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教案设计(专业20篇)

时间:2023-12-25 15:05:37 作者:ZS文王 毕业论文

仔细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提前预判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欢迎阅读下面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了解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人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__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上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二、初步理解课文。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

华侨、华裔的含义。

2、朗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有关邓稼先的什么内容。

三、速读课文,深入内容。

你想提出一个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集中讨论:。

举例: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既交待了邓稼先的成长背景,又突出他对民族复兴的贡献。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突出了邓稼先的人格魅力。

3、文言文的语段的意思是什么?

4、引用的目的是什么?

一年级人教版语文教案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早春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兴旺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紧扣文中的词句,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悟意境美和语音美培养其语感。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导入课题。

二、揭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和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先学后教流程。

(一)字词学习。

1.自学导航:a、自由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b、和同桌比赛读读,谁更棒!(时间三分钟左右)。

2.自学(或者合作学)。

a.学生自由读b.小组合作读。

3.反馈点拨。

a.抽读生字卡片。

b、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c.口头组词、扩词。

(二)初读课文。

1.自学导航。

a、自由读课文三遍,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添字漏字。

b、和同桌比赛读读,谁更棒!

(时间三分钟左右)。

2.自学(或者合作学)。

3.反馈点拨。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b、师生比赛读课文。

(三)生字教学。

1.自学导航。

读一读,认一认,想一想,下列生字(寒,还,尽,挨,片)该怎么记住,怎样写才好看。

(时间3分钟,完成任务不说话请举手。)。

2.自学(或者合作学)。

3.反馈点拨。

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5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四)学习小结(对照目标)。

四、当堂训练(本课重点巩固,可以使用配套练习册相关题)。

1、组词。

空()不()尺()。

寒()还()尽()。

2、说话。

用“欢乐”说一句话。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本文是一个小故事,孩子内心的懊悔、担心、“做贼心虚”似的心理以及自我解脱的办法描写得细致而动人,而老奶奶回赠的那句包含着疼爱、宽容和鼓励的话,更是出乎读者的意料。相信学生们读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感受,会有更多自己的独特体验。教学时,要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要给他们个性化表达的机会。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话激趣,初步感知课文。

1。谈话:你知道骄傲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可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出示插图,交待“我为你骄傲”是图中老奶奶写给小男孩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中“骄傲”是什么意思呢?老奶奶为什么要说“我为你骄傲”?答案就在课文里,大家只要认真地读了课文,就一定能解答这些问题。

2。学生带着总是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识字。

1。在实践中自学生字。

(1)查字典自学生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出“我会认”中的生字,积累字典中的新词语。提示学生“璃”在“玻璃”一词中读轻声。

(3)在读词语中巩固生字。(课后的“读读抄抄”)。

2。互听互评生字。同桌互读互听生字生词,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写字指导。

重点放在指导词语的书写上。词语的书写不同于单字的书写,耐心地指导他们学会写一个词,对照一个词。这样,就会给以后临写三字词、四字词乃至写句子打下基础。与指导写单字一样,词语的书写指导也可以找到一些规律。如“玻璃”一词,可以重点指导王字旁和“璃”字。王字旁的最后一笔横变提,“璃”字右半边部件多,笔画繁,应提示部件要写紧凑,并加强范写指导。“破碎”一词,可以重点指导石字旁,还应强调“卒”字的书写:最后一竖是与横一起托住两个“人”,不要伸进两个“人”中间。“继续”一词可以把重点放在绞丝旁的复习巩固上。要提示“继”的竖折的起笔要低于绞丝旁,“米”的最后一笔捺变点;“续”的第六笔不要写成秃宝盖。“骄傲”一词可以把重点放在巩固“平撇”和“竖撇”的书写方法上。要提示“骄”的第六笔撇不宜长;“傲”的三个部件长短相等,中间部件的横画要短,右边是批文儿,不是折文儿。除词语外,还有两个带提手旁的字:报、拾。可以通过这两个字的书写,指导学生复习巩固提手旁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游戏巩固识字1。“听音找字”。一人说字音,其他学生在生字卡中找出相应的字。2。“飞鸽送信”。出示九只口衔信封的鸽子,信封上分别写着九个生字。下面出示音节,通过连线的形式巩固字音。

二、朗读感悟。

1。听读,欣赏“真情”。

(1)出示课文插图,老师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去感受课文的美,去感悟人格的美。

(2)交流听读后的体会。

2。自读,感悟“真情”。

(1)自己读课文,让你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

3。分角色读,体验“真情”。

(1)找自己的学习伙伴,分角色对读,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2)讨论“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很开心”--“害怕”--“很不自在”--“一阵轻松”--?(当他看到“我为你骄傲”的便条时是什么心情呢?续说课文结尾。)。

5。联系生活,领悟“真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是很多的,有像“我”一样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有像老奶奶一样宽容的人,但也有跟他们不一样的“另类人”。请你联系生活讲一讲吧。

三、积累运用。

1。读读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可以把它们抄下来。

(1)石头像子弹一样射出,又像流星一样从天而降。

(2)我们听到玻璃破碎的声音,就像兔子一样飞快地逃走了。

3。抄写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四、实践活动当需要的时候,写一第便条。

语文园地三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退、危”等9个生字,积累几组意思相反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听说能力。

4、能勇敢地承担口语交际中的“导游”角色,增强收集资料的兴趣。

5、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特长,如,自学生字、唱歌、跳舞,请大家一起欣赏自己收集的图片。

6、培养探究意识。

重点1、认识“退、危”等9个生字,积累几组意思相反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听说能力。

4、能勇敢地承担口语交际中的“导游”角色,增强收集资料的兴趣。

5、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特长,如,自学生字、唱歌、跳舞,请大家一起欣赏自己收集的图片。

6、培养探究意识。

难点1、认识“退、危”等9个生字,积累几组意思相反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听说能力。

4、能勇敢地承担口语交际中的“导游”角色,增强收集资料的兴趣。

5、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特长,如,自学生字、唱歌、跳舞,请大家一起欣赏自己收集的图片。

6、培养探究意识。

教具投影、生字卡片、媒体。

教学过程一、用投影仪出示:

进--退快--慢安全--危险买--卖。

正--反复杂--简单。

1、小声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2、请同学演一演,理解词语的意思,发现这几组词意思相反的特点。

3、让学生认读“退、危、险、买、卖、反、杂、简、单”九个生字。

二、日积月累。

1、选意思相近的词语。

(1)选意思相近的词语。

(2)做游戏:鸡妈妈找小鸡。

2、读读说说。读例句,模仿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从不同内容、不同角度说。

3、读诗歌《我爱祖国》。

先自己小声练习读,再同桌互读互听,最后进行展示读。

三、口语交际。

1、情景谈话,引出话题。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看过故宫,爬过万里长城吗?你们游览过杭州西湖,爬过泰山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旅游,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去欣赏各地的美丽风光。

(2)演示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配乐课件。

(3)小朋友们,刚才你们到各地去旅游,说说你们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2、进行口语交际。

(1)、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风景名胜图片或资料。

(2)自由组成“旅游团”,在小组里轮流当“导游”

给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游客”可以随时向“导游”提问题,“导游”要耐心解答。

(4)竞选“最佳小导游”。由班长主持,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当评委,各“旅游团”选派代表参加竞选活动。

4、小结。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跟随“小导游”到了许多地方,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你们还想学到更多知识吗?我们可以到课外书中去畅游,可以到网上去旅游,有机会的话,还可以亲身去领略山河的美丽,风景的迷人。这样,你将会成为一名快乐的旅行家。

备注。

作业布置回家给爸爸妈妈介绍一你熟悉的风景区。

教学后记让学生互相交流,师抓住重点稍做辅导。能提高学生自学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人教版教案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绍这幅画作的时候并没有从绘画技巧的角度作过多的介绍,而是扣住这幅画作所描绘的现实内容,将画作所表现的北宋时期汴梁都城的“繁华”尽量表现出来。这样的写作构思,可以帮助非美术专业的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及画作的深层意义。

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从而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第二段介绍了画作的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这幅画作所要表现的是“梦回繁华”的主题,从而确定了本文介绍画作内容的重点:“繁华”。第三到五段,是对《清明上河图》的具体介绍。第三段介绍画作材质、着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第四段分三层介绍了画作的主体内容,三层均扣住“繁华”来介绍,语言典雅,富有文气;第五段总结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全文使用了逻辑顺序,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来展开,着重体现了画作的主题“梦回繁华”。

学情分析:

通过第五单元前面两篇教读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这些学习重点已经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自读课文《蝉》属于文艺笔调的说明文,又使学生对说明文的多样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时学习该类自读课文课时已经指导了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读系统,运用快速阅读法的自读策略。不同的是,本课没有设置旁批,学生正好根据老师提出的任务,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看法写成旁批,养成随手写批注的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画批注的习惯。

2.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3.通过学习说明方法及作用,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浏览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指导学生细读课文,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以及说明方法对于语言特色的影响。

教学创意:

1.学生自己讨论学习目标和方法,确定学习方案。

2.反复使用浏览加细读的方法,随时进行勾画批注。

3.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会说明语言的特色。

教学流程:

一、欣赏图画,选择画作局部,口头说明内容。

(一)教师展示图画,介绍经历。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是我国绘画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会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二)学生选择局部,口头说明。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幅图上有什么?选择一个局部,用自己的话对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说明。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用图片将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作内容,可以和后面学习本文语言特点的时候作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准确典雅,条理清楚。)。

二、阅读“提示”,讨论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一)学生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特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读法在文中筛选出主要信息。

(二)结合“阅读提示”和前面三课的学习经验,分组讨论,确定本课学习目标和方法。

明确:1.学习目标:弄清本文说明顺序,注意到说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词造句即说明语言的特点;2.学习方法: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快速浏览和勾画关键词句的方法,对说明对象有了整体把握,随后教师不必急着进入学习,建议首先引导学生阅读“阅读提示”,回忆过去三篇课文的学习,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形成说明文成熟的阅读策略。)。

三、浏览课文,明确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2: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学生勾画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介绍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了作者张择端及其创作动机,强调了画作“梦回繁华”的主题。第三到五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采用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四、细读课文,学习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一)浏览全文,勾连文题,理解本文中心,确定阅读重点。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3:哪些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作者是根据什么确定说明的重点的?读题,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与题目相呼应的句子。

学生明确:画面的内容是作者介绍的重点,即第四段。“梦回繁华”的意思是指这幅画表现了作者梦回故土,怀念繁华生活的心情,“繁华”即是这幅画的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是本文说明画作的重点和灵魂。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教师继续提出任务,学生采用浏览课文和勾画关键句的方法,理解题目含义,明确课文重点,为下面的细读课文做准备。)。

(二)细读课文第四段,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4:在书上批注第四段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学生明确: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再现了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使说明更形象更清楚。

学生明确:1.在说明卢沟桥的时候,也用到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通过描摹卢沟桥栏杆上千态万状的狮子,说明中国石拱桥“造型优美”的特点。2.恰当使用说明方法才会使说明更准确更清楚。无论是中国石拱桥造型的优美,还是《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繁华,用摹状貌才能使说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说明方法的选择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的。3.摹状貌的方法给说明语言增添了生动性。

(三)浏览全文,辨别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学生明确:课文还用到了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使说明稳妥准确,给读者以明确的印象;引用使说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说明更通俗更形象。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同时为体味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作铺垫。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方法,让学生结合具体句子进行练习不是难事。)。

(四)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6: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

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学生明确:本文语言既平实准确又生动典雅。例如列数据使说明更准确稳妥,使语言显得更准确、平实;打比方、引用和摹状貌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引用更使文章语言有底蕴有文气。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7:重点品读第四段,勾画:哪些词句让你体会到了内容的“繁华”和语言的典雅?对照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的语言体会。

学生明确:1.本文语言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即准确平实。例如用列数据举等说明方法使说明更准确具体;2、本文语言也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如生动典雅。这主要体现在摹状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引用古典文献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第四段为了说明画作内容表现的“繁华”,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描摹画面内容,再现北宋时代的繁荣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而我们自己的语言一是缺乏条理,二是缺乏文气。

教师点拨:对于一幅中外闻名的古名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章生动性,更是与说明对象相契合。

(设计意图和教学建议:对学生来说,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来体味语言的不同特点,学生学习语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观又深刻的。既从表面上结合具体句子看到语言特色的不同,也从内在体会到为什么语言会呈现出这种不同,避免学生机械地记忆语言特点,不能学以致用。)。

五、课堂小结,布置阅读任务,进行课外拓展。

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所得:

1.本文扣住“繁华”,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和画面内容、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为我们再现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3.随时勾画批注,养成习惯。特别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批注在书上相应位置,以供日后检索,常读常新。

《清明上河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建议学生课外阅读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等书,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通过小结反复强化说明文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说明文阅读策略。课外阅读拓展既是对课的内容进行拓展,也可以对课的方法进行检验。)。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人教版语文教案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导入】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

俊俏()衷情()馈赠()。

憔悴()真谛()天穹()。

璀璨()镶嵌()。

翱翔()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讲授】走进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活动】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练习】朗读训练。

1、美读课文。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活动】讨论研析。

(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b、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c、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d、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练习】拓展延伸。

语文园地三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言语形式感兴趣。

重点(1)认识“神、州”等十一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难点(1)认识“神、州”等十一个生字。会写“夕、与”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教具(1)识字课件,生字卡片。

(2)节选我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的影片片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自渎课文,收集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和图片。

(2)展示交流:

把自己收集到的祖国各处风光名胜的照片和图片拿出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3)看影片,引出生字。

播放祖国风光,名胜片段,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引出本课要认的生字(课件出示)。

(4)自主探索,学习生字。

1、利用拼音自由小声读出字词,不会读的请同学帮忙。

2、去掉拼音读词语。

2、隐去熟字,读生字。

3、指名读,注意正音。“神、州、川”是翘舌音,要读准。

4、学生拿出自带的生字卡片,小组内以不同方式认读生字,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与学习伙伴分享。

5、教师抽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之后做总结。

换偏旁:伸--神勇--涌。

减一减:写--与眠--民。

加一加:夹--峡。

猜谜语:海中一座山,鸟儿好家园。(岛)。

(5)朗读感悟。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2、指名四名学生每人读一句。

3、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再练一练。

4、合作学习,交流心得。

请把你喜欢的一句,读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自由交流:请走出座位,看看哪个同学的图片能配上你喜欢的这句话。

小组展示:请拿着相应的图片,把课文里的句子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5、全班展示:请四个学生举起图片,分别领读四句话。

6、拍手开火车读。

7、老师带着学生配上动作读。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

1、出示图片,学生找相应的词语卡片,贴卡片,并做小老师领读。

2、老师出示图片,学生举起对应生字卡片一起读。

3、老师读生字,学生举起生字卡片一起读。

4、创设情景,朗读课文。

看课件或影片朗读句子。

先自己练读全文,再同桌互读互听。

鼓励学生背诵。

(2)质疑解词。

1、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教师随机点拨。

“民族”:我国有56个民族。你是哪个民族的?认识课文后“读读认认”中的四个少数民族,再说说自己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

“神州”和“华夏”意思可直接告诉学生。

其余问题可以利用影片,图片相机指导。如,“耸”字。播放珠穆朗玛峰图。让学生感悟。

(3)指导写字。

自己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学。

结合学生的分析,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争,民,族”三个字。

“争”的第四笔要写长一些,这一笔正好在横中间上,竖钩要在竖中线上起笔。“民”的斜钩不要写成竖弯钩。“族”的方字旁要写得长而窄,右边稍大,“矢”不要写成“失”。

学生描红,临写。

(4)拓展活动。

上网或从书上查一查少数民族的资料。

备注。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

(2)完成课堂探索练习册。

板书设计识字三。

换偏旁:伸--神勇--涌。

减一减:写--与眠--民。

加一加:夹--峡。

教学后记通过图片,课件展示,以及猜谜语,多形式朗读等方式,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找寻资料,加强了动手能力,达到既定目标。

初中语文教案设计方案人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么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形象。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贝尔格莱()德、(f)()晓、瓦(l)()、地(jio)()、(pf)()、衰()老、()()头、屏()障、颤(wiwi)()、(j)()躬、赞(y)()、绸(dun)()、(flng)()、惊(hi)、()、晨(x)()。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文;散()步。

(2)削:削()去;剥削()。

(3)间:间()距;间()歇。

(4)迫:迫()击炮;急迫()。

(5)晃:晃()眼;摇晃()。

(6)堡:堡()垒;十里堡()。

(7)揣:揣()在怀里;揣()测;。

挣揣()。

3、辨析形似字:

(1)瓦砾();闪烁();众口铄()金。

(2)契()约;挈()带;锲()而不舍。

(3)地窖();窑()洞;窟()窿。

(4)枝柯();孟轲();坎坷();。

苛()刻;百舸争流()。

(5)揣()测;踹()开;喘()气;。

湍()急;祥瑞()。

4、词语积累。

(1)烧灼:烧、烫,使受伤(2)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3)穿越:通过;穿过。(4)目睹:亲眼看到。(5)拂晓:天快亮的时候。(6)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7)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8)匍匐:爬行。(9)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10)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11)耸立:高高地直立。(12)柔和:温和而不强烈。(13)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14)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15)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6)肃穆:严肃安静。(17)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5、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年高三人教版语文教案设计

1、“表”是一种文体,了解这种文体的特征。

2、古人以“忠孝”为先,却又往往忠孝不能两全,注意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情感。

3、文章写作的对象是皇帝,所以既要说得天衣无缝又要极尽委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解。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曲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衰感激之情,又申述了自己的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文心雕龙章表》:“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选》卷三十七题作《陈情事表》。

二、课文分析。

写文章的目的,在于影响对方(读者)。或者是宣传一种主张,或者是表达一种愿望,都要使对方接受。而在实现这一目的,就文章的表现手段来说,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篇《陈情表》就是这样情理兼备的好文章。

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属于封建道德范畴。我们推举这篇文章的重点不在此,而是从批判继承的意义看,觉得这篇文章尚有可取之处,堪称西晋散文的名篇。

第一,表现真实的感情。

《古文观止》选这篇文章评说:“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李密从小失去父母,是祖母刘氏一人抚养成人的,这种孝亲的关系自然不可分离。所以作者首先从这里写起。他先写自己,从小孤弱,亏了刘氏的抚养。而且“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这里见出刘氏的辛苦。再写刘氏,“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时候只有密来服侍照应。刘与李密这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了,这还不够,作者还补充特殊的具体情况,这就是他家“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环境里,祖母的依傍关系是分离不得的。最后用“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刘氏晚年垂危的景况,现太应上文,归结到这自然而然的情势:“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感是真实的,而且深切的。所以古人评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父凿痕。”(《冷斋夜话》引李格非语)更有评说:“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古文观止》批注)。

第二,说出有力的道理。

事情一开始,就在李密面前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李密原是蜀国的郎官,蜀亡于职,会不会使晋“疑其以名节自矜”?再者,在此陈表之前,已经诏书累下,郡县逼迫。所以李密写这篇陈情表,就非得动脑筋把道理陈述清楚不可,把真实情况摆开不可。他在陈述暂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而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这篇文章的一怪意思。接着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耳,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然后文章又一转折,空出主意:“但以刘伯日薄西山,卸息奄奄,人命危少,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样就使道理更周全,表达了自己矛盾的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使自己的意思因得到衬托而更鲜明。

三、鉴赏要点。

1、逻辑严密。

作者李密,因父早亡,母改嫁,自己归祖母刘氏抚养。曾拜蜀的重臣谯周为老师,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为郎。晋泰始初,始被征召为太子洗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遂上《陈情表》固辞。后刘氏死,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在曲折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而陈述又是那样委婉,衷曲又是那样令人同情,文章章法又显得摇曳多姿。《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2、章法多变。

说理之文有直有曲。思路豁达,曲令释精微,辨析透彻,都得根据说的对象和文章所在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定。一篇文章讲究顿挫、跌宕、抑扬、迂回等等。就不单是形式上一种技巧,或只是章法的变化了,它有更恰当、更委婉的说理作用。

四、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补充文化常识;讲解练习。

一、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

二、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语文园地三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嚷、剃、眯、梁、腮、焕、剩”7个生字。

2、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意思。

3、联系句子,知道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

4、根据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表现体会人物的特点,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体会小贝当的天真与可爱,体会孩子渴望长大的迫切心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所学的方法认识7个生字。

2、学习边读边思,理解小贝当要求理发师给他刮脸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1、“但是”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初步学习用“但是”造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特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有趣的朋友,他的名字叫小贝当,他才上小学二年级,却去理发店,要求理发师为他刮脸。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来,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

2、揭示课题:4、刮脸。

3、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在理发店,小贝当向理发师提出了哪些要求?理发师是怎样回答的?然后完成填空。

(学生所填的答案肯定顾头不顾尾,文中的小贝当其实对理发师提出了三个要求,只有找到这三个要求才能正确填空。允许学生发言且有不同答案,分析交流后用媒体出示正确答案。

2、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1、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贝当是个怎样的孩子?

(1)学习课文第1-3节,感受人物形象。

听了老板的话,小贝当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_______地想:_____。

(2)学习课文第4小节。

思考:小贝当是怎么读报的?(读得很认真,把报纸翻得哗哗响。)既然他不认识字,为什么还要这样做?(他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天真可爱。)指导朗读:读出小贝当一本正经的样子。

(3)再读句子体会“但是”的作用。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但是”是一个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它前后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是相反的,然后引导学生造句。

(4)学习课文第6小节。

思考:小贝当是怎样要求理发师为他刮脸的?(他指指边上那位脸腮光净、容光焕发的先生说:“我要像他一样。”)。

(5)学习课文第7-10小节。

小贝当说话时的前后语气有了怎样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呢?(小贝当先得意,后着急,心开始沉不住气了。因为理发师一直不理睬他。)指导朗读:读出小贝当先得意后着急的语气。

从理发师的言行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幽默风趣)。

四、总结全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五、作业。

1、火眼金睛找错字。

板书设计:

4、刮脸。

剃头天真可爱。

小贝当看报一本正经。

刮脸渴望长大。

语文园地三人教版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学习自主策划秋游活动。

4、乐于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难点自主策划秋游活动。敢于展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我的发现。

1、发现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1)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些老师教我们识字,他们是谁呢?

课件出示:郊、枝、笼、球、帆、梨。

学生边读边组词。

引导:由这些学过的熟字做老师,教我们识新的字。他们是怎么教的呢?

请你读完书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们。

读书讨论,发现识字方法: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交、支、龙、求、凡、利。

用各种形式认读、正音。课件隐去拼音。再认读。

(3)识字游戏“汉字妈妈找娃娃”。六个学生手执“郊”等六个字,当汉字妈妈,另六个学生手执“交”等六个字,当汉字娃娃。“妈妈”举字先说:“我是‘郊’字妈妈,我的娃娃你在哪?”“娃娃”举字说:“我是‘交’字娃娃,我找朋友--‘立交桥’去了。”

2、发现汉字的特点(许多字偏旁相同),写相同偏旁的字。

(2)课件展示:四座小屋。每座小屋内分别有一组字:“植橘橙”“脖胳膊”“苍菊著”“字宜察”

(3)学生认读、讨论,按偏旁归类认识。

(4)屋子太大,汉字娃娃太少,请你给它们的家再添几个汉字娃娃,看谁添得多,添得对。

(5)学生互教互学,再书写。

(6)借助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议。

二、日积月累。

1、读词语。

(1)自己先读几遍。

(2)找伙伴读,读给伙伴听,互相正音。

(3)看多媒体图片,找相应词语贴于黑板,当小老师带读。

2、朗读背诵儿歌。

(1)创设情境导入:现在已经是秋天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秋天的田野、果园。

(2)课件展示:秋天田野、果园风光。

(3)看到这些,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4)请带者美好的感受读一读《秋天到》这首儿歌吧!

(5)读给同伴听,互相正音。

(6)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7)教师指图画引读。

(8)试着背诵。

(9)抽查背诵情况。

三、口语交际。

1、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段时间我们每天都与“秋天”做朋友,我们积累了秋天优美的词语,朗读了秋天优美的诗文,还找了秋天,画了秋天,大家更盼望有一次秋天的旅行。今天,我们就成立几家“旅行社”,为我们的秋游各做一个计划。一个小组就是一个“旅行社”。哪家的计划做得好,我们就采用哪家的。评一评,谁是最佳“旅行社”。先请每个“旅行社”给自己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2、挑选景区。

(1)分组商议:第一步应该决定到哪儿去,去干什么。

各“旅行社”把自己收集的秋游资料拿出来,先分别说说自己的建议,然后。

大家再讨论,到底去什么地方,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最后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谈话态度。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上台说本组设想,可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做辅助说明。

3、商讨出游注意事项。

(1)谈话激趣:从秋游的地点、线路、活动安排来看,各“旅行社”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秋游出发前,你们还应该提醒游客们要做好哪些准备呢。下面,再比比哪个“旅行社”替游客想得最周到,会写的可以写出来。

(2)学生讨论并说(写)秋游准备,教师深入参与太论并提示要点。

(3)采用“游客提问、导游回答”的形式从“衣、食、住、行、知”五方面谈秋游准备。

4、总结。

(1)总结:各“旅行社”通过研究讨论,为我们的秋游活动出谋划策,拿出了很好的方案。下一步,我们将选定一个方案,快快乐乐地去秋游。其他的方案我建议送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供他们安排秋游活动时参考。

(2)颁奖:给“最佳旅行社”颁奖。

四、展示台。

(1)总结式导入。

(2)课件展示:“我们的作品”。学生评论。

(3)建议学生用多种形式把眼中的秋天展示出来,布置出一间秋天的教室。

(4)开一个“秋天来到我们班”的展览会。备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一。

我的发现。

郊--交(立交桥)球--求(要求)。

枝--支(一支歌)帆--凡(平凡)。

笼--龙(龙灯)梨--利(顺利)。

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我会写:植橘橙_______脖胳膊_______。

苍菊著_______字宜察_______。

我会读:娃娃胳膊光盘名片旅游团。

山峰巨石枫树菊花风景区。

翠鸟甲鱼高粱橘子降落伞。

勤劳观察认识尤其奇形怪状。

教学后记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效果较好。

用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教案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

2.正确计算“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

3.经历学具操作与讨论的过程,获得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并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与同伴交流获得成功的喜悦,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算理和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做以下安排:

1.迁移类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数学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谈话引入发现问题”时,充分发挥示意图的作用,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为讲授新课做好准备。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在课堂上突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设置学生操作、讨论、试说、试算等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算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从中体会与同伴合作获得成功的愉悦。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力是创造的灵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像力。例如,第4道练习题,教师只给出已知条件,让学生探求结果的可能性。一题多问,让学生从各种设想出发进行探究,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

1.创设情境。

电脑显示红花榜:

(学生们都很有兴趣,注意观察红花榜。)。

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观察,自由发言:

小雪多,小磊少。

小雪有12朵,小磊有8朵,小华有9朵……。

师:你根据这幅图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小雪和小磊一共有多少朵?

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小雪比小华多几朵?

小磊比小雪少几朵?

……。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师: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的问题,那么你会解答吗?你想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与难易情况来选择答题。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订正。)。

生a:12+8=20(朵)。

生b:12-8=4(朵)。

师:为什么用减法?

生:因为求小雪比小磊多几朵。

生c:12-9=3(朵)。

生d:12-8=4(朵)。

师:同学们,根据d的口答,你想对他提出些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后可能提出:

你为什么用减法?

我同意他的方法。

生d可能回答:因为求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所以用减法……)。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师:咦,老师从这些题里发现两个问题。

教师指着板书b和d,问:为什么“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的算式,都是“12-8=4(朵)”?“小磊比小雪少几朵”用“12-8=4(朵)”来解答,是对还是错呢?你们愿意帮助老师来解答这两个问题吗?可以四人小组来讨论一下,还可以借助学具,通过摆红花来想一想。

教师巡视,给个别组适当提示。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结合学具边摆边商量,推选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生a:“12-8=4(朵)”这个答案是对的。

生b:因为“小雪比小磊多几朵”与“小磊比小雪少几朵”意思一样,所以算法也一样,都用“12-8=4(朵)”。

……。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还有一些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有没有信心?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73页“做一做”。

电脑示图: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集体订正。

【基本练习加以巩固新知。】。

2.教科书第74页,练习十二第1题。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比赛跳跳绳,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各跳了多少下?电脑示图:

师:电脑博士给我们出了两道题。

(1)小清比小芳多跳了多少下?

(2)小芳比小清少跳了多少下?

师:你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读题后,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对比练习,加深“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与“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的关系。】。

3.选择题(教科书第74页第3题)。

电脑示图:

师:你能根据算式选择正确的问题吗?(加大难度)。

算式:44-40=4(盆)。

(学生独立思考后,选择答案,并集体订正。)。

问题:一共有多少盆?

月季比菊花少多少盆?

菊花比月季多多少盆?

还剩多少盆?

4.教科书第75页第5题。

电脑显示:

李平家养的家禽。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

鸭比鹅多几只?

鹅比鸭少几只?

鸡比鸭多几只?

鹅比鸡少几只?

……。

学生根据问题列算式:

30-20=10(只)。

30-20=10(只)。

45-30=15(只)。

45-20=25(只)。

……。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索精神。】。

天地人教案设计

麦子金黄金黄的。

树木浓绿浓绿的。

半圆的坟丘躺卧在麦田中。

安静的鼾睡。

再也不会醒来。

半圆的苍穹象半圆的.坟墓一样。

吞噬着所有的消亡和生长。

现在所有活着的人们。

所有生存着的动物和树木。

还有所有人类的房屋、道路和桥梁。

总终都会被它消灭和吞噬。

但是。

大地象一个孕妇一样。

又不停的繁衍。

不停的生长。

生衍出所有新的植物、动物和人类。

在这生命的此消彼长中。

在这季节的循环往复中。

在这生生不息的轮回中。

人类重复着他们的婚丧嫁娶。

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

总也诉说不完他们的恩怨和情愁。

总也征服不完自己的梦想和野心。

他们少了动物的从容恬淡。

少了植物的自然简单。

把上天赐予他们的天性和快乐放在一边。

自己树立了很多障碍和规范。

然后游走其间。

却又不厌其烦地喊着难、难、难。

《有的人》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3、背诵诗歌。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陆续出版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等十多部著作。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学习过程: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自学诗歌,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3、背诵诗歌。

拓展阅读: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补充材料: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冬秋。

《野草》题辞。

鲁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用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口算:

3+74+95+67+812+6。

2、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挂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请你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指出:对评比牌前面的灌树挡住了,你有办法知道每个班红旗获得情况吗?

2、小组讨论。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条件。

3、小组汇报。

如:二(2)班16-3=13。

注意:强调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4、问:谁知道二(1)班、二(2)班得几面红旗呢?

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没办法知道。因为被树挡住了。

问:那他们可能得几面红旗呢?

你是在怎么知道的?

三、练习。

1、p23做一做。

2、练习四第1—4题。

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设计

1、出示生词,认读。

2、出示全班学生名册,你能认出多少同学的名字?(指名认读)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画风的?(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老师巡视,适时指导)

2、合作伙伴表演读,引导学生评议。

评议重点:每个人的语气是否正确。

3、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朗读。

4、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通过质疑解疑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的小结。)

1、你是怎么表现风的?展示你的作品吧。

指名展示作品,适当解说。(3—5幅)

2、评议作品。

自评后组评,各组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集体评议。

3、启发更深入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怎么画?(自由发言

1、出示“我会写”中生字的卡片,指名认读,分组轮读。

2、口头扩词练习,理解字义。

3、指导生字书写。

2记忆生字字形。

2观察间架结构。(引导整体把握字形)

2老师示范难字。

2学生练写。

4、自查后互相评议,改进。

1、画声音或气味。

2、推荐阅读:《新语文》三册,第25页《风的握手》。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语文教案设计

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充满儿童生活情趣。深文细致地指写了“我”老家的一口古老的水井,并且饮水思源,赞美了的自己的劳动给常来甜美欢乐的人们。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1、学会结合下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砖上藻砖石。)。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1、指名读,思考:这2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中什么?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绝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1、默读第二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趴在井图上,一颗一颗数映在水里的星星)。

(痴痴地,一面数,一面心里想、、、、、、)。

处理课后阅读思考(3)投影:

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语,想想句子的意思,读体会。

“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

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是很大的星星离我们是很遥远的,这一点“我”是清楚的,所以用叹号。井水的深度我们是不知道的。所有用问号。遥远的星星,能很清楚地映在深深的井水中,说明井水很清楚。)。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5、默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标划。

井水为什么甜?通过什么事写井水的甜?

(把含盐量很少的深水,叫做甜水,课文是通过洗菜,洗大萝卜这两件事写出井水的甜。)。

6、指名读边听边想:井水的甜美,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是从哪些语句中体现了来的?

(嬉笑声,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碧绿的樱子。真是可爱极了。)。

7、全班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8、默读第6、7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井水的“凉”?

(通过井水浸过后的红李子的味道,又脆又甜,还有一股清香,冰凉来渲染井水的凉。)。

9、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10、齐读第二大段,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来出井水三个特的?

(采用了有概括,有具体事例来源照井水的清甜凉。)。

11、思考回答:

这么了的井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好处?

(饮用,浇灌、洗涤、浸凉水果,以及供孩子们观赏。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1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大自然段,总结归纳段意。

第二自然段意:井水很清,很甜、很凉。

13、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课文。

1、齐读第三段,边读边思考:

(1)看到这田井,使作者想到了什么?你们是怎么体会的?

(饮井不忘挖井人,赞美了给后代带来甜美和欢乐的劳动,赞美了辛勤创业给后人带来幸福的劳动人民)。

(2)为什么到现在,作者还在思念这口古井?

(饮水思源,饮水不忘挖井人,劳动者永远受到后代人的怀念和敬爱。)。

2、归纳本段段意,投影:

我常想掘本井人的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主要内容。

(提示:先通读一遍各段的段意,抓住体现观要点的词语,删去重复的词语,然后用恰当的通顺连贯的话把各段段意串连在一起,最的再读一读,看要点是否全。)。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老的水井,井水很清,很甜,很凉,给后代带来了甜美和欢乐。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语文教案

2.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做一个有优良品质的小公民。

3.仔细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培养自己读与复述的能力。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6课《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引出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2.板书:16.信箱。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

1.出示问题:问读课文,然后说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在阅读中,遇到不懂的字或句子,先作记号,然后小组讨论,说出结果。

3.检查阅读结果(回答得好的及时给予表扬)。

三.再仔细朗读,解决问题。

1.朗读阅读提示,之后解决提示中的三个问题:

a.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b.娃丽为什么拿到了和哥哥一模一样的钥匙?

c.你想对哥什提亚说些什么?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2.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感受?

3.结合实际:假如是你遇到了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

五.课后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用数学教案设计人教版教案设计

在三年级上册中,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单元让学生直观认识四边形,其中也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平行四边形通过活动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变相等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现。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而抽象概括出它们各自的定义,分析四边形内在的关系。

我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一、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探究能力。

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

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研究,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先让学生看课本上的主题图,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在汇报和补充的过程中,逐步把知识点完善起来,得到了有效地学习。

考虑到梯形的特征比较简单,而且把梯形与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较重复累赘,就在判断中使学生产生矛盾,通过争论中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义。

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课始,我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材料——校园,让学生在校园里找熟悉的四边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资源来源于生活。

课末,我让学生思考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用处,截取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视频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许多生活中的现象都是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

天地人教案设计

天有多高,地有多远。

而人能用神舟飞船去太空,高铁南北相连.

小至遂道打通缩短了距离,以前老家到宁海走山路爬枫槎岭,人走黄胖,而此刻,开车二十分钟。

用手指头数数,天翻地覆大变样。

家门口,小汽车进进出出,十几万小车是代步车。

城市的房子,老房子都拆得拆,好象是旧城改造,富了拆迁户,而集居了商业化的小区,购物,娱乐。

我们的祖宗是不是高兴还是在担忧,确实,存在着是否就合理,手机,电脑,无线网。

生活太丰富了,想去哪去哪,想吃啥吃啥,想玩就忘了睡,胡噻海吃。

到如今,交通出行堵,吃出来的满身都是病,人都太享福了,天上飞的,地下爬的,而这也产生了好多催生的食物,基因裂变的种子,你防备不了这个世界偷去了你短短的时光。

人是不是太贪了,高楼林立,房地产开发。

将近十年间,房奴产生,一线二线的你支撑的是几百万几十年的`银行债务。

人不能停止奋斗,还不能保证哪一天人抛个锚,出点个状况。

心那个虚,生活由不得自已。

有一天,看看城市太挤,天也太朦胧,来到老家住几晚。

抬头看天,没工业化产生的气味,仅飘着柴灶的人间烟火味。

而微信朋友圈,冬天的景色是朦胧照,雾那个霾还要请风来吹散,我想,是看天脸色的季节了。

古有草船借剑,今有雾霾有风见天。

观山望天,鸟鸣鸡飞狗跳,原生态。

蓓蓓妹妹说,还是乡下好,空气还不沾霾,大水库还是天然的大水缸,没有污染。

宁海还是个后花园,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感恩天,感恩地,感恩这个大空间;我们但是是宇宙间的一粒小小的尘。

人与万事万物都能和谐相处,能量平衡。

空气;食物,阳光。

还有我们的食物链;尽量别吃众生肉,多吃素。

这天吃了它;明天来讨债。

佛知因,人知果。

天;地,人,有很多微妙的呼应,愿天地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