,终于,今年河南省也拿到了新教材,忐忑、害怕、紧张、抗拒,太多的新名词、太多的改变,正如温儒敏先生讲话中说:“大家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话真是当下的真实写照,不过看了讲话的全文,突然觉得心上的石头松了一些,温先生说:“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我更愿意用‘守正创新’来概括它的特色。”是呀,不管怎样改变,语文的本质不会变,我们在一次次的变革中只是越来越触摸到语文学科的本质,越来越明了教育的本质而已。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我对其中三个报告的学习心得,温儒敏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吴泓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何郁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单元教学实施——以必修下册《红楼梦》为例(说课)》。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新一轮的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求老师跳出经验区、舒适区,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立德树人已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学习,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教学环境,着力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变“内容讲解、主题提问、写法分析”为“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写渗透”,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助力学生文化的生成,助推各类文化生命体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的落脚点应是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

无论是思辨性阅读、任务探究,还是整本书阅读、实用写作,都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语言运用的情境性,情境活动的真实性,最终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拉近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开放、自由学习,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学中,必遵循新时期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围绕“五育并举”,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完成多个任务群的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终身发展。因此,最终要安排好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落实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人文主题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类包括4个单元,涵盖“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

四、要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

语文情境的精细化、语文活动的实用性更是一大特色。新教材重点已不是学习任务的完成、高考试题的答案精准,而是要学生终身读书、思考、学以致用,以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本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新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即明确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加以落实。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什么是情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王宁先生更明确地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五、语文最重要的活动还是读书。

“倒逼”教师去读书,提升教师涵养素质是新教材的另一抓手。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坚持继承创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有世界眼光的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必须从学习型教师转升至学者型教师,把某些概念幻化为实践积累、把一些理论演化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欣赏,而不是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完整的阅读评价体系和成为“有温度的课堂”状态下的“图书馆”。

六、不仅自己读还要会教学生读。

何郁老师通过《红楼梦》的三个案例展示分析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三个案例分别以“林黛玉形象探究”、“王熙凤管家”、“‘大观园’的文学形象与文学价值探究”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掌握不同阅读阶段的读书方法,由浅入深,获得阅读经典的特有体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其中105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们明确自己读还不够,还要俯下身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读才是最终的王道。

七、整本书阅读指向弘扬传统文化。

新教材依照“自然渗透,润物无声”的教学理念,选文丰富厚重,注重经典性和时代性,兼顾中西经典比例,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吴泓老师对2017年版新课标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提示及教科书中的“导语”“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进行了解读,明确各自的指向,在回答“两个问题”时指出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整本书阅读两个单元,为什么会选入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和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因为作为社会学经典著作和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两部书承载着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八、输入是为了输出,读是为了写。

新教材的编写,以往较为熟悉的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这也是新教材强调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教材相对独立地设计了写作的序列,但在呈现方式上,则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求,做出适当调整。一是将写作任务融入“单元学习任务”中,整篇写作大多作为最后一个任务呈现,写作的话题或范围则从单元人文主题或课文的阅读中生发;二是独立呈现写作指导,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加框附在写作任务后边,供学生自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