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子(优秀15篇)

时间:2023-12-27 19:40:10 作者:QJ墨客 心得体会

优秀作文需要有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不拘泥于表面的陈述和浅薄的观点。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我是孔子的弟子,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师兄弟们都非常尊敬他。

“没没有啊!”“陈一琪,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师兄已曾报告于我,你失信于他,这是怎么一回事?老师平时是怎么教育教育你的?”

“老师,四日前我一时冲动与师兄约定三日后来一场算数比赛。可是师兄的算术在众师兄弟中是出类拔萃的,我怕比不过他,受到大家的嘲笑,才会失信于他。”

这时,子路师兄站了起来,笑眯眯地看着我:“原来如此,师妹比赛总有输赢的,就算输了,我们也不会嘲笑你的。”

老师看了看我:“陈一琪,一定要做一个守信用的人,失信的话别人今后就不会再信任你了。再说了,比赛讲究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讲信用,明白了吗?”

“老师,弟子明白了,以后谨记老师的教导。”我羞愧地低下了头。

老师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使我刻苦铭心,我一定要做一个像老师一样守信用的人。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是我们都敬重的伟人,他知识渊博,意气风发,是我们敬仰、敬佩的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地鲁国陬邑。孔子出生于没落的鲁国贵族家庭,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饱经人生苦难。但他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尊师重道,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历史上有"七十二贤人"之说。

在这段时间对孔子的了解和认识中,我更深的走近了孔子,走近了这位圣人的思想。

在那个群雄争霸的时期,孔子主张各国君主以德治国,触犯了很多人的权利,因而才能一直没能得以发挥。在他五十五岁时,带领他的一批学生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在各国的民众中赢得了好评,创立了儒家学派。他把"仁"和"礼"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主张有教无类,晓得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即为中国的现代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说明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的方略施展而奋斗的伟大先贤,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二千五百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远东立,并已走向世界!

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一定要信守孔子的思想,把孔子的精神发扬光大。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孔子离开我们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我们当中也许有人不识字,也许有人一生都没有阅读过孔子的书,他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处世方法,就不可能不或多或少的烙上孔子思想的烙印。他实在是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我们全中国人的老师。

声。幼年的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对礼仪制度非常感兴趣。他和小伙伴们做游戏时,常把玩具当祭祀品摆设起来,模仿大人们祭祀时的各种礼仪动作。从十五岁起,孔子发奋读书,此后刻苦好学,熟练掌握了礼节、音乐、骑马、射箭、写字、算数六艺,精通六经。到三十岁左右,孔子已是远近闻名、学优品高的大师了。

但在那个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同时还应正名,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这些中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权利。因此,孔子的才能一直没能发挥。直到他五十一岁那年,他凭借他的才识与胆魄,在夹谷之会中,使齐国企图借会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破产。孔子初露锋芒,但它并未让孔子在政治上平步青云。鲁定公的没主见,贪图享乐,阳虎的叛乱掌权,终于让孔子明白,时不待己,若不趁年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呢。因而在他五十五岁那年,他领着他的一批学生踏上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生涯。

十四年中,孔子和他的学生东奔西颠,奔波劳碌,在陈国、蔡国断绝了粮草,差点就饿死,有时又被形容为到处流窜的丧家犬,最终却一无所获。然而孔子却活得自在,他所到之国,必能听取那国的政事,就是凭借他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得到的。他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每个人,尤其在他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好学精神和快乐精神。

这说到好学,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而孔子自身也做到了发奋忘食的境界。的确,孔子这一生是勤奋好学的一生。孔子曾向鲁国的音乐大师师襄学琴,一连学了十几天,师襄满意的说;“弹得不错。”让孔子另学一首新曲,孔子却摇头说,曲调虽然是掌握了,但技巧运用很不娴熟,又过了几日,孔子已弹得行云流水般动听,却仍不满意,因为曲子的蕴含道理还没有领会,直到有一天,孔子体会到曲子的作者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他才兴高采烈地认为他学好了一首曲子。还有我们孰知的成语韦编三绝,不也正是孔子勤奋好学的典故吗?孔子晚年读《易》,古时候的书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窜起来的,孔子反复读,《易》的牛皮绳竟断了好多次。还有一次孔子听韶乐的演奏听得细致入微,如醉如痴,以至“三月不食肉味”

如果我们认为孔子是一个刻板、无趣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创造快乐哲学的人。有一次,叶县的县尹对孔子的个性也很好奇,就问子路,说:“你们先生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呀?”哪知子路一时答不上来,只好回来告诉先生。孔子他说:“你为什么不这么回答他呢:这个人呀!心中感到快乐时,就会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已经到了老境也浑然不觉。”还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邻居,对他大喊大叫道:“伟大呀孔子!你好像什么都会,却没有一样可以让你成名。”孔子听了,戏谑地对弟子说道:“是啊,我会点什么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算了。”那神态既是自嘲也是玩笑。孔子对快乐的要求也极为简单,他曾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臂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所以,他对颜回的赞赏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快乐多么容易达到。所以当他的弟子曾哲说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遇到暮春三月的天气,穿着新缝的单夹衣,约上五六个朋友和六七个童子,一起结队去沂水边,清洗面手,一路吟风披凉,直到舞雩台下,大声歌咏一番,然后再慢慢地回家。”曾哲的这番话还没有说完,孔子就大声地叹道:“你的理想就是我的理想呵。”从孔子的这个理想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直追求的是一种快乐而率真的生活。

与其他文化中的大思想家相比,孔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教诲都是集中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常小事。他教你怎么做一个人,怎么培养自己的修养。他的思想不是拒人于外、与普通人无关的,他教你的东西,就像是祖父与孙女的对话。因此我心中的孔子真真切切的是个伟大的老师!

我心目中的孔子

一身布衣,成就人生传奇;儒家经典,芳名流传百年。这位历来被人们所追奉的圣人正是孔子,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当然,孔子被我称作“英雄”,其原因远远不止他那沿传至今的儒家思想,还有他那临危不惧的勇气和谦逊的品格。

据史记记载,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门走到了一个偏蛮的地方。那偏蛮地方的人由于误会拿着那刀啊,矛啊,枪啊之类的把他们给围住了。那怎样办打吧。打就打吧。于是动起手来。虽说最终是突围了,但师生们被冲散了。当最终子路拿着宝剑,一手鲜血地找到孔子的时候,你猜孔子怎样着人家正坐在草丛里悠哉悠哉地边摸胡子边弹琴。最终还说了一句“本无恶意,何以为惧。”危险之中还摸胡子弹琴的事大概也就仅有这圣人才干得出来。“危险之中,悠哉悠哉;气魄盖世,谁可比拟”则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了。

永远是那么的谦虚宽厚。曾听说孔子为了学“礼”到老子那学了几年。虽然毋庸置疑地孔子的成就远远超过了老子。但他却仍然甘愿拜老子为师,并且比其他学生侍奉得更为恭敬,也足见他的'谦逊宽厚了。

就是了,凭着自身的魅力,思想穿越了时空。如今,国外一座座孔子学院拔地而起,思想构成了社会的主旨。他的魅力,不仅仅来源于思想,更来源于他的品性,他那仁爱,临危不惧,不耻下问的品性。这才是他的人格魅力精髓所在。

一身布衣,铸就亮丽人生;七十二贤,演绎千古佳话。儒家思想在代代相传,民族的根就不会变;民族的魂就不会丢。以博化物,以爱化人。以博爱感化天地,以仁对待他人。做人的真谛全部都写进了那一册薄薄的“论语”里。肉体虽早已化为灰烬,但思想仍在时代中跨越。就让我们永远的记住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让仁爱在人间演绎。

更让英雄活在我们的心中,将仁爱世代相传。

孔子——我心目中的英雄,源于思想的感悟,道德的准则与那博爱的本性。

——尾记。

我心目中的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心目中的孔子【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人生,都是我们的借鉴。他是所有中国人乃至国外人都知道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没错,他就是——孔子。

我眼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呢,让我来告诉你吧。

先是孔子的作品《论语》,本书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以“仁”为核心,随之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对我们学生很好示范的论点,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对于我们学生更是好的。

再是孔子的教育贡献。别小看了这贡献,从中还能知道许多类。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因此孔子把知识移植到民间。而他的教学目的是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他们的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希望他们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孔子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助人为乐,和所有人和睦相处。这样既学习了先人的好品质,又可以让社会和睦,更上一层楼!

我是从心中极度喜欢他的,从他的文雅名字和温顺的学说。那些对他不满之人,归于"人言可畏"!我相信孔子,不仅生在过去,更后在未来,一定还是永恒的!

早晨,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耳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石老师领读后,我们也开始声情并茂地读起来,体会这位精神的巨人——孔夫子流芳百世的思想。

千百年前,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圣人——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伟大的惊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弟子有三千,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其弟子将他的言行和思想记载在《论语》中。通过《论语》,我知晓了关于他的很多不朽的名言,经过时间的流逝和洗礼,却仍然保存,流传至今,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孔子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一生信奉仁义礼智信,这是他治学,治国的基本观念。此外,他始终把"学到老,活到老"当作自己的目标,孔子把一生中的百分之八十都倾注在做学问上。他严于律己的同时,也竭尽心力地教诲自己的弟子,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然而,在这么伟大的伟人背后,也有许多说不出的艰辛。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苦难,在他人生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但他有着一种高尚的品德,那就是乐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但他在这座"困难"的高山上不断攀登,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种子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孔子的很多名言都很让人受益匪浅。《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篇对话: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也就是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

虽然孔子已经仙逝,但他的思想永垂不朽,他改变了我的观念,让我懂得在困难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努力进取,叩开成功的大门,让我们在孔子精神的滋润中成长!

这就是东方圣人——孔夫子。

敢于担当是人生智慧的体现。自古为了名利赴汤蹈火的人不胜枚举,而最终能够担当重任的却屈指可数。不禁遥想孔子,那个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的男子,四处讲学,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这种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投身时代的勇气和超脱现实的气魄同等重要。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可谓是“入世”与“避世”的典型代表。孔子的“入世”表现在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深深扎根于底层,去体味社会底层人民身心所遭受的最大苦痛,这种投身时代的勇气和力量正符合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这是一种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大情怀。长沮、桀溺等人却选择了避世。他们大概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对孔子的抉择大不理解,甚至讥讽孔子。

对此,孔子则是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孔子的成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成为思想家、教育家之前,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难。孔子幼年丧父,家精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周游列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可他都没有退缩,终于成功。人不怕痛苦,只怕丢掉梦想,不怕困难,只怕失去希望。面对种种磨难,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要屈服,要把经历的每一次磨难看多生命的一种尝试,当做人生的又一个新课题,不断的攻克它,战胜它。

孔子讲学的启发式教育,使我感触最深。它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子更好地理解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你才会发现生命的本质与色彩;因为有了兴趣,无论前方有多么大的困难与挫折,你都会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因为有了兴趣,你会为心中的信念矢志不渝地努力。有了兴趣的力量,不论前方是风雨还是雷电,那股暖流都会支撑你,带你驶向梦想的远方。

孔子的教育方式对当今中国的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我相信,中国未来的教育会有一个更高的平台。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你可曾听说一个人,他愿意将一生都耗在一项许多君王不认可的学说之上;你可知一个人,他的学问可以经受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反而日久弥新?这个人就是孔子。

逝者如斯夫,往事犹可追。隔绝了两千年,毕竟只剩下一鳞半爪的真实感,九成九倒是后人评说的'高山仰止或者毁誉谤兴。当无数的西方人怀着迷惑与惊叹揣摩这东方的传奇,我们这些传人们似乎更多了一份“身在此山中”的茫然。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默默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有很多文字出自他手,他的出现似乎就是为了传承中华古文明中遗散的智慧,为那个号称天下大乱的时代保留一些更久远的文明与记忆。而他自己只是教教书、游游学,就这样开启属于未来两千年的兴与亡,真或伪……而他最真实的生命却变得渐渐模糊起来。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应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教师,他的智慧也体此刻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先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应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所以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要到达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个角度,是一个完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具有意义的,它的价值体此刻: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却无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仅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日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

——帕斯尔尔《思想者》。

驻足于孔子像前,时常,在某个瞬间失神,我知道,是永远顶礼膜拜的虔诚。

孔子思想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复礼,为仁,君子”,如鼎之三足,支撑于孔学。

春秋时期,天子衰弱,诸侯并起。此种局面,孔子宣扬“礼”,主张恢复周朝的礼数。他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更深层的了解。“克己复礼,立大丈夫志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孔子的至理格言。“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为仁”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朝于斯,夕于斯,孔子尽可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是,珍馐罗前,何以下咽?的确,根植于心的性情只仁,是需要锻炼的,犹如一块璞玉,即使蕴涵上好的玉质,未经开发之前,还不能说是纯善纯美的艺术品。孔子以为,“为仁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统治者施行仁政,道德之治。德治和法治,前者唯上,暴行虐施,只能“毁家灭国乱天下”。再说“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以为“刚毅,木讷,近仁”是核定君子品行的准则。君子,就要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孔子成了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进则从政,兼及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孔子也曾试图从政,情系苍生。然而,他流离辗转,总也“报国无门”。晚年的孔子私人办学,撰写术书,其著作也使瀚海书林,梅香千古!

孔子思想,恩惠千古,泽被后世,被称为“万事师表”。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儒学作为治世经传,极为推崇。伏尔泰,西方文艺复兴的大师,如此的崇拜孔子,以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始终悬挂孔子的画像。他认为,孔子训导的儒生讲求气节、尊严、坐怀不乱,道德永比巴黎人来得清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从全球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未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几天前,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我以为,章子怡只不过是现代流行的一个符号,至多百年而已,而孔子则是永不过时的“万事师表”。当然,章子怡的走红,使西方更了解中国人,中国艺术,然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岂是一个、一百个、一万个章子怡所能代表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圣人之风,山高水长。圣人的精神、思想是无人可及的。

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孔圣人的形象,如日月昭昭,如星辰离离,跃然纸上。颜渊叹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借着圣人的光芒,我再一次擦亮我的眼睛!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凭借这种对理想的执着,孔子永远铭记于我们心中,其精神世代永传。其形象是多么的伟岸啊!

可能,我们认为孔子形象太高大了,使我们只有崇敬之情,而缺少了对其另一面的了解,其实通过史料我们不难看出,孔子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

可见,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他不仅有光辉的形象,他还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老人。

综上所述,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治国理想,以及其生活中大爱大恨,大喜大悲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一个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的人;是一个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的人;是一个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是的,他还是一个和普通一样具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一个穿越了千年的孔子,一个使我崇敬万分的孔子。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他,一个普通人,哲人,圣人。

他和他的思想站到了世界的顶峰,他的思想已经开始发展,从封建礼教到现在的和谐,他已经不知不觉植入人心。

他就是那个可敬可爱的孔子。

在那微言欲色、大义难抒的年代里,在那礼崩乐坏、信义扫地的世风中,在那随波逐流、抛仁弃义的人群中,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用一双智慧的眼看透一阵混沌的尘。他没有躲避,周游列国,广收门徒。杏坛前的三千弟子见证了他的辛勤,荒原野道上来往的车辙记载了他的不息。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他为人处事亲切得如春风化雨,缓缓流进人们干涸的心。他仅仅是一位老师,仅仅是一位老者,他有普爱众生、厚德天下的思想,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他一身正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魂魄。“仁、义、礼、智、信”成为了儒家亘古不变的主题。他像一只大鸟,在空中盘旋,一声长鸣,撕开了混沌的天空。从古至今,多少人用儒家的思想、大义凛然救人民于危难水火之中。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他是真正的哲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佩服他在匡人之围那种泰然自若,圣贤之勇,不人能挡。他就像一只大鸟,尽管危机四伏,却要一飞冲天打破浑浊。千年前的岁月如斯,春秋的风如斯,周天子的光如斯。我佩服陈蔡受厄时孔子的坚韧从容、泰然自若。泰山脚下,巍巍泰山中哀民生多艰喻猛虎;黄河岸边,汤汤黄河旁惜时易去叹逝川。就这样,一个哲人成为了一位圣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于是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受儒家思想感染。唐雎发志士之怒,挺剑而起;荆轲以豪杰之气,箕踞而笑;贾谊因“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杜甫大蔽天下寒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鹏举锐旅请缨,郑成功铁剑东指。孔子的哲思氤氲出多少人格之崇山,尊严之沧海,匹夫仍有天下之责。孔子如一只大鸟鸣彻长空,纵横万里,横贯古今。

梁启超“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秋瑾“他年成败不计较,但恃铁血报祖国”,儒家的魂魄在磨练中铸造,在铸造中升华。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

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学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问,颜渊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的一种学问能让这位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之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原来2500年前的孔子早已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纵然孔子是诲人不倦的,但这一份"不倦"却是建立在一个学生对学问痴心向往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诚然,细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他自身就不想学,那么硬逼着他又能有什么大的效果呢?都说言教重于身教,孔子用它自身良好的品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处于那样的乱世,孔夫子以笑面对,乐观地在思考中漂泊。因此不会在铜镜前流连,不会看到头上的银丝,不会在意何时离去,智慧的光辉洗去了一切,生活因知识而富足。并非什么也没有,而是什么都知足。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人无完人,只能说夫子在某一个角度,是一个完人。辉煌的文化遗产,传承千年,教育后人,这个过程是艰辛而具有意义的,它的价值体现在: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知识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尽相同,却无一是不受益的。夫子的智慧不仅绚烂,并且源远流长。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自己的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他被人称为亚圣。他的人生很悲惨,3岁丧父;16岁丧母;19岁娶妻;52岁担任司空、司寇出席峡谷之会55岁,同游列果;68岁,会到鲁国;69岁,独子去世;71岁,颜回去世;73岁去世。他的人生也很丰满,他是周游列国的闲人,劝国君听从他的“仁”的忙人,写书智慧的强人。他是谁呢?他就是春秋的教育家孔子。

他巨头凸出,像尧。一双豆子小的眼睛充满智慧;一张和善的面孔上长满了胡须,盖住了像天一样大的嘴巴。孔子的头顶是平的,两边是尖的,他在他父亲68岁时才出生,有些营养不良,长得略丑,《苟子》如此评价他:“仲尼之状,面如蒙倛”。孔子常穿着青色外衣,袖子特长像青云,里面穿着衬衫,一双白鞋在下,时隐时现。

他52岁才戴上人生中第一顶官帽,当时鲁国的国君成就了他的“仁义”,担任过司空、司寇等职务。

孔子及其弟子给我们留下了多部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就包括现在我还在学习的《论语》。

孔子还留下了许多文化知识,带我们走向君子之道。如今,在山东有孔庙,在孔校有孔像,在清华北大有孔像,在北湖有孔像在许许多多的地方都留存有孔子思想的印记。

我最喜欢得的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这三位。

子贡自知不及颜回,他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也非常高,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颜回学习擅长触类旁通,学一道题,就会十道题,子贡顶多会二道题,颜回听一次就会做十道,子贡只会二道题,孔子连连点,子贡虽聪明,但不会变通。比如,有人知道5+1=6却不知道1+5=6有人还知道2+4=6、3+3=6。

第二位是子路,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觉得天不由我,子路陪我去大漂流。子路很高兴,孔子说:“你太勇敢,也不可以。”子路虽然勇敢,但不谦厚。子路明明知道官立有战乱,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朋友,最后因为帽子丢了,他去捡帽子,被人杀了。

第三位是子贡,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孔子说子贡是一个器皿,一个有用的器皿虽然他很聪明,但不谦虚。人家给他讲道理,他不听取别人善意的劝告。

《论语》中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告诉我们做人的方法。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品行高尚,小人爱利益、爱金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孔子的理想。

我的目标是:“质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要坚持自己的本质,文质彬彬,然后就可以成为君子。

孔子的《论语》深深的刻在我心中像宝贵的黄金一样,收藏它,使用它。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这就是孔子。解说的口气非常坚定,仿佛她见过孔子。她说,孔子长得就是高大健壮,面目七露,凝重威严。见她这般毋庸置疑,我也无心再争辩什么。只坚信,我心中的孔子,绝不是这样的,绝不是这般大鱼大肉,大腕喝酒所养就的庸俗模样。他身材的确高大魁梧,但在智慧和谦恭的映衬下,只会显得他更加和善,悠远,大度。

他历经沧桑,饱受风云动荡,但依然心有执著,胸怀天下,孜孜以求,诲人不倦。

孔子时刻忧系的是家国天下,挂牵的是芸芸众生,有着这样博大深远情怀的人,怎么可能会是一副粗鄙蛮野的嘴脸?就算有着某些的不完美,相信也早被那渊博的智见与宽厚的仁德给淡去了。

一直喜欢画圣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在这里有见,在家也早有珍藏。他的确画出了我们心中的孔子,形神契合。老人身着一袭长衣衫,须髯飘逸,双目前视,拱手而立,愈发显得谦逊和善,那是一种风烟俱净后的淡然,那是一种千帆过尽后的宁静。

这幅画像,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暗合了我心中的孔子模样,因此,收藏心底,永远。

以前,曾看过一个小故事,说苏东坡和佛印两个好朋友常在一起参禅悟到,一日,忽谈到彼此像什么的问题。苏东坡说佛印像是一坨牛粪,而佛印却说苏像一尊佛。可见,一个人的心境与涵养的不同,也自会导致眼界的清浊及见识的高低。由此,也不难理解孔子在众画师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迥异模样了。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世上的所有真理都是经历时间的磨砺才站稳脚跟的,正如孔子的儒派思想;并且所有的真理都不张扬,它是慢慢潜入人们的思想之中,所以朴素的也只有是真理了。最主要的,真理其实很普通,正如春耕,秋收,日起月落它不会披上羊皮,迷惑人们,它只是支持着事物最根本的本质,而没有半点虚假。孔子之所以比凡人更高一层次,因为他是安贫乐道之人且早已领悟天地人之道,应该说这就是君子的表现,所注重的是心灵世界,而凡人为名利操劳,图的是物质世界,简而言之:凡人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由此一想,要是没了孔子,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正是有了孔子的真理,世界变得靓丽了起来。

我心中的孔子,不是神也不是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字或者膜拜的木牌,反而是一个静静聆听人的内心与漠漠观察世界的智慧老人。说是老人,那是从我这个两千年后的人类眼里追溯回去的结果,不管从哪方面,他都足以教我、育我去领略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根。

如今想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可一点都没有错,他的每句话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当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时,我只会认为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自己只把自己当成浩瀚的宇宙中一颗没有光亮的小行星,自己要学的知识还多着呢。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