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21篇)

时间:2024-01-13 23:05:14 作者:JQ文豪 其他范文

范文范本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它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写作思路和启示。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能更好地展开教学,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情景交融、生动活泼的画面,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他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有了信息技术的辅助,课堂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恐龙》一课,如果在导入课文时,播放一段恐龙的动画视频,视频中向我们展现了恐龙家族的生活情景,学生看得津津有味,这段视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对课文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中有许多写景的文章,如《庐山的云雾》、《拉萨的天空》、《西湖》等展现自然的美文。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此时,如果单凭讲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无法领会到“美”之所在。因此,我们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庐山千变万化的云雾;拉萨湛蓝、透亮的天空;美丽的西湖,再加上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教材中涉及内容比较多,知识也比较广泛,可以说是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课文中的许多人物故事、科学知识、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展开教学。信息技术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在教学《问银河》一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伸着大鼻子的货轮”、“斜拉桥”、“葛洲坝水力发电站”、“拦河大坝”这些事物都是学生从没见过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阅读。为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事物的特点、作用,我就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呈现出一幅幅图片以及它们的特点、用途,这样学生先前遇到的困难就能迎刃而解了,阅读起来也比较顺利,而且在阅读的同时,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

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中,教学完课文以后,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了一段课文视频,在视频中,配合着音乐,将王二小壮烈牺牲的一幕、敌人的凶残都刻画得生动形象,人物的特点也跃然于学生的眼前,每个学生都静静地看着,脸上露出心痛、愤怒的表情。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加入了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但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一)为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提供帮助。

语文涉及方方面面,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因此,要想更好地学好语文,必须做好预习作业。例如,在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查阅相关“东方之珠”的资料,有个客观的印象,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经过学生的查阅资料,学生会了解到“东方之珠”就是香港,然后从网络上可以浏览香港的各种资料。这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学习人物故事,历史故事时,经常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这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对突破重难点起到关键作用。

重难点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抓住教材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学生无法通过文字来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突破。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展示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场景,又能设置一些教学悬念,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如《航天飞机》一文,对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的描述: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有的学生想象不出,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出示一架“航天飞机”,让学生观察其外形,便一目了然。还有让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飞得快”这个特点时,我们可以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看“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的距离,再比较“普通飞机要飞行4个多小时,而航天飞机只要7分钟”来说明航天飞机速度快。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在以往的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苦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随着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方式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学生之所以会“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主要是因为缺乏写作兴趣,缺少写作素材。现在,有信息技术的视频、图片辅助,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如《为动物设计名片》,以乌龟为例,首先出示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观察乌龟的外形特点,并相机板书,再指导学生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说一说。接下来播放一段“乌龟的生活习性”方面的录像,让学生对乌龟有总体印象,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录像组织语言,说一说对乌龟的了解。有了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写起乌龟来也得心应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又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能够精心选择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电教媒体,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更精彩。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论文

上一页[1][2][3]下一页。

“启动”、“键盘与指法”等章节内容,就将计算机室的软磁盘、驱动器、硬盘、光驱、软驱、主板、cpu等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在讲“微机组装”时,就到电教室去讲,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并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小组(6-8人一组)形式分批练习演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非常好的和小学英语教学实现有机整合,二者的有效整合不仅能够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善于展开对于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要充分挖掘其中一些有效的教学辅助设备,这既能够让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样,也能够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取更多有益的收获。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的整合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首先,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目标时便可以一定程度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这也会帮助教师创设更为灵活多样的教学目标,并且更为全面的展开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通常教师都会非常关注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与任务。

学生在大量的读写练习下对于语言的熟练与掌握程度在慢慢深化,但是,大家对于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相对却十分缺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慢慢改变,教师会更为关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发展与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也会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有明显体现。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则能够很大程度推进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深化无疑是很好的促进。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的主题和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学习。在各个组员进行充分交流的同时采取协作、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bbs、internet、netmeeting等各种网络通讯工具来进行任务型学习,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大家开展组与组之间分享学习的环节,教师可以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课后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将围绕某一主题而作的短文发表在bbs上,并且鼓励大家开展相互之间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非常灵活,并且很好的对于信息技术展开了灵活应用。这不仅凸显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多样化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下也非常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收获的成效。

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和知识教学的过程实现有机整合,这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可以有的一种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渗透到英语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也使得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有着很好的可操作性。无论是前期的教学导入,随后的知识引入,还是后续的知识讲述、重点知识的分析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总结,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展开时信息技术都可以发挥相应的辅助功效,并且能够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以学习《meetmyfamily》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详细而有序地将现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首先:新课导入阶段。在正式开讲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在播放的同时鼓励学生跟着录音开口说英语、唱英语。接着教师便可自然而然地引出新内容:thisismyfamily?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后便可适时导入新课了。随后的知识讲解以及学生对话的设计上也可以适当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上将一些核心的内容作出提示,进而辅助学生的对话交流更为高效的展开。这些都能够极大的推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并且能够很好的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的另一个显著功效便是可以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不仅能够让知识的呈现更为直观,也可以透过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好的学习资源,这些都会帮助学生语言水平与交流能力的逐渐提升。信息技术对于英语课程的教学辅助功效可以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热情,也能够鼓励大家在课堂上更踊跃的进行交流对话,并且让大家在知识学习时更加主动与投入。教师要善于透过对于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这对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效用。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以互联网、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为主体的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脑、耳、眼、手多管齐下的教学功效。特别是声音与图片、文字的强强联合更是从多角度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在拓展信息量、知识量的同时也打造了更加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极为相符的。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有效的部分,并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这样才能够更为全面的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往往能够和课程的教学很好的实现整合。信息技术无论是对于课堂教学的目标,英语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还是课堂上教学形式的创设上都能够发挥很好的教学辅助功效。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有效的部分,并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掌握程度合理的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设计,这才能够更好的展开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并且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摘要: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小学语文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作为一种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引言。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课程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应用。但在推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推进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为传统的教育体制带来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其运用显著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并且对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也带来了冲击。但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则显得相对滞后。

(一)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在小学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否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目前还没有定论。其整合水平的高低目前还完全取决于任课老师个人水平,而全面推进小学语文教育的信息化则需要配套的信息化教材去指导整个整合的过程。

(二)教育方法的落后。

当前的授课方式主要还是以教师教授、学生识记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即便是在课堂上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技术,也是老师如同解说员一般进行讲授,没有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这样的课堂自然很难产生较高的效率。

(三)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传授系统知识体系具有不错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也适应了这种模式并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然而,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宏观的目标是进一步建设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推进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革,努力实现信息时代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就小学的语文教育来说,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认知、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作为小学语文的教学,首先要说的就是识字教育,它是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信息技术与识字教育的结合可以通过一些识字教学的软件或者是课件来实现。其次是与阅读教学的结合,要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感悟文章的内容并进行一些信息的加工和思考。再者,就是与口语交际教学的整合,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口语教学设计出特定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与他人交流的兴趣。最后,就是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整合,要求学生会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获取和搜集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加强对信息化教材和教学用书的研发。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对信息化教材的研发。使用特定的教学用书来指导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后的课堂效率。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大支撑,建立起一个与教学内容同步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激励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如《鸟的天堂》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关于鸟的天堂的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对鸟的天堂的兴趣,在这种前提下再带领学生去阅读课文。在“众鸟纷飞”这一段讲述时,教师可以播放课前收集到的鸟活动时的一些影音资料,这样自然可以充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利用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学生学习的可选择性也大大增加。学生也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教师提供的丰富的的网络教学资源来进行自主的探索,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同时自身的信息搜集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可以得到提高。如《草船借箭》教学完成之后,为了更多的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在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三国演义》中其他一些经典的人物故事,举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课堂演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收集资料,这样学生可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做到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与教育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要使信息技术能真整合于教学中,其核心是要做好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特别是以中青年教师为培训主体,以其中的的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有针对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核心培训模式正在分阶段地展开。

黄爱华老师在“认识百分数”教学中讲到:“数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在生活中找实际应用的百分数:青岛啤酒的酒精度34%,绍兴啤酒的酒精度15%,酒鬼酒的酒精度5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的“好处”“意义”以及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较好地体现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罗建华老师在应用计算机进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移动、联通、电信哪种手机话费支费比较合算,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场景展示让学生觉得从课堂走进了生活,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堂与生活的融合。

冷继高老师在“打折问题”教学中,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通过市场上常见的“促销打折”“优惠打折”等实例让学生感受“打折”的实惠,培养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念,让学生通过科学的计算,了解各种促销手段对消费者心理上作用。教学中提高了应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扩充了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朱纯瑶老师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借助全运会110米跨栏比赛视频展示和情景图,让学生通过观看刘翔、纪伟比赛视频实况,选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比较快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去。。

张齐华、卢秀娟、徐文斌几位老师教学时也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创设生活中的情景,引发探究、感受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同时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奥秘。

“教学是自己思考的产物,首先要能够思考起来,用自己的见解和别人的见解交换,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思考数学问题需要更多时间”。这句话是黄爱华老师的课后感言。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句话:“认知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个人的独立”。其实,我想我们很多老师也都在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可是有时却事与愿违,感到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什么原因呢?一堂课只有40分钟,时间短,知识量大,教学任务要有计划地完成,如果我们把课堂交给学生,留足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是否能真正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能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吗?有的老师不能大胆地尝试课堂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依旧使用老方法,照本宣科、牵着学生鼻子走,这就会严重制约学生的独立思考。

自主学习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做到,更需要有落地的措施、勇于实践的智慧。什么是“落地的措施”呢?在一次讨论中,有老师向黄爱华老师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在您的课堂上,您是如何驾驭好您的课堂而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当场掌声雷鸣,说明很多老师都很关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黄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我的方法很多,就给你们讨论一个比较适用的,课堂上我采用的一个‘一打三’的组织教学方法。什么叫‘一打三’呢?就是学生四人一小组,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小组内抽一个代表发言,如果你回答不了,那我就打其他三个,但是打他们是打笑,别打哭,要打得他们服才能有效果。我想这就应该是课堂管理体系中的“落地的措施”吧。

什么叫“实践的智慧”?专家讲到:“智慧”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思维。曾经有许多老师采用开小班的方式辅优补偏,但现在,很多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是“假爱”,是“劳民伤人”。因为你没找准关键,没改变方法,再把课上一遍学生不懂的未必就懂了。记得有老师在我耳边说,他教的几名学生,头一天相同的一个字教他读了几十遍记得了,第二天来全忘记。而我听过一名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她在教学生字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说出你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的。结果像打开了魔袋一样,学生们纷纷畅所欲言自己的好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们都能牢记所学的生字,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再进行小组讨论的形式或个别指导,使其记住为止。由此看来,办小班的方式“辅优补偏”走的其实是一条弯路。“因材施教,独立自主”应该才是最好的“辅优补偏”。

我们从最贴近学生的地方出发,从最细微的地方做起,唤醒学生内心潜藏的创造力、思考力和学习力。培养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的方法,学会探索、尊重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育人的内核。

宋乃庆教授在讲“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探索中”,针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讨论。他问道: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有效教学?经过一场激烈互动之后,宋教授作出这样的总结:“什么是教学?——课堂活动中教师愉快的教,学生愉快的学;什么是有效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借助信息技术主动学习就是有效教学。”

那么,我们数学老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学好数学呢?如果你一说上数学课,学生都就讨厌,甚至看见你就讨厌,这样的课能使学生学好吗?反言之,如果全班学生都喜欢上你的课,看见你脸上就洋溢着微笑,这样的课会失败吗?的确,“数学教师最大的失败就在于把学生都教得讨厌数学。”有研究显示,在心情愉快,精神放松的状态下学习,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有效教学和教学信息化?专家认为,主要凭借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恰当地采用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特别强调的是多采用赞赏、激励的办法。

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突破数学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借助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生。有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强有力的工具,学生更乐于投入到现实、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论文

在我区小学中,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初步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络、标准化电脑教室,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已起步,大部分小学已经开设有信息技术课,并开设有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那么,怎样搞好小学的计算机教学已成为计算机教师们一个必须去面对的问题。

《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

1、帮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知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般使用方法。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等良好习惯。

这样看来小学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的学习,掌握具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巧以及能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我认为其落脚点是重视基础知识,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基础学力的培养。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得出这样一种结论,我认为计算机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入手。而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玩游戏;学生特别喜欢玩电脑游戏,老师们就要给电脑装一些练习字法的游戏,另外再装一些练习鼠标的游戏,如:windows98自带的纸牌、扫雷等,这些游戏既能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更能培养学生操作电脑的基本技能,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还有,我校所用的《金山打字通》效果都很好。

2、学生喜欢利用电脑绘画;绘画比较容易学习,让学生从比较容易的学起,而且是从兴趣方面击起他们的求智欲,这是一种把兴趣和学习结合的一种好方法。而且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他们美的情操!

3、学生喜欢上网;在网络发展的今天,上网成为一种时尚,网吧随处可见,只要家里有电脑的,只要电脑具有上网功能的,家里一般都上网了,所以,学生在校外已经接触到了网络,从中已经了解除到了网络的昧力,他们在校内同样渴望上网,所以网络教学同样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还要求我们教师在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为己所用。

4、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适当地补充计算机史、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对学生来,比较的新鲜、有趣,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如:在介绍wps的时候,我们可以拿wps与word相比,分别介绍他们的发明人,求伯君和比尔。盖茨,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优秀的国产软件的开发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财力。,既增强了学生正版软件意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介绍微软时,介绍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和现在的钱财、学生听这样的故事一般都非常感兴趣,你在故事中就可以顺便介绍了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的全线产品(从dos到windows,还有office系列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接受了。

5、字处理对学生来说则是实际生活中所需要的,学校在绘画中,在画中插入艺术字,在上网时给网友、同学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这都要用到文字输入与文字处理,我想将来对学生布置的作业或许可以考虑用电子邮件形式来完成。

所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应包含有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

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计算机教师则应结合计算机的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了边讲边练的形式,在应用上采取了边学边用的策略,搞好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肤浅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理论联系实际,为祖国的信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就是要将信息资源与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信息技术手段恰当地使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从而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成为了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下面我就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谈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对于小学生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而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手段之一。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出恰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走进丽江》这篇课文时,我就先利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丽江的景色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这些图片,学生看到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虎跳峡、万里长江第一湾、香格里拉等这些神奇而美丽的景色,他们的视觉与心灵都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更多的丽江美景,知道丽江的特色与风俗。于是在充满了阅读兴趣与欲望的状态下,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在这样浓厚而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他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也为高效教学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性。

网络上的资源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资源主要依靠教材的参考书以及教师个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这样的现状会使得教师的教学受到教师本身的影响较大,教学的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偏差。而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理与补充,师生的视野都会变得开阔,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例如,在教学课文《孔明借箭》时,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都感到难以想象,造成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降。于是我便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这个片段,学生在看到直观的视频后,他们都深刻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更为深入细致。接下来我利用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拓展三国时期的其他历史故事,如著名的“空城计”、“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等,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另外,为了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与热情,我还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一些资料,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的表演,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更加认真地阅读三国故事,还让学生在亲身的参与实践中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突出教学重点,实现学生的学习高效性。

受到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节省有限的课堂时间,往往是通过自己的讲解来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惰性思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将教学的内容与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教师节省了写板书的时间,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而且,教师还可以将教学的重点内容用红色加粗的字体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课件学习时他也能着重注意这些部分,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例如,在教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很多学生都只能理解文字的表面意思,而很难体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所体会出来的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于是我在教学时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配乐,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体会文字的深层含义,并将每一次幻象中的关键词提炼出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加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使其更能体会小女孩内心的悲凉。在学生将这些内容都读过后,我便利用多媒体将这几次幻象都总结整理出来,让学生整体地理解这些内容,从而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总之,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教学相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背景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也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促进小学生的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成才之路,20xx(02).

[2]尚丰慧.利用电教媒体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xx(3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观察与实践并举,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二、游戏导学,提高学习效果。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计算游戏、拼图、简易加法、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三、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300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各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四、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予学生创造一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种幅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4、给自选图形填色;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主要的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

五、信息反馈,检查质量。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注意信息的反馈和适时进行考核是不可缺少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理论题、有框架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或根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教学的进度、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教学。这样的信息反馈,既检查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又摸索清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沟通信息、了解需求,必然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学科教学及其检测教学效果等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指导自己教学,笔者作如下几方面的观察与思考。

计算机硬件投资价位过高,有的地方根本没条件配备,应用软件也不多、不普遍、软件技术也不成熟,虽然win3.1/3.2等窗口操作、鼠标操作有所涉及,但大多数软件操作界面还是主要以dos命令方式为主,一般要求正统、系统的学习一个软件,才能驾驭,所以使用面不广,但利用仅有的一点硬软件资源,结合当时用好电脑就要结合编程的思想,在学习命令或学习代码前题下,学电脑,又用电脑,同时还能开发一些程序代码软件为学习、为工作所用,形成为用好电脑又在学命令、学编程的机制,在当时少有电脑的前题下,曾起到了不可小视的积极意义。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主要是面向正统而系统的计算机软件编程或相关的。

而到了后期,随着电脑逐步推向大众,特别是电脑应用软件(不要求掌握电脑原理,了解软件内在的运行机制,就能使用),就自然出现了教学或培训过于注重编程,有了电脑、有了应用软件,最基本的还是不会使用、电脑不能“派用场”的现象,这似乎是一个“死结”,这也是“使用软件”教学学习模式酝酝而生的理由。

主要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也逐步走向成熟,应用软件越来越多,导致计算机微机、家用机等价位也下来了,逐步走向普通学校、普通百姓家庭,此时“没有电脑、没有可用的应用软件”已不再是主要问题,恰恰相反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有了电脑或应用软件,不会使用”,所以那时到处出现“什么电脑使用傻瓜书、某某软件应用傻瓜书”等满天飞。

而学校、中小学当然脱离不了这个大环境、离不开大形势,所以教材改版为,目标主要瞄准“应用软件如何使用”。

当然,这一期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它的优势、吸引度、资源共享度,相比单纯的计算机技术,是毋庸置疑。

这一阶段的“使用软件”教学模式、学习电脑模式,确实为能简单驾驭电脑,用好应用软件,服务于学习,服务于工作,起到了更现实的积极意义。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广应用,无疑更为不学编程(或不设置)提供了借口,大大消弱了计算机正统编程学习的力度。

所以,那时中国大学培养的计算机信息人才错综复杂,甚至不学编程的也有。他们且不知,要真正用好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要做到优化配置,不知编程是万万不行的。例如随之流行且又实质使用的例子:多媒体中视频采编编程、flash动画内在的脚本代码、网页网站动态服务页面、网络硬件源码配置等。

既然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就普及大众化,那么对于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本身而言,理应走在时代的前沿,如果还是一味的教学生如何使用,那与社会成员、一般教师、学习使用应用软件的电脑爱好者就没有本质区别,这样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或学习也必将淘汰,这似乎又是个“死结”。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一般教师、一般电脑爱好者,网络爱好者等,是不是真的驾驭了电脑、真的驾驭了软件、真的驾驭了网络,电脑出些问题、软件出些问题、网络出些问题、或者要增加些功能,他们又能如何应对?相比他们,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作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要教给学生,我们应该想的,要做的,更应该恰恰是这些,更应该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科学)来教来学,而不在是单纯的“使用软件”教学,因为时情已经改变,学生需要的远不止这些。

工具型教学,过于偏重古板的机械操作与训练,太侧重实用,太过于表面,教学的形式似乎成了完成外国软件的中文使用说明,教学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业余的电脑爱好者,课的知识不成体系。所以,这就需要改革与发展,目前“必修+选修”的模式也就推出了。

笔者经过二轮的新课程亲身经营与实践,可以客观的说,新课程新课本粗看,好像变成了纯理论的内容,其实不然,好多操作、过程的展开、方法的实践、探究与应用、甚至道德价值等的学习都隐身其中。本次课改,虽说课程体系还不够合理、完善,但在知识、内容上等都基本形成了体系,不但讲究操作实践、实用,更强调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意识),强调技术的思想、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培养,教给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

当然,目前新课程的实施,也碰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可能还会增加)诸多如“初高中学生的‘零起点问题’”、正因为存在“零起点”“目前的课程内容与课时设置相矛盾问题”、课程要真正落实“信息技术学科师资队伍还有待提升”等新情况,甚至还出现了诸多不合理的现象或问题。这似乎是新的“死结”。

诸如,虽说形式上,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说,照大纲、照课程标准在实施信息技术课程,但目前小学初中的现状是:有开设、有不开设,有教全部、有教部分、有到最后教一点应付的,我们口头上虽然总是不愿承认,但现实就是这样在不断发生。

诸如,关于“信息技术学业考试要不要考”,有人说不应当考,各学校按照标准自己把握。笔者甚有同感,考试达不到预期结果还不如不考,因为考好与其说是为了真正做好这门课程,还不如是为了学生发展,在实施考之前,还必须“先后”考虑三个度:学生目前的学业压力(有没有人真正核量过)再加上信息技术考试他能负担到什么度(即理应的接受度),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有教到什么程度,学业考试也才能考到怎么样的程度。倘若三个度颠倒了,那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也是我们目前活生生所面临的:学校、老师仅仅考虑要考什么,出现高一减课,高二加课,突击考完,高二的信息技术反而没课等怪现象、怪圈。

诸如,有学校、有考点、有老师提出的“新课程教学内容比以往多的多,但考试过于简单,只需考前应付一阵子就能过关。要考就要考出水平。这样才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可,才是对信息技术老师的认可,才是对全体学生负责。”笔者认为:考出水平应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但鉴于学生高考的压力、学生负担的压力,信息技术考试应紧扣新课程要求,即信息技术最基本的知识素养与操作素养,对照目前考试的方法、形式、内容,重要应考虑是“全”,而不应是“难”,而目前似乎有点“偏”、或“缺”,过于注重“合格过关”。有提出的“让那些课时安排不足的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考不好,让那些平日里不学习的学生考不过。”笔者认为:应该是平时学校或学生本身努力不够导致考不好,而不是有意设置他们考不好。倘若只知道考前应付,平时的课怎么上,怎么上好,学生又能学到什么……不敢想象……倒不如平时学习严格要求一点,基本内容学的扎实一点,有实际联系、有实际应用,这样的课,师生也感觉融洽,也都教得(或学得)有意义好多……要不然,对不起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对不起信息技术教师这一称号,更对不起学生。诸如(笔者也持同样观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理性回归本原——绝不能少“编程(思想)”。信息技术教学,既不能一味过份地开展“程序教学”,因为我们所要的:并不所有的学生都要成为未来的程序设计员,毕竟现成的应用软件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友好(有的甚至能提供二次开发的支持)。但作为一门课程,也不能一味“使用软件”教学,绝不能只做微软等公司的培训部门,因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是其他学科的工具,他同样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编程(思想)”是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小学初中在立足信息、信息技术、计算机、应用软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小学不妨渗透“游戏编程思想”,如学习logo语言,初中不妨渗透“图形窗口设计界面与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如学习vb编程的流程、算法、初识窗口界面后的代码。在小学、初中正规化基本解决“零起点”的情况下,在把握(或有所拓展)必修的基础上,高中重点应放在选修,选修网络不妨明了计算机网络内在的运作机制,并能初步分析(甚至初步构建)简单方案,而选修编程不妨带学生“由前台走到后台”,分析程序三种基本结构,并能初步尝试程序代码的分析与撰写。但真要是这么做,就会出现我们目前层次不全、鱼目混杂的信息技术师资队伍还不堪重负的局面,因为普通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往没有专门正规的考试(其实可以检验教师是否胜任),而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也只是近几年开始,况且只是高二,考试还存在上面提到的“过于简单”等不合理情况,造成目前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少来自于其他学科,或凭着对计算机、或网络技术的爱好而改行的,等等。

纵观上述,我们所谓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发展与教学的“死结”,其实不然,不管是学科发展,还是学科教学(包括考试),各个阶段的教学模式至少都符合了当时的实情,都起到了当时应有的作用,而且都各有特点,只不过目前的教学模式碰到的问题更早一些,更多一点,随着问题的一一化解,小学、初中、高中教学的更加配套、衍接,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科发展与教学将趋向“正常、规范、适时”的良性运作机制。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论文

目前,我校从四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但由于学生有些从小接触电脑,但有些从未接触过电脑,固造成学生电脑水平差异悬殊。再加上教材内容经常变化,如果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在我们学校中,我把我所任教的四(1)至四(5)五个班为实验班,实施分层教学实验。

二、实验的过程。

1、学生分层。

学生升上四年级后,我先进行一次小测验,根据他们的测验成绩,再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a层的学生为优等生,他们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对电脑很感兴趣,学习自觉,理解接受能力强,潜力较大,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为中等生,电脑基础较好,理解接受能力较好,但在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欠缺强烈的进取心。c层学生为中下生,理解接受能力一般或稍弱,但学习上很努力,电脑知识与b层学生相差不远。d层学生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理解接受能力也较差,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也不努力。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预期目标分层。

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各层次阶段性和平时目标、要求的设定,遵循“经过努力能达到”的原则,使他们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长知识和能力。

a层:。

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有较大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着重提高学生在理论方面的接受能力和操作方面的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超过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力争使学生在高考中创造佳绩,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b、c层:。

在知识目标上,使学生能够比较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并在实践操作方面方面有一定的拓展和提高。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要重点培养b层学生的上进心和c层学生的自信心。

d层:。

降低学生的起点和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树立信心。在这前提下,要求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实践上机操作。

3、教学方法分层。

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措施,尽快实现近期目标。

a层:。

采取“导学”的方法,大部分情况下由老师指定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构建电脑知识结构;进行个别化指导,鼓励“冒尖”,使优生更优,而且在他们的积极带动下,努力争取集体优化;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互相之间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展开竞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寓教于乐,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利用现在的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为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人机交流环境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电脑应用能力,鼓励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加强、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b层:。

采取“帮学”的办法,在上课时多提问,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好课,思想不开小差,积极参与a层学生的活动,让他们订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等级指标,促使他们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引导好他们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强烈的上进心。

c层:。

采取“教学”办法,介入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查漏补缺,进行知识的系统和归纳;进行个别化辅导,尤其交给他们学习电脑的有效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如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做一些难易度较适中的练习操作,做对予以肯定和表扬。

d层:。

采用“诱学”方法,引入“激励教学机制”,加大感情投入,循循善诱,充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的积极的表现和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时让他们做一些浅易的练习操作,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学好电脑的信心,唤起他们学习电脑的热情。

4、教学分层。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预习分层。

为了使教与学密切配合,我们要培养学生自觉预习教材内容的良好习惯,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a、b层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熟练进行上机操作。c、d层的学生借助上机操作尽可能准确理解教材内容,以能进行操作为目标。

(2)讲授分层。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分层又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程度,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分成相应的几个层次,分别对待,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例如:在学习运用windows98中的“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和背景颜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是这样来打比方讲授的:我们画图画,要用纸和笔,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的纸(背景)的颜色。特别强调,设置前景和背景颜色有电脑默认的和手动设置的这两种。讲完后,我把这个知识点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讲清电脑默认的前景和背景颜色;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讲清手动设置的前景和背景颜色。要求c、d层学生掌握第一层,a、b层学生掌握全部层面。

(3)操练分层。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离不开上机操作的课程。重视和加强上机操作能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使他们切实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电脑理论知识的兴趣。a、b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上机操作技能。c、d层学生能进行上机操作。例如,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显得极为笨拙,即使会点击几下,也是“河边湿鞋”。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右击)后,就把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分为两层。第一层,让学生玩起了“纸牌”游戏;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玩“空中接龙”游戏。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右击)的不同层面。c、d层学生掌握第一、二层中的其中一层,a、b层学生掌握全部层面。在翻牌的过程中,学生熟练了单击操作,在移动位置时,又巩固了双击和拖动操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玩得欢,而且学得好,更可以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操作可以交替进行,c、d层学生学习操作时,a、b层学生可对c、d层学生进行帮助、辅导,然后又让c、d层学生重复a、b层学生的操作,这样交替反复进行操练,能交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提问。

分层。

a层学生回答难度较大或需要自由发挥的问题,b、c层学生回答难度一般的问题,d层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或对a、b、c学生的回答能重复回答,使他们也有机会参与,鼓励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教学《电脑是我们的好帮手》和《初识电脑》两课时,由于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都怀有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可以用来干什么?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学生做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对c、d层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然后再对a、b层学生提出另外一个问题:“计算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己见。接着我利用教学演示系统,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编辑声音等工作,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

(5)测练分层。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在每教完一单元后,都给学生发放同步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根据难易程度被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要求a、b层学生三个档次都做,c层学生必须做中低档题,努力做高档题,d层学生必须做低档题,尽可能做一部分中档题,这样的练习要求,既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又有针对性,使a、b层学生能“吃好”,c层学生能“吃饱”,d层学生能“吃了”,起到不错的效果。加强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在教完一个单元后进行一次测验,测验题目也是分成三档,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实验的成效。

1、学习的课堂氛围更为积极、浓厚。各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的热情大为高涨。

2、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得到培养。训练活动始终使教师和学生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不仅如此,学生的性情得以熏陶,不少性格内向羞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现在变得开朗多了,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积极主动。

3、较好地贯彻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我进行实验的五个班,进步尤其明显。根据学生成绩和能力的变化,学生层次也有所调整,有10位d层的学生升到了c层,其中两名接近b层学生水平,12名c层学生升到b层,有8名b层学生升到了a层。

四、实验的体会。

1、分层教学是实践的需要,也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原则。一是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二是符合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分层教学”做到了以各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为教学的出发点,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能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获得成功与自信,必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三是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分化的规律。学生在发展中存在客观差异,同一层次群体处于同一层次的教学环境中也必然出现先进、中间、落后,产生分化。“分层教学”就适应了这一规律,为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指导帮助。

2、分层教学作为遵循“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大力提倡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个别化教学策略的今天,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有利于老师更准确地把握教学对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它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相互平等和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并且比在传统课堂中更容易进行协作式学习,更容易做到“学有所获”;它有利于结合学生本人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尤其有利于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分层教学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他们的创造应用能力,为培养身心诸方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就教学对象的层次性而言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任何机械的将学生人为定位分层的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

通过近一学年的实验,我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但是,分层教学的设计和开发仍有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使分层教学活动的方法得以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建构理论”来指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中学生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关键词]教学探讨,普及知识,教学模式,选修课,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下面就如何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做法,欢迎指正和批评。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电脑。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例如,对“windows98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反馈。又如在高一年《几何画板》选修课里,也只需花上一至二节课的时间,介绍《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如点、线、圆和由线组成的各种图形)和实现动态效果、追踪、量度等功能,并展示一些由《几何画板》创作出来的作品(我准备有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的运动”等作品),精采的作品早就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按耐不住,随后就该让学生去创作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速度、学习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成为了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

三、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我们承认学生发展是不平衡的,学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各异的。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行业部门计算机的用途也是不同的,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能和计算机强大功能充分的结合起来,那还有什么会学不好和做不好呢?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开好必修课,而且也要办好选修课,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修课的内容应是一些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和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选修课的开设是必修课的一种延伸,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差异而开设。做为选修课则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余地,尽量使学生都能朝着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方向发展。多年来,我们在选修课程设置中,提供了许多跟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学习软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与美术结合的有图形图象处理软件;与音乐结合的有音乐编辑创作软件;与影视结合的有视频、动画编辑创作软件;有多媒体创作软件;有网面设计软件;有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有数据处理软件等。现在的应用软件都很庞大,功能也很强,每一个应用软件都可以成为一门专业,学一学期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有句老话说得好“师傅引入门,修行在个人”。选修课的教学中宜多采用探索式教学,学校仅可能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要起点拨和指导作用;现在的软件都有自身强大的在线帮助功能,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并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

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中的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和操作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确定成绩时,要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1、重视教学手段的新颖,课件内容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为了方便会在互联网随意下载关于品德教学的课件,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即使与所学内容相关,但是效果却不怎么好。在课堂上,有些时候教师将下载的课件直接利用,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屏幕上不断闪过的课件显得非常死板,没有任何生机,虽然画面很绚丽多彩,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只会去看而不能思考,这样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2、信息技术引入,代替学生实践体验。品德教学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过程,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不按照事先的设计教学,只是按照课件教学,效果肯定不会很好。然而,在实际的小学品德教学中,参与人员较少,呆板的教学模式达不到教学目的,也不能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只是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学习知识。

3、授课内容较少,只注重信息技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考虑到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处境,因而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场景就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讲授内容,学生却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学生看完课件时不知道从中学习到了什么,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只是看着屏幕不停地闪烁,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因而,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处境与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带领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中。

1、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众所周知,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是为品德教学服务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出现的,它让教学更加绘声绘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信息技术引入一定要以品德教育为前提,不要注重数量,而要注重质量。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使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合适的课件进行教学,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在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现实生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技术也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加强学习新的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教学内容也会变得生动有趣。

3、将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内容、品德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在信息技术与品德学科内容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而且更新比较及时,所以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应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使其符合自己的教学目的,有利于品德学科的教学。其次,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方式的整合,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应该适应现如今的潮流,与时俱进,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对于课件的制作要结合现实教学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教师就要寻求新颖的教学模式,搭建合理的教学情境与平台,将难以讲授的内容简单化。最后一点就是,不要单纯地引用信息技术,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爱好以及接受的方式,不要盲目地引入不恰当的方法。在学习中,信息技术就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它起到了促进教学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让他们想学习,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兴趣。

[1]虞希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7)。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任务,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相应的事项,在计算机上编辑文章和图画,做电子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建设与维护网站等。任务应该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征。驱动强调的是学生在任务的引领和刺激下,通过同伴的协助,调动多种教学和学习资源,采用自主与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达到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与提高应用能力的效果。任务必须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这样才能促进达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际效果。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

信息技术不是单纯为学会理论而设置,应该在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教学难度要适当,避免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尽快实现。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一)提升教师的主导效果。

任务驱动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认真对小学生学习辅导和协助,进行合理评价和激励。教师能够设置适合的学生活动,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他们在合作互动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与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图画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到两者的最佳契合点,针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操作方案,让小学生设计制作电子书信,将自己的心里话或者祝福语送给父母、同学、老师。教师可以启发小学生充分运用画图工具中的图形、文字、线条等功能,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和人文主义情怀。

(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改变片面关注技能的方式,要让小学生在观察和分析中提高感悟力和应用能力。任务驱动法能够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有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调动小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觉运用教师教授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学会在各自情境中灵活迁移知识,实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内容的建构性。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任务驱动法以具体明确的任务为教学主线,促进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信息技术活动。例如在制作电子演示稿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有关“我可爱的家乡”为主题的任务,学生在搜集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电子演示稿制作知识和技术,同时增加对于自己所在城镇的了解,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关于家乡的信息、照片。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整理的资料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设计出各具特色的电子演示稿。开放性的课堂内容,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促进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积极、向上、健康、人文的教学主题,能使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一)营造情境,布置任务。

首先教师要布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推动学生对教材展开学习,任务设置必须合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板块,将知识蕴含在趣味性探究任务中,让小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课堂生成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营造,抓住小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从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或者现象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认知方向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在驱动力。例如,闽教版六年级《中山休闲两日游》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同学们共同游览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故乡。教师引导小学生将教学主题分为小任务:首先,明确旅游的路线、中山市风俗习惯、重要景点。了解完成任务的途径,如上网搜集资料、运用电子演示稿制作幻灯片等。学习会为完成旅游任务而产生对信息技术操作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在新旧认知冲突中产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设立方案,确定任务。

小学生要在特定情境下,利用适合的工具和手段,合理整合教学和学习资源,制定出完成任务的可行性方案,使任务更加细化和深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上网查找地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站和资料寻找中山旅游相关信息。方案制定和完成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探究、合作,完成任务。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促进任务得到更好的完成。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钻研信息技术和布置任务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在互动与讨论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大约6-8人,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协作。教师全程指导,正确掌控任务执行的整体进度和方向,让学生充分探索和反思,在合作中相互提高与促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爱,进行合理的思维训练,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体系。

(四)小组分析,评价任务。

合作探究不能完全地放任给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点拨和评价,及时反馈小学生信息技术的研究状况,调动小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进一步完善自我和提升能力。学生完成幻灯片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同伴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进行反思和重构,逐步完善与更新现有的知识层次与思维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水平的飞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储备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欠缺,但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胜心较强,很容易出现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当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有的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降低参与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还要提高监督意识,对学生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作者:姚作城单位:宁德市蕉城区霍童中心小学。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一切真知的源泉和动力。学习应该是兴趣为基础的,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好,学起来才有积极性和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算陌生,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发现,在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知识时,大多小学生也是非常感兴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难度的提升,一些小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如何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以较高的热情来学习呢?小学生年龄较小,大都对游戏比较感兴趣。小学信息技术及时就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再结合信息技术自身具有的游戏功能来展开教学,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可以很好地将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关于指法的学习既要求学生能保证指法正确,又要求学生能规范使用。而且,关于指法练习的理论知识非常枯燥,此外,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等又要求学生熟记硬背。这些都导致学生对于指法学习提不起兴趣。为此,关于这部分的教学,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感到非常棘手。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点后,关于指法的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结合《趣味指法》《金山打字通》《青蛙过河》等几款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软件在开展。这样,学生通过这些打字软件可以在有趣的游戏环节中一边享受游戏带来的愉悦,一边可以在无形中练习指法。而且,这些打字软件都自带鼓励和安慰的语音提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通过结合游戏打字,学生会意识到,要想得到高分、得到鼓励就必须要练习好指法。学生自己意识和认识到了练习指法的重要性后,教师再适时加以讲解,会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更加认真。

二、结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学生的这种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给与充分的重视,而且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要懂得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作业布置中都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给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以充分调动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能够有所提高。尤其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特别关注,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只有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关于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候,其教学要求是要求学生掌握表格的制作方法:插入表格、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修改单元格中的错误数据、调整表格等,最终学会独立制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不同的表格制作要求:让基础差、速度慢的学生完成表格掺入、数据输入即可,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完成数据输入、数据修改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更多的目标要求。这样的学习安排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有所收获,同时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教师课堂时间的合理组织。

三、注重自主实践,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多动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你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不要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可以先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会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三角形”会画了,对于其他五边形、八边形等,学生同样可以很快画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时刻注意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要结合实践教学多总结、思考、探索、研究,以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课开始阶段,为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动机,引导小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而进行的教学行为。设疑导入就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教材恰当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中。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小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主要是因为他们爱玩游戏、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教师要投其所好,设置疑问,让他们主动探究,诱发学习动机,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如教学《初识电脑朋友》时,教师说:“今天,老师给在座的每个同学分一套房子,现在请小管家(鼠标)带大家去看一看自己的这套房子吧!”教室里安静极了,孩子们怀着好奇的心情瞪大眼睛盯着老师,老师趁机向学生传授有关电脑的一些知识。“a盘是我们家的小会客厅,专门会见较少的客人的地方,是容量比较小的软盘;光盘则是一个大会客厅,能会见很多客人,容量比较大;c盘就相当于我们家的卧室,是存放很重要的东西的地方……”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都想要进去看看自己的“房子”,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用游戏,激发兴趣。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巧用游戏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心理,让有意注意持久、稳定。弗洛伊德曾说过:“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把信息技术教学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知识是必须反复练习的,但是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操作,学生会觉得很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运用游戏让学生进行练习操作,在练习中寻找快乐的学习体验,课堂效率会很高。如三年级学生在学习鼠标操作时,为了让学生能初步掌握鼠标器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等基本操作方法,教师可以在活动课中让学生玩“大鱼吃小鱼”的鼠标游戏。学生们兴高采烈地玩“大鱼吃小鱼”的游戏,画面精彩,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游戏,学生提高了驾驭鼠标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优良品质,在不断的挑战中挖掘自我的能力,为接下来信息技术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快乐中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营造氛围,张扬个性。

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他们营造一个利于学习的和谐氛围,一切顺其自然。教师顺学而教,小学生顺心而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参与兴趣,使其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演绎精彩课堂。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氛围之中,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刺激小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小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活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发挥学生的特长;践行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使信息技术课教学变得丰富多彩,鼓励创新,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断绽放精彩。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得一切真知的源泉和动力。学习应该是兴趣为基础的,这样,学习的效果才会好,学起来才有积极性和动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算陌生,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发现,在刚开始接触信息技术知识时,大多小学生也是非常感兴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知识难度的提升,一些小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那么,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如何更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以较高的热情来学习呢?小学生年龄较小,大都对游戏比较感兴趣。小学信息技术及时就可以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再结合信息技术自身具有的游戏功能来展开教学,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而且,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可以很好地将游戏寓于教学中,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更好更快的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关于指法的学习既要求学生能保证指法正确,又要求学生能规范使用。而且,关于指法练习的理论知识非常枯燥,此外,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等又要求学生熟记硬背。这些都导致学生对于指法学习提不起兴趣。为此,关于这部分的教学,很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感到非常棘手。在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点后,关于指法的教学,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结合《趣味指法》《金山打字通》《青蛙过河》等几款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学软件在开展。这样,学生通过这些打字软件可以在有趣的游戏环节中一边享受游戏带来的愉悦,一边可以在无形中练习指法。而且,这些打字软件都自带鼓励和安慰的语音提示,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通过结合游戏打字,学生会意识到,要想得到高分、得到鼓励就必须要练习好指法。学生自己意识和认识到了练习指法的重要性后,教师再适时加以讲解,会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更加认真。

二、结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在信息技术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学生的这种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给与充分的重视,而且要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要懂得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作业布置中都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要给学生平等的学习机会,以充分调动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积极性,让所有学生能够有所提高。尤其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特别关注,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和关爱,只有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关于表格制作的内容时候,其教学要求是要求学生掌握表格的制作方法:插入表格、在单元格中输入数据、修改单元格中的错误数据、调整表格等,最终学会独立制作。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不同的表格制作要求:让基础差、速度慢的学生完成表格掺入、数据输入即可,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完成数据输入、数据修改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更多的目标要求。这样的学习安排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有所收获,同时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促进教师课堂时间的合理组织。

三、注重自主实践,使学生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多动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你要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不要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可以先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会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三角形”会画了,对于其他五边形、八边形等,学生同样可以很快画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时刻注意激发、保持学生的兴趣,要结合实践教学多、思考、探索、研究,以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味追求技能技巧方面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人文修养、人格塑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信息技术技能越来越重视。因此,要想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小学阶段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启蒙阶段,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1.3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在以往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不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淡忘所学知识。但是,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与“用”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1课堂导入中引用生活案例。

从儿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要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就需要找到“兴奋点”,而这个“兴奋点”就源自于生活,比如生活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就可以结合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类比,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这节课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课堂导入中,教师就可以引入以下生活案例:教师:今天小明同学请病假了,流鼻涕、头痛、发热,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病吗?学生:感冒了。教师:非常正确,感冒主要是由流感病毒传染导致。那么,电脑会不会生病呢?是不是也像人一样感冒、发烧?通过上述生活案例的引用,可以让学生基本了解“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并且进一步启发学生描述遭遇计算机病毒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后,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2.2设置简单的任务。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给学生设置比较简单的任务。比如在讲授word时,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新建、命名、使用word文档等,并且对学生进行上机指导,同时耐心指导,学生基本了解、掌握word的知识。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用word写一篇生活日志,描述某一天发生的事情、感悟等。这样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使用的过程中熟悉对word的使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3融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活规律。

小学生极易忽略生活点滴中的规律,但实际上,这些点滴的规律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知识与生活点滴联系起来,既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让学生了解生活规律。比如在讲授《我给文件找个家》中,教师可以应用生活点滴中的案例:教师:每个人家里都有衣柜,那有谁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学生:衣柜就是用来放衣服的呀,好像没什么规律。教师:其实,衣柜是有规律的。我们的衣服分很多种类,衣柜也有很多抽屉格档,方便我们存放不同种类的衣服。比如穿衣服的人(爸爸、妈妈、小孩)、穿衣服的时间(春天、夏天)等。学生:原来就这样啊。教师:是的。在《我给文件找个家》也是一样。比如上次小红同学存在学校微机房电脑中的文件不见了,而且也找不到了,主要是小红同学自己随意安放文件。因此,当我们以后建文件夹时,一定不能随意摆放,要有一定的条理和规范。通过上述案例的应用,可以让学生指导按照规范来安放文件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解建立分类文件夹的概念,学生可以了解其中的道理。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规律。

2.4引用生活案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其中,应用生活案例,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比如在“画图”工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跟同学玩一个小游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作画,然后将学生的画组合在一起,让学生“看图讲故事”,或是“看手势猜图”的游戏。通过这样寓教于乐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2.5根据学生的生活兴趣加强引导。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还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每位学生的生活兴趣,给予相应的指导。比如对于喜欢看电影的学生,可以告知学生如何使用影音软件;对于喜欢听音乐的学生,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下载歌曲,并且将其转移到手机、mp4等载体中;对于喜欢画画的学生,可以指导一些较为简单的画图软件,让学生进行摸索,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加以指导,或是让学生自己上网寻找解决的办法。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加以拓展,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3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生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显得非常必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诸多问题;社会重视信息技术技能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教师需要从课堂导入中引用生活案例,为学生设置简单的任务,利用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活规律,引用生活案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的生活兴趣加强引导,进而有效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标准的要求也挺高了,从教学方式到教学目的再到最终的教学评价,其标准都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能力培养将逐渐成为教育重点。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学习中,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因此,这就要求教学者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紧跟教育发展潮流,从根本上改革教育发展模式。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观念并没有跟上新的教育标准。绝大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只注重向学生灌输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而对学生对于知识的原理的理解、知识的适用范围理解和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忽略了。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不能理解知识或者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而在课堂外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中,这与信息技术教学原本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教师依然维持着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评价方向造成了误导,使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标准围绕书面成绩展开,从而对真正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得不到有效验证。因此,这种不正确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情况,不能通过评价来调整教学方式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因此,调整完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同时教师也可通过评价调整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我国科教事业的发展。

1.发展评价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目标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评价需要起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作用,而不单单只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我国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发展评价目标,使评价目标符合新的课程标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教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往只看成绩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小成就加以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掌握上的不足也不要加以批评,而是通过观察发现学生所善于的知识点加强引导,并弥补不足之处。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帮助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树立正确的目标。

2.拓宽评价方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还需拓宽评价方法。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倡学校拓宽评价方法的种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中获得更好的成长方式。教师应当在单一的依靠成绩评价方式之外发展更多的评价方法,通过开展各项活动达到评价的目的。如以小组形式让学生相互评价、以班会形式进行师生互评、以班级为群体开展班级竞赛,对各个班级进行评价等等。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乐趣,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以更好的态度投身于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评价方法应当是积极的,应当尽量鼓励学生,在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外同时对学生的优点予以肯定,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得到增强,学习的兴趣得到提高,并接受评价进行反思改正。

3.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而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还需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校应当将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纳入评价主体中来。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有利学生清楚认知自身的优缺点,并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方案;学生之间相互评价能够更好的发现学生对自我认知的不足,能有效弥补自己在学习上不易发觉的遗漏点;师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有个客观的了解,同时根据学生学习进度来调整教学进度;家长对学生进行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在校园之外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辅导学校与教师共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不断进步。因此,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有利于全方位、全面的了解师生共同在信息技术教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认知能力,语言驾驭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小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信息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能够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制灌输,一味的自我陶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传统死板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在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平等、和谐、活泼的新课堂环境的建立。

2、信息可以更好帮助教师的因材施教,优化其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本身存在个体差异性,在接收能力,认知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同,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精力有限,教学上顾此失彼的现象不乏多见,课堂效率不高。而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最大限度缓解这个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课堂内容,教师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这也恰恰与因材施教的原则相符合,同时也使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是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引导和帮助小学生有效掌握拼音的用法、读法,对于学生日后的认字能力、阅读能力都有帮助。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刚刚接触拼音的时候,很难马上掌握要领。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它使拼音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将抽象的拼音教学转化为直观的动态教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比如:“zhe”这个音节的教学,教师需要将声母“zh”和韵母“e”的课件在课前做好,授课时,首先展示“e”,然后在展示小女孩举着“zh”走到“e”旁边的画面,教会小学生声母“zh”和韵母“e”组到一块可以拼出一个“zhe”。最后,连贯的将这个动画场面播放几遍,同时带领学生读声母“zh”和韵母“e”,着重强调声母“zh”发音需要翘舌,而读韵母“e”的时候需要声音洪亮。两个部分的连读要连贯,快速。在边讲解边展示画面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简单的掌握拼读要领。

小学阶段,认字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在小学生认字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嘘声对汉字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整合,学生通过这样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拓展。

如:小学语文生字中有很多音同形不同的汉字,其中“坐”和“座”就是一对这样的词,从字意方面理解,连个字之间有着明显的却别,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容易将这两个字混淆。为了能够加深这两字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这两个字的比划用动态的形式展出,然后将其不同的部分用红色书写,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强调容易出现错位的部分,进而实现强化教学的目的。

以往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工作,往往是根据作文要求、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感触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修改评判。在作文课教学中以网络信息技术设备为工具,会使作文的批改、审评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进行作文批改时,教师可将范文录入word文档中,再通过投影大屏幕进行点评、修改,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也可以同时看到。在运作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word的剪接、复制、粘贴、删除等工具对文章进行修改,使字句的增删、段落的重组变得轻松自然,并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师生协作意识。学生的作文训练也可通过视频投影仪、大屏幕投影等供全班师生一同阅读、分析、修改,达到作文批改、评阅的较高境界。

借助信息技术创建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进而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会提升。

如:《春天的色彩》一课,教师课前制作多姿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将蒲公英、油菜、花朵都融入春天的景象中。在进行授课之前,首先播放配有音乐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泛读课文,学校一边听课文,一边欣赏多媒体课件中春天的景象,进而逐渐进入春天美好的情境中感受大自然,进而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词句。在教师泛读之后,学生自己默读,将不理解的词句标注出来,教师进行解答,还可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和词语记录下来,在下一次阅读的训练的时候,教师检查。很多学生会将“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的落在地上,沙沙沙”这句记录下来,认为这句写的非常美妙,准确,形象。这样不仅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阅读积累。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听的,它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运用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生动和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欲望。故事能紧扣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处在惊奇、猜想和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历史、计算机人物与计算机界有关的大事,让学生感到学习信息技术既新鲜、有趣,又很实用。如在介绍wps之父—求伯君的时候,教师可以把wps与word进行比较,然后分别介绍wps与word的主要开发者—求伯君和比尔盖茨。教师向学生介绍求伯君开发wps软件的经过,学生从wps艰难的成长历程中,了解到国产软件的开发所需的大量精力与财力,从而增强小学生应用正版软件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再讲解微软和比尔盖茨,学生了解了比尔盖茨的求学经历,知道比尔盖茨非常敬业,他们的兴趣一下子就全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上充满了快乐的氛围。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微软公司全线产品(dos、windows、office等),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了叶鹏和谐情境快乐课堂——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解了一些软件的历史,激发了学习计算机的欲望。

2.巧设悬念,点燃激情。

问题是信息技术的心脏,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问题是求知的动力。教师应巧设问题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在信息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积极探索,讨论交流,和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的建构,享受学习信息技术之乐。例如在学习“金山画王”旋转图片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鼠标从图库中拖出了一张鲤鱼的图片,因为系统默认鲤鱼是向左游的。教师说:“这条鲤鱼在游玩时遇到了一条小鲨鱼,鲤鱼就要向右游往回逃跑。谁能帮帮小鲤鱼,怎么向右转啊?”顿时,学生兴奋起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对图片旁边的六个按钮进行尝试操作,通过教师指导,最终学生掌握了旋转图片的方法,能够自如地把图片上下翻转、变大变小。这样就消除了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打造快乐课堂,彰显信息魅力。

1.快乐游戏,张扬个性。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是学生获得信息技术知识最好的途径。小学生上课注意力易不集中,教师应积极创设电脑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其学习的疲劳感,让学生在玩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如在教学键盘指法要领时,教学内容特别乏味,教师给学生讲解手指摆放要求和指法要领,强行让学生去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愿意练习,课堂上一片混乱,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果教师把各个字母的位置和小键盘的作用讲解完后,设计游戏,并把指法练习融入“跳青蛙”游戏中去,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在游戏中掌握指法要领。游戏时,教师让学生用鼠标点青蛙的头部,它就会向前跳,每次只能跳过一个青蛙。学生为了在游戏中取胜,积极练习指法,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要领,课堂其乐融融。运用游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表现,积极参与,把“学计算机”变成了“玩计算机”,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注重实践,品尝乐趣。

实践操作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就是让学生要多练习,在练习中掌握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要创设快乐情境,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编组,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做组长,在动手实践时由组长负责指导、检查组员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让他们明确目标,自主探究,获得成就感。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充分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轻松愉快的实践氛围中去探究、去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形成和展现个人观点,培养积极探究的品质,让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变成润物无声的沃土,变成趣味盎然的乐土,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信息技术课,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习,茁壮成长,实现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成为我国中小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受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地区不平衡性,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教育上的差异。在经济交发达的地区,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也得到了普及;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学仍未被纳人中小学教学的课程体系中。

从整体上而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是相对较低的,并且具有较大的地域差异。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以及其成绩的提升,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一些信息技术教学得到推广的中小学中,对其教学的认识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片面性,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既要使学生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些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其实质,对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足,从而使得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3教学设备的配置上存在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的问题。

就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基教学设施的配备上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对于硬件的配置以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等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从而也就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升。

4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师资力量的配备直接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教师兼任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这就使的教师的专业素质相对较差,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知识讲解以及操作上指导不到位等现象。在教师资源的不断引进中,教师专业素养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要不优化学科体系建设,使得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并且要注重教学的完善等,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真正地被推广,实现其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推广中,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的配备以及软件和系统的更新换代等出发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该种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应注重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师授课的需求,为学生的实践联系提供充分的资源和保证,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序开展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

2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推动教学的完善。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数学等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并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其对学生素质提升以及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地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教学内容的优化以及教学方式改革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明确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此基础上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完善,保证其各项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4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能够更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保证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有效性,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中小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从基础设施的配置、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方式的完善等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并不断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以保证其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余兆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构想[j]。中小学电教:下,20一0(6)。

[2]张宏,阳晓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x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