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3-10-13 09:31:22 作者:笔尘 文秘知识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质8篇)

教案既是教师备课的工具,也是教学过程管理和评价的依据。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和班级实际情况,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优秀篇章。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

导入:一生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中南海图书管理员统计,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见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

:在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近观)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俯察(低景)

:慢点好。

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 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 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

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染、击、翔……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是的,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为“飞”好吗?

: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你们看,用得多么精妙,多么生动传神。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写作时,常在室内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次日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已装满了大半。”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

“独立”。“橘子洲”是青年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忆”。请读一下。(读时应稍顿,突出其领字的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国家大事。

“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这些青年才华、能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曾说: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

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二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三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沁园春长沙

从容说课

本单元学习的是新诗,但毛泽东同志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却是以中国古典格律诗的形式写成,然而,此词虽然运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格律形式,但内容和情感上却完全不为形式所困,抒发的是诗人革命的豪情。这正是中国新诗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方面是不完全受传统的束缚,积极向外国诗歌学习,但同时也没有抛弃中国传统诗歌的可取之处,在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发展出中国的新诗。

本文的学习要适当地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此词,但切忌变成政治的诠释,而应把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放在对丰富的意象的感知上。本文拟通过独特的情景的创设,侧重运用朗读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重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豪情壮志。

拟定一课时。

教学设想:把教学地点从课室之内转移到课室外空旷的高处,在九月的秋风中为学习和品读本词营造一种开阔而舒畅的氛围。在学生大声反复朗读本词的基础上,分析本词中上片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情的前提,展开丰富的联想;下片则结合毛泽东同志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心中激荡的诗情。

教学重点情景中的激情朗读与丰富联想,结合意象,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摆脱庸俗之气,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具准备选定适合的室外上课地点(高处、开阔处)、录音机(可携带外出,不需用交流电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

1.理解本词景与情的关系,体会借景抒情的妙处,品读词中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

2.结合背景的分析,领悟诗人激越的情感,感受诗人胸中的豪情。

3.情景教学,在特设的情景中,感受课文中作者流露的情感。

4.反复朗读,读出激情,读出壮志,在朗读中感受,在朗读中品味。

5.思维训练,充分展开联想,开拓自己的胸襟。

6.体会诗人心中的豪情与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培养开阔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营造气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把课堂搬到了这里,大家一定觉得很特别吧。同学们放眼四望,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声说出你的感受吧。

生风凉水冷!

生开阔、壮观!

生秋高气爽!

生神清气爽!

生兴奋!

生……

【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静听,不多评论。待学生发言基本完毕】

师同学们刚才是用说话的形式大声地说出自己在这秋日登高的感受,有一位伟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大声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只是他用的是诗的形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他说了什么。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专心听】

推进新课

师这首词的作者是--

生(齐声)毛泽东!

师这用词写下的感受传了近一个世纪,从湘江边传到了珠江上,也传到了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这是充满豪情的心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首先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同学们可以尽力大声读,让我们充满豪情的声音随着这秋风传扬开去。

师读了一遍,诗歌给你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生有气势。

生壮阔。

生很有激情。

师说得好!那么大家是通过词的哪些地方感受到气势、感受到壮阔、感受到激情的呢?

生从他写的景物感受到的。

生从词中对“同学少年”描写上感受到的。

生从词中的用词感受到的。

师那我们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都用了些什么词来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出词中上片中描写到的景物及其所使用的描述性的词语】

生作者写了湘江边的树林、江水、天空。

师概括得不错,具体的词语有哪些呢?

生“湘江北去”写出了滚滚江水向北流去的壮阔场景,开篇就给人气势不凡的感觉。

师说得好,这可以说的上是先声夺人啊。

生我特别喜欢“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句的写景。

师哦?说说看。

生你看啊,秋天的风把所有的山头都吹红了,树林的枫叶在秋阳的照耀下,红得似火,红得如血,灿烂辉煌,让人的热血也沸腾啦!

师太好了,用诗的语言去理解诗歌,这样的分析让人赏心悦目啊!

生“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也很好啊。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湘江的水更绿、更透,像整块碧绿的水晶,更美丽的是水上千帆竞发,生命是如此多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我也要为大家精彩的分析再次鼓掌。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师那么,这些景物共有的特征呢?

生生机勃勃。

生充满生气和生命力。

生奋发向上。

生力争上游。

师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呢?

生“争”。

生“击”。

师如果用诗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选择哪个词语?

生竞自由。

师很好。眼前的景物为什么让诗人感受到“竞自由”?

【教师简介本诗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知识拓展、提升

生诗人的情感是豪迈昂扬的。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

师很好,“改天换地”这个词用得恰到好处。你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在下片里作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啊。而且,又有“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表示他们的决心。

生还有“粪土当年万户侯”也表示他们对权贵的蔑视和他们的雄心壮志。

生作者的身份地位和心情不同嘛。

师对了,大家想想,如果是林黛玉在秋天的时候会有作者这样的感情吗?

生(齐声)不会!

师是啊,对于同样的景物和季节,作者的身份、地位或背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作品。

课堂小结

诗人虽在“寒秋”,虽只是独自一人,但因为心中有革命的理想,因为预见到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所以在此“寒秋”却无悲秋之叹,而是以一幅绚烂的秋景图,寄寓革命的希望,抒发青春的豪情。

下面的时间交给大家,让大家在仰望蓝天和远眺秋江的情形下,感受一下作者的豪情。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和背诵,让天空也留下你们的声音吧!

【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要求:声音响亮,感情充沛】

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课室学习我们高中语文第一课,希望能给同学们带来全新的学习感受。今天请同学们课后熟背这首《沁园春长沙》,再次感受诗人的情怀。同时,在我们进入高中学习这个人生新阶段之始,请以你认为最优美的语言、最诗化的语言,写下你对未来人生的理想和期望。长短不拘,但希望展现我们朝气蓬勃的青春激情。

板书设计

拓展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r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鉴赏提示:这是毛泽东同志怀念夫人杨开慧和追念战友柳直荀的一首词,是抒发悼念情感之作。毛泽东的诗词素以雄浑、豪迈而著称,此词为悼念亡人故旧而作,却也丝毫没有悲悲凄凄的小儿女之态。把中国古老的传说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巧妙结合,现实人间与超人间的仙境共同构成一个充满诗情和豪情的艺术境界,呈现出独具魅力的浪漫主义色彩,成为毛泽东诗词作品中别具风采的作品。

习题详解

一、命题意图:熟读并能背诵全诗,体会情感,把握节奏。

参考答案:1.要求学生能背诵全诗。

2.朗读全诗的情感基调:激越。

3.全诗的节奏划分: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二、命题意图:分析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的感情。

参考答案:1.学生可以就诗中描写的意象展开适当地描述。对学生的答案加以引导。

2.在上片,诗人通过描写山、林、江水、江上的船、鹰、鱼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蓬勃、境界宏大、情意深长的秋景图;诗人借秋景图暗喻与赞美了工农运动将蓬勃兴起的形势,寄寓了自己热烈、乐观、奋斗的情怀。下片围绕“同学少年”,诗人表现出勇于投身激流的非凡气概和表达搏击勇进的召唤;蕴涵着诗人改造旧中国和誓挽狂澜的志向、气魄和精神。

三、命题意图:拓展知识,更全面地了解诗人。

参考答案:略(教师可适当提供一些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及书法作品,也可要求学生课外查找,适当引导。)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四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五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1、上片写秋景,下片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广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山、林、江、舸、鹰、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绚丽多姿,生机勃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脉络:

上片交待时间、地点

写绚丽多姿态,生机勃勃的秋景

由景及叹,生发感慨——提出设问

下片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巧妙作答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六

沁园春长沙(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张佳

毛泽东(1893--1976)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会诗歌之美。

【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是谁,以遒劲的史笔使中华诗词这一古老艺术放射出新时代的耀眼光芒?是谁,留给后人的一篇篇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是他--时代伟人毛泽东!他的诗词,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激起一代又一代人心灵深处的强烈共鸣与回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探求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去感受那份磅礴的气势和久违的豪情!

二、诵读全诗

三、赏析上阕(课堂讨论)

1.你最喜欢的秋之诗句。

2.从词的上阕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词句,试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加以赏析。

3.运用联想和想象,将上阕扩展成一段写景散文。

4.有感情地诵读

[提示]

1.刘禹锡被贬朗州后写下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儿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诗人以“看”总领上阕,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的.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一个“竞”字写出了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宇宙万物的热烈和活泼,赋予秋景以旺盛的生命力。也使首句的“独立”具有沉着、镇静、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英雄气概。上阕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

四、赏析下阕: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毛泽东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呢?(知人论世)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2.19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思考】

1.怎样理解“怅”字?本句的作用是什么?

心有所思,心有所念,是一种沉思而慷慨激昂的思绪。

2.下阕所写少年的特点是什么?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3.本诗为我们描绘出哪四幅画面?“中流击水”这幅画面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以设问结尾,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这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以期许和鼓励,体现词人乘风破浪、振兴中华的豪情。

五、咀嚼语言: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独立”能否改成“站立”“直立”?

(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坦荡从容,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为什么用得好?

(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击”改成“飞”好吗?

4.“翔”改成“游”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秋水共长天一色”。)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充分诵读课文,为背诵课文打基础。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至爱亲情。

3.体会文章的语言,感受文章的诗意美。

教学重点:李密是如何表白自己忠孝两难的尴尬处境,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养刘余年的。

教学方式:诵读式教学与学案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陆游对《出师表》推崇备至,写诗赞叹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师表》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啊,千年以来,谁能跟它相提并论呢?其实,陆游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诸葛亮那个时代,就曾经出现了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

板书:陈情表李密

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忠”为核心,而李密的《陈情表》以“孝”为主题。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至孝美文。

学生回答:是李密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家有祖母,不能赴任的实情。

那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密,了解一下晋武帝,看看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点名由学生张敏阅读学案资料: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一、当时东吴尚居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拢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采取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容之胸怀,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

1.要供养祖母。

2.李密是蜀汉旧臣,对故国念念不忘。

3.司马氏以篡权方式夺取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暂存观望之心,不想立即就职。

在他写给晋武帝的这篇表文中,就牵涉到了三个人物:祖母,晋武帝和自己。李密要陈述的就是自己对祖母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以及自己内心无以言表的苦情。

板书:孝情忠情苦情

研读课文:

学生回答: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那李密到底遭遇了那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这是有关李密父亲的,那有关他母亲的不幸是什么呢?

学生齐读: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我们把有关他父母的遭遇,看成是他的第一个不幸。大家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好。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学生回答: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

李密的父亲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死了。

李密的母亲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改嫁了。

那合在一起,用四个字概括怎么说好。

学生齐答:父死母嫁。

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再读一遍。

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学生回答:孤苦多病。

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学生齐读: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这几句话,比较长,但句式相当整齐,语气通畅。我们再读一遍。

学生再次齐读。

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学生回答:内外无人。

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学生齐读: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学生回答:刘婴疾病。

学生齐答:相依为命。(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板书: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是哪些句子。

学生齐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设身处地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他入仕。

学生齐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结果是什么?

学生齐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学生齐答:辞不赴命。

我们再把第一个阶段完整地读一下,声音洪亮一些。

学生齐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朝廷催逼李密的第二个阶段是皇帝亲自出马了。原文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结果呢?

学生齐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皇帝亲自出马也没能让李密出仕,这让朝廷上下大为不满,他们不死心,对李密不依不饶,催逼更加变本加厉。这是第三个阶段,我们一起大声读一下。

学生齐读: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大家注意,这几句话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是

学生回答:诏书郡县州司

学生齐读: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用,一次比一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回答: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学生齐读:以孝治天下

有关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再读一遍?

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露,是那些句子。

学生回答: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除了这一句,还有很多的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寻蒙国恩”中的“蒙”和“恩”。这样的感激,化解了晋武帝心中的怨气,让晋武帝龙颜舒展。在此基础上,李密进一步强调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进一步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大家读一下,李密是如何说的。

学生齐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一部分中,李密陈述两层意思,一是对晋武帝的忠,一个是对祖母不能不尽的孝,而忠以孝为载体,忠具体实践于孝。此情此景,苍天可鉴,人神共知。

板书: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

学生齐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这样的意思,文中还有表述,大家找出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在提出这样的请求之前,李密说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话。李密是怎么说的.呢?

学生齐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学生齐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板书: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李密行文干净利索,不拖泥带水,话说透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我们分析课文,会发现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了自己的四种不幸,在第二段写出了朝廷催逼的三个阶段,在第三段表达了自己的两种情感,在第四段提出了一个请求。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这样的提示来背诵一下课文。

我们看第一段。第一种不幸是?

学生先齐读后齐背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第二个不幸是: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第三个不幸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第四个不幸是: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再看第二段,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

学生先读后背诵: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第二个阶段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第三个阶段是: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剩下的两段由于时间关系,不再复习,请同学们课下按照这样的思路熟读并背诵文章。

下面,我们打开学案,谈论一下学案上的话题:就忠和孝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哪位同学愿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请说一下。

学生董敏:我觉得虽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一,就像李密说的,“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况且父母年长于我们,我们尽孝之日必然短,而至于尽忠,时日相对来说很长,二,尽忠就是为百姓做事,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或者进而言之,必要时就是上战场,而尽孝就是在身边照顾父母和其他长辈,从而不能尽忠,不能去战场。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人去参战,试想,战争还会发生吗?就算会发生,参战的人数会大大减少,而伤亡损失也会大大减少。所以,我认为应先尽孝后进忠。

学生张立姗: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竭守孝道,都是为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晋朝以孝治天下,试想,一个对父母,长辈一点孝心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谈及对国家的忠诚。然而古语又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到家人,则此时应当舍小家,顾大家。我还是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也还是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常情。

自古以来,忠孝的问题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为人处事必须解决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何对待忠孝的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做人标准和做人原则。请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进一步感悟一下有关孝这个话题。

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

孝情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忠情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苦情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补充材料:阅读《石奢自刎》,结合课后练习三回答文后问题。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还而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王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命,自刎而死。

1、石奢为何自刎?

2、你如何看待石奢自刎?

3、古代孝的特点是什么?

4、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如何理解孝?

结束语:《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沁园春长沙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