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23-09-25 15:50:37 作者:QJ墨客 心得体会 2023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精选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篇一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19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篇二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明白现实场景与历史回顾是如何做到有机融合及其作用。1课时完成本课教学,从学习效果看,总体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如下反思:

一、反思教学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过程和方法”有时可能比偏重于结果的“知识与能力”更为重要。这节课,由音乐《东方之珠》及一些香港的图片导入,让学生对香港有一个大体印象。接着对课文结构、四个典型场景进行了分析,在第三个场景时插入了交接仪式的视频,对当时刚出生的学生来说,这段视频增强了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去打动学生,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以这种方式来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比空洞的说教省时、有力的多。之后,重点对课后第一题及“这篇课文为什么能获奖”展开了讨论。最后,用了近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其他学生讨论共同解答。从结果来看,上课之前我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知识,不敢大胆放开“手脚”的想法是错误的。其实,学生的潜力很大。为此,我们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自由讨论解答。

二、反思新课改教学方式。新课改主要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作为公开课,我必须在这方面体现的更充分。课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加深对香港历史的了解,学生搜集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并没有完成这一任务。授课过程中,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讨论,尤其是最后6分钟让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共同解答,由于受公开课完整性的限制加上学生有许多老师在场不敢大胆发言的情况下,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自由、大胆的讨论。虽然其过程贯穿了不少合作、探究,但学生的表现及效果并没有平常课理想。为此,以后每堂课都应加强这方面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问题,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篇三

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闻,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知识积累

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征。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闻还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村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时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五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作为典型性的特写镜头,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试找出并概括这些场景(按时间顺序)

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第一次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次是港岛每一天的降旗,但这一次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第三次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的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降旗仪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后结尾,从1841年1月26日……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

这些背景材料靠现实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也使得现实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事件本身的现实内涵,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这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成为了过去,彰显了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复兴。

五、分析鉴赏

1、准确得体的语言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明确:准确生动地描写出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时黯然神伤的神情,以及他对大英帝国失去香港的失落感。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将于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2、恰当的对比和议论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明确:运用对比,强调了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金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明确:“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金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金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归祖国。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明确:短短13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的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洗雪。标题寓虚境寓实景,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角度选取独特。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的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多么的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增强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六、板书设计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尾: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篇四

好的教学方式是激起学生学习爱好的前提,教师在课前很难完全把握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所以,上课时难免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课后反思就显得很重要了。经常性的总结课后经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课用了一课时的时间完成,从学习的效果来看,总体上说比较理想,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作反思如下:

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这节课用了一课时,关于课的内容学生很轻易就理解了,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完全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上课之前,我总是怕学生把握不了相关的知识,所以,总是放不开“手脚”,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是有很大潜力的。在这一课中,《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把这一课的重点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小组讨论。

其次,应充分反映新课标的思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假如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些看过的关于纳粹的故事,说说亲身感受,让文本更贴近生活。二是走向实践,语文唯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实践,在网上寻找相关材料,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同时还能培养他们搜集资料的能力。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这一课除了语文的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到历史知识,可以利用历史知识了解文章的背景。四是走向聪明,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答应他们多角度思维,得出多种答案。

再次,语文学习应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聪明火花。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针对这些,在他们答对问题时要及时表扬,答错时要适时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假如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设计和把握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如此,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通过这篇课文的设计,我深深感受到: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大胆实践课改精神,从现在起就要以全新的姿态,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爱好。

最后,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可以先让学生把课文预习一遍,然后抽出一个学习小组共同和教师配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具体实施如下: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教师进行修改补充,然后,把题印成篇子,发给同学们回答,学生不明白的都可以问这一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以提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另外,还可以采取抽条的方式,把学生找到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其他组的学生抽到哪道题就回答哪道。形式的多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好,让他们在玩中学到知识。我觉得假如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比我实际运用的方法更有效,而且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所以,我决定以后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授课。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总结出了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经常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篇五

所谓读写整合就是平时上一篇课文时寻找到能进行的读写结合训练点,也就是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写”的训练内容,将阅读、写作、思维训练融为一体,从而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

本单元我们学过一篇《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爱国人士郑振铎在一九二七年离开祖国去法国求更好的经验,更好真理来报效祖国的内容。由于写作跳离现在时间较远。在阅读之前,请同学阅读课文注释,了解作者写作时代背景。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文,结构清晰。极其让就我们五年级即将毕业学生模仿。它无论从抒情美文角度,还是从课文的结构角度,学生都可以借鉴的。尤其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借景抒情部分,我要充分利用它的写作结构让学生模仿。于是我出了《再见了,我亲爱的母校》这个命题作文。

在习作前,帮助学生列提纲:

1、借景抒情(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体现爱校)

2、具体事例(同学间的友情、团结、互助、比赛等)

在借景抒情这部分指导学生不要为写景而写景,要写校园的景物,真实、自然、贴切,不能让人有突兀的感觉。在指导学生写具体事例中,启发他们写自己的生活,最好是三到五年级的印象特别深的,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景和事例有一定联系的,这样情景交融,增强了可读性,学生们自己在交流中,也有一定鉴赏能力,通过反复修改,他们自己也觉得在写作上有长足的进步。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如果每篇课文都认真设计与课文有密切联系的“写”的训练内容,将阅读、写作、思维训练有机的起来,从而达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训练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表达,不仅是口头,还运用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久而久之,他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胜于蓝”,不是吗?只要有利于学生读写水平的提高,各种教学方法都可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