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森林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6 19:08:51 作者:JQ文豪 活动总结 黑暗森林读后感(汇总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黑暗森林读后感篇一

几乎是一口气把《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读完,坐在书桌前,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感觉不是单单“震撼”二字所能囊括的。尤其是当我再次仰望星空之时,头顶的星空早已不是儿时那个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银河”了。此时,心中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这宇宙,真的有外星人吗?”

看似一个最简单最幼稚的感性疑问,实际上却已经不自觉地与“费米悖论”[1]联系到了一起。费米悖论阐述的主要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按照费米的观点,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并存在于某处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为止,人类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费米悖论”在天文学界广有市场,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对此持赞成的态度。

然而,费米所提出的这种矛盾真的是无懈可击、无法解答吗?实则不然,刘慈欣就在《黑暗森林》中为这个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的答案,即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在“黑暗森林法则”下,技术等级较高的文明倾向于隐藏自己,使其他文明难以探查;而暴露自己的文明在黑暗森林打击中被消灭。生存选择的结果是所有的文明都变得难以发现。这也就是小说中歌者的职责——“隐藏自己,做好清理”。

黑暗森林读后感篇二

历时两个星期,读完了《三体》第二部,名叫黑暗森林。

首先,说一说这本书的名字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在自己脑海中的变化。一开始拿起来,就有想到“黑暗”二字,是不是就如同所有的末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样,在描述的是面临末日之时,人性的黑暗。打开书,开始读之后,对于题目的思考就停下了,在自己的印象中,至少前半部分没有出现类似“黑暗”“森林”这样的字眼,直到还有三分之一就要结束的时候,出现了现代人居住的地下城,大家都住在地下的大树中的叶子里面,自己就在想,“黑暗森林”难道就是大家住在地下的森林当中吗?但是地下有源源不断的电能,不会暗下来。直到书的最后,明白了什么是黑暗森林——“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

再想想作者笔下的三体人有哪些特征呢?一、表达直接:想的什么就会表达出来什么,不用隐藏自己的想法。二、科技发达,领先人类好几百年,但是科技的发展是匀速的,不像人类的发展是爆炸式的。单单看到这两点,我想明眼人应该能够体会到这不就是现实生活中,不善于表达而精通于自己专业领域的人才所向往的社会吗?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也不会有人在背后捅刀子。

自己读的很浅,而且思想觉悟也是有限的。像下面这样的表达在其他书上应该是找不到的,非常独特有韵味。“卢浮宫崩塌了,砖石在下坠的途中化为红亮的岩浆,这岩浆穿过他们的身体,竟像清泉般清凉。他们也随着卢浮宫下坠,穿过熔化的欧洲大陆,向地心坠去,穿过地心时,地球在周围爆发开来,变成宇宙间绚烂的焰火;焰火熄灭,空间在瞬间如水晶般透明,星辰用晶莹的光芒织成银色的巨毯,群星振动着,奏出华美的音乐;星海在变密,像涌起的海潮,宇宙向他们聚集坍缩……最后,一切都湮没在爱情的创世之光中”。我想在任何一本小说中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描述爱情的想象,对比很强,画面感充足,而且不失辞藻华丽、语句优美的同时,还能将爆炸这一现象诠释的很到位。

“不要轻视简单,简单意味着坚固,整个数学大厦,都是建立在这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在逻辑上坚如磐石的公理的基础上。”这句话仿佛像是中学老师常对学生说的话,一定要先把书中的定理吃透,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的做各种题目,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黑暗森林》书中有很多技术在后的今天也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我注意到了一点,书中2后的太空舰队,还没有识别人脸的技术,但是现在的扫脸识别已经很成熟了,我想这也是作者所期望看到的技术的成长吧。

最后,整体《三体》第二部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好的,能够进入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几百年之后的战争与生活,这样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至少对我来说,文字有韵味但不至于复杂到自己看不明白,书中线索有逻辑但不至于让自己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读完自己甚至还会有一种我找到了他书中奥秘的成就感。

期待《死神永生》。“当然不害怕,她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的。”不用为明天担忧,要始终相信明天依旧是和煦的春风,夹杂着暖阳的味道,向你缓缓走来。

黑暗森林读后感篇三

对于一部科幻小说而言,《三体》开启了一个新宇宙,精彩纷呈;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部哲学经典,发人深思。在作者刘慈欣笔下,我们的宇宙(确切地说是上百万种族的宇宙)苍茫寥廓、神秘莫测。

《三体2:黑暗森林》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在本是肩负着全人类希望的面壁计划“失败”后,整个人类跌入大低谷,环境遭受无法弥补的破坏,人口从85亿锐减到35亿。痛定思痛之后,经历了人性的解放,科技迅猛发展,建立了人类自以为强大的星际舰队,却又在三体人一个探测器面前溃败,庞大的舰队只剩下了寥寥数艘。主人公罗辑比较终依仗“猜疑链”打退了本已胜券在握的三体人,迎来了美好的和平。这一刻,人类战胜的难道只是外星文明吗?我不禁思索,也许人类从中涅重生,改变的正是自己。

岁月・文明

当人们得知他们将要失去所爱的世界时,是逃避还是做比较后的抗争,是人类种族的延续还是个人的生死,这个问题难以取舍。起初读到书中“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观点时,我难以接受,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让我逐渐明白尽管岁月与文明缺一不可,但却不能为了文明的延续而失去人性,忽略文明自身的价值。毕竟,在人性毫无限制的丢失下,就算文明得以延续,我们也只是“非人”,永远也不是那个曾经善良的人类。

黑暗・光明

书中比较令我难忘的,是作者借主人公罗辑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对费米悖论文明层次的解释。罗辑从两个基本公理出发,一是文明的比较基本需求是“生存”;二是宇宙的物质和能量总量是有限的,通过引入两个概念――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从理论上建立了研究宇宙社会的一门学科――宇宙社会学。宇宙社会学基于当某一文明发现其他文明的位置时,由于上文的两个原则,通过类似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逻辑,(简单地说,不论是让你知道我的存在,还是让你存在下去,对我来说都是危险的,都违反第一条公理,因此只能对对方实施攻击)利用了其他高智慧种族的猜疑心,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即黑暗森林法则。

在我看来,黑暗森林法则是冷酷无情的,但也并非没有生机,现实中的地球就是宇宙的缩影,即使国家之间的争端不断,但友好的交流同样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驱逐黑暗,带来光明,毕竟和平比战争廉价得多,美好得多,珍贵得多。

阳光・爱

夕阳下,一架飞机沐浴在金色的晚霞之中,向无际的天边飞去,带着它的梦想,再艰难,也从未放弃过这个浩瀚的宇宙。也许,在明天太阳升起时,灿烂的阳光能照进黑暗森林。

黑暗森林读后感篇四

今天下午看了一下午的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确实给我带来不少的震撼。

科幻小说需要强大的逻辑,而刘慈欣做到了,他逻辑的严密性就像一台精密的电脑。在地球三体危机时刻,他设想了面壁计划,这种巧妙的设想带领读者一步一步感受到地球的危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将自身也置入一种危机的紧张之中。随着三位面壁者的计划逐一被,我们更加期待主人公罗辑的战略。而每一个面壁者的计划都是一个宏大的设想,放在其余的小说中,或许都可以作为构筑大结局的终极解决方案,但在这部中,他们只是最后方案的铺垫。

更佩服的是作者能够独具匠心的提出“宇宙社会学”,在书中设定的两条公里:“第一,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文明的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保持不变”。很简单通俗的道理,能让各个层次的读者明了,但最后亮出底牌时确会让读者震撼的无以复加,其中的韵律让读者回味无穷。

在外国人甚至自己人看来,中国只会回味历史,文学作品或是影视作品很多都是历史大背景下的经典,很少能够见到像美国大片一样经典的科幻作品,这部作品弥补了中国科幻的短板。可以明显的看出作者有意避开了西方的神话,故事中的很多设想是根据中国的历史,是想将中国的历史和未来统一,探索出一条中国科幻的道路。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更希望刘慈欣这类作家能够创作出更多中国的科幻作品!

黑暗森林读后感篇五

“给岁月以文明,不是给文明以岁月”是书中的一句话,我们只是地球上普普通通的一员,但看完书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感受到了宇宙的辽阔,也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时我也庆幸自己还活着。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部,上部面壁者,讲述了三体人用科技锁死地球科学,地球人则根据三体人思维透明,不能对计划进行伪装的弱点制定了面壁计划。中部讲述了主人公罗辑的转变,想出了黑暗森林理论并发射“咒语”进行试验。下部黑暗森林,讲述了人类舰队被三体探测器全部歼灭,并封死太阳,罗辑通过在太空布核弹的轨迹建立对三体文明的终极威慑。

让我印象更深的人是章北海,他虽不是主人公,并且从未见过主人公罗辑,但这个面对三体人入侵,人类科学研究被阻断,战争基本无胜算的可能,却仍然履行战斗职责的军人,竟然从一开始就抱着必胜的信心,你不得不尊敬他。直到最后你发现其实他从一开始就知道人类必败,从一开始就已经定好目标做好计划,那就是劫持飞船逃离地球,为人类文明保存希望的火种。是的,最终他成功了,这时候,你再回头去看他为自己的计划而实施的谋杀,你又会如何评价呢?如果谋杀是错,为人类保存希望是对,那他这么做到底是对是错?对错可以相抵吗?我们评判对错都是基于自己对价值观立场的选择,如果你更看重法律,那他肯定是错,如果你更看重意义结果,那他也许是对的。我觉得评判他还得注意最后的一个细节,章北海劫持飞船逃离地球,有两艘飞船追击,在这个过程中,地球舰队全部被三体人的一颗水滴毁灭,他成了英雄,成为星舰地球最德高望重的人,但是逃离地球,三艘飞船无法满足所有人的生存,最后时刻他不得不再次做出决定攻击其他两艘飞船,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有延续的可能。但他晚了一步,另一艘飞船率先发动了攻击,死之前他说了一句话,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他觉得没什么比延续人类文明更重要的了,总是要有人牺牲的,那谁牺牲其实都一样,包括他自己。从这一点看,我最终尊敬他、理解他。

在书中,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我们虽然发展很快,仅仅用了三百年就进入了信息时代,但当三体人入侵时,人类前沿物理学被锁死,我们却束手无策。而当罗辑醒来之后,面对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它看起来更先进,墙壁都是信息化,这才是真正的信息时代,但是它又如此虚假,地下城的天空蓝,是虚构的,虚构的能有多美?工厂合成的食物,又能有多美味?似乎人类世界已经非常发达,可以与三体世界抗衡,而且人类已经有了太空舰队,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恒星级飞船,但两千艘飞船被三体的探测器毁于一旦,证明科技仍然停滞不前,科学的核心不堪一击,人类不过就是温室的花朵,离开了温室,便离枯萎不远了。三体文明轻而易举的摧毁了地球科技,就如同历史中的殖民者大规模屠杀土著人一样,但为什么三体文明会发现地球世界,是因为人类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导致了一些人对人类失去希望,希望外星文明抹杀所有包括自己的人类,这也是《三体.地球往事》中eto中降临派的观点,到头来,还是人类自食恶果,恶劣的人性导致的因果报应。

“给岁月以文明,不是给文明以岁月”,的确,文明的灿烂与否,并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宁可获得短暂的灿烂文明,而不愿苟且偷生。但是所谓的灿烂文明,难道就是建立在物质上吗?人类不过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员,却往往有一种优越感,当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时,人类难道能幸免于难?如果那样,人类文明就真成为所谓的“短暂的灿烂文明”,因为他们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作者:弋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