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指南用指南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时间:2023-09-17 22:56:03 作者:MJ笔神 心得体会 最新学指南用指南的心得体会(精选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学指南用指南的心得体会篇一

历时两次,8月15日金太阳教育学习考察,听了两位教师有效课堂学习指导讲座。同时,8月26日下午,在学校多功能厅听取了湖北大学教育科学院叶教授的有效课堂教学指导的讲座。这些讲座,带者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对人才培养的深刻反思;沐浴创新教育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学习;展示着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聆听这些讲座,让我再次感受到,新课改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赋有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有效学习的根本目标——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

学习中体会到,有效课堂学习的实现,教师依然要做到: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人才需求,需要新的学习指导模式。新的学习模式,需要新的学习理念,学习指导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的目光看见的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单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简单发展。教师的每节学习指导必须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通过学习指导模式的建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与充分的想象中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脑袋用活,把思维打开,贯穿经验,敢于质疑,富有开拓性、创造性地学习。在学习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发挥理性指导与感性实践相结合的双效学习机制。

3、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教师要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由“工匠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要由学习过程的指挥者、传授者、说教者、解惑者向参与者、启发者、引导者、促进者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学生由知识的存储器向知识的筛选器转变,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学手段由传统的教学生学向现代的让学生学转变,由传道、授业、解惑向悟道、自学、探究转变。

教师的三个转变既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是教育实践策略的转变,实现这些转变是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必由之路。

4、实现有效学习,教师还应该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1、教师的教育观念日趋完善,教师熟悉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以教材为导案启发拓展。课堂角色发生的变化,让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以及学生的经验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合作与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交流、互动让教师看到了自主学习课堂的生命与活力。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起到了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自学、合作、创新、探究、实践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指导下的有效教学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有效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潜力与活力的终身发展人才铺路。

学指南用指南的心得体会篇二

近年来,“修身”一词越来越受到关注,相信大家都曾听过这个词,但它究竟是什么?其实,“修身”就是指通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净化,达到精神上的完善和提升,从而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份详细的“修身指南”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自己,为自己的成长提供方向。在本文中,我将分享自己的“修身指南”心得体会。

第二段:了解自己

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我们需要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有些不良习惯,比如拖延、抱怨、自卑、消极等等。这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当然,我们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比如乐观、上进、善良、勇敢等等,让它们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三段:确定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坚定前行的决心。通过制定目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确定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实施。长期目标是人生的总体规划,比如职业规划、家庭规划等;而短期目标是在长期规划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长期目标而制定的具体目标,比如读书、锻炼身体、提高技能等。只有坚定地朝着这些目标前进,我们才能朝着理想生活的方向迈进。

第四段:锤炼自我

“锤炼自我”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工作、锻炼、旅行等方式来提高自己。学习是提高自己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它可以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工作是实践的过程,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锻炼可以使我们身体更加健康,提高精神素质。旅行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论是哪种方式,我们都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才能取得真正的收获。

第五段:总结

“修身”是人生的一种必经过程,通过自我认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己,更自信、更坚定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制定清晰的目标,锤炼自我,不断完善自己。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我们才能走得更远,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希望大家都能拥有一份详细的“修身指南”,并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学指南用指南的心得体会篇三

《指南》与《纲要》一样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但是《指南》相对于《纲要》的幼儿五大领域的发展总目标相比,更详细、更具体。由此,我们也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孩子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这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指导、引领作用,从而促使幼儿更好地得以发展,同时也为我们教师更清楚地了解对各年龄段幼儿大致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孩子的语言是在交流运用中发展的,自由轻松的谈话方式与氛围能很好地激发孩子“敢说,喜欢说”的愿望,并且让孩子对其已有的生活经验,愿望或者是心情产生“能说”的可能性,从而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觉得日常活动中的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机会,孩子们能在直接的感知活动中丰富知识和发展语言,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早上的来园活动中允许幼儿自由交流,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交流的欲望,你越是让他们保持沉默,他们越是想说话。所以我们何不让孩子自由交流呢,只不过我们给孩子提出一个简单的要求,轻声交流。早上来到幼儿园,孩子们总有很多话要说,比如,昨天去了哪里玩,吃了什么东西;晚上看了什么动画片;早上发生了什么事等等,孩子们都想有一个倾诉的对象,他们在一起可以交流,可以分享。也可以共同交流如何游戏。

饭后散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我们会经常带孩子们去散步。但在散步时我们也经常发现老师让孩子们保持安静。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散步时间,挖掘该环节的教育潜能,不仅可以使幼儿认识大自然和社会,而且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组织幼儿散步前向幼儿讲清观察的目的,交待清楚散步地点,同时提醒幼儿散步时应注意的事情和观察的要求。当孩子看到了事物的变化或有了新发现,可以及时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出来或与同伴或老师交流。在散步时,随机教育的契机无处不有,关键是能否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方面的信息并快速地作出反应。如一架飞机从天上飞过,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抬头望着天空,兴奋地挥动双手,高声地叫喊:“飞机,飞机……”此时让孩子们讨论“飞机为什么听不见你们的声音?”“飞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等问题,他们会对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散步时孩子们轻松自在,可以与孩子一起念儿歌,唱童谣,虽然幼儿是无意识地学习,但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散步是一项较轻松的活动,它不同于幼儿园的各种教学活动,因而师生的心情也舒畅、愉快,更能很好地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倾听是表达的基础,“会听话”的孩子能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理解别人话语中表达的想法。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学会耐心倾听别人的讲话是非常重要的。

上帝给了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幼儿倾诉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他们得到表达自己的机会,享受交流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喜欢、亲近和尊重,能激起幼儿说话的欲望。孩子比我们矮,在我们站着的时候,他们要仰起头说话,这不是一个倾听的好姿势,也没法显示老师听的诚意,因此,在倾听孩子说话时,我们最好的姿势是蹲下身子,和孩子保持平视的状态。许多孩子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常常会心不在焉,或左顾右盼,或处理他事,或摆弄东西,或不时走动,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行为,这种不良的习惯是孩子天生的吗?当然不是。作为教师,一定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孩子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孩子一旦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再想让孩子倾听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应该以身作则中让孩子懂得在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你可以示范给他看,自然地坐着或者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不要随便插嘴,安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并且告诉他这是一种对他人的礼貌。

3—6岁的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差,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倾听是一个安静的、枯燥地活动,要幼儿安静地倾听,必须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感兴趣的形式。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能理解的内容或活动形式,才能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倾听。在平时的活动中,一个好听的故事,能让幼儿安静倾听,不需要老师提醒,效果出乎意料之外;但对一些没兴趣的东西,很快就会坐立不安,扭来扭去,老师的努力也只能换来一声“累”。选择合适的倾听内容,适当的倾听时间,设置安静的倾听环境,这些都是激发幼儿倾听兴趣、培养幼儿倾听意识的条件。

对于《指南》的理解,对于孩子发展的观察与支持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指南》是指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的,但不能把它当作标尺来丈量幼儿,伤害幼儿,也不能把它变成束缚幼儿和自己的绳索。它是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教育思路,改变自己的态度,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学指南用指南的心得体会篇四

《指南》是一本经典的书籍,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精神可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作为一本美德之书,《指南》所包含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最近,我重新阅读了《指南》,在阅读过程中受益良多,感触颇深。在此,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观念上的提升

《指南》所强调的“君子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这些道理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重新阅读《指南》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这些“六艺”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深近一步的提升。懂得如何行礼、如何计算、如何阅读等,都是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的基本素养。这让我感到,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段:品德上的追求

道德规范是《指南》所强调的另一重要方面。《指南》中提到了许多道德准则,如诚实守信、尊重长辈、勤奋努力等。这些道德准则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做人的标准。从重新阅读《指南》中所学到的道德准则中,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需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遵守规矩、尊重他人,要通过自身的修習,成为一个具有品德、品格的人。

第四段:思维上的拓展

《指南》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是指通过观察、实践、思考等方法来拓展人的思维与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世界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在重新阅读《指南》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思辨、如何提出问题及如何思考解决问题。这对提升我个人的思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更加自信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和挑战。

第五段:思想上的启迪

《指南》中所强调的“仁爱”和“中庸”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迪。这些思想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具备的品质,与人为善、持中不偏、量力而行。这些思想启迪我们要以积极、阳光、善良的心态去对待世界,要在繁杂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有一份心灵的宁静与恬淡。在重新阅读《指南》的过程中,这些启示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使我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鼓舞。

结尾段:总结

综上所述,我重新阅读《指南》的过程中,收获了诸多启示,包括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拓展思维和知识视野、追求信仰和理想。《指南》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不仅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生活,而且也可以对我们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进行提醒和完善。我相信只有在《指南》所体现的美德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更加接近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学指南用指南的心得体会篇五

在假期学习中,我发现《指南》讲到的每一点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学、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将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实到位、认真负责完成,才能使得我们的自身素质、工作经验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更好。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这几个方面详细地指出了幼儿在每个年龄阶段所该达到的发展目标,以及我们成人在帮助孩子们达成目标时的教育建议。明确了孩子们在每一个年龄阶段末期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也让我们教师教育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方式方法有据可循。

看了语言领域的第一点听与说的教育建议,我自认为能较好地做到这些。如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我经常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坚持给他们讲故事,一起看图书。并且我也注意培养他们的倾听习惯。以前发现有孩子不够认真,我总是即时提醒,现在我说话相应放轻,语速放慢,让孩子们不由静下心来细细地听,这样也较好地养成了他们的倾听习惯。同时,在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时,我总是注意说话的语气,总是能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特别是讲故事时,注意语音、语调,配上表情,尽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清晰,让孩子一下就能理解。这样操作,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做个榜样,让他们也能爱说、会说。

但是,我却发现,孩子们不怎么说话,或者说,说得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多。每天上课的时候,发言的总是那几个,难得有匹黑马冒出来,让我欣喜一下。这让我很是郁闷。但仔细想来,问题总还是出在我的身上,于是,慢慢寻找,慢慢发现,再慢慢改变。能力强的孩子总是很能说,也表现很积极。那些知道却不愿意说的,我采取激励措施,让他们从懒洋洋的状态中清醒过来,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共享。能力较差的孩子尽量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或把提问放在能力强的孩子的后面,让他们如小鹦鹉般跟着其他孩子学说。

在语言活动时,有时候让孩子们看着图说一句话,请一个孩子说了后,我不断要求其他的孩子,能不能说得更完整?能不能说得更好听?这样也刺激大家一起动脑筋,说得更好。这一点我发现很有用,在今后我也会一直用到。

当然,在孩子们大胆说话以后,不管说得如何,我总是给予肯定。希望孩子们越来越能说,越来越会说。

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一律”。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才是只能所呈现出的阶梯性的意义。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让孩子们能够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