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实用11篇)

时间:2023-10-16 10:33:48 作者:薇儿 节日庆典 最新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实用11篇)

小学教案的编写应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思,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中班教案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学习,相信会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

提问:

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莴苣;还出现了两种新的农具:曲辕犁、筒车。出示曲辕犁、筒车的投影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说说这两个工具的用途。提问:你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吗?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它们的先进性?它们有缺点吗?你能不能加以改进,使之更合理?(通过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来说清有关曲辕犁、筒车的知识。)

唐朝时,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下面我们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一下关于茶叶的一些知识。(以下是第一小组同学活动的过程)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茶。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国唐朝时,出现了记载茶叶产地、饮茶风俗及茶功能的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中国古今名茶有千种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说,那么,同学们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吗?(同学讨论发言)

同学们说得都不错,就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婺绿、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红、滇红、大红袍、铁观音以及冻顶乌龙。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好客习惯。茶道茶艺也就由此而生。现在请欣赏由九位同学联手表演的茶艺。第一组同学泡制的是绿茶,依次是红茶、花茶。

第一步:赏茶。将茶叶从茶罐中拨出,欣赏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质条萦纤细,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丰淳;祁红外形条萦紧细苗秀,色泽乌洋溢润;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融茶汤之美、鲜花之香于一体的茶中艺术品,茶叶与花香巧妙结合,构成了茶汤适口、芬芳的韵味,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温杯。先将茶杯预热,这有助于茶汤香气之散发。

第四步:置茶。将茶叶拨入茶杯,这对于泡制红茶来说,还有一个独特的名称叫做“王子入宫”.

第五步:冲泡。透过透明的玻璃杯,观察茶在水中的缓慢舒展,游动变幻的过程,人们称其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请大家品尝同学们泡制的茶,再作品评。请品尝的同学们谈谈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不仅可以作为饮料,还有许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已在课外了解到的关于茶的功用的知识。

同学自由发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总得来说,培养良好的饮茶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二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三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是学生认识到中国是远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元谋人、北京人的特点。

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合作、探究、交流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1课时

激趣导入

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最早的人类产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人类的奥秘。

二、新课学习

(一)元谋人

学生: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说。

学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说。

多媒体展示

教师: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是神创造的。我们人类果真是“神”创造的的吗?那么我们人类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祖国境内远古人类遗址图)

教师:元谋人产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

学生: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教师:考古学家在哪里发现的元谋人足迹。

学生:云南元谋县

教师:那元谋人的生产生活情况怎么样?

学生: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师:元谋人的社会地位如何?

学生: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教师: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物,距今约有170万年,我们称他们为元谋人(多媒体展示)

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点。

教师:北京人在什么时期出现的?

学生: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教师:北京人在哪里发现的呢?

学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后来人类学家根据在遗址中发现的3枚牙齿,将它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俗称“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学生: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同年又发现用火遗迹。

学生:1936年,在同一地点发掘出土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此后,这一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出土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万件石器和大量的动物化石。

教师:北京人发现有什么作用?

学生:为科学家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作出了重要的证据。

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

学生: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层里的古代生物的遗物。最常见的化石是由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却能保存较长的时间。

学生:化石的发现对我们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提供了重要证据。

教师:北京人的发现具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学生: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师:北京人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头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

学生:手脚分工明显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通过比较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怎样?

学生:生活状况: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为食,会使用火来烧烤食物、照明、驱寒。

学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师: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多媒体展示)

学生:猛兽出没、险恶异常。

学生:打制石器、简易木棒。

学生:团结就是力量。他们想到的办法是群居。

学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来的?

学生:煤的自燃

学生:雷电生火

学生:偶然碰撞生火

学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体展示有关火的图片)

教师:即使没有凶猛野兽,一个人也难生活,寻找食物成了难题。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猎和采集才能维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会。

教师:请问:他们用火做什么呢?

学生:烧烤食物

学生:驱赶野兽

学生:照明御寒

教师:思考我长得很像猿,却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吗?

学生:你长得的确很像猿,但你手脚分工明显,还会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师: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教师: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学生:北京人的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世界迄今所知发现的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学生: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除了学习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外,后来我们通过考古我们又发现了蓝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远古人遗址,因此我国成了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丰富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说明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是一方沃土,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

四、课堂练习

1、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通过(c)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学者推断

2、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劳动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四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五

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是分不开的。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课时: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明北京城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北京城

学生概括明北京城的特点。(指导学生归纳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其中包含着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思想。)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余公里。

二、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农业百科全书,农学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学生总结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如:李时珍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陀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二十七年成书的坚韧毅力等。宋应星对只知追求功名利禄者的蔑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见卓识(《天工开物》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认识)。徐光启利用外国传教士采用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笼络统治者以换取传教有利条件的做法,坚持从利国利民出发并一再敦促,终于使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答应先译《几何原本》一书(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译)。

三、古典小说的高峰

学生概括古典小说的成就,并通过这些古典小说概括明清文化的时代特征。

年代 著作 作者 题材 价值

元末明初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三国时期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 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唐僧取经的故事 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清朝 《红楼梦》 曹雪芹

古典小说的高峰,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着市民文学日趋成熟和繁荣,小说取代诗、词、散文而成为文学的主流。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不仅着意于战争场景的描写,更精于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曹操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统治阶级自私、贪婪、奸诈、残暴的种种表现,而诸葛亮的形象,则成为民族智慧的象征。

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的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英雄传奇小说)。以“官逼民反”为主题,通过塑造的一百零八将形象,对农民起义的正义性和梁山英雄的抗暴除恶,作了充分肯定和热情颂扬。

在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以虚幻的神话故事形式,寄寓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着意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无所畏惧的叛逆形象孙悟空,并赋予他巨大的神威。

《红楼梦》是一部现实批判主义文学巨著,是中国文学秀的一部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是封建社会的缩影。《红楼梦》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青年男女的叛逆形象。他们对功名利禄、封建礼教的轻蔑、讽刺和猛烈抨击,以及对个性解放和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糜烂、腐朽生活的无情揭露,全面展示了封建社会已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败没落的历史趋势。

四、戏剧的繁荣

1、明朝后期最负成名的戏剧家:汤显祖,其代表作为《牡丹亭》。

2、京剧的形成:在徽剧、汉调的基础上,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

五、书画的成就

1、书法:

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2、绘画

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

徐渭:善于泼墨

“扬州八怪”

六、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七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八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

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

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有什么意义?

【巩固练习】

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

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

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

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

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

7、史书记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

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

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

a.《史记》 b.《资治通鉴》 c.甲骨文d.铭文

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里指的是( )

a.陈胜、吴广起义b.楚汉战争c.长平之战d.秦完成统一

【布置作业】

列一份历史朝代表,及每个朝代帝王的作为。

第四单元测试

测试目的:对第四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整理提高和查漏补缺,以便下一阶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和教学。

测试难度:较大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九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1、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

2、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__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

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

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十一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