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平淡生活读后感 平淡的幸福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06:13:49 作者:XY字客 评语寄语 最新平淡生活读后感 平淡的幸福杨绛我们仨读后感(大全5篇)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平淡生活读后感篇一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我们仨》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初识杨绛先生是在2016年她逝世时,满屏的杨绛语录以及大家的评论。“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就是这样的一段话,让我的心被莫名触动。满怀的崇拜之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走近她、了解她。她是钱钟书先生“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是大家眼中的“智者”: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的主要作品《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风靡海内外,被无数人奉为散文经典。
生活上的智慧与学问上的智慧,让她活出了与众不同的丰富人生。
对一个作家最大的尊敬,就是用心去拜读她的每一篇文章,从字里行间去与她的灵魂对话。从《我们仨》起,两年间,我找到各种机会,读《干校六记》,读《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读《洗澡》,对她越是了解,就越是尊敬。
虽然读过了杨绛先生的许多作品,但我最爱的仍是《我们仨》。这本书是从杨绛先生的梦开始,关于他们一家三口的万里长梦。从前面是他们老了,他们失散了到后面一家三口温暖的日常生活。虽然是倒述的方式,但是读来在脑海中早已浮现出解放前一对二十几岁年轻夫妻的模样,一个儒雅、斯文,满腹经纶;一个睿智、从容,才情万千。他们一起出国求学,一起过他们特有的学者生活。他们读着、学着,学着、读着,从两个人变成了“我们仨”,多了个阿瑗。
在书中,先生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笔触平缓,洋溢着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日的阳光那样平静而柔和。即使如“文化大革命”那段艰难的岁月,那段人性被扭曲的岁月,在她的笔下,也只不过对生活变化的一种适应。
书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让人撕心裂肺的呐喊,处处洋溢着的是思念,对女儿的思念,对丈夫的思念。曾经的幸福之家,如今只剩下杨绛形影孤零,阴阳相隔,那是怎样的伤感啊。但活在回忆中,也是如此幸福、淡然。那种经历过岁月沧桑的洗礼,一种大爱无言、荣辱不惊的情怀,也许就是支撑着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杨绛先生一生经历战火硝烟、十年浩劫、痛失爱人等人生苦难,她却一心钻研学问,将所有稿费捐出,过着最普通的生活。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面对生活的种种,杨绛先生总像是已参透了生活的禅意,站在超凡脱俗的角度,以冷眼旁观的眼光看待芸芸众生、凡人凡事。每次读后,我都有不同的感受。
人世间不会有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而我们总是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忽略了那些平淡的幸福,忘却了我们曾经的目标,忘却了人生的真谛。
捧起杨先生的书,就像经受了精神的洗礼,烦躁的心也会渐渐平静。我们可能没有先生的大智慧,但我们可以学习先生的人生态度,看淡琐事,将生活中的挫折、烦恼看作历练,体会其中平淡的幸福!(临淄区敬仲镇中学初三年级崔梦琪)


平淡生活读后感篇二

我是一个无趣的人,很少会为了生活中那些静默无声的事物,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在情感上有所起伏。所以当我阅读这本《平淡之喜》时,我有些羡慕,作者可以用她恬淡优美的文字将这些生活中的琐事描绘得富有趣味,让人感受到平淡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生活是平淡的,但精神世界不是。作者涉猎广泛,壁画、建筑、植物、文学等等方面,似乎对一切充满了兴趣。“兴趣”是无聊的人生最强有力的调味剂。日子总归是趋于平淡的,波澜壮阔的人生终归是少数人的,大部分人会慢慢认清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能做的大概也就是在平淡的日子里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

近日和朋友们聊天,又正值“毕业”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即便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免不了被社会毒打一顿。聊天群里气氛低迷,大家似乎都一夜之间化身成为了哲学家,“看透”了人生,认清了自己只是个普通人,只想找个糊口的工作过个平淡、安稳的日子。平淡的日子其实很好,可以过出诗意,过出趣味。

我有时候很羡慕我的父亲,他是一个很淡然、很容易满足的人,他的生活平淡而温暖。他如今的工作仍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很大概率也会是他终身从事的工作。他就这样在同一个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这大概是再平淡不过的日子了。但是他和作者一样,极富生活的情趣,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能够将平淡的生活活出滋味,这也正是我所羡慕的。

我闲暇时的生活大致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浏览一些毫无意义的信息,看看八卦新闻,和朋友吐槽一两句。确实可以获得一些短暂的快乐,但更多的是快乐消失之后的麻木。记得一次散步,父亲从路边捡起一根枯枝,说要回去栽起来。我和母亲笑他是拾荒的,他也只是笑笑。后来的一天清晨,我偶然发现那根枯枝萌了芽,那时的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我一直不屑的父亲的平淡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正如书里所说:“生命的活力并不完全以年纪来划界,而是依据内心的活跃度、对外界的好奇心,那是一种生命力的浓度和热度。”平淡之喜,“平淡”和“喜”都不可或缺,希望自己也可以在平淡的生活里保持生命的活力,找到令自己“喜”的事物。

平淡生活读后感篇三

抬头一看。对于宇宙。我见不到任何一颗正在发光的星星,甚至那挂在天边的一轮弯月都难觅踪影。环境太差了,天空中的云太浓了。它们是,在所谓的人择原理中,让我们主动的抹去了吗?曾几何时,还是在夏天的某个晚上。老人们还在一遍又一遍地说着,那是死去后的归宿。想我的话,就抬头看一看,我总在那里发光了。现在这个墓志铭看来被我们毁了呀!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拿了一块沾了太多血腥,榴弹炮火、政治暧昧、人性的尔虞我诈的残布,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罢了!

遥远星空的光,或红或蓝。那是亿万年前就已经发生的事情。这个事情甚至可能追溯到大爆炸开始不久。就宇宙的百万光年,就天文单位来说。人的一百年,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跨度。显得太微不足道了。洪水泛滥、生死离别、大饥荒时代。多么耸人听闻,那是我们微观世界里的,请不要放在这个颀长的时空里。更不要说,“为了爱惜共同的地球,让我们低碳出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地球的编年史相较于人类文明,总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曾在一团星云的气体中,慢慢固化。布满岩浆,冰川。曾遭受过比我们现在还要残酷万倍的事实里。人类再怎么折腾,只不过是自己折磨自己罢了。万年过去。文明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但新的文明将在又一个万年后重新崛起。到那时,五大洲四大洋。将可能只是一个古老象征的名词——冈瓦纳古陆。

但,我们也不必太过自卑。攀登和领略是每一个微小生命都有的基本权利。虽然,这一切,还只是在一个光速、三维空间的山脚下。

宇宙再大,总归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思想无限。两百亿光年的半径外思想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那里,不知什么地方,安上了一块全息摄像头。原来,这个广漠的宇宙,它看来也是小的。是一个,如同在行星地核内的泡世界罢了。我们一直在追求一个大统一的数学模型来看透发生在大爆炸和坍塌之间的所有。但,这个模型之外,还可能存在一个超统一的模型。那里面,我们将感知到多元的宇宙空间。而不只是强、弱、电磁力、引力。不只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

那么,这时,你可能会问,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得到的答案很可能还是“不知道”,就像,很多人会问,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一样。答案不可证,没有唯一。

平淡生活读后感篇四

是啊,在一个学校里很多老师都在做着平淡无奇的工作。写字课是为了真正的让孩子写出一笔好字,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或展览;教室的卫生不是为了迎接检查,不管谁来看自然的状态都是地面干干净净,桌椅整整齐齐,是为了自己有个舒心、舒服的学习环境;孩子阅读一本书不是为了补几篇读书笔记,而是能真正从书海中学到东西得到快乐。

还有些升学的压力,成绩的竞争,能让教育平淡无奇吗?

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有好的心态,更多关注人的情感和人的需求,这才是今日教育最紧缺的。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把最基本的知识掌握扎实,培养其独立自学和思考的能力,这是我们小学教师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应先干好的工作。

平淡生活读后感篇五

我选读了其中的几篇:

内篇:外篇:杂篇:

最后,在泛读了剩下的篇目基础上,对《庄子》全书作一篇。

《逍遥游》

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养生主》

本篇主要讲述养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间世》

本文主要是讨论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类社会。作者认为正确的年处世方法应坚持两条原则:“虚己”与“顺物”。也就是说,无论时事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虚己无知,不带成见和主观愿望;要顺物随变,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够摆脱世事的困扰而立于不败之地,“不用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大宗师》

本篇主要讨论道,“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声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应帝王》

本篇主要讨论政治哲学,“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国之道。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干涉。

《骈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论。作者认为“仁义”如同“骈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余的东西。她用层层递进反复对比的手法阐明:最纯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发展,而仁义不但不合人性,而且还防碍人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