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腾讯方案和产品经理哪个好做(模板5篇)

时间:2023-09-04 15:58:10 作者:雨中梧 方案 2023年腾讯方案和产品经理哪个好做(模板5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时间的安排以及风险的评估等,以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腾讯方案和产品经理哪个好做篇一

个人成长是述职中的总结环节,前面完成了那么多工作,对自己有所提升的同时,也反映出了自身问题。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自身的思考和评价,哪些是做得好,哪些是做得不好的,二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希望自己未来成长到什么水平。

在项目展示和系统搭建中,所阐述的工作里面,展示自己哪些是做得好的,比如数据分析能力突出,能自己写sql完成对应的数据提取,并且从数据中发现问题,找到优化点。

同时,还要找到自身的不足,比如跨部门的协调沟通能力暂时不足,需要加强跨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机制,更快地推进事情的落地。

此处在阐述自身不足时,一般挑取比较容易改进和提升的。例如,跨部门事项推进能力不足,这个可以通过后续与对方多合作,多沟通,去改善和提升,同时也可以从后续多向上争取领导的支持去突破。既要表达自身问题,更要体现解决方法。

目标展望更多的是向评委展示,完成此次职级晋升后,我要怎么准备往下一个职级去成长。

与前文讲述述职是什么类似,你要先知道下一个职级的要求是什么,例如,你此次晋升,从7级升到8级之后,下次晋升就是从8级到9级,那么9级对应的要求就是高级产品经理,从策略、方向去规划产品,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自身的成长上,你就要体现,提升自己的战略目光,多方面多角度洞察市场、政策,更快速更深度的解决核心问题。

可以通过一个成长曲线去展示,比如先提升什么、再提升什么,最后达到什么,让自己的目标和规划更加清晰和直观。

述职晋升既是一个阶段的工作总结,更是个人长期发展的素质体现,很多时候,日常的表现和积累,比起十五分钟的述职,带来的帮助更大。

日常工作中有更多的产出被领导看到,让自己的上级和上上级领导,更清楚你的输出、能力和成长。

增加自己的竞品分析和业务了解,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述职答辩,在被问到相关问题时,都可以有理有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会总结自己的工作,光说不做不行,光做不说也不行。能把自己的工作产出清晰、全面的表达出来,让每个人都能理解并肯定,也是相当重要的。平时要多锻炼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除了要会口头表达,ppt表达同样很重要。无论是在哪里的领导、哪里的评委,看到一份清晰、好看、直观的ppt报告,心中自然会有个好印象。

上文讲到除了优秀的工作能力和语言表达,ppt做得好也是述职晋升的关键,笔者整理了160个述职ppt模板,以及《别告诉我你懂ppt》一书的视频讲解和电子书文档。

腾讯方案和产品经理哪个好做篇二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除了完整的项目,一般还会花很多时间对自己所负责的模块,进行优化和提升。这部分工作不像项目一样,有清晰完整的业务价值和数据展示,但是也是必须完成的工作,且耗费了我们的时间,同样也是自身能力的体现。

日常工作中,可能更多的是完成一个一个小需求的迭代优化,但在述职时,我们不可能将完成的需求一条一条列出来。这时候,更重要的就是站在系统的层面上,去阐述我们是如何搭建好一个系统的。

如果你负责电商营销体系的建设,那么电商营销一共有哪些功能,不同功能可以满足哪些场景,又有什么限制。通过完整的梳理,一方面对自身而言,可以清晰地了解系统的框架和不足,一方面对述职而言,可以展示自身对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梳理完系统后,抓住其中某个模块痛点进行分析和阐述。例如,你发现促销活动审核效率很低,需要运营同学手动比对数据,然后排查商品是否符合活动需求。因此,针对提升运营审核活动效率,进行了大版本的迭代优化。

或者,你发现营销体系中的前端营销工具太少,不符合当前运营同学的诉求,需要增加分享裂变工具,以此丰富系统功能,支持更多运营场景。

做完一系列优化后,再复盘是否有解决运营的诉求或者提升系统的能力。最好有一些数据进行支撑,例如,原先运营审核活动需要2小时,优化后,只需20分钟,这就体现了功能上线后,对效率的提升,也就是系统建设的价值。

腾讯方案和产品经理哪个好做篇三

需求分析阶段,梳理的功能点是分散的,且未细化的。总体设计环节,搭建出系统架构,将在功能归集。而设计环节,将逐个讲解系统对应的功能架构,细化功能模块,设计需求具体实现点。

功能设计介绍时,可以采用“总分”的结构进行。我将先介绍系统功能结构图,再分为单个功能模块进行介绍,细化到功能点。

功能设计是该方案中的重点,在这过程可注意几点:

(1)内容详略分配

整个项目细化的内容可以很多的,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详细呈现或说明。若全部呈现,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产生疲惫感。所以可采取详略分配,重点功能、核心业务可详细讲解,辅助业务则简单梳理。也可将所有内容细化,在演讲时详略分配。

(2)突出亮点梳理内容时,可针对系统自身特色、公司擅长业务,作为亮点突出,这可以是个加分点。

腾讯方案和产品经理哪个好做篇四

最直观展示工作内容的方式就是介绍自己所做的项目,而展示项目最重要的就是清晰的逻辑。很多评委可能事先并不了解你以及你的工作,但是要在十五分钟内看懂你做的事情,那么逻辑就非常重要。

当你让评委跟着你的思路走,事情就成功了百分之八十。

首先,介绍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依据现在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到现有的业务问题。从解决该业务问题的角度出发,我们开始探索应该怎么做。所以最好要有数据的展示,此处的数据展示还有一个好处是跟后面的数据效果形成对比,更加直观。

第一步是最重要的,让大家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这里最好不要用太宽泛的目标和说法,比如说要q4提升平台gmv50%。因为提升平台gmv途径很多,而一个项目一定是非常明确的范围,比方说,挖掘到平台的学生用户一直在沉默或者流失,因此决定提升学生用户的活跃度和转化,以此提升平台的gmv。通过这样的阐述,评委就明白了这个项目重点是在对学生用户的挖掘和转化。

项目开始前的调研是体现产品经理的竞品分析能力和用户分析能力,也许他不是每个项目必须的环节,但是在述职中这部分是可以为自己加分的。

明确了问题后,我们决定怎么做之前,要知道我们的目标用户的喜好,我们的竞品产品是怎么做的。此处可以展示一些我们对目标用户的调研结果,例如问卷调查,这部分有明确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同时,展示下对竞品的体验和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形成自身产品功能设计的理论依据。

知道了要解决什么问题,知道了用户想要什么,接下来就得动手设计产品功能和逻辑了。这部分是最体现产品思维和能力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被评委提问的部分。在准备述职内容时,一定要对自己的产品逻辑了熟于心。

如果是用户端的产品功能,我们可以通过截图来展示,这样效果是最明显直观的。如果是偏中后台的功能或者产品逻辑的展示,可以使用流程图。

此外,产品功能一般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而设计的,可以把我们的做的产品功能与先前项目背景中的业务问题一一对应。这样在整体框架上可以更加清晰。

这一部分是评委最看重的,也许其他部门他不会仔细看或者听,但是他会抓住产品功能上线后数据好不好来作为评判标准(没办法,就是这么现实)。

在得出数据分析结论前,我们应该展示出良好的数据思维和数据分析逻辑,这是产品经理考核的必备技能。

要看哪些指标,为什么要看这些指标,怎么看这些指标。这一套逻辑应该是在项目之初就确定好,并且持续观测的,这也是数据分析的思路。

指标和数据有了之后要怎么展示,用折线图、漏斗还是圆饼图,这体现了数据可视化呈现能力。如果能让评委一眼看明白你的数据效果,那么也能事半功倍。

我觉得未必。

数据表现好,我们依然要去分析数据表现好的原因,是因为抓住了流量,例如mgm效果很好,带来了很多新客。还是抓住了转化,例如优化了重点的交易路径,使用户下单和支付通过一步完成,从而提升转化率。通过这次项目成功沉淀下来的经验,是否可以进行推广和应用。

数据表现不好,也要去分析数据表现不好的原因。例如,用户下单了,但是支付率很低。我们可以通过用户调研的方法,去了解用户为什么不支付,是产品功能问题,还是用户习惯问题。如果得出结论是用户觉得支付方式不方便,那我们依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提升支付方式的便利性,是提升支付转化率的关键,从而得到后续的优化方向。

数据可以不好,但一定不能止于不好(起码在述职中不可以)。

我看到很多述职报告模板中,都会要求大家分析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来体现产品经理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但实际中,很多时候可能并没有遇到很突出的困难,这时候再去写这部分内容就会显得有些鸡肋。除非是遇到了较大的困难且导致了产品运营方向的调整,又有不俗的效果,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展示这部分内容。例如,某个产品功能上线后打算线下地推获客,但是因为疫情等客观原因迟迟无法开展工作,此时产品经理及时调整方向,重新规划上线了mgm等线上获客方式,逐步取得一定的效果。这样的案例才足以体现产品经理解决困难的能力。

如果只是遇到了研发开发进度滞后,运营资源不足等问题,就形成了困难,反而会给评委一种自身推动力不足,小小困难也造成项目阻塞的观感,得不偿失。

很多项目确实是在完成了某些里程碑后,项目就宣告结束。但是在复盘或者述职时,如果能加上下一步的规划,是一个不错的加分项。它能够展示产品经理的大局观和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正如上文所说,我们数据分析后得到了一些结论,发现这个项目数据效果一般,且通过各种方法找到了问题,那么后续应该怎么调整、怎么规划,就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加上下一步的规划,可以使整个项目的展示更加全面,有始有终,做到讲述层面和思维层面上的闭环。

腾讯方案和产品经理哪个好做篇五

其中第二题是一道偏技术的问题,出现在产品经理的面试中确实有点意外,但这题不失为一道很好的产品设计与系统分析的题目。系统分析也是我们“产品经理学技术”系列文章规划中的一个部分,也是将我们所讲的技术进行“升华”的一部分内容。
下面我们尝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算是抛砖引玉了,大家有好的答案也可以给我们留言进行讨论。
朋友圈的基本数据结构设计是怎样的?既能做到完美阅读权限设置,又能兼顾性能?
关于消息的基础数据,比如文字、图片、时间、位置等这些咱就不表了。这些数据基本上与权限和性能没有多大关系,可以理解为单独存储,纯技术活。这里只讨论权限与性能相关的数据结构。
而在权限管理上,微信采用了给用户打“标签”来进行分组,这个标签的分组与微信通讯录一致。在数据上,就是给每个关系增加一个“标签”标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微信的关系在产品使用上给用户是双向的(即互相关注),但是在存储的时候,是给互相关的两个用户分别建立了关系数据,也就是每个人独有自己的一份“通讯录”。这通过删除了自己的好友之后,自己并不从别人的通讯录删除就可以看得出来。标签分组的基础数据就是这样了,这也是后面朋友圈权限管理的基础。
对于个人朋友圈timeline所能看到的消息,按照一般的逻辑是先获取所有朋友的消息,然后剔除掉没有授权给自己看的消息、剔除掉自己屏蔽的用户消息,然后才得到自己当前看到的timeline。如果是这样的逻辑的话,等于每次刷新朋友圈,都要跑到所有的消息池里面去找到上述通讯录中朋友们的消息,还要对找到的每条消息去判断用户是否有权限阅读。这显然是效率低下的方式,更何况微信是这么大的一个访问量和数据量。所以,这种数据结构设计是行不通的了。
一般逻辑下朋友圈每次读取的过程
解决这种性能问题一般的思路就是把需要大计算量的过程分散到平时零散的时间去做。在这里的思路就是:平时就把每个用户需要的timeline数据按照权限设置准备好,等到用的时候(刷新朋友圈)就直接读取准备好的内容。那么答案就出来了:除了存储一份上面讲到的文字,图片等基本信息外,还需要给每个用户存储一份timeline数据,注意,是每个用户一份。当然,这里的“每份”不需要存储完整信息,只需要存储消息的id和时间(可能需要)。每个人刷新自己的朋友圈时,读取自己的那份数据就行了,既不用去消息池子里面筛选,也不用判断用户权限。
那是怎么实现权限控制呢?
当一个用户发布一条消息时会按照上面讲的标签设置相关的权限,服务器就会给每个有权限接收这条消息的用户的timeline中写入这条消息。也就是在用户发布的这一刻,就做好了权限安排,而不是等到读取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减少了读取的时候的计算量,提高了效率。
发布时进行权限控制(示意图,实际比这复杂)
至于分库分表这些就不展开了,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有时候这种技术上的设计也是会限制产品的设计。
那怎么证明上面说的合理呢?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测试下:先发一条带阅读权限的消息,比如允许某个标签的人看。然后再给这个标签添加一个新人。结果是这个新人是看不到这条消息的,因为权限划分是在发布的时候就划分好了,新人加入标签的时间是在发布之后,所以没法获得这条消息的权限分配机会,虽然他后来在标签组中,但是仍然没有办法看到这条消息。
这就是上面问题的答案,其实主要考察的是在产品设计时是否能够考虑到技术方案的限制。我把上面的答案贴在知乎上,有人就问了:微信产品团队是在一开始设计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还是经过不断的迭代成现在这样的?这是个好问题,好的产品经理应该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这种情况,或者至少应该有相应的预案,而不至于在出现问题或者被研发发难时束手无策。在这个案例中,微信是一开始考虑到了还是迭代过来的并不重要,对于微信“朋友圈”来说,本来就是一个迭代产品,最早的权限管理是单独于通讯录的,那个时候是纯插件的模式,现在才与通讯录共用了分组模式进行权限管理。
如果对于上面的技术对产品设计的影响还不是很清晰的话,那么就再跟两个问题(好的产品经理除了能回答问题外,还要能提出问题^_^):
1、朋友圈的消息为啥不能编辑,只能删除?
我理解这是产品设计和技术实现平衡的结果。编辑功能对于主要以发布照片和即时消息的朋友圈来说,并不是刚性的需求。但是在上面的技术框架下,编辑功能在技术上,就不好实现。具体来说就是:前面我们讲了,权限的控制是在发布的时候确定了,如果增加编辑功能的话,意味着一旦用户在编辑的时候调整了阅读权限的话,就需要将之前写入到有权限的用户timeline的数据删除掉,重新写入一遍,这对于技术实现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成本,需要更新的数据很多(该条消息所有涉及到的用户的timeline数据都要更新)。所以,平衡的结果是宁愿让用户删除了重新发布,也不提供编辑的功能。你可能又要问了,删除时就不用更新相关人的timeline吗?首先删除比写入简单多了,第二个是用户timeline的数据可能还真不用删除。具体原因就不解释了,想知道的给我们留言单独解释。
2、上述发布时的权限分配规则中会考虑屏蔽的人吗?也就是问,如果一个用户a屏蔽了某个人b的朋友圈,b发布的'消息会进入a的timeline的准备数据中吗(不是指用户微信里看到的)?
先说一下我的答案:在发布时的权限控制是不会考虑屏蔽的人的。前面我们讲了,在消息发布的时候,服务器会根据用户设置的权限信息,将消息有选择的放到有权限阅读人的timeline中。如果这个时候需要考虑屏蔽的人的话,那就还要去读取每个有权限阅读的人的屏蔽人清单,然后根据每个人的清单去决定是不是放到这个人的timeline中,显然这又会增加多大的计算量。那么有人就要问了,那怎么实现屏蔽的功能呢?两种方法实现,一种是在这个用户刷新朋友圈时,将读取到的自己的那份timeline数据(含屏蔽人的消息),在服务器端过滤掉屏蔽人的消息;另外一种则是读取的时候,服务器端按照原样下发给客户端,客户端根据存储的屏蔽清单来过滤,被屏蔽的则不显示给用户。两种方法在实现效率上几乎没有差别,通过对于微信的使用体验来看,我倾向于这个是由客户端来过滤的。实际这也可以有方法去验证,这里就不做了。这种屏蔽方案也是基于上面提到的“把需要大计算量的过程分散到平时零散的时间去做”。
那么怎么验证上述关于屏蔽的逻辑是对的呢?上面我们在验证“发布时进行权限分配”中讲到了,后添加标签分组的人,是看不到之前发布的分组权限消息的。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法验证:把用户屏蔽后,该用户的消息全部看不到,但是取消屏蔽之后,又立即能在朋友圈中看到,包括之前发布的消息但没有看过的消息。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一个微信设计的旁观者,以上答案是作为一个用户从系统分析的角度去考虑的,并不代表微信确实是这样的一个设计思路,但答案中的方案已经尽可能做到了可以验证。答案中也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技术,仅仅是一个系统分析的思路。
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产品经理招聘开始注重技术能力了。前段时间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校招也出现了不少“技术”相关的试题,说明业内开始意识到技术能力对于产品设计的辅助作用。还是那句话,技术并不是产品设计必须的,但是能有的话效率会提升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