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与学生兴趣关论文(精选24篇)

时间:2024-04-28 17:17:03 作者:FS文字使者 毕业论文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维,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有必要积累一些范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

中职学生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学生群体,他们大部分都会存在对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学习的热情较低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音乐课程划分为副科一类,导致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普遍不太重视对音乐的学习。然而中职学生们对存在的事物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主动的去学习有很大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去感受到真正的放松,也可以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1]。

二、对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基本原则。

第一,尊重学生。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这一点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一项基本的工作。一个课堂由老师与学生一同组成,所以学习的群体是学生,这也是不能改变的,而老师是对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的给予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很好的和谐关系[2]。第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已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老师们要不停的接受学生,跟学生一同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这样学生们便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同老师交流、分享,并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来,精神集中的听教师进行课堂讲授。教师们并不是学习的管理者,而是对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们能够主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在课下自己消化,最终转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第三,重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发展。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的时候,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发展。对于学生来说,不要害怕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犯一些错误,教师更不应该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苛刻的指责。因为老师如果剥夺的学生们犯错误的权利的话,那就相当于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的限制。只有注重学生人体的发展,才可以激发他们主动去学习的潜能[3]。

三、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的对策。

第一,营造一个放松的音乐学习环境。想要培养中职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前提条件就是要营造一个放松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音乐可以让一个人产生放松与自然的感受,所以营造一个让学生放松的教学氛围对于音乐的教学将是意见比较容易的事情。老师可以通过比较幽默的言语、搞笑的动作帮助营造一个使学生们放松下来的教学氛围。而且,老师也可在课前精心准备工作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促使中职学生教音乐教学课堂勇敢提问、勇敢作答。第二,在音乐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把学生作为中心。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中心,强化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将是培养他们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在以前那些比较老旧的授课模式中,教师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高度注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体为,而教师需要引导中职学生学习。在音乐教学的设计过程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促使他们对音乐学习的热情。第三,采用开放式和多媒体教学的课堂。目前中职教师教学时均会用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因为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不但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而且还步入了教学的课堂中。开放式的教学课堂能够培养学生们自主去学习的意识,促使他们完成独立的思考并积极主动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查阅并研究的资料的过程中与同学之间相互主动、自由的探讨,这样便可获得更多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掌握节奏和节拍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中职学生掌握知识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直观的记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提升了音乐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在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的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们主动性的学习,而新的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标准也是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职院校的学生们自主的去学习的培养,这才是当今社会对中职学生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职学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积极了解音乐比较新的动态,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无条件的爱上音乐。

参考文献:。

[1]姜峭岩.中职音乐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j].新丝路(下旬),2015,(12):64+67.

[3]王景涛.谈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4,(23):125+102.

浅谈体育课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

体育教师经常会看到这样现象:学生都比较喜欢上体育课,但要求学生进行动作练习时,他们会心不在焉,非常厌倦,可当宣布自由活动时,就象换了一个人,高兴之情直接表现在脸上。这反映了他们的特有天性—————爱说,说明他们的兴趣不在练习上,而在活动中,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一种愉悦氛围尤为重要。学生愉快地体验动作,由此产生兴趣,才能自觉积极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怎样创设愉悦氛围来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音乐和舞蹈激趣。

适当运用音乐、舞蹈、可以起到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作用。如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队列变换时,可以播放节奏感强的进行曲,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振奋学生精神。在准备部分,用音乐来衬托,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时兴奋性,结束部分,以优美音乐伴学生做游戏或舞蹈,使学生不仅身体上得到锻炼,心里上也得到美的享受。

二,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能力、体质各不相同,在完成某个教学内容时也有快慢。好坏之分。如果按一个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并不是人人能得到成功、体验快乐,他们因得不到成功的满足而失去兴趣。因此,在确定一节课的目标,内容,方法时要量体裁衣,不能搞一刀切,如在一技术动作上,对铰差学生可以提岀“初步学会”这一动作。对部分水平高的学生提出“提高动作”和创新动作,要求,对大多数学生提出“学会”这一动作在运动量上,可在对一般学生提出的'要求上,对身体的多作几次练习,让体质差的学生少作一些,对一般要求达不到的学生,不能挖苦,讥讽,对胆小学生采取集体协助和掌声鼓励等形式,使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在游戏中激发兴趣,掌握动作要领。

“掰手腕”,“老鹰捉小鸡”,“石头剪刀布”……都是学生喜欢的游戏。利用这些游戏可以为教学服务。如教学“立定跳远”老师讲解动作要领后,可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玩“”掰手腕“游戏,赢了学生,用立定跳远的动作向前一步,如此反复,谁先跳到终点为胜。这样学生练习兴趣倍增,练习时争先恐后都想取胜。这些一味讲解枯燥练习效果强出百倍。

四,用言行激发学生的热情。

小学生模仿力强,教师言行就像无声语言影响学生学习状况,动作的完成,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衣着,衣态,示范动作和语言。情绪要饱满,激发锻炼身体的愿望和动机,并把内在动机转化到练习中去,促进教学目标任务完成。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愿望有了这一愿望他们就会自觉地练习。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学生之中这样能密切师生关系,学生将对教师敬佩立情转化为完善动作技术的能力。

小学体育课程中学生兴趣的提升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十分关注学生的兴趣。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坚持锻炼的前提。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得到关注呢?由于以前体育课程过于强调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的社会性、工具性和功利性,因此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甚至遭到排斥。现在的课程改革要求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

然而,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各不相同的,任何一间学校,条件再好,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岁有学生的各自不同的运动兴趣和需要,应该说,现在的班级教学制度,一个班级的学生,身心发展应该是相似的,运动兴趣相对集中在某一些运动项目上,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但还是有少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无法解决,是不是少数要服从多数呢?恐怕不行!因为我们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要“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但不是要我们去迎合、迁就学生已有的兴趣,而是要激发、培养、引导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

许多同学不是因为对运动本身的反感,而是来自于心理障碍,来自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教师应细心捕捉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给予表扬,使其产生积极体验,从而更加关心体育活动。对于女生怕苦怕累的现象,应强调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相结合,对某些体育手段需要学生反复多次地进行练习,这些手段往往是很单调、很乏味的,然而却是有效的,这需要学生的刻苦锻炼才能有效。学生的兴趣也是各不相同。同一内容,有的学生感兴趣,而有的学生却不感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强调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也应重视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呆板引起的学生厌学问题,是与长期以来规范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分不开的。多年来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惯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育教学应在贯彻课程标准内容的前提下,变着花样满足学生的需求,注意教材内容安排新颖,教学手段多变,多安排学生活动、游戏或娱乐,以此提高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学生最怕的中长跑项目时,教师可以将定长度变为定时间,还可以设计追逐跑、接力跑、交替跑等各种游戏。

1、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正确的看法,使体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在目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从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至于许多学生产生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可以了,从而使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由于过分主张“以课本为中心”把以练习为主的体育课变成了以讲为主、以教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同学们自由练习的机会少了;“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学到的许多东西,走向社会后无用武之地。另外,在组织上,过分强调集中化、统一化、纪律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一刀切”的形式,这些弊端的存在,不仅使体育教学越来越失去它应有的生机,甚至使不少的青少年产生了厌学体育的思想,更为严重的是它阻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统得过死、管得太严,使整个课堂气氛太过于严肃,这就不利于学生发展和个人技术的发挥。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把教学气氛调节得宽松和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和主体作用。同时,教师也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敢于把权放给学生,自己也由过去的“主演”变为“主导”,这样学生就由过去的被动变为现在的主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体育课也是如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呢?这就要靠教师主动改变以往那种呆板、机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也可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兴趣。另外,也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多采用竞赛性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没有什么兴趣了。但如果在跑的时候组织他们组与组的比赛,课堂就出现你追我赶,争当第一的场面。在中长跑教学中,也可采用变换成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分组对抗赛等。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中,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较强的吸引力。

4、对学生区别对待。

5、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来看各校对课外活动的重视还不够,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也导致了厌学体育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首先,学校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成绩差,身体素质不好,运动技能没有掌握好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同时为他们选择适合于自己锻炼的运动项目,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建各个专项体育训练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学校的体育传统项目。

6、加强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习,增进身心健康,既是保证自己精力充沛地完成当前学业的需要,更是未来学习,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引导学生把满足当前运动兴趣需要和实现未来终身体育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引导是我们教育的职责,也是我们体育老师的职责,是体育课程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体育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没有兴趣的教材。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在此条件下怎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改进组织教法,并同课外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体育有兴趣、爱好,养成经常的自觉的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主体作用,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改革深入开展,并形成良性循环。体育教师应首先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树立自觉从事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邓友伟:《浅谈体育教学和素质教育》。

2、赖天德:《学生的运动兴趣重在激发、培养和引导》。

3、《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文档为doc格式。

寓快乐于体育课之中学科论文

这学期,学校又安排我带一年级的体育课,一年级新生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他们基本上还保持着幼儿园及家里的一些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行为要求,课堂常规还很陌生,没有上课的概念,课堂上随意好动,课堂纪律难以维持。面对这样一群孩子,怎样上好一年级体育课就成了摆在我们体育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下面将我在一年级体育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变换方法巧集合。

新生刚入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排队,由于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甚至一些学生没有上过幼儿园,排队意识及位置概念模糊,活动的随意性很强,经常是教师吹哨子,他们也没有意识站好队,依然打闹,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组织手段以促进学生集合站队能力的提高。

1、排队走出教室:由体育教师到班带队走到操场,为了便于学生站好队,我采用了按男女生各站一路纵队的方法,即按座位顺序男女生一组一组依次各站一纵队,两路纵队迅速能排好,整整齐齐地走到操场,效果很好。

2、高矮顺序名单记在册:我按男女生高矮的顺序编好六路纵队,然后按顺序将名单记在我的本子上,以便在下次体育课中好查出他们的位置,让他们记住自己前后的同学。记得在刚开学的第二个星期的体育课,上课不久,同学们基本上都站好了队,其中有一个同学在草坪上打滚,我问他为什么不站队,他一脸无辜的说:我前面的同学不见了,我不知站在哪里?我哭笑不得,拿出本子一对照,也就找到了这个同学的位置。

3.双手叉腰找位置:在新生练习集合站队时往往会调整不好自己与同伴之间的间隔,站队时拥挤在一起。因此在站队时让所有同学都双手叉腰找位置,很好地解决了站队拥挤的问题。

二、以身示范激兴趣。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的示范能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打破教学进度将教学内容重新安排,尽量安排自己比较擅长而又合适一年级学生的练习活动,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活动,以适应一年级新生的身心特点,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多为学生进行示范,用精彩的表演带动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使学生在佩服教师的同时,更加喜欢上体育课,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

三、培养骨干习常规。

一年级新生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还很陌生,活动随意性很强。致使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练学活动,影响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主组织教学提出很大的挑战,我利用一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激将法在开学第一节课就向他们宣布每组要选一名表现最好的同学做小组组长,小组长可以帮助老师管理这一组的同学,这样学生们个个都愿意表现自己,我就会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表扬;同时对小组长的人选会不定期地更换,以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好胜心的驱使下,小组长会想方设法保持自己的`优势,越学越卖力;其他学生也知道应该怎样做才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在相互学习、竟争中逐渐形成自觉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逐步养成听从指挥的学习习惯,使教学收放自如。

四、精选游戏活课堂。

小学一年级学生求新、求奇、求变、求异的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而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喜欢游戏,学生对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与练习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模仿性、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技能,刚入学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长时间的做一个单调的动作,就容易疲劳,情绪也不高,纪律也容易涣散。要想使学生在一堂课里兴趣盎然地学习、锻炼,要求教师就要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充分运用一年级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在《跳绳》教学中,根据个个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能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断变换练习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单手摇对折跳绳、计数跳、计时跳、前后左右移动跳、跑跳接力、一带一跳等练习,添加如“骑马”、“抓尾巴”、“大鱼网”、“跳过跑绳”、“踩蛇尾”、“围墙”、“圆形跳”等玩绳游戏的方式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练玩之中,以满足学生的爱好,掌握身体练习的方法,强化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养成身体练习的习惯。

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要正视学生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新课程理念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课堂常规教育为重点,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来创设和谐课堂,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寓快乐于体育课之中学科论文

摘要:青少年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对象,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然而据笔者所阅各类资料以及日常所见所闻,体育课损伤率有上升趋势。尤其是慢性损伤在学生中出现的现象亦不少。可见,对于如何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做到真正完成体育课任务、真正增强学生体质,真正能使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同步,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上课、教师研究对象:青少年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2、调查访问法3、资料分析法结果与分析:

造成体育课损伤率升高的原因可以从三方面分析:

1.教师方面: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起指导传授作用。课的组织是否合理,教材选编是否合适,教学手段是否正确,安全措施是否准备充分都会直接影响课能否顺利进行。课中出现损伤事故对于教师方面而言,有三方面原因:a.专业思想方面:对于一位专业思想牢固的体育教师而言,备课、组织上课、课中安全方面都应有充分的准备。专业思想不牢固,上课责任心不强,随便应付一节课了事,不会充分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备教材、更不会在课中做好安全措施,那么课中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b.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方面: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是体育教师上好课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专业技术不过关,教授的动作出现技术性错误,这样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另外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仅有满腹理论和只会自己做动作,而不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也是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c.课后放松:很多体育教师上完一节课后,放松活动随随便便,每节课的放松内容相同。而不是根据本课的教材有针对性达到放松的目的,这是造成慢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2.学生方面。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教学是教与学相互配合的,课中出现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方面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a.安全意识。很多学生上课前无心听教师讲的安全措施,练习时往往由于技术较复杂或难度较大而造成损伤。

b.身体素质差:目前在校学生普遍身体素质较差,由于现行升学制度的影响,繁重的功课占去了学生的课余锻炼时间,仅靠每周2节的体育课根本无法使正在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具备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各种身体素质。由于身体素质差,在完成强度较大或难度较大的练习时容易造成损伤。

c.恶性循环:学生身体素质差,因而怕大强度、大运动量的练习,对练习产生畏惧和厌恶,不肯主动练习,久而久之素质更差,易在练习中损伤;损伤后影响上课,导致素质更差,如此下去,形成恶性循环。即身体素质差――少练习(厌练)――更差――易损伤――少练――素质更差――更易在练习中损伤。3.场地器材方面:场地不好,练习环境差,器材损坏、不足都有可能使学生在练习时受伤。

根据体育课的任务、目的以及造成体育课损伤率上升的几方面原因,可采取有效的降低体育课损伤率的措施。

1.教师方面a.教师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学生、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何种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上课时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b.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只有从复习中才能巩固、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c.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进行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c.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练习过程也容易分散精力。故教师课前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什么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的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2.学生方面:

a.加强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学生应学会在练习中遇到意外事故时做自我保护,同学之间也应学会在练习中给其他同学做保护帮助。

b.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各项身体素质,学生应养成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持之以恒,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学会有针对性地锻炼,弥补自己的不足。身体素质提高了,对于完成课的练习,自然也较容易,从而避免因素质差而引起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c.注意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的放松练习。教师在课中起指导作用,而主体是学生,因而学生应在课中配合教师,课前不应忽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特别是低温季节,很容易在运动中拉伤韧带、肌肉或扭伤关节。课后的放松练习也不应忽视,有些学生以为上完课了,放松练习也就不在乎了。然而,长此下去,疲劳长期积累,特别是局部负荷后没能及时放松、消除疲劳、尽快恢复该部位机能,积劳成疾,就容易形成劳损,这也是运动损伤现象之一。而且比急性损伤更难以痊愈,所以不要轻视课后的放松练习。

3.在练习的场地和器材方面,教师和学生都应引起注意,练习时场地应平整,周围的环境安全;练习前应检查器材有无损坏。

尽管体育课常有损伤现象发生,但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相信会有效降低体育课的损伤率。

寓快乐于体育课之中学科论文

随着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及历届奥运的辉煌战果,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在世人心中的震撼力,我国体育事业在全世界的地位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已全面展开,学校体育逐步走入规范化,但对我们农村中小学来说体育课还是很单调。现如今,快乐体育思想的引进,给学校体育的转变带来了全新气息和有益启示,同时也引起了体育教法体系的全面变革。在体育教学中,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施教学目标的手段,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因而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理解运动的意义,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是实施快乐体育的真谛,也是对传统的、刻板的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

那么到底什么是快乐体育呢?快乐体育教学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它强调要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态度的多重目的。快乐体育尊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认为体育课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有吸引力的事情。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靠教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么何来快乐?如何寓快乐于体育课之中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要深究的课题。

一.思想品德渗透是快乐体育的根本。

曾经,我们是否因为上体育课而兴奋,是否因为体育课内容的平淡而抱怨,是否思忖想象中的体育课与现实为什么截然相反?随着体育教学的改革,针对学生模仿力强、爱好广泛、精力旺盛、学习任务重等特点,采用快乐体育教学势在必行。快乐体育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的环境下,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到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快乐体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品德修养,良好的行为是快乐体育课的首要条件。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有侧重地制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进而取得学生的信任,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无私的爱去引导学生。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表现要妥善处理,避免事故的出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球类、田径、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通过参与活动过程,使学生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护公物观念教育也尤其重要。体育教学主要以操场为课堂,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场地器材准备工作,这是上好课的最基本的物质准备,也是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培养劳动观念、爱护公物教育的有利时机。通过让学生轻拿轻放、不拖不摔、不踢器材,培养学生爱护公物意识,通过号召学生自觉参加搬运器材,规划场地,洒水扫地,自己动手,亲身参与,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主动为大家服务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创新锻炼能力。

一句名言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上体育课,最初往往是从兴趣出发,他们喜欢有兴趣的游戏,喜欢比赛,特别关心自己的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对自己练习结果的鼓励和表扬。教师应充分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努力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思想教育与学生的身心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活动中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首先,体育教材的搭配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教材应多样化,富有趣味性。在量化指标和教材的难易程度上应符合学生的生理承受能力,每节课的教材安排要注意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尽量做到难易搭配,新旧搭配,上下肢搭配,运动负荷大小适宜,枯燥教材和趣味教材,游戏合理穿插。体育教学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的,锻炼时离不开场地与器材。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凡是相对强烈的刺激,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运动变化新刺激都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课前场地的布置、器材布置别出心裁,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主动参与学习。最后,以个性为特点,培养学生求异发展。体育课求异发展途径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发展的环境氛围。

三.选好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使快乐进入课堂。

教材的枯燥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原因。每节课周而复始的重复练习,学生产生了厌倦,上体育课的兴趣逐渐消失。“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游戏是人类追求乐趣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自发的,不是在别人强制下进行的,而且游戏的结果是事先不知道的,所以游戏具有很大的魅力。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得身体素质。学生们厌倦了常规的跑步练习,死板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教师可设计与动物动作相联系,如:蛙跳、武术鹰爪、篮板球的猿猴动作;创设情景,如:阅兵仪式练习队列对形等。教师只要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教材的新颖就得到了具体体现。另外,体育尖子生一般在教材学习初期显得兴趣浓、投入大,但他们很快掌握技术动作后,便厌倦了,区别对待选用适合他们的有挑战性的教材尤为重要,如:篮球基本技术练习,安排“三人”篮球赛,使他们得到满足,而达到人人快乐的要求。强调快乐体育教学,不是说以游戏作为教学目的,也不是要使教学走向随意,而是要使师生关系真实、自然的参与和表达出来,使师生都能从中得到乐趣。

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两面性决定学生快乐与否。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给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以教师的变化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饰演具有两面性。教师愉快的心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除了饰演好自身角色外,还必须饰演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游戏,与学生一起开怀大笑,做优美的动作,学生视教师为同学、朋友,与教师交流,将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告诉教师,这样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同时学生会视教师为导师,遇到困难时,他们会衷心请教师帮助解决困难。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两面性是完成一节快乐体育课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缺一不可,单纯的体力无法学好动作,单纯的脑力掌握不了技术。因此,学生在心境自然开朗,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各种体育技术,完成各项运动动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快乐进入体育课堂是每个体育教师工作的信条。快乐的体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全面的提高自己的体育水平。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

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心。爱心能够体现出教师对工作的热情,中职学校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缺乏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学习成绩始终是落后的,没有扎实的基础,这使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当教师走上讲台给学生授课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这种压力感传递给学生,要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如果教师一走进教室就是有气无力的状态的话,学生们也不会对课程充满任何的期待,课堂效果自然也不会很好。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对学生要热情,遇事要冷静,这才是一个教师最好的状态。虽然教师也是普通人,有时候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麻烦,但是这个时候教师必须理智,对待学生要宽容。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

3.2教学过程应有合理的开端引导。

要想在教学的开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其实是有很多的方法的,如果教师利用某些内容以一种极富趣味的方式进行引入的话,很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提前进行设计,以一种趣味性的方式引入,争取让学生主动地去进行探索。比如在讲等比数列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有一个国王非常喜欢下棋,并且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胜过他,于是他贴出告示声称如果有人能够胜过他的话,他可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后来有一个高僧胜过了他,高僧提的要求是要在棋盘的每个方格中放入麦粒,第一个格放1个,第二个格里放2个,第三个格里放4个,第四个格里放8个,这样一直放下去一直放满64个格为止。国王一听不以为然,觉得这个人有毛病,只要一些麦粒。可是高僧却说恐怕你得国家都没有这么多的麦粒吧?学生听到这样的故事之后,顿时就对等比数列充满了好奇,从而主动地去进行探索。

3.3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以往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中职学校而言,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风格等加以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主动地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些提示,而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学生们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如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发现法以及比较法等等,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讲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列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们简单介绍一下有关数学家高斯的故事,有些同学对人物了解了以后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在数学中也有许多的趣味例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举一些这样的例子,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3.4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将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比如在讲到集合与元素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联合国的官方语言有六种分别是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拉丁语系包括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通过对这两个例子的说明进而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在讲到函数的奇偶性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们举一些例子,比如抛物线等。学生们受到启发之后也能够自己举出一些现实中的例子,包括图像甚至字母等等,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就活跃起来了。接下来再去和学生一起探讨抛物线的性质等等,通过这些现实中的例子使得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的形象,这样一来复杂的问题也就变得简单了,学生们学习起来也比较容易。

3.5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基础都比较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必须想办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力求让学生改掉学习上的一些陋习,努力的学习,实现教学的目标。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语言上下一些工夫,让自己的语言更加的风趣幽默一些,教学体态方面也尽量大方得体一些,争取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感觉到亲切。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比如让同学们结成小组分别进行讨论或者找同学上台讲解等等,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之间也要互帮互助,积极的同学带动那些学习上比较被动的同学,实现共同的进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小动作或者走神,打瞌睡等情况的时候,教师必须及时制止,以免这种学风影响到其他的同学。

3.6增加教材的趣味性。

课本中有一些知识是非常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教师应该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比如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时候,教师可以以气温时段图为例,我们都知道一天之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是下午的14时,所以在气温时段图上在这个时刻会出现最高点,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教师的这一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会更愿意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7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课堂的教学手段也实现了现代化,许多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都被应用到教学中来,比如多媒体以及投影仪等等,如果在讲到立体几何的时候使用多媒体的话,可以让图形动起来,通过某些操作让图形旋转以便学生们更好地去观察它的点线面,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一些抽象的事物直观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一般都比较差,采用这种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学生学习的习惯非常得不好,上课时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容易打瞌睡等等,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更加关注课堂的教学内容。

3.8巧妙地利用认知冲突。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年级越高越能克服困难。高年级的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努力地去解决。根据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地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适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当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往往着急将问题解决,但是在他们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要想解决问题的话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从而产生一种认知冲突,这种认知冲突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3.9让学生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一个教师面临这么多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层次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们都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鼓励,所以教师要尽量给学生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展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是比较差的,有些学生甚至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教师对于这些学生一定要及时地给予他们关心,帮助他们重拾自信。

4结语。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教师一定要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把多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中学体育课与学生兴趣关论文

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强烈的积极情绪色彩,是从事活动的重要动力。兴趣,也可以说是天然的启蒙者。即可以引导,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如何直接关系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参加体育的前提。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什么样的乐趣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谈几点认识。

一、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氛围。

什么是和谐的气氛呢?我认为就是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学生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因此,我觉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进(即使是失败的.)都要及时给予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当然,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二,充分利用教学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走步练习比较枯燥,可采用拍手走、两臂加动作的走、前脚掌着地的走、听音乐走等多种形式,来完成走步的教学任务。例如:一堂蓝球课,即有组织集体新授,又有分组复习,结合个别指导,穿插教学比赛等,使整个课堂教学展现生动活泼的运动场面。我们不必担心不好组织,不要怕“乱”要相信学生自己能管理自己。我们在小巷里不是也经常看到成群的孩子,自发的有组织地进行各种游戏吗?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即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也确实发挥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三,体育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个教学班,几十名学生,不仅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性格不同,而且他们对体育课的态度和体育项目的爱好也不同。教师不仅要统一安排教材内容,而且还要考虑因材施教,区别对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那些爱好体育,又有一定运动专长的学生,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发挥自已的特长。才能更深刻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从学校现状来看,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重视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学法。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浓厚兴趣,使他们自愿地去活动,愉快地去活动。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校体育课目的性教育,从理论上提高认识,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沿着正确的轨道持久的巩固下去。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

中职学校近几年来不断地扩招,学校对学生的入学标准也降低了,学生入学的成绩跟以往相比有所下降。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没有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于数学而言,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也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困惑。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必须想办法加以改进,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从而完成教学的目标。

2中职学校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大部分都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需要应对来自不同行业的挑战。如果从事商业方面的工作的话,做得最多的工作还是利润以及最优化方面的,这样一来数学知识就派上了很大的用场,在这个过程中会用到许多的数学知识。商场上惯用的手段就是换季打折,有一些商家会采取标高价格的手段,但是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必须知道它的实际折扣是多少,商场能够获得的利润是多少,并且还需要对成本,标价等进行分析,计算出盈亏,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由此可见数学的重要性。数学对于许多其他的学科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其他专业的教学过程都会用到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虽然是与代码打交道,但是也离不开三角函数以及立体几何方面的知识。数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算能力。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会用到许多的思想,比如类比,推理,归纳总结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会不断地提高,这是其他学科所欠缺的。数学知识有一些是比较抽象的,比如空间几何等等,这就需要学生们展开自己的想象,把抽象的事物与一些具体的事物相结合,去进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数学这门学科是非常要求严谨性的,解题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清晰的思路,遵循一定的解题模式,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中学体育课堂分析与建议的论文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时期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中学体育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革新契机。在日常教学中,只有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创新,才能够满足现代中学生体育学习的要求,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上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分类教学模式;学习兴趣。

受身体素质、个人兴趣等方面的影响,中学体育教学一直存在着两级分化的现象。随着近几年来将某些体育项目分数纳入中考总成绩后,体育教学才被人们所逐渐重视。但是,由于学生身体差异性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原因,不同学生接受体育项目的能力各不相同,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对上好体育课存在压力。分类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全面调动学生体育学习、运动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能够使班级内每个层次的学生身体素质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提升。因此,为了从整体上提升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分类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合理整合体育教学内容。

首先,应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应全面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对于学生的想法、意愿给予足够尊重,相关体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也要充分考虑到是否有助于学生的自主运动锻炼,突破传统教条化、僵硬化的教学内容局限。其次,应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锻炼的时间与空间,适当减少理论讲解。最后,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锻炼习惯的培养。日常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应多为学生讲解一些含有运动化、健康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

要想高效地实施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教师在选择体育项目过程中,不仅要对当地项目进行深入发掘,还应积极引进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新颖的、多样化的体育项目,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初一阶段,可以为学生提供7~9个体育项目,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与特长来选择其中的一项;到了初二、初三之后,可以结合实际需求适当增加体育项目增加,或者将课程合理划分成选修、必修课程。如,健康基础知识、教育等国家规定必须要讲授的内容就要划分到必修课程中,而对于体操、武术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就可以设置为选修课程。这种分类教学模式的科学运用,不仅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理念,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优化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首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突破传统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自由活动的授课形式。教师可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将学生合理划分成几个小组,从而有效实施分类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操作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去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并从中积累到更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与技能。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具有的较强的竞技性与娱乐性,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多样化的体育竞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竞赛当中,并在比赛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提升体育综合素养。

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科学分组。

体育运动不是专属于学校的,所以教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上好体育课,锻炼好身体,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体育教师需要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所钟爱的运动,通过对这项运动的学习与训练,让它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为学生今后的生活注入活力,使学生始终保持身心健康。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五、分类进行体育教学评价。

中学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一次体育运动的结束并非意味着体育课程的结束。教师应利用课后时间针对学生的运动表现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与指导。而在分类教学中,教师对采用的评价模式也要做出合理分类,从初一开始为学生构建运动档案,并结合学生每次的表现情况进行分类评价,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

六、结语。

中学体育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分类教学模式的运用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整体体育素养的重要性。为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科学灵活地运用分类教学模式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尧.论创新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92):108.

[2]刘向东.分类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3(5):123.

[3]陈良龙.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6):154.

[4]李鹏程.关于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23.

文档为doc格式。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论文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综上,一次或多次的成功会成为学习动机和激发兴趣的“激活剂”.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论文

兴趣是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对事物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与选择,是产生强烈动机与积极行为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小学体育学科教学中只有激发与培养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兴趣,学生才能真正爱上体育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发挥体育学科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情感的学科功效。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科兴趣这是广大体育教师最为关注的课题,现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教师所任教学科的态度。可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与培养学生体育学科兴趣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喜爱、不信任,这种消极的情感会直接地反映到体育学科的学习中来。相反学生尊重、喜爱、信任某位教师,自然也会将这种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学科的学习上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现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不再是传统教学中单纯的师徒关系,而是一种互动与合作的平等关系。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与教师之间也是平等的。第一,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的平等。要将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学习主体,要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运动的主人,他们不附属于任何人,是与成人有着平等权的学习主体。教师要真诚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训练活动中来。第二,公平对待,学生之间的平等。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身体差异,在完在某一动作时难免会出出差别,此时我们不能忽视学生间的差异,一刀切,一个标准、一个模式,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身体差异,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身体需求与爱好。第三,融入情感。教育教学并不是机械而冰冷的,而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互动。教师要充分调动自身积极的情感因素,讲究语言,善于运用肢体语言,使整个教学更富有情感,这样更能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沟通,教学上取得共振,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重要优势。将其运用于小学体育教学,更加切合小学生喜爱新鲜有趣事物的心理特点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的思维特点,更能突出体育学科的动态性与活动性,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小学体育教学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局面,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情境化现代信息技术不再是枯燥而机械地讲述理论知识,而是可以将这些动作直观而动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加利于教师采用边讲解理论边演示动作,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动作情境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在理论与动作之间建立直接联系。这使得教学氛围更活跃,整个教学洋溢着快乐的气息,更能激起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活动的激情与动力。

(二)内容更丰富传统教学中以教材为中心,照本宣科,即使教师有心来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但受时空限制而不能完成,学生对这种封闭而枯燥的学习容易心生厌倦,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更开放。如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历届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的瞬间,播放正在举行的各类运动会盛况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室内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体育内容,了解更多信息,这样更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起学生对体育学科更大的学习热情。

三、开展丰富的体育训练活动。

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需要在丰富的训练活动中得到不断提高与掌握。但单一重复的训练活动,学生容易滋生厌倦心理,而无法达到快乐参与、深入掌握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训练活动,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相关技能。

(一)竞技运动。

小学生争强好胜,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为此我们可以变单纯的训练为富有竞争的比赛项目,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从而使学生展开积极的竞争,在竞争中享受角逐的乐趣,这不失为激发学生体育参与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跳远训练时进行看谁跳得最远,获胜者颁发奖状。一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都拿到了奖状,跳得最远、跑得最快、动作最优美等。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荣誉感,进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与热情。

(二)游戏活动小学生活泼发动,游戏是他们最为喜爱的活动。

将游戏与体育结合起来,设计丰富的体育游戏活动,将运动性与趣味性结合在一起,更能突出体育学科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寓教于乐,在玩中学、玩中乐。如队形的训练,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听口令来变换队形,枯燥无味,学生参与热情不高,训练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采用游戏活动,来让学生一起做游戏,学生立马沸腾起来,踊跃参与,积极配合,这样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而且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可以真正享受活动的乐趣,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刍议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教育论文中学体育课的研究论文

摘要:

关键词:

一、训练特点。

每周训练五天,每次60-80分钟,根据计划安排,一次大运动量的训练总跑2200―2500米,小运动量是2000米左右,每周在跑道上练习四次,另外一次为一般身体训练和轻力量的综合练习。

中小学生训练量的大小,不仅要看跑了多少米,更重要的是要看训练对运动员所引起的身体反映及完成动作的速率,运动员生理指标的变化和造成疲劳的程度。

具体如下:

1、脉搏指数:训练中的平均脉搏重复达到最高之后,不能在规定的间歇时间内恢复到准备活动后的水平。

2、速度指数:重复进行速度和速度耐力练习时,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并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训练中轻微头晕的出现和动作协调性降低。

4、面色和眼神的观察:面部和唇色正常的红润消失;眼睛的光泽减弱。

二、训练手段。

(一)跑的基本练习与专项能力相结合,重点发展动作的快速能力和提高、发展、保持速度的能力。

(1)、各种跑的辅助练习。

30―60米的高抬腿跑,后蹬跑,单脚30米连续跳,后折腿跑,快频率的小碎步跑等。

(2)、速度练习。

在准备活动后体力充沛时开始,要求每次以最大的能力跑,并保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后再进行下一次练习。

1、20米快速跑+20米降速跑×4-6组。

2、30米快速跑+30米降速跑×4-6组。

3、20米快速跑+20米保持+20米降速跑×4-6组。

4、30米快速跑+30米保持+30米降速跑×4-6组。

5、60米快速跑+20米降速跑×4-6组。

(3)速度耐力训练。

众所周知,一个人用最大的'速度去跑,是维持不了多久的。但是,却可以用自己的中速度或较高速度跑较长的一段距离。关键在于必须具备较高的绝对速度和正确的使用这种速度。强度太低就会失去速度因素,而不在一定速度基础上进行训练,速度耐力就很难有较高水平的发挥。因此,每次以自己80%的速度进行练习,并严格控制休息的时间。

1、150米×6。

2、250米×6。

3、400米跑道上进行50米快,50米慢交替跑练习。

4、100米+200米+400米+200米+100米跑×2。

(二)身体练习。

(1)腰腹及肩带力量训练。

(2)持轻器械2-3分钟的摆臂。

(3)肩负轻器械提踵快速跳。

(4)肩负轻器械原地弓箭步。

(5)俯卧快速10秒剪绞腿臀大肌练习。

历经约40天的训练,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浅析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思路论文

“快乐体育”的概念源于日本,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经验,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快乐体育”教育理念,是指以终身体育与个性谐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健全的人格教育、身体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教育理念能使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执行。

“快乐体育”教育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一些可贵的经验和认识:在中学体育实践中应力求从中学生的心理、心理特点和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出发,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与方法,避免实施成人化和刻板化的教学模式,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体育课堂呈现出和谐、快乐的气氛,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练习活动。具体来说“快乐体育”教学实施方法有以下方面:

(一)课堂教学方面。

1.合理调整、安排教材。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学生喜爱,容易接受的内容。挖掘和创造现有教材的内在乐趣,寻找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等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处理那些学生不喜欢但教师又不得不教的内容,这其实是教师如何选择教学策略的问题,多选择些贴近生活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步产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期待,使其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身心合一,主动地去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成为体育运动的受益者。

2.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教师在课程中应结合授课内容更多地引入快乐的游戏内容,有趣的游戏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为了使学生精力集中,可适当增加课堂的紧张感和竞争性,比如采用比赛法,可在复习、改进技术动作时,教师根据学生好胜的特点,用个人或小组竞赛的方法组织练习。

在教授动作和知识时,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除了讲解,示范外,还可以使用挂图、幻灯、录像、电影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3.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规划教学。

在施教前要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体育基础、兴起爱好、个性特点等),以及体育知识的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和授课。为了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达到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多层次”、“小坡度”实施教学内容。

(二)教学评价与反馈。

1.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必须由评价者变为评比的参与者,让学生参与评价,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评分公平化、公开化、人性化,真正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体育学习态度和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反馈”,在时间上,应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在学习效果和参与态度进行反馈;在反馈关系上,不仅要教师向学生反馈,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要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热情,以便调整教学方法,也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三)心理激励。

1.正面鼓励法。

“承认”导致动力,动力导致更高的成绩。基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意在学习中对学生的赞扬应多于责备,学生某个动作完成成功的时候,教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并提高他们的兴趣,特别是对一些体育基础不好的学生,正面鼓励能起到极佳的激励鼓舞作用。

2.心理诱导法。

对于差生随意性大、女生爱面子的心态,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大加指责,而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采取侧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等缓冲处理方法,让他们在练中磨练,练中醒悟,练中认错,练中改进。切记不对症下药、消极对待一撅不振的现象发生。

此外快乐体育教学方法还有创设情景法、环境优化法、比较法、分组练习法、展示发现法、观察模仿法等。由于课的类型、学生的能力、教学条件以及教材的内容各不相同,“快乐体育”的教学也不可能仅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均要具备这两个特点,即:提供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快乐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只有在师生之间具有和谐关系的条件下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快乐体育教学应打破传统体育教学师生之间“命令与服从”、“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体育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与学生沟通感情、交流思想、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互相教学,既有竞争又有协同,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与温暖。

(二)处理好快乐与质量的关系。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乐”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快乐体育不是简单的让学生笑或降低教学的难度,而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寓“乐”于增强体质的教育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将快乐原则灵活运用,把握好“乐”的尺度,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要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体能、体格及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体育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注意对学生精神上的磨练,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快乐”二字是针对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乐不仅不排斥需要意志支持的勤学苦练,而且是勤学苦练等各种努力得以坚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快乐体育不仅要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还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促进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个体的社会性。教师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的让学生成功,可以设计一些困难或障碍去磨练学生的意志。要让学生领悟到成功的体验不仅仅是“快乐”,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还充满了艰辛和苦涩,只有不畏艰难险阻,登上了成功的顶峰,才能够真正感受到体育的全部乐趣。

“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是很丰富的,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学校体育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直接的身体培育,增强学生体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有关体育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促进学生终生身心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以更好的体味体育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中学体育课“快乐体育”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地位,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与个人特性发展结合,对于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石峰.浅析快乐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5(1).

毛振明.体育教育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辉.试论日本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及在我国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1(1).

浅析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思路论文

教师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在扎实课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把工夫一定要下在开拓创新方面。在此要特别注意,必须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安全意识,包括先进的器材装备、严密的规章制度,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高素质的学生工队伍建设。因为,体育技术装备再先进,要靠人去操作实践;规章制度再严密,要靠人去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素质决定一切。比如,严格实行有关规章制度,就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体育教师一定要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同时要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器材使用安全和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找准主要症结,制定有效措施;通过添乘新器材,提高学生积极性,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升了综合素质和体质。

二、强化体育教学活动的民族精神。

体育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任务时,自身素质一定要强,业务水平高,能给学生一个雷厉风行的体育能手的印象,教学内容能当班做完的不推到下一班,能尽快做完的,不拖沓作完。让那些爱耍小聪明的学生,爱偷懒的学生看到一个身体力行的体育健儿,这是一种责任,可以有效教育那些碰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的学生,培养解决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积极处理的信心和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深入,添加器材就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问题,需要教师首先掌握对新器材的操作,有熟练的作业情况和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应变能力。继而培养学生越来越善于发现问题,越来越能够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在体育实践锻炼过程中逐渐提高工作标准,使责任意识和调节自我的力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重点体育项目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反应快,实时掌控事态,迅速采取有效教学行动。基础是一砖一石垒起来的,安全实施体育教学的经验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另外要逐步强化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提高民族文化精神对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起来并发扬下去。教学过程中要以极大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因为只有团结才能保证兴旺发展。作为体育教师,首先必须在学生面前培养顾全大局的民族情感和集体观念,一定要设法提高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把增强团队的向心力作为己任。平时要积极与大家交流思想,遇到问题要积极沟通,充分了解情况,增进理解和支持。多换位思考、要以诚相待,同舟共济,团结奋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拼搏奋进的高效的团队。其次沟通能力是一个体育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阅历等等的综合体现。沟通是一种技巧,有利于协调师生间、学生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培养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充分理解、认知和协同。拥有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完成体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体育实践活动增强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一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随时调整个人行为的能力。一个人的应变能力,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一个人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善于从表面“平静”中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审时度势地作出机智果断的应变。一个具有应变能力的人,不因循守旧,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对已取得的成绩,不满足,不陶醉,能透过成绩找差距、挖隐患。应变能力是调度员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之一。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其随机应变的能力,往往就表现在善于正确处理一些随机、突发事件上。自身应变能力高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果断、准确,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发现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法、方式难以实现时,能够急中生智,临场作出新的方案,较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这种应变能力可通过加强实践来逐步提高,我们体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强应变能力的过程。通过独具民族特色体育运动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激发良好的应变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体质。结束语: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精神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学校,教师要充分发挥以学校为载体的教学资源优势,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精神文化影响力,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保护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遗产做出更大贡献。

浅析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思路论文

新授课选择了最基本的田径项目的快速跑,并安排了队列队形练习。复习内容为广播操。

通过对教材的通读、学习、归纳和总结,我得出了以下结论:

跑是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掌握正确的跑步方法,是进一步学习体育技能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生活技能之一。初中阶段对于快速跑共划分了四个部分,划分的依据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以接受能力作为划分标准;二是以技术难度作为划分标准。

第一部分(初一阶段):各种姿态的出发练习过渡到兴趣跑练习,如追逐跑、牵手追逐跑、迎面接力跑等。其目的就是提高同学们对跑的兴趣,从而激发对跑的了解和学习。

第二部分(初二阶段):从兴趣跑开始过渡到有一定难度的障碍跑和讲究技术的短距离的全程跑(包括正确的起跑、途中跑)。其目的就是规范跑的技术,提高跑的能力。

第三部分(初三阶段):强调起跑的反应能力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能力,同时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逐渐体现出来,如负重跑等。其目的就是强化各个环节的技术,达到较熟练地掌握快速跑的技术。

第四部分(初四阶段):以专项训练内容为主,如高抬腿跑、后蹬跑、加速跑、冲刺跑等,其目的就是对加速跑的各个技术环节进行强化和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第一阶段快速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孩子们通过练习爱上跑、喜欢跑,感受到跑的乐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分析。

根据我的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技能目标:原地转法,齐步走整齐划一;在快速跑练习中,体验正确的跑步动作和速度感。2.情感目标:体会个人与队列的关系,感受个人对队列的责任,关注同伴。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是通常的做法,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同时也给同学们指明了学习方向,是必要的步骤之一,是普遍情况。我要说的是,体育课教学有自身的特点,重、难点的确定也应该根据体育课特点来灵活制定。我的观点就是,每一个同学在一节体育课中做得最成功的动作,就是这名同学这节课的重、难点(不指定、随机的)。

举个例子:在篮球变向运球课中,有一名同学试图做变向运球,可是没有控制住篮球,这名同学为了尽快地捡回篮球,原地快速起跑接加速跑到捡回篮球这一串动作中,体会到了快速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而这个要领是快速跑课中该名同学没有体会到的,恰恰在篮球课中体会到了动作的要领。我认为这名同学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是起跑、起跑后加速跑动作。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分析。

下面就结合本节课课堂教学流程说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本节课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根据需要对其中部分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讲解。1.准备部分:课堂常规(略)。

2.基本部分:队列队形练习。

第一个练习内容:站军姿3-5分钟。

这一环节是形成课堂严肃活泼气氛的有效手段。方法就是,教师立正口令的下达就是计时的开始,在这个时间段中所有同学保持立正姿势,如果全班同学在规定的3-5分钟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此项练习即结束。如果有人说话或随便乱动,1人次加一分钟,练习由3-5分钟变为4-6分钟,直至练习结束。为什么会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我们一线的老师都有同感,当一个班70名同学甚至150名同学集中到一起上课时,总有同学会不停地说话,甚至于推搡。我以前的做法是:遇到这种情况就把说话、不遵守队列纪律的同学批评一顿,像杀鸡给猴看,借以震慑其他同学,结果课堂没有说话的,但气氛降低到了冰点,只严肃不活泼了,快乐的体育课从开始就不快乐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试过几种方法,最后站军姿这种教学方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当我讲完要求,下达立正口令后同学们都站得笔直的,当练习结束,自信自豪的表情显露了出来,而违反纪律的同学也为不遵守队列纪律感到懊悔。随着练习的反复进行,同学们的队列纪律迅速提高。我还经常利用这3-5分钟的时间宣布学习目标等。由于同学们都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力,所以接受能力有很大提高。教学效率也相应提高了,师生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个练习内容:复习广播体操。

第三个练习内容:原地转法、齐步走练习。

采用分组练习,教师主要巡回指导、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对每个组甚至每个人的动作作出评价。分组练习给每个小组长发一张快速跑练习清单,由各个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师主要巡回指导,观察同学们的练习方法是否正确,同时排除不安全因素。理想情况下,每个小组会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积极练习,迅速完成教学目标。可实际教学中,七成的小组能够按要求练习,三成的小组可能受其他活动和因素影响,根本没有投入练习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很正常的,这时候要具体小组具体分析。可能是小组长的组织能力或是个别小组成员的问题,也可能是没有看明白练习清单,不得要领,或是情绪畏难等因素,主要体现在女生中,要尽快找到问题,智慧地处理,耐心地讲解。

3.结束部分:小组在活动区做放松活动,由体育教师带领,同时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浅析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思路论文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及大多数县、市中学,体育场地及设施均很简陋,遇雨室外技术课即停已成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近几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每学期遇雨时间几乎占全期体育课的1/4以上,那么,中学的雨天体育课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据笔者对川北地区的苍溪、营山、南充、岳池、武胜五县市10所中学的调查了解:6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被其他教师占用而改上数、理、化等文化课;2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为棋牌活动;1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让学生自习;只有10%的中学,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在对“四川省苍溪中学”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1985年,有关单位下来检查体育工作,随便问到一位学生:“你们体操学了些什么内容?”该生回答:“学了‘打洋古蔸’。(实为“侧手翻”);另一位学生回答:“还有把腿杆挂在单杠上一摇一摇的,一下就翻上去了。”(实为“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这些动作名称及术语的错误,并非教师教错了,而是学生当时学后,印象不深,记不住而造成的,从那以后,该校体育组全体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胆进行改革,坚持利用雨天体育课加强理论课教学,并将体育理论课列入期末考试内容之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引此可见,中学利用雨天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确实是一条使学生牢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3、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5、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6、定期进行考核,引起学生重视。学校应支持体育教师对学生定期进行理论考核,全面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促进教与学的配合。考核并非只局限于教师出一套题,让学生定时笔答。而可以把这种对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熔于平常的一些体育技术课中。例如,上武术课时,可以抽检学生出来做示范,并要求学生边做边讲述动作要领,看其能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另外,还可适当布置课外理论作业,教师收回笔改或在下一堂课进行随堂抽问,以此引起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总而言之,中学通过雨天体育课对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对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及体育意识,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刍议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教育论文中学体育课的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短跑训练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本文就中学生对于体育短跑训练热情的提高、中学生短跑训练方法的强化以及体育短跑训练教学模式的优化进行分析探究,以提高新课标下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效率。

体育教学是中学学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部分,尤其是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它对于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强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于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重视,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效率。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其体育短跑训练的热情和训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中学体育短跑训练可以帮助中学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促进自身德、智、体全面健康的发展,因而中学体育教师要想提高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质量,首先就应从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兴趣入手。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教学是一门实践课程,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加强中学生体育短跑训练的时间和力度,中学体育短跑训练重在强调速度与爆发力,然而考虑到中学生身体素质和承受能力的因素以及中学生年龄较小,许多身体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全,他们的身体对于大负荷运动量的承受能力是不能与成年人相比较的,而且现在普通中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不是专业的短跑运动员,因而许多中学体育教师并没有太过于注重短跑训练教学,这就导致许多中学生对于体育短跑训练的重视度不高,训练热情和兴趣也不是很高。所以,要想解决这一难点,中学体育教师就应当积极采取全新的科学措施来辅助短跑训练。比如说,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克服这一教学障碍,将中学体育短跑教学的重点从训练量上转移到技巧训练上,提升中学体育短跑教学的效率。具体来说,体育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的短跑训练视频教程,做成多媒体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和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中学生最终的短跑训练效果,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当积极优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以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能力。具体而言,中学体育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第一,加强中学生的短跑反应训练。体育短跑训练的.一大基本特征就是时间短,中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时需要争分夺秒,因而中学生在短跑开始时的反应能力非常重要。对此,中学体育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通过短程训练和多次训练的方式来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反应能力。比如说,中学体育教师可以规定一个20米长的短距离训练量,重点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第二,加强中学生的原地跑训练。原地跑训练可以起到热身和强化中学生耐力的作用,它主要分为原地小步跑和原地高抬腿跑两种形式,原地小步跑重在强调中学生的热身训练,而原地高抬腿跑重在强调中学生的短跑爆发力训练。中学体育教师可以在进行体育短跑训练之前,抽出2~3分钟的时间来训练中学生的这两项内容。第三,强化中学生的加速跑训练。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重点在于考验学生的爆发力和速度,而加速跑训练的强化可以很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因而中学体育教师应当重点加强中学生的加速跑训练力度。

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于中学生的短跑能力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由于现在的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教学组成都是男女混合教学,而从生理学、身体素质、兴趣爱好以及学习基础等多角度上来说,男学生和女学生在体育短跑训练学习方面的基础是不同的。而传统的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教学模式又是采取统一教学的教学方式来对中学生进行教学,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一些体育素质较弱的学生的困扰。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当摒弃不科学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积极采取科学、合理、高效的新型体育短跑训练教学模式,将学生列为第一位考虑因素,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一切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突出现代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教学的人文性。比如说,针对男女生身体素质差异上的问题,中学体育教师应当在给学生进行短跑训练时,通过分组的方法将男学生和女学生进行分组,进而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符合其身体接受能力的教学,从而强化中学体育教学的合理性和人文性,达到提高中学体育短跑训练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师应当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热情,并强化中学生的体育短跑训练方法以及优化中学体育短跑训练的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有效提高中学体育短跑训练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提高中学体育课堂的策略研究论文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老师感到中;论文关键词:初中体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学田径课不好上了。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技术技能的教学陷入了误区。使得田径课程教学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冷落。一些技术相对复杂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跨越式跳高、原地推铅球等逐渐淡出了课堂。众所周知。田径课程的教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竞技体育领域里。田径运动被称为“运动之母”。它包含了健身、竞技、基础和教育的功能。因此。田径课程改革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其改革的前景值得探究。

二、传统田径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方式具有浓厚的竞技色彩。从历年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发现。虽然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力求要突破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可终究未能实现。笔者认为。只要不是把学校体育变成竞技运动场。而是把竞技运动作为一种身体练习的手段。也未尝不可。只要运用得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是以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以竞技运动的技术标准去教学生。最后出现“教不好。也不像”的尴尬局面。

2.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实用价值令人怀疑。传统的田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跑、跳、投三大类项目。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始终是围绕这三类项目学习。出现了教学内容的频繁重复。使得学生早已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再者。教学内容难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此类技术的实用价值。如蹲踞式起跑。在生活中有谁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用蹲踞式起跑呢?又如铅球、跳远等诸多项目。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

4.对新课程下的运动技能教学难以把握。新课标下的运动技能教学强调“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和完整。不渴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众说纷纭。主要有“淡化”与“强化”两种分歧。不少人误认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就是不需要技术教学。因为受以往竞技运动的传授模式的影响。要教授技术必须要系统和完整。并且注重技术细节的教学来提高运动技术和成绩。否则就难以完成技术教学。众多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茫然。造成了传统技术教学思维下田径课程教学的无所适从。田径课程几乎成了一块“是非”之地。许多教师都不愿涉足。

三、初中田径教学内容改革的策略。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来传授运动技能。应该传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周兵教授提出了运动技能的“分类假说”。即把运动技能分为基础类运动技能、专门类运动技能和专项类运动技能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三个层面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专项类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熟练、自动化了的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专门与专项类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改造与组建都是以基础类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基础类运动技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层次。中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处于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或专门技能。而不是专项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不可用专业化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来教学生。不必过度苛求技术的细节。技术的细节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2.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在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常州宋美红老师在《快速跑》一课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跨越、抢收呼啦圈的比赛游戏发展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连云港张旭光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南京的王萍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要彻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的旧格局。就必须对现有的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因此。把中学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进行分类较为合理。然后再根据各类不同的运动特征拓展教学内容。其中涵盖了竞技运动的项目。而竞技项目则是其中典型的运动技术。以跳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两种的跳跃的形式。在新课程下的跳跃类项目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跳跃技能。例如。发展学生垂直方向的跳跃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行进间三步上篮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方向的跳跃能力可以从原地、行进间等各种形式进行选择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技术化的教学。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

四、结论。

新课标下的田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竞技体系。而以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竞技和健身相结合之路。此外。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仅在于田径课程的本身。更在于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变革和创新。让田径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周兵.田径健身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黄小平.“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田径教材的处理与转化策略[j].田径。。(2).

[4]邵力平。冯晓劲.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2(1).

浅析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思路论文

教学任务:

1、初步学习、了解体育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2、学习、了解中国奥运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的顽强拼搏的表现及获奖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课堂常规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遵守课堂常规的持久性。

教学过程:

导入:各位同学,大家至小学开始便接触、了解了课堂常规这一概念,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两个内容,一是学习体育课堂常规,二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中国奥运团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的表现,并对一些重点项目加以分析:

一、体育课堂常规。

概念:在体育课的学习过程中,大家所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

1、上课的时间、地点的安排。

2、体育课中运动服、鞋的要求。

3、身上不宜带比较锐利的东西。

4、体育课上关于迟到、早退等情况的处理。

5、场地、器材的要求。

6、师生关系的要求。

二、中国奥运代表团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情况分析:

1、中国代表团的奖牌情况:金32枚银17枚铜14枚共计63枚,列第二名。

2、典型分析:

一、唯一的集体项目的金牌: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时隔后再次获得金牌。

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项目:上海籍运动员刘翔110m栏冠军(破奥运纪录,平世界纪录)。

三、历史性突破的项目:孟关良/杨文军500m双人划艇。

四、对中国优势项目落马的分析。

五、闭幕式:张艺谋导演的“8分钟”文艺演出将闭幕式推向了高潮,结尾是由一个中国女孩用稚嫩的英语“欢迎到beijing”结束的。在分别奏完希腊和中国的国歌之后,雅典市长巴科扬尼斯女士将奥运会旗交给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后,罗格把会旗交给了北京市长王歧山,至此,北京奥运会正式拉开了帷幕。

六、对美国“梦六队”的分析。

七、江苏苏州籍运动员张军、陈艳青的分析。

总结:

教学后记:

浅析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思路论文

中学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具有中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社会主义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青少年。“基础性”是中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就学科知识(尤论是单一学科还是所学各科知识)而言,它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和相应技能都是广泛而又普通的,非专门的、专业的;二是就思想道德方面而言,它要求学生具备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也是广泛而普通的。简言之,即它要求学生具备的思想素养,文化素养都是普通的二这一基础性决定了它区别于中小学以外的任何一类学校,如专业化的中专和研究性很强的大学‘这一基础性也决定了中学教学的研究有别于通常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谈及的研究。中学教学研究重在探究教学规律并按照教学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深人浅出、准确自如地把知识传达给学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_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科学研究,只需具有相应的条件和职业要求的人即可胜任,也就是说,它不需要模仿大专院校按学科性质分系分科。所以,建立年级组正好适应“基础性”这一中学教育的职能特点,更能促成中学教育的职能任务切实完成。

二、管理优势。

教研组与年级组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以教研为主,后者以管理为主。中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这是中学区别于成人学校的关键所在被教育者正值从儿童向少年、青年过渡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是他们长知识、学文化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他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学生一方面思想最开化、思维最活跃,最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另一方面思想又极不成熟,情绪又极不稳定,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我约束力也差,最易受各种风气、思想的侵扰,最易改变,因而,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既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又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表现在学习上则缺乏自觉性,易懈怠,因而学习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得当与否、有力与否管理得当,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还可使个人受益终身,使社会长治久安;管理不当,不仅相应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还会造成家庭的遗憾、社会的潜在危机_所以,中学教育的关键所在是良好的教育管理下形成的良好的教育秩序,它是教育任务、教育目标得以完成的从本保证、而年级组的最大优势正在于此它应该是融教育教学为一炉的一种最佳编制形式,它能使教育教学完美结合,达到用管理促效率,用效率促管理的正效应_特别是以年级组形式集中办公的做法,一间办公室,班主任、科任老师同在一起,既便于科任教师了解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要求,使科任教师与班主任协同管理,加强了管理的有效性,又加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班主任因为各科任老师的配合,了解了各科的课堂纪律、课堂效果及课后作业、测试情况,班主任就能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相应的个别教育或集体教育。同时,各班、各科反映出的共同问题,年级组长也得到了及时的了解把握,便于年级组长针对具体情况,开展年级的协调管理。

这样,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教学管理就是有针对性的、具体的、落实的、有效的了。一个优秀的年级组,应该是能达到让学校、家长放心,老师省心,学生开心的良好效果的。

三、效率优势。

教育改革的终端目的是高效率、高质量,与之相悖的任何改革都是行不通的。建立年级组办公形式,相对教研组而言,效率优势突出了。一间办公室,囊括了全年级的方方面面,成为各方面信息的密集地。大到来自上级领导、各科主管部门、各招考部门的信息,小到每个班、每个学生的以及本年级每个教育者的信息,都可以最快的速度得以传递勾通。我们知道,密集的信息是高效率的前提,而高效率,则是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年级组里,每个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全方位的,而了解的渠道又是最简省最快速的,因而相应的教育教学要求、手段乃至教学重难点的设置,也就更容易趋向恰当合理,而科学的管理和教育也是高效率的前提所在。

四、互补优势。

年级组是多学科共同力、公的形式,学科间互助互学,可弥补教师学科知识面的狭窄与不足,开阔教师教学的思维,提高文化素养,防止知识的老化、退化,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型、进取开拓性的优秀教师,从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_在年级组里,每位教师既是教学者,又是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共同办公、相互交谈中,给予了每个教师取长补短、互相借鉴、集思广益的机会又因为信息来源的广泛、快速,给予了每个教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机会,有利于各科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攻克弱科,让每个学生朝着平衡、全面的方面发展。综上所述,建立年级组办公形式自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因而,它的出现也就是合理的,必然的了。

刍议中学体育课余训练教育论文中学体育课的研究论文

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我国,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兴未艾。各地的实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缺少理论指导,难以形成稳定的模式。而且,由于专家、学者、心理教育工作者各持己见,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称谓也不一致,有的称“心理咨询”,有的称“心理辅导”,有的称“心理教育”等。因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关系到这项教育工作的开展、深化、发展和完善。本文为此目的,发表自己的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置,大致有医学模式、咨询辅导模式和教育模式三大类。医学模式重在治疗和重建;咨询辅导模式重在探讨心理问题及其处置;教育模式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现在不少中学采用咨询辅导模式,以心理咨询来取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否妥贴,需待商讨。心理咨询重治疗,处理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因而是被动教育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注意治疗,更注重预防和发展,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势。医学式、咨询式认为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就是解决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当学生有了心理问题再去寻求“药方”,具有不少缺陷。

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优点首先在于它充分发挥了“学校”及其“教育”的特点。所谓“学校”的特点,指它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有严密的组织领导系统、有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有学生群体、有一定资金和设备。所谓“教育”的特点,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而不是零散、片面的、非系统、不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其次,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作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要拘泥于某一种途径,譬如德、智、体、美、劳各育都是教育的途径。当然,也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独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之,要形成立体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展开,但它也需要在家庭和社会进行。学生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源于家庭和社会,如父母离异、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社会上不良风气影响等等。如果不能取得家庭和社会(特别是学生生活的社区)的支持和配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难奏效的。这在国际上有成功的经验,如美国、日本,他们是学校、家庭、社会(社区)齐抓共管,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因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该是单向的,靠学校单方面着力,而应是多方位的,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社区)一起参与,共同努力。

二、全方位、立体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评估体系、原则、实施途径等方面分析该模式的特点。

目标。这个模式要实现的目标具有层次性。

第一层次,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第二层次,治疗性。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康复。

第三层次,发展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内容。这个模式的内容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1)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2)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良等。(3)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自慰、对性成熟的焦虑等。(4)择业问题。如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社会生活感到恐惧、茫然,缺乏就业心理准备等。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一些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以及个人身体的疾患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表一)。

表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年级主要内容初中一年级入学心理适应教育;学习动机教育;学习兴趣激发。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挫折心理教育;青春期性心。

理教育.

三年级应试指导;心理疾病防治;“学习心理”知识教育;挫。

;人际交往心理教育.

二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情商教。

育;自我心理障碍的排除;挫折心理教育.

三年级“学习心理”知识教育;职业选择心理教育;挫折心。

理教育;应试心理指导;社会适应心理教育;自我心。

理障碍排除.

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通过评估,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评估的操作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领导的教育督导机构、科研团体和机构,按照设定的指标进行评估。(表二)。

原则。全方位、立体式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下列原则来进行。

(1)普遍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这个原则的根据有二:其一、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的影响,其心灵普遍需要受到关怀。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关怀已经反映出有心理问题的那部分学生,这是片面的。有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测查时未被检查出来,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潜在的心理危机存在,只是还不够严重而已;还有的学生由于羞怯或对教育者不信任故意掩盖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需要受到关怀和教育的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体。其二、面向全体学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我国从事这项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数量不多,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进行教育,工作面相当狭小,会贻误对许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达不到普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有的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个别学生的心理矫治上,这是救火人员式的教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中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教育者既要重视个别学生的问题,更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教育和矫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表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附图{图}。

注:本表未列出权数和评价标准,具体实施时应该详细规定。

(2)情感性原则。所谓情感性,指教育者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遵循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教育者只有热爱学生,才能热心去做关怀学生心灵的工作,这是教育者的一种美好而崇高的职业感情。爱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爱可以化解学生心头疑惑,爱可以增强学生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教育者尊重学生,才能和学生建立起信任、合作的关系。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教育者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计划。相反,教育者如果不尊重学生人格,讥笔、歧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就根本不可能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甚至使其心理障碍更加严重,伤害学生的心灵。

(3)疏导性原则。即教育者要循循善诱,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利用各种机会因势利导,将他们沉郁在心中的种种不愉快的感受疏泄出来。一个人内心的极度不良情绪,如悲痛、愤怒、忧郁等,就如同健康人体内的毒素,不及时渲泄、疏通,就会抑郁成病。如果教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有心理问题学生,学生极易产生对抗情绪,压抑在心头的不良情绪越积越多,无法得到疏通,往往就以扭曲的方式渲泄出来,如攻击他人、损坏东西等。这使本来就有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样的结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相悖的。教育者首先应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分析其产生的缘由,给学生讲明道理,让他们以正当的方式渲泄出不良情绪,逐步疏导,消除心理障碍。

(4)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即心理健康教育应重在预防,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治疗的效果再好,也只是补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还在于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防御能力、承受能力。当然,我们不能把预防误解为阻止问题的发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无从预料,也无法阻止。关键是我们能够通过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尽量避免或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由于他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自我调适能力和承受能力,也能自我调控。所以说预防与发展实际上是同步的,都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施途径。根据模式的要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

(1)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有系统地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这种课应贯穿整个中学阶段。开设心理卫生课既有系统性强、普及面广的特点,又有长远性特点,它使学生受益终生。

(2)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组织人力编写和出版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书,供中学生们课外阅读,如四川成都十二中就联合省内十多所中学编写了一本《中学生心身指导》。

(3)开展心理咨询。每个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解决心理困惑,治疗心理疾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日趋加强,有了各种不适应症和心理问题后,常常主动找心理咨询医生解决。据上海青少年心理门诊部反映,近年来,高中生独自来找心理医生已经很常见,这类就诊者已达20%(注:《上海青少年自找心理医生》,《教育文摘周报》,1995年5月24日,第2版。)。这说明中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强烈的需求。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以教学为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将它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这首先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从而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5)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革。世界各国都已注意到了在教育领域中利用信息传媒体教育,它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美国提出了“教育技术行动”,就是要把美国所有的学校和教室都联到信息网络上。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如果我们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通过互联网可以向其它同伴倾述心中的烦恼;优秀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讲座也可放在互联网上,让更多的学生看到。这是一个高效率的途径。

(6)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整体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外,还应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创造健康的教育环境。学生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在学校以外度过,很多的心理障碍源于家庭和社会,单靠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应该与家庭、社会联手,取得他们的支持、帮助,营造一种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系统、大氛围的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的各种传媒要向中学生宣传心理卫生知识,限制一些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杜绝各种黄色录相、书籍。每个社区设学生心理健康关心委员会,举办短期培训班,向家长普及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总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学生特点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上进一步去探索、完善。

略谈对中学体育课革新的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对体育课改革尤其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及综合评价的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得出了较为普遍的看法,有相当多的体育教师不能够准确把握新课标,不能落实体育课标精神。因此,不少省、市、地区开展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从而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增强体育课教学能力。

关键词:中学体育;新课标;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突显出体育教育急需要解决学生的体质和健康问题。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能够显示出体育课的效果,然而,这都需要体育教师专业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本课题就中学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现状的认识,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以下探讨:

一、中学教师对体育课促进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认识。

对学生身体健康的描述,教师们都有一致的见解。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越来越差”,“一届不如一届”。体现在:上课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运动难度稍有变化容易受伤;“不愿意动”的学生增多。

就学校目前的现状,体育课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不能够达成。同时,中学体育教师无奈于体育加试的框架与应试教育带给体育被弱化的事实,只能在体育课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运动。另外,学生不能够完成课的内容,体质的下降致使教师无法采取更好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二、中学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认识。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历经了的改革重新站在我国体育教育的最前沿引领和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课程》最大的变化是由原来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目标改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体能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个目标。《课程》中增加了体能和技能的权重正式将提高体能列入目标。我国的《体育教学大纲》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把“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从而说明我国体育教育和欧美体育一样进入“运动教育”时代。体育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终身体育能力与习惯。

1.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目标认识不统一。调查得知教师把选择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认识到“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却把传习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的提高放在最后,说明了体育教师想表达体育课的目标不应当放在运动技能的提高上,应当首先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地参加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教师也潜意识地认为,运动技术和技能不应当是体育课的重点,应当通过运动方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增强学生健康主线贯穿于体育课中。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则可以促进学生规律参与运动,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

2.中学教师对体育目标的认识不全面、极其分散。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目标的`认识涉及到多个方面,体现了对体育课目标了解的不清晰,把握不准确。表现在:将体育的功能与目标混淆,如娱乐、交往等;将考核作为了目标,如中考体育加试等;课外体育训练的目标也被列入体育课目标中,如输送人才等;将水平目标列入了体育课目标中,如学会一两项运动项目;与其他目标相混淆,如全面发展、传授教学内容等等。

3.影响体育课因素的分析。调查得知,“体育课目标明确”被选择为影响教师上好体育课的最主要的因素。国外大部分文献将通过学校体育课干预学生体育活动关系到5个方面:课的目标、教师培训、教育材料、改变学校一天的活动形式,及运动设备的易得性。从访谈的结果统计,中学教师没有形成体育课目标的统一认识,势必影响了体育课目标的实现。

4.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知。

大部分老师都听说过,有少数的老师比较了解,还有少数的老师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已经出版了20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老师认为,现在的体育课没有达成目标,而且目标制定得比较盲目。因为体育课程标准没有确切地指明学校体育课应当怎么做。最重要的是,目前高中的学生仍然是以适合儿童的最基本的体育课内容上课。

三、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了解。

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率、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在许多文献中被列为与体育课相联系的指标。将对教师的访谈精确地生成数据,与出版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以综合评价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包括了(1)教师对于年轻人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了解及理解,即对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的理解。因为鼓励学生终生参与体育活动,始终被认为是体育老师这个职业的目的。(2)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信息的出处,这往往涉及到为什么要给学生上体育课的问题。(3)与全国或全国其他地区的相关数据作对比,了解邯郸市学生对体育爱好和兴趣的目标达成的程度。

1.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了解。一些年青的教师认为,“初中的学生有很多参加了外面的办的体育培训班”。

大多数的老师,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如果要按每周规律的基础上参加体育活动,这个比例很少。对有课外专业运动训练的学校,教师认为没有影响到其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没有课外专业运动训练的学校,教师认为更少。教师表达了学校出面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愿望。认为,学校的态度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关键因素。

一些教师表达了他们的观点,青少年参与的活动类型显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广度。虽然大多数教师认为,和以前相比,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是直线下降的,并且各年代也有不同的运动方式。也有一些人则认为和以前相比,学生参与了更灵活的活动类型。学生参与活动的类型已转向更少的竞争,和更多娱乐型的活动,他们更愿意和朋友一起活动。特别指出,初中的学生更偏向于娱乐目的的活动,而高中学生在更大程度上参与了“健康和健身”的活动。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是非常喜欢的,受到体育环境的影响。当政策和环境发生变化,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初的变化恰恰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

2.教师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信息的反应。年长的教师感慨于现代化的产品占据了学生们的闲暇时间,剥夺了学生们身体活动的机会。更加感慨体育课可用的教材大大减少,学生在课外参加的活动也并没有被列入到体育课的教材中。

年轻的老师表达了不能估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比例,认为学校空有“阳光体育”的号召,没有实际行为,中学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水平的标准。在外面参加各种体育培训班的学生大都在双休日时参加,参加各种比赛如拉丁舞比赛、跆拳道比赛等也是以个人的名义报名参赛的。同时年轻的教师也认为,学生在校外参加的活动很难做为体育课教材。

就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目标,教师并没有表达出学生可以独立地参加锻炼的能力。即通过对课外体育活动调查,体育课也没有影响到课外体育活动,也就没有达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的目标。

通过以上得出结论:

(1)学校体育课没有达成学生身体健康的目标。

(2)大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的目标表现出认识不全面,不统一。

(3)老教师认为,现在的体育项目的设置不利于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目标。

(4)教师们认为现在的体育环境不利于学生培养体育的兴趣。

浅析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思路论文

浅谈中学体育课中的趣味性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要使学生产生体育的需要,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和从事体育的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当前中学体育的现状来讲,增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认真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的类型只是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哪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的学,并且认认真真地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地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这种间接的需要并不完全是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同样会产生体育兴趣。比如中长跑课,又单调又累,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利于精力充沛地从事学习,情愿克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样的体育需要就是一种间接的需要,因此说需要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基础。

三、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终身体育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脱离了这一目标的改革只能治标而未能治本。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过程,对体育教育多方面功能的认识,必须指导着我们体育课的改革。在终生体育教育理论的认识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不妨将这一终身目标按照各个教学时期的特点化分为一个有序的、递进的目标体系,在制定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相关的因素,在不断增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着重考虑在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使体育课程在学生提高兴趣中进行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