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在独行读后感悟(优质5篇)

时间:2023-10-07 07:35:41 作者:紫薇儿 文秘知识 最新自在独行读后感悟(优质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感悟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自在独行读后感悟篇一

中秋国庆假期过后,收到新书《浮生自在》,看到这样的书名,就能让人浮想联翩,趁着工作不算忙,拿出来翻阅欣赏,在这个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秋日午后,坐在阳台上,欣赏大伽们的经典作品,实在是一种享受。

此书是北京文学为创刊70周年而推出的,是北京文学编辑部发行了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之一,《浮生自在》是散文卷,收录了16篇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作品。作者有贾平凹、毕飞宇、史铁生等等,都是文学大家。基本上代表了70年来“北京文学”的最高水平。

第一辑:放下的禅意,在人生道路上,只有放下心中纷扰,舍得外物得失,包容他人过失,才能实现自我修行,拥有一个豁达通透的生命。

《浮生自在》教会我们,世间除了生死,其他事都应该看淡,放下才能更自在,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说放下谈何容易?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不断的修行,遇到困难不断的去克服,当千帆阅尽,世事看淡,也就自然容易放下了。

文章开局讲了北京西山风景名胜,让我对北京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由于没去过北京,之前在我的印像里,北京就是故宫,长城,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之类的,没想到北京的西山,还有如此别样地方,在汪曾祺的笔下写得鲜明,生动。

第二辑:享受自在生活,珍惜每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哪怕经历风雨,也能从容抵抗所有的不安。

是啊,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日子,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无限压力,给我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我们也要抽出时间,放下心中的负担,在适当的时间里,享受当下的美好生活。

这一辑有一篇文章让我印像深刻:命如蒿草。

主要讲的是几个红尘女子不同的命运,美女校花银蒿,命运坎坷,年轻时风光无限,众人追棒,晚年生活却是一落千丈,成了山村里面的一名普通农妇。银蒿说:“我来到世上就是隔肚子来的,没人疼,我娘走的时候一再叮咛我:山里的鸡咋叫,你就咋活。我娘一辈子走了两步就完了,我走了两步还在半路上,这就是命!”

艾蒿原是个美貌与智慧集一身的女子,高中三年进入重点班,大家眼中的尖子生,学校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可惜在离高考还有三个月时间时,得了精神分裂症,高考没能参加,从此半疯半颠的过着“正常人”生活,招来的上门女婿没少被她毒打,隔三差五的去村里的大柳树下喊:“爸爸”。村里人只要听到她喊爸爸,就知道她的病又犯了。

耐何国家政策双职工不能生二胎,但她还是偷偷生了二胎,可天不如人愿,二胎依然是女儿,直到三胎才如愿以偿是个儿子,她成天背着儿子,儿子会走路时她已经腰弯背也驼了,39岁时就得胃癌去世,真是老天看不得人好呀。

女子麦高,1980年父亲把她许配给了峡里一个青年,相继生下一儿一女,老公却又是一个不争气的男人,自己洗衣做饭带孩子,从来没有享受过男人的关心,在峡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老公成天去打牌,天不黑不回家,回家发现饭没做好,又是拳打脚踢。后来男人外出打工,并且在外面有了女人,也不给家里寄钱,离婚后为了养家糊口,麦高去小吃街摆麻辣粉,卖锅的光棍时常去非礼调戏她,她不依,有一天光棍大打出手,把她的所有家当丢出院里,她苦笑道:“有男人的时候挨男人打,没男人的时候,也挨男人打。”

第三辑:静思与独处,静思是肉体与灵魂的天人合一,独处是自我生长的必要空间,学会静思与独处,便能从浮躁的世间与喧嚣人群中抽身,于是万籁俱寂。

我们都是成年人了,应该学会静思与独处,这是生存必备技能,欣赏风景时,我们用心品味,处于人生低谷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荣辱不惊。

《浮生自在》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希望更多的人都能看到它。

自在独行读后感悟篇二

许久不读书,今天捧着新书,有种恍若如梦的感觉,那种感觉好像把我拉回了20年前,我还在校园的时候。能读书而不惜时,没时间读书时渴望阅读,再触及到《浮生自在》四个字时,忽然热泪盈眶,想把出了校门后的委屈和泪水一下倾倒而出,从此我也要过的自在些。

《浮生自在》和《此生须尽欢》是为了北京文学社创刊70周年而集结出版的散文集,每一篇文章都是名篇佳作,收录的都是在文学上取得非凡成就的大作家的作品,因此十分耐读。

开篇之作是汪曾祺的《西山客话》,写的诗意盎然,妙趣横生,我拜读两遍仍然不过瘾,实为解忧良药,紧接着是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把生病期间的一些深度思考写的发人深省,彰显了极强的人格力量和灵魂深度,让人读完陷入深思,毕宇飞的《飞跃密西西比》把飞行的青涩经历写的真实而幽默,实在难得,后面还要许多名篇,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汪老的《西山客话》,让我看到了许多流畅自然的短诗词,也让我看到非常优美的地方景色。

北京我是去过的,但是绝对没有汪老笔下的气势,更没有其诗句里的悠然自得,想来是我的文学造诣太低,同时对历史典故把握不够,想在北京玩好,不下一番功夫,恐怕只得其表面上的繁华。

我喜欢西山风景,三山、八大处、十二景,不在北京住上一段时间,恐难游完整,所以很多老北京一离开北京,就浑身不自在,觉得只有回到了天子脚下,只有在北京住下了,我这心才算舒服,就像吃了凉柿子一样,那快活劲儿甭提了。

我被春花秋叶迷住,尤其那“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灿烂耀眼”让人迷醉,这是怎么样的玉兰树啊,在文人笔下都显得与众不同,婀娜多姿,赋予特别的生命,为什么我年年看的玉兰没有如玉片一样,没有蕊似黄鹅,那八个字着实写进我的心里,这是文人之间的仰慕,也是生活自在者的奖赏啊,我向往那一树光明。

我们像一个在空中飞行的鸟儿,却忘记了如何停落枝头,如何在清晨唱最动听的歌,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

有人说先忙,忙完就可以歇一歇了,后来发现那只是奢望,所以我们为何不停下来,哪怕一刻钟,望着窗外渐黑的天空,想一想,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自在了,那么人生还是我们想要的吗?如果不是,那么记得让脚步放下来,让心舒展,再梦想花开,一切都来得及。

自在独行读后感悟篇三

贾平凹先生同年因为文革而离开了父亲七年。这七年中,贾平凹先生自己撑起了这个家,承受了同年孩子难以忍受的责任。

父亲离开了这个家,被迫接受了改造。家里的重担子一下就到了,小脚的母亲身上,她每天夜晚日夜纺织,晚上返现到深夜,等我们睡了,她还在访车上纺线,但家里的日子却一日不济一日。贾平凹先生为了帮助家庭决定辍学,但母亲坚持反对。可在父亲寄信回来,他希望与母亲离婚,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母亲坚决反对,他不得不把书拿回来自学。帮母亲做些事,挣些工分。可在那年冬天,母亲的纺车却坏了,他为了家人的生存,想把父亲的书变卖给母亲,买一辆纺车。可在母亲知晓后,严厉地斥责了我。隔壁刘五叔决定带我上山砍柴,减轻家里的负担。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们将干粮压在石板底下,爬上陡峭的悬崖,砍那些枯蒿野棘。我努力挥砍一株野棘,还没有倒,手上就磨出了血泡,衣服也被划破了。我却在回去的途中,一步没有踩稳,摔倒了。血水从腿流出外面,他疼得厉害,但仍然坚持着背着笼子。一瘸一拐的往回走,在我坚持不懈的努本站力之下,终于攒够了钱,为母亲买了纺车。

看到这里,不禁试问,我能做到这样吗?与贾平凹先生同龄的人,能做到这样吗?不,我们不能!

我们都是养在“蜜罐”里的孩子,整日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不知满足。与父母闹情绪,发脾气,不知父母的辛苦。现在想来,我们真的对吗?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体会不到当时人们的痛苦,但是我们,但是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一次挫折,一点困难,我们真的坚持了吗?我们永远都想着什么时候能不用学习?贾平凹先生在那样的环境下,还能认真努力地学习,我们难道不应该去学习他,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是我们却想着不付出任何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这可能吗?不经历风雨,哪来彩虹?只有坚持,才有可能成功。

挫折是失败者的绊脚石,同时也是成功者的垫脚石。

成长的路上,优秀人物的之所以优秀,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总是有着普通人不一样的情怀和境界。他们总有着大胆的想望,不倦的思索,一往直前的行进。

我们又从他们那里汲取了哪些我们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呢?

自在独行读后感悟篇四

天空之下你走后,我还能剩下什么。

姥姥走得那一天,我快要高考。犹记得,那时候的天很热,那几天心脏也很闷,砰砰砰砰得,比平时跳得快些。我一直以为是那没日没夜,癫狂似地看书所导致。很久以后,在我接到通知书那几天,妈妈告诉我姥姥去世时,我才恍然惊觉,原来那是一种玄妙的心理感应。

妈妈说这几个字时,分外艰难。公共电话里刺啦刺啦的声音把抽泣掩盖住了。我不懂妈妈的痛和悲伤,只知道可供我玩耍,可以吃到好吃零食,还有能吃到大鸡腿的那个家少了一个人。心似乎很痛,但又很茫然,死是什么呢?今天,我买的那本《浮生自在》终于到了,这是我渴望许久了的书。这种纯粹文学,纯粹洗涤心灵之梵音我已经丢弃很久了,今天终于到了。

《浮生自在》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编,收录了史铁生,贾平凹,毕飞宇等人的著作。它是《北京文学》70周年经典作品系列丛书的其中之一,属于散文卷。

这本散文卷收录了整整33篇作品,内容之精彩,题材之广泛,风格之多样,都堪称经典。《浮生自在》分为三辑,第一辑是放下的禅意,收录了汪曾祺,史铁生等作者的作品。第二辑是享受自在生活收录了胡念邦,梁衡等作者的作品。第三辑静思与独处,收录了蒋子龙,杨献平等人的作品。

而我就是读了第一辑放下的禅意中,蒋殊所作《大地之下,天空之上》突然想到妈妈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姥姥去世消息那一幕的。

01、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当时我心中所有悲伤可能是一个不大的锅就可以盛下,而妈妈的悲伤,就像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吧。它平静又压抑着,但是河底鲨鱼在搅弄风云!

奇怪的是,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细节竟像是昨天刚刚做的梦,如此清晰。我记得通话开始,妈妈叫我名字时候,嗓子是哑的。那一刻我像是知道妈妈有大事要告诉我,又像是不知道,仍然像平时那样打着电话。通话开始就立刻叽叽喳喳告诉妈妈我这几天经历了哪些事情。

高中刚刚毕业,妈妈允诺给我买得手机还没买,公共电话里刺啦刺啦的噪音响着,但掩盖不住母亲压制得哭声。等我噪音停止,她顿了一下,然后一个字一个字的对我说:“姥姥去世了……”

我没听清,车辆的轰鸣声跑过,那一刻我的耳朵像是失聪了,可我又很清晰听到妈妈说了什么,然后不知怎么回应,只是木木的点头:“我知道了。”

妈妈听到我声音如此淡漠,哭泣更是压制不住,倾泻出来。而后,她缓了一下,我还感觉到她深深得吸了好几口气,好像要把悲痛吸回去,不让它们打扰到了我。沉默……然后听到妈妈说:“去世有一个月了,怕耽误你高考,没告诉你。我现在在老家,你回来……拜拜她,认个路。”

第二天,我回去了。但妈妈始终没有提去拜拜姥姥的意思。我知道,她在害怕。因为每去一次,现实都会把她的心撕裂开来,让她认清她还没敢接受得现实,她没有妈妈了。

02、蒋殊在母亲重病要做手术时说:“身边人来人往,有人匆匆而过,有人发现了我的失态,然而没有人因此停一停,更没有人从内心难过一下。即便是与我同样处境的人,也不会设身处地了解我此刻内心的悲凉与绝望。是的,我的疼痛,只是我自己的。我的母亲只是我的母亲,与别人无关。”

姥爷和姥姥有六个孩子,而六个孩子中都已有了自己的孩子。最少的是我家,只有我一个小辈。最多的是我大姨家,有六个孩子。所以,每次过年,姥姥家的老房子都吱吱呀呀的响着,像是无法承受这么多人的聒噪。我觉得姥姥比较喜欢大姨家的孩子,因为,她们人美嘴甜。姥爷性格比较沉闷,他对每个孩子都很好,但是我觉得他对我最好!

姥爷去世的时候,我仍然没有赶回来。那时候我怀孕五个月左右了,不能长时间坐车。妈妈知道我和姥爷感情很好,所以她打电话时没有敢带着悲伤的语调给我说,只是在提醒我注意身体之后,提了一句,你姥爷也去了。站在楼顶上,看着广饶的星空,我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我的灵魂也在起飞,起飞到星星和月亮上去,看看月球之上,是不是姥爷和姥姥在里面正经历着重逢的喜悦。

过了一会,灵魂回归得时候,那种撕裂的痛袭击了我,心里竟是空了一块。那个耳朵有些聋,说话有些喘,走路有些不稳的老人,竟这样不见了,真的再也见不到了。我结婚时,他来看我。看着他迷茫的双眼,我就在想,老天多给他些好日子吧,也多给我些时间,让我有能力让他晚年过得更好一点。我要赶紧在城市扎根,把他接过来,带他四处走走,看看他一辈子没有走出去过的世界。

可是,一切太迟了,太晚了。我食言了……

03、蒋殊的母亲手术成功时说:“之前有多悲,之后便有多喜。”

而我,再也没有那种喜的机会了。妈妈呢?比我更痛,更悔,更悲的妈妈呢?她瘦弱的身体承载了多少我不能感同身受,摧心剖肝的痛楚!写下这段回忆的此刻,我又泪流满面了,竟不知道是自己的文字让自己流泪,还是唤醒了心底不敢掀开的思念让我流泪。现在,我的孩子长大了,她也开始叫着姥姥,姥爷。她的姥姥,姥爷很疼爱他。而我是她姥姥,姥爷的女儿。我们现在在一起。妈妈喜欢用她的脸蛋贴着我的脸蛋,轻轻得和我聊天,我觉得这就很好,以后的路会很长。

自在独行读后感悟篇五

《文心雕龙》重在理论构建,指向文学作品的风格、体裁、功能和创作;《诗品》专事鉴赏评点,是具体的作家论、作品论,后者示范怎样吃鱼,前者教导如何捕鱼。在继往方面,这两部同时出现的文学批评作品几乎做得一样好,但在开来方面,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更多采取了鉴赏评点的形式,诗话、文话、小说评点为其主要载体。张大春的抱负在于向读者“鱼渔”兼授,其《文章自在》继承传统文选+文话的形式,致力于从文章评点的实践中寻绎写作之道。

一部中国文学史,明清以降流派更续,前后七子、茶陵派、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阳羡派、浙西派、肌理派、性灵派、桐城派、阳湖派各据主张迭领风骚,说到底,还是前人遗产太丰赡,后人在鉴识采择承袭上起了分歧。分歧归分歧,各门各派的策略却是一致的:以文选确立典范,以文话评点典范何以为典范,明代唐宋派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清代桐城派姚鼐《古文辞类纂》、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乃至吴楚材、吴调侯的塾学读本《古文观止》,莫不如此。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古文教育为白话国文教育取代,构建并占据“文统”的桐城文章也跌落神坛,但文言时代古人依托书院、选本、评点提炼和建构的古文训练方法论和文章学范式,在白话的语境中依然行之有道、行之有效。民国开明派诸君,如叶绍钧夏丏尊合编初中国文教材《国文百八课》、叶圣陶夏丏尊合著《文心》、夏丏尊《文章讲话》,新时期以来张中行《作文杂谈》、周振甫《文章例话》、唐弢《文章修养》一仍旧贯,在文章学教育上延续着文选加文话的模式。《文章自在》显然在此传统之中,钱基博曾评价姚鼐《古文辞类纂》“汇斯文于简编,诏来者以途径”,当也是张大春的取径和用心。

赓续传统并非简单的认祖归宗,张大春也绝非唯唯诺诺的肖子肖孙。《文章自在》虽预传统之流,却又面目自足。历来的文选,编者是不选自己文章的,即使姚鼐要借《古文辞类纂》构建战汉古文、唐宋八家、归有光直至桐城派的文统,于桐城本派也只是选了方苞、刘大櫆两位前辈的文章,并未把自己附之骥尾。

张大春则别开生面,除却鲁迅、胡适、林今开、毛尖、梁实秋的几篇,《文章自在》的选文多出自他本人之手,灵感生发、立意构思、缀文摛章,创作时甘苦自知,评点时夫子自道,将文章写作充分过程化、祛魅化,让读者得以登堂入室一窥堂奥。

以《看见八年前的吕佩琳》阐述如何“引起动机”;拿《同里湖一瞥黄昏》挑明文章的草蛇灰线;用《一枚真字动江湖》描绘“吹毛求字”的敏感;谈到文言语感,《一种壮怀能蕴藉》以古典诗词示范;说起调度句法,《嘟嘟鸡》用描述食材和烹饪过程试手;论及文章结尾“荡开一笔,更有风姿”,便以《鹦哥与赛鸽》一文评点王国维诗句的结尾例证之。

项飙与吴琦的对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近来颇获关注,其实《文章自在》也“把自己作为方法”,自写自评不免与现实环境交互激荡,镌刻下时代的印痕。叶圣陶在民国年间就提出“教师下水”的主张,张大春也深情回忆他当年的国文老师从不卖弄修辞法则和作文公式,而是以身教的魅力让学生体会语言美好,远胜于当下种种凌空高蹈的所谓写作教学法,所以他躬身赴水,自写自辑自评下水文章,以身示法,示的是文无定法,以己立诚,立的是修辞之诚。

在张大春看来,“各级考试诱导考生学习作文所加强的,不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能力,而是用后即丢的资格。人们通过了考试,却会更加打从心眼里瞧不起作文这件事:以为那不过一个跨越时费力,跨越后却可以去不复顾的门槛;一种猎取功名的、不得已而施之的手段。作文,若不是与一个人表达自我的热情相终始,那么,它在本质上根本是造作虚假的。”言下之意,写文章是随身携带而非考完即丢的能力,写文章也是体会天地人事、反刍生命过程的诚实热情的表达。

对于考试指挥棒下的作文教学套路,张大春颇不以为然,在其《小说稗类》中借评价《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针砭时弊:“此人却能靠选(科举)文刊刻成集、提供塾师蒙童模范而立业成名,其实犹如后世靠编写参考书混世谋生的升学制度寄生虫。”他又告诫人们,“如果不能以写文章的抱负和期许来锻炼作文,不过就是取法乎下而不知伊于胡底,到头来我们所接收的成果就是一代人感慨下一代人的思想空疏、语言乏味、见识浅薄”。

所以,不要搞作文,而要写文章。文章自在,自在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恐怕也多少透露出文章之道自在此处的自得感。“自在”所蕴含的写作理念无疑指向自由,《文章自在》第一部分的“语言美好”“写好玩的”可谓自在的标识,张大春本人的文章,雅驯有识是其主要特征,字句文白交错,行文讲究内在的音节错落,杂以大量的文史掌故,语言美好,内容好玩,逸趣横生。

张大春读书既博且多,又是那种天生能够得心应手地调动自身积淀的写作者,文中雅俗段子,信手拈来,甚至随时埋伏彩蛋,外行读来有快感,内行看则门道毕显。他的语感非常好,用现代技巧而无翻译腔,讲掌故而不诘屈聱牙,文章写得易懂而不落俗、老道而不过于油滑,读起来舒服。

让人读得气喘心虚冷汗涟涟,既要断句,又要检索各种术语名词的意思,还得分神理解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意义,他左右互搏耍的欢,那管你能不能一心二用。炫技,考验读者还罢了,更糟糕的是会打乱文章气脉甚至掩盖文章自身理路和情感的缺陷,有讨巧之嫌。

陆游诗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似是写出好文章却又不贪天之功以为己力的谦辞,实则透露出文章绝非理论先行、套路先行的消息,所谓“妙手”,勘之《文章自在》,恐怕既要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输入,又要有语言美好、内容好玩的输出,还有要修辞立诚的表达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