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优质16篇)

时间:2023-11-26 14:28:36 作者:LZ文人 策划书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1、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作业。

背诵诗歌。

完成目标与检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课后小结: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一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二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三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四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幻灯片出示:

赏景,品情:你认为诗中,哪些句子写得最好,打动了你,为什么?

现在开始准备,可以在书上写一下,免得等会忘记。

我们分工,一二组的同学从咏雪的句子中去找,三四组的同学从写送别的句子中去找。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一下,或许会获得一些灵感。

找到一处,就开始说,下面谁有话说?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可见,艺术来源于生活。

这是个名句,刚才同学们从词语的角度去分析,换个角度,多角度来分析。

用梨花比喻雪,梨花是白色的,仅仅是形似吗?

千树万树,千多万朵,竞相开放,压枝欲低,还神似。

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那种感觉读出来(千、树重读,开要读得饱满)。

你觉得读得好不好?还缺少什么。

(赞美、惊奇的感觉)。

怎样体现出来,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们把情感添加进去,齐读这句诗。

可见,赏析诗歌要联系作者和协作背景。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能用描述性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吗?让老师也看一看。

师:请学生范读,提示:你觉得在哪些词语上可以处理一下。

(3)诗里面我们感觉到雪很寒的句子有哪些?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正面)。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侧面)(苦寒)。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奇寒)。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块之大,“万里”形容面积之广,这句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6)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由辕门一直送别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可以说雪满天山路,情亦满天山路。

(7)有一个句子老师很喜欢,老是读不够,你找找?

是的,老师每次读这句诗,心弦都深深为之颤动。

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帮我分析分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路蜿蜒曲折,不好走,诗人神情的目光伴随着雪上的马蹄印,渐行渐远,久久不愿离去。

体验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依依不舍。

哪个词语用得极好,最能打动人心,最能传达诗人复杂的情感。

“空”就是不舍,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空的只是那雪上留着的马蹄印吗?朋友远去,诗人的心也被掏空了。

可不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不错,还可以读得更好,哪些地方可以强调?

“空”,试一下。

“马行处”应该怎样处理?

结尾读得轻一点,语断意连。

这与李白写过的哪句送别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友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呢?诗人没有写,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无限的瑕思,悠悠留恋之情,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七、总结。

1、紧扣关键词(动词、形容词等)。

2、看修辞方法(比喻、夸张等)。

3、关注角度变化(正侧、俯仰、动静)。

4、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和想象。

那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品读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

好,请同学来背两句,可以加入适当的手势表达一下,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两句。(给他点掌声,……语气可以读得更……)。

总之,这首诗完美的将咏雪和送别相结合,在咏雪的诗句中,我们能窥见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情怀。在送别的诗句中,诗人也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雪景来烘托离情别绪,全诗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今天,我们在诗歌的品和读上都有所增进,可谓学有所得。但一节课的时间,对于一首诗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大家课后带着这样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习诗歌的兴致,继续赏析诗歌。就让我们带着对边塞诗的热爱,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最后齐读或背诵这首诗,完全融入!慷慨淋漓!

下课!

板书:

岑参。

咏雪送别。

早骤寒依依不舍。

留恋。

温燕珊。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歌之所以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其原因恐怕就在于诗的技巧要远远超出其它文体之上。它体制短小,尺水兴波;三言两语,含不尽之意。非精深非精致非精粹,不足以让读者来吟哦来推敲来击节。

古诗表达技巧千锤百炼,恰如其分。鉴赏其技巧应立足于修辞特点、表达方式、风格流派等主要内容。修辞常见的有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比喻、设问等;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叙事、议论等;风格流派有清俊飘逸、柔美婉丽、激昂悲壮、恬淡平和、旷达豪放等。理解表达技巧的一般思路是:理解诗句、感悟形象、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古诗说到底还是语言的艺术。鉴赏古诗语言要从词句入手,把握诗歌表情达意的特色。古诗大都是体制短小的抒情诗,虽然一首诗里用词不多,但蕴含的意像却丰富。抓住诗歌生动鲜亮的语言,体味语言的特色,就能领悟诗歌内在的意境。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风雨中的军营。

主帅帐内摆酒为武公子送行,胡琴、琵琶和羌笛演奏着充满漠北风情的优美曲调,增添了送行的氛围。

舞蹈的歌妓舞步华丽而寂寞,轻易的掩盖我那沉重的呼吸,他们问长安的女子:“牡丹花开的时候,长安是不是会被笼罩在一片片绯色的烟雾里?”她说:“这里永远不会有牡丹花大人。”

天宝十三年。

彻骨的寒冷把他从回忆中生生拽了出来。不过是胡天八月,漫山遍野,一片萧条的景象,过了一下子,便纷扬落雪。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人间,已是一片苍茫。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弓,都护的铁甲冰冷难以被挂,战士们的斗篷在寒风中猎猎作响。

辕门前红旗冻硬了,

山还在,雪还在,君已不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精心谴词造句,分析诗歌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学难点: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有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拓展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情感。

同学们,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唐诗可谓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说说你最熟悉的两个唐代著名诗人。

有眼光,一个被成为“诗仙”,一个被喻为“诗圣”,地位极高。那么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唐朝的另一名诗人,说李白、杜甫之后,就只有他的诗写得好,能与他们相比啦!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岑参)。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著名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来领会他诗歌的精妙之处。(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及作者,并板书)。

提到岑参,我们可以看注释一,湖北江陵人,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八年,对边塞奇丽的风光和战士们艰苦、壮阔的战斗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而出塞的经历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这首诗,就是他边塞诗的杰作。

我们要师生配合,一节课把这诗学完,有没有信心!

我们来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诗意。

2、品味语言,体味诗情。

我们先看诗歌题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呢?

(咏雪,送别诗,送友人归京)。

根据题目让你把诗歌分为两层,你会怎么分?

板书:咏雪,送别。

三、一读:读准字音。

学习诗歌,我们首先要读准字音。让我们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及时在文中作好标注,把你有疑问的圈点出来。(听准,等会请同学试读)。

这首诗歌有几个字比较难读,还有几个是多音字,大家可能拿不太准。谁有信心来试一下。

如果有不太认识的,把它标注在原文上。

现在,你对哪个字的读音还有疑问,请举手。

现在就让我们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四、二读:尝试把握节奏。

其实诗歌的节奏很复杂,最要紧的还是要根据自己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灵活的加入一些特殊处理。

比如老师是这么理解最后一句诗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ppt出示:根据理解,加入轻重缓急、颤音、拖音)。

下面你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体会一下,大声地,像我一样大声的把诗歌朗读一遍。

五、三读:读懂内容。

对这次朗读,你评价一下(和第一次比)。

你能不能从诗歌中读到点什么?

你觉得应怎样读会更好。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遍争取读懂诗歌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把气势加进去,放声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翻译。把难点圈点勾画,同桌之间可以交流讨论。

有困难吗?遇到不理解的把手举起来。

这个问题提得有质量。

问题预设:(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题目叫白雪歌……,咏雪,雪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沙漠上,塞北的天气非常的寒冷、干燥,就结成了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真的有百丈吗?

(2)“愁云”体现了什么情感。

写景更是写情,为送别奠定了惨淡的气氛。

(3)冻不翻。

“翻”是翻卷,飘扬的意思。红旗插在那,已经被冻住了,风又拉又扯,还是不动,确实奇迹。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再读一便诗歌,把你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用语言的抑扬顿挫、颤音、拖音去表现。

这次朗读,同学们又多了感情的添加,使诗的气势和悲壮情怀得以进一步体现。应该说,诗歌每读一次,都能有不同的体会,常读常新。

六、四读,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也是咏雪的名篇,诗歌都讲究锤炼字句,那么作者是如何用精妙传神的语言去描述那一份塞外风光,表现那一份与友人惜别的真情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放慢脚步,慢慢的品味诗歌的语言,去欣赏那一幅画面,感受那一片真情。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

第二天早上推开门一看,白茫茫一片,你有什么想法?(惊奇、不可思议)。

我们想象,表演一下。(把学生送出门外,推门而进,吟咏)。

学生:推门---惊喜—情不自禁的吟咏。(岑参由眼前的大雪想到家乡的梨花,可能就是很短的时间内的事,可能就在推开门的时候,咱们请这位同学再来一次,好不好?)。

他们本地人会惊奇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诗歌目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饮酒》《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登飞来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画出来。

活动2【活动】二、试试我们可以这样做!

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联,说说你喜欢“她”的理由。

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

活动3【活动】三、讨论一下,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你觉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够“真挚”吗?说说你的看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五、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描写边塞雪景(作者从想象角度虚写雪景)的句子;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写送别场面的句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从军中大帐写天气奇寒,侧面表现雪的威力的句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从人的感觉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5、从雪后沙漠、天空角度写天气奇寒的句子的句子;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6、从帐内饯行场面表现友情浓烈与真挚、心胸的豪放与豁达: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7、表明分别时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本诗中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9、拓展: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也从课题出发:

1、“归”......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什么叫“饮归客”?

什么叫“归客”?

点拨......

“客”从何来?“归”往何方?

这个归处,于诗人意味着什么?

(长安的方向,对于客来说是一种归,

那么对于诗人呢,是否也是心之所归)

不归之人,对于归客会有怎样的托付?

(点点滴滴,从上下文找到依据;

比如“愁、惨”的“凝”而不散;

比如“八月飞雪”的生机的短暂;

比如“不得控”、“冷难着”的呆不住;

比如文末几句话。似乎都意味着什么)

2、“送”......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什么叫作“送君去”?(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为何称“君”?这是种怎样的关系?

怎样送“君”?再读诗歌最后两句。

(酒送、乐送、诗送、目送、雪送,都是人送)

用自己的话,描述最后分别的情景。

这是一次“目送”......

雪满天山路,彼此不能分辨,背影也渐渐依稀模糊;

但我尚能看见。可是,当你走远、山路回转的时候,

我却再也看不到你的身影了……

上路上、雪地里,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印迹。

“空”留马行处......

什么叫“空”?(不止“只”那么简单)

“空”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空闹闹)

点拨......

吊诡的一段文字,一些词语两次出现:

君君......去去......雪雪......山山......路路

(反复读;连词成话;体会情思)

小结:

对友的不舍,对家的惦念,对于朝廷的殷切期待,

以及身居边塞的孤寂之感,都让诗的内涵超越了送别本身。

3、“白雪”......

八月的飞雪是什么,

仅仅是自然风光么?

(再读全诗感受)

小结:

是边塞的风光,

是送别的背景,

更是始终相伴的复杂心绪。

这些心绪......

在营帐里润湿,

在乐音里温热,

在铠衣下冷却,

在天空中凝结,

在荒漠里纵横,

在烈风中狂舞,

在山路上弥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设计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数:1课时。

4、教具:多媒体计算机、自制课件。

一、导入。

1、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了不起,博学强记,能背不少的古诗词,上课前老师组织同学们做个小游戏,一分钟古诗词句子背诵,看谁记得多,背的多。

请每组老师右手边的同学背,左手边的同学数。请准备好,开始!(计时)。

统计背诵的数量。请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班上的背诵小明星。(老师送你一个小礼物,热烈的掌声)。

2、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声音大一点,自信心强一些!

(板书)岑参。

3、解题。

(1)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2)读过边塞诗的同学们介绍一下唐代边塞诗。

(投影作者简介及边塞诗)。

二、课文研读。

(1)诗中的“歌”表明此诗体裁为在诗中的“歌”、“行”、“体”

(2)此诗为诗人在新轮台幕府的送友人所写。

(一)一读:掌握节奏,领略音乐美。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字音,抽学生(投影)。

(3)明节奏(投影)。

(4)学生试读(左手边同学读给右手边同学听)。

(5)教师范读(配乐)。

(6)处理内容疑难。

(二)二读再现形象,把握感情。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抒情发展线索,理解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想象和联想,使脑海中出现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1)学生读,抽学生谈画面。

(2)学生读投影展示画面。

(3)学生默读,理思路,找线索。

2、提示:全诗写什么景,叙什么时,可分几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a、送别前:八月飞雪送寒图,情奇激奋。

b、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哀怨低沉。

c、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孤寂凄凉。

d、送别后:别后雪池思乡图,惆怅。

(4)思考全诗表达的感情。

诗人以夸张的笔法,气势磅礴地写出边塞的景色,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紧扣词语,体味意境,探索特色。

(1)学生谈自己喜欢的句子,说理由。

(2)教师出示赏析“忽……”投影。

(3)学生举例赏析。

三、背诵。

举送别诗: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四、教师小结: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多多采撷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佳词丽名,能够出口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