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汇总10篇)

时间:2023-10-04 06:16:31 作者:笔砚 行政公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一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出自于叶圣陶先生之手不到400字的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1)感受荷花的美丽,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课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借助情境展开想象。

(2)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依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

2、教学难点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景

整合点:录像引入,整体感知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感受荷花的美,于是在课开始时,(点)我就把一池美丽动人的荷花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并配以《荷花颂》的音乐,大家看,这美丽的荷花呈现了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其中。在这种美的力量的驱使下,他们一定会充满热情地学习课文并感悟课文情感,我相信,有了这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学生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奔重点,品位美丽

整合点:多元解读,积淀语感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点)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

(1)比较句子

(2)出示画面理解。

(3)贴荷叶

(通过这三种方法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1)出示句子换词体会,可以换成什么字?(如:长、钻、伸、露、冲)

(2)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兴高采烈地、激动地)

(3)出示冒出来的荷花图

师:大家看,(点)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急切、迫不及待、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出示句子

想象写话:

白荷花在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_。

(这样通过多元解读,不仅是想更深刻地理解“冒”,更重要的是想开阔学生的思路,让他们有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三)图文并茂,品味语言

整合点: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多媒体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1)用手势表示三种姿态的荷花。

(2)男生读句子,女生做手势。

(3)贴荷花(贴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第一句,全体学生读二、三句,请三名同学分别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

(5)指导背诵

(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从而抒发了学生的情感)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正是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造就了美丽的画卷,是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感受到荷花那充满向上精神的力量!多么了不起的大自然啊,不由得你不去热爱她!(板书:大自然)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的同学一起来与大自然对话,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学生激情朗读。

(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加深了对荷花美的认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作者对荷花强烈的喜爱之情。)

(四)体会意境,升华情感

整合点:角色换位,突破难点

出示句子

我想这时学生会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并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荷花》这堂课的教学,觉得有成功更有不足,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照备课思路进行的,从导入到新授再到重点突破,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情景,营造民主、平等、开放的氛围空间,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讨论,把各自在独立探究中的发现进行交流,从而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动地学。然后,组织学生之间的交流汇报,学生在悉心倾听中发现见解的异同,比如让学生谈谈欣赏荷花后的感受、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书、 “冒”换成“伸”,好不好?等等。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

从课堂总体效果来看,这节课还是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从中也折射出了一些问题,今后在学生创新思维及好词佳句的积累上,还需更加重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 认识10个生字,学写5个生字。认识横折、横折勾和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和朗读的能力。

3、 认识到书与人的关系,培养学生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浓厚兴趣。

教学准备:

1、 字词卡片

2、 学生课前准备的绘画的书架或照片,带几本自己喜欢的书。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 谈话:谁愿意谈谈你的小书架是什么样的?丁丁家也有一个小书架,他请我们去他家做客。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书架吧。

2、 复习单韵母

二、 读文

1、 老师大声读课文,小朋友们打开书小声读读短文。听的时候要用手指着书认真听。

2、 生评价师读得怎么样。

3、 谁能完整地读课文?指名读?

4、 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吧!

三、 识字

1、 小书架中有许多有趣的字卡,让我们一齐来读读它。如果这个字你不认识你可以示意老师。

2、 把生字宝宝送回家,在课文中读读这些认识的字。

3、 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记住它,可以和你的伙伴合作。

4、 请小老师教同学。

四、 再读课文

1、 认了生字再让我们读读这首儿歌吧。

2、 你的小书架上摆了哪些你最喜欢的书,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

3、 你喜欢你的小书架吗?把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可以请你的小伙伴给你评一评。

4、 读全文。可以加动作。

5、 试着背诵。

五、 写字

1、 认识新笔画“横折、横折勾和点”。

2、 记字形:组织学生讨论“用、在”的笔画笔顺。

3、 指导书写。

六、 练习 猜字游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三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1、进行口语交际。

2、完成习作。

3、背诵古诗。

一、导入

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二、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三、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四、学习新生字。

五、作业:背诵古诗

四、课堂检测书中的学习小伙伴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字,你也能吗?

木字旁:树、林、枝、枫、样、杨、梅、柳。

月字旁:明、肚、脸、胆、腿、脚、脑。

草字头:草、花、蓝、苗、苦、荷。

宝盖头:宝、它、安、完、言、家、定。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1、开展“我眼中的秋天”活动:

布置一个展示角,展示孩子们制作的与秋天相关的书签、贺卡和图画。

2、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予以表扬,评选优秀作品。

主题学习丛书《五彩的童年》

一、预习学案:

1、合理分配小组,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阅读。

2、小组长安排每个人的阅读题目,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感受说一下。

3、读完以后,再把自己喜欢的文章读一读,并写学案。

二、导学案:

1.复习本单元所学知识,感受老师的谆谆教诲。

2.分小组进行学习,小组自愿选一模块进行交流。

4、你印象最深的一课是什么?

5、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6、读自己喜欢的片段。

7.小结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四

教材介绍:

我所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小生灵主体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小虾》,这篇课文是一篇写小虾生活习性的文章。通过我观察小虾吃食、打架等细节的描写,突出了小虾有趣、脾气不好两个特点,抒发了我对小虾的喜爱之情。

课文比较浅显易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体会小虾的特点,感悟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而在课堂上对字词的处理已不作为重点,只是对于本课中个别难读难写的'字老师给予提醒和帮助。

课前我了解到,学生虽然没有亲手饲养过小虾,但小虾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孩子在市场上见过小虾,很多孩子也吃过虾。一些学生自己在课前去观察了小虾,对小虾有了很直观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能仔细观察到小虾活动的动作形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小虾的样子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小虾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认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了解小虾的样子及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以读促悟,以悟促情。

3、阅读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虾的样子和吃东西的有趣,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小虾吃东西的有序和有趣

教学准备:

小虾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画导入

出示齐白石的画——虾

1.这是一幅非常有名的画——《虾》。这幅画中的虾姿态各异,灵动活泼,栩栩如生,虽只有简单几笔,却把虾的质感和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齐白石)

3.是的,齐白石爷爷用他的画笔描绘出了栩栩如生的虾,用他精湛的画技把虾画活了。

4.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很神奇,如果我们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也能把虾写“活”呢!(板书:写“活”)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小虾》!去发现语言文字的奥秘吧!(板书:小虾)

二、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虾?

2.反馈: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虾?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读句子说感受。)

(你真会读书。你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真好。你读得很不错,概括得也很好。没想到同学们这么会读书,老师真低估你们了。)

3.默读课文

请大家默读课文,读着读着,哪些地方,哪些句子,让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群活灵活现的小虾?请你把这些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三、片段训练一

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它们有时独自游来荡去,有时互相追逐,有时紧贴住缸壁。

1.你找到了哪个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找到的句子)

2.你的想法跟老师一样,我也找到了这个句子。谁也找到了这个句子?请你读一读。(出示句子指名读)

3.这段话中作者是怎样把虾写活的?你发现了什么奥秘?(评:你很会思考,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动词

让我们拿起笔在这段话中圈出表示小虾动作的词(板书:动作)

(用上这么多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语,让我们看到了姿态各异的小虾。)

(2)句式:有时……有时……有时……

作者写了虾的很多动作,那么他是怎样把虾的这么多动作连成与一句话的?

(总结:是的,用上这样的句式使文章更有条理了。)

板书:有时……有时……有时……

(3)结构:总分

抓“自在”:你觉得这些小虾在缸里怎么样?你能从这段话中找一个词语概括吗?)

(总结:像这样的词叫中心词,这句话就是整段话的总起句,这样的结构叫总分结构。用上这样的结构使表达更清晰了。)

板书:总分

(4)指导朗读

(评:你的表情真丰富,朗读的声音真好听。听你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可范读

齐读: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4.片段训练

(1)今天老师把一群小金鱼带到了课堂上。请你仔细观察,用上这样的句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写出你眼中的金鱼。

(2)出示

小金鱼在缸里,十分。它们有时(),有时(),有时()。(练写)

(评价

你看得可真仔细,他们居然有那么多不同的动作。

这么细微的动作都逃不过你的眼睛呀!

从你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这是一群()的小金鱼。)

四、片段训练二

要是你用小竹枝去碰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这时如果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就会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猛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过渡:我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不光会读,还很会写。课文中除了这段话把虾写活了,还有一段话,也能让我们看见一群活灵活现的小虾。

1.指名读段落

(评:这么长的一段话你居然读正确了,真厉害。

虽然有几处读错了,但我还是很佩服你把这段话读完了。)

2.这段话中有许多词语比较难读,谁能试试把它们读正确?

(出示词语)

3.把词语放回这段话中,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4.作者是怎样把虾写活的?你发现了什么奥秘?

(1)拟人

“生了气似的”

作者在观察时,联想到人的表情,通过想象,写出小虾的神态和表情。

老师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还发现了:休息、闲游、搏斗这些词语里也充满了作者的想象,把小虾当人来写了。你瞧,把小虾当人来写使文章变得真有趣。(板书:拟人)

(2)动作描写

出示:一张一张一翘一翘一突一突

看着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一……一……,2.重复动作,3.有节奏感)

读词。像这样的词语读起来一定很有节奏感,我们一起来读。

你还能说说像这样表示连续动作、有节奏的词语吗?

总结:作者一次又一次用上这种有节奏感的词,透过它们我们看到了小虾生气时的神态、动作,甚至是情绪和激烈反应。有了这些动作描写,使文章变具体了。(板书:动作)

(3)快看,这是一群多么有趣,多么惹人喜爱的小虾呀!让我们带着对它们的喜爱,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5.片段训练

(1)要是你往鱼缸里投些鱼食,又会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呢?赶紧去看一看。

(2)出示:要是你往鱼缸里投些鱼食,()。

(3)观看视频

(4)请你展开想象,用上这些有节奏的表示动作的词,写一写有趣的小金鱼吧!(练写——评议)

请大家停下手中的笔,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写小金鱼的。

评价

师评:老师觉得这里你通过想象写出了小鱼的表情,多么有趣。老师还觉得这里你通过观察写出了小金鱼不同部位的各种动作,真好。老师还觉得这里你用上了一个比喻句,描写得更加生动了。你可真不愧是咱们班的小作家!

生自评:你觉得你写的这段话好在哪里?你很有自信,是的,你写的小金鱼惟妙惟肖,老师要为你竖起大拇指。

生评价:你们觉得他写的这段话好在哪里?(你把小金鱼描绘得栩栩如生!你真是咱们班的小作家!掌声送给他。)

五、总结写法

同学们,作者掌握了语言文字的奥秘,运用它们把虾写活了。当我们发现语言文字的奥秘,并学习它运用它,我们能试着把鱼写活,也能把其他更多的动物写活。这是非常好的本领,值得我们去学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五

课文通过爷孙俩围绕“煮书”展开的交谈,告诉学生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读熟读透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爷爷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是由“我”为题引出的,通过学习也可启发学生明白借鉴别人的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结合自己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读的书、学习的方法更重要。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对煮书的理解,引导学生紧扣爷爷说的话,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养成积累和运用关键词语的习惯,培养会读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学习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消化”,“品味”等词语的意思。注意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奇怪”“疑惑不解”“豁然开朗”,通过此线索,读出课文中小作者的语气。

2、理解“煮书”的含义;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课件。

二课时

1初读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认识生字新词,初步感受读书的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题。质疑: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质疑,煮书真的是把书拿到锅里去煮吗?)

师: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并作记号。

2、汇报自学预习情况。

a出示生词:

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犯愁、煮书、火锅、杜甫、诵读、否则、牢记、妙词佳句、一篇文章、疑惑不解、得心应手、豁然开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词意的方法。)

疑惑、得心应手、豁然开朗、疑惑不解、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小组合作,分段朗读全文。

5、自由读,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请做上记号。

6、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想边画。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看图理解:苍劲有力

2、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我”觉得奇怪,疑虑的语气。

3、全班朗读此段。

1、明确读词,复习要写的字。文章、品茶、粮食、所以、语文。

2、教师范写。请学生点评。

3、学生独立练写。

理解“煮书”的含义;知道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应学习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分别指7名学生朗读本课的7个自然段。(读后请全班同学评一评)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a指名学生朗读“我”和爷爷的对话。

重点理解: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现场查字典,选义项;把选出的意思抄在书上)

“消化”——食物在人或动物体内,经过肠、胃的作用,变为能够被机体吸收的养料。

理解、吸收所学的知识;

b小组讨论:本课的“煮书”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全班学生,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下来。

(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

“品味”——咀嚼和体味,深层次的感悟,细细品位是为了深入浅出的理解。

c同位合作,反复朗读品味爷爷说的话。

2、学习课文第5、6、7自然段。

a分角色朗读5、6、7自然段。

b师:大家想重点煮哪一段?(第六段)

c指名读一读,第六段。说说读后有什么感受?

3、分角色朗读课文。

a分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一个同学读“我”,一个同学扮爷爷,其他同学扮旁白。

b请小组全班交流展示。

c评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得好才会读的好。

d全班分角色朗读。

1、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读书方法。

2、推荐读书方法:

毛泽东——三复四问、不动笔墨不读书,

鲁迅——既要泛览,又要专注,“活读”和“参读”

华罗庚——慢工夫打基础;厚薄读书法;

3、课后收集有关读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六

1.上课前播放歌曲:《恭喜发财》

2.在刚才的歌曲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过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里,家家户户都喜气洋洋的,大门上还会张贴大红的……齐读(春联)。这节课啊,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春联》这一课。

(上联——右手边;下联——左手边;有的上面还有横批)

二.新授

(一)插图中的春联

1.那我们课文中的插图上就有这样一副春联,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课件)

2.谁来为大家读一读这副春联?(先读上联,再读下联,最后读横批)

指名读、齐读

3.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从这副春联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红桃,绿柳)这副春联描绘的是什么景象?(春天的景象)

4.横批是:春回大地,它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对这副春联内容的总结和概括)

5.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副春联。(齐读)

(二)第一小节,第三小节

1.课文中啊,还为我们带来了好几副春联,下面请大家大声地朗读一下第一小节,读完以后,用横线画出其中的几副春联,用曲线画出春联的内容。

2.再选你最喜欢的一副春联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交流四副春联。(顺序按学生选择而定)(课件出示)

(1)“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指名读。

从这副春联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副春联向我们展示了什么?(美丽的春光)你能给它加的横批吗?(春意盎然)

(2)“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指名读。“神州”指什么?(祖国大地)

从这副春联中你看到了祖国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中看出?(千山秀 百业兴) 你能给它加的横批吗?(欣欣向荣)

那就我们泗阳来说,这几年发生了那些新变化?

(3)“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门第”指的是人家。

这副春联歌颂的是什么?(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指名读好它。你能给它加的横批吗?(幸福美满)

(4)“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指名读。“竹”指的是爆竹。

这副春联表达了什么?(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齐读。

4.书上第三小节就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好春联。你仔细地读一读,然后来告诉顾老师我们怎样读好一副春联。(抑扬顿挫——声音有高有低,有急有缓,有停顿有转折;和谐动听)

板书:抑扬顿挫节奏美

和谐动听声律美

5.那让我们一起带着和谐动听的声音再来读一读这四副春联,感受一下它的美,好吗?(齐读四副春联)(课件出示)

6.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真是美极了。

7.让我们捧起书本,面带微笑,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

(三)第二小节

请大家读读第二自然段。

2. 谁来告诉顾老师写春联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字数相等、词类相当——也就是要讲究对仗)

板书:讲究对仗

3.拿“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来说,有哪些对仗的地方?(“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

4.那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对子,大家想不想来对一对啊?

课件出示“对对子”

蓝天对珍禽对()

成功对()明月对()

勤奋对()细雨对()

开花对()高山对()

地北对()林深对()

凯歌迎大地对春色满()

山河增秀色对()

山美水美春光美对()

对对子有的是顺接关系,有的是反义关系,有的是近义关系,同学们对得都非常棒。

课件出示“找朋友”

上联下联

学海无涯勤可渡山河分外娇

碧波跳红鲤瑞雪兆丰年神州万象新

田园无限美书山万仞志能攀

春风催旧岁华夏百花艳祖国无处不春光

神州有天皆丽日绿水跃白鲢

一起再来读一读。

6.看来同学们对春联都很感兴趣,老师还有几副春联要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考考你”

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

老师像园丁呕心沥血

()

寿比南山不老松

()

一起再来读一读。

7.那黑板上也有一副对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抑扬顿挫节奏美

和谐动听声律美

讲究对仗

和谐动听声率美讲究对仗()后面你能不能来试着给它对个对子?(形式多)

板书:形式多

一起再来读一读

(四)第四小节

1.春联美不美啊?(美)它让我们更好地、更多地了解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那你能不能用书上第四小节中的一个词语给黑板上的这副春联(和谐动听声律美讲究对仗形式多)加一个横批呢?(开卷有益)

2.是啊,多读读春联,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下课以后你可以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春联把它背出来。

(如果有时间:那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几副春联,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春联欣赏:

春降大地福满人间

春风催万物新雨润百花

高歌盛世年年好笑看神州处处春

辞旧岁窗花映白雪迎新年喜鹊闹红梅

爆竹更岁新桃换旧符梅花迎春旧貌展新颜

春风化雨九州花满地爆竹飘香万户喜盈门

三. 总结

我们阅读着这如诗如画的春联,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让我们在这欢乐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七

知识目标:1.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理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的含义。

能力目标:1.能够同具体事例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根据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爱迪生不怕困难和危险,顽强地进行发明创造的精神

2.激发我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重难点:理解爱迪生怎样不顾一切困难,挫折与危险,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

教学手段: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学生读中了解课文,读中圈画,读中感悟及合作式的教学方案。

教具:小黑板

一.情境创设

1.利用提问,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学是谁发明的?

2.师简介爱迪生

二.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说说讲了爱迪生的什么事?

三.自主实践,探究感悟

再读课文,了解爱迪生怎样顽强地进行科学实验(学生有不理解的字词用笔画下来)

1.请学生互相合作,解决问题

2.细读课文,动笔画出“从哪儿看出爱迪生爱科学?”

3.请一位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且说说看法。(请同学自由发言,结全课文插图)

小组讨论,爱迪生是不是从此再也不做实验呢?你是从那些的地方看出来的

4.读中感悟,爱迪生是怎样试制成功大家使用的电灯,说说感动的地方

四.自主交流,感悟道理

师总结: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

板书设计:

爱迪生

世界文明 发明家

热爱科学 节省

钻研科学 省吃俭用

试制电灯 为了 多少次 常常 几十个小时

一生 发明 一千多种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八

教学设计:

一、欣赏春联,激情导入。(看视频,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乐曲,欣赏着这大红的春联,你会想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师:是啊!春联能给人带来欢乐,能为节日增添欢乐、热烈、祥和的气氛,能让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这节课我们来诵读、揣摩春联,去感受春联中蕴含的美,去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

二、学习新课,感受春联的美。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请一位同学读读第一自然段的一、二两句话。

师:刚刚那么多的春联,我们只能大致的看一看,这就--(浏览)。

师:浏览着这些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

师:欣赏着这些春联,就像是在百花园中欣赏那万紫千红的(鲜花)一样。

这“百花园”、这“万紫千红”就写出了春联的(美),写出了春联的(丰富多彩)。齐读一、二两句。

师:春联到底美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接下去把第一自然段读完。

(课件演示四幅春联)

师引读:春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情致优美,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诵读这些春联,去揣摩他们的意思,去体会那一份幸福,那一份希望。然后以“读了--我--”的句式来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

汇报交流: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又是一个春天到了,满地绿茵茵的春草,一树树粉红粉红的.杏花,表现出春光的明媚鲜亮。这一幅春联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春联所描绘的景色美。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春天重回大地,大自然山清水秀,充满生机,在明媚春光的照耀下,祖国到处呈现出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勤劳的人家沐浴着春光,和睦的家庭和气生财,告诉人们要勤劳,人与人相处要和睦,春联还能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春联所体现的思想美。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梅花开了,春光烂漫美好,爆竹声声,辞旧迎新,预祝一年平安吉祥。

师:无论是抒发对春光的喜爱之情,还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无论是歌颂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还是歌颂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这儿又体现了春联的一种美,春联所表达的情感美。

是啊,春联是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春联是歌,吟唱着美好的生活;春联是画,描绘出秀丽的春光。干百年来,每逢新春佳节,我们华夏子孙无不沉浸在这如诗如歌如画的春联的海洋中。想想吧,这是多么欢乐祥和的气氛!这是多么幸福美好的享受!让我们再来诵读,再来体会!

学生自由诵读。指名读。

结合学生的评价,引导学生体会到春联所蕴涵的抑扬顿挫、和谐动听的声律美。

老师范读,师生配合读,进一步激发学生诵读春联的兴趣,读出春联的美。

师:读春联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写春联更是其乐无穷,春联到底怎么写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以“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为例,来给我们讲讲。

(春联的特点讲究对仗,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指名读春联,你觉得这副春联中那两个词语用得特别好?(“舒眉”“开口”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满心喜悦的辞别过去的一年,祝愿新年的到来。)

师总结:春联的文字工整、对仗、简洁、精巧,可见春联的语言也很美。正因为春联在形式上追求语言美、声律美,在内容上追求所描绘的景色美、所体现的思想美、所表达的情感美…使得春联--我国这一特有的文学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春联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当中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三、实践综合,巩固发展

春风送福喜气临门

一家和睦一家福四季平安四季春

文明经商财源茂盛礼貌服务顾客盈门

兢兢业业育桃李勤勤恳恳做园丁

书作良田百世耕之不尽勤为至宝一生用则有余

学生自由诵读,想想这些春联贴在哪儿比较合适?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什么样的春联贴在什么地方,那也很有讲究。

师:五副乱了的春联,很快就被你们整理好了,而且帮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说明你们对春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这儿有两副未完成的春联,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它填好,填填看!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凯歌盈大地人勤春光美

春色满--家和--

师:讨论好了吗?谁来说说?不用举手,想说我们就一个接着一个说吧!

生:凯歌盈大地,春色满人间。生:凯歌盈大地,春色满乾坤。

生:人勤春光美,家和万事顺。生:凯歌盈大地,春色满世界。

生:人勤春光美,家和喜事多。生:人勤春光美,家和幸福多。

生:凯歌盈大地,春色满中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对你们佩服极了!这么难的春联你们填得如此富有诗意。

四、总结内容,提升情感

师:同学们,春联是一种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华夏子孙的足迹;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中华民族的灵魂;哪里有春联,那里就有中国人的智慧。她树起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奔腾着中华儿女的激情!《春联》这一课的学习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我们对春联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教后反思:

听课老师和我本人都认为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课前的预设目标: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全方位地了解春联的内容、对韵、历史、民俗等。引导学生熟读熟背一批优秀的春联,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春联的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联的语言美,声律美,描绘的景色美,体现的思想美,表达的情感美等,尝试着让学生贴春联,补春联,对春联,激发学生学习春联的兴趣。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充分体现了《课标》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课堂上真正体现了人本思想,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了春节的氛围,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体悟。在读春联、谈感受、整理春联、填春联等诸多环节中都充分尊重学生,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自由地发挥想象、发表看法,尽情畅谈个人体验,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这样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非常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实践综合。先是诵读春联,感悟春联的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整理春联、贴春联,最后尝试着让学生写春联,教学步骤清晰明了。学生们在这之中自主调动知识积累,合作探究,不断碰撞,融旧纳新,积极实践,在碰撞的智慧火花中感受创造,感受成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及文化性。另外,课堂上富有诗意的语言绽放了学生心中的激情之花,诱发了学生心中对美的渴求,对美的展示,也一步步引领着学生走进春联、融入春联、超越春联,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教师教得激情澎湃,学生学得神采飞扬!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九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 杜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 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 特点

风 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回

落叶 无边 萧萧 下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八、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登高》教学设计 自然之秋 知人论世法

“悲” 人生之秋 由象入境法

国家之秋 情景交融法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山行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欣赏教学法

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