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专业实践调查报告(汇总5篇)

时间:2023-09-23 03:21:18 作者:FS文字使者 工作报告 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专业实践调查报告(汇总5篇)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篇一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像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__调查等都是常见的调查报告体裁。

1、真实性。真实性是调查报告首要的、最大的特点。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彻底抛弃"假大空"的虚伪作风,不仅报喜,还要报忧,不仅要充分肯定工作成绩,还要准确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

2、针对性。这是调查报告所具有的第二个显著特点,这是由具有很强的工作针对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一项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大型调查研究,要花费较大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不是随意组织进行的,而是针对一些较为迫切的实际情况,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调查研究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上,必须中心突出,明确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明确交待这一问题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3、典型性。典型性是指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具有代表性,以及所揭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这种典型特点在总结经验和反映典型事件的典型调查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4、系统性。调查报告的系统性或完整性是指由调查材料所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具有说服力,把被调查的情况完整地、系统地交待清楚。不能只摆出结论,而疏漏交待事实过程和必须的环节。因为这样的疏忽势必造成不严密、根据不足以及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印象。这里所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是要求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方面,写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总的来说,调查报告就是论证系统,逻辑严密,摆事实,讲道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可靠资料。

从内容性质分,调查报告有以下六种:

1、专题型调查报告。专题型调查报告,就是侧重某个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后形成的报告,这类报告一般常常在标题上反映出来。它能及时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研究急需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对策,或是建议。

2、综合型调查报告。它是以综合调查众多的对象及其基本情况为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反映的报告。具有全面、系统、深入和篇幅较长的特点。它与专题调查报告的主要区别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上。它使读者可以从报告中看到事物的相对完整的“鸟瞰图。”

3、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这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撰写的报告,它以收集、分类、整理资料并提出问题、报告结论为特点,大多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或载于学术著作中。

4、实际建议型调查报告。这是由于实际工作需要而写的调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为预测、决策、制定政策、处理问题等进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及有关的建议。

5、历史情况型调查报告。这是根据需要以历史情况为对象进行调查而形成的调查报告。它可以供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相。

6、现实情况型调查报告。它是以正在发生、发展的一些现实生活为对象进行调查后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和认识某些事物和问题的客观现实情况,以作为其它认识活动的依据或参考。另外,有些调查报告可以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结合形式。

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篇二

调查报告又叫调查研究报告,应该说后者是它更准确的名称。因为它不仅是调查的产物,更是研究的产物。调查报告主要功能是搜集情况,并通过对调查所得情况的深入研究,提出一定的见解。因此调查报告是根据某一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对某一事务或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后,将这些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系统地、如实地整理成书面文字的一种文体。像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及__调查等都是常见的调查报告体裁。

1、真实性。真实性是调查报告首要的、最大的特点。所谓真实性,就是尊重客观事实,靠事实说话。这一特点要求调研人员必须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求实的精神,彻底抛弃"假大空"的虚伪作风,不仅报喜,还要报忧,不仅要充分肯定工作成绩,还要准确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才能写出真实可靠,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调查报告。

2、针对性。这是调查报告所具有的第二个显著特点,这是由具有很强的工作针对性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一项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大型调查研究,要花费较大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不是随意组织进行的,而是针对一些较为迫切的实际情况,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调查研究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调查报告的写作上,必须中心突出,明确提出所针对的问题,明确交待这一问题所获得的事实材料,分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和对策。

3、典型性。典型性是指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采用的事实材料要具有代表性,以及所揭示的问题带有普遍性。这种典型特点在总结经验和反映典型事件的典型调查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4、系统性。调查报告的系统性或完整性是指由调查材料所得出的结论,必须是具有说服力,把被调查的情况完整地、系统地交待清楚。不能只摆出结论,而疏漏交待事实过程和必须的环节。因为这样的疏忽势必造成不严密、根据不足以及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印象。这里所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是要求在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方面,写出结论的推理过程。

总的来说,调查报告就是论证系统,逻辑严密,摆事实,讲道理,具有强烈的说服力,从而使之成为科学决策的可靠资料。

从内容性质分,调查报告有以下六种:

1、专题型调查报告。专题型调查报告,就是侧重某个问题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后形成的报告,这类报告一般常常在标题上反映出来。它能及时揭露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研究急需解决的具体的实际问题,并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处理意见,或者对策,或是建议。

2、综合型调查报告。它是以综合调查众多的对象及其基本情况为内容、作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反映的报告。具有全面、系统、深入和篇幅较长的特点。它与专题调查报告的主要区别点就在于它的综合性上。它使读者可以从报告中看到事物的相对完整的“鸟瞰图。”

3、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这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而撰写的报告,它以收集、分类、整理资料并提出问题、报告结论为特点,大多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或载于学术著作中。

4、实际建议型调查报告。这是由于实际工作需要而写的调查报告,其主要内容是为预测、决策、制定政策、处理问题等进行调查所获得的材料及有关的建议。

5、历史情况型调查报告。这是根据需要以历史情况为对象进行调查而形成的调查报告。它可以供人们了解某一事物或问题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相。

6、现实情况型调查报告。它是以正在发生、发展的一些现实生活为对象进行调查后所形成的调查报告。人们可以通过它了解和认识某些事物和问题的客观现实情况,以作为其它认识活动的.依据或参考。另外,有些调查报告可以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结合形式。

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篇三

加强实践教学是中医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如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未来。为此,我们向本校针推专业本科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就实践教学问题展开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表1显示,认为实践操作较适用于技能教学(86人,87.8%);认为实践操作较适用于临床课教 学(83人,84.7%)。

表3显示,大部分(86人,87.8%)认为临床实习 岗前培训有必要。

表4显示,认为临床实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为理论知识不扎实(52人,53.2%),其次为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差(25人,25.5%)。

表5显示,认为较适用于实习教学的教学方式为临床案例(83人,84.7%)。

2 讨论

3.1 强化教学环节,培养基本技能

目前中医以技能为主的课程及临床课程,尤其是一些操作技巧、检查手法、临床实例、解剖部位等,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单纯用讲授法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领会,不便于记忆,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调查表明,针对技能教学运用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快的使学生将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为临床实习乃至以后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临床课程的教学,案例教学法作用也不容忽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汲取诊疗经验,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强化正确辨证方法,从而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很有帮助。技能培养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基本技能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即获得较扎实基础,而不应在实习过程中完成。调查表明,适当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技能训练机会,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目前,教学中技能性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时数比例约为3:1~4:1,显然不能满足技能教学的要求,应进一步调整。调查表明,改革技能课考试办法,摒弃以往的以笔试问答为主的考核方式,采用以临床实际操作或实验操作为主、笔试为辅的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对技能学习的重视程度。而技能课考试中笔答试卷和技能考核较合适的分数比例为1:1。

3.2 加强临床实习,提高临证辨析诊疗能力

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前,缺乏对医院的了解,临诊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差,进入新的角色迟缓。针对这种情况,在课程结束后,可安排短期的临床基本操作训练和中医临诊技巧训练,以强化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并加强 学生医德医风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在正式实习前,对临床工作能有大概印象和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是必要的,但目前仅有部分专业开展,需要进一步推广。针对临床实习时进行出科考试必要性的调查,认为必要和没有必要的大体相同,但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部分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使他们作出了否定的选择。实行出科考试制度,可以达到促进实习积极性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考核方式的灵活性并避免流于形式。针对临床实习中所遇到困难的调查,感到理论知识不扎实的比例较大,这说明,实践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要求我们加强基本理论的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理论与临床实际的结合。另一个困难是临床辩证思维能力差,这是每一个刚接触临床的学生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也只有通过不断临床经验的积累才能逐渐提高,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促进实习的积极性。关于实习教学所适用教学方式的调查显示,多数认为临床案例教学效果良好,生动直观,易于理解,通过病例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实习带教中值得提倡的教学法。而实践操作可以面对真正的患者,进行真正的治疗,体验并逐渐提高疗效,对技能水平的提高有极大地促进。专题讲座可以就临床适用经验、突出问题、新型疗法等有针对性的进行,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获得第一手材料。

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篇四

不知不觉的我们马上就要结束大一的学习生活然后步入大学二年级了,这一年的大学 生活应该带给我们很多感受和体会,就我自己而言,感受最多的就是对自己专业的不断认 识了解,从最初的很茫然的学习到现在对它有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我觉得这都是大学所给 予我的。因此,我选择了“大学生专业认可度”这个题目的调查主题,想和我身边的同学 们一起分享和感悟这一年来对自己本专业的想法和认识。

为了这个调查报告,我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的几个问题如 下:

1.你的专业?

2.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 a 文 b 理

3.你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满意?a 满意 b 不满意

我计划通过这样一个问卷来了解我身边的同学对自己本专业的认可度,从而得出一些数 据,进而再推出一些结论。

在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我共发出 50 份调查问卷,收回 50 份有效问卷,其中文科专业 25 人,理科专业 25 人。90%的同学对于自己的专业满意,10%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20%的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80%的同学则回答说没有,对自己的专 业不够了解。7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专业课吸引力不够,甚至不愿意去上,出现旷课逃课 的现象,只有 25%的人认为专业课比较有吸引力。100%的同学不会选择本专业考研。在对 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问题上,大家畅所欲言,大部分同学认为就业前景光明,但也有小部 分同学认为未来就业困难重重。

通过以上的数据资料,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可能是根据自己的志愿兴趣直 接填报的本专业,有的同学可能是因为服从调剂来到自己现在的专业,不管是何种方式,我认为既然现在的专业已经确定并且基本上无法改变,那就要认真的对待,这是对自己负 责,虽然日后未必会从事这门专业,但是不能让这四年的时间虚度。只要你肯耐心的认真 的去了解自己的专业,对它产生认知感认同感,自然就会有兴趣,自然就会喜欢上专业课,关键还是一个态度问题。

对于日后的就业也要持一个积极态度,有的同学可能认为现在经济不景气,自己学的 又不是那种高尖端的热门专业,又不是名校毕业,以后一定找不到工作。这种观点我也不 能认同,现在的经济是不景气,就业率不高,但是谁也说不好四年后是什么样子,也许到 我们毕业的时候经济已经恢复了,我国正处于经济艰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对于人才的需求 量是很大的。现在的热门专业四年后不一定还是热门,也许现在的冷门就是以后的供不应 求。不是名校毕业又怎么样,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不是照样成为了世界首富,一张大学文 凭并不能说明一切,重要的是能力,以后你要靠你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而不是你的那张 文凭。

至于本专业考研的问题,由于本人没有考虑过考研事宜,故不做过多论述。

就我自己的专业社会工作而言,在入学初我对这个专业基本上就是一无所知,对于别人 的询问我只能抓抓头,说一句我也不太清楚。现在,快一年了,我终于可以侃侃而谈的告 诉别人什么是社会工作了“我们奉行助人以自助的准则,我们是拿钱的活雷锋,以后社会 的各行各业都会需要我们,我们的前途无可限量……”这就是这一年的学习给我的收获,因为更加了解,所以更加认同,所以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信心,只要这四年努力学习专业 知识,充实自己,我相信四年后的就要并不难。

相当多的考生有一种只凭分数填报志愿的倾向。高分报“热门”,低分碰运气。于是社会 上相继出现了物理热、计算机热、生化热、建筑热(理工类)等“专业热”;另一方面则是师范 冷、“农林水地矿油”冷。许多考生凭高考成绩完全可以考上其它专业,但由于不切实际的 盲目赶“热门”而失去了升学的良机,令人惋惜。

另一部分考生则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自己拿不定主意,“儍子过年看邻居”。左右观望,最后随大流,看大多数人报什么专业,自己也报什么专业。认为既然大多数人都这样选择,那这个专业肯定错不了。他们既不考虑自己的优势,又不知道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专业选择中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导致很多人都集中在某些热门专业上,但这几年我们 国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兴的职业种类又非常之多。尤其是 wto 时代的到来,更是冷 热转换频繁,实际上 2000 年的冷热门专业,家长和考生的看法已出现了差异。有关资料 显示如下:

表 1-1 考生眼中的 15 个热门专业

电气工程 经济、经贸 生物、财经 师范 新闻

中文

金融、财经 行政管理、税务

2.7 2.6

信息工程、通讯、邮电 2.6 艺术、表演 1.9 建筑、土木

1.7

表 1-2 家长眼中的 15 个热门专业

名次 1 2 3 4

专业 医科/中药 计算机应用软件 师范 外语

金融、财经

出现“热门”专业不足为奇。因为社会也许在某一时期对某种专业人才处于紧缺状态,大 量需求。因此,很多人都报考此专业,从而形成热门。这样形成的热门不是坏事,它既满 足了社会对某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使毕业生各得其所。这种热是正常的,理性的热,这 对社会,对个人都有良性导向作用。

盲目争挤热门,势必造成严重后果。一方面可能失去升学的良机,另一方面即使考上 了热门专业,也可能因为不适应该专业的学习,而给本人造成很大的痛苦。

有位现已上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凭自己的优异成绩考进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计算机系,但不到两个多月就发现自己很不适应这个专业,虽然他能学会高等数学、计算机编程的课 程,但总不能像别的同学那么津津乐道,他索然无味。他后来找到我们咨询并进行了潜能 测试,我们才发现他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太强,而他的社会性动机却比较强,与人打交道 令他兴奋,并得心应手。我们询问他,你为什么报考计算机专业,他回答,同学都说计算 机是热门,我的成绩好自然要争先报考。经过详细诊断和访谈后,我们建议他学习应用心 理学或管理学。他目前利用业余时间旁听工商管理的课,并在学校学生会任了职,最近他 告诉我们打算本科毕业后读工商管理硕士。

这种现象,在大学比较普遍。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学学习的课程和大 学不一样,为了高考得高分,一遍遍重复做题或死记硬背,考生们下了很大功夫。而大学 课程,专业性、应用性、灵活性更强,而且学习要求更有创造性,因此是否有这方面的能 力显得更重要,仅靠刻苦、用功已经不够了。

因此,我们在选择专业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如果一门心思追“热门”,而 不考虑自己的潜能所在,很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盲目追求热门,很可能揪住 的只是热门的尾巴,等四、五年毕业后,昔日的宠儿,已变成昨日黄花。我们要考虑到从 进校到毕业有四五年的时间差,风物常宜放眼望,选择专业不仅仅要考虑眼前的情况,更 重要是考虑将来的发展。

二、高薪倾向

许多考生和家长特别重视专业的“前景”,他们认为的“前景”就是学这个专业今后能够挣 大钱,如通讯、计算机、法律、医学等。的确在这个时代,谁不愿意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 获得应有的高收入呢?这是我们应该考虑,并且值得去追求的。如果有这个能力,就应该 鼓励去报考这样的专业。但事情往往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有一家庭,有两个女儿,姐姐先考上了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去了一家日本公司,做高 级软件工程师,月薪 1 万。该到妹妹考大学了,父母就逼她也像姐姐一样报考计算机专业。虽然妹妹心里不从,但也不知道该学什么好,就同意了父母的意见。直到现在学到了三年 级,才越来越觉得学不下去,一回到家就和父母发脾气,甚至一年多不想和父母说话。父 母带着内疚的心情找我们咨询,自责自己耽误了孩子,询问这到底怎么回事。排除了其它 原因后,才了解到其实这位学生的文学动机非常强,而且艺术创造力也很强,作文在高中 时经常在班里被老师当范文读。然而父母却告诫她搞文学没出路,应该学理科,这样就可 以像姐姐一样学计算机。结果在大学由于计算机课程繁重,勉强维持及格,让她感到无脸 面对老师和同学,文学的爱好也逐渐消磨殆尽。

爆炒之下,信息技术(it)和生物技术几乎成了两张放在银行中可以无限预期的支票,不少家长以为,只要孩子能有幸进入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就读,就肯定“钱”程远大。

对于将来能挣大钱的“专业”,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如果自己的潜能不是在这个方面,即使勉强做了,也可能因为自己的水平而拿不到这个专业的最高薪水。而符合他潜能发展 的专业,也许暂时收入不是很高,但如果他在这个领域表现出色,薪水同样会不低。更重 要的是他愿意把它做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再苦也觉得乐。

三、包办倾向

考生的家长、老师,凭着人生阅历及对社会的理解,对考生选择志愿时加以正确的引导,本无可厚非。但万事不可过激,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完全凭个人的主观臆断、甚至由个人 的好恶出发,采取大包大揽的强制行为,将会导演一幕令人痛悔一生的悲剧。这样的例子 前面已经提到。

有些父母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光宗耀祖”的工具,习惯于支配孩子的一切。当 孩子应当鼓起风帆,离开父母安全的港湾远航时,当孩子应该独立地选择未来的时候,父 母们仍然不能放弃为儿女安排一切的做法。

可能大部分父母们认为,只有他们才经过风雨,见过世面,了解社会,懂得人生,只 有他们才能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只有他们才能为孩子设计一条光明大道,只有他们作出 的选择才是万无一失的。应该说,父母如果不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不是把自己的兴趣当 成儿女的兴趣,不是回避研究、分析子女的特点、兴趣、能力、个性特征等,做必要的指 导和建议应该是可取的。但往往很多父母恰恰相反,结果一幕幕悲剧重复上演。

四、盲目攀比倾向

文理科分班时,不少优秀学生,本来喜欢文科,但看到成绩好的学生都报了理科,就感 到自己如果学文科就低人一等,于是盲目地选报了理科。有些人在填报志愿时,眼睛总盯 着那些和自己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他们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报什么志愿。相当一部分 考生是随流,糊里糊涂地选报了志愿。待学了一二年后才发现自己的志愿选择错了。

所以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眼光一定要开阔,一定要反复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能 做什么?考上大学不是给别人看的,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要慎重考虑自己一生的发展方 向,切不可把自己的选择当成炫耀的资本,要想对自己的一生负责,必需了解自己的潜能 和优势。

五、名校倾向

名牌大学的确是个很诱人的字眼。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询问一个学生是 哪所大学时,如果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就可能会趾高气扬、自信满怀;但如果是所普通大学,就有可能羞口难张,底气不足。此外,在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名牌大学容易打开招聘大 门,而一般大学在同样竞争条件下显得就困难些。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很多人在报考时,一门心思奔名校而去,甚至不惜重读一年。为了挤进名牌大学而放弃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专业,屈就于自己不喜爱、不擅长的专业。他们把上名牌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点缀,甚至宁可丢弃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这种盲目地追 求名牌是一种虚荣心在作怪,能考进名牌大学当然是好事,但完全从牌子出发,不考虑其 它重要因素,特别是专业因素,则是极不明智的,我们不可能靠“名”来获得一切。我们立 足于社会,要靠我们所学的专业和能力打天下,任何单位在用人时都不会愚蠢到只问学校 而不管专业和能力的地步。牌子是表面上的虚名,专业才是实质上的本领。

最后再告诫即将走入大学校门的考生们,要懂得成才是一个超越学校的概念。学校阶 段所受的教育是短暂的,是为将来成才作准备的时期,学校期间的成才是一种浅层意义上 的成才,只有在社会上发挥了作用,创造了价值,那才是深层意义上的成才。

就学于名牌大学,不必骄傲。就学于非名牌大学也不必自卑。成才与否,全靠你们自己。

大学生专业调查报告篇五

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符,目前,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普遍,并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难的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20xx年就业蓝皮书中调查研究表明,全国20xx届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

本调查旨在研究近年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程度,从地区、高校层次、学历层次、专业、个人意向等方面对专业对口的情况进行分析,从已经就业人员的就业情况(近5年)和即将就业的应届生的就业意向两方面综合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对职业发展可能存在的影响。

本次调查中,针对已就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采取网上调查和实地随机调查形式进行调查,针对应届毕业生,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北部选择北京,中部选择河南、湖南,南部选择广东),选择不同层次的高校采取实地调研形式进行调查。本调查实地调研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6份。网络调研问卷完整填写量为94份,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共收到990份有效问卷。

1.性别

接受此次调查的大学生性别比例为男生56.38%,女生43.62%,男生略多于女生,但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2.学习层次(学历)

接受调查者专科(高职)占25.53%,本科占29.79%,硕士研究生占28.72%,博士研究生占15.96%。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除博士研究生外,其他三个层次的调查对象人数比例相差不大。

3.最后获得学位的学校层次

接受调查者的最高学位获得学校分布于各层次,其中“985”高校或中科院占31.91%,“211”高校占10.64%,非“211”普通本科高校占34.04%,高职高专校占23.4%。学校层次中位于中等的非“211”普通本科高校比例较高,其次是“985”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构成结构既有普遍性,又均衡兼顾了较高和较低层次的高校。

4.获得最终学位大学所处地区

接受调查者最后就学的大学所处地区主要位于中南部,其中中西部内陆占42.55%,南部占36.17%,另有小部分属于北部(12.77%)和中部沿海(8.51%)。

5.所学专业

接受调查者的专业分布为理科(自然科学)占59.57%,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文科(社会科学)占40.43%,具体学科根据受调查者的填写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专业分布较广泛。

6.所学专业就业面判断

受调查者对本专业的就业面判断,认为就业面广和限于专业相关领域的分别为约40%,认为就业面窄、需求量小的占18%。主观判断总体较为乐观。

7.年级

受调查者中已毕业工作的大学生和在校生约各占一半,具体而言,20xx年的应届毕业生占18.09%,非应届的在校生占26.6%,20xx年及以前毕业生占55.32%。在校生和非在校生各占约一半的情况让两类调查对象较为平衡。

8.未来工作的专业对口意向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的意向为,严格限本专业的占7.06%,与本专业相关即可的占56.47%,对专业无要求的占17.65%,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占18.82%。可见在校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专业要求不严格,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就业的专业要求宽松。

9.对未来的工作设想

接受调查者对未来工作设想情况是,56.1%的人表示不清楚,但都愿意尝试,42.68%的人表示考虑得很清楚,还有1.22%的人从来没想过工作的事。对未来工作呈积极态度的人接近99%。

10.就读学校及院系的职业规划指导情况

接受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15.66%的人接受过所在学校和院系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53.01%的人在入学时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还有31.33%的人从未接受过职业规划指导,未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的学校或院系超过三成,比例偏高。

11.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

接受调查者中,有略多于一半的人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部分相关,剩下的一半中,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对口的占26.83%,不相关的占20.73%。可见,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达到八成。

12.就职年份

接受调查者中,就职年份在2年以内的占67.12%,2年到5年之间的占26.03%,5年以上的占6.85%。大部分就职年份较短。

13.对现在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态度

接受调查者中,对当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的占15.94%,表示一般的占71.01%,表示不满意的占13.04%。

14.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有无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对工作发展影响很大的占17.33%,认为影响一般的占70.67%,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2%。其中认为专业不对口影响一般的与对当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非常接近。

15.目前是否有跳槽打算

接受调查的工作者中,目前没有跳槽意愿的占22.67%,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的占70.67%,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的占6.67%。对于跳槽表示不急切也不排斥的态度较平和者所占比例,与对目前工作状态满意度一般的比例一致。

16.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

接受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是导致跳槽的原因的人约占60%,认为想跳槽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以外的其他原因的约占40%。全部或部分由于专业不对口导致跳槽想法的超过被调查者的一半,说明专业不对口有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和延续性。

对于文科(调查对象中包括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经济学、会计、财务、英语、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专业)和理科(调查对象中部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力学、经济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电子科学、环境科学、医药、护理、园林、道路施工、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生所认为的本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就业面广的学生中,文科学生超过2/3,理科生只有略多于两成(图1)。文科(社会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经济各方面较为贴近,兼容性较强,所需应用的场合较多,学生对于专业就业面的预期较为乐观;而理科(自然科学)由于所学内容专业性和排他性较强,学习对象的特定性导致就业的兼容性不够,学生认为就业面的范围要求较为严苛(限与专业相关,就业面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就业面的预期不同,因此未来工作意向也有差异。文科学生受访者未来意向工作与专业相关或对专业无要求的比例均高于理科学生,但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受访者,在理科学生中所占比例(26%)大大高于文科学生比例(8.6%)。

调查结果表示,文科学生就业意向灵活性较强,可接受范围较大,对专业相关的要求低,对本学科的认可度较高。理科学生就业意向或较严格地限制为本专业相关,或对专业认可度不高(表现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这与以往理科生就业率高于文科生就业率,理科就业面相较文科更广的认识有所差异,但也能得到解释:因为以往的理科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选择自主性较乐观,使得现在的理科学生仍坚持未来就业与专业相关,而过去不容乐观的文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使得现在的文科学生越来越放宽专业限制标准,降低就业要求,造成了“文科学生就业面更广”的这种认知假象。

总的调查结果中,学校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占53%,集中指导次数大于3次和为0次的分别占15.7%和31.3%。对受访者的学校层次进行分类分析后发现,不同层次的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差异较大。高职院校由于其“职业院校”性质,学生就读的结果是面向就业,因此比较关注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两成,进行过一次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而没有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一成。其次为非“211”本科院校,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近七成,从未进行过就业指导的约三成。“211”高校职业规划指导情况差别较大,进行过3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超过四成,是四类中比例最高的,但其中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也超过四成,使得总体职业规划指导平均情况处于较差水平。“985”高校进行过三次以上职业规划指导的仅为7.4%,为四类中的最低值,从未进行过职业规划指导的比例超过四成,总体情况为最差(图2)。

调查数据显示,高校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的情况与自身的定位是相关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面向就业的职业技术人才为主,故非常重视职业定位和指导;非“211”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方面弱于“211”和“985”高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的比例也较高,进行就业指导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从就业方面下功夫也能有效地提升在同类学校中的竞争力。而“211”高校和“985”高校均属于研究型高校,更倾向于培养学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也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故不是特别关注就业;同时由于学校层次和知名度较高,其学生在择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种种优势使得学校不那么担心学生的就业问题。

对于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者,就业与所学专业对口情况是,“985”高校和“211”高校略优于非“211”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但差别不明显。虽然学校层次差别较大,但高职高专学校和非“211”本科高校已通过较好的职业规划指导,有效地缩小了在就业方面与其他两类高校的差距,充分说明学校进行适时恰当的职业规划指导作用明显。

虽然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理科生对专业对口程度要求较高,但对实际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并非如此,所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情况中,不相关的比例在理科毕业生中的比例为文科毕业生的3倍多。具体而言,理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占三成,稍高于文科毕业生,部分相关的约占四成,不相关的约占三成;文科毕业生中,从事职业与专业完全对口的约两成,部分相关的约七成,不相关的仅一成(图3)。

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理科学生虽然对就业专业契合度要求较高,但在实际就业中,其被接受范围更广,一些用人单位在某些职位没有明确专业要求时,更偏向于招收理科生,使得理科生就业可塑性更强。而文科生虽然就业意愿宽泛,但实际就业中,用人单位对其专业相关度要求较高,能从事不对口工作的比例很低。另一方面,对于“是否对口”和“对口程度”的判断,受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由于文科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各方面贴近的可能性更大,成为“万金油”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文科毕业生做出“从事职业与专业相关”的判断的比例更高。

同时,理科毕业生的专业不对口比例较高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理解,一是专业对口程度不高使得所学专业知识利用率不高,未能充分做到“人尽其才”,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此为欠佳的一方面;二是说明理科的就业灵活度高、适用面广,经过系统理科知识训练的人在即使相关度不高的岗位也能胜任,较具逻辑性的理科思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此为具有优势的一方面。

在调查中表现出的就业意向受学历的影响较为明显,学历越高对就业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要求越高。在校博士生有八成期望未来工作与专业相关,剩下两成则表示不想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受访者中没有一人表示对就业的专业无要求。这说明博士生对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定位较清晰,较长年份的学习和专业领域研究,对于未来工作的定位有所帮助。受访的硕士生也是近八成表示未来工作要与所学专业相关,而对专业无要求和不想从事所学专业工作的各约一成。这说明硕士生对未来工作定位也较清晰,但是相较博士生,能接受不限专业的工作,其灵活性稍强。对于大学本科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期望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分别为略多于四成和不到四成,而专科(高职)的受访者中表示对就业专业无要求的,高达近四成(图5)。这也表明了较低学历的在校生对于就业对口的期望较低。

实际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口情况与在校生的就业期望基本一致但略有差异。从事与专业(完全或部分)相关的比例最高的是硕士学历,最低的是本科学历。专科(高职)学历的毕业生由于在校接受过面向就业的专门系统的“职业教育”,有较明确的就业去向,虽然在校生对就业对口的期望不高,但实际就业对口情况尚可。本科学历的就业者的实际对口情况与期望较一致,均处于较低的比例。而博士学历的就业完全对口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几类,超过四成。

调查结果显示就职年份对跳槽意愿有一定影响,就职2年内和2到5年之间的受访者,表示不打算跳槽的比例均约两成,而就职5年以上的受访者该项比例翻了一番达四成。说明工作年份越长,工作的稳定性越强。还有约一成的工作2年内的受访者表示时刻寻找机会跳槽,由于工作年份短,对工作的适应性和工作资源的积累都不够,跳槽的成本也较低,于是工作中稍有不顺就容易激起较强的跳槽意愿。

同时,就业的专业不对口对跳槽意愿的影响较小。受访者中表示跳槽完全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仅占4.5%。而专业不对口对跳槽的影响随着工作的进行和深入会继续变小。认为跳槽的原因完全是专业不对口的人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本身没有跳槽打算。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不是跳槽的主要原因的人中,超过八成的人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这说明实际工作中,跳槽和专业不对口没有直接联系。

就职年份对工作内容和状态的满意度影响较大,就职2年内的认为现有工作很满意的仅占13%,工作2到5年之间的认为很满意的占17.6%,工作5年以上的该比例达到一半。而工作2年以内的受访者有近五分之一明确表示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但是工作2年以上的没有此表示。

对工作不满意者有略少于一半人表示在时刻寻找机会跳槽,这是不难理解的。同时,对现有工作满意的受访者也有略少于一半的人有跳槽打算,他们表示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虽然该比例与对工作不满意的受访者的该项比例很接近,但是含义完全不同。对工作满意者的跳槽意愿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对现有工作满意,但是也愿意尝试新的岗位。可见跳槽的原因并不都是负面的。

各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指导课程,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集中的职业规划指导,在大学生入学时就进行相关指导说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课程内容和心态变化,实时跟进,及时关注和解答学生们与职业规划相关的困惑和问题,使大学生有正确的职业心态和积极进取的职业观,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为毕业后顺利对口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的接触,加强“社会课堂”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勤工俭学的机会,寻找和开辟实习和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对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的了解,明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尽早制定就业计划。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吃苦的精神为出发点,提高个人的学业水平和职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使越来越多的人享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促进了高等教育均等化发展,每年的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相对于岗位数量,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态势愈加明显。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就业对口率势必打折扣。在这种环境下,高校的人才培养亟须与市场对接。

要控制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源头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停止大学扩招,合理设置高校专业与名额,参考市场导向,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广职业技术体制,通过职业大学的教育渠道,培养训练有素、职业感强的毕业生,达到解决就业率和对口率低的难题,加快我国转型时期的产业升级。

民办高校是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财政性经费创办的高校,在过去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近年其优势逐渐显现,尤其是由实体企业出资创办的高校,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采用“工学结合、就业直通”的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对口就业的可能性。虽然目前对于民办教育的分类管理模式尚无定论,但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进行了关注和讨论,应积极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倡导以企业为支撑的民校自己根据需要培养人才,自己解决对口就业。

校企合作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模式,企业创办的高校应加强同其他企业的合作,而没有企业背景的高校更应寻求和加强与多方的合作,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展开“订单式”培训,开拓和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

最后需要注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任何企业和个人都不应过分夸大就业专业对口的重要性。对口就业固然是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减少了人力资源和知识浪费的现象,但在不能保证对口就业的前提下,更应重视求职者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发挥个人潜能,规避不对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对于求职者个人,应勇于尝试不对口行业的工作,进行行业了解和职业规划,主观上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分析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寻找个人能力和兴趣与不同行业工作的契合点;同时加强通用知识技能的学习获取,例如外语能力、计算机使用、软件操作等,增强自身在各行业的适应性和兼容性。

其次,对于用人单位,也应改变不合理的招人条件,例如有些基层管理岗位,用人单位接收文史、政管等专业的学生,却拒绝数理专业的学生,这是在求职者公平竞争的起点上进行了区别对待,这种招人方式应得到改善。另外,用人单位应鼓励各专业交流,吸收具有不同视角的新鲜血液。

再其次,从职业发展和延续性来看,对口就业不具有必须性。就业者对于工作满意度的判别,对口与否所占比例很低。一旦进入职场,就不需要刻意强调所学专业与工作内容的差异,毕竟无论对口与否,差异是肯定存在的,而个人扎实的基础、全面的知识、协调的能力、谦虚的态度,对于职业发展和延续都是很重要的。同时在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时,有适当机会可以考虑跳槽,更说明了职场中可塑性的重要。职业延续固然能让个人厚积薄发,但是职业的流动性也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