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改研究的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2-30 00:18:30 作者:字海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中,被广泛采纳和推崇的一种标准写作样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欣赏和借鉴,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论文

(重庆市合川区香龙镇香炉完小)。

摘要: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提问来对学生课堂的接受程度进行了解,这种方法是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课堂中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和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进行课堂有效性提问研究的原因。

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研究论文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构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策略呢?我们可以从深度挖掘、生活链接、自主体验、学科整合和科技汲取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在“深度挖掘”中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教材无非就是几个例子。”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活动中,教师至少应实现两种根本性转化:从“教学主体”转化为“教学主导”;由“课程执行者”转化为“既是执行者又是开发者”,从而在深入并超越教材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实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标。所谓“创造性使用”,即师生根据既定教材内容自由适度地增强、调整、加工和开发,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活动环境和学生学习需求。这就是语文学科的“深度挖掘”或“二次开发”,也是突显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这一特点的生动性体现。比如,《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考试时写下的论文,其中所表达的决心和信念对于当代青年来说,依然具有激励、启迪和指导作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思想上的误区,如过于强调自己的价值实现,对社会需求关注较少;人生规划不足,随机性较强;对父母和社会的依赖性较强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

二、在“生活链接”中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过去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全部生活,如今社会生活则是语文教学的教科书。”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语文元素,或者语文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元的生活元素,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紧密关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链接起来,积极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与知行统一,又有利于为课程实践活动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元素。如教《祝福》一文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了以下问题:(1)如果祥林嫂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或者儿子,能否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2)她与今天社会生活中的一位寡妇或失独母亲能算是一回事吗?学生在热烈探讨后普遍认为:祥林嫂是旧时期女性悲惨命运的典型代表,其悲剧是社会的必然产物;后者则是个别现象或偶然现象,两者有着本质区别。这种“生活化比较”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在“自主体验”中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四、在“学科整合”中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虽是一门独立性的基础课程,但却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将之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优化与整合,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丰富教学内容、深化课程内涵、拓展学习视野,而且有利于从中攫取“1+12”的综合教学效果。从“文史不分家”说起,在教名人名篇时,教师为追求“教得深、学得透”,就必须从作者生存时代、文章产生背景、文章蕴藏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适当引入与之相应的“历史”元素,否则就无法达成目标。如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教师应介绍鲁迅先生创作这篇文章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揭露并控诉反动派制造“三・一八”惨案的暴行,要向学生详细介绍刘和珍这一历史人物及其生活的历史背景。教材中精选的每一篇文言文,都是对一段历史生活的生动化再现,是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重新认识与理解,而这些内容都是从学科整合中获取的良好素材和优质资源。

五、在“科技汲取”中开发与利用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自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以来,不仅以其“音像和谐、图文并茂、动静自如”等优势功能为校园课程活动提供了先进独特的教学支撑,而且它的“海量储藏、操作便捷”还为开发与利用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开创了“活水源头”。如教李白的《蜀道难》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示古蜀道图片及其相应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既对古蜀道产生直观印象,又能在教材讲述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想象力,理解作品的思想价值。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是有史以来“语言文字与音乐旋律最完美结合的一篇经典之作”。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适时播放琵琶古曲,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感受语言与音乐的结合之美,这种课程资源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获取的。

综上所述,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又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根本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式还有许多,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深度挖掘、生活链接、自主体验、学科整合和科技汲取等策略性构建与运用,一定能从中获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中学语文课改研究的论文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第二中学(342600)。

课堂改革的春风吹遍校园,它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课堂改革的春风吹入教师的心田,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的教学实践。课堂改革的春风吹欢了学生,学生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到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我们必须防微杜渐,走出语文课改的误区,促进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本文就新课改中存在的误区,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究,与同仁们商榷。

误区一: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提问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作出适时的.教学方案的调整。但问题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原来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正悄悄地变成“满堂问”的方式。

此误区是把提问式和启发式混为一谈。有些语文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掌握知识,于是便将语文课堂改成了“审问堂”,一味地将知识编成一连串的问题“审问”学生。比如有些教师在讲课时,连续提出30多个问题,由这些问题组成了一节课。一堂课下来,师生之间几乎都是在“问”与“答”得双向交流中完成的。但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对于启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甚微。

误区二:只重视语文教学改革,而忽视语文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的“教学生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领。在新课改中,老师们对教法改革很重视,而对学法的指导却不太重视,(语文教学论文)从而导致了一些语文教师只是重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而忽视语文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语文教师只知道“教学生”,而不管“教学生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等提高慢的根本原因。

误区三:亦步亦趋,失掉传统和自我。

教学方法有其继承性,又有其发展性。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要继承,而落后的、陈旧的要抛弃,代之以新的方法。而有的语文教师只看到其发展性,而未看到其继承性,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新的教学方法亦步亦趋,甚至生搬硬套,结果把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和自己特有的方法丢掉了,而别人的新的教学方法又没有学好,最终是“邯郸学步”。我认为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误区四: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忽视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在评价教师采用与没有参与的条件之一就是看你没有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参赛,参与优质课评选,也是把多媒体的运用看做是成功与失败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变相地从现代的“机灌”代替传统的“口灌”,并没有达到课改的终极目标。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审美能力,文章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画面。多媒体教学的确能给语文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效果,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便于记忆。

我们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绝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课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多媒体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它在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同时,也牺牲了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机会,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不能协调发展。因此,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他不能代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因此,教学改革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面,而且还要掌握切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但要钻透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教学改革的主动权。只要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学改革就一定会成功!

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性开发研究论文

在课堂上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有时我们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如在教授《将进酒》一课时,为了体现文本的豪放大气之势,我就利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苍茫的天地之间,独立一人凭窗向远处伫望,高昂着头,左手背后,右手拈须,桀骜之状,不可一世。远处滔滔黄河之水似从天降,滂沱而下,更衬其李白的豪放不羁。在讲授《雨霖铃》一课时,因为《雨霖铃》是一首忧伤的离别词。如何让学生体味忧伤呢?在课堂教学时,首先播放了一首《送别》的音乐,那声情并茂的语言、忧伤缠绵的音乐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离愁气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感受这首词的意境。并且在结课前,又播放了一首邓丽君版的《雨霖铃》歌曲,将整堂课的氛围渲染到了顶峰,把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以至留恋舍不得下课。

二、教师情感的熏陶与引领。

语文老师不但要有点文味,更是要随性情的。很多时候,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不是被课文感动,而是被老师的语言所吸引,情感所牵动,进而才去关注文本、关注内容,这样就更需要老师要充满情感来教学。在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一课时,在简单了解母亲的形象之后,我就曾试图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起初参与的学生很少,表达也不是很自然。于是,我随机做了一段我对自己母亲的描述,因为很真诚,也很深情,这下学生的情感被我激发出来了。更令我意外的是,原先曾一度缄口不言的学生竟争先恐后,纷纷谈自己的母亲,甚至有一个班的男生在谈时声泪俱下,全班说了一节半都还觉得不尽兴。

笔者认为,学生之所以有话可说,一方面是基于对课文的感悟,但更重要的是有了情感的渗入。然而这一过程不只是单纯的认识过程,也不是单一的移情过程,而是学生内心的潜在情感的勃发,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自然造就了语文课堂的生成,这也才是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所在。其实,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情感因素值得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去挖掘、去研读、去体味。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一)充分利用课堂阅读。在学习文本时,我们尽量给学生们一个相对完整的自读时间、品读空间,不越俎代庖,不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灌输给学生。因为学生的个性特征、年龄特征,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他们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解读文本,作品中的意境会更丰厚,诗意更浓郁。如教《项链》一课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小说续写比赛和角色扮演,把课文续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他们彼此合作、交流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观点,在这些观点的相互碰撞、激发的过程中,将唤起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促成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这是任何版本的教参中都不可能找到的。

(二)注重拓展课外阅读。“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这种东西的地方,是会把一切人性的东西糟蹋殆尽的。”〔2〕我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去图书馆,选一些文质兼美的美文和跳动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进步的时文来读,并要求学生写阅读随笔,每名学生每学期至少写4篇阅读随笔。这样,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必定会阅读大量的文章,一方面扩大其阅读量,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们对于课本情感体验的延展与升华,学做一个重情义的人。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这也不失是语文老师的一项神圣使命!钟启泉先生曾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是具有生成性。”

几年来,笔者逐渐已经摒弃了语文教学原先生硬呆板的语文知识训练内容,走出原来简单化、程序化、模式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性。并努力着让课堂既充满诗意的浪漫,又有奔放的激情,既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也闪烁着智慧的结晶,努力着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人。

中学语文课改研究的论文

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学生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不断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不断促进教师从尊贵者、训导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我们应注重让学生亲自去感悟、亲自去体验,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自己读书、讨论、思考学习到知识,学习到方法。

其次,教学方法要更新。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把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在学习中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中,我们应认识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人们的视野开放了,观念更新了,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学生的阅读范围,也不仅限于教科书,课外书、报刊、杂志,都是学习语言的材料。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搜集信息,随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吸取最鲜活的语言。生活是一本开放的大书,是知识的源泉。在教学中,要竭力引导学生睁开双眼,用心感受,教导他们“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要读有用书”,多从生活中吸收信息充实自己,启发他们的想像与创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家庭生活、社区活动、校园生活,都要学生留心观察,细细体味,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研究论文

摘要:自新课改实施后,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广泛普及,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实行保障。对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来说,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发展理念,在实验中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具有综合发展的优势功效并对物理课程具备实质性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对其提出几点优化建议,以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改发展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由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演变为当下的素质教育,在此转变过程中实验教学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价值,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从当前实验教学发展体系来看,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关注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完全适用于目前的教学体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新型教学模式和实验举措,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实际保障。为此,物理作为初中教学的基础实验学科,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际发展和教学效益均具备积极作用,也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关键任务。

一、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

1.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课改发展背景下,为响应素质教学发展体系,实验教学逐渐进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领域,为初中物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挑站和机遇。结合目前物理实验教学实际发展情况,虽然实验教学正在不断推广中,相关实验器具、实验课程也处于筹备阶段,但部分学校领导部门对其整体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重理论、轻实验”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还具备相应的问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问题中,实验成本、教师主体是其关键影响因素,从而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发展。

2.实验教学的占重比例较少。

目前,部分教师由于并未全面掌握课改的规范要求,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传统观念普遍存在,再加上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课时安排等相关问题,物理实验教学所占比重的综合比列较少,严重限制了实验教学的发展并压制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卷面考核仍占据重要地位,实验教学多半是以“形式工程”为表现形式的;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以解放学生的逆向思维为实行依据,在实验中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部分初中学校还未达到新课程的规范要求,实际占比是其突出矛盾,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关研究力度还需进一步提升。

3.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不足。

由于资金流转、教育成本等影响因素,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增强,实验器材的更新工作也要加大推广力度,为实验教学提供科学的发展保障。在实验教学发展过程中,对其重视程度、器材管理力度的缺陷都会制约着实验教学的发展;在物资流通较为匮乏的地区,实验器材缺乏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会出现缺乏实验室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进度;部分学校的实验器材较为陈旧,数量、质量和规模都不能全面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具备阻碍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严重制约着实验教学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展。

二、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化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率。

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试教育仅有素质教育的演变过程,对教学体制、教育改革均具备优化效益,并且只有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有效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教育机制和发展模式。针对实验教学的发展现状,适时提倡新型教学发展模式,吸取传统教学的优势条件,从教学观念的转变工作入手,为实验教学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和运行保障。以实验课程设计为例,重点探究实验教学的改革举措。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突出,没有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发展要领,通常都是以“实验讲解、课堂笔记”等相关形式为教学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实验性”。为此,教师需要重点把握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实际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验操作能力强和实践能力差),通过开展真正的物理实验并为学生讲解操作步骤的重点难点问题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物理知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思维创新的发展条件。在电路章节知识中,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教材讲解、板书电路图等方式完成实验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教师可自制实验教具,如“废弃的电灯泡和小型发电机”,通过展示开关闭合、电流流通方向,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到物理实验独特魅力,并在教师的监督下自主完成电路实验(预防触电事故),为每一位同学提供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在实验中实现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时间、器材等相关因素的限制,实验教学的实际成效并不明显。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做好备课设计工作,利用原有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器具,适时丰富教学内容,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例如,在“压强”物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实验现象(如:挂衣钩、水杯盖),让学生了解到压强现象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利用一张纸与一杯水等简单器具,将纸张平铺在水杯上,握紧接触纸张的杯口并及时翻转,发现纸张可拖住水杯中的水且不会洒落,以证实压强的存在,也可让学生课下自主完成相关实验或尝试其他类型的实验。又如,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优势,以“机械做功”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布置新型实验设计任务,让学生开展自主实验活动并应用于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利用“酒精装置爆炸装置”探究实验,验证内能转换机械能的理论论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新能力,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发展条件。

3.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综合素养。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以培养实践创新意识则是其关键教学任务。为此,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整体发展情况,创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改善学生的实验认知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独特魅力,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实践教学”。例如,对于“凹凸镜成像”知识,教师可通过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实时观察凹凸镜的镜面大小、成像距离等相关影响因素,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一人准备实验器材、两至三人观察并记录成像大小和距离远近的实际数据,通过协调分工、参与实践的方式了解凹凸镜成像原理;安排学生课下对汽车后视镜、饭勺等生活中的凹凸镜进行观察,也可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其他实验,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新物理实验,以达到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的教学任务。

4.重视物理猜想,引进自主实验。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思维形象化”作为人脑的独特优势,对没有经历过的抽象事物进行思维想象,这对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具备有效的实践探索。结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教师可积极推广物理猜想教育方式,让学生依据书本知识或实验步骤,自主研制新型实验模式并开展自主实验,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空间联想力。在“电磁感应定律”中,法拉第依据电能生磁延展至磁能生电,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活动,最终形成了当前的物理理论知识,这也是实验教学提倡物理猜想的重要体现。例如,以“水的沸点”为实验探究点,通过开展“纸锅烧水”等实验猜想活动,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教师可为其提供辅助作用,共同协助实验活动的开展。在此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联想依据,利用问题探究实验的可靠性,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具备实际意义,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总结综上所述,自新课改实行后,目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以“重视程度不够”、“所占比重比例较少”和“基础设施不足”三个方面为实际发展现状,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差异,从“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和“重视物理猜想”等方面来提升实验教学的优势效益,并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发展条件,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以推动物理教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江.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13:50。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研究论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问题的设置能够推动课程进展。提出的问题也是教师在课前预习和备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课堂授课过程的节点,这种节点往往设置在一些内容的小结部分。这部分的提问能够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推动课堂进程的发展。

1.涉及面广,学生参与范围广。

教师问题的设置往往是对于全班同学的提问。这种问题能够结合实际的班级情况和教学情况进行一定的自主调整,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问题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提问的过程中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全面地展开自己的学习思维。

2.主体突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在拥有这种提问意识的情况进行适应的课堂背景的导入可能使学生在一种教师主体关注下进行问题的思考。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3.启发性强,促进思维成长。

在提问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提示内容和教学方向融入其中。这样的提问在知识点的启发和过渡上有很好的帮助,这样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习惯。这就对课堂提问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实效性强。

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知识点转移和总结而提出的,在这种教学节点中进行问题的提出能够在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1.内容简单,缺乏指向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问的次数应该是适量的。目前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在课堂的整个过程中设置了大量的问题,使问题的质量不高。泛泛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提问产生疲劳感。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都受到了限制。

2.提问缺乏新意,抑制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需要和课堂内容进行紧密的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缺乏新意,不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学生注意力。这样的提问使得学习对于问题的好奇心下降,同时导致学生在问题中没有提问的时间和积极性。

3.问题结果评价老套、不灵活。

这样的现状导致学生不愿意回答问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的问题中如果学生的'问题和问答的答案有差距就会对问题的评价提出要求。部分老师死搬硬套问题的标准答案,这样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没有很好的氛围。

1.在教师能力的培养上要趋向专业化,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和技能。

在备课和问题设置的能力上要加强锻炼。在教学过程中总结问题的提出方法,为促进有效性提问发展做出研究。

2.体会语文课堂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做出最合适的情景预设。

加强课堂气氛调动能力的培养,从课堂气氛入手促进学生对于问题的参与度。在情景的预设中对于课堂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组织,使教学目标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进行。

3.体会学生学习差异,因材施教。

在问题的提问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问题的预设作为课堂提问的标准,在实际提问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适宜的变动。这种差异性的教学能够很好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教学的魅力。

例如,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父子骑驴》的讲解中就可以结合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课文讲了一对父子在牵着自家的驴子在回家过程中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改变自己的做法,最后得出感悟。

问题的第一部分是对于课文进度的延伸,学生在听到问题后会主动地阅读课文,推动课堂继续进行。而后半部分的提问则是对于课堂内容的衍生,让学生在知道最后结果的时候回过头来思考父亲在回家过程中的不同决定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这种提问方式使学生在对于结果的记忆中进行了两次思考过程,提高了记忆效果。

小学语文因为其学科背景和语言特点使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和教学融合,它与课堂效果和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希望能在课堂有效性提问的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曹宽荣。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方法例谈[j]。文学教育:下,2008(08)。

[2]刘红梅。浅议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2008(07)。

[3]张红玲。改变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兴趣[j]。考试周刊,2008(06)。

中学语文课改研究的论文

开学第一天,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都会经过一个反思期和未来规划期。特别是学生,刚升入新学校的,对新学校新老师充满了憧憬,老生当然也面临着重新分班,重新面临着新的老师。因此,什么都不确定,这时学生的首要印象非常重要,你给他什么标准,就是他今后学习的标杆。马虎不得。

开学第一课讲点什么,我想不讲学习的事情,不要讲作业什么的。的就是谈谈理想,或者写写梦想,描绘一下自己在本学期结束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老师,我想我会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会讲《山体滑坡的故事》。

一个灰心丧气的青年人,因科举没考上,便颓废不堪,一蹶不振,整天关在屋子里,抱头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进门,语重心长地说:“假如山上滑坡,你该怎么办?”年青人喃喃:“往下跑。”老者仰头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应该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才有生还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说完便飘然而去。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只有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才能战胜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学习亦如此。

第二个故事:我会讲《老鹰的故事》。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第三故事:我会讲《苏格拉底的故事》。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需要告诉学生的是: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三个故事讲完之后,我还会问问,成功除了学会面对困难,相信自己,学会坚持之外,还需要那些成功因素?当然还需要养成好习惯和掌握好方法。

最后我还会讲两个小故事。来结束我的第一课。

故事一: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

--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故事二:

中学语文课改研究的论文

当教师给予孩子爱时,孩子也以一份真诚的爱来回报老师。对于老师的付出来说,孩子的爱是的安慰和补偿,也是她们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的重要原因。有一位老师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春季的中午,孩子们正沉睡在梦乡里,我在办公桌前写活动计划。因为吃了感冒药,头沉得抬不起来,不知不觉趴着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听见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议论:“小林老师休息了。”“小林老师咳嗽好厉害。”“你们别吵了,把老师吵醒了。”“我妈妈说,感冒要多穿衣服,小林老师趴着睡觉,不冷吗?”“我去给她披件衣服。”这时,几个幼儿来给我盖衣服了,我没打算“醒”来,我不想让这种被关爱的感觉这么快跑掉。我静静地趴着,默默地享受着这份由孩子向我诠释的幸福。孩子们带着体温的衣服包围着我,我在这份呵护中被深深感动了,我的内心得到了爱的满足。世上其他的一切在那一刻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孩子的爱是满足教师爱的需要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之爱相比,孩子的爱更显得真挚和纯洁,更接近爱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爱能有那么大的魅力的原因。不过,得到孩子爱的前提是教师对孩子的爱和喜欢,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些本来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幸福的人”。还是看看下面两位老师的感受吧:

“慢慢地给孩子的爱多一些,孩子的回报也多一些。”“自从踏入幼儿教育这一行,整日与孩子为伴,心中时常为孩子而感动,为他们的纯真、为他们的热情。和孩子相处,不需要伪装,只需要用自己最自然的一面。你付出了,自然会有回报;你爱孩子,他们自然也会爱你;你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你。”

2.源于幼儿的天真无邪。

天真无邪是儿童身上最宝贵的品质,是拯救异化的成人生活的一剂良药。幼儿的天真无邪使教师因看到了人性最本源的美而体验到一种幸福。许多老师谈到了源于幼儿天真无邪的幸福感。

一位老师说:“工作中还有幸福,因为我们工作时面对小朋友,不存在勾心斗角,对象比较单纯,心情比较放松。而且小朋友也很有趣,特别是他们身上经常发生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我觉得特别有趣。比如说,我班上有个小朋友不怎么来上幼儿园,家里人非常宠爱他,有一天他来到幼儿园,玩积木时不小心把积木弄掉到地上了,他穿的衣服很多,弯不下腰,这时他喊我们班性格较犟的一个幼儿帮他捡,那位幼儿就帮他捡了,他对帮他的那名幼儿说‘谢谢’,对方说‘不用谢’。当时我看了觉得特别有趣,因为我以为那个幼儿不会帮他捡的,谁知他帮他捡了,并发生了这样的一幕很有趣。”

另一位老师说:“工作中也有快乐,小孩蛮可爱的、蛮天真的;自己也挺喜欢小孩的,觉得小孩好玩。跟我妈一起上街时,看到小孩,我就不自觉地走过去摸摸她的头,我妈还说:‘你在幼儿园还没烦够呀!’上课时,小孩也蛮好玩的,他们的有些行为让我觉得好意外。”

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教育对象,有的老师能从幼儿身上获得幸福感,而有的老师获得的却是苦恼呢?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如何看待幼儿、如何与幼儿交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内心生活时刻给我们带来满意和不满意、高兴和苦恼、忧愁和欢乐、疑惑和诧异、宽慰和愤怒。在儿童世界给我们带来的极广阔的情感领域内,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兴的和伤心的曲调。善于认识这种和谐的乐声,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的天使。

二、如何获得幸福感那么,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呢?教师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方法一: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幼儿。长时间和幼儿在一起,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看幼儿或者把幼儿仅仅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就是要看出幼儿身上的优点,把幼儿看成活生生的富有灵性的个体,完全地接纳他,而不是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来审视他。完全地接纳幼儿意味着教师所持的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意味着教师对儿童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而这种尊重和理解本身也会给教师带来幸福。在访谈中,许多老师谈到了随着自己对待孩子方式的变化而体验到的幸福感,如一位老师说:“做了母亲之后,对孩子不像以前那么严厉,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幼儿更加宽容了,不易发火,所以孩子给自己的爱多了,工作也感到更幸福了;在做母亲之前,只是以老师的身份自居,对孩子较严厉,但也得不到孩子的爱,感觉并不幸福。”

方法二: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老师们常习惯于带领幼儿做这做那,在与幼儿的交往中使用命令的口吻较多。也就是说这种师幼交往更多的时候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的特征是不平等、没有感情,有着明确的功利目的——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等于是教师亲手剥夺了让自己感受另一个心灵的机会。因为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教师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最终也会变得干涸,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在访谈中也发现,凡是能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孩子交往的老师,都能体验这种交往带给她的幸福。

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听听这位老师的诉说吧:“七年前那个丹桂飘香的九月里,带着满腔的热情和甜美的梦想,我走进了幼教领域。从懵懵懂懂的托班幼儿到能说会道、能唱会跳的大班幼儿,我和孩子们一起慢慢成长:春天里,我们去放风筝,寻找春天;夏天里,我们倘佯在垂柳如烟的长堤上,描绘着生命的旺盛;秋天里,我们一起来到金色的田野里,感受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冬天里,我们又捧着雪花、堆着雪人……孩子们纯真的心深深感动着我。记得在大班即将升入小学的一次音乐活动上,我教他们唱歌曲《再见吧,老师》。我们一起回忆四年来的点点滴滴,讲述着即将离别的伤感之情,最后孩子们都哭了,说着:‘老师,我不想离开你!’望着这群可爱的孩子,我哭了,我知道这是幸福的泪水,这是世上最宝贵的真情,这是人间最美的画。也许,我无法用语言来诠释‘幸福’的真谛,但我觉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日日夜夜,拥有孩子们真诚的爱,便拥有着幸福!”

3.源于教学中的成就感对幼儿教师来说,教学中的成就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二是幼儿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后者更能给教师带来满足和幸福。看着幼儿的成长和进步,教师就会觉得自己有用,自己的工作有价值,伴随着价值感的实现,教师会体验到自身力量的增长,而且这种体验本身伴随着幸福。弗洛姆曾说:“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教师体验到了“给予”所带来的幸福。“给予”不是奉献,“给予是潜能的表达。……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给予本身便是极大的快乐”。有一位老师谈道:“我班有一个叫佳宇的孩子,已经3岁了,但不会说话。家长非常着急,误认为他是哑巴。我主动与家长进行交谈,了解孩子的生活情况。随后,我针对孩子不会说话的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工作,记录了大量的教育笔记,更多地给孩子以爱抚,经常抱他,和他说话。有一天,他突然抱住我的脖子,指着一个玩具对我说:‘妈妈拿。’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启发他再喊一声‘妈妈’。佳宇乖乖地又喊了一声。顿时,我泪流满面,抱着他亲了又亲,并对其他老师喊道‘佳宇会说话了!佳宇会说话了!’一声‘妈妈’说明孩子把我当成自己的妈妈,也说明我的探索取得了成功;一声‘妈妈’激励着我教育孩子的信心;一声‘妈妈’,使我感到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幸福。”

4.源于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在工作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教师的心,因为在对幼儿教师工作的评价和认识上,家长一方面是社会的代言人,另一方面还是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这种被承认、认可的体验是一种幸福的体验。看看一位教师的感受吧:“工作这么辛苦,有幸福感,因为家长对我特别的尊重。尤其是我们搞半日开放活动,家长看到我们的工作后,提出了赞扬和各种建议。老师做出什么事,家长都记在心里,过了许多年,家长见到老师后还很客气,还提到。家长愿意跟我交流,把我看做可以信赖的人,看做真正的老师。我认为付出有回报,努力了就得奖,成绩有了,家长也很尊重、肯定,不是拉关系的那种,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我觉得自己蛮有价值的。家长也很理解我,有一次,我班有个小女孩不小心跌倒了,到医院缝了3针,家长也没说什么,其他家长也说,这是正常的。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是非常好的。”

那么,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肯定和尊重呢?首先,教师要尊重家长,要用心倾听家长的意见。其次,教师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家长的所思所想,理解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再次,真诚地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交流和沟通的目的是消除家长和教师之间在思想、价值观以及双方的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建立起积极的关系。

5.源于领导的支持和肯定为什么领导的支持和肯定对教师具有那么大的价值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二是教师具有得到领导赏识的心理需要。忠君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的观念,是一种群体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忠君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中国人的这种传统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的时候还会在社会生活中显露出来。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说过:“我非常在乎园长,哪怕是他看我的眼神我都很敏感。”还有一位老师说:“现在年龄大了,也想得多了,领导的一句话都要想半天:为什么讲?是不是针对自己的?”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领导的赏识”是重要的激励因素和手段。因为,对教师来说,它意味着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自己获得发展机会的多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工作成绩是否得到认可等等,而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幸福体验。一位幼儿教师说:“其实领导认可还是很重要的,对以后的工作重要,如奖金、效益、进修机会都与之有关。”

另一位老师说:“的幸福来自园长的赏识。记得刚到幼儿园的第一年,园长分配我担任大班的班主任。接到这个任务,我心里既高兴又担心。老园长看出了我的心事,找我去谈心,并告诉我:‘我让你带这个班,我知道你是有能力的,一定会干得很出色的……’听了这席话,我不再担心什么了,反而对前途充满了信心,有一种特别的兴奋和感动。”

那么,如何获得领导的赏识和肯定呢?关键还在于以自己实际的工作成绩赢得领导的认可。一位老师说:“刚开始工作时,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些设想。特别是在毕业几年后,就想把工作做好一点,按好的标准要求自己,有公开课我就要求上,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我也争取。反正当时的想法是课要上好一点,能出去学习就争取出去,以自己实际成绩赢得领导赏识,不刻意拍马。”

6.源于工作中获得的发展和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幼儿获得成长,教师自身也获得一定的发展。雷伯曼1995年指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应该是自身的发展。幼儿教师的发展是在与幼儿互动中、在与家长和同事的交流中、在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在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反思中获得的。这种发展不仅意味着教育能力的增强,还意味着个人整体的成长。发展本身能带给人幸福,因为发展是生命的本质。

中学语文课改研究的论文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3.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3.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3.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研究论文

精炼、新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创造条件,最终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设计好一节课的导入,是教师应掌握并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

2.课堂导入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在台下听课、记笔记,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这就是标准的语文课。随着语文新课改的进行,语文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与恰当的导入是分不开的。课堂导入在教学环节中占用的时间虽短,但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2.1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能。

根据人类大脑的记忆规律,约瑟夫・特雷曼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数据,他认为听课开初15分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g,听了30分钟后,能记住最初15分钟内所讲内容的23g。上课前,学生的思维处于涣散状态,这时就需要老师用简洁明了或机智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

2.2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自主性。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这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3衔接新旧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课堂导语不仅仅是一节课的引子、开场白,还可以作为衔接新旧知识的桥梁。各学科的教学内容,章节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根据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主要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的进入新知识领域,去探索新知识。这样既给学生复习旧知识的机会,又能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这样有利于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2.4沟通师生情感,促进师生交流。

师生之间进行心理沟通是上好课的前提。良好的导入不仅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心理关系,还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教师登台亮相后,他(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抹笑容、一句话语,如果一下子博得学生好感,那便取得了通往学生心灵的通行证,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绪反馈打开了通路,铺平了道路,使教师的讲课建筑在学生的期待、信赖、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朴实亲切的导语会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友谊的桥梁,师生的情感会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交流和升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5展示学生风采,增强语文魅力。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展示的欲望,课堂导入也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自我展示机会。语文新课改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必要时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舍得把课堂导入的“权利”交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更有利于营造开放活泼的语文课堂气氛,增强语文学科魅力,让学生喜欢语文课,爱上语文课。

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使得语文教师更加注重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相较于传统的导入,语文课堂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认识不清,或者在自身素质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在克服了上述存在的一些“老”问题之后,语文课堂的导入又出现了下列新的问题:。

3.1重形式轻内容。

有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课堂导入的形式,对课文内容准备不足。有的教师为了准备课堂导入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导入的时间过长,忽略了课堂教学内容,这就是舍本求末了。课堂导入应实事求是,符合课堂教学实际,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3.2重热闹轻效果。

语文新课程理念提倡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语文教师错把“活力”、“热闹”作为课堂教学要求,课堂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课都是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讨论会等方式导入,课堂上师生热热闹闹,语文课活泼开放,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开开心心,却忽略了教学内容,造成课堂导入与教学内容发生偏离,严重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3.3重多媒体轻传统教具。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可视化、可闻化、现代化。它极大地丰富了课程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因此多媒体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于是每个教师、每一课都离不开多媒体,甚至出现了“无多媒体不成课”的现象,而其它的像粉笔、黑板、教学挂图、录音机等传统教具受到轻视。这不仅造成教师对多媒体的严重依赖,还会削弱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对学生来讲多媒体的直观性、图像化固然很好,但有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到相反的效果。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4)、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逐步形成探究式能力课型。

每个单元精讲1—2篇“教读课”,以“课”为例,举一反三,侧重能力的全程培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努力改变教师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达“教,为了不教”之目的。“自读课”必以学生自学为主,强调自学课型的内在特点和学法指导,不可将“自读”与“教读”两课型作简单化“一刀切”的办法处理。

(5)以单元小测验形式检验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

(6)、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扩大学生阅读量,不断提高语文积累和素质。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提出具体的阅读意见,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效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或点评或自读或检测或讲座或串讲……因材施教,因“校”制宜,将课外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

小学语文学科有着鲜明的思想性和基础工具性。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在重视学生知识基础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牢固树立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思想,这是现代教学的要求。能力和智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只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举一反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要着眼于学生掌握一定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二、教学体系要科学化。

语文教学体系的科学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保证。探索小学语文科学化的体系,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确立基础教育以训练基本功、提高素质为本的思想,促进小学生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使小学生受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启蒙教育。同时,以系统论为基本研究方法,把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它包括几个子系统:课堂系统(课内、课外);教学内容系统(听说读写知识和能力交叉配合);教与学的系统(以学生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各子系统又有各年级段的要求,它们之间有阶段性与连续性。从目前发展的趋势看,可逐步形成以听说读写知识为框架,以学生语文能力为序列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训练相配合的教学体系。这样的体系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既考虑语文知识体系的安排及语文能力形成的过程,又考虑不同阶段的学生在接受知识、形成能力方面的特点,讲究一定的教学程序,实行教学的定向、定量、定度、定序、定势和优化调节。这样长期教学,必然由单纯传授知识,转移到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来;由教学生“学会”,转移到学生“会学”上来;由单纯研究教师怎样教,转移到重视研究学生怎样学上来。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体系和教学程序的改革上是有进展的,但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教学体系的形成,还亟待研究。

三、教学内容要综合化。

综合性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分化与更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越来越突出,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

教学内容的综合化,首先表现在教材内容的综合化上。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教材的改革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从选材角度看,今后的教材将会更多地出现以反映现代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性和现代科技为内容的文章,并且会出现更多的实用文体,语文的基础工具性将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其次,从训练内容上讲,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能力的训练;不仅有阅读、写作的训练,还有说话、听话的训练。练习题的多样化将取代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题目,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结合更为学生提高能力打好基础提供了保证。这样可以彻底改变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状况,让学生动手、动口,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一、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

遵循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举新课改理论旗帜,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进行语文教育与教学的改革。语文教师应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三维目标,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改革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教学设想与教材处理:本期完成“必修三”与“必修四”的讲授,“阅读鉴赏部分共计27篇课文。约76课时完成。“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约20课时完成。本期学习时间约为30周,教学任务应完成必修3与必修4两本教材。

新编语文教材与传统语文教材有所不同,它以实现不同能力层级目标而划分“单元”,着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三个维度编排,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单元的整体性、能力性以及读写结合的“系统性”,还应注意“阅读”部分与“写作、口语”部分的交替式(穿插)教学,避免单一的直线式重复性教学。对必修三与必修四的教材处理是:

(1)“阅读鉴赏”单元与“表达交流”单元教学、及作文教学相辅相成。

“阅读鉴赏”的每一个单元大约为两周完成,每教授完一个单元以后,按教材编排顺序讲解“表达交流”的一个知识点。作文教学主要依据“表达交流”知识点地排序来进行。本期大作文要求写六篇,小作文四篇,每两周一次大作文,一周一次小作文,都要求课堂完成任务。本期作文文体训练主要是针对议论文,每篇大作文与小作文都要配备老师讲授和指导资料,每篇作文都要求有学生习作范文及不合要求的病文,作文范文要起到示范作用,对病文要求进行修改。每次大作文完成应花至少四课时进行,总计作文课时为30课时。在这过程中,必须每一周要求学生写一篇周记。

本期周记要求主要依据学校所发资料《作文周计划》完成,主要针对议论文形式进行训练。同时每两周依据“阅读交流”每个知识点的不同特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和自然。同时,要继续组织学生课前3分钟演讲,并在本期举行背书比赛、朗诵比赛、辩论比赛等,加强学生演讲与朗读的能力,让学生听说读写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阅读鉴赏”单元教学与“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单元教学交叉进行。为了避免教学的单一性,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每上完一个阅读单元后就进行“梳理探究”或“名著导读”单元教学。这样,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教材而不断地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

一学期又将匆匆过去,回首本学期,可以说很忙碌、很忙碌,每个人都勤奋工作,不断创新,以辛勤的汗水和丰硕的成绩在岁尾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顾这半年的工作,我们感到了一丝欣慰:半年来,我们的老师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已经慢慢地进入了角色,我们的学生通过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技能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校老师的大力配合下,我们年级组全体老师共同努力,各方面工作开展顺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在学生的常规教育上,我们年级组的五位班主任步调一致,训练统一,做到对孩子看得紧,管得严,爱得真。

学生每一个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老师付出心血和汗水,甚至小到文具盒的开启、放置,都必须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就必须叫他做到位;要求他做好的,就必须完全做好,事无大小,决不能放松、马虎一点。我们五年级的末尾两个班是从下面完小转过来的,对学校的一切还不能完全适应,生活中还不懂得照顾自己,我们老师就必须时时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处处为他们着想,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只有在学校里快乐,才能安心地读书学习。

第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

五年级的语文采用了新教材。尽管老师们是在本学年才接触新教材,但大家对课程改革态度积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工作实践中,大家主动参与,强烈弹奏出“学、看、做、写”四部曲:

学:即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成果,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学习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理论,结合以往的教学,对新旧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比较,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办公室内,同伴间相互交流、讨教,取长补短,集体攻关,资源共享,蔚然成风。

看:踊跃观摩特级老师、优秀老师及本校老师的公开课,体会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学习,借鉴同伴的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特色。

做:精心钻研教材,按要求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作业,抓差补缺不放松。

写:一是写教后反思,教后记和课堂教学观察,记载和分析教学过程()的得失,记载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意外感悟以及失败教训记载下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写经验总结、教学论文,不时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认识,使自己不断充实,不断长进。

第三、善始善终的完成各项工作五位班主任积极探索新的家访方式,通过网络平台,电子邮件、电话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第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创设情境积极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教学中,对待学生始终是以鼓励的目光及话语,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希望。认真钻研新教材,教学中渗透新理念,构建了课堂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平等、民主、合作的教与学的新型关系,充分营造了一个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培养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及学习兴趣。

回顾本学期的工作,不仅是为了总结成败得失,更重要的是为规划未来。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努力奋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新改变论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知识的传授方式和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意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和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知识、丰富经验,使自己在学习实践中主动成长和进步是后喻时代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后喻文化时代为依托,论述了在中学语文课堂应如何探索教学模式的新改变。

一、后喻文化时代的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与传承》中将时代划分为三个时代即: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喻”本义通知,告也。同时喻也有开导、晓喻之义。后喻文化时代中之喻,其实就是借用了“喻”的“开导、通晓”之义。后即后代,下一代,联合起来就是下一代开导教育上一代的意思。我们处在的特殊的时代环境决定了知识和信息的交流和互动的迅捷性和便利性,其中的年轻人在观念更新和对新的事物尤其是科技等方面的接受过程中相对于中老一辈的人,他们获取和接受新内容的能力胜过其他人,因而作为年长者在某些方面甚至要通过向下一代的学习来弥补我们知识或信息获取上的不足。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依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不自觉地形成一定地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模式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的固定模式、按照老师固定的指导方法展开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把握知识的过程。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应实现新的教学模式改变和突破,以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实践的需要。

(一)重视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主导性地位,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的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地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地提到凸显出来。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就应该在课堂上学习,但是学生的学习又可分为主动性自主性学习过程和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过程,在具体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学”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在兴趣被激发的前提下的积极自主性的学习过程的开展有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通过将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引用到课堂导入的环节中,激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认识的兴趣和欲望,在兴趣的引导下,展开对作者具体形象的自学过程,在对作者的思想和写作背景了解的基础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题和内涵。这是一篇节奏鲜明、语气欢快的春的赞歌,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朗读方式的实践,使学生对文章的内涵和思想形成具体而形象地认识。在学生的自学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的内容的初步的认识体验,而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环节的开展,使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化的认识体验和交流体验的活动实践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学习和体验文章的内容。在后喻文化时代影响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不再是以教师的教作为课堂活动的主导,教师将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引导过程,使课堂教学真正地体现民主、发扬民主、实现民主,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卑躬屈膝的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和合作的。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地位,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真正地行动起来,深入到文学作品的认识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去,从而能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丰富和形象的认识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后喻文化时代影响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应向着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的方向发展。赫尔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他认为学生在学习新事物的实践中,应该有一条明显的`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即教师通过叙述、分析和综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明了”,“联想”,通过教师引导,掌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系统”而在具体的运用和练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具体有效地学习方法和体验。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全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地位,后喻文化时代影响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更加积极、自主、活跃,他们接受信息的渠道不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教学获取知识,随着网络媒体的普及,学生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用手指轻轻一点,就能够从网络上搜集到大量的学习内容和信息,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得非常精准,有时候他们在课堂上突发奇想的问题甚至让老师都哑口无言。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智慧化的教学方法来弥补。

1.情境体验模式由单纯地教改变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丰富的、积极的行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认识过程。例如,在《散步》教学的实践中,文中描述了两幅画面,妈妈背着儿子、儿子背着妈妈,两幅画面虽然很简单,但是给人的印象确实十分地深刻,通过学生在具体的演绎的过程中去感受当我们的身上背负着一份责任、一份重担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如何选择、如何去正确地背负我们的责任。

2.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生教生、生帮生学习模式的实践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有效提高和促进。例如,在学习《卖油翁》的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础字词,通过合作学习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实践中,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主题,在学生的合作交流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层层深入地理解体验实践,使学生在互助合作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有效的学习体验的过程。

3、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局面,使课堂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过程,教师将学习内容以网络信息传递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学生在课下对学习内容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媒体的搜索功能展开具体地搜索和学习实践,同时在搜索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对问题的丰富的认识体验的过程,而在学生的反复搜索和查询的实践中依然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答案时,通过将问题带到课堂学习实践中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集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具体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多种教学模式引用到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自身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理解力和领悟力都是非常高的,在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的学习,必将是建立在丰富的学习情境的学习体验的过程中的。

4、现代化教学模式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对新鲜的技术和学习内容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因此,他们在学习期待视野的引导下,会积极地投入到新事物的学习实践中去。随着新的科技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媒体的普及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信息技术媒体确实给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现代课堂教学实践中,将现代教学媒体引入课堂学习的实践中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多媒体、微课、趣视频等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教学媒体已经悄然盛行,学生对于这些新鲜的知识接收方式和消化方式有着强烈的学习兴趣,而将具体的知识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去,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的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激发。如在学习《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时,利用微视频展示石头和布丁的结构特性,让学生在丰富的认识实践中形成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形象生动的认识体验的过程。学生在现代媒体技术的引导下,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去,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效果。总之,后喻文化时代影响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师生的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自主的基础之上的学习态度和习模式,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的教育才能够形成和谐、互助、友好、发展的师生关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能,使学生达到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阳荣威,卢敏.后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解构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3,(03).

[3]李凌凌,郭晨.后喻文化:信息时代的文化反哺[j].新闻爱好者,2016,(01).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为了使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至于真的像很多人所担心的那样以失败告终,我认为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文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工作者,都应该把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作为当前课改的中心任务。

这是为什么呢?这应该要从分析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说起。

第一大失误是重战略,轻战术。

作为宣传发动阶段,搞谈意义、定目标、转观念等等战略部署确实很有必要,但是到了大力推行、打攻坚战的阶段,却必须要讲求战术运用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只有争取关键战役的胜利,才能取得全面胜利。

当前语文课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呢?我认为,毫无疑问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心又无疑是“研究范文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其中的道理,每个对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所了解的人都能明白。我只想强调两点:一是语文学习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读书,语文新课标规定的各种语文教学目标主要靠“教学生读书”的过程来实现。课外阅读、作文教学等必须以有效的范文阅读教学为基础。二是语文课改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的读书过程不再是一个单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过程,而是成为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奠定终身发展基础的过程。——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更多的目标,这就是一个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如果能够上下一心,集中职能官员、中小学语文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有生力量,大力研究(包括采集整理)、并真正在一线课堂上大力推行使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方式、方法,打一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研究的歼灭战,绝对要比不停地喊口号,或天天创造新理论有效千万倍。

第二大失误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素质教育的短处、应试教育的长处是“考试成绩好”。

搞课改的人们为其所累,成天想着通过评价体系、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等等的变革来使素质教育在与应试教育的战斗中处于有利地位。殊不知,按中国的社会现状,在上百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一张书面考卷仍将是教育质量评价最经济、最公平的方式。君不见什么体育考试充斥腐败,艺术能力考试、实验操作考试流于形式的现状吗?况且这种做法看似以考促教,其实是在强化着怎么考就怎么教的异化的教育理念,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语文考试的改革只能在一张试卷里打转转,虽确有改良的必要,但想因此改变语文教育现状,却是先天缺钙。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素质教育之长、应试教育之短是“效能”。应试教育的致命之处在于其目标指向、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带来的综合效能低下。但是,它却靠着侵占学生的其他学习、生活时间来达到考试科目成绩的最大化。

可以不客气的说,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之初就靠行政命令强行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的做法,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一开始就把素质教育置于不公平竞争地位,使搞课改的老师处于两难的境地——要搞课改就不能加班加点,加班加点就会被指责为应试教育;不加班加点就有可能(甚至是必然)成绩考不过搞应试教育的老师,搞课改就没有了说服力。这可以用一个象征性的数据来说明:应试教育用1小时实现90分,每分钟只有1.5分;素质教育用40分钟完成84分,每分钟就有2.1分,如果算上40分钟的素质教育所追求的考试成绩之外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效能和给学生省出的20分钟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其它效能,谁优谁劣就不言自明了。可惜的是,现实的比较是只看9084这一点。教育主管部门改革评价机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自家长、当地社会,也包括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校长们“勇敢地顶风作案”,并通过越来越严厉的奖惩措施(包括最新的下岗待遇)转嫁到一线教师头上。

指责校长、教师们没有什么什么精神是残忍的。要真正让校长们重视课改、支持课改,让普通教师勇于课改、热心课改,我觉得,当前需要搁置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采用迂回的办法从教会教师用相同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或用更少的时间达到更综合的效果,把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实实在在的方法研究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即使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能减少,那至少可以让他们在45分钟的课堂里学得主动一点、愉悦一点、聪慧一点吧。

第三大失误是重“无定法”,轻“有定法”。

“教有定法,又无定法”,这本来是一句非常辨证的话。曾几何时,只剩下了“教无定法”这断章取义的半吊子话。三年来,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可以听到很多专家在异口同声地宣讲着这句话。我有理由把这看作是新课程标准施行的又一个战略性失误。

说得客观点,专家们在民主、自由、开放、创新等等思潮大肆流行的今天,既有要求一线教师用创造性的劳动投身课改,从而出现百花齐放的课改新局面的美好愿望,又有怕研究教法会被人斥为没有理论水平或用经验主义束缚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担心。但是,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师资水平的`现实呀!说得严重点,除了固有的、数量可观的习惯了满堂灌的老先生,和被满堂灌的老先生灌出来的只会满堂灌的新先生之外,近年来又大量增加了几乎没有学过教育教学理论的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据我所知,即使是近年的师范类毕业生也几乎对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一无所知)。而且他们正被越来越多的俗事困扰着,或没有兴趣、或没有精力、或没有胆量来搞教改。他们必须是也可以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力军,但真的不能寄希望于他们都成为创造性地把新课标理念化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的研究型教师,否则结局将是危险的。

首先要有定法才行。

一部《孙子兵法》可以造就多少良将,不是说掌握着最先进军事科技的美国兵也在学习研究《孙子兵法》吗?那么多世界名著,又有多少不合文学创作基本技巧的作品?可能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设计方法、推行方法可能远比搬一点理论,搞几个讲座要劳神费力得多,也容易被人找出问题来。要想让新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在千千万万的课堂里,非拿出点大责任感、大智慧、大勇气不可,给一线教师更多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最好是教材教法,让教师在使用中体会,在比较中选优,在模仿中创新,可能才是加速推行新课标的根本途径。

顺便说一句,就我所工作的地区来说,“教科研”机构与“教研”机构并存的现象,我总觉得负面影响非常明显。最大的负面影响是使最符合一线教师需求的教学研究从务实的“现场”研究变成了务虚的“书面”研究。强烈建议有关部门至少合并区县以下的教科研机构和教研机构。任何教研都必须以科研为指导,任何科研成果必须通过教研扩大效应,它们本身应该是一家人。而在名称上,还是用“教研”的名义更有利于深入课堂,更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适度扩大教研员队伍,专门设立教材教法研究员或明确教材教法研究任务,使区县教研室把向本地教师推广优秀的教材教法和采集本地优秀的教材教法向外交流作为中心工作。

第四大失误是重创新,轻继承。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拿来冷静思考,谁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然而可能是知识大爆炸理论惹的祸,逼着人们不停追逐新潮流,急冲冲一不小心就忘了来路。

就拿开头讲的那些语文课堂新现象来说,就明显带有只研究创新,不研究继承的痕迹,所以也才容易出现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读书性质异化为看电视、听音乐、做游戏的毛病。

语文作为母语,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创作经验、读书经验和教学经验里边,包含着大量经典的教法、学法。例如:把上学说成“读书”,并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确立了“读”的重要性;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之”之说,蕴涵了“学——思——教——习”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举一反三”,“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之说,确立了范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正确的教学态度;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之说,指出了范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和过程规律,有“能移人情乃文之至极”的说法,指出了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恰好也指出了范文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能移人情乃读书(教读书)之至极。能够深刻理解这些前人自己的创作体会、阅读体会和阅读教学经验的精髓,为我所用,可能才是改变目前阅读教学空泛、浅陋、浮躁的一条捷径。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大言不惭地狂评“当前语文课改的几大战略性失误”,实有炒作之嫌。但心绝对是红的。希望从上到下从现在起把实施语文新课标的重心放在打一场“研究范文教学效益最大化”的歼灭战上的想法可能是幼稚的,但希望课改真正在一线课堂里产生效益的心情绝对是急迫的。希望从上到下分清职责,建立起理论研究、引入(部分专家学者),方法研究、推广(多数专家和省级以下的教科研、教研人员以及大量优秀教师),模仿、实践、创新(全体语文教师)的塔型立体课改体制,来切实推进课改步伐的提议也许太过狭隘,但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当前课改如何深入下去的热情绝对是真诚的。

从《标题品读大有可为》起,后边的系列文章,我将以展示实例为主的形式把自己参与三年课改的尝试和想法,逐步向大家汇报,恳请斧正。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新改变论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

摘要:新课改的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更加注重的是课程方案和试验教材的编写,忽略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日益多样化,但是探究性等教学方法虽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但是往往空有其名,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

1.教学目标形式化。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三个方面缺一不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并没有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机械化、程序化,不能体现特殊性,多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表象化。

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因文而定,因课而改,因时而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1]。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目标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呈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当前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潮流,看到好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刻意模仿,例如有的教师堂堂课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其设计的问题不值得探讨,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自己研读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3.课堂组织无序化。

课堂组织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把握,有效的课堂组织应该是从导入到新课的讲授再到后面的总结,如行云流水般有条不紊进行,而当前老教师们上课的随意性大,想到什么就讲什么,教学活动颠来倒去,没有条理性,给学生感觉是乱,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建构。

1.教师方面。

首先是教师的观念问题,时间效率观念不足,不注重通过优化教学的双边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是强调增加学习时间来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任意发挥,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都是时间观念薄弱的表现,教师经常认为教师教得多,学生就能学得多,当前的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所以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其次,教师的备课问题,当前的备课更多的是注重对知识传授的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更多的是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了长远目标,再次,教师的课堂组织问题,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而当前的语文课堂,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习重积累、感悟,一味地采取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只会使语文课华而不实。

2.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而长久以来,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语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长期的积累,要想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的可能性比较小,正是因为这样的学科性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缺缺,第二,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被动学习为主,主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不够,第三,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语文不同于数理化,要做大量的习题,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课后多读书,多感悟,这种隐形作业的完成需要学生要有较大的自控力。

1.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主要是指一节课需要让学生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其次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所制定的目标要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又高于已有的知识体系,从三维角度整合教学目标,目标设置要简单明了,有针对性。另一个是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对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教学环节,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能够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实现与新知识的同化,从而实现自我。

2.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设计、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作为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不仅要注重显性资源的利用,还要重视对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深入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通过《语文读本》,弥补教材的不足,其次,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注重师生之间隐性资源的开发,教师作为语文知识的传达者,他的人格魅力、语文素养都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容易产生思维的迸发,从而产生新的课程资源,再次,要贴近生活,语文源于生活,开发生活中语文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养。

3.提高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

“计划赶不上变化”,即使有完备的教案设计,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很多状况,所以教师要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要懂得变通,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适时更改自己的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引起的,在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制定完备的教学方案、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等措施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2013年5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下,我有幸成为“榆阳区初中教师潍坊培训班”的一员,到山东潍坊培训。四天的学习考察,走访了五所学校,观摩了四堂语文示范课,听取了三场专题报告,时间虽短,但“271高效课堂”和广文中学的课程开发讲座,让我坚定了课改的信念,明确了课改的内容和方法,我深感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一、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去潍坊前,我对课改一直抱有质疑,总认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任何课改都是换汤不换药,更何况教无定法,对于各种课改模式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表层。但前往昌乐二中听第一节课时,我就被学生在课堂上高涨的学习热情和敏捷的才思所震惊。

报告会上,发言人先进的教育理念阐述和“不惟模式惟高效”的课改原则,让我顿悟:“271模式”实则是借助课堂这一主阵地,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时间”的应试教育泥淖,同时开展海量阅读、大德育社会实践、学生自主管理等实践活动,从而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进取。当我们还将目光停留于抓成绩,当我们的思想还徘徊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冲突时,昌乐二中己高瞻远瞩,把目光转向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271模式”为我们如何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践行素质教育,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做了很好的表率。

二、明确了课改的内容和方法。

1、改理念。“教育是对人的成全、培养完整的人”;“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深刻的体验”;“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精彩的故事”。透过这些教育语录,回想潍坊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自主的学习状态,我们不得不发自内心的感慨:昌乐二中的教育理念着眼于人性,指向孩子更长远的发展。虽然这里的孩子也有压力,但他们是快乐而主动进取的;虽然这里的老师也很辛劳,但他们懂得教育的真谛。潍坊的老师教学有法,教有所成;潍坊的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2、改课程。“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在听讲座、与讲课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这里的几所学校都有一个共同点——重视阅读,课外活动丰富。昌乐二中给初一学生一周内安排6节阅读课,学生人手一本习作,一本作文,一本阅读摘录(均为16k方格本)。潍坊外国语学校的课文,一个单元只精讲一篇,其余均被结合课外教材重新整合。潍坊一中两周安排一次自由阅读,每次阅读固定为一个下午。为学生安排固定的时间、空间落实阅读,以读促学,以读促教。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还为学生人生的发展积蓄了巨大的能量。确实,语文是读出来的,而非教出来的。有了阅读的厚度与深度,方可开拓人生的高度与气度。

微笑的脸庞源于丰富的校园活动,除阅读被纳入学科课程外,这些学校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特色课程也丰富多彩且能借助多方外力如实展开。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相比我们只抱着教材不放的单一课程设置,不仅学生学得枯燥,老师也越教越乏味。

3、改考核评价体系和管理。

改革需大环境。就昌乐二中的成功而言,考核评价体系的转变对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管理的自主性功不可没。潍坊对学生的考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各占30%,参与各种活动和创新创意占40%。我们单以一纸成绩定优劣,潍坊学校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潍坊能够串起脚踏实地的每一天,青春自然能无悔!潍坊在看似学生自主管理的背后,有着精细的类似企业化的管理和激励机制,还有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条例层层牵引。当然,我们在借鉴这些管理条例时,还须考虑榆阳区的教育大环境,切不可只看片面。

总之,这次潍坊之行,使我的教育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课改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我深深的体会到,践行“道(通“导”)而弗牵、关注内驱”的教育理念,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素质教育,其实真不是水中月与镜中花。感怀于齐鲁大地厚重的书香底蕴,钦佩潍坊教育同仁付诸素质教育的务实精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定竭己所能,为榆阳课改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提纲

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南县的“六步、四疑、五悟”教育模式的日趋完善,南县的教育课改工作取得了更大地发展,我有幸成为了课改中的一员。我也有些许的感受。一年来,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扎实的培训、考察学习,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优秀观摩课展示、论文评比、专题研讨,为我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作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从而树立起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创设出符合自己班情的教学设计。还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能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班内学生普遍反应喜欢上语文课。一节课40分钟,往往觉得太短了,下课后还围着我讨论问题。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还注意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教学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使之与社会发展、知识巨增相适应。

现在学生在新课前都能认真预习,特别是能积极查找资料,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热烈,常常高潮迭起。

总之,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更新,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

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丈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语!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为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再请教―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

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识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引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急吟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无目的地整合学科。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1)“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

(2)“小朋友们,‘这些身穿礼服的音乐家’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们展开想像的翅膀,画一画他们的样子。”

可以想像,《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

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中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以来,围绕新课改的要求,本人进行了大胆地摸索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有“破冰”的抵触,有行进的迷茫,有模仿的失误,还有感到一些成效的喜悦。说到课改过程,可说“酸甜苦辣咸”五味皆有。在此,本人对自己这一学期来的课改作一个小结与反思。

1、精心准备教具、学案和课件,做一个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语文教师。语文与其他学科比较,它更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上好语文课,平时积累重要,临场发挥重要,而在课前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上课所需的相关资料,确定重点、难点和教法并制作课件。

2、走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普通话流畅,讲话有激情,做一个能感染学生的语文教师。只有师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做一个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师。在学案设计中,抓住重点难点非常关键,千万不能只求以求面面俱到。

读:默读、朗读,慢读、快读,单读、齐读,多人串读、学生或师生交替读、分角色读。读是常用而又实用的一种方式。抽学生读自己的作文也是不错的方法。这方法既可以让学生作文前有一点压力,把作文写通顺、写准确、写生动从而提高写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表演:演课堂短剧对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胆识和表演,表现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很有帮助。课堂上学生表演《唐雎不辱使命》、《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关心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做一个把“教育公平”落实在每一节语文课的语文教师。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有的学生有点自卑,有的学生总坐在教室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因为传统的应试教育使许多教师常常把“学习优秀的学生”当成课堂的宠儿,而“后进生”则只好坐冷板凳。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我们应给每一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每人介绍一下自己或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每人读一句、一段课文,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拟人句,每人说一个名人、一句名言,每人说一句成语、一句诗,每人讲一个短故事,每人出一个作文题……有时一节课就可以使许多学生甚至全班学生都有机会说一说、唱一唱,练一练自己的胆子,展示一下自己的知识能力,从而做到“为了一切学生”。

6、注重教书、更重育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做一个努力集严父、慈母、良师、益友的优秀品质于一身的语文教师。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对学生如何做人这方面的影响,甚至比学生家长、学生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有德育目标、有德育渗透,只有既教书又育人,充分运用赏识教育,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语文科“以人为本”的特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如沐春风,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又知道怎样做人——的语文教师,才是最棒的语文老师,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三、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1、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2、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四、课堂教学建议。

1、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2、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3、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