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论持久战阅读心得大全(17篇)

时间:2024-01-14 13:28:39 作者:笔尘 口号大全

心得体会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避免重复犯错。我们特地整理了一些颇有价值的心得体会范例,大家一起来分享学习吧。

大学生自主阅读心得

今天,我读了《自古英雄出少年》这本书,其中《王冕偷听读书》这篇文章我读得特别认真,读后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王冕偷听读书》主要写了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画家王冕,从小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他酷爱读书,但要放牛。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了,把牛放到小树林里吃草,自己溜到学舍的墙根下蹲起来,听学生们读书。王冕听着抑扬顿挫的读书声,越听越入神,早把放牛的事忘到九霄云外。太阳落山了,他才想起牛,可牛不知跑哪去了。回家,王冕被父亲狠揍了一顿,可王冕照样偷听读书。他通过不懈得努力,终于成了一个学问渊博的人。

读了这篇文章,把自己和王冕比比,我感到十分羞愧。我现在的学习条件比王冕优越十倍、百倍、千倍,可我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为了提高我的学习成绩,爸爸妈妈为我买了许多辅导书,可我从不肯多看,更不愿去做。我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就认为万事大吉了。语文上要背的课文、段落,英语单词稍微背一下,有点熟了就都不愿意再读再背了,所以到考试时就丢三落四,到处失分,影响了成绩得提高。

读了《王冕偷听读书》后,我明白了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条件差,只要努力照样能成才。我在这样好的学习环境下更要以王冕为榜样,脚踏实地地刻苦学习,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争取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大学生自主阅读心得

读《悲伤逆流成河》就明白这又是一部充满悲伤的作品,看完全文果然又是一部让人沉浸在悲伤中的作品!唯一于以往不一样的是,他的写作风格型了。从以前那些华丽而忧伤的文字变为简单直白的描述、但却更加触动人心。那些字字见血的简单平和的语句和字里行间浸透着的悲伤,让读者的心像被猛地戳了一下生生地作痛。编者在序言中写道!“这本书如果发表在年前会立刻在文坛掀起波澜。

如果发表在十年前也会在文坛引发骚动。”我也觉得应当是这样,作者用简单的对白将单亲家庭的血与泪,将暴富家庭的虚伪和抓狂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少年少女心中的压抑与疼痛描述的入目三分。尤其描述两个女主人公死的时候,一个用信息做了死的宣告,鲜血带着甜腥的味道;一个从楼上轻轻一跳,像影子一样砸在地上。她们的死像蝴蝶一样轻盈柔美,而正是这样的轻盈柔美才让我们感到更痛。

本书的主人公齐铭有一颗善良之心。把他人的痛苦揽在自我的身上!可是塑造了易遥这一形象,使王子般的他显得懦弱无助。他想把易遥从无尽的黑暗深渊拯救出来,但却无能为力。反而一次次让她陷得更深。到最终只得选择远离她而去,因为他认为这女孩丢掉了原本干净纯洁的东西。殊不知这只是她对这个“肮脏世界”的反抗。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易遥从三次忍耐一次反击到之后的一次忍耐三次反击、包括她所伪装出来的冷漠、刻薄,甚至是恶毒都只是她对周遭虚伪的世界和人们的反抗。她活下去的勇气,只是因为齐铭的关心、信任和支持,所以当齐铭也不信任她时,她选择了死在他面前来换取她的信任和证明自我的清白。用生命来做赌注,这就是一个必输的赌局,然而输掉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的生命。这本书从一开始就让悲伤黑暗浮出水面,偶尔送来一阵温暖来迷惑读者的心。

结果却是揭开真相后更切肤的疼痛。顾森湘和顾森西这对姐弟的出场,就像是清新干净的百合,让人以为会有一个好的结局。结果他们却成了悲伤哀痛的陪衬者!让悲伤更刺痛人心。既然书名叫《悲伤逆流成河》就证明我们战胜不了悲伤。

大学生论持久战阅读心得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大学生论持久战阅读心得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大学生自主阅读心得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度读,终于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读完后觉得好轻松,但却让我受益非浅,也使我明白什么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含义了。

自从读了俄罗斯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著作后,我有了许多感触,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而保尔的那种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他那坚强的意志也激励着我,使我更加勇敢。

我虽然不能也不需要为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做斗争,但是我能够好好学习,像保尔一样有坚强的意志和精神,保尔,我们永远敬佩你!

大学生论持久战阅读心得

第一次拜读毛主席的作品,也许只是读了一篇作品就判断一个作家的好坏,太武断了,可是,在我看来,我一个从未经历过抗日战争,不了解战争真正情况的人,在看了主席写的这一片文章之后,也对中国赢得抗日战争充满的信心。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有学习过他的诗,有听闻主席的文采,这次读了主席的文章之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确是一代文学大师,也的确是一个军事家。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还能够冷静下来正确的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并且用一篇文章,简单明了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还有不得不惊叹主席对抗日战争三个战争阶段的预判。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未来的著名的文章。在整篇文章一万多个字中,主席将抗日战争中,中日交战的优势、劣势都总结了出来。短短38个小段落,从开始国人对这一场战争的各种看法开始,引出了持久战这个主题,接着讨论了两种主流的看法;一是中国必败论、二是速战论,最后在文章最后的几个自然段(小节)里,毛主席为中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二十字里蕴含了主席在之前多次与国民党斗争中总结出的珍贵的战争经验,是我们赢得抗日战争的理论基础。这篇文章也给在困苦斗争中的中华人民,给与了一个强大的信心。

通读了整篇文章,感觉到论持久战这一篇文章,就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了中日战争的优劣势,特别是在第六段,在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通过与美国记者的一问一答,主席系统地、详细地回答了中国会不会亡国;在什么条件下,中国可以战争日本;战争前途会怎样发展;及关于中国东北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整篇文章中,毛主席总共提出了21个问题,前半部分问题主要回答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为什么中国会赢得胜利,还有总结批评了两个当事主要存在中国战败轮和速胜论。后半部分是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中国如何通过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和进行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在我个人看来,主席将整篇文章分为了38个小段落,前30个小段主要是交代了文章的背景,当时的中日局势,当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思想,日本作为一个侵略国家的优势劣势(主要见第十分点),中国凭什么可以赢得这一场战争(第十一段)。后八个小段,主席提出了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等等。每一个小点,都能够看到主席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抗日战争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正确、精辟的论述,成功的预见到了抗日战争未来的发展路线,做出了正确指导抗日战争的决策、政策,制定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论持久战》,它不仅成为了国内战争,乃至世界战争中的著名的军事理论,同时它也是哲学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大学生自主阅读心得

近段时间,我读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巨作——《昆虫记》。

它既是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巨作,它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被称为“昆虫的史诗”,而它的作者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昆虫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等桂冠。在这本书里,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地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区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这部作品所表述的是昆虫为了生存而努力的灵性,而法布尔则以自己那诙谐的将它们的大部分记录下来,这其中有蝉、樵叶蜂、黄蜂、捕蝇蜂、松毛虫、狼蛛……还有的一些被当做阅读短文呢。这部作品以它独特的形式创造了奇迹,一个人几乎耗尽一生的心血一丝不苟的来观察那所谓的“虫子”,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而这些写“虫子”的书竟然在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这更是奇迹中的奇迹!他以那独特的风格席卷了世界!

随后,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本书,我不但从中学到了昆虫的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我爱这本书!

大学生论持久战阅读心得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大学生论持久战阅读心得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全文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今日拜读,果然是真知灼见,见地非凡。虽然是针对国家宏观大势的著作,但也可作为指导个人应对当下生活的指南,现将自己的感触记录如下。

一、理智认清形势,准确自我定位。

《论持久战》这篇经典文章,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却准确地与日后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这正体现毛主席对中外我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情况准确把握,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的清醒认识。

抗战初期,日寇来势汹汹,两国综合国力差距极大,国民政府的主力部队接连战败。危局之下,人心惶惶。少有人能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种种奇谈怪论不胫而走。认为中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均不及日本,战必败的“亡国论”固然很有市场;不切实际地认为依靠外国,可以迅速战胜日本的“速胜论”也有听众。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高屋建瓴地指出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认清别人的优劣长短固然不凡,可以正确定位自家的才能心性也是了不起的本领。能够从纷乱复杂的诸多信息中剥离出正确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做出清晰的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足见毛主席的才华非同寻常。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有如一条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鱼儿。大多数鱼只能随着河水的流动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尔有一两条鱼儿奋力跃出水面,短短瞥见前路方向,虽短期能获益匪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智者应当致力做河上的水鸟,河流的走向,鱼群的游动,均可默然于胸,这样才能进退自如,走向成功。

二、计划具体细致,切实可行。

抗战初期,大部分人认为应当用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依靠正面决战来抗击日寇。这种观点看上去慷慨激昂,可忽略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抗战初期,我国军民虽英勇作战,浴血杀敌却无法取得战局的主动,原因就在于具体战术计划不符合实际。

毛主席认为抗日战争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主要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提出并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现代社会信息资讯发达,各种成功“秘籍”比比皆是,初读起来,满篇皆为大道理,头头是道,只要照做,成功似乎已在眼前;细品之下,才发现都是纸上谈兵,最关键的执行计划往往避而不谈,还美其名曰:灵活机动。让人不觉想起,旧日封建王朝,统治者惧怕百姓造反,讲授兵法的书籍不但严格控制传播,而且将其中关于军队管理的具体措施——士气的激励、战士的训练、阵法的布置等内容全部删去,只留下笼统的大道理,于是造就了大批纸上谈兵之徒。

如果将战略决策比作要攀登山峰,那么战术就是登山的具体计划,例如从山的哪一面上,中途要在何处修整,登顶后是立即下山还是略作调整再撤等等。制定计划时考虑要周到,计划越具体,越符合实际情况,成功几率越大。

三、统一思想,坚决落实。

再好的计划也是需要执行者来落实的。计划越宏大越具体,参与执行的人也越多。如果不能让执行者群体统一思想,那么计划被执行的力度也是要打折扣的。而一件事的成功几率与做事的人的执行力度息息相关。《论持久战》中体现出的战略思想固然伟大,我党能够严格按照计划落实执行的力量也不可小视。通过历次整风运动,高度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在严酷的战争考验,铸就了一批批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灵活的调整政策,打造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些都为我党领导抗日战争乃至全中国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古人常说:知难行易。其实,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制定计划固然不易,能够认真去做,保证计划能够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调整方法,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始终不放弃希望,奋斗不止。才是接近成功的不二法门。

大学生红岩阅读心得

《红岩》描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狱中与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虽然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者坚持到革命胜利的英雄事迹。

在这部电影中我认识了女英雄江姐。她因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了有“人间地狱”之称的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在狱中特务们不分昼夜,连续一个多月,对江姐进行严刑拷打,但她面对敌人的老虎凳、竹签、吊飞机、辣椒水等酷刑毫不畏惧,反而大声呵斥敌人的卑鄙行径。她以一个共产党党员的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特务们的威逼和利诱等种种折磨。保守了党的机密。

在这部电影中我还认识了“小萝卜头”,因为长期缺乏营养,他头大身子小,便被狱友们怜爱地叫做“小萝卜头”。因为平时在监狱里他的天真和无知使得特务不怎么注意他,所以他就担负起为狱友们送信的任务,给我们的共产党员带来了和外界联系的机会,这样才使我们党走到了今天。一个人没有食物怎么能够生活?但在监狱里,那些叔叔阿姨为给小萝卜头争取的学习机会,他们集体绝食,甚至饿到昏厥。这种情景小萝卜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那一刻起,小萝卜头下定了决心,好好学习,决心长大以后要成为叔叔阿姨一样的有志青年。可是,就在反动派溃逃的之前,可恶的特务把小萝卜头杀害了,那个时候他仅仅9岁。

看完电影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江姐呵斥敌人的声音时时回荡在我的耳边。小萝卜头渴望自由的仰望蓝天的双眼,在潮湿的牢房里他用小石子在冰冷的地上刻苦的学习的情景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而我们呢,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坐在沙发上浪费光阴。我们的学习条件极其好,文具、环境样样齐全,还有和蔼可亲的老师教导我们……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所以,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珍惜并感恩人们用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把美丽的祖国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毛泽东认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他说:“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1]513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早在“九一八”事变后的1935年8月,中共中央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表了抗战宣言,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1]344为了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须明确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和目的。对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以了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1]51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战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必须在抗日战争的一切工作中,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普遍地深入地改善官兵关系、军民关系,才能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为保卫一切未失地区、恢复一切已失地区而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1]513历史证明,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与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并不断巩固全民族的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分不开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国家,统一祖国,巩固国防的重要法宝。在现阶段,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并以人民政协的组织形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产生了新的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这些阶层和群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需要党去教育、引导、培养和团结,不断拓展统一战线的内涵,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2015年5月,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广泛力量支持。他特别提出要做好留学人员、新媒体中的代表人士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等“新三种人”的培养、选拔、使用工作。现在,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要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工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防的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安危。

大学生假期阅读心得

20__年12月8日,武汉爆发的第一例新型肺炎病例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没有硝烟的战争也随之开始。每个人对此都不屑一顾,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是一场不逊于20__年“非典”的灾难。20__年“非典”席卷全国,使人不寒而栗。资料记载非典当时在短短的时间内便扩散至东亚乃至全球,死亡病例达349例,直到年中旬,病情才得以控制。而如今我们面对的新型肺炎,其棘手程度相较于“非典”有过之而不及,所以抗击疫情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争中,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最可爱的人。“妈妈要去和病毒打比赛了,胜利了就可以回家陪你。”那一天,安徽省人民医院医生董芹芹与儿子隔着咫尺之距,却只能遥遥相望,留下这坚定的字眼;“此事我没有告诉明昌。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是战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女医生张旃写下请战书,七天来几乎没有休息,眼睛里布满血丝,可她仍负重前行,坚持疫情不退,“我”不退;小汤山医院的医生再次整装待发,又从全国各地赶来武汉,每次毫发无伤的背后,却是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险恶,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背后,是肩上沉重的责任感和使命必达的信念。

告别、奉献、承担,这些美好的品质加在一起,那是一群可爱的人。

广东湖州,一名老人来到社区,在桌子上放了一沓崭新的100元现金,而后他朝着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国家有难,我也要出份力。”说完转身就走,要求登记名字时却只留下了“知恩者”三个字。他已经八十三岁,靠捡废品为生,而老伴瘫痪在床,做这一切,只因他是一名老党员;疫情爆发的半个月以来,韩红都处于“很疯狂”的状态,她的基金会,速度也“很疯狂”,1月24日至今,已经送达8批物资到湖北,和医院直接对接,她说:“在天灾人祸面前,她没办法做到袖手旁观。”他们很苦,但国家有难,便倾囊相助。

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小人物亦可闪闪发光。

那些医护人员星夜不眠,奔波在战场,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挽救一个又一个病患;那些看着数字不断上升,时时揪心,却无能为力的人,默默地将自己的积蓄捐赠了出去;那些在漫漫长夜里,身处满城迷雾中央的武汉人,他们不是孤立无援;那些不幸确诊的病患和他们的家属,也不是寒气袭身,孤身前行。

实现伟大梦想,就要进行伟大斗争。疫情期间,青年人迎难而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将中国青年的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管是“最美逆行者”一线医护人员、服务社区防疫工作的志愿者,还是执勤在防疫一线的民警,党旗、团旗所指的方向、人民需要的地方,就有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我相信彻底战胜疫情以后,中国青年的力量会更加强大。中国青年,不要辜负人民的期望!

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是国防战略的核心。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为抗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抗日的军事战略总方针就是持久战,其实质是积极防御战略。毛泽东认为,要具体地进行持久战这一总方针,还必须制定和实行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实行这些具体的战略方针,是由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即由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基本因素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敌强我弱);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敌退步、我进步);第三,日本战争力量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敌小我大);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因素的矛盾运动,就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根据这个基本规律,毛泽东将抗日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具体战略方针上,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实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实行战略的反攻战。战争形式上,在第一阶段,主要采取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在第二阶段,主要采取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第三阶段,主要采取的是运动战,而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毛泽东抗日战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其精髓是革命的辩证法,其要义是自觉的能动性,其灵魂是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概括起来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其内涵丰富,即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590,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适时地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制定出进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总方针的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1969年,针对国际上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建立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基点上。1985年,在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判断,确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的前提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行了战略性转变,把军事斗争准备放在应付和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基点上。1993年,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2004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每一次调整,都贯彻了积极防御的思想内核,同时又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和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有着显着的时代特征。

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大学生看见阅读心得

花了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柴静的《看见》,感触良多。看书之前,在网上看了很多介绍、书评,反映甚好。我曾以为这不过是一部介绍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是一本出入职场的心路历程。然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这本书很沉重,以致于我无法一目十行,速读完成。

同样柴静的敬业令我折服,为了记者的职业道德,不断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打磨着自己的冷静和理智,但她热爱这份工作,她心甘情愿。我的第二个感触便是责任感。在非典面前,她不甘于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设备记录,没有同事陪伴,独自一人进入病区,承受着被传染的风险,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在山西采访时,一位官员带着讥笑的说:你怎么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我办的就是。她可以在不断的余震中走入地震灾区,冒着生命危险走入非典病区,顶着各种压力采访敏感话题,凭的就是一份责任感。在采访两会时,有个编导说柴静看你采访,眼睛里都放着光,攫取的光,这种光正是她的热情的所在。责任感是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必不可少的。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职业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意味着改变别人的思想,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责任感在我看来就是不愧对每一节课,不敷衍,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能让我的学生从每节课中学到一点内容,也许这种看法比较肤浅,但这也是我目前致力于达到的目标。

《看见》中还令我深有感触的就是包容。包容建立在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之上,尊重不等于礼貌,理解也不是可怜。存在即合理,我们往往只看见受害方,一味的去谴责侵害方,却缺少对于他们的谅解。一个人他的心在硬,也有自己心底一角的温柔这是《沉默中的尖叫》一章中小梅的话,即使她父亲经常殴打她母亲,她仍然相信父亲会温柔,只是没有被发现。kim对孩子说可以恨爸爸错误的行为,不要恨爸爸这个人。我们缺少的就是这颗包容的心。包容不同于容忍和宽容。容忍还有个忍字,表示造成了不悦但没有改变侵害。宽容有个宽字,表示一方的大度,不是平等的容,唯有包容是全方位的容。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可以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合理的建议,但表示对他们错误行为的理解,这是我要去学习的。

论持久战阅读书籍心得体会

持久战阅读书籍是一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阅读方式,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思维能力。通过长时间的持续阅读,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拓展知识面并提升自己的心智力量。本文将探讨持久战阅读书籍带来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启发思考。

持久战阅读书籍能够提供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阅读一本书籍需要持续的时间和精力,这使我们不得不培养专注力和耐心,同时需要思考书中的内容。长时间的持续思考会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吸收书籍中的知识。

第三段:加深理解。

持久战阅读书籍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阅读一本书籍需要我们耐心阅读每一页,每一段文字,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意图和主题。通过持续的阅读,我们能够逐渐熟悉书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以及主题思想,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故事的真正含义。

第四段:拓展知识面。

持久战阅读书籍能够不断拓展我们的知识面。通过阅读不同的书籍,我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主题和领域,从而开阔我们的视野并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同样的,持续的阅读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增加我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第五段:提升心智力量。

持久战阅读书籍能够提升我们的心智力量。长时间的持续阅读不仅能增加我们的见识,还能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理清思路,进行复杂的推理和分析,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我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有着很大的益处,同时也能提升我们的自信心和说服力。

总结:

通过持久战阅读书籍,我们能够从多个方面受益。长时间投入到阅读中,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不断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同时也提升我们的心智力量。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持久战阅读书籍,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提升自身素质和追求个人成长。毕竟,书籍是埋蕴智慧的宝库,只有通过持久战阅读,我们才能开启智者之门,走向成功之路。

学习阅读《论持久战》心得体会

1938年5月,毛泽东再次把自己关在了窑洞里,他七天七夜没有出门,除了一天两顿稀饭和咸菜外,就是不停地抽着劣质的纸烟,埋头写作,以至于连棉鞋被火盆烤着了,他也浑然不觉,警卫员贺清华后来说:“七天七夜不睡觉,就是铁人也要熬倒了啊,主席当时真是拼了命了。”毛泽东就是在这七天七夜里写成了《论持久战》。

冯玉祥得到这本书后,立即自费印了3千册,分送国民党要人,而白崇禧读后,更是大为叹服,他还从中归结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两句话,如获至宝的白崇禧把在《论持久战》送给了蒋介石,而这一次,连蒋介石也不能不赞同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了。

抗战八年,国共两党携手共御外侮,而指导抗日战争的战略,则是由共产党人毛泽东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