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幻小说读后感(精选9篇)

时间:2023-10-09 12:14:30 作者:雅蕊 评语寄语 最新科幻小说读后感(精选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一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一篇佳作。

在1866年,海上的人们发现了一只所谓独角鲸的大怪物,主人公阿龙纳斯教授接受了邀请并参加捕捉行动,在追捕怪物的过程中却不幸与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一位水手――尼德・兰一起掉入水中,却意外游到了这只怪物的脊背上。后来得知这只惊动一时的独角鲸其实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这艘潜水艇叫“鹦鹉螺号”,是尼摩船长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他们三人接受了尼摩船长的邀请,在辽阔的大海中遨游。

途中,他们游历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体验了很多稀奇的事情,甚至从深海下穿越南极冰川,到达了南极点。他们也曾一度遇到困难:在托里斯海峡搁浅、在南极被围困,缺氧……但他们也从容地面对困难,利用神奇的鹦鹉螺号和他们的智慧一次次地死里逃生。

在小说中,尼摩船长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帮助一个采珠人逃离角鲨的'血盆大口,赠给他一把珍珠;他杀死了几条抹香鲸,挽救了一群长须鲸的生命。他对大海的热爱,对大海的向往,引起了我们无限的幻想。

但是,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对它的坏处视而不见。我们要利用科技,让它造福于人类。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二

《海底两万里》它是一本冒险小说,其中也蕴含了不少科学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有一位叫尼摩的船长,他领导了一个秘密船队悄悄地在大海里航行,他的潜水艇很神秘,被人们误以为是一个有危害的“海怪”或者是会移动的“小岛”,一些海难事故都被推到了它的身上。英国政府命令捕捉这只“怪物”,正好主人公阿龙纳斯——一位自然科学教授对这十分好奇,于是便踏上了“林肯号”开始了寻找“怪物”的旅程。一天深夜,“林肯号”撞上了这个“怪物”,阿龙纳斯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及水手尼德掉入了海中,然而,尼摩船长和那个被人们误以为的“海怪”却救了他们,“海怪”的秘密也在他们的面前一一原来这是一艘非常先进、非常豪华的潜水艇。

于是,阿龙纳斯一行带着好奇加入了尼摩船长的航海之旅,他们克服暖流、缺氧和土著袭击等艰难险阻驰骋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时而在海底森林中漫步、狩猎,时而在平静的海面上徜徉,他们穿越太平洋、潜入地中海、抵达了南极,最终因为海底漩涡,尼摩船长把生的希望给了阿龙纳斯,而自已却和潜水艇永远的葬身于大海深处。尼摩船长的勇敢沉着、临危不惧深深地折服了阿龙纳斯。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感慨这部著作的作者——凡尔纳,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那优美的文笔,将我们引领到那艘非常豪华和先进的潜水艇中,并随之旅行,一起在海底森林中漫步,一起认识海洋中的生物,让我们置身于海洋世界中,领略奇丽的海底风光,同时也为文中人物对他人无私的关爱所感动。

凡尔纳的作品中有许多知识点,这本《海底二万里》就包括了很多的自然和科学知识。尼摩船长凭借着他的勇敢和智慧,巧妙地运用大海中所蕴藏的能量作为潜水艇的动力,十分环保。这本书既让我了解了大海的“学问”,又让我为书里人物的精神所折服。书中有一个章节就告诉了我们要巧妙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有一次,诺第留斯号驶往南极,由于温度太低,潜水艇被困于冰层之下,事先已尝试过开凿冰块来寻求逃生道路,可刚开好又被冰封住,潜水艇中的氧气也在不断的减少,情况十分危急,通常情况下,只能听天由命了,然而尼摩船长镇定自若,想出了用开水化冰的方法,开辟出一条航道。

带领大家逃离了南极,脱离险境。从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时,遇到了困难,得先冷静才能想出好办法,从而也要运用科学知识解决。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攻而不破的“金汤”,没有解而不开的“难题”,只要沉着冷静,运用日常积累的知识就能解决。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三

听说这部奇书很多次了,一直没有真正去阅读,某日听了一个关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电影的讲座,其中提到《三体》在国内科幻小说界的地位,也提到该书的精彩之处,但演讲者认为该书还是不适合拍成电影,因为其故事铺垫太长,人物众多,剧情复杂,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很难把故事讲清楚。这么一说我到来了兴趣了,下决心拜读一下这部神作。

想到哪就说哪儿吧,先说我最敏感的一个词(和我所学专业有关)――思想钢印,听上去就充满硬度的一个词,在《三体》第二部,这个词是面壁者(面壁者是人类发现三体危机时,通过分析三体世界生物不会欺骗、不会伪装和演示的特性,为了逃脱三体世界的监控,以寻求能够战胜三体的途径所挑选的人,面壁者拥有很多自由,有强大的调配资源的能力,但不需要向外界解释,以表象欺骗三体世界,真实意图是战胜三体。)希恩斯发明的,更确切的说,这是一项技术,一项企图控制人类思维的技术。作为面壁者的希恩斯,假装要为人类打上对于未来与三体世界的战争充满信心的思想钢印,造就一支拥有必胜信念的太空军,当时的情况来看,人类对于未来的星际战争缺乏信心,敌人太强大了。看到这儿时我不禁微微一笑,这不就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干的活么?尤其在战争年代,这个职业绝对是必要的。

当希恩斯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思想钢印的想法时,曾遭到大家的反对,是希恩斯是这样反驳的:“怎么一提到思想控制,大家都这样敏感?其实就是在现代社会,思想控制不是一直在发生吗,从商业广告到好莱坞文化,都在控制着思想”,在希恩斯对于人类危机的迫切性的分析下,联合国同意了他的思想钢印计划,只不过对这项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过程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然而当希恩斯关于思想钢印的惊天大秘密被破壁者(破壁者是来自三体世界的专门破除和揭穿面壁者计划的人)揭穿之后,人们才发现所谓的信心都是假象,希恩斯本人是一个十足的逃亡注意者,他对未来根本就缺乏信心,所以他给人们打上的思想钢印看上去是使其获得信心,实质则相反,只是这种失败主义的逃亡情绪不会立马表现出来。

“思想钢印”的巧妙设计,让我对于文学作品的好感大大加深了,这正是哲学本身所缺乏的。无数的理论无数的论证,通过故事性的叙述竟然表现的如此淋漓尽致,而且给人很多空间,更加巧妙的在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可以表达任何一种观点,因为人物的丰满,这些观点也会显得真实。希恩斯对现实中的思想控制那一段,何尝不是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表达,纯粹的理论本身有深度,而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有厚度,这种厚度来自于一种可理解或者可想象的情景。这是文学创作的优势,亦是其薄弱之处。理论更多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而不会明显的呈现,深者见之深,浅者视之浅。虽然刘慈欣在人物刻画也语言优美程度上确实不那么出色,但科幻小说的性质本身对这二者就没有太高的要求。

作者在这里所描述的思想钢印必然有很深的哲学意味,首先涉及的肯定是自由问题。对于联合国大会上其他学者的质疑,是对由于思想自由的捍卫,希恩斯给出现代思想控制的例子,但并没有说服大家,真正触动每一个人神经的,是生命受到的威胁,也就是生与死的问题。大家心里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生命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生存下来,思想不自由点也就算了。所以这里根本上还是生存问题,其实三体第二部通篇都在讲生存问题,为了生存,很多原则都可以暂时放弃,只遵循一条生存原则。

然而讽刺的是,冒着思想控制的危险而进行的思想钢印,输入人脑的不是必胜的信心,却是根据希恩斯――这个思想钢印的创造者――的主观意愿来制定的。多么巧妙的包装,掩盖住了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这又契合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对文化工业的一个重要描述――虚伪性。所有的表现都是在为你服务,为你着想,但事实上背后却藏污纳垢,不知有多少欺世瞒众的目的。就像现在的大众文化,美国好莱坞,全都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全都是美国人拯救世界的张扬,剧情再离奇最终都不免俗套。

更可怕的是,即便明眼人拆穿了文化工业的虚伪性,总有人会站出来说: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好一个为了你好,如此一来,所有欺骗和虚伪都可以打折这个旗号大行其道,因为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的目的是善的,可笑至极。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四

同学们,你们看过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吗?我想你们一定看过,看完之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慨吧,也许你们和我的感受不一样,下面就来看看我的感受吧。

读了这篇小说,我被巴德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鹦鹉”号船长的勇于帮助他人,孔塞依的忠实和阿隆纳克斯的善良所感动。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读了小说,主人公们使我十分敬佩。巴德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出离开“鹦鹉”号,是因为他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鹦鹉”号船长救采珠人是因为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乐于帮助他人,他为了友谊而放弃了自己。孔塞依为了救自己的主人,也跳下海里,希望把他救上船。阿隆纳克斯博士容忍“鹦鹉”号船长的骂。读了《海底两万里》,我们要永不放弃,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要乐于帮助他人,有了危险让同伴们先避险。做到善良、诚恳。

我知道,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小说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而成的小说,不但让我们加深了对海底知识了解,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文明。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五

在这个暑假中,我读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读完这本书后,是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这三本书都非常好看。

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它讲述了诺第留斯号的故事:在1866年,有人认为自己在海上看见了一条独角鲸,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叫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他和仆人康赛尔还有一个捕鲸手尼德兰被尼摩船长囚禁在这艘潜艇做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最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潜艇,这时,生物学家才把这个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我认为,凡尔纳的小说之所以广为流传,那是因为从他笔下诞生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的人,都是不畏艰险,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人,就像尼摩船长一样。

尼摩船长是这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遇事头脑冷静、沉着又机智。他还是一位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的金银珠宝,并不是拿来自己享用,而是用来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当他的祖国沦为殖民地的时候,他带领着少数志同道合的朋友潜入了海底,他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这本书还写了章鱼袭击、冰山封路等许许多多的险情,故事情节曲折紧张,人物的命运瞬息万变。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美妙的幻想融在了一起,使我们沉浸在故事中时还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是我受益匪浅,还想再看第二遍。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要向凡尔纳笔下的人物学习,要做个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人。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六

最近,我读了《三体》这本书。

本书主要讲了三体星系的人,试图在“降临派”的帮助下,试图占领地球。他们为达成此目的,通过在不同维度对一个质子进行编辑,得到了十分强大的“智子”。虽然极度科幻但仔细一想也很符合逻辑。最终,人们彻底铲除了降临派,并得到了许多重要地资料。

当然,以上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也许得到答案的唯一方法就是等待了。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七

这套书在我手上已经一年多了,但我进入实质阅读的阶段是这个暑假的一天。

刚开始,看着三本厚厚的书,主要是自己真没兴趣,心里也是打怵。但是大话说出去了,我对儿子说:这个暑假我一定拿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今天算是彻底读完。读完后,我想说的是,好书,好书,有趣,有趣!力荐大家读一读,感受下顶级科幻的魅力。

《三体》的作者是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看过《流浪地球》这部电影的人不会不知道他的名字。这部书分三本,分别为《地球往事》、《黑暗森林》、《死神永生》。读完这套书,对我来说,很累,很累,但是也很快乐。和读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是这套书有些章节我需要反复读才能读懂,里面涉及的物理名词太多。刚开始读几页就觉得特别费神,就不想再读了,然后放下后下次有空再拿起来看,要想衔接起情节,还得从书签处往前再读几页才可以。最初第一本的前五十页是最难熬的时光,兴趣没被激发,名词让人费解,情节魅力还未发力,只能靠自制力逼着自己往下读,前一百页我最少读了两遍,有些地方读了三遍。但渐渐入境后,就不像开始时那么让人有自虐的感觉了。读完第一本后,就适应了作品风格。第二本也有不少地方读起来颇费心力,但相比第一本顺畅一些了。第三本是我阅读速度最快的一本了,有了前两本的铺垫和人物、情节等基础,好奇心的驱使,内心牵挂的人和事多了,读起来就自然不再度日如年,而是感觉光阴似箭了。

读完后,我在想如果没有当初叶文洁在文革时期和三体世界的冒险联系,地球的命运会如何?起码三体文明不会那么快发现地球文明,不会有大量智子来到地球监视人类文明获取信息,也就不会有后来三体文明想贪婪的占领地球。三体文明想进一步占领地球,给地球人类带来可怕的威胁,导致在双方威慑时代,用程心换掉罗辑后,三体文明果断决定侵犯地球。地球人不得不进行宇宙广播,暴露三体文明的坐标系,导致三体文明世界遭受打击近乎毁灭。在打击三体文明时,歌者通过研究三体文明保留的通讯信息,顺藤摸瓜,发现了地球文明。这一发现招来太阳系的灭顶之灾——二维打击。在太阳系遭受二维打击时,只有程心和艾aa乘坐具有光速的“星环”号有幸逃离了二维打击,成为太阳系中少数存活的人类生命。

整套书中有很多有个性的人物。但我最喜欢的是程心。她是一个善良的姑娘。在和三体文明的交锋中,她没有忍心启动开关——进行宇宙广播,暴露三体文明坐标,想给对方留条活路,也想以善举感动对方进而保护地球文明。但她高估了三体文明的善良,使地球文明遭殃。

故事的最后,太阳系已经在二维化后消亡,她如果自私点的'话,完全可以惬意的生活在云天明送给她的647号小宇宙中度过余下的生命,但是她顾全大局,为了整个宇宙的文明着想,毅然捐献出了自己的小宇宙的质量,希望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拯救即将大难临头的整个宇宙文明。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八

总得来说不算是读后感,他口述读完之后的记忆片段,我来进行记录。

“《三体1》一共36章,我花了四天时间看完,这四天内我每次读的时间并不长。它主要讲的是:地球人发射了一个微弱信号,正好被三体人接收到了。又有一群人加入三体军团,也就是地球叛军。地球叛军拿虫子锁住人类的基础科学。”

这没头没尾的讲述我问他:“叛军为什么要当叛军?”,他的回答是:“因为他们发现了人类的邪恶。”

“这一本三体是整个系列中唯一一本有后记的”。

“《三体2》因为受到一些外界的影响,一共花了18天才看完。这一本讲了: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就是一个带枪的猎人。一个文明发现了另外一个新的文明,就会立刻把它击杀掉。三体人用超技术锁死了人类的高级科学”。

“《三体3》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主要讲的就是三体人暴打人类。太阳熄灭了。我最感兴趣的是——时间之外的往事节选。我有一个疑问:是“时间之外的往事节选”的“节选”二字。我看到有节选两个字,就以为是另一本小说,但是我发现节选里面的人物和三体里面的人物一模一样。比如说:罗辑,面壁者。更奇怪的是这里面还有三体人。我就不知道到底时间之外的往事到底是什么东西了”。

科幻小说读后感篇九

“大自然真的是自然的吗?”

看完整整三部《三体》之后,在看了那么多圣母和英雄的故事后,我却突然想起了杨冬,这个第一部开头就死了的人物。她是叶文洁的女儿,她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崇尚的都是物理学。当她即将发现物理学其实在三体文明的影响之下压根就不存在的情况下,她的崇尚,她的信仰早已荡然无存。没有了信仰的她,如同佛教徒发现佛祖压根就不存在,基督教徒发现耶稣和圣母玛利亚根本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神通广大。失去了信仰,杨冬也就失去了活在这个世上的一切动力,所以,她选择了死亡。也是因为她的死亡,人类才逐步发现了三体文明,地球才有了被拯救的可能。

所以啊,历史总是被这个那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所左右着。

与杨冬一样左右着人类命运的,还有伊文思。这个伊文思,可以确确实实的称上“美帝富二代”。即使这样的人,他依旧对着人类充满了绝望。和叶文洁一样,他希望通过三体文明来改造地球。与叶文洁不同的是,他希望通过三体来改造人类,而不是希望三体来毁灭人类。所以,在和叶文洁遇到分歧的时候,他才会选择在三体人的心中种下“恐惧”的种子,从而为拯救人类挽回一线生机。他冥冥之中的一举一动,也改变了历史。

我不禁想到历史上似曾相识的那件事。汉武帝年间,当年少气盛的汉武帝第一次准备攻打匈奴的时候,并没有当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辅佐,只能采用大臣王恢的诱敌深入战略,希望以此改变匈奴“以逸待劳”的优势和汉军处于被动地位的劣势。

而就当一切都布置得不能再完美的时候,这个所谓完美的计策却偏偏输给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廷尉。就当军臣单于已经“乖乖中计”准备浩浩荡荡率军开进马邑城的时候,无人看管的牛羊让他起了疑心。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他有恰恰在这时抓到了那位“改变历史的小廷尉”。贪生怕死的廷尉将汉军的计策一五一十一字不落地全部抖落给军臣单于企图以此活命。就这样,军臣单于又浩浩荡荡地回去了。于是,汉军自高祖以后第一次讨伐匈奴的计划,就此落空。

又是因为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人物。

所以有时候,我们常常感叹,唉,我们不过是茫茫芥子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员罢了。可是,不管是在刘慈欣虚构的世界中,又或是在真真实实存在的历史故事里,总是有那么不起眼的芥子,因为自己一个无意的举动,改变了整个世界。

有人说,别太看得起你自己,没了你,地球一样会转。可是,这些或虚构或真实的芥子们所告诉我们的是,我就是我,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替代我,这个世界上因为我的存在,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