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7篇)

时间:2023-09-25 20:33:53 作者:字海 评语寄语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 荷塘月色教案(实用7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篇一

1.理解文中“我”与世界的关系。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情趣。

预习学案

1.请多遍通读全文

2.了解作者以及相关写作背景

3、字音辨识

有人说文中写了很多东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与一方荷塘不断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里,有荷塘,月色,有妻儿,有家乡。

文中有哪些词语能表达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梳理分别概括地写在下列表中。

我与妻儿(1)我与曲径(2.3)我与荷塘和月色(4.5)

我与妻儿(10)我与家乡(7-9)我与荷塘四周(6)

梳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

“我与荷塘月色”是公认最美的段落,没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语言,只有进入画境后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第四段请同学们读一下,进入画境(生读)同学们的概括是否准确?我们一起再来学习。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美丽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刚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顺序)。微风过处,送来阵阵(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静静的(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分析:

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下面老师为你们读下第五段,同学们思考下,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是怎样描绘它的呢?你最欣赏哪一处?注意画出来谈谈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师展示四处,第五处学生可以自己发挥选择)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淌(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飘(浮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浸(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4.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印(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5.自选

分析:

再来看“我”与世界的关系:对抗或融合。(后黑板上与前副黑板)因为融合,我们的文章表现手法有了融情于景,因为对抗,也就有了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的乐景衬哀情。他对抗是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心绪不宁,是家事?是国事?(结合背景,蒋介石叛变革命,百姓处在白色恐怖中,作为爱国民主战士,他是非常苦闷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寻求解脱),当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围的景致融为一体了,心灵得到了极度自由的舒展,进入到一种浑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这种臆想式的超然物外注定是短暂的,作为一个誓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始终是他不能抛弃的情怀。所以这篇文章的文眼应该就是“颇不宁静”.

小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洁,纯真的品质(板书主黑板)都包含在里面才是。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篇二

1.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

1.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难点 】

1.作品中的景物描绘上如何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的

2.作品中景物描写所营造出的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当然,我们的教学重点还是放在对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抓不住这些,对作品主旨的认识也不会落到实处。

二、作品结构分析

教师启发指导:

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三、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 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

四、小结

1. 本文结构

2. 写作线索

五、作 业

熟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优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课文内容赏析

第一段

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和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如果省略了"渐渐"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渐渐"写出了时间流动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宁静和心境的颇不宁静相适应,如果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动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宁静与宁静中的颇不宁静)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一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本文使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轻柔的语调与轻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第二段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曲折、幽僻、寂寞"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析: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踱":

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析: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用?析: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对这点,好认识;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两段便浑成一体了。更重要的是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脱现实的心态。)

二、作 业

熟读第四段、第五段,品析作者是如何写月下荷塘和塘中月色的。

第三课时

一、课文内容赏析

第四、五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满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具体解释?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高低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3、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似?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颤动"的原因是什么?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顺序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肯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清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了波痕,便看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从容不迫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顺序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二、作 业

背诵四、五段

第四课时

一、课文内容赏析

六、七、八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二、小 结

《荷塘月色》是作者在二十年代写成的,很难表现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呼啸呐喊"

的战斗性来,朱自清不是鲁迅。但,在民主革命的大潮中,朱自清先生不断改造自己,终于成为了可歌可泣的民主战士,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热烈地颂扬了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希望大家找来这篇文章读读。同时推荐大家看看他写的散文《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宝库中的珍品,我们应当背熟其中精彩的段落,记得熟,反复咀嚼,营养就会吸收得更多些。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有"参与"意识。

陶潜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韩愈说,"沉浸秾郁,含英咀华"

三、作 业

1. 书后练习四

2.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篇三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比喻、通感等修辞。根据《大纲》要求、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本文的特点,我拟定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个人认为本文教学宜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其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过程中来,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探究学习内容等形式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1、知识目标:

(1)能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散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依照目标分为两课时:

(1)第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全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第二课时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

2、准备好录音机、录音带、学习目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采用开门见山直入课题方式有利于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对象及任务,使之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播放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落实《大纲》要求。

(四)、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等资料。

2、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能力目标。

(2)同时也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五)先自主思考,再分组讨论,限时作答。

调动学生参与,完成知识目标,落实能力目标。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二、三,为下节课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 出示目标。

(二) 引导诵读,为德育目标作准备。

(三) 检查作业,为落实知识目标作准备。

(四) 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讨论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五) 小结。

(六) 总结全文,从结构、语言、意境等三方面审美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落实德育目标。

(七) 布置作业:预习新课。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篇四

同学们,你们昨天阅读了《荷塘月色》,让大家自己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我们能用一个句子来对本文的语言进行鉴赏吗?“我觉得《荷塘月色》语言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语言美点:

用词准确,描写细腻,妙用修辞,巧用叠词。

总结:

同学们,鉴赏语言,只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要想真正的读懂散文,读懂作者,你就一定要真正的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他产生共鸣。

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

见课文

问:同学们,你能体会到朱自清当时的心情吗?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是何许人也?

朱自清是何许人也?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挥舞着小红旗,站在街头演讲的热血青年!在写《荷塘月色》的时候,有一个国民党的高官陪着他在荷塘边散步,说你加入国民党,保证工资比现在高得多,你加入国民党就给你官职、给你待遇,你加不加入?朱自清徘徊了几个晚上,最后终于决定,不加入!这就是作者笔下的“不宁静”!

讲讲《背影》

朱自清写《背影》的时候,他的父亲,邮政局长的差事丢了,为了安葬老母,他们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连一幅郑板桥的字画都卖了,还借了很多高利贷,最后这些钱全部都是由朱自清来还。朱自清当时正在北大哲学系读预科,知道了家庭的事,急急忙忙缩短了学业,赶紧读本科,本科也缩短了一年的时间,读完后就赶紧参加工作。就在扬州四中,还是扬州八中教书,因为他是北大毕业的,那是高材生,所以当时的学校就让他担任教务主任,给的工资也很高,一个月几十块大洋,那个时候,几十块大洋是很多钱的,相当于现在的万元户,结果朱自清的爸爸每个月把朱自清的工资全部领走,一个铜板都不剩,连续领了三个月,这个时候,朱自清已经成家,自己家庭也要开支,朱自清觉得这个日子实在不好过,就举家北上,搬到清华大学去了,他爸爸知道了,认为儿子嫌弃自己,就不理他,朱自清想了很多办法,父亲一直没有原谅他,逢年过节,朱自清回家看望父亲,父亲也不理他,朱自清没办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背影》,写完后,再三嘱咐他的弟弟朱国华,无论如何都要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这篇文章读给父亲听。正好有一次,他父亲重病,弟弟自华就在床头朗读这篇文章,老父边听就边流泪,终于谅解了他的儿子,老父就是第一个读懂了自己儿子的人。《背影》里的结局是什么?是“父亲一股脑的把桔子倒在我的怀里。”什么意思?父亲没有工作了,弟妹成排的站在大门口,等待大哥的回来,父亲倒的这个桔子不再是桔子,是把家庭养家糊口的重担传承给了长子!

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1、直接表达;

2、融情于景,在景物的描写中流露出自己真挚的情感

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真的是如作者所说“忽然”吗?

不是“忽然”,这是对亲情的一种难以割舍!(朱自清的家在江南,祖籍浙江绍兴,后来迁到江苏扬州)从父亲失业的那天起,朱自清便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一直到1948年,朱自清临近死的那一年才把父亲的高利贷还完,这中间,朱自清的三个弟妹,被朱自清提供学费,送到国外学习,朱自清的三个弟妹对朱自清,那是几乎用跪拜的心情来仰望他们的大哥。所以说,朱自清是一个敢于担当的真正的男人!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篇五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篇六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

1.自读感知

(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荷塘月色》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

(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

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探究阅读

(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篇七

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情感线索: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互相交织。

荷塘景物特点修辞方法
荷叶密、高、美比喻
荷花姿态柔美、晶莹剔透、纤尘不染博喻、拟人
荷香淡淡的通感
荷波快速比喻
流水脉脉拟人

(正面)月光:泻—轻柔 月色、青雾:浮、轻纱的梦     光与影的和谐

(反面)(侧面)黑影、倩影

作者情感的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教学反思】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我发觉我的教学环节处理还是不够细致;但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现总结如下:

首先,为了突破常规,而且朱自清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家,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省略了作者介绍这一环节。我觉得这样处理的效果应该还是可以的,它提高了课堂效率。而对于写作背景的介绍我不似往常一样放在作者介绍之后,而把它放在讲解文章的文眼时。作者为什么会心里颇不宁静?自然而然地引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处理显得比较连贯,不会觉得生硬。这是我觉得在这堂课中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

其次,在讲解过程中我省略了对课文结构的分析。上完课之后我觉得这个环节不能省。因为职业类学校的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比较差,省略了这一环节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外,在对于学生回答时的引导方面做得很不够,往往会把自己想好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这样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