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案(优秀12篇)

时间:2024-01-08 22:57:22 作者:影墨 文秘知识

三年级教案是为了指导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和发展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们编写的三年级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示。

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

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相机设问:你认为陶懦弱吗?为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抓“争辩”——读句子,注意省略号的读法。

师评:我听出了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陶罐子;这是一个谦虚但并不懦弱的陶罐子;。

这是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陶罐子…。

3、师:傲慢的铁罐听到陶罐的争辩,怎么样呢?

生:铁罐开始恼怒了。师:自己做一做。点拨:他瞪着眼,他还气得手指着对方,他在跺脚呢(用各种动作表情形象化“恼怒”)。

师:恼羞成怒的铁奚落陶的语言一定更尖刻了,听听,他都说些什么?同桌合作读6——9段。

指名合作读——师再问:你们听出了什么?从哪里听出来的?抓“相提并论”“算什么东西?”(铁对陶的极度轻蔑和瞧不起)。

4、同位之间分角色读对话。

5、男女生分角色读。

6、请学生展示合作,带头饰。

师:面对铁罐的横蛮不讲理,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了。

五、学习后文。

2、学生默读后文。

3、指名说。多请几位学生说。

师相机归纳或板书:无影无踪成为文物。

六、小结全文。

是呀,当年被奚落的陶罐成了珍贵的文物,而当初傲慢自大的铁罐却在世上消失了。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自己的感慨,你想说点什么吗?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一写。

三年级语文教案:陶罐和铁罐

1、认识6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自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2、提问:什么叫罐?(口大肚子小的器皿)。

3、谈话:今天我们学习这则寓言,就是发生在这两个罐之间的'小故事。通过他们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里去读这篇课文。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学习要求。通过看阅读提示,谁能告诉大家都有哪些要求?

2、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3、思考:谁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很骄傲,瞧不起陶罐。当它们被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可是铁罐早已完全氧化,无踪无影了。

(2)当陶罐被人们擦洗干净后他说了什么?这说明什么?

4、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5、全班讨论,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6、分角色朗读课文,同学评议,再选一组朗读。

结合自己的理解或生活实践回答这个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案,三年级语文第27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三)精读课文。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四)品味含义。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重编故事。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整体感知课文时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讨论后找出陶罐、铁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1、铁罐看不起陶罐;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边读边思考,析词品意中教师恰当点拨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从而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铁罐地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2、理解课文寓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板书:陶罐和铁罐。

2、(出示图片):请大家猜猜这里哪个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

二、研读课文。

(一)、出示第一自然段。

(1)生齐读(2)奚落?

(3)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出来读读。

1、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1)谁来读?平议。

(2)傲慢的语气该怎么读?指名读平议。

(3)齐读。

2、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1)指名读评。

(2)这句还要傲慢的语气吗?

3、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

指名读评齐读。

4、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

指名读评齐读。

5、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回铁罐,读读它奚落陶罐的话。

6、如果你是陶罐,你会怎么做呢?

(三)、指导读陶罐的话。

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是怎么回答的?

1、自由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2、师生分角色读。

3、同桌表演,加上一定的表情动作。

4、指名上台表演评价。

(四)现代部分。

1、课件出示。

师引读。

2、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板书:容易氧化美观。

3、用“但是”说话。

三、总结。

1、学了陶罐和铁罐,你喜欢谁呢?为什么?

板书:骄傲谦虚。

2、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四、拓展:

1、学了这个寓言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2、赋予陶罐和铁罐相反的性格,编写故事。

板书:

长处短处。

铁罐:骄傲坚固容易氧化。

陶罐:谦虚美观易碎。

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材教案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整体感知课文时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讨论后找出陶罐、铁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1、铁罐看不起陶罐;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边读边思考,析词品意中教师恰当点拨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从而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7篇《小学三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材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冀教三年级语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陶、懦、恼”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虚”等到14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御厨、奚落、懦弱,轻蔑、和睦相处、覆灭”等词语。

2、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陶罐和铁罐续写三年级

有一天铁罐也被考古人员从废墟里挖了出来。

“咦,这里还有个罐子!”一个人惊奇的说。

“真的,但是却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罐子,真是可惜呀!”“很快就要被氧化掉了”另一个人叹息的说。

“不管怎样”还捧着铁罐的人说,:“先把他送到国家博物馆吧!”

于是,在国家博物馆的陈列柜里,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

铁罐大声喊道:“陶罐子是你吗?”陶罐子说:“你是谁呀?”铁罐说:“我是铁罐呀,你的好兄弟”“原来是你呀!”陶罐说:“我还以为你不见了,都伤心死了!”“我也是!”铁罐说,:“对不起,以前是我不对,我不应该嘲笑你,我也不应该骄傲自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不该说你的短处,而把自己的短处全部变成长处!”陶罐说:“没关系的!”

“哎哟!”

“怎么啦?铁罐?”陶罐问。

“我在泥里太久了,生锈了!”铁罐低头说道。

“没事吧,铁罐?”

“没事”

到中午的时候,博物馆里来了很多小朋友,他们个个都来到铁罐和陶罐这里,小男孩说道:“铁罐好丑呀!”另一个小朋友说:“你别说他,他会伤心的,老师说了,不能光看外表!”小男孩说:“对不起!”铁罐说:“没关系,只要我们能知错就改就可以了。”

从此铁罐再也没有骄傲了。

作者:黄子铧。

第二天早上,考古学家再次去到废墟,挖到了铁罐。

“咦,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奇地叫着。

“真的!是个铁罐子。”

“别多说,先放去博物馆先。”就这样,铁罐和陶罐又在一起了。

“铁罐!”陶罐惊奇地说,“你怎么回来了呀?”“我被考古队挖出来的。”铁罐说道。

铁罐后来就和陶罐和好了,他们天天说说笑笑。

有一天,一个小朋友看见铁罐,故意大叫一声,吓得铁罐一直在发抖,铁罐转过身,以为是陶罐,在吓唬他,就生气地说:“你吓我干什么?”陶罐觉得很奇怪就说:“我为什么要吓你?”铁罐又开始恼怒了,“信不信我把你踢碎。”可陶罐还是不服。

“快点和我道歉。”铁罐说。

陶罐想:我没有吓它为什么要给它道歉。

“三、二……,”铁罐开始数数了,“一!”铁罐用力一踢,可是陶罐没有碎,但是铁罐自己碎了,因为铁罐经过这么多年生锈了,容易碎,从此以后世界就再也没有这么坏的铁罐了。

读《陶罐和铁罐》有感的三年级

今天我读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国王御厨里的两只罐子:陶罐和铁罐。因为铁罐自恃坚硬,就瞧不起陶罐,常常数落它。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王朝覆灭了,两只罐子被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发现了陶罐,把它擦洗干净,陶罐和当年一样光洁朴素、美观。可是,铁罐却早已氧化生锈坏了。这篇课文对我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生动地将铁罐傲慢无理、目中无人,陶罐谦虚平和的两种态度进行了对比。作者把它们的神态、语气和结局放在一起,让人读起来觉得对比鲜明,印象深刻。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瞧不起别人,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因为这样往往会大错而特错,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在《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针对“抓提示语指导学生读出对话的语气”这一研究主题,采用了一些不同的方法。

1、利用插图理解“傲慢”一词的意思,与“谦虚”做对比。课上学生理解比较到位,但读的火候不够,下次我想改进为观察后模仿铁罐的表情,帮学生打开局面,烘托气氛,免得学生放不开,不好意思带着语气读。

2、通过工具书理解词义,我把字典中对“轻蔑”的解释原样呈现给学生,此处理解比较到位,学生能读出瞧不起的感觉。

3、替换词语感受“恼怒”中暗含的蛮不讲理,表现出铁罐一心用自己的长处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在一些老师的教案设计中,我发现这个环节他们会出现重复,“先问恼怒什么意思,让学生换个词,后来又问为什么恼怒用的好”,浪费了时间。并且,此处几经引导学生都没有把铁罐的恼羞成怒读出来,于是我讲解“恼羞成怒”一词,并板书“羞”,点出铁罐的无理取闹,接着范读这句话。因为我知道有几个孩子能读好,可“住嘴”一读出语气,他们就怕别人笑,果然在我先读后,就有学生恰到好处的模仿我读出了铁罐不讲理,恼怒的样子。于是我马上表扬他,和大家一起为他鼓掌,局面一下子打开了,学生都放开了自己的拘束。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到第四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并浅层了解它们的意思,如: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气急败坏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最终选择了“气急败坏”这个比较恰当的词。

通过四组对话的朗读指导,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作用,我就出示了填空,再次帮学生印证他们的想法。后来便水道渠成地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抓提示语中神态描写的方法。

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多元化朗读,促学生自悟;高质量对话,碰撞思维火花。

教学准备: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回顾大意。

1、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练写“罐”。

2、课件出示词语,学生概括大意,用上“奚落、骄傲、谦虚”等词语。

二、指导朗读,合作表演。

1、“奚落”是什么意思?自由读1~9自然段,看看铁罐是怎样奚落套陶罐的?

学生交流。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语气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陶罐:谦虚铁罐:傲慢——轻蔑——恼怒)。

2、师生对读2~4段,理解“奚落”。

“我”刚才用尖刻的话讽刺陶罐,这就叫“奚落”。

3、同桌分角色练读1~9段对话。

4、两生戴头饰表演读,集体评价。

5、男女生分角色读。(加上动作、表情)。

教师叙述:国王的……。

铁罐手指对方,傲慢地说:“——”

陶罐摆手低头,谦虚地说:“——”

铁罐双手叉腰,轻蔑地说:“——”

陶罐直视对方,严肃地说:“——”

铁罐单脚跺地,恼怒地说:“——”

陶罐双手背后,友好地说:“——”

6、教师问“陶罐”:“陶罐呀,你为什么不利铁罐了呢?”

通过大家的表演,你对陶罐和铁罐各留下了什么印象?(友善、宽容、谦虚;傲慢、蛮横等)。

三、比较结局,感悟道理。

1、时光飞逝,沧海桑田,许多年代过去了,陶罐和铁罐的结局如何呢?请默读课文的后半部分。

默读后交流。(陶罐:光洁、朴素、美观铁罐:无影无踪)。

2、谁知道铁罐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生锈,氧化)。

学生交流。

四、写话拓展,联系生活。

1、铁罐的做法你赞同吗,我们得劝劝它。

2、出示句式,写话练习。

3、听了大家的交流,你觉得铁罐一点优点也没有,陶罐一点缺点也没有吗?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全面地看问题,多学习别人的长处。)。

4、生活中见过类似陶罐、铁罐的人和事吗?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五、小结,布置作业。

1、在生活中我们要互相尊重,像陶罐那样与人和睦相处,相信我们的生活会更和谐,更温馨,更美好!

2、作业。

(1)演一演课本剧;

(2)仿写童话故事。如:《大海和溪流》、《铅笔和钢笔》、《大拇指与小拇指》等。

读《陶罐和铁罐》有感的三年级

我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名字叫《陶罐和铁罐》,讲的故事是,在国王的厨房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铁罐,一个是陶罐。

铁罐看不起陶罐,总是奚落它。有一天,铁罐骄傲的说:你敢碰我吗?陶罐说:不敢,我生下来是盛东西的,不是用来碰撞的。铁罐怒气的说:总有一次,我会把你砸成碎片的。有一次,整个王朝灭绝了,宫殿倒塌了,它们两个被埋在宫殿底下,过了很多年,人们把陶罐挖出来了,人们把上面的灰尘吹掉,说:这可真是个古代的东西。陶罐说:我的朋友铁罐也在下面,请帮我找一下它。人们翻来覆去,没有找见铁罐的踪影。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是,我们要多看自己的短处,发现别人的长处,我们看任何事物的时候,不能看外表的美与丑,要看它内在的实用性。

陶罐和铁罐续写三年级

有一天,铁罐也被考古工作人员从废墟里挖出来。

“咦,这里还有一个罐子!”“可惜啊,很快就要被氧化掉了!”另一个人叹息着说。

“不管怎样,先把它送到国家博物馆吧!”还捧着铁罐的人说。

于是,在国家博物馆的陈列柜里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了。

铁罐被送到博物馆,被放在一个玻璃柜里,他却看见陶罐是被放在一个垫着彩布的玻璃匣里,摆在展览大厅的镀金架子上,有点不服气,就问:“陶罐你什么时候来的?”陶罐一听,小心温和的说:“我……我是刚来的。”

铁罐生气地说:“你凭什么可以在这里,你快点把位置让给我。”陶罐没有和他争辩,说:“我们还是和平相处吧!”

等到博物馆开馆时,很多人来参观,铁罐从人们口中知道,原来陶罐是出土文物,价值连城,是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相提并论的。

铁罐终于明白,自己以前太傲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后应该与人和睦相处。

作者:陈欣曦。

有一天,陶罐也被考古工作人员从废墟挖了出来。他担心地想到:我被人们发现并挖出来了,那我的铁罐兄弟呢?也被带走了吗?怎么不见影啦?或是他自己走了?不对不对,他没有脚丫!

正在陶罐疑惑的时候,考古人员说:“啥回事儿呀?这里原来还有一个罐子!”他挖出来一看,原来却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罐子。“可惜了,铁罐出土,很快就会被绿化掉啦”考古人员说。而他身边另一个人也叹息道:“不管怎样,”他捧起铁罐说道,“还是先送博物馆吧!”于是,在国家博物馆里的陈列柜里,陶罐和铁罐两兄弟,再次相遇了。

你怎么又还一次次出现在我眼前呢?我虽然现在已经锈迹斑斑了但我才是最珍贵的罐子!”陶罐笑笑,没有再多说什么了。而生气的铁罐心里想:哼!走着瞧,看我晚上不把你碰成碎片,让你在我眼前消失?

到了晚上,让铁罐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居然在空中氯化成了一摊泥土,非但没碰到陶罐,还被人们当垃圾清理掉了。而陶罐,则一直在国家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述说着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