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语文船长教案 船长的教学反思(优质8篇)

时间:2023-09-23 19:30:17 作者:念青松 党团范文 2023年小学语文船长教案 船长的教学反思(优质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小学语文船长教案篇一

梅子涵曾说过:“每个人的阅读可以走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阅读必须走到高处。”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经典文学的魅力,首先自己就得老老实实的读好教材,读懂教材,占据阅读的制高点。

我发现――哈尔威,哈尔威船长,船长,船长哈尔威。在课文中对同一个人竟有以上不同的称呼。似乎不是作者无意而作,而是有心所为。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而不断变换吗?细读中发现分明有所侧重,里面各有意味。“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下达第一次命令时,这里的“船长”能去掉吗?显然不能!这时候这样的命令只能有船长来下达才具有威严与力量。作为船长,必须负责所有乘客和船员的安全,这是船长的责任。这里的“船长”在后其实是为了凸显船长的特殊身份。文后“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与船同沉入大海,在这里,为什么又将“哈尔威”置于船长之后,我认为是作者为了强调哈尔威个人的高尚品质和具有卓越的人格魅力,即面对死亡他毫不畏惧!

我发现――在整个救援的过程中写得几乎都是人物的对话,而描写人物我们通常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那这篇课文为什么没有写到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时的动作和神情呢?显然小说的特定“环境”决定的,因为夜晚,大雾笼罩,其他的描写都不能与环境相吻合。所以,在这篇课文里,雨果正是通过着力刻画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形象。

我发现――船长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而实际上船上一共有61人,他把自己给忘记了吗?其实没有,我认为船长很清醒,这60人是需要被救援的人,而船长不是,他一开始就把自己当作救援者,他不在这60人之列。

发现之四――船长与机械师的对话简短有力,有的句子仅用一个词表示,且特别分行显示。这种“电报式”的语言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这是一只训练有素、纪律严明、业务熟练的船队,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船长和他的船员才能够表现的如此镇定沉着。另外,值得称道的一点还有,船长故意让灾难危机的所有信息(包括灾难事件本身及其处理过程)都透明化、公开化,使得船上的每一个人在第一时间都得到完整的及时的事件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人们的恐慌,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显然,船长深谙此道,但是这需要果敢与智慧的,这也是后文救援工作变得井然有序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发现――“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这里的“指挥台”“船长岗位”“舰桥”,都是同一个位置,船长在灾难之前、之中、之后,始终没有离开半步,始终坚守在船长的岗位上!

我发现――对于课文的结尾,不应该只关注船长为什么选择与船共沉,该不该与船共沉?还可以换一个角度,雨果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一个结局?因为这毕竟是一篇小说,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从塑造英雄的角度出发,将哈尔威塑造成悲壮式的英雄,正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体现,哈尔威最终与船同沉入大海,也让雨果所谱写的英雄赞歌有了震撼灵魂的休止符!

小学语文船长教案篇二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本文基本可按“遇险、救援、殉职”的顺序来理解。本文词语丰富、深刻,是让学生领悟语言妙处的好时机。

在学习“诺曼底”号船“遇险”部分时候,我分两部分完成此部分教学。1.遇险前,抓住“大雾弥漫”、“夜墨如黑”这两个词,让学生结合生活谈那是怎样的天气?来理解这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2.遇险中抓住了“突如其来”、“猝然而至”、“乱作一团”、“你推我搡”这些词,让同学们想象,面对突发的灾难,人们慌忙逃生的混乱场面。

在学习“救援”部分时,重点抓住了船长的语言描写,学生很容易就找了第3自然段中船长指挥时说的话,从“吼喝”体会船长声音之大,内心之急,情况紧迫。通过自读,指名读,齐读,来体会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千钧一发之际,指挥镇定自若,让人敬佩。

在学习“殉职”部分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和句,体会船长高大的形象。邓熙成同学汇报时,大胆质疑:“老师,船头下去,那船尾就会直立起来呀,可书中说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他能站住吗?另外,他是船长,应该会游泳的,他为什么不游走呢?”针对他的问题,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最后,赵家卉同学说:“作为船长,他不能弃船而去,而是要与船共存亡”,学生们的争论让本课教学达到高潮,也让学生明白本课的中心,我想这样的阅读才是体现了它的实效性吧。

小学语文船长教案篇三

当今的语文课堂提倡让学生做“研究者”“探索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问题愈多,好奇愈强,兴趣愈浓,此时的学习是最快乐有效的!

例如教学《船长》这一课时,当讲到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时,我让学生进行质疑。一位学生说:“老师,为什么就船长一人不登上救生艇逃生,而和船一起沉下去呢?”他这么一问,同生们都马上附和,并纷纷举起上来,争着发言。一个学生说:“20分钟太短了,他没有时间登上小船。”另一个马上反驳说:“难道就那么巧,其他人都走了,到船长就来不及吗?就剩一个人?”又一个说:“那他怎么不跳到海里,然后向救生艇或玛丽号游去啊?”立即又有人回答说:“3月里海水很凉,不淹死也会冻僵而死啊!”这时小浩同学补充道:“就算海水温度适中,在那种情况下也不可能逃生了!”同学们都露出疑惑的神情,小浩接着说:“因为这么大的船沉入海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旋涡,人也会卷进去的,根本不可能逃生!”

话音一落,掌声响起来!此时,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小奇站起来说:“不是,船长也许还有时间逃生的。但是他自己选择了与船同归于尽!因为在当时的欧洲,船长们都把自己的船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在遇到海难时,他们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与船共存。并且课文最后一段还说‘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因此,他不可能离船而去!”

质疑引发了兴趣,兴趣激发了思维。学生在质疑解疑中真正读懂了课文,这应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效果!

小学语文船长教案篇四

《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和行为,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船长组织自救工作的经过。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随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十五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船长在组织自救过程中的“指挥”、“控制”、“领导”,对哈尔威船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了。

小学语文船长教案篇五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课《船长》,是法国浪漫主义大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他的“诺曼底”号被 “玛丽”号巨轮撞开一个大口子,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指挥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事。文章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我引领学生抓住“四道命令”、“一段对话”、“三个场景”、“一个中心”去学习这篇课文,感觉效果不错,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首先,在第一课时,我已让学生充分去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要求,并对课文内容比较了解,还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这些要点。第二课时,我就紧紧围绕这些要点展开引领学习。

一、“四道命令”

1.“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其实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他把自己给忘了。)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学生感受到哈尔威船长在危难之际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同时,从他的命令中还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以身作则、临危不乱的可贵品质和帮助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主人公的特点跃然纸上。

2.“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的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是一道威严的命令,一方面体现了哈尔威船长同情、保护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行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当时那种混乱不堪的情况之下,发出这样的一道命令,既震慑了一些自私自利之徒,更感动了绝大多数的人,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充分体现了哈尔威船长是一位指挥有方的优秀船长。

3.“快救克莱芒!”(克莱芒是个见习水手,他还不过是个孩子。)这道命令不仅折射出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反映了他在如此危急时刻,仍一心想着他人,也照应了上文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这句话。真不愧是大家之作。

4.“动作再快点!”正是哈尔威船长关心每一个人的体现,是他在与死神抢时间抢速度。

二、“一段对话”

通过多元朗读,同学们感受到了船长的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细致入微、坚决果敢、指挥有方,这是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更是一段传神的对话。

三、“三个场景”

1.课文第二自然段所描写的船上混乱不堪的场景。这一场景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船上形势之危急,灾难之严重。另一方面,船上人们争相逃命的情景也与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沉着镇定地指挥救援工作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彰显了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2.课文第二十五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指挥救援工作场景的描写。他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以身作则,领导者全体船员帮助乘客脱险。还有力地控制着整个船上的局面。危难之际,忙而不乱。这真是一位指挥若定、叱咤风云的船长!

3.课文第二十九自然段对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场景的描写。这一场景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哈尔威船长那种视“诺曼底”号为自己的生命,誓与轮船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这真是一位顶天立地、有情有义的船长!

四、“一个中心”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高度赞扬了哈尔威船长伟大的一生,给文章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又一次”说明有许多次,可见,每当危险来临之时,哈尔威船长都是这么做的。“英雄的权利”不是为自己名垂千古的权利,更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权利,而是每当危险、灾难来临之时,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权利。哈尔威船长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老师敢于真正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适当引导、点拨,学生也能把文章学透、学好。

《船长》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于“玛丽”号巨轮的突然撞击,“诺曼底”号轮船的船身被撞开了一个大口子,船上的乘客无不惊惶失措,争相逃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试着抓住重点,把能够展现船长风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语言和行为,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了船长组织自救工作的经过。船长下达了四次命令。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学习第一次命令时,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三读。这三读各有目的各有侧重,层层深入,由表及里,在读中品文,在读中感悟。一读理解“吼”,为什么吼?怎样吼?二读品句,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出哈尔威是位怎样的船长?三读传情,把自己对船长的敬仰之情通过朗读传达出来。

随后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十五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回味船长在组织自救过程中的“指挥”、“控制”、“领导”,对哈尔威船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了。

小学语文船长教案篇六

语文课是学习的凭借。叶老说过,“语文无非是个例子。”作为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语文课,学到写作方法,在本节课中,我作了尝试。

首先让学生弄明白,本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写事,而写事一般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具体到本文,事情发展顺序就是:遇险――组织救援――牺牲。其中,组织救援是重点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课文主要抓住了船长的三次命令,即船长的语言描写表现了船长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而在牺牲环节,则主要是对船长进行了动作特写,进一步突出了船长的伟大形象。

课堂上,顺着这条思路,我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地与课本进行对话,从而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对船长产生了崇高的敬意,也悟到了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指导学生采用这种写法写写这场海难中的幸存者,有效地使这种写法得到了内化。本来很长也很难的课文,变得简约了,学生学得也轻松了一些,快乐了一些。

小学语文船长教案篇七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教学中,我让孩子自主识字,运用以往学过的识字方法自由地展示,做到生教生,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能力。这样,孩子们动起来啦,整个课堂活起来啦,孩子们主动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指导朗读时,没有指导到位,在本课中,“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四种不同的语气。教学时,我没做重点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指导。

总之,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小学语文船长教案篇八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该如何将写话意识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呢?“谈写色变”不仅高年段的老师和同学如此,低年段的老师和孩子们也是如此。我觉得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提高兴趣,钻研指导技巧,以下是小编整理小画眉课文教学反思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在开始写话阶段,学生有时会为自己能将课文中学到的某一个词语运用到写话中而沾沾自喜,如果再因此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他一定会为此兴奋好一段时间。这样的学习运用过程和成功的体验是极为宝贵的,学生的灵活运用,得到认同,他会慢慢的学会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陶醉于自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之中。这样学生说话、写话的动力可以悄然形成并得以持续发展。

在教学《小画眉》一课时,我就牢牢抓住“纷纷”一词,对学生进行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训练过程带有鲜明的游戏色彩,在游戏中,我巧妙地安排了指导和训练,教学气氛热烈而愉悦。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由 “纷纷”这个词语的教学我想到了很多,小学低年段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说话和写话的训练。孩子们学课文,就是一个学习写作的过程。老师们最头痛的孩子们无话可写,孩子们也最怕写话练习。其实在我们平时的讲读课文中,只要老师深钻教材,灵活把握,就不难找到说话,写话的“切入点”。如果老师每节语文课上都能给孩子们搭个“梯子”,帮孩子们打开个“话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我想写话练习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也就不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了。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学生想要写好作文,就要从写话开始,从兴趣入手,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自然而然地写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兴趣就是写话的源头活水,写话就要写学生感兴趣的话,善于找寻写话的时机,制造写话的环境,形成一种“吸引场”,这“吸引场”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吸引了,而是一个培养写话能力的“加工厂”!几经教学的轮回,我有一个感觉,作文教学起步要早,我们应该把低年级的写话作为作文教学的起步期,注重训练,为学生夯实坚实的作文基础,帮学生降低坡度,减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