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 读国学诵经典(大全8篇)

时间:2023-10-14 09:33:42 作者:字海 口号大全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 读国学诵经典(大全8篇)

企业标语需要与企业的产品、服务以及目标群体相匹配,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引诱顾客,促进购买这些企业标语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企业标语的创作原则和技巧。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题记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你,小小的曹阿瞒,降生在这乱世之中。初生失母,又身在这宦官之家。父亲虽位列三公九卿,却依然是世人眼中的寒族。阿瞒,好像预兆了今后你的诡计多端。几年后,你也终于为你的小聪明而被父亲送回乡下七叔家。哭成泪人的你大概没有想到,那是你一生最快活的几年吧。在乡下的青山绿水中,你偶然地开启了军事启蒙,七叔的学识与风度,映射了你将来的身影。

那一年,董卓入京。你的家族也已走向了没落。后来,天下英雄大讨董,你还是揭竿而起的热血青年。一路的南征北战,岁月使那个曹阿瞒像水中的茶叶一样沉淀下来,变得愈发醇厚。官渡大战,声名大噪,与群雄逐鹿中原,亲迎流亡的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先声夺人。世人说你是“汉贼”,但若这样说起,那周武王岂不是“商贼”?高祖刘邦岂不是“秦贼”?王朝盛极必衰,生逢乱世,没有对和错。

后来的你,远征乌桓,一统北方,20xx年,50余战,还是五短身材,平庸面容,却再也挡不住那双鹰眼的锐利。在繁星漫天的夜晚,“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吞吐河岳日星,接纳光风霁月,此时的你,必要要驾云龙,乘风而行。那首《短歌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鲁迅说:“曹操他至少是个英雄。”对啊,你活得无怨无悔,不枉此生。

晚年的你,感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之匝,何枝向依?”若是英雄,怎能不懂寂寞,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剥下所有光环,你也是个敏感孤独的普通人。

多少年后,你大概也看到了那个心念已久的大魏王朝,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二

讲故事是幼儿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典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幼儿感兴趣,容易听得进去,学得也轻松。

1.2图画法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画、动画等形式,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有助于记忆。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引导他们背诵一些文字艰深的古诗文经典时,如果能利用flash动画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幼儿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不断加深幼儿的理解。

1.3趣味游戏法

将诵读的内容融入到幼儿最感兴趣的锻炼与游戏中,是增加儿童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伴随经典的唱诵,孩子们做着创编的扇操、拉手操、武术操、椅子操,气势磅礴,直击儿童心灵。在孩子们户外的器械活动中,把孩子们熟记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编成橡皮筋、长绳、“跳房子”的新跳法,让孩子玩起来不念就不行,快乐地念唱巩固;在“翻胶线”、猜拳、手指戏等小游戏中,经典诗词的念诵也成了完成游戏的规则背景。将“经典”教育巧妙移植到多种活动中,使活动富有“趣味性”。

1.4多种感官训练法

在指导幼儿开展诵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多种艺术手段,如组织开展吟咏、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古诗文经典的感受力。

1.5情境表演法

大多数国学经典都是比较深奥难懂的,是幼儿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奥难懂的经典变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以致用,让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1.6比赛竞争法

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和各种比赛,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诵读活动的成效,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

2家园互动,合力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重在“合力”。我们力求实现“双边互动”,用参与性、最生动的方式让家长始终“和孩子一起”。比如在班级中建立了“流动麦克风”制度,让小小的录音笔在每个儿童的家庭中流动,录下亲子共同诵读的章节,在全班播放并领诵,每月评比“金话筒”;以“经典长廊”为载体让家园同行,我们在幼儿园长廊以“活动夹”悬挂可自由取放的国学经典诵读卡,家长每天都可以与孩子一道取一张卡片回家,根据内容或与孩子共同诵读,或讲述给孩子听,或朗读给孩子欣赏。每天,要求家长安排5-10分钟与孩子共同诵读此内容,并由孩子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对家长参与的评价。

“滴水能穿石”、“积少能成多”,国学教育贵在坚持。努力把握好长时期“一滴水”的份量,始终保持孩子们“乐学”的状态是国学教育的根本。滴水会累积起穿石的力量,滴水能汇集成江河的丰富,从孩童开始,从小蓄积起来的民族的美德与智慧终将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国学文化教育旨在让孩子常常耳濡目染于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里,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我们相信,“国学文化”的价值将会伴随儿童一生,传统文化的精髓滋润将扶持他们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扬帆启航。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轻轻地吟诵这这篇家喻户晓的《陋室铭》,抿一口香气四溢的青茗,茶叶的苦涩先是在舌尖处悄悄地晕染开来,茶叶滑到舌根处,那引人不悦的苦涩竟悄然化成了一股清雅的香气,我了然顿悟——刘禹锡的人格不正如这杯青茗一般吗?苦中寻乐,心胸坦荡。此刻,我仿佛懂得了,懂得了刘禹锡的心境。低头长久的注视手中的茶盏,在清茶氤氲的白雾里,一座南方小镇渐渐朝我走来。

公元八百多年的安徽和县,虽无大唐都城一般繁华,没有什么艳丽繁华的景象,但却是一片安静祥和,放牛的牧童悠闲地坐在牛背上,捣弄着一节柳笛,随意修整几下,放于唇间一吹,一首悠扬的曲子便飘荡在乡村的上空。田间锄地的农民们仿佛是知悉这乡间的民谣,竟也跟着曲调哼哼了起来。虽无都城奢华繁盛,但小径旁的依依杨柳,田埂旁的潺潺流水,也是别有一番情趣。还真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啊!

远远地,一间破败简陋的房屋被路旁的杨柳争相送至眼前,门外一位中年男子正在专心致志的写着什么。好奇心驱使着我的脚步走了过去,细细一看,竟是千古名篇《陋室铭》。那么,面前这位面留胡须,一身悠然自得模样的十有八九便是刘禹锡了!我往那破落的房屋内瞅了一眼,狭小的房间内只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墙体也有些不稳,真可以称得上是古时候的“危楼”!而在这种环境下,刘禹锡仍旧可以在家门口悠然自得地写着一份《陋室铭》,他真的如同世人所说的乐观无比?我看向门口那个坚毅的背影,心想,恐怕不是的,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被贬,被贬后还被当地县官多次刁难,内心怎会没有丝毫不平?但因为他的坚毅与尊严,他选择了装作云淡风轻,借以来抒发自己的宏伟抱负。

是的,我懂了,知道这一刻,我才真正了解刘禹锡茶何止只是苦中寻乐,因为它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工序的磨难,才成就它独特的韵味。刘禹锡何止只是乐观向上,因为他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性情变得坚毅,才有了此刻的云淡风轻!

眼前的景物渐渐模糊,蓦然回过神来,面前的书本,仍是在《陋室铭》这一页,但青茗早已没了氤氲的白气。我合上书,轻轻地念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篇四

在中央党校的一段讲话中说道:“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但是在各种文化交融贯通的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逐渐摒弃了汇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国学文化,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国学文化”是落后的、带有封建残余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

事实上对于各国文化,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的话,在其积淀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国学文化”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适当导入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培养儿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事实上成年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人格思想在7岁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影响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开设国学经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经典文章为教材基础,通过诵读原文、模仿动作、再现情境等教学手段有效地将“国学文化”传递给儿童。

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国学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1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是枯燥的读书,时间一长难免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辅助经典诵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刺激来激发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五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10月20日上午,文学院级第四团支部走进闽侯县蔗洲小学,带领一年级(1)班全体同学诵读《论语》,朗朗的读书声引来老师驻足观看。

此次《论语》诵读以弘扬孝道为主,共分为两个环节:分发《论语》读本、宣讲孝道故事。首先,由团支书蓝晓娟带领全体同学齐声朗诵《论语》,同学们十分活跃,整齐而有力的读书声让在场班主任喜笑颜开。支部成员还就国学经典诵读的意义与同学们交流,鼓励坚持晨起读论语,继承传统文化精神。随后,支部成员轮流上台讲述孝道故事。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引子,教导同学们懂得谦让;通过“游子吟”的讲解分析,进一步让大家体会到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最后在支部成员精心安排的小游戏中,此次蔗洲行圆满结束。

班长邵园春介绍道:“此次团日活动只是开头,将以弘扬国学精髓、关爱农村孩子为目的,到更多农村小学开展活动。”

农村孩子有着质朴、勤奋的美德,父母的辛劳让他们明白要积极进取,孝敬长辈。该支部结合文学院特色,用准教师的责任,走进孩子们,播撒下爱的种子,让爱的教育促进孩子们茁壮成长。同时弘扬国学经典,让经典走进孩子们的生命中。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篇六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国学经典诵读》、《朝读经典》、《三字经》……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生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这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而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教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味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并非简单的能够被精华和璀璨来形容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忘记历史就是忘记未来。读书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获越满。让我们多读这些书,让国学和我们一起长大吧!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篇七

打开国学经典,箴言映入双眼。仁爱礼仪袭来,修身律己彰显。篇篇道德美文,让人流连忘返。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学国学,诵经典优秀征文,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宋词300首》。随手一翻,我发现我家墙上的字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本书上,一下子就爱不释手了。天天读,天天背。

刚开始我背的很慢,妈妈见了,便和我一起背。妈妈不愧是大学生,指导背诵很有方法,她让我按词牌名去背。我先背《如梦令》,因为她节奏明快,短小精悍,非常好背。如吴潜的《如梦令·江上绿杨芳草》:“江上绿杨芳草,想见故园春好。一束海棠花,昨夜梦魂惊扰。惊晓,惊晓,窗外一声啼鸣。”这首词中“惊晓,惊晓...”的节奏令我大感兴趣。诸如此类的还有“休扫,休扫,管甚落英还好”。“留恋,留恋,待我停杯深劝”等。我一下子就把李清照,秦观等的十来道如梦令全背过了。照此方法,我又背过了《采桑子》《长相思》等词牌下的十几首词。

当我感到乏味时,妈妈又想出了独特的方法—“唱词”,就是把自己喜欢的曲配合以合适的词来歌唱。我便把《山水迢迢》的歌曲配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首难以理解的抒情名篇,顿时化作如泣如诉的相思恋歌。唱到情深处,我禁不住为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处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孤寂与惆怅热泪盈眶。

我激动的吟诵着伟大词人的千古绝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怀,充分领略到了宋词的雄伟气势。我的胸怀被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激情充满了。

经典浸润童年,智慧点亮人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名篇佳赋,灿若星河,大浪淘沙,留下一部又一部闪烁着光辉思想和深远智慧的篇章,这些经典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宝藏!

为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激发全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我校举行这次集吟诵、演唱、表演、背诵为一体的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

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就需要我们诵读经典诗文,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眼界宽广;可以使我们拨云见日,柳暗花明。《论语》字字珠玑,教我们如何做谦谦君子;《弟子规》谆谆教诲,教我们学修身齐家;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诉我们怎样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我们如何尊老爱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告诉我们懂得怎样感恩。一篇篇经典美文,一句句哲理结晶,不仅能让我们享受阅读的.快乐,还能让我们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提高人格品位,提升精神境界,追求美好人生。

同学们,老师们!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是短暂的,但是,诵读的任务是延续的,是长久的。爱中华,读经典,让每个人,每个青少年学生都参与到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中去。在中华美德的滋养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阳光灿烂,我们诵读千古美文,在书声琅琅的氛围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们举办经典诵读比赛,就是要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田,伴着我们成长,使文明溢满校园。

众所周知,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她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等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是传承千年世代吟唱的弦歌,她是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脉动,聆听古代圣贤的敦敦教诲,他们的话语点燃我们心底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脚步。

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领略中华民族多彩的风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诵读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悄撒播在我们心里,生长在我们的人生旅途,让我们受用一生。

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华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神瑰宝,诵读国学经典,使我们情怀高尚,灵魂纯洁,使我们的人生丰满充盈。

诵读国学经典读后感篇八

《弟子规》是启蒙时妈妈读给我最多的一本书,这本书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道理,变得懂礼貌,学会了谦让;这本书教会了我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本书教会了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本书教会了我做事要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等诸多的道理。

我原本理解关心这个词只是大人对小孩而言,而小孩怎样关心家人却不知所措。自从我读了《弟子规》感受就不一样了。

《弟子规》里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前阵家里无人,姥姥突然生病了,她面色憔悴、无精打采、四肢无力,连吃饭喝水都咽不下……我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就学着姥姥平时忙前忙后的样子:拿起杯子倒了一杯开水,先用一碗凉水把开水凉一下,又不停的撅起小嘴使劲吹,觉得不烫了就小心翼翼的递给姥姥喝,接着又帮姥姥找药……晚上,在妈妈的帮助下我还给姥姥端热水泡脚呢!第二天一早,姥姥气色就好多了。从这以后,姥姥逢人便夸:我的小外孙可真懂事,从小就会关心照顾人。自理是爸爸对我常说的两个字。以前,我一回家进门就迅速脱掉衣服、袜子便随手乱扔,只见沙发上、板凳上、柜子上、地上到处都是,甚至有一次,我不小心把一双臭袜子扔到了姥姥的脸上,为此事还遭到妈妈严厉地批评&&罚我诵读《弟子规》十遍。经过这次教训我真正理解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道理,我为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

从此以后,我都能井井有条的学着做任何事:每次回家都能把脱下的衣服、袜子整整齐齐的叠放好,自己的房间收拾的干净整洁,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家都夸我懂礼、懂事、明道理,自理能力明显增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弟子规》。

《弟子规》伴我成长,小朋友们,大家都来学国学经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