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实用5篇)

时间:2023-09-29 10:05:26 作者:梦幻泡 文秘知识 最新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实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篇一

联系实际,改革小学自然教学我在几年的自然教学中,做好三个调整,改革小学自然教学,切实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下面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一、调整时间,改革自然教学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出现各种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时间各不相同.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应配合季节变化,调整好最佳的教学时间,求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四年级第八册《花的构造》一课,应在下学期开学后第三周进行教学,而此时乐亭地区的桃花和白菜花还未开放,教材中列举的其它花开放的更迟,因此,我在教学中将此课推迟到四月下旬教学。又如:《养蝌蚪》和《两栖动物》相隔一课,即养蝌蚪到两栖动物其间只有两周时间,而蝌蚪长成小青蛙至少需要一个月,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两栖动物》一课的教学时间推后。

二.调整实验,改革自然教学

小学自然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工作中,我对课本中的实验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实验效果,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增加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个别实验直观性差,现象不明显,我对部分实验的装置和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实验效果。如在三年级自然第五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实验,要求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流进瓶子里,把瓶子松一松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到胶塞一松,漏斗里的水很快流进瓶子里去了,这是因为空气让出了它占据的空间,空气从胶塞处流出去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看到空气从胶塞和瓶口结合处“流”出的情景,我在胶塞和瓶口处刷上肥皂水,这样既能让学生观察到漏斗里的水流进瓶中,又看到胶塞与瓶口结合处出现了许多肥皂泡,即空气从那里“流”出来了。

又如:在教学《压缩空气有弹性》时,一般教师是这样处理的,将空气吸入注射器,赌注注射器出口,把活塞向下压,手压不动时,松手,让学生看到活塞弹回来的情况。这时,有学生说出空气有弹性,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回答,把结论强加给学生就算了。如果这样设计实验,改进一下,就会有利于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先把注射器内放上弹簧,不堵口,压活塞,松手,活塞被弹回来,这是怎么回事--里面有弹簧,为什么里面有弹簧,活塞就能弹回来呢?--因为弹簧有弹性,再把弹簧取出来,换成空气,赌注出口,用力压活塞,松手,活塞弹回来了,这时学生就容易答出“压缩空气有弹性”了。

3、替换一些实验

课本中的有些实验,在课堂上不能完成,所以可用其它方法代替。如在四年级第七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教材是用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引入的,这个实验在课堂上不易进行,而且用得时间又较长,学生平时只看见过水烧开的情景,这种现象生活中又不多见,所以我采用录像替换这个实验。

又如:在六年级第十二册《彩虹的形成》一课,在阳光下用喷雾器喷雾的方法观察彩虹,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演示,要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天有无阳光),我把这个实验替换成用投影仪、水槽和热水来做实验,效果很明显。方法是:先把水槽放在投影仪上,然后打开投影仪,再往水槽中倒入热水,热水蒸发,在投影仪上方形成许多小水滴,就能很清楚地观察到彩虹。

再如:在讲第八册《种子的构造》一课时,课本上的第一个实验是解剖蚕豆的种子,由于李各庄村的蚕豆种子较少,而改用花生的种子替换,花生几乎每家都有,而且更重要的是花生种子每部分的特征要比蚕豆明显,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4.变一些课上实验为课下实验

有些课上实验可让学生到课下去做。如:测量太阳高度、养蝌蚪和种大蒜等实验,可由学生到课下去做,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调整内容,改革自然教学

在自然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教材所列举的认识对象,诸如某些具体的动物、植物,或某些现象是当地所少见的,甚至根本没有,教师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在四年级第八册《养蚕》一课,由于本地没有养蚕的,学生对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关于养蚕的知识,生活中从未观察到,相对说内容比较抽象,所以讲这一课,我采用录像的方法,边看录像边讲解,调整了本课的教学内容,效果较好。

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篇二

(编者提示:人教版自然第7册第4课金属)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然教学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即小学生学习、应用自然科学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必备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这些能力,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启迪创造思维,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从事各种科技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心理学原理表明,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以第七册《金属》一课为例,谈谈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一、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和实验,为科学抽象打好基础。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自然教学的基本特点。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可以为抽象和概括准备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认真准备好与新授知识有关的“有结构”的材料,指导学生去认真观察或实验,去探索它、研究它,帮助学生获得对被探究事物的感性认识,初步形成对该事物的了解,以便于在教师的启发下进一步通过头脑的加工、语言的交流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应的科学概念。

在《金属》一课教学中,为了组织好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准备好用于观察和实验的各种材料。除教师准备好教学中所需的实验器材,如铝勺、铜钥匙、铁钉、烧杯、电池、导线、灯泡等外,还应指导学生自己收集并准备一些易于获得的材料,如稍粗一些的铁丝、铝丝、铜丝,香烟盒里的铝箔,可用于捶打的卵石等。教学时,应有顺序地组织好学生分组实验,引导他们去探究金属的共同性质。1.组织学生观察三种金属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并给予必要的提示,让他们用砂纸把金属表面打磨一下后寻找出这些金属外表的相同点。这样做既可达到观察的目的,也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2.教材中的三个实验和“试一试”实验要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以增强他们对金属的感性认识。对学生不便准备的传热实验,教师也应该在演示该实验时尽可能让学生摸一摸没有浸在热水里的物体的一端,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感觉到铜、铁、铝都能传热。3.最好把教材中的“试一试”分散在一个观察和三个实验中去分别完成,形成对比实验。这样有利于突出铜、铁、铝的共同性质,加深学生对这些金属的感性认识。4.学生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以便于告诉老师“看到了什么,通过实验或观察,知道了什么?”

二、精心组织研讨,引导学生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在完成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开展研讨,即引导他们把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和想要说出来的话通过课堂讨论、互相交流等形式起到相互启发的作用,从而找出被研究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概括,使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一定层次上的科学概念。由此可见,组织学生研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

[1][2]

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篇三

摘要:乡土博物馆立足本土,兼具乡土史课程资源和博物馆课程资源的优点。教师在对乡土博物馆课程资源进行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博物馆进校园和引入课堂的方式,有效利用乡土博物馆课程资源,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渗透家国情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乡土博物馆;课程资源;李白纪念馆;中学历史;教学

1研究缘起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开发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历史课程资源定义是:“历史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能够服务于历史课程的一切可利用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总和。”[2]6《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强化历史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1]45《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应当加强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积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历史课程资源。”[2]688随着2001年课程改革的启动和深入,我国课程资源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其中博物馆作为校外课程资源,因其实物性、直观性、体验性特点备受青睐,但都集中在大规模、高级别博物馆上,各地为纪念本乡本土重要人、事、物建立、发展起来的小博物馆,本文将之称为乡土博物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乡土物博馆既有博物馆的实物性、直观性等优势,又有乡土史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优点,因为背后承载的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特殊乡土文化。为此,本文以绵阳市江油市的李白纪念馆为例,具体探讨乡土博物馆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2开发乡土博物馆历史课程资源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之前,大多已经对乡土史有一定了解,而且因为人们对乡土史都有特殊而深厚的感情。而乡土博物馆收藏着大量本地重大历史人物、事件的珍贵藏品,则能有效补充文字史料、口述史料,所以在教学引入乡土博物馆课程资源,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而且这些史料的利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现代化的博物馆还采用了很多的高科技手段,更能让学生亲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所以,乡土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有利于渗透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2]5是诸素养的灵魂。但家国情怀,不能凭空产生,必须以具体的、有感染力的史实为依托。但我国幅员辽阔,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选择的都是有重大影响的史实,与各地的学生都会有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当各地区保留的遗迹,流传的历史掌故,与这些重大史实有联系时,它们就成为当地学生最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程资源。加上乡土博物馆实物性、直观性、体验性的.优势,在教学中利用乡土博物馆课程资源,学生在感情、思想上受到的震动更大,进而激发出他们对家乡,对祖国强烈的自豪感、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继承发展优秀传统的使命感。具体到李白纪念馆,2009年它就被中宣部认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加有利于渗透家国情怀。

2.3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认为:“在所有课程资源中,教师是起着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开发。”[2]69,反过来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会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在亲身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教师会真正树立起课程开发者意识。其次,开发利用乡土博物馆课程资源,会迫使教师提高教学理论,在通史的基础上了解乡土史和博物馆、文物考古知识,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再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本身就是一项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最后,开发乡土博物馆历史课程资源要落实在提高教学效果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方法、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学能力。

3如何开发乡土博物馆历史课程资源———以李白纪念馆为例

3.1梳理、整合李白纪念馆中学历史课程资源

据官方介绍,李白纪念馆有历代文物资料4000余件,展示了李白的生平事迹、重要成就以及其他馆藏精品。主要展厅有李白生平事迹展“太白书屋”,馆藏历代书画精品展“诗苑”,江油历史文物陈列展“古风堂”、杜甫生平事迹及诗歌展“杜甫堂”,另外还有碑廊、画廊等,是探源传统历史文化、拜谒伟大诗仙李白的胜地。梳理、整合博物馆资源,是充分利用博物馆课程资源的前提。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根据课标、教材对博物馆文物进行筛选,为此,笔者把李白纪念馆的课程资源与川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和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知识进行对照梳理(见表1、表2)。

3.2开发李白纪念馆历史课程资源的形式

第一,深入实地参观,把课堂搬到博物馆。乡土博物馆的地理优势是实地参观的有利条件,在实地参观博物馆之前,教师要做精心的准备,比如了解博物馆及相关文物知识,与博物馆做好协调工作,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参观时做好组织讲解工作,参观后收集学生的反馈,做教学反思。比如:对于2016年川教版七年级下《中国历史》中第3课盛唐的社会景象与第5课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的分裂两课中相关子目:“经济的繁荣”“诗歌的繁荣”“安史之乱”就可以利用李白纪念馆的古风堂、太白书屋、太白堂、杜甫堂等展厅,特别是太白书屋中李白生平事迹、诗歌成就等陈列,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唐代的葵花铜镜、海兽葡萄铜镜、高足盏、四系罐、四耳罐、带托茶碗、双耳罐、双耳壶、水盂、四系罐、唐三彩马等历史文物体会盛唐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通过李白政路的曲折体会由盛唐到安史之乱的衰败;通过李白文集、石牛、碑刻等相关的文物,了解李白其人,体会诗歌的情感。第二,还可以与博物馆合作,让“博物馆进校园”,展出藏品,部分珍贵文物也可以用图片、模型代替,由博物馆馆员做讲解,或举办主题讲座。第三,把教学相关的文物通过图片的方式引入课堂。乡土博物馆的文物学生容易看到实物,这种方式对教师也最经济、适用。比如讲2016年川教版七年级上《中国历史》中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课中“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子目时,教师就可以呈现李白纪念馆的古风堂展厅中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凿、穿孔陶片、蚌饰、磨制石斧、绳纹陶片、石凿、骨锥、磨制石斧的图片,讲解这些磨制石器、陶制品、骨器文物的发掘时间地点及其背后的历史价值,拉进学生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的空间距离,还有助于培养家国情怀。

4小结

总之,应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要树立起新的课程资源观,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乡土博物馆兼具乡土史课程资源和博物馆课程资源优点,对历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发乡土博物馆课程资源时,教师首先要对乡土博物馆资源进行梳理、整合,然后可以实地参观、博物馆进校园或引入常态教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渗透家国情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篇四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因此,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第一要素。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时容易产生哪些问题?又应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合理地设定教学目标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是怎么样的吧!

教学目的的设定是想面面俱到,结果却什么都没抓到,这就犯了教学目标贪多的问题。

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非常容易忽略隐形目标。常常只重视语言知识点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一些课中,由于教师缺乏正确的认识,致使课堂教学行为变得随意、盲目,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曾听过一节课,内容是6b unit 5 seasons 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边读序言、对话,边讲解课文大意。没有任何重点和主次。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怎么能一蹴而就呢?

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对课文的掌握,却花了大量的时间操练单词、情态动词和交际句型,主次颠倒,导致了教学效果不理想。

解决教学目标贪多的问题,关键是“适量”。适量设定教学目标,而不是盲目地减少教学目标。我们可以采用教学目标前置或后移的方法来处理一节课中来不及完成的`其他教学目标。

如笔者在第二次试教时,将词汇的教学前置,充分发挥本校高年级学生前置性学习的优势,在课前通过尝试学习单的方式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看音标读单词等方式自学单词和词组。而课上,教师只需要检查学生自学的成效,进行适度的点播就达成了词汇教学方面的目标。

解决教学目标缺失的问题,关键是“全面”。英语课堂上主要容易缺失的是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挖掘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寓情于景,寓情于教,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得到道德情感上的升华。

解决教学目标随意的问题,关键要做到“明确”。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仅凭感觉随意而定,就会缺乏准确性、系统性和渐进性。有这样一篇报道:在国外,有研究者以十年级为试点,以健康教育课做实验,比较了精确的目标、含糊的目标和无目标三种条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精确陈述的目标与另外两种目标相比,明显促进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进行周密细致的思考,并做出具体、明确的陈述。教学目标明确后,学生的学习任务目的性才能增强,随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解决教学目标设定拔高的问题,关键要做到“适度”。一篇文章或一个单元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应是经过几个课时甚至几年的教学,循序渐进才能实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从兴趣出发,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只要求学生明白情态动词should, must 的含义,知道它们后面跟动词原形就可以了。至于关于它们的进一步理解,以及做一些相关的题目,可以留到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慢慢渗透。在复述课文环节,笔者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将课文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部分,并看图说话。大大降低了难度,有利于任务的达成目标,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解决教学目标设定错位的问题,关键要做到“合理”。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认真研读课标,把握课程标准,并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的特征,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小学自然课的教学目标篇五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发掘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问题是乡土地理教学实践基本环节问题,乡土地理知识丰富多样,内容因所在区域而异,甘肃省的位置特殊,气候及地形的多样性决定了乡土知识更加丰富,如何高效利用乡土资源,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乡土资源筛选

首先,详细分解课本知识点,找出能够引入课堂教学中来的乡土知识契合点,部分乡土知识可以直接引入课堂;其次,按照“实地调查”“查阅文献”“筛选数据”确定内容的取舍,确定部分准确有效的资料。整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发挥优势,自主探究。例如兰州石化的子弟可以了解收集石化的建设史、人口迁移问题等。

2.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乡土知识的系统化很重要,校本教材作为地理学习辅助性资料对学生拓展视野有很大帮助,我校地理组编写校本教材《仰观天文》,《陇上乡土》也正在完善中。

3.课程资源利用

《甘肃旅游》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系统了解甘肃乡情知识的平台,前几讲讲授旅游地理理论知识,之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组了解甘肃主要城市的风土人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实用化

乡土地理知识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脑。一方面,每个人生活的区域都有乡土地理的烙印,都是区域文化的载体。例如,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兰州的学生可以分析黄河,张掖的学生可以分析黑河,武威的学生可以分析石羊河等。另一方面,乡土地理要与时俱进,随着地方经济的脉搏和孩子们的热点取向不断调整、不断深化。例如,“一带一路”对兰州及河西走廊的影响,兰州新区的升级带来的影响等。

三、乡土地理教学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1.课时少

高中学习的科目多,课程繁重,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时间上比较难把握,三年内仅高一阶段开展乡土地理教学较现实,乡土地理教学延续性不够。同时,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少也使得教学延续性差。

2.知识少

学生对乡土地理知识认知缺乏,了解一个地方的乡土知识短,时间不能完成,新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选择合适的.乡土地理资源,有一定的难度。

3.关注少

地理在学校被称为“副科”,社会、家庭、学生普遍不重视,认为没有必要花费过多时间在这一科目上。

4.认知水平低

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学生在社会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大多数是零散的、片面的,暂时缺乏从地理角度观察事物、收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从初次接触地理的学生中进行此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一步组织、提炼和深化,效果会更佳。总之,加强乡土地理教学,可以真实地了解到家乡的状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可以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知、体验、探索地理的奥秘与神奇,能够自主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些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的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究学习能力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作者:陆海龙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