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颐和园心得体会 听颐和园课心得体会(大全5篇)

时间:2023-09-21 19:21:13 作者:HT书生 心得体会 听颐和园心得体会 听颐和园课心得体会(大全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升自己。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听颐和园心得体会篇一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关于颐和园的专题课程,通过这次课程,我对颐和园这座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便是我参加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们通过老师的介绍对颐和园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作,它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最高成就。经过多年的修缮和保护,颐和园得以保存下来,并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课程中我们还了解到,颐和园总面积达290公顷,其中镜湖面积约为540亩,占整个颐和园18.7%的面积。听到这些数据,我对颐和园的亲密程度也随之增加。

接着,我们开展了一次颐和园实地考察活动。在领队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颐和园的主要景点,如乐寿堂、奥秘园、宜芸馆等。在乐寿堂,我被其华丽辉煌的建筑所震撼,这对于建筑艺术的追求与充分展示可谓是完美的体现。在奥秘园,我们迷失在曲径通幽的景色中,仿佛置身于一个传说的仙境,感受到了无尽的宁静与祥和。我们还参观了宜芸馆,颐和园中最大的园林建筑,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敞篷楼阁建筑的奥秘与魅力。在实地考察中,我被颐和园独特的园林设计和细致入微的布置所感染,我深深地被颐和园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然后,我们参加了一次课堂讲座,了解了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们了解到,颐和园充满了中国古代园林特色,融入了乾隆皇帝对文人雅士情怀的追求,所以整个颐和园的设计风格显得含蓄典雅,富有灵性。课堂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众多小景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比如“大东沟”代表了乾隆皇帝的爱情故事。“十七孔桥”上曾经登过的名人足迹等等。通过这些讲座,我对颐和园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对颐和园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在课程的结尾处,我们展开了一次集思广益的讨论环节。每个人都积极发表自己对颐和园课程的看法和感想。有人表示颐和园的建筑风格带给他们深深的震撼,有人表示颐和园的人文内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讨论中,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觉得颐和园的保护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颐和园的保护工作中来。通过这次讨论,我不仅增长了知识,还结交了一些共同爱好的朋友。

通过这次听颐和园课的体会,我对颐和园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不仅深刻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还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更是一个展示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底蕴的重要场所。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关注、学习颐和园,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听颐和园心得体会篇二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近日,我有幸参加了颐和园的一次听课活动,让我对这座美丽的园林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会。通过这次听课,我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独特魅力,也对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

首先,在听课活动中,我对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颐和园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在这座园林中,汇集了中国传统园林中最精华的元素和文化。依山傍水、弯曲回环的建筑布局和精致独特的园门、廊、亭、楼、台、榭等建筑物,展现出中华古人在塑造园林空间时的优雅情趣和精湛技艺。通过听课,我更加了解了这座园林的价值和意义,也深入体会到古建筑和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其次,在听课过程中,我对古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古代园林的设计致力于塑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空间,以营造人与自然交融的美好境界。在颐和园的园林设计中,我看到了对自然景观的最大尊重和最精细的设计处理。湖水的弯曲、山峦的峻峭、石块的组合,每一处都能给人带来惊喜和享受。在园林的景观布局中,坡地、昆明湖、苏州街等元素的巧妙结合,以及“移步换景、享受自然”的观赏方式,使人的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和愉悦。通过听课,我深刻认识到了古代园林在设计中所追求的自然美和人文关怀,也让我对现代园林设计有了更高的期待。

此外,在听课过程中,我还对颐和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颐和园的修复工作耗时数十年,对园林内的建筑、植被和周边环境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修复。这不仅是对古代文化遗产的真实保护,也是对古代园林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发扬。通过听课,我深入了解了古代园林保护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只有通过对园林的科学研究和精细保护,才能让古代园林的价值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后,通过这次听课体验,我对颐和园有了更深的情感认同和亲近感。颐和园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和精神象征。它呈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作为一位中国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也感到责任重大。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这样的古代园林,让后代子孙也能够欣赏和体验到这样的美好。

综上所述,通过颐和园听课活动,我对这座园林有了更深的认知和了解。在音乐、文学等多个领域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古代园林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通过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让这些园林的价值得以发掘和传承,也可以让后代子孙继续享受到这样的美好。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珍惜和保护园林环境,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听颐和园心得体会篇三

这个暑假,妈妈带我游玩了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座落在北京的西郊,是中国保存最好的皇家园林,也是北京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我们是坐着游船去的,一路上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上了岸,我们先是顺着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来到了昆明湖边,昆明湖水面静得像一面镜子,湖水绿得像一块碧玉,湖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昆明湖上有一座石桥,导游说,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许多石柱,上面雕刻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小狮子。看着这些小狮子,我仿佛穿越到了二百年前,仿佛旁边都是宫女和太监,仿佛自己就是清朝的皇帝。

离开十七孔桥,我们继续往前走,就到了颐和园最有名的地方:长廊。长廊全长700多米,上面描绘了14000余幅彩画,是中国最长、最大、最负盛名的画廊。上面画着五彩的画,有花鸟虫鱼、人物、风景,每一幅画都栩栩如生。看着这令人赞叹的建筑,我不禁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所折服。由于长廊太长,我们的时间有限,只能遗憾地去别的地方了。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慈禧太后上朝的大殿。只见里面金灿灿的一片,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瓷器。殿外铜鹿、铜鹤、铜狮等动物依次林立,场面非常华丽。看到这些,不禁让我想起了甲午海战的惨败,如果用修颐和园的钱去买军火,说不定中国就会打败日本,台湾等地就不会被侵占。

参观完颐和园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次的游览可真让我长见识了。

听颐和园心得体会篇四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近日,我有幸参观了颐和园,并参加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听课活动。通过这次听课,我受益匪浅,深刻感受到了颐和园的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颐和园的古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古建筑是颐和园的精髓所在。在这里,每一个建筑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比如,看到了九龙壁,我被它精湛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所折服,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同时,听课讲解员还向我们介绍了建筑物背后的故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些古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技艺的杰作,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次,我对颐和园的园林布局和景观景色赞叹不已。颐和园占地广阔,有着丰富多样的景观元素。在听课中,我了解到颐和园的园林布局是依照《山水园林建设要则》和《风景园林建设标准》这两套古代风景园林理论进行设计的。园内山明水秀,林木葱茏,令人陶醉其中。四季景色各有千秋,春天的花海、夏天的绿草如茵、秋天的红叶和冬天的雪景,每一个季节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感和享受。尤其是颐和园的万寿山,它有如一幅山水画卷,吸引着我驻足观赏。这些美丽的景色使我从心底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

再次,颐和园里的文化底蕴让我惊叹不已。通过听课学习,我了解到颐和园是中国封建社会贵族文化的结晶,这里曾经是清朝高官贵族们消遣娱乐的场所。园内不仅有建筑物,还有雕塑、石碑、碑林等丰富的文化艺术品。听课中,我发现颐和园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座博物馆,融合了建筑、绘画、雕塑、文学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些文化艺术品蕴含了深远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是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最后,颐和园的讲解人员引发了我对学习和了解历史的热情。他们充满激情和耐心地向我们讲解了颐和园的历史和文化。他们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让我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们不仅仅是向我们传达历史知识,更是引导我们去探索和思考,激发了我追求知识的欲望。听完他们的讲解,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多的兴趣,并希望通过深入学习,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总的来说,颐和园的听课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参与这次活动,我了解到颐和园的古建筑、园林景色、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深刻感受到了这座古老园林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这次听课,我不仅加深了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也培养了自己的知识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我相信,这次经历将成为我宝贵的人生财富,激励我在未来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探索。

听颐和园心得体会篇五

下午,我们前往著名的颐和园,不巧,天气骤变,下起倾盆大雨,虽然打着伞,还是被雨打湿了衣服,感到有些凉意,爸爸赶紧买了一件简易的雨衣给我披上。

我们在东宫门下车,一下车就能看到一个高高的牌楼,正面写着“涵虚”两字,背面写“罨秀”两字,我不理解这两个词的涵义,妈妈说,“涵虚”两字大致是“湖波浩渺”的意思,“罨秀”两字大致是指园林清幽。妈妈还说进了园子就会深刻体会到这两点。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高悬的颐和园的匾额就是光绪皇帝的手书,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

进入东宫门往前行,便来到了仁寿门,迎面看到的五块太湖石叫作峰虚五老,寓意长寿。我最感兴趣的是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那只铜制麒麟,只见它脚下踩着个球,身披一件金黄色的铠甲,昂着头,神气的站在那里,像一位英勇的大将军。导游告诉我们,这只铜麒麟是圆明园的遗物,原来有一对,是在火烧圆明园的时候,丢了另一只。麒麟俗称四不象,是龙九子之一,象征吉祥富贵。接着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只龙和一只凤。奇怪的是,凤的脚下踩着江山和玉玺,而龙的脚下却什么也没有。原来,是慈嬉太后故意这样做的,因为,一直以来都是龙在上,凤在下,她想让龙在下,凤在上,所以故意安排做成这样的。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以前光绪皇帝被慈嬉太后软禁起来的那间屋子,透过窗子我看到了屋子的正中央有三个大字,上面写着“景阳宫”可是,奇怪的是,这“景阳宫”的“景”字上面的“日”字少了一横,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景”字是太后故意漏掉的,是慈嬉太后想让光绪皇帝永不见天日。哎,母子都要这样争斗,看来在皇宫里真的只有权势,没有亲情了。看完了景阳宫,我们又来到了慈嬉太后住的屋子。只见屋子里到处都是一口一口的大缸。导游介绍说:“这里面原来都是装新鲜的南方水果,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闻香气的,而且每天都要换掉。”“哼,慈嬉太后也太浪费了!”我想。导游还告诉我们,就连中国的第一盏电灯也是在慈嬉太后的屋子里呢。

出了院子,眼前一亮,只见昆明湖水天空阔、旖旎动人,实在是美极了。在雨雾中,远处的十七孔桥迷迷蒙蒙,若隐若现,湖中岛也犹如蓬莱仙岛,显得有些飘渺。我们撑着伞沿着湖边漫步,也有几分情趣。可惜的是大雨磅礴,我们不能泛舟湖上,也没法登上万寿山,只走了颐和园的七分之一,实在太遗憾了。妈妈安慰我:“不要紧,等天晴了,我们再来。”想到下次还要来游玩,我又兴奋起来。走出大门时,我忍不住说了一声:“改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