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视野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6 15:24:09 作者:纸韵 演讲稿 最新视野读后感(实用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视野读后感篇一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一所重点中学在校门口打着一条鲜艳的横幅,上面写着“庆祝我校连续三年高考升学名列全市第一”,在校门两侧的大红纸上,写满了考入清华、北大、全国重点大学的莘莘学子的名单。旁边有不少人在议论,“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就是好,这么多学生考取了好大学”,有的说,“是啊,将来我也要我的孩子考到这个高中,进了这个高中我也就基本放心了。”

看到这则报道,我一方面为这些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些思考。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按照初中、高中、大学的程序,每一步的首要动力就是升学,中考和高考,就是横在面前必须跨越的两大障碍。可以说,对于考试,感觉上是很自然,很理所当然的了。但是这种想法,在阅读了《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后,有了新的突破。

《教育的国际视野》是由一位教育学博士所著,通过对早期教育中外差异、学校教育中外差异、学生素质中外差异、中国教育现实问题四个方面的阐述,使我们开阔了教育视野,帮助我们对当前中外教育中的优劣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进行恰当的“拿来主义”,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所分析的正好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面对、甚至是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具有实在的指导价值。

通读全书,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几点体会较深:

首先,要给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是教师中两种常见的、对立的指导思想。对于知识教学中的直接传授、满堂灌,已经是广受批判、不得人心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但我感到,在德育过程中,同样要防止简单的口号式、直接式教育。德育体现人的内心世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累积的。在重大节庆、纪念日或者是主题教育的时候,我们要利用一个时间段,把教育主题分解、渗透下去,“润物细无声”,给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有反思,有感悟,即使碰到挫折,也是走向成功的有价值的一种经历。学生对口号式教育很反感,这样的德育教育光有形式,造成学生能说、会写,却不能改变思想和人的素质,与德育的实效性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拓展“成功”的内涵。

由于文化的不同,我国的教育倾向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把学生的毅力培养、智力发展作为成功的标志,而国外非常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找到符合自己特性的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看,国外教育对成功的内涵有更宽泛的认识,更加人性化。虽然现在在教学中,教师也更多地注意培养学生听课、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但这多是服务于考试升学的,还没有从学生的长远出发,没有认识到兴趣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高考成功,也不代表这个学生就真正喜欢学习,不代表他的今后发展就一定成功。在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后,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发展道路是可以有所不同的,他们的兴趣所在、成功之处和他们的不同智能突出方面相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某个学生不足的一个方面去否定其突出的其他数个方面,是多么的不合理。这也是多年来学生缺乏自信,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对“成功”的定义需要重新认识,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心、持久兴趣和成就感。

再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务之急。

限于目前条件,学生在校时间长,课程学习压力大,缺乏生活常识和动手能力,但更应解决好人文素养低的问题。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阔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仅仅把目光聚焦到课本上,这样只能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扩大阅读面,注重能力培养,学会信息搜集、处理、研究、探索,是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使我站在新的角度反思当前的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学生观、成功观等方面的思想冲击,有不少先进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

视野读后感篇二

最近,我拜读了上官子木博士撰写的《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感受颇深。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比,拿中国的教育与国外比,从幼儿园比到小学,再比到中学。我在阅读中,开阔了教育视野,帮助我们对当前中外教育中的优劣有更清醒的认识,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此书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分析问题,它所分析的正好是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面对、感到困惑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从比较中我看到:

国外基础教育的课程是重应用、重实践、重创新、重生活知识、重职业技能;我国的课程是重书本、重理论、重积累、重抽象知识、重应试技能。国外的教育注重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了解人生;我国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应试、了解书本、了解社会等级、了解生存竞争。

其中一篇讲到东西方考试的标准从考试来看,东西方一样有评分标准,区别在于,中国的评分标准非常细节化,答题注重综合,答的越全面越好,强调的是横向展开;西方人注重分析,逻辑性强、观点鲜明、文字简明扼要,强调纵向深入。

西方国家的评分标准一般是:掌握了老师教的、书本上有的基本知识,表明用功了,可以给及格,但要得及格以上的成绩则必须有创见―提出新观点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相比中国考试,考试的目的不是考察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是考察学生掌握书本现成知识的能力。中国的教育目的很明确,就是积累、模仿、学习已成定论的东西,学生只要能够完整地复述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就能够得满分,得高分并不是取决于自我发挥得如何,而是仿效别人的结论是否不差分毫。

在国外,考试只是一个学习效果的检测工具。然而在国内,考试主要是作为筛选工具,分数不上录取线,就意味着被现行教育体制所淘汰。

鉴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以及社会背景上的差异,我们很难说东西方人在考试评价标准上孰优孰劣,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国外教育的长处学到手,同时改进我们自己教育的缺陷。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要给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是两种常见的对立的指导思想。对于知识教学中的直接传授、满堂灌,已经是广受批判、不得人心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但出于考试、升学的压力,我们的教育教学还经常不得不采用直接传授、满堂灌的方式。例如在英语语法的教学方面,我们的学生主要是依赖课堂上教师的讲授,通过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来掌握语法知识。其实,我们知道都知道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我们也知道语法是要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慢慢体会的。但是,我们中国现行的考试制度不可能让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慢慢体会”去获得外语或是母语的语法知识的。因此,我们老师也只好采用直接传授、满堂灌的方式。在我以后的英语教学中,我想我会努力让学生做到“四解放”:

1、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自己学会观察;

2、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

3、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学会动手操作;

4、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自己学会表达。

二、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拓展“成功”的内涵

我国的教育趋向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把培养学生的毅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作是成功的指向标,而国外则非常注重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特性发展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外的成功教育有着更为宽阔的视角,更加地注重人性化教育。虽然我国现在的教育教学也在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听课、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但更多的是服务于升学考试的,还没有真正切实地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来考虑,我们经常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可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又有多少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使我站在新的角度反思当前的教育和自己的工作,有不少先进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我们以课本为世界,而人家是以世界为课本,发达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不仅使学校面向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而且不断地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正在面临的问题变成学校的教学内容。我国基础教育亟需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应加强“课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将学生从课本中解放出来,以便使学生的视野能从狭小的“课本世界”扩展至广阔“生活世界”。读了这本书,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从自身做起,真正为教育做一些探索。

视野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我国的教育趋向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把培养学生的毅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当作是成功的指向标,而国外则非常注重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特性发展的道路。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外的成功教育有着更为宽阔的视角,更加地注重人性化教育。虽然我国现在的教育教学也在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听课、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但更多的是服务于升学考试的,还没有真正切实地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来考虑,我们经常把素质教育挂在嘴边,可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又有多少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做到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并享受成功的喜悦。

读了这本书,深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教育的问题,从自身做起,真正为教育做一些探索。

视野读后感篇四

(一)

此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在理论部分,作者又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进行说明,平日觉得枯燥乏味的理论也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读完此书,获得了不少新的教育理念。

一、《多元智能新视野》内容简介

本书分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实践、未来的展望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多元智能理论概述、25年后的回顾、超越智能:人类的其他珍贵能力、通往教育的桥梁、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幼儿智能的早期培育、小学阶段的项目教学法、学科理解的多元切入点等。

霍德华・加德纳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具有8项智能,包含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力被分成了8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具有这8种智力,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大多数人可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的内涵中发现自己的多项长处。每个人各项智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优势或优势组合,如果每个人都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智能或智能组合来学习任何课程,都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根据智能的多元性,可以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并从中找到教育他们的最佳切入点。

二、多元智能给我的启示

《多元智能新视野》中告诉我们:“通过多元智能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课堂教学活动。

天生我才必是有用。智能的多元性、差异性,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因材施教,而我们老师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发挥个体的优势智能,从而带动弱势智能发展,把强项迁移到其他领域。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取才前提下的“天生我才必有我用”也只能是失意的人自我解嘲和宽释罢了,但是多元化机会却是每一个人的机会!但是要想让学生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我用”这一点却是困难的。由于现在学校里基本上还是通过标准化正规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智力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多元潜能;学生也早已习惯用成绩好坏来给自己定位,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就是做什么都行的能手,而成绩差就干什么都不行,这样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成绩好的,自信,全面发展,成绩差的,自卑,全面落后。原本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身有一些特长,譬如唱歌不错,但因为成绩不好,所以不敢出声,不敢在很多人的场合展现自己,埋没了自己的才能。他也不会为自己有某些特长而感到骄傲,很不自信,做事也小心翼翼,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善这样的现象呢?让我们给每一个孩子发挥和展示自己的智能优势的'机会,在孩子的发展和成长中,变“扬长避短”为“扬长补短”,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天生我才必有用”.

总而言之,作为教师,不能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他们的智能,更不能一棒子打死。义务教育不仅要完成为学生今后各方面发展打基础的任务,而且应该着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而我们看待学生,也应由以关注“你的智商有多高”,转为关注“你的智能类型是什么”.一个学生的智商可以测试,但一个学生的智能是不能通过笔来做文章的。

视野读后感篇五

今天读了唐老师介绍的《多元智能》,学会了很多东西。知道了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即(multiplequotient,mq或multipleinetelligence,mi),包括冒险智商,创意智商,身体运动智商,视觉空间智商,音乐旋律智商,自然博物智商,智力智商,情绪智商,语言文字智商,自我内省智商,数学逻辑智商,人际关系智商。

通过学习我认为人人皆有无限的潜能与可能,未来更是行行出状元的时代。只要从孩子的强项智能引导孩子,都能令孩子有成就感,而达到自我悦纳、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人生也就绽放光芒了。读书只占其中的一小部份,统整知识、应用信息在未来将是更重要的能力。多元智能在人一生中的作用。通过考察多元智能对成年人生活中的作用,及考察各种智能的开发和发展对年幼的孩子发展的影响,多元智能在三个独立的方面起作用,分别是:休息作用,如何在工作环境中运用多元智能娱乐作用,如何运用多元智能得到快乐和放松欣赏作用,如何运用多元智能和他人一起工作,并理解他人当然,多元智能的每个作用都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刚开始,年幼的孩子把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多元智能的娱乐作用上;上学之后,孩子们玩的时间受到了控制,当他们逐渐长大后,开始运用多元智能来欣赏别人,越来越意识到友谊和关系的重要。多元智能的休息作用主要发生在成人阶段,那时我们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用自己的智能来工作或养家。很不幸的是,在这个阶段,多元智能的娱乐作用在我们的时间安排中看上去似乎都消失了。实际上,当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或养家时,我们很容易忽略其他并不需要用到的智能。

因此,我们老师应该了解自己的智能;必须去运用他们。要建立:“每个孩子都可以是聪明的”的认知及趋势。我们也必须去了解自己本身智能的真正,看看哪些事是自己最在行的、哪些事是自己想逃避的。一旦你了解你所拥有的智能,你就能够协助确认你的孩子受到了影响;或许你所影响孩子的不是你最在行的部分,但对他而言,这个部分的影响却可能是强而有力的。为了达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随着智能课程的实施,我们教师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所以我们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识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在具体的评价操作方法上,可用“学习档案”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