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童话里的小屋美术教案学情分析(大全5篇)

时间:2023-09-24 22:10:32 作者:灵魂曲 口号大全 最新童话里的小屋美术教案学情分析(大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童话里的小屋美术教案学情分析篇一

《小屋》的作者王立春通过对童年居住了12年的小屋的美好回忆,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童年生活得难忘之情。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孩子们预习课文时情不自禁地读着,笑着,伤感着。

在教学课文时,我紧紧地围绕课后的第1题“作者写的小屋里都有什么?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展开教学。

一、词语切入,走进小屋,感受简单的快乐。

在教学“小屋里都有什么”这个问题时,我是通过词语教学引入的。出示和描写小屋有关的一组词语“秫秸、车前草、篱笆墙、半边花儿、小人儿、费了好大劲儿”,正音,理解“秫秸、车前草”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这些词语送到文中,引出课文的2、3自然段。让学生读一读,再说一说,你在小屋中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本段中的“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里边有时会出现个小人儿,费了好大劲儿才弄明白那个小人儿竟是我。”这句话,来感受小屋虽然简陋却带给作者快乐。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与作者共享快乐。

在学习五至十自然段时,首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为每件事起个小标题。然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对句子的理解如果只是一种方式,难免会显得单调。因此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句子时,我引导他们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谈感受,“你们在小时候也跳过这种荒诞不经的舞蹈吗?那时一种怎样的舞姿?”“你们一定也吹过泡泡吧,快把你的快乐与我们分享。” 学生们都举起了手,热烈地说着他们经历,其实与作者的快乐是有相似的地方的,因而与作者很快地产生了共鸣,仿佛自己就是这小屋中的主人,再回到朗读上,读中悟情,入情地读。在教学第二件童年往事的时候,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拼命地飞、拼命地喊、拼命地笑。”这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啊?理解这句话,我模仿了王菘舟在《慈母情深》中四个“立刻”的处理。让学生找一找“拼命”的近义词,然后把找到的近义词放到句子中,把句子变成“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竭力地飞、用力地喊、尽情地笑。”让学生通过换词的比较,感悟到作者的这种不想停下来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然而,这样的理解也仅仅是层面上的,为了更深入地感悟作者的快乐,我引读了下边的文字,又巧妙地地带出课文的第6自然段,“外面的世界什么样呢?”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学生来说特别新奇,让学生读过之后再展开联想,他们都会玩什么呢?再来感受作者的快乐,然后再次出现“我一个劲儿拼命地跑、拼命地飞、拼命地喊、拼命地笑。”这句话,进行回环复沓朗读,提升朗读的实效。在教学最后一件童年往事时,我引导学生通过三组句子的对比的方法,感受作者读书的痴迷。

本文的中心句是课文的第一句话“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每学完一件事,我都通过引读方式回到中心句上,感受作者的情感。

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范读入境,激发感伤,品味离情。

课后习题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作者离开小屋时,心中怀着怎样的感情?”课文的这一部分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浓浓的感伤。于是我饱含深情地伴着低缓优美的音乐范读了这段课文。朗读时我随着文意时而低缓,时而急促,时而温婉,时而深情……伴着优美的旋律倾诉着作者的心声,作者对小屋的留恋,作者对童年的怀念。我观察到孩子们有的眯缝着眼睛;有的凝神思索;有的偷抹眼泪;有的若有所思……他们表情各异,都沉浸在自己的思想里。

对于这篇课文,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因为喜欢而投入。教学中我深入文本,剖析文本教材,每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导语我都做了很细腻的预设,一堂课下来,觉得如行云流水般顺畅。其次,教学中,我把握了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注重学生的品读、感悟,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听读、引读、范读三结合,努力使学生能带着感情正确的朗读文本文字,融入感情走进小屋,且学生们均表现的很好,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的快乐,甚至在最后由对小屋深情地诉说到流出了眼泪,与文本融为了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导语的设计缺乏新意,前半部分的处理显得拖沓,有个别地方的引导欠妥。还有,是否要加入“对文章的总体感受。”?是否把由词语引入小屋的环节改成让学生归纳出文章写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小屋的样子”、“童年往事”、“离开小屋”。)

还在犹豫中……

童话里的小屋美术教案学情分析篇二

童话是一种从童年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叙述童年的生活场景(或模拟儿童生活场景),表达童年的特殊感受和体验的一种儿童文学样式,具有神奇性、幻想性、叙事性及儿童性等特征。表达童心世界的天真、稚拙、勇敢、奋发向上、生气勃勃的原始生命之美为其精神本质。儿童在阅读童话时,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活跃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同时不知不觉中,在他们的内心也建立起了生活的常识,形成了为一般生存和融入社会群体的必要的价值观念,作为方式和情感模式。因此,童话深受儿童喜爱,也是小学中低年级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如第九套全国通用教科书就将童话作品主要安排在小学1~3年级,共有十几篇。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意识到了童话的重要性,但在很多时候由于没有去全力理解儿童,没有从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在童话教学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功利化和表演化两种倾向。

[1]。可见,不可能在所有的童话课文教学中都进行“语言与文字的训练”,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童话教学中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童话是儿童喜爱的与儿童心理为契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教学中,应以艺术性为主要内容,否则童话教学对于儿童来说只是一种被强迫的负担。功利化的第二种表现:过于强调道德教化和思想教育的使命,即要在每篇童话教学中,通过分析和挖掘都要“告诉儿童一个道理”,完成道德劝诫和思想教育的使命。这种倾向观表现在教材的选编上,也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如《骄傲的孔雀》告诫儿童要虚心,不要骄傲,《小猫钓鱼》表达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的主题,《一只小雁》告诉孩子们不能离开集体的道理,《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向503收稿日期:2014-12-15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8qjj006)作者简介:李宣平(1969-),男,湖南茶陵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儿童揭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这种重教化的童话教学忽视了童话的特点,忽略了儿童的精神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它是从成人世界的`现实原则出发的结果。它将儿童视为“不完善的人”,是尚不了解世界、尚无能力、尚没长大的人。将儿童时代设定为一个准备时期,“准备成为未来的行为者”。事实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儿童文化是审美的、感觉的、移情的、热情的,成人文化则更多的是科学的、理性的、冷静的;儿童文化中充满了想象和创造,成人文化更多的是理性和重复”。《小猫钓鱼》中的小猫(代表年幼的儿童)在美丽如画、生机盎然的大自然里,与蜻蜓和蝴蝶追逐嬉戏,而不是“专心致志”地钓鱼(代表工作),这正是小猫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儿童文化的一个表现,我们为什么非得要求它像猫妈妈一样抵御外在的“诱-惑”,而去从事“钓鱼”这类成人世界中严肃而重要的事情呢?《小猫钓鱼》进入语文课本,以及批评“三心二意”教学主题的确立正是成人文化中心意识的表现。这种成人文化中心意识是传统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在我国封建社会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轻视、漠视,甚至无视儿童的存在的。因此,尽管几千来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被誉为“诗的国度”、“散文大国”,但真正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少之又少。虽然“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东渐,人的价值、儿童的价值开始被发现与确立,作家开始关注儿童,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有些儿童文学作品被选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但一些作品仍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站在成人的立场进行训育,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童话教学道德教化也是对我国“文以载道”文艺理论无意识继承的结果。在古代,文学创作和学校教育都非常强调道德教化功能。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要求文学创作“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宋代的程朱理学更是将道推到至高的地位,认为“文皆从道中流出”(朱熹《朱子语类》)。清代桐城派始祖方苞认为,文章要阐明“义理”。古代小学的教材,如《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等的内容也是以道德劝诫为主。这种“重道”的传统通过几千年的承袭还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理积淀,一直影响到现在。因此,在创作童话作品,对童话作品选编和进行童话教学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教育功能。由于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太急于对作品的教育意义进行提取,儿童文学课就很容易变成德育课,异化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功能。事实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只是具有教育功能,它还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反思。

童话里的小屋美术教案学情分析篇三

教完后,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课堂气氛好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细读这篇课文,其实你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很符合孩子的特点,就连孩子们跳跃和零散的思维也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贴近孩子,所以孩子就喜爱。

学习课文中,我让学生找一找我们这群勇士们用什么办法攻打魔窟,救出公主的?孩子们一下找到用飞机轰炸、挖地道,装火药把城堡炸平。正当我点头示意完全正确时,有个女孩举手说:“把城堡都炸平了,那不把公主也一并炸死了吗?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听了她的话,我感觉很有道理,说明她在认真思考。我大力表扬了女孩:“看来,我们自己编织的童话故事存在着漏洞呢!你真行,边读边想,把这个不合理的地方说了出来。童话故事是需要想像的,可还得注意想像不能有明显的缺陷。”

借着女孩的话题,我让学生们想一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经过思考,有的学生说,我给公主送去一件隐身衣。在肯定这个办法不错的前提下,我还鼓励学生把办法说得更具体。学生也开始绘声绘色地编织童话了:我假扮成魔王的仆人,偷偷溜进公主的卧室,把隐身衣给公主,公主穿上隐身衣后,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魔窟。我点评:假扮仆人送隐身衣虽然放过了魔王,但还是达到了救出公主的目的,特别是神不知鬼不觉这个词用得特别棒!

学生们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同学刚坐下,许多小手又举起。另一个学生说:我让大自然下一场雨,把城堡给摧毁。马上有学生反驳,如果是小雨的'话,根本就没用,如果是大雨的话,要把城堡摧毁也很难。我听了故意不给出意见,用询问的目光看着全班学生,等待着有同学把这个故事编得合情合理。经过一番沉默后,有学生打破了沉寂:我想在魔窟的屋顶上插一个金属的指针,当刮起大风,下起暴雨,再加上电闪雷鸣,魔窟就会被雷击中,那样的话,魔王当场毙命,公主安全逃脱。讲完这个故事后,他还意犹未尽,补充道:我的办法不但解放了公主,还杀死了魔王,故事的最后就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我还没开口,座位上的学生议论纷纷,大致意思是很难保证雷击时公主不受伤,雷击时又正好打中魔王。我正想帮助他圆场,不料,他又站起来,振振有辞地说开了:我算出会打雷前,肯定要通知公主,让她躲避到安全处。另外,我的金属指针也会经过测算插到关键的地方。惟恐别的同学还有微词,他把我说的话搬了出来,老师讲童话可以大胆想像,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情节最好。

通过读说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地理解课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孩子们喜欢在沙滩上堆城堡,能堆出一个奇异的世界;孩子们喜欢童话,因为那里也有一个奇异的世界。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孩子产生共鸣,渴望像他们那样游戏。这节课中,我和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到很幸福。

童话里的小屋美术教案学情分析篇四

本单元是以“难忘童年”为主体编写的 。小屋的作者通过对童年居住了12年的小屋的美好回忆,表达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和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本单元教学的完成,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刘老师启发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在教学阅读课文时,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同时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讲解法、朗读法、设计练习等;让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品句子——谈感受——悟写法方法来学习本课。

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的一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主自主学习,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读后正字音,学生交流汇报易读错的字音。 如:“秫秸”的读音等。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理解。有的词语可以指导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查字典理解;有的词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理解,有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

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在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从“屋里有一铺光光的炕”“地上站着两个箱子”“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等语句,体会小屋内陈设的简陋;从“面对小园有一只正正方方的大‘眼睛’,那就是我的窗口。”“北墙上挂一面拥满半边花儿的镜子,里面有时会出现个小人,费了好大劲儿才弄明白那个小人儿竟是我。”等句子,体会屋子里的一切带给作者的快乐。

2.细读深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第二个问题,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相关段落,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汇报,从而深刻体会小屋给作者童年带来的快乐。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谈感受。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广开思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和老师课堂上的互动非常好,是一节成功的好课。

童话里的小屋美术教案学情分析篇五

本组教材人文主题便是想想画面说话。我围绕这一主题组织教学,摒弃了已有课堂教学的旧观念,采取了“教——扶——放”的教学原则,设计了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案。整个流程是“复习导入——自主分析——梳理结构(教)——师生练习(扶)——合作探究(放)——汇报展示”。

整堂课孩子们参与积极性很高,孩子们在表达时也是无拘无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化的阅读,对于扶这一部分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充分的表达。合作的过程中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能完全达到效果的,大师在课堂上,孩子们都充分的参与到了交流中。大家分工明确、积极参与。

1、在教这部分孩子们读的太少,只读了一遍,似乎不能完全理解课文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导致后面的故事偏离了主题。

2、合作的不够充分,因为老师给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指导不是很明确。以至于汇报时孩子们无从下手。

3、在“扶的环节”应该试着让孩子们用上几个词,这样就不会出现在合作过程中大家就是不想用课本给出的词语,这等于教师把孩子生生的引跑了。

我觉得语文教学重在研究,这节课是我的一个大胆尝试,虽然没有预期效果,但是算是给孩子们自主开启了一个好头,孩子们在交流中的到方法、得到了成长。因为回到班级,我继续上了一节课,孩子们充分的交流了之后,每个组的故事都是那么精彩,孩子们可以畅快的表达,真是件愉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