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娱乐至死书评 娱乐至死读后感心得(通用5篇)

时间:2023-10-08 13:51:03 作者:书香墨 评语寄语 最新娱乐至死书评 娱乐至死读后感心得(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娱乐至死书评篇一

我们也都知道,沉溺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之中,就像吸食鸦片一样,让人无法自拔、痛不欲生。可是,我们仍旧不能放下。

很多人甚至不愿意醒来。他们沉浸于信息时代带来的快感之中,怡然自得。对于他们来说,那是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思考和精神生活。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无疑是我本年度以来看过的最精彩的书,也解释了我心中积淀已久的困惑。

书内只是研究了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对人类的影响,证实了赫胥黎的“科技会让人毁灭”预言,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生存的现状有过之无不及。

文字成为我们拿来炫耀以及窥探的工具。朋友圈的生存现状基本上是:90%在晒,5%吐槽,还有5%的友情转发。

人类正手拉手,走向不自知的毁灭。

对于传媒业,尤其是新媒体,我产生了巨大的失望和担忧。这确乎是一个形式大于内容、信息—行动比严重失衡的时代。只是我,突然不想再制造更多的信息垃圾了。

如果你只有半杯水,还不够自己止渴,怎么能够恩泽他人?跟不停地制造笑点比起来,这辈子,我只做好一件事,一件能引起人们的思考的事,就够了。

或许,你真的放不下9.9元的电影票、半价吃大餐、各式各样的一元游。

那么,就拼命地赚钱,狠狠地赚,直到你的物质基础强大到可以摆脱金钱上的束缚。

或许,你放不下的还有那虚弱的存在感、敏感的神经。但是,如果书籍和经历不能给你以存在感,那么手机更加不能。

用大把的时间,去爱、去思考、去在阳光下奔跑和跳跃。

娱乐至死书评篇二

《娱乐至死》是一本著名的批判主义学术著作,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与哀悼,这本书阐述了传播媒介是如何对文化产生影响,而我们的文化又是如何向着浅薄无知堕落的。

波兹曼通过对美国印刷媒介和电视媒介社会中人的思维及行为方式的历史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人们所崇拜的工业技术是他们丧失了思考能力,因而失去了自由。波兹曼指出,随着印刷时代渐渐没落,而电视时代的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在儿童与成人合一成为“电视观众”的文化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就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书评篇三

最近在读一本书——《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大概讲述了当年从书本阐释时代到电报、电视的娱乐时代之间的转变。读到第五章的时候,感触颇深。

柯勒律治的著名言论“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就算放到现在的互联网泛娱乐时代也完全不过时,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有些人为了追赶信息的时效性,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刷热搜刷新闻,而这些大量的信息却可能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能够改变任何一天计划的信息,更别提改变以后漫长的人生计划了,这些信息至多是提供一点儿谈资。

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互联网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如果我们中的某些人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模式,那么在我们看来,是这些人不合时宜、行为乖张,而绝不是这个时代有什么问题。

娱乐至死书评篇四

一句话概括:电脑、手机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媒介已经充分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每天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其中汲取“信息”,却从未思考过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尝试去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充其量叫做“消遣娱乐”或者有人说即使变成消遣娱乐了让自己”哈哈一笑“也没有任何问题啊,但你是否真的想清楚了——用笑声代替思考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个人感想:

作者开篇就告诉大家,我们未来社会的样貌非奥威尔《1984》的预言而更可能偏向于赫胥黎《美利新世界》的预言——简而言之就是,我们会被自己热爱的东西所毁灭。

书中的内容我就不剧透了,只想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其一:不管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看书还是看视频抑或是听广播等,这中间只存在媒介的差异,不存在谁比谁高贵,关键在于获取信息的人要清楚不同媒介会有不同的门槛比方说看书的门槛会比看视频高,因为如果你真的”看进去“一本书你得不时的和作者互动,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答案,而视频更多表现为一种单方面的互动,视频怎么演怎么说跟你没多大关系,因为它不要求你去跟它进行互动,视频给你传达的更多的是视觉上的刺激,情感上的共鸣,高频率的信息展现甚至让你很少有时间去进行思考。简而言之,对于视频信息来说,智力就是我能知道很多事情,但我不去理解它们。

我们面临的真正难题不是如何去获取信息,而是如何去避免走向”信息-行动比例“的失衡,我们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好嘛?答应我(微笑脸)。

其三:电视或者电脑作为信息媒介可怕之处在于其本身的娱乐属性太凸出,为了信息的传达面更广,受众更多,视频只会采取更”娱乐化“的方式或者说观众更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传播,且由于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更轻松更”好看“信息接收方式,信息提供者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只会进一步加强信息的”娱乐”属性,直至“思想灭亡。”

其四:信息获取工具的内核属性是有差异的!我们看到的视频信息往往是经过"娱乐化"包装成为了假消息,假消息并不意味着错误的信息,而是意味着使人产生误解的信息——没有依据,支离破碎或流于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事实,其实却离真相越来越远。

无知是可以补救的,但如果我们把无知当成知识,我们该怎么做呢?

娱乐至死书评篇五

初读时,感觉作者在缅怀那个一去不复返的印刷术时代,活在过去以至于无法接受电视机所带来传播媒介的巨变。我还开玩笑说如果尼尔波兹曼活在现在,只怕会被吓死,互联网时代可是比他笔下的电视时代“魔幻”一百倍。随着继续读下去,我理解了作者的用意,不是无尽缅怀,不是批评新媒介,而是在警醒世人,尤其是媒体行业从业者,怪不得我同学说这是本“媒体人宝典”,书中一再强调,随着电报,电视机的普及,一切政治,宗教,教育,都在以娱乐的形式面向大众,所以作者实为呼吁,呼吁一些本来应该以严肃面貌示人的东西,应遵循其特征选择媒介,媒介即隐喻,即认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媒介也会影响内容,甚至影响改变最终结果。

当下,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思考些问题,在这个信心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辨别真伪的能力?无知可以补救,那么把无知当做知识了呢?当新闻被包装成一种娱乐形式,它就不可避免地起到了蒙蔽作用。那么我们所获得的是娱乐,还是信息?有人说,现在是碎片化的时代,15秒的短视频占据着生活中不多的空闲时间,手指向上滑动屏幕,是全民的统一动作。我们所获得的多是被分成碎片的消息,放下手机你会发现,自己刚才看过的内容全都记不起来了。书中一段话,我印象深刻,“历史已经证明,一个文化不会因为假信息和错误观点而灭亡,但历史从来没有证明过一个自认为可以在22分钟内评价世界的文化还会有生存的能力。”我们从不是有目的的去刷手机,我们获取了很多消息,但其实对自己来说没有一点用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信息行动比是最低的。

作者担心真正危险不在于宗教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内容,而在于电视节目可能会成为宗教的内容。的确,有多少人把一些所谓历史剧中的情节当做历史,并维护他们所认为的,不允许他人有异议。说到历史,我们能说出过去几天发生的事儿,但是对过去60世纪或60年里发生的事情却知之甚少,最可笑的是,会一部分人不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年。历史的消失不需要奥威尔笔下的残酷手段,只需要表面温和的现代技术术。

借用书中一句话结尾“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的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