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模板8篇)

时间:2023-10-16 11:27:02 作者:琉璃 文秘知识 2023年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语文曹刿论战教案(模板8篇)

小班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高二教案案例,希望能给教师们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篇一

1、重点实词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

四、背诵课文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篇二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3、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

曹刿是何身份呢?

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件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

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

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

4、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

5、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6、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

(明确:引导鲁庄公,让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一小节,作者通过记叙曹刿和乡人、曹刿与鲁庄公的两段对话,紧扣“论”字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上的远见。

三、研读第二、三小节

1、战场上的曹刿是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呢?让我们齐读二、三小节

2、指挥作战的有两个人――曹刿和鲁庄公,他们在战场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

3、曹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曹刿的解释可分哪几层意思?

(两层。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原句,读一读、译一译,再理解。)

明确:不攻击的原因――时机未到,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

不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追击的缘故――“辙乱旗靡”。

表现曹刿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总结: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作者同样是紧扣“论”字,战场上的简洁果断的话语和战后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释,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曹刿的卓越才能。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

1、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要求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说出三句来。)

2、《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

《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

(1)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

(2)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

(3)、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曹刿论战》这一名篇,了解了处于弱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了深明大义,才能出众,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和责任感。课后你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篇三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3、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

曹刿是何身份呢?

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件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

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

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

4、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

5、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6、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

(明确:引导鲁庄公,让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一小节,作者通过记叙曹刿和乡人、曹刿与鲁庄公的两段对话,紧扣“论”字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上的远见。

三、研读第二、三小节

1、战场上的曹刿是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呢?让我们齐读二、三小节

2、指挥作战的有两个人――曹刿和鲁庄公,他们在战场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

3、曹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曹刿的解释可分哪几层意思?

(两层。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原句,读一读、译一译,再理解。)

明确:不攻击的原因――时机未到,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

不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追击的缘故――“辙乱旗靡”。

表现曹刿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总结: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作者同样是紧扣“论”字,战场上的简洁果断的话语和战后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释,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曹刿的卓越才能。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

1、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要求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说出三句来。)

2、《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

《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

(1)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

(2)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

(3)、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曹刿论战》这一名篇,了解了处于弱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了深明大义,才能出众,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和责任感。课后你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篇五

曹刿( ) 又何间( )焉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小信未孚( ) 登轼( )而望之

吾视其辙( )乱 夫( )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 )

【通假字】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古今异义词】

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虽不能察,必以情。

小大之狱。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再而衰。

【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解词】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2.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 ),弗( )敢专( )也。

4.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通假字]

5.牺牲( )玉帛( ),弗敢加( )也,必以信( )。

6.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7.小大之狱( ),虽( )不能察( ),必以情( )。

8.忠( )之属也。

9.公将鼓( )之。

10.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

11.遂逐( )齐师。

12.既克( ),公问其故( )。

13.一鼓作( )气,再( )而衰,三而竭。

14.彼竭我盈( ),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故逐之。”

【译句】

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篇六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篇七

主持人:上节课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庄公同学们当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他寡谋少断,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指的就是他;一种认为他有谋有智,长勺之战大败齐军,作为主帅功不可没。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让双方的见解充分接受挑战,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准备一场小型辩论赛,辩题为:庄公有无“远谋”。正方观点是:庄公无“远谋”。主辩为殷秀平同学,助辩何孔明、何大静同学。反方观点是:庄公有“远谋”。主辩是程国香同学,助辩方习贵、何钱源同学。现在让你们智慧的花朵在赛场上绽放,让你们思想的活水在论辩中激荡吧!

正方主辩平:我方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政治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指挥调度有板有眼;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茫然不知胜因。这些“远谋”,庄公具备吗?没有啊。我们看到的只有庄公被动应战的无奈与慌乱,看到的只是庄公处处受制的狼狈与张惶。若不是平民刿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远谋”拯国于危亡,那么庄公园破家亡、沦为臣虏的命运必定是不可避免的。怪不得曹刿感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了!(掌声)

反方主辩:正方辩友,首先我想阐述的是,作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不能相提并论。纵观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并不是本人如何谋略过人,而是善用有“远谋”的人才。选准了人,用对了人,就是有“远谋”。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不及诸葛孔明,但谁能即此断言刘邦、刘备就是无谋的呢?就鲁庄公而言,他用曹刿,确有胆识过人之处。从身份看,曹刿不在“肉食者”之列,而庄分贵为一国之君,这一贱一贵能够超越森严的礼法等级走到一起,外因是国难当头,外患骤至,内因从曹刿一面说,是他感于匹夫兴亡之责鼓足了勇气,从庄公一面说,是他放下诸侯的架子,广开言路,不以身份取人,不拘一格,打破了常规。他让曹刿越过三“关”,实现“三级跳”——得以入见、纵谈国事乃至直接参与指挥。这样的大手笔,非具备超乎寻常的胆识、从谏如流的勇气、知人善任的眼光不可。因此,我方认为:单就慧眼识才、超常规破格使用曹刿这一点来看,庄公确有“远谋”。(掌声四起)

正方助辩: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么他为何病急乱投医,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和近臣的拥护上?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眼前的“近谋”啊!(众笑,掌声)

反方助辩:对方同学问得好,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庄公与曹刿的谈话看成他政治上昏庸无能的表现。我方恰恰认为这是他治国有方,政治上成熟的显示。不错,前两问两答,庄公说到了神,说到了近臣,但能据此认定他政治目光短浅吗?不能,因为这样的看法是那时的大部分国君都有的,庄公当然不能免俗。可贵的是,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他高于别的国君的地方,这正是他有“远谋”的具体表现啊!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对话过程中,不是庄公问计,曹刿作答,而是曹刿反客为主,一步紧逼一步,庄公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回答,其耐心、沉着及远谋不是于此尽显了么?倘若无视庄公精彩的第三次回答,只抓住前两次未能点出要害的回答,就断言他“病急乱投医”,那岂不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掌声)

正方助辩:我方很佩服对方辩友敢为庄公翻案的勇气,但很遗憾的是,你们热情有余,理智不足。请你们看看以下事实吧。长勺之战的前前后后,庄公的所言所行,丝毫显不出“远谋”的样子,有的只是处处被动:一开始“将战”,疲于应付,被动挨打;战斗伊始又急躁冒进,不知深浅就要“将鼓”;敌军一败,即“将驰”。请大家看看吧,这哪里像一位有“远谋”的三军统帅,倒像一只被掐去了头到处乱撞的苍蝇嘛!(众笑,掌声)

反方助辩:对方同学,你们只看到庄公“将战”“将鼓”“将驰”的无奈与被动,为什么看不到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从善如流的果断与气魄?从指挥过程看,庄公是主帅,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意见,庄公“将鼓”时,刿曰“未可”,庄公虽不明就里,却能惟曹刿谋略是从,用人不疑,胆识可谓高矣,谋略可谓远矣!齐军大败,庄公“将驰”,曹刿又曰“未可”,庄公先从后问,当机立断,正确发号施令,终于大胜。反推一下,若庄公故作深沉以显“远谋”,非要刨根究底,或顾及自己权威固执己见,都会坐失那稍纵即逝的战机,鲁军焉能以弱胜强?总之,战争中庄公的果断、从善压倒了被动、无奈,这是庄公有“远谋”的又一有力证据。

正方主辩总结:我方认为,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非虚言,文中庄公所言所行恰恰印证了曹刿的话。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作政治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曹刿的过人谋略,鲁国才险渡难关。正是这样一个缺谋少智的人物作反衬,曹刿的形象才显得光彩照人。与曹刿相比,庄公真的无“远谋”。最后要问对方辩友:你们认为庄公有“远谋”,那么曹刿的话错了么?(掌声)

反方主辩总结:我方认为,庄公确实是作为曹刿的陪衬出现在文中的,但是正衬,而不是对方辩友所说的反衬。鲁庄公是正面的人物形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有“远谋”。对方辩友问,曹刿的话有没有错?我方认为,当然没错,错的是你们,你们理解错了。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到底是指谁呢?结合全文,我方认为是指庄公周围的大臣,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大臣们受恩惠很多,“养兵千曰,用兵一时”,在国难临近时,理应为国解难,替庄公分忧。可是他们尸位素餐,不能为庄公设一计一谋,与不食君禄却为国建立奇勋的平民曹刿相比,他们这些“肉食者”才是反衬。(热烈的掌声)

语文文学曹刿论战教案篇八

1.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关键字:师:军队。伐:攻打。请:请求。见:拜见。

译句: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关键字:食:吃。谋:谋划。间:参与。

译句: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何必)要参与呢?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关键字:鄙:浅陋无知。远:长远地。

译句: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长远地谋划(深谋远虑)。

4.乃入见。问:“何以战?”

关键字:入:进入。以:凭。

译句:曹刿于是进入朝廷拜见鲁庄公。他问鲁庄公:“您凭什么(与齐国)作战呢?”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关键字:安:养。专:独自享有。

译句: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臣子。

6.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关键字:惠:恩惠。徧:同“遍”,普遍,遍及。从:听从,顺从。

译句:小小的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7.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关键字: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牺牲玉帛,这里是指祭祀用品。加:虚报夸大。信:信实(的态度),这里是指对神说实话。

译句:祭祀用的东西,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会用信实的态度对待神(对神说实话)。

8.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关键字:信:信用。孚:信任。福:赐福,保佑。

译句: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9.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关键字:狱:诉讼案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根据。情:实情。

译句: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我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合理裁决。

10.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关键字:忠:尽本职。属:类。以:凭。请:请允许我。从:跟从。

译句: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着这一点来打一仗了。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您一起去。

11.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关键字:鼓:击鼓进军。驰:驾车马追击。

译句: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军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12.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关键字:败绩:大败。驰:驾车马追赶。

译句:齐国军队大败。鲁庄公将要驾车马追赶,曹刿说:“不可以。”

13.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关键字:辙: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轼:车厢前的横木,作扶手用。这里做动词,扶着车厢前的横木。之:代词,指齐军。

译句:曹刿下车,仔细察看齐军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然后登上战车,扶着车厢前的横木,远望(败退的)齐军。

14.既克,公问其故。

关键字:既:已经。克:战胜。故:原因。

译句:战争胜利之后,鲁庄公问曹刿这样指挥的原因(取胜的原因)。

1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关键字:夫:发语词。一:第一次。鼓:击鼓(进军)。作:振作。气:勇气,士气。再:第二次。衰:衰弱,低落。三:第三次。竭:尽。

译句: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军),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16.彼竭我盈,故克之。

关键字: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故:所以。

译句:对方(他们)的士气耗尽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1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关键字:测:预测,估计。惧:害怕。伏:埋伏。

译句: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预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在那里)。

1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关键字: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留下的痕迹杂乱,远望他们的战旗倒下,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史实,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

2. 全文以齐鲁长勺之战(这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为线索,分三段,按战前、战中、战后的顺序来写。

第一段,论战前准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认清作战的前提条件——取信于民。

第二段,叙战争经过。写曹刿帮助鲁庄公指挥作战,适时反击和追击。

第三段,论取胜原因。写曹刿分析如何把握作战时机。(反击要在“彼竭我盈”之时,追击要在对方“辙乱旗靡”之时。)

3.全文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只在第二段中有少量动作描写),并在对比中刻画人物。

乡人事不关己,而曹刿则执意“请见”、“入见”,因为他对统治者有清醒的认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两相对比,突出的是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在讨论“何以战”时,鲁庄公认为打仗靠的是近臣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而曹刿则明确否定了这两个所谓的战前准备,引导鲁庄公认识到取信于民才是战争取胜的前提条件。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正确的战略思想)。

在战争过程中,鲁庄公不察敌情,急躁冒进,而曹刿则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帮助鲁庄公取得了胜利。两相对比,突出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战后论取胜原因,鲁庄公胜而不知何以胜,而曹刿则侃侃而谈战争之道,突出他善于把握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是贯穿全文的对比。

3.中心归纳:

本文记叙的是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前提条件,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突出了曹刿强烈的爱国热情,英明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