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治素养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6篇)

时间:2023-04-25 19:36:41 作者:曹czj 工作计划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篇一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普通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充分发挥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本学期本备课组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在教导处的具体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观念为指导,继续开展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教学方法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建符合政治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积极建立基于学校特点的校本教研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以学校组织选学的教学理论为基础,以自主学习为辅,开阔头脑,转变观念,指导教学实践。

三、提高教研质量,切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备课组切实组织好常规教研,理论学习,说、讲、评要有实效,集体备课,单元达标方式要改革,做到同备课同交流,资源共享,通过学科活动培养学生兴趣。

四、深化课题研究,提高教研水平

配合学校课题教研工作,争取出成果,以便积极推广。

五、日常工作实施细则

1、组织本组教师每周一次的备课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用新理念教学,收集资料,取其精华。对组内教师参加备课活动及时记录,了解组内教师的备课情况和作业情况,探讨平时学习,复习的有效方法,寻求提高学习效率的对策,注意收集本学科新的教学信息。

2、制定好本学科教学计划,提前分章节备课,落实集体备课时间,内容,落实组内教师具体任务,积极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

3、树立全局观念,充分利用好教辅用书,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定期组织备课组教师进行学情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及时解决,确保本备课组的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4、作为备课组长以身作则,不断学习钻研,团结备课组教师高效率工作。重点抓好课堂教学改革,抓教学质量。不断努力探讨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尽力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还学生以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努力提高本学科成绩的优良率,严格把好政治学科教学质量关。

5、开展辅优补差工作。真抓实干,做到时间落实,责任到人,确保效果,及时激励,及时调整改进。

6、在课堂上,通过列举身边的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形象的描述,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模式。

7、坚持集体备课,开展教学教研活动,研究、探索新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确保备课小组活动的正常发展。并努力向其他备课组的老师学习。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篇二

;

摘要:高中政治包含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课程,是一门跨越性较大,全面系统的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政治教学要求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与时俱进,在保留原有教学特色的基础上,转变教学模式,结合当下先进教学经验完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进行教学补充,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中,培育学生政治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创新意识

高中课堂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指老师通过对学生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相关知识的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以实现积累政治知识,培养学科素养的目标。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也随之不断进步,故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是一大主要问题。而在教学中我们要主抓学生的课堂学习,通过教学策略设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有人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换言之,“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一个人对待一件事情的潜意识,它决定了你是否会认真对待这件事情。尤其在学习中,如果学习态度良好,学生所能了解的知识与获得的能力会成倍的提高;但若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那么学生根本不会花费多少时间在学习上,也自然不会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老师需要秉持良好的教学态度,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有效了解高中政治必修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讲课时要富有激情,引导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了解到政治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的“生活与消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上课之前对生活中的消费记录进行收集,描述一下印象中的消费是什么样子的,对生活中的消费进行分类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类展示,分组阐述,让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有关消费的数据资料了解家庭的开支比例与经济状况,通过对比分析,区别合理消费与不合理消费。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金钱观教育,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与父母互相监督,勤俭节约,合理消费。以教学前的预习训练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帮助其将生活与政治学习联系在一起,更好地理解学习,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发展能力,让学生通过教材预习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 引用实际案例,重视问题引导

高中政治是横跨经济、政治、文化与哲学,较为系统全面的一门学科,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老师要注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知识系统地教授给学生。“深度”是指老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要帮助学生由浅入深梳理知识脉络,通过实际案例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广度”则是指老师在对某一个方面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实例穿插教授一些其他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在其中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利用多方面的分析探究,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例一定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感而发,从中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必修二《政治生活》中的“当代国际社会”时,我们可以列举很多实例。在教学设计中,老师可以将“战争与和平”的理念作为本课重点进行教学。在视频网站中搜索关于战乱国家的采访视频或是战争前线的记者转播,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和平年代中依然有着战乱与死亡。以交战国家的国情与交战原因切入,有句话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让学生了解成长在这样一个和平幸福的社会中,应当居安思危,珍惜当下的生活。教学中要对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综合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年来在国际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 拓展教材知识,培育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不单单要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补充延伸,以及监督实践。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老师可以以理论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将教材内容实体化,为学生布置相应的社会实践任务,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过“质变和量变”后,我们可以了解到量变的累积会形成质变,故而告诫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师可以以此为实践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在课后发现生活当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公众场合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或是公交车上主动为不便的乘客让座,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以一些不当的行为习惯为鉴,纠正自己日常行为的不足;以一些良好的行为举止为效仿的榜样,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思想品德教育能夠落到实处,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其政治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四、 注重练习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在进行过教材知识学习后,老师需要通过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而练习的过程既可以巩固延伸教材内容,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的认知。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增加练习题目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比例,并且练习题目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贴合学生生活进行课堂练习设计,将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贯穿始终。这样,既可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层面,又能够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

例如在学过《生活与哲学》的“实现人生的价值”一课后,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分组讨论,阐述自己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发言阶段,我们会发现大多数同学虽然对平凡的职业没有什么偏见,但大都觉得一个光鲜亮丽的职业才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老师可以让家长带着同学们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进行了解与采访。让学生明白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职业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离开哪一种职业都无法正常运转,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真正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社会精英从来都是甘于平凡,却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

结束语:政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但这是一个具体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引导教育实践,这就要求高中政治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在课后督促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品德教育转化为品德行为,提高学生政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陈丽娟,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篇三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获得具有学科特点的学业成就;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要素。

1. 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只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并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学生发展政治认同的素养,旨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

2.  理性精神

我国公民的理性精神,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在这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表现理性精神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培养青少年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

3. 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主动自觉地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自内心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青少年增强法治意识,就要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成为有尊严的中国公民。

4. 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态度和行动,直接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社会力量热心公益活动、参与公共服务,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的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参与能力,成为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二)课程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就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的表现。作为课程目标的每个素养,都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整合。

◆ 具有政治认同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 具有理性精神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理性的解释、判断和选择;珍重人生价值,展现人生智慧,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自觉性。

◆ 具有法治意识的素养,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解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 具有公共参与的素养,学生应能够:遵循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

方式和规则;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公共服务、践行公共道德、展现公共精神;获得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具备公共交往中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表现勇于担当的责任感。

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朱明光

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这次修订高中课程标准的一个标志性追求。究竟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如何提炼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要素? 如何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水平划分? 就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 跨) 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  跨) 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大致可释出三层意义。

其一,什么是素养。素养是一种品质,它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但这种品质,不仅因 “教化”养成,而且因“阅历”自 成,是人人终将拥有的品质。也就是说: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 ( 行业、产业、专业、职业) 、充当什么角色( 家庭的、社会的) ,无论接受过系统教育、培训与否,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面对特定的“生活情境”而表现出各自的素养。说到底: 素养,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 实践,是滋养素养的源泉。

其二,什么是核心素养。特指“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包括我们业已熟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动力系统) 三个维度。这就意味着,形成核心素养,是有预期目标、过程的结果。比如,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

其三,什么是学科素养。它 是经历了“特定学习方式”后形成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  跨) 学科知识和技能”。对此,针对有关学科知识的误读,应澄清一个说法:  “忘掉具体知识,留下的便是素养”。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究竟是什么关系? 在我看来,学科素养不等同于学科知识,但学科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具有正相 关的关系,则是毋庸置疑的。具体讲,学科知识的积累,是造就学科素养的条件;   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唯其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更要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

读懂上述三个层面的意义,就不难对学科核心素养有个较为清晰的概念了。它是“学生发展素养在 特定学科( 或学习领域) 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 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表明: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着眼于学科本质属性,关注它在本学科学习中的意义和价值。二是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关注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就在于它不是依赖直接经验获得的,而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教养”; 学科素养之所以不同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在于它有赖于学习特定学科,是需要学科知识来证实的“学养”; 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类别的学科素养,就在于它不仅 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根基,而且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凭借学科课程的母体经历“十月怀胎”而孕育出 来。简言之,作为学科素养的精华,它集结了“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

二、如何提炼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

首先,要基于课程的学科本质,以提炼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历史沿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学科本质,有三个视角: 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 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 从培养目标 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辨识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有这样几个视点: 作为中国特色的德育课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相关课程的核心价值; 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它具有不同于 一般德育活动的学科特点; 作为学科课程体系中的科目,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科目的整合方式; 作为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它具有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德育功能。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综合性,却有别于通常所称的综合课,同域外相关课程亦无从类比。应该说,这种课程设置,有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和革命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我国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因此,从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来看,课程这种独特的“综合意义”,要求由思想政治素养的提炼统摄相关学科内容,由相关学科内容支撑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而这种以提炼 思想政治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正是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的育人本质所决定的。

其次,要关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课程具体内容,体现“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所谓“上不空挂”,就是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确定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据,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成就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条件。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息息相关, 实际上就是要凸显学科育人价值的注入。所谓“下不失联”,一是要立足学科本质的把握,明确本学科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素养,而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学科素养的组装; 二是要着眼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

因此,如同思想政治素养整体上与相关学科内容的关系,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 程整合的内容,也分属不同的“集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如何清晰、精准地刻画各“集合”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不能回避、不可忽视的挑战。

第三,命名与统整,是提炼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要立足于学科本质及其育人价值,但素养要素的命名不能不考虑课程内容。这是因为,依据核心素养选择与整合的课程内容,毕竟源于不同的学科分类。命名核心素养,此学科之所以不同于彼学科,仍然取决于学科内容的差异,否则难以避免雷同,如“综合思维”“独立思考”“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适用范围 过于宽泛,此其一。其二,考虑到不同学段课程内容的差异,即便同属一类学科,高中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命名,亦可能不同于初中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命名。但是,纵然命名不同,有关基本教育元素的融入却一脉相承。比如,不能认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没用道德范畴命名,就是不重视道德教育。其实,道德教育的意义作为每个要素的“题中应有之义”,存在于所有要素之中,贯穿于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始终。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相关学科素养的组合,那么有关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提炼,同样源于各相关学科的内容,又不一一对应各相关学科内容。它们既涉及所有相关学科的内容,又有所侧重。因此,统整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也需要制定相应规范。包括: 每个学科核心素养要素有什么主要表现; 不同要素在层次上应力求相同,在涵盖范围上不宜差异过大; 不同要素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应存在合理的联系,在逻辑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此等等。

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调整,目前拟定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仍在接受各方研判,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

三、如何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及其水平

遵循提炼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要素的思路,阐述每个核心素养要素的意义,也有新要求、新规范。

第一,规范每个要素的阐述,都有三个基本环节。一是结构每个要素,都提供相关维度; 二是表达每个要素的内涵,都分为一般意义(基本概念) 和特色意义(中国特色) 两个层面;  三是描述每项要素的主要表现,都指向学科意义和育人价值。

以“政治认同”为例。

关键维度:  道路、理论、制度、价值观。

基本内涵: 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主要表现:  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 导;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二,不同要素构成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政治认同”,关乎学生的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之所以有中国特色的共同标识。“理性精神”,关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的能力和态度,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观点,也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体现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捍卫尊严的必备品质,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应然要求。“公共参与”展示人民当家做主的责任担当,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 的当然行动。概而言之,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对应思想政治素养的四个要素,就是要培养有信仰的中国公民、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第三,划分素养水平的层次,需要关注层次之间整体的、变化的、递进的关系。首先,应采取一种整体观,即每个水平都要确保每个核心素养要素内涵和主要表现的完整性。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之 间,是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不是从部分到整体的关系。其次,应根据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实质性 变化来确定各级水平的具体内容,要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性及需求。再次,应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发展阶段的递进关系,对高层次水平要求一般要涵盖低水平要求。

第四,衡量素养水平的尺度,是“行为表现”的特质,而不是“标准答案”的刻度。表明素养水平的证 据,来自学科内容的“使用”,而不是“答案”,更要看运用学科内容的过程,包括面对什么“情境”、执 行什么“任务”、实现什么“预期”。因此,对于陈述素养水平的句式,也需探讨相应的规范。一是要创设 特定情境,即行为条件; 二是要执行特定任务,即行为要求; 三是要指向特定预期,即行为表现。综观 这三个“要件”,可视之为区别行为复杂程度、难易程度、深浅程度的关键维度,并通过描述其外显的行 为特质,表明素养的不同水平。

以“政治认同”中的“道路”维度为例。

水平 1:  列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事例。

水平 2:  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回顾,证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水平 3:  通过各国发展道路的比较,阐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水平 4:  明辨各种封闭僵化、改旗易帜的主张,表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第五,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既不固守以往僵化的话语体系,也不照搬当下西化的话语体系。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阐述是否合乎学术规范、具有权威性,注定会面临多方质疑。如过分 追求学理化,既不靠谱,且不易懂; 阐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只能采用创新理论的话语体系。这是 课程发展走出老路、拒绝邪路、坚持正路、开辟新路的内在要求,我们别无选择。

总之,修订工作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将涉及课程标准的所有环节。例如: 它是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价值观 “三维一体”表达课程目标的新模式; 是整合与呈现课程内容的逻辑框架; 是规定与描述质量标准的关键依据; 是引领和主导课程实施的主心骨。因此,唯有聚焦上述话题,先把核心素养说明白、想透彻,达成共识,才能真正纲举目张,探讨所有环节的所有话题。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篇四

专业概述: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 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的特别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

专业特色:

行政管理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早在1924年美国锡拉丘大学马克斯韦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就成立了公共服务培训学校,设立了第一个面向公共行政和管理领域的高级培养计划。此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伍德·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也设立了公共管理硕士培养计划。到目前为止,全美已有225所大学设有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或政策科学硕士培养计划。法国在1945年创办了国立行政学院,以培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为目的,虽不授学位,但培养目标和质量与美国的公共管理硕士相当。公共管理高级人才培养计划适应了国外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了大批公务员、政策分析人才、高级咨询人才和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在推进政府机构和行政行为改革的过程中,行政管理学科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

能。从而使我院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宽广的就业面,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因此,我们的专业特色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在与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上,本专业紧紧依托我校工程技术背景,学习比综合性大学都要多的数学、物理、工程技术、航空航天和计算机类课程,并在学习教学计划规定的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同时,要求学生选修更多的工程技术类和计算机类课程,掌握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思想和科学技术方法,并在管理学科中渗透科技思想与方法。

专业课程:

大一

管理学原理、宪法学、政治学原理、行政学原理、微观经济学。 大二

项目管理、公共经济学、经济法、公司法、公务员制度、培训管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现代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中国政府与政治、宏观经济学、公共管理学。

大三

公共政策分析、管理信息系统、领导学、财务管理学、地方政府与政治、市政管理学、行政秘书与公文写作、西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公共政策、中国共产党研究、行政案例分析、行政伦理学、公共关系学。

大四

中国公共政策、西方行政学说史

就业方向:

室管理工作;3. 从事城镇街道民政所管理工作;4. 从事县(或市)以上民政部门以及民间组织中介机构管理工作;5. 从事婚姻服务中介机构、收养登记服务中介机构管理工作;6. 从事婚姻管理、收养登记管理、行政区划管理工作;7. 从事地名管理、社团管理工作;8. 从事殡葬管理、收容遣送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可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协理员,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层或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 毕业生适宜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

南开大学行政管理系2003年6月始建,由原属政治学系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和外交学三个教研室组成,目前有正教授五人(其中博导两人)、副教授两人、讲师三人。本系招收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生和公共行政理论方向的博士生,现有本科生127名,研究生78名。

本系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接受行政理论、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分析、法律、外语、公文写作、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 、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现代政治学方法-论、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行政管理学、行政法学、人事资源与管理、比较公共行政、市政学、组织理论、管理心理学、管理信息系统、行政个案分析、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等。

行政管理系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学、政府学等方面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国家关于行政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现代中外行政管理理论与发展动态,具备实际调研技能,能够胜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新闻文化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并能从事行政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篇五

在我国推进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公务员应该具备何种政治素养,才能更好的为人名服务,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优秀的公务员应具备的政治素养文章内容。

(一)政治意识。在此,我们可以从20xx年01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府治理研究课题组”为了解人们对政府治理问题的认识启动了“政府治理研究课题调查问卷”来看待关于政治意识的重要性。根据北京大学20xx年的这一系列的问卷,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的公务员最关心的是干部人事任免问题,同时对党的理念总体来说是持赞同态度的,但是也出现了分流的现象,最后,大部分公务员看重民主,平等以及改革的话题。在中国,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所持有的政治意识应该是在遵循党的意识流之下,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中国不同于西方,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史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中国的公务员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保持政治中立,我们坚持的是党管干部原则,这就要求公务员是要有价值偏好的。此外,我国目前的公务员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尚不明晰,这也就要求一个优秀的公务员需要对人事任免有比较合理的态度。不能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味的要求公平,而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我国稳定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由此可见,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是需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意识的。

(二)职业道德规范。这主要是基于20xx年我国所通过的《公务员法》的基础所提出的政治素养。在《公务员法》中明确列举公务员的权力与义务。作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需要熟记《公务员法》的相关内容,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一名公务员对社会应该所具有的公德心以及无上的使命感。从目前的政治局势来看,廉洁也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孙中山先生的理念,公务员之公为天下之公,一名称职的公务员应该有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为国家服务的理念。这一点是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在当下的反腐浪潮中,优秀的公务员更应该洁身自好,坚决不参与腐败活动。

(三)正确处理职业怠倦现象。基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当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出现失调时,就会出现职业怠倦现象。这会极大的降低政府的工作效率,影响政府的形象。“慵懒散”作风横行,势必影响到整个政府的运作。对此,我认为一名称职的公务员所具备的第三个政治素养就是要克服“慵懒散”作风。具体做法我觉得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应该要处理好个人的职业目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同于企业,在我国,由于政府内部缺乏外在的竞争机制,工作环境的稳定往往会使个体的职业目标被主体边缘化。其次,作为一名公务员在应对该现象时,应该及时调整好心态以及身体方面的素质,减少职业怠倦现象。

(四)对绩效考核持正确态度并积极应对绩效考核问题。自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绩效考核被引入了政府,公务员的升迁与绩效考核挂钩。在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项好的政策是需要运行的环境以及政策本身的高质量的。我国目前的绩效考核机制还存在诸多不足。那么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所具备的政治素养中必须有应对绩效考核的能力。既不可本本主义,也不可脱离组织规则,只有这样才能将政治目标与个人价值很好的联系起来。不能因为一些绩效考核而忘记自己作为人民公仆的身份,忘记为人民服务,而去中饱私囊。

公务员,指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具体解释因国而异。在中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在西方国家,“公务员”一般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世界各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对待公务员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小范围的公务员,以英国为代表;二是中等范围的公务员,以美国为代表;三是大范围的公务员,以法国为代表。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切科学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基于对人类本身及其命运的关怀。从洛克的《政府论》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到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无数先哲集合其思想智慧的结晶,构建了属于当代的政府制度。于西方国家来说,那是代议制;对中国而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此,我无意探讨中外政治制度谁优谁劣,而是要说明在政府这个庞大机器的运作之下,它的操作工人――公务员,应该具备何种政治素养。在中国这样独特的国家,一名优秀的公务员应该如何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潮流中,娴熟的掌握操作政府这台大机器的基本技能。

现在先让我们的眼光回到史前人类时期。当生命之光不断地投向地球的时候,生命便开始产生了,我们的远古祖先,从类人猿到人类的演化,使我们具备了基本的智慧。让我们不必向其他动物一样必须依靠身体的特长才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因为我们有智慧这件神奇的宝贝。之后才有了部落,有了国家,有了政府,有了文官。我在此为何要说这些看似多余的话了,是想向大家说明,文明的衍生需要智慧,作为一名优秀的公务员,你身上必须有这件东西,如果换一个词来描述它,我觉得那就是政治素养。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计划篇六

;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提高学生法治素养,需从思维优化开始,而思维的优化又回归到教学案例的设计、运用中去体现。案例选用要符合学习的本质要求,坚持一案专用、精用、多用、深用原则,设问尤其注重逻辑论证关系,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由此煅练中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关键词】  一案到底 法治素养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与高中《思想政治》已认同统一的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尤其初中生好奇心强,自觉遵守秩序、追求公平正义构成了其法治素养的内核。初中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法治素养呢?本文结合“一案到底”模式,从教学案例的设计、运用角度进行分析。

一、“一案到底”案例教学法更为灵动地培养育学生的法治素养

所谓“一案到底”,即利用一个案例引出教师讲授的课堂内容。它强调的是“一案”,即自始至终都是由该案例涉及的诸多元素来构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联系,是最具经济效益比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到底”有其传统渊源性。教师的教学准备既需搜集案例、图片、视频等灵动教学资源,也需安排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过程。其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有案例教学法,可见“一案到底”教学是创造性地发展了这一传统教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案例“多而烦”引发边际成本增加,边际收益减少。二是案例“多而浅”引发机会成本困惑,对学生而言缺乏思维价值。三是案例“多而空”导致沉没成本产生。笔者认为:一堂《道德与法治》课,选好一个案例足矣!去芜存菁,导辩灵动,既显唾手可得又感来之不易,方显灵动政治教学的真谛。

二、基于灵动政治教学的“一案到底”设计与运用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旨在引领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培养做人做事的法治思维方式、观念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法治素养的培养上有所取舍,结合近年探索灵动教学研究和实践,笔者认为“一案到底”设计与运用主要采取三大策略。

(一)坚持一案专用、精用、多用、深用的原则设问

“专用”,是指一个主题的元素可为本节课所用、可作为教学资源。笔者执教初二上册第四课第二框《以礼待人》时,引用了国庆长假出游经过收费站所拍下来的一张大塞车照片,与本课有关的元素就包括司机行为、礼让、道路规则、乘客体验等等,这张照片反映的信息就是可专用的法治案例。

“精用”,是指选材和设问尽量精简、结构严谨,只要是符合教学内容的元素能抽取出来组合运用就可以了,不必考虑素材的单薄与否,因为其能被使用的就是其中的相关元素。至于设问,要充分考慮学生的水平。在课堂上,设问的描述文字既精炼扼要,又要紧扣所选素材,避免脱离案例的尴尬。下面以《以礼待人》教学设计中的设问为例说明。

“多用”,是指分别导向不同的知识点,促进守法意识形成。既然是一案,其中涉及的知识点都包括在内才是最佳的课堂表现,否则会陷入到机会成本困惑发生选择困难。因此,应分别对应本课知识观点设计不同角度的问题来切合。从表一可看出,对应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什么是礼及如何做到文明有礼”,设问(1)从塞车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礼”(行车礼让)是应该什么状态的;设问(2)从司机的“好”引发学生思考:“礼”要求如何做;针对教学目标:“文明有礼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重要性”;设问(3)采用三个限制主体角度去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好司机”的评选受到哪些礼的影响,具有思维的发散性。至于教学目标:“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做文明有礼的人”,设问(4)采用如何做一名“滴滴”司机令顾客满意的创造性提问引发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扮演司机、乘客的过程中,提升了自身的文明有礼直至守法意识,进而达成案例的知识导向。

“深用”,强调引领法治思维飞跃,升华为法治素养。表一对不同知识点的设问,源自对案例所含元素的组合使用。“大塞车”——“好司机”——“乘车体验”作为其中元素,可引导学生推进逻辑思维,从“大塞车”寻找司机的责任,与守规则、肯礼让的“好司机”进行比较,使其认识到守规则、肯礼让利大于弊,升华为对守规则的内心认可,再从“滴滴”司机如何让顾客满意去引发对文明礼仪的深思,引发对界定权利、义务的思考,进而提升自身法治素养。

(二)案例选用符合学习本质要求,把学生“先有概念”调动出来

安德烈.焦尔“学习的变构模型理论”对学习本质作了描述:“学习是个体的知识炼制过程,他将新信息和调用的先有概念进行对质,制造出新的意义。”①所以,教师最棘手的任务是成为学习的启动者,把学生的“先有概念”调动出来。

首先,选取的案例要接“地气”。笔者执教初二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维护秩序》时引述了当时热议的“高铁霸座男事件”。

【案例】8月21日上午,在开往北京南站的g334次列车上,一名孙姓男乘客霸占靠窗的座位,不肯坐回自己的座位。被霸位的女士劝他时,该男乘客回应称:“谁规定一定要按号入座?要么你自己站着,要么去坐我那个座位,要么自己去餐车坐”。

孙某大言不惭表示:“谁规定要按号入座?我站不起来,你帮我找个轮椅呗。”最终,高铁“霸座男”孙某被处治安罚款200元,并在一定期限内被限制购票乘坐火车。

凭票坐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有的人受自传媒影响提出“先到先得”,这就是学生的“先有概念”,因而可成为教学的有利资源。

其次,案例应从提升学生法治素养角度来引发辨析式学习过程。而学习本质上要求我们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下面以表二中的《维护秩序》教学设计的设问为例说明。

笔者认为设问2中的五个小问题分别按“案例”—“不良现象”——“不良影响”——“其他规则”——“秩序形成”的逻辑顺序,把问题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例如,问题(1)能激发学生设身处地的想,问题(2)即引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再由问题(3)归纳出两个不良影响,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环节,引发学生基于法治“先有概念”的思考。学生思维一下子就被案例打开了,纷纷说起高铁上会出现的情况:可能当事者得逞,但导致秩序混乱,大家都享受不了,可能大家一致起来声讨迫使其离开……,至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则有各种各样的体验,有在游乐场、超市排队打尖的,有在图书馆喧哗吵闹的,有在电影院打手机的,还有在公交车挤抢座位的。最后归纳其影响,很多同类的现象反映了无秩序的负作用,体现在社会与个人两大方面。学生思维不再是简单的从道德层面批判对错,也不是谈针对性的具体影响,而是上升到对整个社会秩序的认识,并开始严谨的论证和总结观点,最终去质疑其“先有概念”,从而接受教材上的新知识。

(三)设问注重逻辑论证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法治思维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设问1中的三个问题虽然着眼于教材的整体架构,呈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设问逻辑,但问题(1)距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较远,很可能引发学生千奇百怪的答案,或者直接按教材表述作答;而问题(2)(3)缺乏思维深度,可从教材中直接找到答案,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关键知识点上深入思考。而设问2共有五个小问题,都具备一定的思维延展性,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还能在互动中激发灵动思维,深化对社会秩序作用的认识。尤其是问题(2)(3)存在“不良现象的存在”——“不良的影响”的必然逻辑论证关系,前者形成“前提”式命题,后者形成“结论”式命题,符合逻辑学里面所强调“最有效的论证总是试着得出最简单明了的结论”的原理。

实践证明,运用“一案到底”打造灵动政治课堂,符合教学规律和学习本质,注重辨析式学习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更能从创设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进行综合分析,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提升法治思维能力,进而培育灵气学生,成就灵性教师。

[ 参  考  文  献 ]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