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论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2023-08-30 22:25:44 作者:紫薇儿 讲话稿 风俗论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风俗论读后感篇一

合肥民间历来视中秋节为大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除吃月饼外,还保留有一种特殊的食俗,就是中秋要吃藕,并且是以吃包河无丝(私)藕为荣,这是为何呢?这里有一个美好的历史传说。

相传,包公晚年,宋仁宗封赏功臣,因包公为国操劳一生,为官清廉,欲将半个庐州(合肥古称)赐封给他,但包公认为自己为官二十多年,不占民财,两袖清风,如今已是暮年,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自食其力,于是,谢绝赏封,但是毕竟圣意难违,深思熟虑后,只要了一段护城河,就是今天的包河。有一年,庐州大旱,包河周边的树皮草根都被吃光了,饥饿的灾民自然很想吃这包河里的藕。当时包公就亲笔写下“河藕能吃不能卖,愿者挖藕度荒年”的告示叫家人贴到街上,百姓听说后,纷纷下河挖藕充饥,度过了难关。后来百姓们感谢包公的恩德,不愿意将藕挖尽,特意留下许多藕根,让其能繁衍至今,但包河里的藕和一般的藕不一样,人们常说藕断丝连,包河的藕不仅鲜嫩可口,而且每个藕都有七个孔,断而无丝,被人们誉为无丝藕,象征着包公的无私精神,而且合肥还留下一句歇后语“包河藕——无丝(私)”。这里的丝具有了双重含义,除了藕丝的含义外,另一个就是借丝的读音表达的是公正无私的私了。此外合肥人吃无丝藕,还离不了冰糖,以表示“冰心无私”的风范长存。

如今在合肥包公祠两侧、浮庄周围和九狮广场南面的包河上栽植的几十亩荷花,盛夏期间一派荷叶田田,随风摇曳的荷叶翩翩起舞,荷花怒放,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包河的藕无丝"不再只是一个传说和一段佳话了。

另外,合肥人过中秋节,还有着“摸秋”,“玩火把”,“杀鸭子”,“磨百刀”等独特习俗,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转向长江以南的皖南。提起皖南,最具代表性的皖南民俗文化当属徽州地区了。

徽州地区欢度中秋的习俗除了各地常见的吃月饼赏月、摸秋等习俗外,最具特色的就是舞草龙了。这一习俗流传于徽州,祁门、黟县、绩溪、歙县、休宁等地。

徽州舞草龙,最有特色的是歙县洪琴村的舞香龙。全村分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扎成5条香龙,明月之夜作“五龙闹中秋”之舞,很是热闹。龙身围2尺,用稻草捆扎而成,长约30余丈,每隔七八尺用一柄钢叉支撑;龙背上扎草辫。龙头制作很是精致。龙头和龙身的钢叉各由两名壮汉撑举,龙头主领全龙动作。入中秋之夜,龙头灯火齐明,龙身插满篾香,星光遍体。舞龙进入高潮时。鞭炮声震耳欲聋,烟雾弥漫,纸屑纷飞;灯光、月光、香火光交融一片,喊声、笑声、唿哨声一时齐发。五副锣鼓齐响,指挥着五龙表演。五条龙要协调一致,步伐整齐,队形和舞姿造型,都有常规。

首先是“五龙献月”。五龙依次走圆场,后龙头接前龙尾,顺绕三圈,反绕三圈,盘成圆圈造型,象征亲人团圆。突然一龙昂首斜插入圈中,其余四龙依次紧跟,小跑步,往中心盘旋,逐层叠高,中心龙居于最高点,形成一座层次分明的五龙盘旋塔。稍停片刻,只听唿哨一响,撑龙人回身向后,反尾为首,在紧锣密鼓声中,小跑反盘,美其名为“五龙盘月”。

然后是“五谷丰登”,五龙各自盘成圆形,其一居中,余者居四角,五圆彼此靠近,象征五个粮囤,同时各自在原地盘旋,一顺一反,重复三次。又一声唿哨,阵势猛然变化为“金龙追龙”。由一龙组成一个小圆,其余的围成一个大圆,前龙头和后龙尾将小圆夹住,小圆就象月亮绕地球一样,既自转又随着大圆圈的龙尾公转,于是,大圆、小圆同时旋转,越转越快,直至小圆公转一周才停。此时,鼓声如滚雷,锣声如急雨,气氛非常热烈。后五龙再度走圆场慢步行进,各自构成“梅花瓣”,然后靠拢,美其名为“花好月圆”,象征人们相亲相爱,美满幸福。

怎么样,徽州的舞草龙很是热闹吧。接下来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淮河以北的皖北,去看看那里的人们怎么欢度中秋。

在皖北的阜阳地区,当地百姓庆中秋除了有吃月饼等习俗外,最具特色的民俗就是火把节。

提起火把节的由来,不能不提到600多年前的元末农民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因为刘福通就是安徽阜阳人,他在这里发动的农民起义给当地留下了一段佳话,也留下了一个节日民俗。

元朝统一中国后,将其统治下的人民分为蒙古、色目、汉和南人四等,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最占优越地位的是蒙古人,次为色目人,再次为汉人,最后为南人,即南宋遗民。当时,阜阳称为颓州,隶属河南江北道,元朝末年,政治,土地高度集中,天灾不断,出现“民相食”的惨象。1351年,元政府征发黄河南北民工治理黄河,繁重的徭役,终于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颍州贫苦农民刘福通以白莲教暗中联络,于阴历八月十五在颖州郊区起兵,以燃火为号,有一句流传甚广的童谣是这么描述当时的历史场景的:“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义军所到之处,不奸淫、不抢劫、不杀平民,开仓济贫,队伍发展很快,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

此后,为纪念红巾军举火起义,颍州民间每至中秋节晚上,小朋友模仿红巾军,用麦秸、稻草扎成三四尺长的把子,内实麦草,到野外点燃,摇来摇去,似为信号,本地习称“撂火把”。这一习俗至今久而不衰。今天阜阳地区的农村,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仍然流行着一年一度的“火把节”,以纪念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以至于当地百姓干脆直接将中秋节叫成“火把节”了。

风俗论读后感篇二

瑶族是中国南部一支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独特的风俗习惯。作为一个游客,我曾有机会去瑶族聚居的地方参观,亲身感受到了他们的独特风俗,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瑶族风俗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节日庆典

瑶族有着非常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例如,他们在春节期间经常组织集体歌舞和宴席,来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在庆祝丰收的时候,瑶族人也会表演特别的歌舞,以感谢土地和大自然。这些节日庆典通常加强了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并通过传统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着瑶族文化的精髓。

第三段:舞蹈音乐

瑶族的歌舞是非常著名的。他们通常穿着特定的服装,手持小提琴、月琴或笛子等传统乐器,跳着随着音乐旋律展开的舞蹈。在表演过程中,瑶族人经常通过音乐和舞蹈奏出自身的感情和情感。在表演现场,欢快的音乐和节奏感染了我们每个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瑶族人的文化与传统。

第四段:饮食习惯

瑶族的饮食习惯与其他地区不同。他们通常吃野味和食药材,不用淀粉类食品如米面。此外,瑶族人也喜欢烤食物和用竹筒煮饭等烹饪方式。在体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品尝了到了新鲜的味道,而且学到了瑶族人健康饮食的理念,这有益于我们的健康和营养。

第五段:传统手工艺品

瑶族人还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包括编织、绣花和绣制衣服等。这些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反映了瑶族人的美学和生活方式。参观当地的手工艺品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并丰富我们的生活。

结论:

总的来说,瑶族风俗充满活力和美丽。参观瑶族聚居区,我们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经验,还体验到了瑶族人的热情和好客。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很大的帮助。

风俗论读后感篇三

中秋佳节,我们都有赏月拜月的风俗习惯,并且流行于全国各地。然而在拜月的环节,其实并不适宜男人参与。古人有云:“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男人属于刚阳之气的类型,更好与属阴的月亮不搭。而且掌管月亮的神仙是嫦娥,所以拜月的习俗本来就只适合女性朋友参与。

如果近期运势低迷,屡战屡败,失意惆怅的朋友,中秋佳节当天就不适合参加赏月的环节。而运势欠佳,霉运接踵而来的朋友,也不适合去赏月。只要跟家人聚一聚,吃个团圆饭什么的就好啦!

不少人赏月去是到空旷或者野外的地方去赏月,这种奔波劳碌的活并不适合身弱体虚的朋友参加,尤其是病人。就算是家中的赏月活动,也不应参与,因为月亮的阴气较重,恐怕会身体造成负担。

很多女生都喜欢留刘海,把额头藏起来。但本来这样的做法不利桃花,而在中秋节当天同样不利开运。因为额头是我们的神灯所在,不管男生还是女生在节日当天最好就是把额头露出来,不要让头发遮住额头。

在中秋节日的前后,最好出门之前,在神明祖先那里烧上一炷香,以便祈求平安出行。而回家进屋后再点上一炷香,是答谢的一种礼貌。

中秋佳节当天晚上,大多地方都有用水果月饼祭拜月亮的习惯。而在挑选水果和月饼的时候,一定要找圆个子的,寓意家人团团圆圆,和气美满。祭拜完之后,家人聚到一起分月饼吃,表示吃了家人不离散。而水果同样如此,所以正合时宜的柚子就是最佳的搭配,切开的时候又是月牙般的莲花状。

风俗论读后感篇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节日不断涌现,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在学校里接受了一些关于节日风俗的知识,也了解到了一些内容较为深入的信息。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课堂上所获得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要提到的是“节日”这个词的含义。在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节日这个概念指的是一种人们普遍都认可、在特定日子内普遍庆祝的仪式性活动。例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统一的套路、仪式和传统的食品和饮食习惯,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华文化气息。

其次,节日风俗这一话题更是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魅力。在传统的节日庆祝中,食品、服饰、礼仪等方面的习俗都早已成为了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表达方式。这些习俗穿越了时空,在我们这个时代得以保存下来。学习节日风俗,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历史文化背景,更能让我们体会到人们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珍爱。

第三,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着各自的节日和风俗。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了解到经典的中国传统节日,还要去了解到一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例如藏历新年这样的节日。在文化的交融和共存下,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我相信,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包容和学习多元的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四,我们还要提到节日风俗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一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人穿着传统的服饰,食用传统的美食,甚至在庆祝过程中使用传统的乐器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习了节日风俗,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庆祝活动中的各个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文化。

最后,我要说的是关于学习态度。学习任何一个知识点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时间,这点在学习节日风俗时也是同样适用的。课堂上,我们需要认真听讲、细心记录,也需要悉心领悟、反复推敲。在知识点学习深度的提升之外,我们还需要保持一个好奇的心态,不断地探索和发现,这样才能体会到节日风俗的魅力。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节日风俗,我对于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化交流的美妙。未来,我将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更多地去探索和挖掘,以期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享受和精神愉悦。

风俗论读后感篇五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杭州过年习俗中,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2、杭州春节拜年祝福

拜年祝福是杭州过年习俗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动。大年初一,杭州先民开门头一件事就是放炮杖,俗称开门炮,张帖“开门大吉”,然后拜天地神马,拜家堂,拜灶司,拜祖先神像,再然后按辈分家人行拜年礼。

3、杭州春节的娱乐活动

老杭州过年习俗的`娱乐活动大致有锣鼓、纸鸢、龙灯和花爆。杭州人对各式年锣鼓有自己的说法:只闻其声不闻其词的取名为元宵鼓、招财鼓、雨夹雪和七五三;既闻其声又听其词的叫做十番、风云会和丝弦锣鼓;既无节奏又无言词的杭州人统称为乱劈柴。

风俗论读后感篇六

地方风俗是一个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与传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在课程中学习到了地方风俗的知识。这门课程不仅拓宽了我的眼界,还增强了我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的学习体验和心得感悟。

第二段:学习的过程

在地方风俗课程中,我们了解到了我国各个地方的特色风俗。从北方的冰雪节到南方的舞火龙,每一种风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我们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了对地方风俗的了解与研究。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地方风俗的魅力所在。

第三段:收获与感悟

通过学习地方风俗,我对自己的国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曾经以为我的家乡是个普通的地方,然而通过课程的学习,我才发现家乡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的风俗与故事。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家乡,也激发了我去探索更多地方风俗的欲望。同时,我也发现地方风俗之间存在着某种共通性,这种共通性超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更加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第四段:启发与启示

地方风俗课程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地方风俗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记录了人们的习俗和信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独特性。当我们挖掘和传承这些风俗的时候,我们正在捕捉历史的脉搏,也在延续着祖先们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关注和传承地方风俗,让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第五段:未来的展望

地方风俗课程的学习不仅对我个人有着重要意义,也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影响。通过激发对地方风俗的兴趣,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地方风俗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地方风俗的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地方风俗,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地方风俗的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总结:

通过学习地方风俗课程,我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了解。这不仅扩大了我的眼界,更增强了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我也深刻领悟到地方风俗的保存与传承的重要性,希望未来能把这些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地方风俗的魅力流传下去。

风俗论读后感篇七

这个风水禁忌主要是与动到胎神有关系。相传随便在孕妇所住房屋动土,会触动胎神,胎神自己可以按月令变更位置,但忌讳胎神被人为地移动。好比胎儿可以在自己母腹中移动,但人为地推拿、移动却有可能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

搬家势必要劳心劳力,这对孕妇来说,会增加发生意外的机会。而且,孕妇在旧居中怀孕,新居的风水是否适合孕妇和胎儿,这些都是未知数。

所以,孕期最好是不要搬家。

这个习俗也与胎神有关。相传,随意搬动室内箱笼、桌椅、橱柜、床凳等大型家具,可能触动胎神,导致流产、滑胎,或生下五官不齐全的婴儿。

这一说法流传范围极广,几乎在全国各地都有这个讲究;流传的年代也很久远。据载,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就已经有了“妊娠者不可啖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缺唇。”的说法。

这个习俗流行于局部地区,认为动剪刀会剪断东西,动针线、锥子等会扎穿衣物,如果恰逢胎神在时,可能会伤着了它。一旦伤着了胎神就会生下无耳朵、豁耳朵、失明等有缺陷的孩子。

而在很多地方,孕妇是要参与宝宝衣服的缝制的,以培养母亲对宝宝的爱。

有些地方习俗中认为,怀孕期间,孕妇不宜参加婚礼,更不能迎接结婚的礼车,以免胎儿受到惊吓;也不可以吃喜宴或喜饼喜糖等,以免“喜上冲喜”危及母子。

更多的地区习俗中都有孕妇也不能观看丧礼的禁忌,说会被丧事的不吉气场影响,要防止冲煞这种。

民俗认为,在孕妇室内墙壁上、家具上、门窗上钉钉子,会伤着胎神,影响胎儿不能正常发育,甚至变成“杀胎”。

旧时习俗以为,多看画上的形象会使孕妇腹中的胎儿和画上人物长得一样,俗称“换胎”。所以要挂就一定是那种漂亮可爱的小孩画像,切忌挂丑陋、凶猛的人像、动物画像。

若不能避免,则可在桌旁屏风前或桌上放置盆栽或景观植物,以避开大门正对而来的煞气。

民俗说法,人有三把火,最大一把在头部,二把小火则在肩膀;如果一个人突然被拍一下肩膀,确实会吓一跳,元神不稳。如果孕妇本身体质又虚弱的话,更可能顾及不了胎儿,轻则发生出血的状况,重则可能导致流产,因此一般人对孕妇的.态度最好注意,不要做刺激性或是大幅度的动作。

如果没有必要,孕妇尽量不要到厨房拿菜刀、尖锐的东西,除了可能会不经意地触碰了胎神,如果一不小心碰撞到或因此受到惊吓,容易动到胎气可能导致流产。至于厕所是不是有秽气,其实视个人卫生习惯而定,经常清理换洗的衣服、保持通风、肥皂、杂物不要堆在地上,可以预防孕妇滑倒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