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 大禹治水教案(模板14篇)

时间:2023-10-12 12:28:29 作者:LZ文人 活动总结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 大禹治水教案(模板14篇)

经过精心编写的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经过验证有效的安全教案案例分享,让我们一起学习和借鉴。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课件。

交流关于奉献的名言。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2、出示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预设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现在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开凿、挖通、垒起、引到。)(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帮忙。是鲧的办法好,还是禹的办法好呢?

(生兴致勃勃)

(投影:黄河流域水图)小朋友们看,这是黄河流域水图,黄河的上游在这儿,下游在这儿,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就是当时禹治理洪水时走过的地方。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

(生小组交流)

(生踊跃举手)

生:禹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补充)有危险。

生:他的拐杖也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很好。声音可以再响亮些。

生:有的时候没饭吃。

生: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有可能被蛇咬。

生:有可能吃不好,睡不好。

生:有可能陷进河里。

生:有可能走路不小心摔倒了。

生:有可能陷进淤泥里。

生:他的脚跟烂了,泡在水里,有可能溃疡。

师:老师一直在用心地听!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讲的,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来说。这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预设二:[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相关句段)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句子。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读?

(指读)

生:“脚跟都烂了”,还有“拄着棍子走路”。

生:我补充,他的脚是“长年”泡在泥水中。

生:从“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也可以看出。

生:而且“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说明他连觉都睡不好。

师:是啊,为了治理洪水,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生:我觉得他吃不好,穿不好,有可能会得病。

生:他走路只能拄着棍子走,不方便,根本不好挖土。

师:由于长年泡在泥水中,他的脚跟都烂了,脚指甲也脱落了,大腿的皮在劳动时都磨破了。艰苦的劳动,使他的手起了水泡,长满了老茧。

师:为了治水,大禹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小朋友想想,他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生:为了大家!

师:(动情地)对!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的苦太多了,做出的牺牲太多了!请小朋友练习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读。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预设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十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看这儿,谁来读一读,括号里的词不读。

读得很认真!像她这样,和课文写的对比着多读几遍,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二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这一线索,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悟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创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质疑交流,指导朗读,引发思考,合理想象,充分理解,体会提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没有了它,我们将无法生存,地球将一片荒芜。(板书:水)

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波涛滚滚而来的时候,水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所到之处一片汪洋,这就是洪水。洪水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

于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治水的古代传说:(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呀!)

2,指名读第一节。

3,引读,抓关键词:这洪水,一路咆哮,真是洪水,它来到田野,农田被,它来到村庄,房屋被,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4,再指名朗读。

5,小结: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插叙:讲述大禹的父亲鲧用筑坝的方法治水的故事。

2,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3,禹是怎样治水的呢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

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当他饿了――――――――,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理解"千辛万苦")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许多座大山劈开,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是多不容易啊!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比较鲧和禹不同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3,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理解。

4,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几个月不见呢几年不见呢(体会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

5,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6,朗读这一段。

7,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五,学习第四段

1,(出示图片)过渡:在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后,结果怎么样了理解"制服","安定"。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大禹顽强治水的英雄形象。)

六,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课题中的"大禹",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何人们称他为"大禹"呢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七,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三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2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四

细读课文2―4段。

教学过程:

1、抽读生字卡片。

2、找出翘舌音的字,边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

1、细读第2段。

(2)学习第二,三两句。

a:指名读第二,三两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大禹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b:哪些词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忙尽。“走遍,吃尽”:说明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而是形容很多)

c:“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表示很多)。“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海,说明了什么?(说明治水工程浩大)。板书:挖通,劈开。

e:指导朗读:“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读重音。

(3)学生练读,细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表示数量的词。(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13年”强调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与“一次”强调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十多岁”强调大禹离家时间太长,这几个数量词突出表现了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假如你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当经过他的家门的时候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禹治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1、引导背诵(第2自然段)

大禹下决心干什么?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干什么?

2、自由练背。

3、指导背诵。

4、齐背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五

本站后面为你推荐更多《大禹治水》二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2—4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找出翘舌音的字,边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第2段。

(2)学习第二,三两句。

a:指名读第二,三两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大禹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b:哪些词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忙尽。“走遍,吃尽”:说明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而是形容很多)

c:“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表示很多)。“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海,说明了什么?(说明治水工程浩大)。板书:挖通,劈开。

e:指导朗读:“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读重音。

(3)学生练读,细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表示数量的词。(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13年”强调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与“一次”强调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十多岁”强调大禹离家时间太长,这几个数量词突出表现了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假如你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当经过他的家门的时候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禹治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第2自然段)

大禹下决心干什么?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干什么?

2、自由练背。

3、指导背诵。

4、齐背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读准2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第二段大禹治水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投影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读讲第1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2、板书课题:16 大禹治水。指名读“禹”(yu)

3、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要求:

碰到生字用笔圈出来,多读几遍。

碰到难读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努力读通。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下列生字的读音要强调:

治、制(zhi翘舌音)姓、洪、通、形、姓(后鼻音)理(li边音)雄(三拼音)仔(平舌音)淹没(mo多音字)冲倒(dao多音字)mo(淹没)dao(倒下)

没 mei(没有)倒 dao(倒立)

3、范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滔滔淹没,冲倒)。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自己的房子被冲倒了,没有地方居住。)

(4)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4、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四、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治,洪,姓。

2、指名认读

3、对照田字格,自己看看,想想,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范写并指出注意点

6、学生在书上练习描红

7、在练习本上练写。

五、作业

练习读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七

教学内容:

指导书写部分生词,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多音字,口头组词。

没 mo()倒 dao()

mei()dao()

2、认读生字卡片,口头扩词。

治()()()制()()()

形()()()通()()()

二、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分段指名朗读。

2、指名朗读全文。

3、齐读全文。

三、指导背诵课文。

1、学生自由背诵。

2、分段背诵课文。

3、指名背诵课文。

四、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洪、害、理、通、被、制、伟

2、指名认读

3、对照田字格,自己看看,想想,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4、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教师范写并指出注意点

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制:左右结构,左宽右窄。左边的笔顺是:撇、横、横、短竖、横折钩,最后一笔长竖贯通上下。

被:认识“衣”字旁,右边是皮。

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四笔是提。

害:中间的“丰”,上下要出头。

6、学生在书上练习描红

7、在练习本上练写。

五、作业

1、先填空,再读一读。

大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读读,抄抄,再听写。

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教后记: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八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多媒体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九

细读课文2—4段。

教学过程:

1、抽读生字卡片。

2、找出翘舌音的字,边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

1、细读第2段。

(2)学习第二,三两句。

a:指名读第二,三两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大禹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b:哪些词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板书:走遍;吃忙尽。“走遍,吃尽”:说明什么?“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而是形容很多)

c:“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表示很多)。“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海,说明了什么?(说明治水工程浩大)。板书:挖通,劈开。

e:指导朗读:“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读重音。

(3)学生练读,细读。

2、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课表示数量的词。(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13年”强调大禹治水的'时间长,“三次”与“一次”强调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扑在事业上。“十多岁”强调大禹离家时间太长,这几个数量词突出表现了大禹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13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5)假如你是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人,当经过他的家门的时候你会对大禹说些什么呢?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禹治是一位伟大英雄?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1、引导背诵(第2自然段)

大禹下决心干什么?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干什么?

2、自由练背。

3、指导背诵。

4、齐背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十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继续培养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熟读课文,理解“倒塌、堵塞、叮嘱、开凿、垒、长年、欣欣向荣、敬仰、爱戴、英雄”等词语,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理清作者思路。

3.自主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使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通过重点词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在课文情景和语言文字中受到熏陶。

〔课前准备〕

1.教师查阅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制作有关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自学字词,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课前都读过那些古代的神话故事呢?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题目就叫《大禹治水》(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炼: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

从学生课外预习入手,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针对课题,引导质疑,为学文创设条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自主读文,独立识字

1.大禹为什么要治水?怎样治水的?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走进课文,边读边想,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先自己解决。

2.有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吗?请组长组织小组同学互相学习。

3.在刚才小组学习中,还有那些字你们觉得容易读错和写错呢?根据学生的情况重点指导:“丘、禹、野”几个难检字的读音和写法和妻、凿、雄的部首、写法;会通过词语辨别多音字“处”与“塞”

4.学会了生字,小组比赛读课文达到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读文,练习独立识字,再通过小组互学,教师点拨,学会生字,熟读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解决问题,理清层次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一定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

2.上古时代禹率领民众治理洪水的故事印在了人们心里。对于这个故事,你们刚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还记得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那些地方写了大禹为什么要之水?那些地方写了大禹怎样治水的?那些地方又写了结果如何呢?引导学生学会默读,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理出文章的层次,第一部分(1)描写了洪水肆虐的危害;第二部分(2-4)主要写大禹率领民众治水的过程;第三部分(5)些治水的结果——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设计意图〕围绕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字,通过默读思考、解决问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四、回归整体,朗读检测

1.请同学们分段读文,熟读课文。

2.检测学生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交流、改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归整体,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读中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大禹治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呢?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切入,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品味语言创设条件。

二、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1.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时间的隧道,走进这个远古时代的动人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能获得那些信息?一会儿要通过抢答题接受检查,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捕捉信息。

2.出示抢答题,检测学生自渎情况:

(1)从那些词语可看出洪水对人们的危害大?

(2)文中出现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什么关系?

(3)鲧和禹分别用什么办法治水,请概括回答。

(4)鲧临死前对儿子禹说了一句什么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鲧和禹治水的结果如何?

3.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有关对应的文字。

〔设计意图〕

给学生时空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捕捉文本信息,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出示抢答题,既检测学生自渎情况,有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走进文字,自主学习

2.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提升:

(1)引导学生抓“开凿、挖通、垒起、引到”体会禹的卓越的战略眼光和超群的智慧,相机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从“常常、泡在、只好、才、仅仅、就、却”等词语体会大禹抛家舍业的奉献精神,相机指导朗读。

4.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出示图画、配音乐)同学们,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请你们想想大禹每次都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请写下来。

5.引导交流所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禹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抓重点词语体会人物感情,学会通过想象深入体会人物的品质。

三、讨论探究,升华情感

1.孩子们,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大禹卓越的战略眼光、超群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设计意图〕

问题是思维的发端,引导学生围绕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请同学们自读补充的有关大禹治水的小故事。

2.读后交流体会。

〔设计意图〕

树立大语文观,打通课内外的联系,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的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本班孩子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能力较强,教学时可大胆放手,由孩子们自读自悟可能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抓住重点词语,深入理解课文,从而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回顾来训练孩子们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并教会孩子们在遇到“谁,干什么”这类课题时归纳全文大意的小窍门)

2.勾画课文如何评价大禹的句子。

3.发现课文分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思考题及观察勾画句子的位置,来初步掌握文章结构)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治水?

2.抓“淹没”、“倒塌”、“冲走”、“冲毁”、“四处逃荒”来理解洪水的凶猛、无情。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让孩子抓感受洪水凶猛的词语,教师渲染,学生再读从而深刻体会洪水无情而凶猛)

(二)学习二自然段

1.面对无情的洪水,禹在想什么?

2.除了大禹心系百姓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他更坚定地投入治水之中?

理解:父亲鲧临死时叮嘱儿子:“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心理活动,初步树立人物形象,从理解鲧的心系百姓转为大禹的心想百姓;重点理解“叮嘱”,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把父亲的遗愿转为大禹的志向。)

(三)学习三自然段

1.勾画大禹用什么方法治水的句子,并与父亲鲧的治水方法进行比较,体会大禹科学治水。

2.抓“常常”、“天蒙蒙亮”、“长年”、“脚跟都烂了”、“只好”等词来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设计意图:着重由学生自读自悟,圈出重点词语,自己说说体会这样的方式来理解课文,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让人物形象逐渐高大、丰满)

(四)学习四自然段

1.两个句子对比,自己体会“才”、“仅仅”、“就”、“却顾不得”的意思。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练读

(设计意图:力图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体会副词的作用,从中感受禹为了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并学会一些简单的朗读批注。)

(四)学习五自然段

1.通过和第一自然段洪水来时的场景对照,想象洪水退去的景象。

2.理解“欣欣向荣”。

三、归纳小结:

1.为什么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板书回答问题)

2.全文都是称呼“禹”,为什么题目是“大禹”?

(设计意图:力图成功塑造大禹这一英雄形象。)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学习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理解伟大英雄的由来。

课件。

交流关于奉献的名言。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交流)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

2、出示词语,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创设情境,读书入境。

预设一: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现在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开凿、挖通、垒起、引到。)(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帮忙。是鲧的办法好,还是禹的办法好呢?

(生兴致勃勃)

(投影:黄河流域水图)小朋友们看,这是黄河流域水图,黄河的上游在这儿,下游在这儿,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就是当时禹治理洪水时走过的地方。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

(生小组交流)

(生踊跃举手)

生:禹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补充)有危险。

生:他的拐杖也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很好。声音可以再响亮些。

生:有的时候没饭吃。

生: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有可能被蛇咬。

生:有可能吃不好,睡不好。

生:有可能陷进河里。

生:有可能走路不小心摔倒了。

生:有可能陷进淤泥里。

生:他的脚跟烂了,泡在水里,有可能溃疡。

师:老师一直在用心地听!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讲的,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来说。这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预设二:[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谁来读好这句话。(出示相关句段)

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句子。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读?

(指读)

生:“脚跟都烂了”,还有“拄着棍子走路”。

生:我补充,他的脚是“长年”泡在泥水中。

生:从“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也可以看出。

生:而且“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说明他连觉都睡不好。

师:是啊,为了治理洪水,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生:我觉得他吃不好,穿不好,有可能会得病。

生:他走路只能拄着棍子走,不方便,根本不好挖土。

师:由于长年泡在泥水中,他的脚跟都烂了,脚指甲也脱落了,大腿的皮在劳动时都磨破了。艰苦的劳动,使他的手起了水泡,长满了老茧。

师:为了治水,大禹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小朋友想想,他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生:为了大家!

师:(动情地)对!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的苦太多了,做出的牺牲太多了!请小朋友练习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读。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板书:无畏

预设三: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禹在外治水整整十年。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看这儿,谁来读一读,括号里的词不读。

读得很认真!像她这样,和课文写的对比着多读几遍,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初读课文。细读第一自然段。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了解课文大意。

投影片。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x,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x。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边音的字。

3、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继续细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了解情况走的路多,范围很广,什么苦都吃到了)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要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上述数量词要重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背。

3、指名背诵。

4、齐背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生字词,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

2、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给多音字组词。

没倒

2、扩词。

治久理伟

二、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引导自学下列生字:理形

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伟雄

提醒学生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冲倒治理很久很久

地形引导父亲伟大英雄

2、按要求填空。

洪:有x画,第七画是x。

父:有x画,第五画是x。

理:有x画,第六画是x。

姓:有x画,第四画是x。

四、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一。导入:

师:读完课题,你对其中哪一个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

——(生)“大”,通篇讲“禹”,为什么在这里多加了一个“大”字?(评价:读得仔细。)

——(生)“治”,谁治?为什么要治?怎么治?结果呢?(评价:一连串的问题,不急,咱们慢慢来研究。)

二。在比较中学:

——(生)鲧和禹治水,鲧失败了,禹成功了。(师板书结果,插问:他们是什么关系?一对父子。)

师:由于年代久远,鲧和禹长什么样子已没人说得清了,这是孩子们通过想象为他们画的像。(贴画像)

——(生)因为二人采用了不同的治水方法,一个是堵塞,一个是疏导。(师板书。)

师:为什么堵塞的方法会导致失败呢?(学生勾划书上相关词句作答。)

(学生自读,找到句子:“禹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请孩子们注意这几个动词(贴出词条“开凿”“挖通”“垒起”“引到”),在书上标出来。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聪明的禹进行了这么浩大的工程,采用了这种叫做“疏导”的方法,那么,是不是仅有好方法就能治好洪水呢,还需要什么?(学生自学三四段。)

三。自读感悟:

——(生)治理洪水还需要勇气,坚持不懈,无私奉献……师:禹具有这些精神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学生找书上的句子回答,分析,作朗读练习。

——(生)“晚上,……只好拄着棍子走路。”(师:非一般人所能忍受的艰辛,齐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师:你发现了什么?)

——一组数据:“三十岁”“四天”“十年”“三次”(分析:说明了什么?)

——几个词语:“才”“仅仅”“就”“却”(读,体会:对句子表达的作用。作一个小的说话练习。)

师:禹治水十年,这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他曾三次路过家门,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形吗?(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自由谈论。)

四。回头想:

师:禹的精神可贵,在这方面和他的'父亲鲧有相似之处吗?(读二段末句)这又反过来说明:做成一件事,只有精神还不够,智慧也是必不可少的。禹实现了父亲的嘱托,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的成功!(引读五段。)

(孩子们自由谈论。)

五。小结:

师:大禹因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受到人们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爱戴,我们敬仰他“伟大”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大无畏”的精神!作为他的子孙,我们感到骄傲!

附:《大禹治水》教学随笔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但作为上古时代的,传说中的英雄,今天的孩子对他并不很熟悉,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求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大禹这个人物,这引起了孩子们对他的极大兴趣。

有了课前的一些铺垫以后,我们在课堂上要突破的难点有两个:一,鲧和禹治水方法不同与带来的不同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二,要做成功一件事所需要的智慧与精神之间的关系。前一个难点,在课堂上我把它处理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孩子在比较中分析,研究不同方法带来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后一个难点,则充分尊重孩子课堂学习的自主性:自读,自悟,自由讨论交流,强调从具体词句中分析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意思。事实证明:我们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在老师适当的点拨下充分地领悟,一个孩子甚至用“爱心”“信心”“恒心”高度概括出取得成功的关键,博得了大家的赞赏。

大禹是伟大的,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文的方法充分体会这一点,是值得思考的。除了强调重视对文中语言的体味之外,各种形式的朗读,默读,引读也是训练的要点。此外,一些小的说话练习(如造句,对话)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短短一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有限的,我非常感谢孩子们给我的启发,同时很享受与他们一起度过的语文学习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