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6 15:26:53 作者:飞雪 毕业论文 2023年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实用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一

重庆文理学院教学部2009年组织的一次重庆市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专题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从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方面来看,涉及到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较多,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的较少。即便是有,也仅是个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作了一些尝试,如广告学、文秘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强调学生以作品、实作代替毕业论文写作,但缺乏深入的、整体性的研究。”[2]2009年10月,学校《重庆文理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要求各学院根据方案结合本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实施方案,由教学部审定后执行。学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精神,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单一,过分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创新,忽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我们从2009年9月份开始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现状调查,主要涉及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制度、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等方面。一共发出问卷122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单从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的态度,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占)支持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改革。同时学生也对采用何种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校经过毕业论文(设计)初步的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时间已经得到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规章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从指导教师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意识已经基本到位。但是对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到底该如何改革却仍然处于摸索状态。总体而言,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探索

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突出大学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将各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和素质要求,集中整合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活动中。引导学生系统整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组装”和提升,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该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手,确定受学生和教师欢迎并对学生专业能力有提升价值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本文将就如何进一步细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方式改革阐述初步的看法。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我们认为,从这四种能力出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为培养这四种能力提供多种方式任学生选择,构建以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检验科研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并不是学生从此不用写学术论文了,对部分有意于考研或者学术研究的学生,我们仍然需要检验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针对以往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思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将学术论文写作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大一入学开始,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作业、考试中都可结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如何选题、如何找资料、如何确定框架等的训练[2]。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从大学入学起就可以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科研的兴趣。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近当代文坛,注意当代文学创作的新动向,参与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现实作直接发言”[3];同时要关注新的语言现象,对生动活泼的语言世界作出解释。这样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毕业创作检验文学创作能力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应该对部分有意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创作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专门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学创作可能是一种兴趣爱好,因此在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过程中,应给予这一部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将4000字以上的文学原创作品,已经发表的可以直接参加答辩,没有发表的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通过后参加答辩。学院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同时讨论确定文学原创作品发表的级别以及学院鉴定的标准。学生入学时即向学生公布,引导部分文学爱好者从大一开始就规划自己的文学创作,四年磨一剑,在导师的指导下打磨自己的作品,或许在毕业时真能出几篇佳作。

3.毕业展演检验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诸如讲故事、诗文朗诵、话剧表演、相声表演、小品表演、口语辩论等。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组成毕业展演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如表演一个话剧或话剧片段,表演一个相声或小品,朗诵诗文或讲故事,也可以组成攻辩双方开展辩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在毕业前夕,学院集中组织全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展演,指导教师或者专家根据学院建立的毕业展演评价标准现场组织答辩。以毕业展演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检验该专业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的能力,体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院也可以此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品牌。

4.毕业设计检验实践教学能力毕业设计主要面向部分有意于从事语文教学的学生,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即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可以此建立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设计要求撰写文案策划参加开题,通过后开始实做。在答辩环节,要求现场展示,学院组织答辩委员会观摩提问。此模式目前已经在我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试行,有36名同学选择语文教学实践为毕业设计选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选择小学语文教学的占10%,绝对多数人选择中学语文教学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很明显地显示出对未来的职业定位,多数同学表示,选择毕业设计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特色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二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三

摘要:会计专业课程的教与学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本文将高职院校教与学的活动开展从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浅析,来表明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专业 教与学 主体 目标 内容 手段 评价 反思

0 引言

会计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业语言和工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源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及信息技术革命对会计发展的深远影响,促使会计实务处理要求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面临会计岗位工作重心的转变,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提升,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获取先进的会计理念、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主要途径就是接受高等学校的正规会计专业教育,使之符合会计国际化的思想和社会需求。很显然,大学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与学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且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实践过程中。

1 教学主体

如果说教育有逻辑起点的话,应该是教与学的活动及其关系。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教与学的活动和关系有着先后的逻辑顺序,正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才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处的人际关系就是教师与学生。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师学术技能充分发挥的场域;从学的角度看:是学生首脑并用掌握知识的开端。说到会计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仍然是贯彻“以教师为主动,学生为被动”的教育思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来进行开展的,教师仍然注重强调课堂讲授,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积极地思维,不会动手去操作,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背离,能力和素质也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那么首先要认识和了解会计是干什么的?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如何?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会计知识和业务能力?会计工作需要使用什么类型的工具(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等)。会计教育就是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关爱于学生。“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活动中的行为主体,具体包含:“教给谁”、“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由教师在课堂上来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并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情景教学和互学互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进一步落实“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教师单纯注重“教学”向突出“导学”而转变,这样即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以“主体”的身份来强化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同时让学生提早接触实践,发挥实验教学的成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应该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学习规划,以此来确定自身在学习期满时有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走向社会后成为国家的栋梁。

2 教学目标

我国各高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和自主权,但都是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质量框架下提出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求,向社会输送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凡开设有会计专业的综合性高校都会围绕专业知识的构建、学生智力的认知、核心技能的掌握、管理水平的提升、实务操作的能力等各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相对于高职教育的会计专业来说,要求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具有学识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第一,具备扎实的职业基础知识: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应用数学等;第二,掌握一定的职业核心知识:如财务管理实务、统计学基础、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出纳实务、财务软件应用等;第三,熟悉职业拓展知识:如计算技术、涉外会计、酒店会计、银行会计、商业会计等。

能力要求 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求具备相应地职业基础能力:如在校期间取得英语应用能力a级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级证书;具有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其次要求拥有坚实的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会计领域业务核算、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会计信息来预测前景,参与决策、规划未来和控制现在的能力;能够胜任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管理工作,具有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如点钞、核算、记账、会计体书写等)。第三要求熟练职业拓展能力: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熟练应用办公设备及进行日常使用和维护;熟悉各类财务软件的运用;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调研、策划能力。

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身心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体育、卫生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高职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拥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职业素质要求学生不仅要热爱会计专业,具有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从事会计各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韧劲;有较强的协调与组织能力,并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共事的能力。

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礼仪和社交能力,具备一定的音乐、书画、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3 教学内容

在新修订的会计专业培养计划中,专业基础课程有:经济数学、基础会计、统计基础、经济学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等;专业技能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等;集中实践课程有:计算机技能培训与考证、出纳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会计模拟实训等。由此看来,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入门教育是基础也是关键,那么应该把它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教与学。

从认识和了解会计开始,重视入门教育 在社会大环境下,为解决经济生活中的诸多现象,需要运用怎样的会计知识,熟悉什么会计方法,以及学生选择会计专业后需要学习什么课程、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在校期间如何学习、如何选课、如何完成课程作业,如何获得学习援助等,都将成为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当新生跨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入门教育课程,首先要让学生对会计的概念、方法、记账、核算等都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基本了解。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第一个专业岗位就是出纳,因此“出纳实训”同样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入门教育课程。通过“基础会计”课程的入门理论学习,伴随“出纳实训”课程的入门实际操作,对于日后毕业生胜任出纳工作,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会计专业知识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认知规律都是遵循层次化的,相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的传授和以及对学生的培养,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技能水平,基本上都是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难度加深的教育理念。

如“财务会计”课程的安排,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往往只是学习“基础会计”,这里包含了基础会计和基础会计实训两个部分,这门课程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会计要素、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而奠定基础。

到第二个学期,就要学习“中级财务会计”,同时还要求有会计技能训练、会计仿真操作。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熟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业务处理、了解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熟练编制汇总会计凭证、登记各类总账和明细账、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使用的文字教材以某一机械加工企业的经济活动为背景和对象,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完成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将枯燥的会计工作室场景化、直观化,犹如学生身临其境一个会计实体去感受会计实践活动,当然,这种仿真训练,可以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来完成,即给学生提供一个身临会计岗位,当一回会计的亲身体验。

最后阶段还要学习“高级财务会计”,此时要求学生在连续学习了会计专业知识以后,应该进一步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处理、资产减值核算、或有事项分析、债务重组、借款费用核算、外币业务、所得税计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等等。尤其到后一阶段,让学生更加熟练掌握财务会计的核算技巧,侧重教会学生思考和运用,并进行实践和研究。

课程内容注重于专业知识与技术方法相结合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中,有一部分的课程是跨学科的有效融合,比如:“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会计电算化实训”,指导学生将财务报告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来完成,从中分析资产负债表的各个要素;还可利用计算机建立饼状图形来分析负债和权益结构,通过比较提出合理的、最优的融资决策建议;训练学生上机实践,使用规范的格式及熟练地计算机处理财务数据,巩固单项实训中掌握的各个模块操作技能并且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凭证打印、简便准确。

通过教与学,还可以把经济数学、统计学基础、审计学原理等课程与会计知识联系在一起传授给学生,不仅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模型在会计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更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运用数学模型使学生对会计基本框架和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表格数据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更加体现出数学和统计学是整个会计工作的计算基础。

会计课程科目设计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衔接和协调 “双证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所接受。让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与自身学习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显然对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是一种新的严峻挑战。当面临就业问题时,用人单位就会向毕业生提出“是否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者是“助理会计师职称证书”。相对会计岗位而言,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同时要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换句话说,其实也就是上岗证,如果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就好比驾驶员没有驾驶执照不能开车一样,就无法上岗从事会计工作。因此,许多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就加入了要求学生毕业时一定要取得各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并且在课程科目上将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紧密衔接在一起,比如:课程学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与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重合,使学生既节约了学习时间,也可一科两用。课程科目和考试科目两者协调还加上一定的优惠条件,如毕业时凭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抵学分。

4 教学手段

会计课堂教学的方法应当从程序性和技术性的教学方法向概念性和问题式方法转变,强调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答案以及如何掌握学习技巧,由此将会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操作贯穿起来,学会实践操作,举一反三。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首先可从感性认知着手,然后再由理性认知开始,最后到实践操作为止,完成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从入门熟悉的过程。

当新生踏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会计的基础知识教育,绝大部分同学(除开少数职业高中的对口会计专业学生)几乎对会计没有任何概念,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到学校所在的财务部门参观考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到一些大型的公司参观。让学生对会计是从事什么工作?为什么要分成会计和出纳岗位?主要职责是什么?怎样进行实际操作?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是怎样由会计来进行反映和监督?有了这样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提升。

有了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进入第二阶段的理论学习,学生自然就不会感到十分陌生。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牢牢把握会计专业知识的总体框架结构,注重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着重讲解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点,通过浓缩章节、归纳中心、案例分析、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重点答疑、例题练习、课后作业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动手、探讨分析、思考练习的各项能力。

在现代化教学中,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的教学工具,也是教师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ppt课件,通过课堂的幻灯演示,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图表更加生动、表格计算直观、数据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课件展示可以鼓励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注意观察如何进行正确地填写各类表格,怎样掌握数据之间的相互联系。

当进行会计单项或会计模拟实训时,教师要积极运用模拟教学法,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于一个会计实体核算的情境中。如教师把企业中的供产销各个主要生产经营部门的所有工艺流程中所需要的各种凭证、表格、账簿、单据等都收集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运用这些实物,完成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的各个步骤,模拟会计实际工作,从企业筹资活动的开始,组织生产供应、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资金回收等各个环节,首先审核原始凭证、再根据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对账结账,最后是编制会计报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要求学生准确核算收入、费用和利润,检查实际收支结余的数据是否与记账凭证上的数据相吻合,能否做到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如果不符,是何原因?要求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努力实践,正确使用会计体书写支票和凭证,牢牢掌握会计的基本操作方法,最终实现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5 教学评价

对于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评价,分为三种途径:第一是由学校教务处派出检查组分别对课程责任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学、期中、期末)进行抽查:从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等方面检查评分;第二是由全体学生对专业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考核评价:从着装、语言、板书、表述、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评价项目来为教师测评;第三是由行政部门为其教学工作打分;很显然,最后的总分应该就是三者的综合。另外,任课教师也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如上课迟到、缺席、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等情况进行评价,一般而言,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占学生考核成绩的30%,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70%,这样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健全了考试和考核机制。对于学生来说,修满学分不再仅仅局限于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平时的表现计分也十分重要。

6 教学反思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讲授专业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重点、难点、知识点,其他时间用来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主获取资料分析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积极思考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和探讨,并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方法。

在教与学的氛围里,教师不适当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态度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并诱导学生肤浅地学习,掌握的知识不牢固。相反,有效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态度、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会鼓励学生深入地学习,喜欢这个专业,热爱这项职业,从而学习就有兴趣,思维就会敏捷、实践就有激情,工作就有成绩,能力就会提升,事业就会进取。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市场环境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众多企业在向现代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西方国家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对完善,很早就开始了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已经相当成熟,我国应加快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丰富会计学战略管理理论。

关键词:管理会计;战略成本;竞争优势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生产力迅猛发展,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企业制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才能适应这种巨大变化。

职能管理模式在客观环境的变化冲击下,向战略管理转变。

传统管理会计也受到来自知识经济的挑战,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这种需求下出现、成长和发展。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

(1)战略管理会计的起源。

20世纪5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还处在起步阶段,只是单纯地关注企业内部信息,并没有将眼光放到企业外部环境,市场环境还处在一个相对平和的低级阶段,企业还没有进行战略规划的管理思维。

但是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社会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剧,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企业的经营思维和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在这种变化中孕育的。

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后,消费者对商品服务的需求有了很大变化,虽然世界总体经济水平得到提高,但随着跨国企业的兴起,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时代。

(2)管理会计的局限性。

市场和外部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企业自身也发生了变革,这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冲击是无可避免的。

这就对管理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根据环境的变化更新自己的理论观念,创新实践方式,战略管理会计正好可以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点。

二、战略管理会计相对传统管理会计的优点

(1)统筹性。

战略管理会计不同于传统管理会计局限于单一企业这一狭小空间,而是更多地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特别强调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与计算。

为了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注重从竞争地位的转变中把握企业的发展态势,力求企业利益最大化。

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企业发展问题,不去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而是统筹全局,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企业,有时壮士断腕也毫不犹豫。

(2)实时性。

新经济时代既是高新技术时代,也是信息化时代。

在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下,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只会更加残酷。

为了避免因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动态需要更多的掌握,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为决策提供实时信息。

(3)长期性。

随着高新技术的应用,企业的生产成本开始大幅降低,特别是人工和材料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而前期的科研和固定费用开始大幅增长。

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本无法适用这种生产方式,不能单一地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而是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否则将会对企业发展产生误导。

传统管理会计只注重内部数据的核算,往往忽略外部环境,只能制定短期的发展计划,没有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往往使企业丧失竞争优势,不利于企业竞争战略的调整。

三、战略管理会计与传统管理会计的区别

战略管理会计改变了以往传统管理会计单一依赖企业内部信息的弊端,而是对企业外部信息进行汇集和整理,为企业高层进行战略决策提供必需的.信息支持,以达到持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目的。

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是战略管理,企业管理者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协助其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战略管理会计会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多种可行的战略选择,让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择。

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十分重要,战略成本会计就是对成本管理进行战略上的功能扩展。

不同于传统的思维视角,战略成本管理注重成本管理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以及战略环境,在战略层次方面全面掌控企业成本结构,为企业在长远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传统会计无法很好地分配和利用企业资源,无法在整体上为企业取得战略优势,单一地追求眼前的利益,并不会去考虑某个项目是否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协调。

而战略管理会计则认为成本和收益是不能量化的,也就是无法用货币来表示,而是通过长远的战略考量来制定企业发展战略。

传统管理会计在项目投资中,不会去考虑项目执行中遇到的风险,这种做法明显不科学,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风险,不仅存在于市场环节,在整个项目执行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风险。

战略管理会计则是通过战略投资评价矩阵来克服这种不足,考虑企业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四、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后,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带动了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也促使企业必须加深与外界的信息互换和交流,因为企业的生命并不能由自己完全掌握,而是要依赖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也开始学着变革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取消传统的量产的大众化产品,开始进行个性化服务,通过私人定制来获得市场主动;开始重视人才,因为资本已经不能限制一个企业的发展,企业陷入瓶颈往往是因为缺乏人才,新经济时代不同于传统制造业,传统的企业里,人才的优势并不明显,而在新的环境和机制里,人才优势被无限放大,成为企业生存的重中之重。

延长营业时间,极富人情味的服务为其赢得了大批储户,这就使得招商银行在战略上取得了优势,随后推出的一卡通服务成了招商银行的问鼎之战,通过对竞争对手的详细分析,招商银行准确定位,正确的把握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难发现,企业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资金和规模,分析对手的竞争优势,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当今企业取胜的不二法门。

时代的发展催生了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虽然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企业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更多的企业会接受战略管理会计这一理念,为自己企业的战略发展找寻决策支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主动权。

参考文献:

煤炭储运有限公司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研究.天津商业大学,.

2.吴庆暄.战略管理会计在证券公司的应用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五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明确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南华大学是一所涉及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艺术学等9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地方高校,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制定了科学、合理、严格、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章制度、质量标准、管理规范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全方位保障机制,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精力投入不足。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每个指导老师带7~8名毕业生是常见的现象,在某些学院甚至可以达到一个老师同时带10多名毕业生。此外,指导老师还要承担繁重的理论教学和科研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老师们缺乏带教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很难到位。

3.学生缺乏科研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本科毕业生论文实施包括选题阶段、实验阶段、论文撰写3个重要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本科生论文写作水平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科技论文写作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缺少搜集和利用资料的能力,也缺乏对研究对象的了解、分析、思考,因此大大降低了论文质量。

二、提高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途径

1.建立和健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在主管校长领导下,实行校、院、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校级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解决场地、设备器材和经费,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保障;制定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负责组织对各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与评估,将检查结果、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各学院和相关部门;组织校级公开答辩等。院级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负责贯彻执行学校有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及相关规章制度并向学生宣传,制定本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细则,协调解决各专业教研室提出的问题;选配指导教师,并组织对初次指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审查全院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制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标准和办法。专业教研室负责拟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编写《毕业设计(论文)大纲》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书,对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负责;考核指导教师工作质量,把握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和质量;组织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事务,定期将学生考勤情况汇总报学院。

2.建立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制度。在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学校采取随机或定期的方式对全校的毕业设计(论文)情况进行检查。前期,检查的重点是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设计(论文)的场地等情况。中期,检查的重点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情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指导等情况。后期,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各学院的评分等标准。学校检查采取到毕业设计(论文)现场检查、组织学生开座谈会、查看学院(指导教师)考勤记录、抽查指导教师的检查记录本、抽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资料、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校级公开答辩等方式。

3.建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制度。我校采取校级公开答辩、院级公开答辩和小组答辩三种形式。毕业答辩工作由校级答辩委员会和各学院毕业答辩委员会主持。校级答辩委员会由教学副校长及相关专家组成,院级答辩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及专家5~7人组成,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1人。答辩委员会可决定组成若干答辩小组具体负责答辩工作。答辩委员会委员及答辩小组成员必须是讲师以上(或相当职称的科技人员)的人员担任。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毕业设计(论文)正稿和设计图纸,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评阅意见,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答辩会,先由学生介绍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然后学生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时间一般为15分钟。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依据评分标准,确定每个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评语和成绩。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毕业设计是高校本科教学期间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既是对在校大学生所学知识的最后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实践程度,为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今天的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模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企业与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迫使许多高校开始思考原有的办学模式,不得不改革传统象牙塔毕业设计模式,寻求毕业设计与社会实践接轨的途径。而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学校与企业的最佳对接形式成为高校增强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最佳模式。

1 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设计选题虚拟化,缺乏实践性

目前,很多高校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采取导师指定或学生自选课题,这些题目和企业项目无任何关联,选题不能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多以理论为主,实践性、针对性不强,且目前的毕业设计(论文)基本在校内完成,最终只要完成论文部分即可,依然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提升。有些高校甚至通过毕业考试的形式完成对毕业生资格的考核,完全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论文)的地位正在下降

缺乏以企业为依托的毕业设计容易进入全面的概念化状态,没有实际应用价值。很多高校都在讨论由于毕业设计质量的下降以及毕业论文大量出现重复和抄袭现象而取消毕业设计(论文)。原因之一,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毕业设计无形中成了学生的负担,学生敷衍了事。毕业设计(论文)成了一种形式,渐渐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另一个原因便是毕业设计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目标相去甚远。

2 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本科毕业设计,无论从选题、指导还是硬件设备等方面,都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了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使毕业设计(论文)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又能保证毕业设计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进人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选题依托企业项目,提高毕业设计实战可行性

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是很多高校正在尝试的教育模式,依托企业项目为选题对许多毕业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对企业实际项目的兴趣远远大于自选虚拟题目,经过实际项目的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学到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选题质量得到保证。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并在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对高校培养方案的实施更具应用价值。

校企合作改革毕业设计模式,促进校企双赢

企业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的同时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协作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的毕业设计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和需要,实现毕业设计题目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企业成为整个过程中的主体,依托行业实践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双师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由单一的学校导师制转变为校企双师制。该模式既提升了毕业设计质量,又增强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优势,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毕业设计模式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成为今天国家和高校关注的重点之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希望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因此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和社会各界企业单位的联系,积极鼓励学生在企业里面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种校企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提升质量,另一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加深企业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用毕业设计的方式搭建学校与社会、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让企业更加了解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缓解一定的就业压力。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七

【摘 要】 改变高校 会计 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是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通过会计专业大学生专业素质模型的构建,从专业基础素质、专业应用素质、沟通与团队素质和适应与拓展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就业能力。文章提出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会计专业; 素质模型; 就业能力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2008年全球性的 金融 风暴爆发以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变得更为困难,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术界自2002年以来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从政府、 企业 和个人三个主体来分析其原因和相应的对策,对于大学生个人的对策热点在于分析其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对于财务会计类大学生来说,提升其就业能力主要考虑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就业能力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模型。

(一)会计专业大学生的主要特点

在具体课程设置方面,一方面,所有 会计 专业大学生应学习基础的人文社科和 自然 科学 基础知识,锻炼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会计专业院系应当扩大选修教学内容,一个专业除其主干课程以外,应允许会计专业大学生对课程选择、知识组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要尽可能努力减少必修课,增多自选课程。在教学过程方面,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引领、提倡学生锻炼全面培养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同时有意识地添加课本以外对增强学生能力有帮助的内容。

(二)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来提升专业应用素质

会计专业专业 教育 应是校企合作的典范,校企合作机制是一种以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应用素质和提升就业能力为重点,合理利用学校和 企业 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习操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校企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市场 经济 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

(三)通过合理引导学生提升沟通与团队素质

一方面,高校的合理引导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实训环节上。在教学模式上,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通过虚拟的实践场景来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训环节小组集中实训的方式锻炼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在此过程中要求指导老师通过合理分配小组任务并且要形成团队激励机制。另外,第三课堂的开辟,如团体辩论赛、班级 体育 比赛和模拟招聘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提升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素质。

另一方面,社会和家庭的合理引导。社会环境和政策可以对会计专业大学生提升沟通和团队素质构成一定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个相互信任、高效协作的团队,只凭借个人力量,即便个人能力再强、智慧再高、表现再完美,也很难以一己之力创造奇迹。家庭需要进行合理引导多让会计专业大学生融入社会,多与人交流,使其学会宽容、学会协作、学会做人。

(四)通过改革就业教育来提升适应与拓展素质

改革就业指导教育的核心是以职业规划理论来指导会计专业大学生就业。会计专业大学生入校后应通过科学的指导主动定位自己,了解社会环境,确立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不断评估修正目标,最终定位较为理想的职业。就业指导课程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阶段即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目标确立、实施策略及评估修正等内容。在提高适应环境能力方面,老师一方面要帮助会计专业大学生实现认知自我和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充分了解社会整体需求动向,充分认识社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提升自我发展素质方面,老师需要帮助学生确立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帮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外,帮助学生评估修正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八

成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会计专业人才,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目前中职学校在会计模拟实习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我以一个中职学校会计教师的角度观察目前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中职会计模拟实习教学的现状

会计模拟实习是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都开设的课程,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门课程,促进会计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培养适应会计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会计模拟实习课程是通过模拟某个企业的某个会计期间,选用整个月份的全部经济业务,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从最开始的建账到最后的出具会计报表的一整套账务处理,中间包括对经济业务的判断、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对记账凭证的填制、对账簿的登记,以及月末的对账、结账、编制月度会计报表、全年的会计报表等。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会计实训中无法体会会计实际工作的真实感受,学生把模拟实训当成完成一项大型综合性的作业,学生在会计实际工作中,各项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够到位,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中职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会计模拟实习的课程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

整个会计模拟实习过程涉及庞大的会计数据、繁杂的会计处理过程。

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会计处理上交的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作业来体现自己的会计综合能力。

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比较单一。

在考核上,没有过程考核,仅仅是采用以往的期末终结性考核,或者是依靠教师把相关的凭证和账簿等收集上来检查。

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学习态度、思考、操作过程都得不到评价,也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更无法获得在实训过程中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岗位工作体验,有些学生甚至为了完成任务,在实训结束前匆忙借同学的凭证和账簿抄完就了事。

最后的成绩得分不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学生在其中所耗费的心神,从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对待模拟实训学习上存在马虎应付的现象,缺乏应有的会计严谨性

会计这个职业由于其具有特殊性,对会计从业的人员职业素养要求格外严格。

除了要求做到诚实守信、洁身自好外,还要求在账务处理时养成严谨、细致的会计工作习惯。

在模拟实习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待模拟实习课程中的各种单据、账簿满不在乎。

单据、账簿的涂改、遗漏现象比较严重,即使是被老师指出来后,学生也是抱着下次会注意的轻视态度对待。

甚至学生对于数据上的错误,也是开玩笑一样一笑而过,并没有真正放在心上。

这些行为,都表现出学生缺乏应有的会计严谨性。

2.教授会计模拟实习课程的一线教师缺乏实战经验

(1)学校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会计实践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单一的理论型教师是很难承担起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实践性教学的思路不光来源于理论,更主要的来自于实践经验。

目前,绝大多数中职会计教师没有从事过会计实践工作,大都是从学校毕业之后就直接走上了教学工作岗位,并没有真正的会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会计操作技能和经验。

因此他们在会计教学中,往往局限于课本知识展开讲授,对照教材讲实训,讲解不透彻,操作不到位,实训教学力不从心。

教师的会计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会计实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影响到实训教学质量。

(2)学校无法引进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会计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

经验丰富的老会计,或者是长期在会计师事务所或税务师事务所工作的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等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账务处理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如果能够把他们在现实做账中所积累下来的经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教授给学生,将对学生学习会计实训起到很大的帮助。

然而,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无法引进这样的人才。

学校要从这些单位机构中聘请人员到学校给学生传授会计知识和经验,首先受到的限制可能与学校临时教师外聘的政策机制有关,让学校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持。

而且,学校因工作性质的关系,与这些机构没有交集点,无法建立长效机制,即使因教学上需要的迫切性,也只能通过教师的个人关系寻找帮助,但毕竟长贫难顾,一两次的传授也起不到太大的效果。

即使解决了以上问题,还会因为那些会计专业人员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由于不是教学人员,而不能使传道授业解惑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学校缺乏应有的硬件设施及条件

(1)学校没有配备会计实训室或会计实训室形同虚设

由于资源的分配问题,只有少数的中职学校配备了设施齐全的会计实训室,大多数中职学校没有配备会计实训室,或者是会计实训室设备缺乏,只有一些简单的桌椅、会计职业规范、岗位职责以及各岗位工作流程图等形同虚设。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这样的会计实训室甚至是教室里进行模拟实习,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同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相差太远,起不到模拟实习的作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是显而易见的。

(2)没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

即使校内的会计实训室配备再齐全,还是同现实的会计环境有一定的差距。

学生从学校出来后直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在工作方面和心理方面仍然不太适应,这就给学生和工作单位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果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去一些真实的公司或实践基地进行实训,教师从旁引导,将对学生将来快速融入会计岗位起到很好的作用。

然而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没有这样的单位或实习基地供学生进行实训。

三、对中职会计模拟实习教学的一些建议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九

管理会计是一门以管理学为基础,结合会计学的评估、预算、控制、考核等来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及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的综合性学科。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带来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办学效益,则必须强化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通过将管理会计理论及实践方法运用到高校经济活动全程,降低其财务风险,进而实现有效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成效的目的。

纵观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发现,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当前,在我国多数高校经营办学过程中存在只重办学成效、忽视财务管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对财务管理工作仅停留在表面的记账、工资报表、报销明细等方面,而对学校其他资金收支情况未能真实、有效地记录和反馈,财务管理意识普遍较低。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对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也较为缺乏,办学过程中的一些涉及资金决策方面工作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和管控意识,一味地求大求全,最终导致财务风险不断积累。

(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中都已经建立起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缺乏有效論证。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沦为虚设。另外,在财务公开方面不透明、监督不充分等问题,也是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缺陷的主要表现。

(三)财务行为规范性不足

前文提到,在高校财务管理现状中存在对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一些不规范的财务行为频发,影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比如,一些学校效益部门现金收支核算为实现自动化转账模式,滋生“坐支”行;票据管理缺乏规范性,致使收入不入账行为频发,且难以审计等。这些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加剧了高校财务管理的风险。

(一)管理会计能为高校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高校想要进一步发展则必须通过融资来扩大办学规模,在这一过程,既存在效益,又潜藏风险,若投资决策不利,则很可能发生融资风险。管理会计理论所包含的投资决策方法能够为高校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使其在理财、结算、信息反馈等各个方面都能科学、规范地推进。

(二)管理会计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高校财务管理不统一、资金利用率低等是普遍现象,利用管理会计理论将高校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在根本上控制各项收支的规范性,不仅能为高校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三)有助于细化高校财务管理

管理会计理论中包含责任会计内容,通过责任会计,能够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细化,同时规范各类财务行为,既解决了过去“吃大锅饭”的问题,又提高了高校职工的积极性。

(一)建立与实际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及实践方法主要基于企业经营实践经验总结得来,而高校的财务管理毕竟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应用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方法时,应当充分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探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构建以责任会计为监督,有效落实各部门责任,并实现从全面预算与成本管理角度对财务进行有效管理的体系框架。

(二)积极改进财务管理方法

高校领导要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财务规范化管理意识,积极改进财务管理办法,做到将管理会计理论运用到高校财务管理全过程,以此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进一步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快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高校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财务信息数据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对此,高校应当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查询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实现对学校收支情况的实时查询与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以遏制资金不合理使用的行为。

(四)强化管理会计队伍建设

现阶段,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所面临的各类财务风险也随之提升。如何有效管理和控制财务风险,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重点内容。管理会计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执行者,其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高校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对高校领导决策财务相关问题产生直接影响。从我国各大高校管理会计队伍建设情况来看,队伍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低下等是突出问题,对此,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会计队伍建设,通过开设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关的教育课程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升和优化高校管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财务管理能力,促其实现从“报账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

会计专业的论文题目篇十

实现因材施教,首要便是明确分层标准,而要明确分层标准,教师要对新生有初步的了解。通常情况下,由于新生刚入校不久,还没有接触过专业理论知识,不能以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作为分层标准,而是采用文化课的成绩作为依据。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再通过模拟考试重新划分,以学生专业课成绩及表现合理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其次,布置合理的分层教学任务,制定科学的分层教学目标。在将学生合理划分后,教师应根据分层为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制定不同的目标。针对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教师用着重要求其掌握应职所需基础知识与技能,使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针对处于中和较高层次的学生,除了要求其掌握基本技能外还要进行额外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以此为目标进发,为学生将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中专院校会计专业通常为三年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表面独立却又联系紧密的多个层次,分阶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保证在时限内完成。教学内容的分层虽任务不同,但不能松懈,对于会计专业所要求掌握的必修课程必须严格进行。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必修课的同时还可加入部分额外辅导教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实施分层教学,使层次较低的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增加较高层次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物操作的熟练度,可谓一举多得。实行分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而开展,有效避免学生之间因理解能力差距而造成好学生越来越好,而后进生越来越差的尴尬局面。也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充分激发,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全面培养中专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观、价值观,使其成为满足现代社会要求并为社会作出贡献的综合性人才是中专院校的育人标准,也是中专院校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从教育和教学两方面进行,双管齐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专生普遍存在认知能力不足和意志力弱等特点,因此,教师应将这方面的培养放到教学目标中。在教授其专业知识之余,还要着重培养非智力因素,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使其能更好地从事将来的工作。

做好课前备课工作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前做好备课工作,并在其中体现出授课的层次性,使分层教学模式更有效。首先,教师在备课阶段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之余,通过自身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将支撑点放到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身上,兼顾优等和后进生,为处于较差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具体来说,则是将处于较高层次学生的教学重点放到练习中,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提升自身独立思考与学习的能力。而针对处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则将教材内容进行精炼,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教材基本知识与技能运用能力;面对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则要降低要求,要求其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本概念。此外,教师还能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专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练习与测试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与测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并且分层教学同样适用于上述两个阶段。在练习阶段运用分层原则,将问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学生则根据自身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无论选择何种题目都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在设计问题阶段要凸显出问题的层次性。其一,以全体学生为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均要掌握基础练习;其二,在基础内容上需要稍加思考的问题,此类题目适合处于较低和中等层次的学生;其三,针对处于较高的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以此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也让练习的有效性得以体现。在测验阶段,分层同样重要,可采用与练习相同的分层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在中专会计专业中运用分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