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精选8篇)

时间:2023-10-14 10:43:25 作者:BW笔侠 工作总结 2023年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精选8篇)

考试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学习和考试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请大家阅读一些教师的总结范文,从中汲取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一

唐朝的中外交往

一、丝绸之路

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北路经今蒙古地区到叶尼塞、鄂毕两河上游,往西达额尔齐斯河流域以西地区.西路经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门关西行,经今新疆境内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的“丝绸之路”.

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

二、海路交通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条路:一是由登州(山东蓬莱)出发,渡渤海沿辽东半岛东岸和朝鲜半岛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苏淮安)出淮河口沿山东半岛北上,东渡黄海经朝鲜半岛到日本;三是由扬州或明州出海,横渡东海直驶日本.

到南亚诸国的海路,从广州经越南海岸,在马来半岛南端过马六甲海峡到苏门答腊,由此分别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到西亚的海路,主要是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湾沿岸.

在唐代,还初步开辟了到埃及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这些交通线,由于沿线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捞而不断得到证实.以上事实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亚非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中心.

三、日本“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社会正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和巩固的阶段,对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

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38年(开成三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十三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三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二百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如7、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数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发现的日本银币,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带来的.日本奈良东大寺内正仓院所存放的唐代乐器、屏风、铜镜、大刀等珍贵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带回去的.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如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长期留居中国,擅长诗文.在唐历任光禄大夫、秘书监等职.他与诗人李白、王维等人有着深厚的友情,常作诗相酬赠.日本留学生回国以后,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空海与鉴真和尚

日本来中国学习的学问僧共约九十余人,其中最的是空海.他于8(贞元二十年)来中国,在长安青龙寺向惠果学密宗,回国时带回一百八十多部佛经,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还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僧人也不断东渡日本,沟通中日两国的文化,其中贡献的是鉴真和尚.

鉴真,姓淳于,扬州人.他对于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扬州大明寺讲律传戒.他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经过六次努力,历尽艰险,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天宝十三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鉴真把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对日本建筑有重要的影响.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双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对日本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初一历史学习方法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任何事,基础尤为重要,更何况学习。若能将基础知识全面地,系统的熟练掌握,并能有机地、灵活地结合起来,任何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应脚踏实地地学,决不要心浮气躁。

二、讲求效率

每一位成功人士在介绍他们的成功秘诀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要“讲求效率”,我们不妨也学一学。即上课一定要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尽量做到当堂吸收消化。若能真真切切地达到此境界,那么偶尔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虽占用时间,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还会促成你更高的学习效率。

三、扩展知识面

课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要挑战中考及以后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重大考验,就应有厚实的知识作为盾牌。所以我们要“挤”出时间阅读历史名著;浏览信息,观看历史性节目。只要坚持不懈,必有收获。

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劳逸结合。适时适度地给自己放假,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紧张的模拟考之后给自己轻松半天。与好友一起去看场电影,溜一会儿旱冰,或是戴上久违的“walkman”,或是对着蓝天白云高喊一声,舒心惬意,好不自在。不过,别忘了轻松之后又该崩紧那根弦了。

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历史学习方法技巧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二

知识点对朋友们的学习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认真掌握,为大家整理了,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吧!

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商周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代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四川的成都平原青铜文化的代表有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时“五谷”已齐备。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由为您提供的,祝您学习愉快!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三

选项abccabcbd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选项babcbbccdd

21.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便于携带(2分);有利于商业发展。(2分)

(2)指示方向(2分)

(3)经济;科技。(每点2分,共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日本、沙俄(每点2分,共4分);外来国家的侵略(2分)

(2)武力反击外来侵略;(2分)维护了国家主权;巩固了对边疆的统治;打击了侵略势力等。(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3)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传承反抗外来侵略的传统等。(大意相符且答出一点即可,2分)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松赞干布(2分);促进了吐蕃地区的发展(2分)。

(2)元朝(2分)清朝(2分)

(3)和亲;设置机构;册封。(每点2分,共6分)共同作用:促进民族关系的发展。(大意相符即可,2分)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英国一旅游团要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应该带他们去()

a.北京市b.陕西省c.云南省d.浙江省

2.2014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稻之道》摄制组一行来到浙江某遗址博物馆进行耕作文化内容拍摄。请问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3.下列王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是()

a.夏朝b.商朝c.秦朝d.汉朝

4.2006年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河南殷墟被列为2007年第30届遗产大会上我国的申遗项目。殷墟展现的历史时期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战国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造型奇特,花纹秀丽成为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的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三星堆青铜树d.三星堆青铜立人

6.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春秋霸主串联起了整个春秋时代,他们见证了这数百年的兴衰荣辱。公元前7世纪后期,通过城濮大战,成为中原霸主的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宋襄公d.楚庄王

7.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关系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在古代史上,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

a.灵渠b.都江堰c.白渠d.大运河

8.“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经关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在湖北随州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最为珍贵的是()

a.编磬b.鼓c.瑟d.编钟

9.《论语》是大思想家孔子的语录,宋代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主张是()

a.道德教化b.因材施教c.为政以德d.有教无类

10.“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测定出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是我国历法的重大成就。人们最早可以用到24个节气是在()

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11.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如果你想了解曹操,应查阅的历史时期是()

a.三国b.魏晋c.东汉d.西汉

12.“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三首诗赞扬了同一位历史人物,这个人物是()

a.汉武帝b.霍去病c.张骞d.王昭君

14.建立北魏政权并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

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羌族

15.有一位老中医善于养生之道,每天坚持锻炼,其所表现出来的虎、熊、鹿、猿、鸟各种形态惟妙惟肖,许多一同晨练的人为之叹服。创编这套体操的古代医家是()

a.扁鹊b.张仲景c.华佗d.孙思邈

16.三国时期,台湾和大陆就有联系。那时,台湾被称为()

a.夷洲b.琉球c.流求d.澎湖

17.“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我国古代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b.班超c.张骞d.甘英

18.为了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中央电视台将隆重推出一部《中华瑰宝——中医药》的大型纪录片。历史上为我国中医治疗学奠定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是()

a.张仲景b.华佗c.贾思勰d.郦道元

19.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是()

a.王羲之b.祖冲之c.贾思勰d.顾恺之

20.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独创性的'象征。秦长城的范围是()

a.西起陇西,东到大海b.西起长安,东到辽东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d.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共15分)

(1)请根据材料填写三国的名称(9分)

a;b;c。

(2)请写出两个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历史典故。(6分)

23.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共15分)

(1)诗中提到的孝文皇帝是哪朝人?(3分)他进行改革的历史大背景是什么?(3分)

(2)诗中提到了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5分)

(3)这次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4分)

写一篇关于此历史情境的小短文。(共15分)

要求:

(1)题目自拟。(1分)

(2)文中需包含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历史作用,指出其中哪一项变法措施触动了秦国

旧贵族的利益,并发表你对改革者最后结局的一点感想。(13分)

(3)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流畅,字数100字以上。(1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五

1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住在茅庐的人是诸葛亮。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军阀割据混战的表现。不同点:官渡之战赢的曹操;赤壁之战是曹操败。

4三国时期的夷洲就是今天台湾。

5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的原因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时的志向是率军南下,统一天下,表现了他的`抱负远大、勇于进取的精神。

6与曹操相关的两大战役: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7曹操最大的历史功绩: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8对曹操的评价: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当然,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也有其阶级局限性。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六

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居民地域距今时间生产工具房子畜牧手工业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约七千年磨制石器耒耜干栏式家畜纺织陶器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约五六千年磨制石器骨箭头半地穴式猪狗纺织彩陶

1、我国较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居民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3、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半坡彩陶3、河姆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篇七

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使用打击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是早期人类原始社会。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生活,仍用打击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他们生活的集体也进入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氏族: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一个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的这样一种集体。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生产活动

观念

社会组织

北京人

约70万-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石器

采集、狩猎

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

约18000年

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

采集、狩猎

懂得爱美

氏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和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使用磨制石器,开始原始农耕的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住着干栏式房子便于通风防潮;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炎帝和黄帝是我国传说中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中两部落联合起来,大败蚩尤,随后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部落是指在原始社会中许多近亲的氏族共同组成部落,若干部落又组成部落联盟。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尧舜禹时期采用“禅让”的方法推举部落联盟首领。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国君——汤战胜桀,建立商朝。

商王盘庚迁都到殷,故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周文王任用贤人姜尚,重视农业生产,使国力逐步强大起来。公元前1046年,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是与商周同期的我国成都平原盛行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著名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早期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五霸是指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的局面。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使用牛耕去向都始于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秦国蜀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的“天府之国”。

甲骨文是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我国现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年代是从商朝开始的。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是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的日食。

公元前613年,鲁国天文学家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有确切时期的记载。

一年有24个节气始于战国时期。

初一历史期末知识点总结篇八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20分)

注意:考生必须将所选答案的字母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题号内,答在试卷上无效。

41.三省六部制中,替皇帝起草政令的部门是

a.六部b.尚书省c.中书省d.门下省

42.明长城的东、西起点分别是

a.临洮和陇西b.鸭绿江和嘉峪关c.陇西和临洮d.嘉峪关和鸭绿江

4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反映南宋大将()领导的“岳家军”的生动写照。

a.宗泽b.韩世忠c.王彦d.岳飞

44.两宋政府在外贸港口设立的外贸管理机构是

a.市舶司b.商行c.工部d.转运使

a.泸定桥b.玉带桥c.宝带桥d.赵州桥

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a.专门制造房瓦的瓦厂b.食客盈门的酒楼

c.娱乐兼营商业的瓦舍d.好汉比武的擂台

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雕版印刷术d.转轮排字

a.这是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绘b.此画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景象

c.从画中可以反映出北宋时人们的交通工具比较多样化

d.画中所绘的这条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50.我国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的特点是

a.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c.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时期d.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a.大兴文字狱b.焚书坑儒c.提倡言论自由d.独尊儒术

a.忽必烈b.成吉思汗c.耶律阿保机d.完颜阿骨打

53.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的重大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b.文成公主入藏c.回族形成d.设置驻藏大臣

54.《资治通鉴》记载的是

a.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五代的历史b.从传说中的黄帝到北宋的历史

c.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d.从战国到北宋的历史

a.八股取士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d.郑和下西洋

56.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d)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加剧b.皇权战胜相权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缓和d.皇权日益加强

57.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药物学巨著是

a.《本草纲目》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

5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句词所体现出的突出特点是

a.内容丰富b.豪迈奔放c.别致清新d.委婉真挚

59.标志着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开始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b.秦朝的郡县制c.隋朝的科举制d.元朝的行省制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0分)

注意:请考生直接答在试卷上。

61.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根据下列诗歌回答相关问题。(8分)

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1)唐太宗发展了哪一种选官制度,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1分)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2)诗里提到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盛世,这个盛世史称什么?(1分)是哪一个君主时期开创的?(1分)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3)看图说出诗里的“此河”指的是什么河?(1分)说说“此河”的三个中心,(3分)该诗主要肯定了“此河”的什么作用?(1分)

62.历史图片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识图辨史”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8分)

图一玄奘西游图二鉴真东渡图三郑和下西洋图四

(1)全面开放与广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在唐朝的对外交流中高僧作出重大贡献,请问图一、图二两位高僧分别推动了唐朝和哪个国家的文化交流?(2分)

(2)图三反映的事件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航海壮举,请问它发生在哪个朝代(1分),说出郑和航行最远到达的地点?(1分)郑和远航是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项发明为他们提供技术?(1分)

(3)图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政策,请判断这是什么政策?(1分)并简述其影响?(2分)

63.统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流。努力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历来都是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潮流。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7分)

(1)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哪一个政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1分)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明末清初却被荷兰殖民者霸占,当时是谁收复了台湾?(1分)

(3)自唐朝到清朝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形式多种多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各举一例史实):(4分)

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具体史实

唐和亲

元民族迁徙

清册封

设置管辖机构

(5)上述史实给我们什么启示?(1分)

64.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三: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是先进还是落后?(1分)

(2)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时期?(1分)

(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三,说明我国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具体变化?(1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分)

(4)从南北方经济发展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