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介绍英语 大国工匠裴永斌和方文墨人物事迹介绍(优秀5篇)

时间:2023-10-02 03:53:44 作者:雅蕊 其他范文 大国工匠介绍英语 大国工匠裴永斌和方文墨人物事迹介绍(优秀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大国工匠介绍英语篇一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20xx年度人物”已经开播了,小编看完深受感动,下面小编就来分享裴永斌和方文墨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哈尔滨电机厂为水电站生产核心设备,其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叫做弹性油箱,它的品质关系到整座水电站的安危。生产这样的关键设备,自然要靠顶级高手,这就是车工裴永斌。弹性油箱处于水电站发电机和水轮机之间的关键部位,要求具有统一的刚强度和尺寸精度,因此,制作它的工艺非常复杂,加工精度要求异常严格。裴永斌在加工中,必须把弹性油箱内圈和外圈的每一处壁厚控制在7毫米。而在加工油箱内部的时候,车刀刀架会遮挡入口,加工过程中注入冷却液产生的烟雾,致使要求极为精密的加工过程都处在雾里看花的状态。

裴永斌是全厂唯一靠双手摸就能“测量”油箱壁厚的工匠,这双神奇的工匠之手,仿佛长出了可以拐弯的“眼睛”,其测量精度和效率甚至超过一些专用仪器,也因此成为行业里公认的“金手指”。

裴永斌无可替代的技术位置也就让他不能不承担巨大的生产压力。他的工作计划表上已经排满了弹性油箱的生产任务,但还是无法满足世界各地众多水电站的需求。所有人都清楚,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为此,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给裴永斌配备了新的数控机床。为数控机床自制“个性化”刀具,是裴永斌挑战数控机床的最大难题。从手工操作到数控机床,并不像裴永斌想像的那么简单。反复的琢磨,反复的修改,刀具在裴永斌手中强度和稳定性越来越好。无论是对刀刃角度、切削弧度、曲线走向,同样力求极致完美。

30年,裴永斌练就了一身绝技。不断进取是裴永斌成为顶级高手的最大诀窍。从1995年第一次接触弹性油箱加工开始,裴永斌就在不断突破各种技艺瓶颈。现在需要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弹性油箱,裴永斌依然充满创新精神,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越来越接近完美。“中国制造”就在每一个工匠具体而微的自我超越中走向更高层次的“中国创造。”

方文墨的工作是为歼15舰载机加工高精度零件,加工精度挑战着世界级水平。在工业化时代,尽管大多数零件都可以自动化生产了,但是有的战机零件因为数量少、加工精度高、难度大,还是需要手工打磨。所以精湛的锉磨手艺还是钳工的必备功夫。教科书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是千分之十毫米。而方文墨加工的精度达到了千分之三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的二十五分之一,这是数控机床都很难达到的精度。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歼15舰载机一些高精度的细小零件加工尤为繁琐。一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电缆铜接头,需要打出一个1.4毫米的小孔,但加工时产生的铜屑总有飞溅残留的概率,这就可能引发电路短路,甚至导致机毁人亡。如何消除铜屑残留,成了关系工作成败的大事。方文墨反复研究后发现,徒弟们的加工方法没错,出现铜屑残留是模具的设计和工艺存在问题。他一遍遍琢磨,对铜接头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模具进行深度改进,不仅解决了铜屑残留的麻烦,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四倍。几天之后,文墨班组按时按量交出了百分之百合格的铜接头零件。

方文墨整个工作历程都是在不间断、不懈怠的自我超越中走过的。在参加工作不到20xx年的时间里,方文墨改进工艺方法60多项,自制新型工具100多件,整理了20多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这是方文墨自身技术进步的最佳实证,是人生境界的扎实跨进。

今天,歼15舰载机上,有近70%的标准件是方文墨所在的工厂生产的,那些担当大任的小零件,是方文墨和工友们的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他们助力中国战机一飞冲天,惊艳世界。在全球军机发展背景下看待中国歼-15舰载战机,都堪称奇迹。

大国工匠介绍英语篇二

独辟蹊径,0.4厘米食道壁上打隧道。爱众惠民,更多胃肠道疾患得救治。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是周平红工作的地方,全世界最具难度的poem手术有一半以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poem手术全称是:内窥镜下食管下层肌切开术,是目前全世界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和外科手术不同,poem手术是利用一条1.2米长的特制管状内窥镜,深入体内的手术点,实施精准手术。对患者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手术只须在人体的自然腔道——消化道开一个小创口,免去了开胸破腹之痛。这种手术是在食道管壁的表浅黏膜层和较深的肌肉层之间进行。人的食道壁最厚的地方只有0.4厘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进行手术,病人食管受损的概率比较大。周平红独辟蹊径,在病人的食道管壁的夹层中,建造一条隐形隧道,在食道壁里打隧道是周平红的独创。完成这场手术,周平红只用了20分钟。而眼下,即便是在内镜手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的日本,做一台简单的poem手术依然需要至少一小时以上。

几百台poem手术成功之后,周平红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作为中国代表,他被邀请参加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第14届世界消化内镜大会。这次在世界专业舞台上的亮相,周平红展示了中国医生在内镜手术方面的速度,质量和技法,并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消化内镜微创切除领域的领先地位。

求索者的路径总是前行的,取得世界性认可也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的展示。周平红在实践中把原来一直局限在胃肠道腔内的内镜手术延伸到腔外——胸腔和腹腔。这是划时代的突破。意味着胃肠道疾患之外的更多病人将受惠于内镜微创手术。

工匠皆有爱众惠民之心,这几乎是一个定律,这也是他们破解难中之难的根本动力和最大的价值所在。

.张兴华百年木船制作手艺的传承人

重积累勤思考,最好的船永远是下一条。30余年精研手艺堪为技术领袖。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钢壳船似乎早已经普及了,没人用木船出海了。实际上,在辽宁、河北一带的滨海区,由于百年来的传统,依然有90%左右的渔民保持了使用木船的习惯,二界沟的渔民就是木船的执着使用者。张兴华是二界沟数百年木船制作手艺的优秀传承人,渔民“排船”都乐意找张兴华。船是渔民的海上之家,造船当然要找最靠实的工匠。

给船安装底板,最见张兴华的功力。船底板是船最重要的依托,一旦安装不严密的话,船就有可能沉没。一艘船要安装80块有不同弧度的底板,让它们严密地并列为一体,最为较劲。

53岁的张兴华身上有30多年的造木船手艺,虽然世事多变,但他一直不肯弃行。而今张兴华是二界沟唯一精通木船制作全部工序的“掌作”师傅。排船需要木匠、捻匠、铁匠等一应技术工种的通力合作,“掌作”是这个多工种团队中的技术领袖。

张兴华的乡亲都认为他特别巧,当地人用这个词夸人聪明,善于做出好东西。张兴华的“巧”源于勤奋持久的积累。他随时随地仔细观察跟造船修船有关的各种现象,不间断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心得和实践体会。手边的烟盒,船上的纸盒,是他随手抓到的“笔记本”。

张兴华的女儿张莉毕业于大连海洋大学船舶制造专业,现在在一家船舶企业上班。痴迷于造船的张兴华不满足于古法造船,他希望能掌握现代造船知识,此时,女儿就成为他最好的老师。他还学会了用电脑设计图样,精确度达到1毫米。

“做一条船要长一回经验,把我的能力和我们大家的能力都给它发挥出来,把这个船做到更好,做成经典。”张兴华始终坚信,最好的船永远是下一条。

大国工匠介绍英语篇三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20xx年度人物”已经开播了,小编看完深受感动,下面小编就来分享彭祥华和 徐立平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 在软若豆腐般的岩层间精准爆破,误差控制远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被同事公认为“爆破王”。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铁路,八起八伏。川藏铁路属于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铺设难度创造了新的世界之最,仅一条雅鲁藏布江,就要被这条铁路横渡16次;它更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铁路,总长1800多公里的路基,累计爬坡高度超过14000米,台阶式八起八伏,被外媒称为巨大的过山车。20xx年6月,川藏铁路的拉萨至林芝段全面开工,中铁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级技师彭祥华和工友们开凿的是拉林段地质最复杂的东噶山隧道,川藏铁路的地质基础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缝合带,属地震多发区,在这样的地质构造带上挖隧道,几乎等于在掏潘多拉的盒子。

彭祥华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参加过20世纪50年代开工的成昆铁路,那是上世纪的世界铁路建设奇迹。彭祥华所在的中铁二局二公司,拥有出色的隧道爆破团队,承担过很多重大隧道的施工任务,彭祥华是这个团队的翘楚,被同事们公认为“爆破王”。

决定精准爆破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装药量,为此彭祥华一直是自己分装炸药,凭借多年分装炸药的经验,彭祥华能够把装填药量的误差控制得远远小于规定的最小误差。

隧道内爆破面上通常有几十个炮孔,每个炮孔中的引爆雷管都要按照设计顺序爆炸,不同炮孔之间的起爆时差,在十几至一百毫秒间,还不到一眨眼的功夫。每个炮孔的相对位置精准装药量引爆时间等因素,必须作为相互密切关联的系统来考虑,让它们以最佳效果相互作用,以求得严格控制下的合适爆破力度,那些在外人看来狂烈的爆破,在彭祥华的耳中是旋律清晰有序的弹奏。

巨大的爆破声冲破隧道,浓烟冒出洞口,随后最危险的工作就是走入爆破现场,检查效果和排除可能存在的哑炮,彭祥华阻止了其他工友近前,独自一人走进了隧道……这就是大工匠的担当,如山崖伫立,如长松挺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 徒手雕琢高能炸药,精度误差不超过0.2毫米,安全线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徐立平所在的工厂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工厂之一,地处中国秦岭大山深处,国家一些战略战术导弹和宇航发射用火箭发动机都出自这里。

20xx年来,徐立平进入厂房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工作间的每一道门,挂好每一个风钩,对他来说这里的每一道门都是危险时刻的紧急出口。

徐立平的工作是给火箭的固体燃料施行微整形雕刻,这也是固体发动机制造过程中最危险的工序之一。引燃火箭发动机所用的固体推进剂以火药为主,混合几十种特殊组分灌模浇筑而成,固化脱模后在表面精度和药量方面与实际需求总是会有些差距,需要修整。但固体火药极其敏感,而且燃面精度要求非常高,雕刻整形过程如果摩擦过力产生静电,就会引起燃烧甚至爆炸。因此,这个雕刻过程绝不允许反复打磨刮削,不可逆的操作就全靠技师手上的经验感觉,0.5毫米是这种固体火药表面精度所允许的最大误差。但徐立平仅凭手上触摸一次就能准确测度出需要切削部分的尺寸,精度误差不超过0.2毫米。

这种火药有很强的韧性,再加上里面含有粗糙的颗粒,这让手工雕刻的行刀轨迹不容易把握。所以这种火药的微整形处理无法用机器操作,只能通过人手的轻柔细致雕刻来完成,这种火药的雕刻者自然必须是超凡心理素质与高超技艺的合体人。

雕刻过程中,徐立平一呼一吸都与手和刀的节奏高度一致,以保持用力均匀。根据设计要求,徐立平需要削除环口接近5厘米厚的火药,但他每一刀切下的火药却要控制在3毫米以内,一点一点为火药微整形。对于每个部位所用的刀具,刀具之间摆放的距离都有严格的规定。在配合徐立平整形的过程中,助手必须时刻称量残药的重量,一旦达到一定数量极有可能发生爆炸。徐立平要求每次切除500克火药后,必须装进预先准备的防静电袋里。对徐立平而言,为了自己更为了他的工友和工厂,安全线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从青春岁月到年近半百,一个人偶然间能够镇定地面临一次致命危险并不难,20xx年里天天面对致命危险,而能够守恒如常,那实在是太难了。

大国工匠介绍英语篇四

顾秋亮眼看、手摸,就能判断发丝五十分之一的误差。

中国船舶重工的钳工顾秋亮的绝活也在手上。他凭着精到丝级的手艺,为海底的探索者7000米级潜水器“蛟龙号”安装特殊的“眼睛”,他安装的“眼睛”可以承受海底每平方米数千吨的压力,在无底黑暗中神光如炬。深海一直是人类所知甚少的冥茫世界。7月,中国的蛟龙号深海潜水器来到了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这里的深度是11034米。蛟龙号的观察窗与海水直接接触。面积大约0.2平方米的窗玻璃此刻承受的压力有1400吨重。而观察窗的玻璃与金属窗座是异体镶嵌,如果二者贴合的精度不够,窗玻璃处就会产生渗漏。安装蛟龙号观察窗玻璃的时候,顾秋亮必须把玻璃与金属窗座之间的缝隙,控制在0.2丝以下,这是不容降低的设计要求。顾秋亮和工友们把安装的精度标准视为生命线。0.2丝,约为一根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么小的安装间隙却不能用任何金属仪器接触测量。因为观察窗玻璃一旦摩擦出细小划痕,到深海重压之下,就可能成为引发玻璃爆裂的起点。靠着眼睛观察和手上的触摸感觉,能够判断一根头发丝五十分之一的0.2丝误差,这的确是神技。不仅如此,即便是在摇晃的大海上,顾邱亮纯手工打磨维修的蛟龙号密封面平整度也能控制在2丝以内,因而人们称呼有这个能力的顾秋亮为“顾两丝”。

为了练成这门功夫,顾秋亮把一块块铁板用手工逐渐锉薄,在铁板一层层变薄的过程中,用手不断捏捻搓摸,让自己的手形成对厚薄的精准感受力。手指上的纹理磨光了,但这双失去纹理的手却成了心灵感知力的精准延伸器。

李刚闭上眼也能连接好小盒子里密如蛛网的线路。

1965年7月,北京1号线地铁开建,采用地面全挖掘式的方法,长安街为此大开膛。如今,中国正在修建世界上最庞大的城市地铁交通网,预计到中国将有45座以上城市建有地铁。但是看不见哪一处工地为了建地铁而把整条街道大开膛。这全靠开凿地下隧道的终极武器——盾构机。

在中国中铁装备集团的车间里,工匠们正在忙碌。他们要率先制造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马蹄形盾构机,将能够直接开凿出马蹄形隧道。接线盒在盾构机上是“神经中枢”,整台盾构机的电路系统被50多个接线盒所控制,每个接线盒都有100多根电线经过,形成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直接决定着盾构机的行动能力。从世界上第一台盾构机诞生到现在,初始结构的盾构机接线盒虽然曾经有过一代代的高手试图予以改进,但最终还是只能原样不动。但中国马蹄形盾构机的整体创新却要求中国工匠必须改变那个全世界同行都未曾撼动过的“祖宗之制”。而且这个重大改进是紧迫的限期完成的。从第一台国产复合式盾构机的电气组装到现在,李刚已经高质量地完成了300多台盾构的电气系统组装。四年前,李刚研发制造的盾构机核心部件液位传感器打破了国外企业的百年垄断,性能跃居世界第一。这一次,李刚发起的技术冲击目标依然是世界第一。马蹄形盾构机的电路系统拥有4万多根电缆电线,4100个元器件,1000多个开关,如果其中有一根线接错,一个器件使用有误,就会导致整个盾构机“神经错乱”,甚至线路会被大面积地烧毁。李刚投入的这场技术改进是风险巨大的。而它所要求的精细、精准、精微、精妙,几乎时时在挑战着人类操作的极限。58天的殚思竭虑,李刚终于设计出了一套与马蹄形盾构机相适应的新型脑神经系统。

新型接线盒改造成功,此刻距马蹄形盾构机预定的出厂时间也只剩10多天了。但李刚的一切相关工作依然是快而不乱,稳中求速,精益求精,质量第一。李刚说,“我的职业操守就是,把自己的每件事情做好,一点小事情也必须要认认真真去做。”

李刚和工友们的工作成为马蹄形盾构机项目推进的重要保障。年7月17日,世界首创的中国马蹄形盾构机成功下线,表明中国实现了异型盾构装备生产的全面自主化,也标志着世界异型隧道掘进机研制技术跨入了新阶段。中国工匠们站到了这个领域的世界巅峰。

在历史上,科学蕴含在实用技术中;在现代,技术与科学并称。手上有绝活的工匠都是充满科学精神的研究型人才。他们精到无极的手艺不仅仅在手上,更在不懈探索的心思里产生。

巅峰匠艺的核心是“精”:心有精诚,手有精艺,必出精品。这些精品也许并不总是能够惊天动地。但它们却总会让一份令世人敬重的工匠精神传递久远,贡献人间。

大国工匠介绍英语篇五

近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大国工匠20xx年度人物”已经开播了,小编看完深受感动,下面小编就来分享孟剑锋和 王津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

20xx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各国元首都收到了一份来自中国的国礼。这份中国的国礼取名为“和美”,是放于一个金色盘子里的一条色泽晶莹的“白丝巾”。这条白丝巾的特别在于没人能够将它抓起来,因为这条丝巾出自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錾刻技艺。

传统的錾刻作品大都做在铜器上,很少有金银器上的錾刻,而命名为“和美”的这个国礼,设计要求是一个超级精美的银器錾刻。更为繁难的是,作品所需要的纹理不是规范的几何图形,而是要求呈现出纺织物自然柔美的垂落状态,要表现出纺织物的自然褶皱,并且在宽度只有0.1毫米的皱褶中也要錾刻上花纹,表现出丝织品随着光线移动而产生的明暗变化,再现真切的丝光感。如何让一张仅有0.6毫米的银片幻化为这件国礼?錾刻使用的主要工具叫錾子。古代的錾刻工匠凭着一把錾子,就能够在金属器皿上錾刻出千变万化的浮雕图案。在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一个老厂房里,中国工艺美术集团錾刻师孟剑峰已经敲了20xx年的錾子,作为行中高手,他受命制作这份国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独具特色的錾刻作品需要设计打造出最适合的錾子。孟剑峰从古錾子上触摸到前辈的智慧,从古法探寻启示路径。八天后,孟剑锋终于造出了制作丝巾图案最难的那把錾子。

接下来实际面对的錾刻对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只比鸡蛋壳厚一丝头发。要根据设计图案,在这块薄薄的银片上錾出细密的经纬线,交错成为细致的纺织纹理。錾刻过程中,只要有一次用力稍多而錾透了银片,整个作品就会前功尽弃而报废。这就是传说中不许出现百万分之一差错的工作。但孟剑峰做到了,“国礼”作品终于完成了,金色的盘子里面,一块洁白柔软的丝巾自然叠放,接受礼物的人都情不自禁地伸手想去拿那块丝巾。如今这份錾刻的国礼已经成了行里的技艺传奇。

故宫钟表馆里每一件西洋钟表都称得上是稀世杰作,它们是当初西方各国使节来华觐见时献上的国礼,充分展现了当时西方国家的匠作水准和民族文化智慧。高122厘米的“铜镀金乐箱水法双马驮钟”便是当时乾隆皇帝收到的一份国礼,如今它已经二百多岁,机芯老化、部件缺损。已在故宫钟表修复室干了39年的王津师傅认准了这个活儿。保管部门的修复要求只有十个字:“粘补外壳,恢复机件功能”。王津对这座双马驮钟进行整体拆卸、清洗、除锈、锉削、补齿、焊接、装配和调试,各项工序加起来上百道。修补断齿,主要考验锉功。将一块铜料锉磨成米粒般大小焊在齿轮上,再矬出与原件一致的磨损。所有功夫活儿都遵循一个原则:对文物的干预最小。这是铁律。他在不起眼的齿轮背后,会时而见到制钟匠人留下的标记。每一个搭扣、咬合、旋转,将动力精准地转换成演绎、音乐和走时等各种复杂的功能。在这座精密的机械宫殿里,王津隐隐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工匠对话。

20xx年8月3日,经过几个月的屏息凝神,这座铜镀金乐箱水法双马驮钟的机芯修复接近了尾声。54根水法、28个人物造型、4套音乐、上千个零件,在王津的手中复原如初。

39年里,王津过手的古钟表有两三百件。王津工作的桌子边缘被磨出了深深的沟痕。在与异国古匠的智慧对话和技艺交流中,他日渐体会到了大匠境界。

不论是毛胜利在安徽泾县山间制作“三丈三”宣纸的老厂房,还是錾刻“国礼”的孟剑峰的工作间,亦或是紫禁城内文保科技部的钟表修复室,都只是老旧的“陋室”,但这些大工匠们却在这些“陋室”中专注于自己手中的技艺,代代传承,生生不息。陋室也成为这些大工匠们障蔽人间喧嚣,隔离尘世浮华的屏障。只有匠艺才是他们像心适意的人生栖居,意匠经营的至美胜境。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技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