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3 22:14:17 作者:琉璃 文秘知识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篇一

课后查看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二次函数的要求:

1、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3、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发现并没有提到用顶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而且在后面的几节课的教学中也没有要求用顶点式来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但是我认为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应该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它并不反对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的重新处理。并且从教学的反馈来看,加上了这3个练习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对前面所学的二次函数顶点的知识加深印象。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何乐而不为。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篇二

在二次函数教学中,根据它在初中数学函数在教学中的地位,细心地准备《二次函数》的教学,教学重点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及应用,教学难点为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关系。根据反思备课过程和讲课效果,感受颇深,有收获,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学是我对选题有了进一步认识,要体现教学目标,要有实际意义。要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分析。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二次函数的概念,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积的研究出发,通过建立函数解析式,归纳解析式特点,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建立了二次函数概念后,再通过三个例题的分析和解决,促进学生理解和建构二次函数的概念,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从问题出发到列二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验用函数思想去描述、研究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意义.教学主要从“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增减性”循序渐进,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二次函数的性质,并帮助学生总结性的去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利用配方法将二次函数一般式化顶点式、判断抛物线对称轴、借图象分析函数增减性等的训练。这部分内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容易混淆,还需掌握方法,加强记忆,强调必须利用图形去分析。通过教学,让学生对建模思想、图形结合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都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学会了分析问题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数上下左右的平移是我觉得上的比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借助多媒体,动态的展示了二次函数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很形象,便于记忆。

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知识后,我们尝试运用于解决三个实际问题.问题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学习如何确定函数的定义域;问题二是根据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数的性质,并通过画函数图像检验作出的分析和判断是否;问题三是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确定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并尝试解决销售问题中最大利润的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初步体会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再次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中,我自认为热情不够,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语言,感染力不足。今后备课时要重视创设丰富而风趣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设疑置难,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会吸引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篇三

这节课明显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二次函数,能区别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的不同,能深刻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并能初步理解实际问题中对定义域的限制。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拓展应用题通过学生的展示讲解让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储备基础上很容易迁移和接受了这些知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置性作业,前置作业是前一天发给学生的,主要涉及如何作图、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等问题。我的设计目的就上让学生在复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从函数图像来研究函数性质的。应该说这样设计既让初四同学复习了旧知又使他们体会到如何研究函数,从哪些方面研究函数,从思维层面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二部分是学习探究,探求活动前先让一名同学读了学习目标,让大家带着目标去探究。

整节课的流程可以这样概括:学生讨论问题——学生展示重点内容——完善训练题讨论实际问题对自变量的限制——课堂的小结,最关键的是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是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

对于实际问题的选择,我将4个问题整和于同一个实际背景下,这样设计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尽量减少学生审题的时间,显得非常有层次性,这些实际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使整个课堂有浑然天成的感觉。

对于练习的设计,仍然采取了不重复的原则性,尽量做到每题针对一个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小结,也遵循了从开放到封闭的原则,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篇四

根据市骨干教师交流学习的安排,我在九年四班上了《2.1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这节课。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了列两个函数关系式的生活实际问题,然后又对函数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巩固。接着在学生探究两个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思考、归纳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以及探讨对二次函数的判断,最后针对二次函数的定义和能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巩固应用。

课后,组内的老师认真地评析了本节课。结合组内老师的评课,我自己也进行了认真反思。

成功之处:

2、设计大量的可以表示为二次函数、利用所学的二次函数知识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利用“想一想”,提出进一步的最大产量的问题;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问题的最后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次函数能解决最优化的实际问题。在“做一做”的活动中,把两年后的本息和y与年利率x的关系表示为二次函数;在以上两例的基础上,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并举出以前所见到的一些二次函数关系式,为新知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在新知的巩固应用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不同题型的问题,很好巩固应用了本节的新知,课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我注重训练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规范习惯。

不足之处:

1、在分组教学时,对用统计的方法得到关于最大产量的一种猜想,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参加计算,此处给学生的时间少一些。

总之,通过本节课,让我真正意识到:对于每节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凭经验设计。在每节课的课前,一定要进行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中,同时要结合课堂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情况注意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提前预设好教学时间,在每节课上,既要放的开,同时又要注意在适当的时机收回,以保证每节教学基本任务完成。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和二次函数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等性质的基础上来学习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经掌握,但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将本节知识分两课时进行,这节是第一课时,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堂练习可知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分析题意并能写出函数关系式,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的最值时只有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准确解答,这说明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分析是学生的难点,单一的知识应用能准确找到解决途径,而综合起来应用学生就有些茫然,无法确定切入点。

本节课在两个地方学生出现疑难:一是分析题意时理不清价格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二是不能准确判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的最值。对于这些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在回顾了前面的知识点后提出实际问题: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在分析题意时学生能分清涨价、降价所对应的商品销量,但一小部分学生依教材上的解题思路不能理解售价和销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这个难点我是这样处理的:设每涨x个1元,则每件售价为(60+x)元,少卖出10x件,共卖出(300—10x)件;每降价x个1元,则每件售价为(60-x)元,多卖出20x件,共卖出(300+x)件。重点强调“x个”!虽然在分析中只多了个“每(涨或降)…个1元”,但就这几个字却能帮一部分学生理清关系和思路,如涨3元8元的问题,则售价为(60+3x)元或(60+8x)元,这样学生从最小单元开始分析,逐层递进,很容易理清思路找准关系。这个关系弄清了,函数关系自然水到渠成就写出来了。

其次是由函数解析式确定最大值,而确定最值时必须考虑实际问题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这个问题中x首先是非负数,同时(300—10x)也是非负数,所以x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30。结合函数解析式y=-10x2+100x+6000可知该函数图象开口向下,有最大值。由顶点坐标公式可以计算出当x=5时(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y有最大值,且此时y=6250。强调此时不仅要考虑顶点坐标公式,还要结合题意看这个x值是否在其取值范围内。x值确定后将其代入就可求出最值y的大小。

从学生课堂练习来看,大部分学生会用这个分析方法解决相应问题。虽然这节课没能按课时安排学习探究二的问题,但学生能掌握商品涨(降)价与售价、利润间这类问题的分析并会列函数关系也算是一点点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