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模板18篇)

时间:2023-11-24 12:03:23 作者:书香墨 心得体会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模板18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率和质量。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是作者通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得出的结论,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尚书》有云“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句话不仅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本、基础,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就能太平,也说出了对待群众应有的态度。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基层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凝聚起战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

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人民军队的力量,根基在人民。我们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就一定能够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就一定能够不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在近百年奋斗征程中,带领人民攻坚克难、不断前进的一大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重要优势。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4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江苏和安徽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为这是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创建,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以精神为统领、以文明为先导、以创建为桥梁,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为手段,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明建设。

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服务与改革开放、服务于建设发展、服务于攻坚克难的。

精神文明建设。

要服务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要着眼人民的福祉、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固守生态和发展的底线,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企业、文明村寨以及文明城市的创建,无不是为了形成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家园、文明氛围和情感纽带。只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灵魂的一个个公民个体道德的涓涓细流,才能逐渐汇聚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最终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泰民安的国家格局。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团结、维护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爱国,才能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才有核心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和家庭意识,才能顾全大局;因为敬业,才有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吃苦意识、攻坚意识、科学意识和反思意识;因为诚信,才有看齐意识、求真意识、创业意识;因为友善,才有团结意识、奉献意识、率先意识和服务意识。对于贫困家庭的感同身受,让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步伐更加豪迈、信心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措施更加有效。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岗位和家乡以及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时代的忧患和深谋远虑,让我们涌现出许许多多心系群众、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党政领导,涌现出前赴后继的救灾志愿者、捐款热心人和见义勇为者,才有敢于坚持“打假”、义务“打拐”、志愿“反扒”和举报涉毒、监督腐败、仗义执言的斗士,才有了医者仁心的德高医生、义务支教的热血青年、献身科学的一代代航天人、反哺家乡的创业先锋、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遍访群众的帮扶干部,才有了一些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出最后一笔党费的家国情怀,成为闪耀最美初心、最具文明色彩、事迹最为感人的诚信中国人、坚强中国人、欢乐中国人、文明中国人、幸福中国人、善良中国人、高尚中国人和出彩中国人以及中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文明景点、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城市,才有了中华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层出不穷的、让人称颂的精神文明的壮丽诗篇。

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传承,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文化挖掘,经济的建设、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巩固、旅游的开发、法治的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是不变的主题和方向。西北农业人大学守望麦田的共产党员王辉不忘初心、不忘宗旨,海雀村的文朝荣为改变家乡面貌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女愚公邓迎香带头在崖壁上修公路、黄大发几十年坚持在悬崖上为群众开凿生命渠、贵阳盲人教师王芳义务为学生开始心理辅导课、郭明义热心公益坚持献血……正是这无数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坚持以精神为引领,他们的铮铮铁骨、拳拳真心、谆谆誓言、腔腔热血和深深足迹,汇聚成一股股精神的江河激流,在大地上回响,在山谷间回应,在新闻上热播,在人世间流传,谱写了优秀共产党人爱岗敬业精神的不朽诗篇、爱国爱家的奋斗诗篇、诚信友善的人格诗篇、践行宗旨的美丽诗篇和感天动地的魅力诗篇。

坚持以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通过创建活动树立文明新风,有针对性地解决诚信缺失、拜金主义、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精神为引领,正如刘奇葆强调的,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提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氛围;二要大力倡导勤俭简朴的生活方式,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做起,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努力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三要广泛发现和表彰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善行义举,产生良好示范效应;四要要发挥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涵育作用,推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要倡导全民阅读,扶持实体书店发展,为群众读书创造便利条件,努力打造书香社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力量。如果我们按照这五途径认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就一定不会是空话。坚持以精神为引领,我们的灵魂就能得以不断的洗礼,我们的境界就能得以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成绩就能得以不断的刷新,我们的风气就能得以不断的转变,我们的故事就能得以不断的感人,我们的建设就能得以不断的保障,我们的和谐就能得以不断的实现,我们的社会就能得以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国家就能得以不断的富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学习心得体会_学习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感悟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xx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长期执政的根基血脉和最大底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总书记最深情的牵挂,是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坚决兑现“军令状”。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翻越最后一座高山的阶段,必须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在“务实、扎实、真实”上见真章,打赢打好这场硬仗。安徽坚持减存量与提质量并举,紧盯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贫地区集中发力,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三户一体”精准施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确保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在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安徽综合评价为“好”,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前列,获得国务院督查奖励。

织密织牢“保障网”。脱贫摘帽不是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安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赋能新基建、延伸产业链条,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对脱贫监测户特别是2573户年人均收入低于3700元的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和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坚持“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对困难群体全面落实健康扶贫“351”和“180”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持续跑好“接力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需要团结引领人民群众继续想、继续干,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安徽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积极探索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方法路径,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施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工程,运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办法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为农民群众打造“金扁担”。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双基”短板,建立先进村与后进村联动发展、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的模式,大力加强精神文明教育,让更多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纵观历史,华夏文明灿烂辉煌无一不是由人民创造的,整个新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和创业史,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书写了传奇,实现了经济腾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是遵循历史的客观总结,也是指明党和人民鱼水之情的肺腑之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

人民至上就是要凝聚人民群体智慧,迎战历史磨难。人民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也是历史的缔造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人民是真正的主力军。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海外华人……人民的伟大力量汇聚成全民抗疫的中流砥柱,而人民的智慧在这场战疫中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网格化管理、无人机喊话、村村响喇叭、一户一人出行制度……各出奇思,各用奇招。这场全民战疫中,闪烁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在人民的“英雄光辉”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中国正一步步取得积极成效。

人民至上就是要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牢牢扎根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水,我们是舟,如果为官不为民,舟就会沉没。党员干部要带领好、引领好、服务好人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既考验领导魅力,更体现人格素养。疫情这块“验金石”,更让许多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锤炼了党性,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人民至上就是要牢记初心践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旦脱离人民,背道而驰,我们什么都不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人民群众缔造了历史,创造了财富,就应共享发展红利。

当前,中国人民向党之心空前凝聚,爱国之情空前高涨,奋进之力空前强劲。疫情过后,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建议》强调,“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包括精神财富的丰富,还包括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以说,人民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人民衡量评判发展成效。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杆秤,是轻是重,一称便知;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长是短,一量便晓。”《建议》明确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让人民来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发展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发展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积极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发展成效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使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最终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确定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就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内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体现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共享的实质是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上是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所有阶级阶层,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在覆盖地区上是包括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各个地区,全国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建议》明确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建议》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共享内含着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还存在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比如收入分配不公、阶层固化、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建议》始终贯穿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处处体现着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受多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蛋糕”做大。《建议》明确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但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制度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努力解决影响有违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问题,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融入到全部奋斗实践中。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指引、评价、检验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牢牢把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汇聚了推动事业前进的磅礴力量。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我们党的“命根子”。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励群众的首创精神,焕发群众的创业热情,自觉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丢。只有这样,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广泛而深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诚心诚意拜人民为师、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才能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增强群众意识、坚定群众立场,在行动上抵制“四风”之垢、贯彻群众路线,真正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大确定的目标和中国梦而奋斗。

年度学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发展成果,充分表明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利的显着优势,使我们坚定四自信具有更深的底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中,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下成为现实。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不好,优越,人民最有发言权。中国人民从心里守护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利,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着优势。

习近平同志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政党、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深刻体现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管理体系的本质属性。

我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抢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人民主义。永远保持新中国人民的本色,最重要的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家庭主导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制度体系,根据时代、实践和人民需求不断完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我国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决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贯穿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进一步表现中国制度的优势。

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利。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为中华民族谋求幸福。

复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初心使命在制度层面和国家治理上的体现,是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根本途径。

和平安定是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是人民的基本需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战乱频仍,民生凋敝,丧权辱国,成了旧中国长期无法消除的病疠。这一切灾难苦痛,都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宣告终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国家主权和安全得到强有力维护,各种黑恶势力得到清除,中国社会长期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深深感悟到,有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强有力的执政党,有一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的好制度,至关重要,必须倍加珍惜。

中国人口众多,实现丰衣足食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这一美好憧憬在新中国一步步变为现实。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日益健全。一系列发展成就充分显示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显著优势,使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具有更加深厚的底气。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无论灾害程度还是发生频次都大为降低,灾害发生后人民生命财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保全,经济社会也能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能不能有效防控并及时战胜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制度优劣和治理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及时制定疫情防控方针政策,确保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推进。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各方面艰苦努力,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下,全体人民正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就是我国人民的一个重要理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富裕不再停留在人们的憧憬里,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日益成为现实。

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把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追求牢固建立在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之上。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目标,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随着其日益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必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深刻揭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深刻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深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凸显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任何理论都有体现其本质的突出特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20xx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提出了一个远景目标、六个主要目标、一个核心、十二项重要举措,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突出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为“十四五”发展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做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每一位党员的首要政治任务。当前,要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统筹做好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习贯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会公报中,“人民”共出现23次,“人民”一词高频出现,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和如一的为民情怀。现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践行初心使命谈几点体会。

对党和人民忠诚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做任何事都应始终把“忠诚”烙在心里,心存人民的情怀、坚持人民的立场;始终代表党的初心,体现党的为民本色,敬畏人民、为了人民;始终坚持广开言路问计于民,深入一线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日常的社保经办服务和信访接待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热心服务,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在“小事”上下功夫,把参保单位和群众最关心关切的难点问题真正办好办实,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温度”,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

一切为了人民。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都得到悉心呵护,从社区值守,到居家隔离,从超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到疫情大考下基本民生有效保障、重点行业有序运转,更加彰显了我们党以及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党员干部要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涵养担当底气,勇履担当之责;始终保持对事业的忠诚热爱,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自觉做到“事不避难、勇于担责”。作为社保人,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切实做到用情待事、以情感人,切实把“情”贯穿于社保经办服务的全过程,用“情”温暖广大参保群众。要认真找准社保经办工作中的盲区和短板,推动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坚定不移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经办服务,解难题、纾民困,收获人民群众的真心点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员干部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喜乐放在心上,把为人民谋谋福祉作为奋斗目标。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自觉抵制“吃拿卡要”和忽悠群众的现象,加强作风建设,克服“怕慢假庸散”;始终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铸就清正廉洁之魂。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目标,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真正把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疾苦扛在肩上、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去,把群众当亲人,以初心赢民心、以真情暖民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长期执政的根基血脉和最大底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情的牵挂,是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

坚决兑现“军令状”。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翻越最后一座高山的阶段,必须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在“务实、扎实、真实”上见真章,打赢打好这场硬仗。安徽坚持减存量与提质量并举,紧盯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沿淮行蓄洪区等深贫地区集中发力,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三户一体”精准施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核心指标,咬定青山不放松,苦干实干加巧干,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确保质量高、成色足、可持续。在20xx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安徽综合评价为“好”,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前列,获得国务院督查奖励。

织密织牢“保障网”。脱贫摘帽不是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脱贫不返贫。安徽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赋能新基建、延伸产业链条,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对脱贫监测户特别是2573户年人均收入低于3700元的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和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坚持“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防止返贫和新的致贫。对困难群体全面落实健康扶贫“351”和“180”等综合社会保障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持续跑好“接力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需要团结引领人民群众继续想、继续干,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走。安徽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积极探索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方法路径,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实施百村培强、千村扶优、万村提升工程,运用工业化思维、市场化办法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为农民群众打造“金扁担”。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双基”短板,建立先进村与后进村联动发展、扶贫与扶智扶志紧密结合的模式,大力加强精神文明教育,让更多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20xx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在我国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提出了一个远景目标、六个主要目标、一个核心、十二项重要举措,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突出问题,回应了人民群众诉求和期盼,为“十四五”发展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波澜壮阔的新图景。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做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每一位党员的首要政治任务。当前,要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与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统筹做好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习贯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会公报中,“人民”共出现23次,“人民”一词高频出现,彰显了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和如一的为民情怀。现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践行初心使命谈几点体会。

对党和人民忠诚是对党员干部的政治要求,也是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政治素养。党员干部无论在何时何地做任何事都应始终把“忠诚”烙在心里,心存人民的情怀、坚持人民的立场;始终代表党的初心,体现党的为民本色,敬畏人民、为了人民;始终坚持广开言路问计于民,深入一线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在日常的社保经办服务和信访接待中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信念热心服务,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在“小事”上下功夫,把参保单位和群众最关心关切的难点问题真正办好办实,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我们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温度”,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贴心人。

一切为了人民。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下,从出生仅30多个小时的婴儿到100多岁的老人,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都得到悉心呵护,从社区值守,到居家隔离,从超4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到疫情大考下基本民生有效保障、重点行业有序运转,更加彰显了我们党以及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党员干部要始终深怀爱民之心,涵养担当底气,勇履担当之责;始终保持对事业的忠诚热爱,保持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自觉做到“事不避难、勇于担责”。作为社保人,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切实做到用情待事、以情感人,切实把“情”贯穿于社保经办服务的全过程,用“情”温暖广大参保群众。要认真找准社保经办工作中的盲区和短板,推动工作进一步落实落细,坚定不移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经办服务,解难题、纾民困,收获人民群众的真心点赞。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员干部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温饱喜乐放在心上,把为人民谋谋福祉作为奋斗目标。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动摇,自觉抵制“吃拿卡要”和忽悠群众的现象,加强作风建设,克服“怕慢假庸散”;始终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铸就清正廉洁之魂。始终坚持以群众利益为目标,用群众的眼光、从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真正把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疾苦扛在肩上、放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去,把群众当亲人,以初心赢民心、以真情暖民心。

通过学习全会精神,我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感受到肩上责任更加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持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践行初心使命,坚持将人民群众对社保经办工作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脚踏实地、认清差距、鼓足干劲、久久为功,努力推进社会保险工作持续稳定发展,进一步提升参保人员的满意度、幸福感,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近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出版发行,在第四个专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了重要论述。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出发点在“人民”,落脚点也在“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忘初心,是共产党人许党许国、报党报国雄伟气魄的真理写照。

发乎于“心”,以“无我”之境,勇毅奉献。何为“无我”?道家、佛家经典中常用“无我”来表现悲天悯人的情怀,倾向强调超脱于凡人的存在。清代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曾用“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来区分中国古诗词的美学境界。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我”则是指以国家前途为念,以民族未来为己任,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所在。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公仆,肩负着为中华民族谋幸福的崇高使命,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计个人利益得失,时时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先,事事以群众利益为重,把群众装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方能锻造出心系人民、行为人民的博大胸怀,培育出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见乎于“行”,以“有我”之境,担当作为。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让我对“人民至上”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能深刻领悟到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人民服务”,不能仅停留在喊口号层面,更要体现在勇于担当、勤于奋斗的点滴行动中。“有我”,是党员干部对自我角色身份的认知,亦是对恪尽职守奋发有为的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深刻领会。“责任面前应有我,干事面前该有我,发展面前当有我”,简单的“有我”二字,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的豁达胸怀,凝聚着“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刚毅品格,蕴含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坚毅勇气。“我是党员,冲锋必有我!”疫情席卷,卡口值守、入户测温,党员干部遇险不避挺身而出,展现硬核担当;洪峰过境,沿河值守、彻夜清淤,党员干部遇难不惧而奋勇向前,彰显为民情怀。一名党员一面旗,一句“有我”践初心,只要国家召唤、人民需要,共产党人永远冲锋在前!

显乎于“范”,以“忘我”之境,勇立潮头。谈到“忘我”,似乎都会联想到“忘我工作”这个成语,而此处“忘我”之境的“忘我”却是指忘记本我,以职责身份来引导自己的言行。共产党员是政治身份,也必然是第一身份,不只是个人的身份标识,更是对与其相关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认知。在这重身份的背后不仅有荣光,还有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比壮丽的崇高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国家和民族赋予新一代共产党人以时代重任,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发扬勇立潮头精神,主动迎难而上,全力攻坚克难。越是关键时期、任务艰巨,越需要党员干部时时牢记“第一身份”、恪守“第一职责”,以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抵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无私奉献中成就人生境界,在为民造福中实现自我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建议》强调,“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包括精神财富的丰富,还包括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以说,人民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人民衡量评判发展成效。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杆秤,是轻是重,一称便知;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长是短,一量便晓。”《建议》明确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让人民来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发展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发展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积极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发展成效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使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最终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确定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就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内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体现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共享的实质是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上是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所有阶级阶层,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在覆盖地区上是包括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各个地区,全国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建议》明确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建议》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努力维护公平正义。共享内含着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还存在有违社会公平正义的现象,比如收入分配不公、阶层固化、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建议》始终贯穿着公平正义的原则,处处体现着公平正义的要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受多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把“蛋糕”做大。《建议》明确要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但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制度都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按照《建议》提出的要求,努力解决影响有违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问题,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尽责为群众化解难题,将心比心体恤民情,努力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毛泽东同志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邓小平同志提出并实践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着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近40年来从未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以人民为中心置于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把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要义是进一步弘扬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是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扬群众路线的真谛和精髓,不断完善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发展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宣言》指出,未来社会的理想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回答了“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这一发展中的根本问题、原则问题,彰显了党热爱人民、服务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感情。发展的主体是人民。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过去,我们强调比较多的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现在,还应该更多强调人民的创造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创造今天的发展奇迹。在新时代的进程中,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打造“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的命运共同体。

把握住“人民群众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就是最需要改进的工作领域。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体现在治国理政理念上,而且要转化为施政的具体举措。这就要求我们在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基础上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应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共同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发展理念注重协同性和联动性,统筹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发展的平衡问题,注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诉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以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开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如,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中国互联网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一,仍然具有较大增长潜力。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就是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创造相结合的典范。由此可见,把顶层设计与人民群众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改革举措真正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建议》强调,“人民是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发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包括精神财富的丰富,还包括社会的变革。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以说,人民始终是发展的根本力量,是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建议》明确提出创新发展理念,并强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就是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创造,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推进发展的主心骨,始终相信群众,紧密联系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基层和群众意见,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依靠人民群众努力。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发展经验,不断提炼升华,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让人民衡量评判发展成效。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成败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常言道:“人民心中有杆秤,是轻是重,一称便知;人民手中有把尺,是长是短,一量便晓。”《建议》明确强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就是让人民来衡量发展水平和质量。坚持人民衡量标准,就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尺,发展政策的出台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声音;发展措施的执行和进展,要积极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知晓;发展成效要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努力使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群众检验。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最终体现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上,而不是少数人受益。《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把共享确定为必须牢固树立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这就是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共享,就是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在内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成果。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要体现就是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共享的实质是共富。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人群上是包括工人、农民等在内的所有阶级阶层,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体现在覆盖地区上是包括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等各个地区,全国都要迈入小康社会。《建议》明确要求“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短板、兜住底线,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建议》明确提出,今后5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发展是社会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命题。这一重大命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人类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建议》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感知群众冷暖,关注群众需求,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关切也是不断变化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民更加关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水源卫生等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领域、最迫切期盼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思想、重大举措,都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比如,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就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关切。

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支持程度,根本上取决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的衷心支持和拥护,就是因为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切实利益。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建议》突出了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等民生指标,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要始终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目的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人民生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努力扫除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和县委党校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第三期培训班,通过三天的集中学习,本人认真聆听了安秀荣、李慧玲、张永侠、刘渤等教授的精彩授课,对《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习近平总书记纲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90年》等进行了系统自学,,深刻认识到这次学习的重要意义,使我增加增强了“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两个维护”,深刻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更加明确了人民法院审判的政治向和衡量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理论指南。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方略之一。这意味着不仅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诸领域、各方面与全过程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表达,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在新时代的理论集成创新。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法院的各项审判工作也必须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之中。

坚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规律要求。我们党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人民依法行使审判权,权力来源于人民,就要一切为了人民。当今我国已进入到新时代,社会矛盾发生了新变化,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法院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站稳坚定的人民立场,保持真挚的为民情怀,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审判质效,持续优化诉讼服务,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到司法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以适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建立,健全司法便民利民机制,推动法院工作在新时代取得新突破,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建设“沿海强县、美丽卢龙”作出新贡献。

一、科学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是做好审判工作的政治基础。

正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要从三个方面解读。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我们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把人民当家作主要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因此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人民要放在心理的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志。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来: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所以说,我们的一切工作为了谁,为了人民!那么依靠谁?依靠人民!明确的把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一个回答。所以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治国理政之中,必须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唯物史观;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体现了我们的目标就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它是我们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南和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容是什么?第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是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第三,要为人民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是为人民担当。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忠实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法院必须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在工作始终,坚持司法为民,不断加强和改进诉讼服务,不断推进司法公开,促进司法民主,不断提升审判质量与效率,妥善审理民生类案件,依法惩处刑事犯罪、损害群众权益的行为,加强环境司法保护,依法监督行政权力,以便捷、透明、民主、公正的诉讼过程和裁判结果,在司法领域更好地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坚持保障发展要务,有效提升服务大局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法院必须要统筹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两个大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严厉惩治颠覆国家政权、邪教、暴恐等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妥善审理涉及特殊人群以及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坚持调判结合的民商事审判政策,妥善协调各方利益,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创新,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审判工作,坚持各类所有制权利平等保护,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劳资争议、商事纠纷、企业破产清算、侵犯财产权纠纷,积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为农村及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改革供结侧结构性改革、激励创新、乡村振兴战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规范指引和司法保障。

(三)坚持司法价值引领,努力促进社会文化自信。认真履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大力实施“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规模开展互联网直播庭审活动,正常化开展巡回审判,建设法治文化阵地,积极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以多种形式开展法制宣传、弘扬法治文化,积极促进法治社会建设。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严格执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法律原则,充分发挥个案司法审判的法律评价与社会指引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主旋律”,以法律权威增强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推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要坚持“三同步”原则,加强舆情分析研判与应对处置,审理案件时要综合考量天理、国法和人情,促进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依法制裁失信行为,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四)坚持固本改革强基,不断夯实履职能力保障。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法院领导班子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首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严格规范党内生活,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丰富学习教育形式,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法院铁军。坚持全面从严治院、从严治警,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持续加强纪律作风建设,通过培训教育、比武竞赛、“青蓝工程”,着力加强员额法官队伍、青年干警队伍的司法能力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法院精英。坚持顶层设计与探索创新相结合,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案件繁简分流与多元化解、家事审判方式改革、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内设机构改革等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积极破解制约司法公正公信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适应“互联网+”发展模式,全方位打造智慧诉讼服务、智慧审判、智慧执行与智慧警务于一体的“智慧法院”升级版,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审判。

只有心中有人民,行动上才能为了人民、服务人民,我们的各项审判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4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江苏和安徽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因为这是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工作提高到新水平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创建,顾名思义就是要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导下,以精神为统领、以文明为先导、以创建为桥梁,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为手段,培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文明建设归根结底是服务于党、服务于国家、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时代、服务与改革开放、服务于建设发展、服务于攻坚克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服务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要着眼人民的福祉、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固守生态和发展的底线,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企业、文明村寨以及文明城市的创建,无不是为了形成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家园、文明氛围和情感纽带。只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灵魂的一个个公民个体道德的涓涓细流,才能逐渐汇聚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氛围,最终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泰民安的国家格局。小到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乡村,大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是凝聚力量、形成共识、促进团结、维护稳定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爱国,才能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才有核心意识、大局意识、集体意识和家庭意识,才能顾全大局;因为敬业,才有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吃苦意识、攻坚意识、科学意识和反思意识;因为诚信,才有看齐意识、求真意识、创业意识;因为友善,才有团结意识、奉献意识、率先意识和服务意识。对于贫困家庭的感同身受,让我们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步伐更加豪迈、信心更加坚定、意志更加坚强、措施更加有效。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岗位和家乡以及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时代的忧患和深谋远虑,让我们涌现出许许多多心系群众、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的党政领导,涌现出前赴后继的救灾志愿者、捐款热心人和见义勇为者,才有敢于坚持“打假”、义务“打拐”、志愿“反扒”和举报涉毒、监督腐败、仗义执言的斗士,才有了医者仁心的德高医生、义务支教的热血青年、献身科学的一代代航天人、反哺家乡的创业先锋、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遍访群众的帮扶干部,才有了一些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捐出最后一笔党费的家国情怀,成为闪耀最美初心、最具文明色彩、事迹最为感人的诚信中国人、坚强中国人、欢乐中国人、文明中国人、幸福中国人、善良中国人、高尚中国人和出彩中国人以及中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文明景点、文明村镇、文明街道、文明城市,才有了中华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层出不穷的、让人称颂的精神文明的壮丽诗篇。

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传承,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以及文化挖掘,经济的建设、环境的保护、生态的巩固、旅游的开发、法治的推进,以人民为中心是不变的主题和方向。西北农业人大学守望麦田的共产党员王辉不忘初心、不忘宗旨,海雀村的文朝荣为改变家乡面貌展示了共产党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女愚公邓迎香带头在崖壁上修公路、黄大发几十年坚持在悬崖上为群众开凿生命渠、贵阳盲人教师王芳义务为学生开始心理辅导课、郭明义热心公益坚持献血……正是这无数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坚持以精神为引领,他们的铮铮铁骨、拳拳真心、谆谆誓言、腔腔热血和深深足迹,汇聚成一股股精神的江河激流,在大地上回响,在山谷间回应,在新闻上热播,在人世间流传,谱写了优秀共产党人爱岗敬业精神的不朽诗篇、爱国爱家的奋斗诗篇、诚信友善的人格诗篇、践行宗旨的美丽诗篇和感天动地的魅力诗篇。

坚持以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通过创建活动树立文明新风,有针对性地解决诚信缺失、拜金主义、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精神为引领,正如刘奇葆强调的,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提倡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氛围;二要大力倡导勤俭简朴的生活方式,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做起,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努力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气;三要广泛发现和表彰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善行义举,产生良好示范效应;四要要发挥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涵育作用,推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五要倡导全民阅读,扶持实体书店发展,为群众读书创造便利条件,努力打造书香社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力量。如果我们按照这五途径认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就一定不会是空话。坚持以精神为引领,我们的灵魂就能得以不断的洗礼,我们的境界就能得以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成绩就能得以不断的刷新,我们的风气就能得以不断的转变,我们的故事就能得以不断的感人,我们的建设就能得以不断的保障,我们的和谐就能得以不断的实现,我们的社会就能得以不断的进步,我们的国家就能得以不断的富强。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心得体会

有着丰富具体的科学内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我们要学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必须要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思想本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民生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学习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忠诚担当,全力完成党交给的职责和任务。

二、深刻认识税收职能作用与民生的关系。

(一)税收组织收入的职能,是民生建设的重要保障。民生建设需要依靠强大的财力作保障,没有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空谈。近年来,国家通过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用于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维护社会治安,在改善民生上不断加大投入,促进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前我们的经济社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来为之提供财力保障,这就需要发挥税收的聚财功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二)税收调节经济的职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税收与民生息息相关,税制的设计、税收政策的调整、税收负担的高低及税收优惠的落实等,无不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税收通过累进的所得税税率,高收入者适用高税率,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减轻低收入者税收负担。与此同时,税收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在“降成本、补短板、促创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在间接改善着民生。

三、在实际工作中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岗位职责,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维护国家税收权益,加强反避税监管习近平主席在g20峰会上强调要“深化国际税收合作,加大打击逃避税行为的力度”,当前国际间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国际税收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跨国公司通过低税率地区和避税港来侵蚀我国税基、转移我国利润的避税行为日益普遍。税收避税行为损害的是国家税收权益,归根到底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今年反避税调查局组建以后,积极探索反避税和跨境税源管理工作新机制,维护国家税收权益,着力防范打击避税行为,将反避税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着力构建多部门联动、数据共享共用的大征管格局。

(二)回应民生期盼,服务“走出去”纳税人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等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市“走出去”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热度持续增长。但是,“走出去”纳税人在境外投资时也面临许多拦路虎,比如境外税收信息收集困难,涉税争议难以解决、遭遇双重征税等。为回应纳税人诉求,解决“走出去”纳税人痛点,我们要建立“走出去”企业和个人清册,联合国税对重点“走出去”企业开展上门服务,解答“走出去”企业遇到的税收问题,有针对性地宣传“走出去”相关税收政策,让企业提前防范境外投资税收风险,助力企业远航。

纵观历史,华夏文明灿烂辉煌无一不是由人民创造的,整个新中国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逐中国梦的探索史、奋斗史和创业史,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书写了传奇,实现了经济腾飞。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是遵循历史的客观总结,也是指明党和人民鱼水之情的肺腑之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伟大情怀。

人民至上就是要凝聚人民群体智慧,迎战历史磨难。人民是历史车轮的推动者,也是历史的缔造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人民是真正的主力军。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海外华人……人民的伟大力量汇聚成全民抗疫的中流砥柱,而人民的智慧在这场战疫中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网格化管理、无人机喊话、村村响喇叭、一户一人出行制度……各出奇思,各用奇招。这场全民战疫中,闪烁着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展现出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在人民的“英雄光辉”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中国正一步步取得积极成效。

人民至上就是要密切党群血肉联系,牢牢扎根人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是水,我们是舟,如果为官不为民,舟就会沉没。党员干部要带领好、引领好、服务好人民,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既考验领导魅力,更体现人格素养。疫情这块“验金石”,更让许多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锤炼了党性,提升了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人民至上就是要牢记初心践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旦脱离人民,背道而驰,我们什么都不是。党员干部必须牢记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人民群众缔造了历史,创造了财富,就应共享发展红利。

当前,中国人民向党之心空前凝聚,爱国之情空前高涨,奋进之力空前强劲。疫情过后,广阔天地必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