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通用18篇)

时间:2024-05-02 18:58:04 作者:JQ文豪 毕业论文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有助于教师对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整理和总结。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中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案等多个方面,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弃置”“空吟”“翻似”“歌”“长”等字词的意思。

2。能简单地评析“用典”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能正确选择和确认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产生认同感。

4。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能说出诗中名句的含义及所包含的哲理。

《小石潭记》是一篇著名的贬谪文学作品,其作者是谁?柳宗元有个一生最要好的朋友,也被贬官,也写出名篇。他们在诗坛上并称“刘柳”,他是谁?刘禹锡多次遭贬后,还遇到了同样遭贬的白居易,后人称他们是“刘白”,同是天涯沦落人,于是就有了本文的故事。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你为我举杯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起筷子击盘吟诗。可惜你写诗才华堪称国手也是徒然无用,命运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放眼望去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独自蹉跎。我也深知你才高名重,遭遇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1。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悲叹,刘禹锡是怎样酬答的呢?从题目“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可见那些信息?重点字词解析探究。酬、乐天、见、赠。

酬答,白居易,久别重逢,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2。朗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是不是悲叹?教师范读、学生范读,集体朗读。

存疑?感情基调似乎不仅仅是悲叹,似乎与白诗不同。到底是什么呢?引出下文具体分析。

明确:二十三年折太多。

探究关键词:巴山楚水、凄凉、二十三年、弃置。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被朝廷抛弃置放在那里。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其间苦楚可以想见。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心酸愤懑之情表现了出来。

2。朗读前四句。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借助注释把它找(概括)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明确:向秀作赋的典故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怀旧”句表达了对受迫害的'故友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悼念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翻似”,倒好像,有抑郁不平、愤愤不平的意思。

3。朗读前六句。赏析颈联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此联针对白诗的哪两句话而言?

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

(2)如何理解此联的字面意思?

明确: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3)显然,本文不是写景咏物为目的的诗歌,“沉舟”和“病树”指什么呢?

明确:“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那他想表达的思想是什么?请看刘禹锡的人生写照:

【补充1】。

l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l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l一落名宦途,浩如乘风船。

l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l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至此,刘禹锡的真正思想才显露出来。原来白诗的意思是您长守寂寞独自蹉跎,真令人悲叹不已;而刘诗的意思是反过来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开朗、豁达、乐观、坦荡的气魄和襟怀。

(4)作为哲学家刘禹锡的又一个注解,此联被后人赋予的的哲理意义是什么?

【补充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24字标题)。

明确: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明确: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此联点明酬赠之意,同时又与友人共勉,体现出作者振作精神、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气概。事实上,战斗精神一直充盈在刘禹锡的血脉中,请看:

【补充3】《赠看花诸君子》(被贬10年后):“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曲笔展意,说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刘禹锡再次被贬到连州去当刺史。

【补充4】《再游玄都观》(被贬24年后):“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昂扬不屈的口吻,再次显示了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的精神。

5。全诗总结: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抱有同情和悲叹,而本文前四句承接白诗,后四句翻出新意,表达出不同于白居易的思想。下面请选择前后文各四句的感情基调或色彩:伤感、雄健、低沉、慷慨、昂扬、沉郁、豪放、高昂、感慨、雄浑、愤慨、哀叹、愤懑、豪迈。

前文:伤感、低沉、沉郁、愤慨、感慨、哀叹、愤懑。

后文:雄健、慷慨、昂扬、豪放、高昂、雄浑、豪迈。

面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劝慰,诗人刘禹锡的情感变化是沉郁中见豪放,语调变化是从低沉到高昂。这种雄浑豪迈的诗歌风格让白居易大吃一惊,赞佩不已,你知道他称呼刘禹锡别名是什么吗?——“诗豪”(语文书p56)。我们尝试用这种“沉郁中见豪放”、“从低沉到高昂”的情感和语调来朗诵诗歌。

这正是:《学习酬赠诗有感》乐天赠诗悲愁肠,梦得酬诗志昂扬,进退得失奈若何,人生需要正能量!

首联:抒情——凄凉、弃置——辛酸愤懑。

颔联:用典——向秀作赋、王质烂柯——悲痛感叹。

颈联:比喻——沉舟、病树——开朗豁达。

尾联:点题——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不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三)深入研读。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四)巩固提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作业: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刘禹锡。

首联唱和。

颔联用典。

颈联达观。

尾联振奋。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酬”是应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宗永贞元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西晋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王质;诗人借用这个典故是表达人生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6、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蕴涵的哲理。(3分)。

参考答案:

5、a。

6、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驶过,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树木欣欣向荣。哲理:事实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生事物以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必将取代旧事物(“画面”2分,“哲理”1分)。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知识与能力】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并能初步体会是中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独立思考、讨论、对文章中关键内容的探究等过程,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表达的精妙。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自主思考、小组讨论、ppt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诗词在古代交际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会友送别,游迁升贬都会写诗写词感怀一番,收到的人,还常常再和一首。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这样内容的诗。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初读感知。

1.用ppt出示刘禹锡简介如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板书标题)。

2.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3.用ppt出示白居易当年所作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4.简单描述白诗大意。

5.初读全诗,结合文中注释解释全文大意。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三)深入研读。

(刘禹锡这首是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写自己谪居在巴楚荒地,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有唱有和,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2.第二段有什么典故?暗含了怎样的情感?

(“闻笛赋”西晋向秀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杀后,向秀路过嵇康的家乡,听到有人吹笛,悲从中来,作出《思旧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的路上偶遇两童子下棋,就在一旁观看,童子下完棋后,斧头已经腐烂,王质下山后发现已过百年,同辈人皆已故去。此两句表明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暗示了世态的变迁,抒发回归之后物是人非,生疏惆怅的心情。)。

3.本诗的第三联是千古名句,请同学们对比两首诗品析一下这两句。

(白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酬答。以沉舟、病树自喻,略有惆怅,又相当达观。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感到不平,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此外,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今日常被人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第四联质朴清新平实,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因第三联伤感低沉的情调,第四联便顺势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表明作者对生活并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四)巩固提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由《游山西村》等等)。

(五)小结作业。

作业:课下请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下节课点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1、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

2、品析诗歌,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品格。

反复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感受诗人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和伟大人格。

课时安排:1课时。

1、朗读全诗,找到关键词,说说诗人的处境。

凄凉地弃置身。

2、试揣摩诗人此时的情感。

凄凉:诗人参与改革,本是为国为民,谁料却被贬到这荒凉的地方,心中自然感到抑郁悲凉。凄凉的不是“巴山楚水”这个地方,而是诗人的内心。

弃置:诗人这一被贬就是整整的二十三年,人生又有几个这样的二十三年啊?最可能有所作为的一段大好时光就这样虚度了,诗人感觉自己就像被朝廷抛弃了一样,内心中的酸楚与痛苦简直无法言传。

3、在这漫长的二十三年中,诗人是怎样度过的呢?诗人内心的情感又如何呢?怀旧空吟。

空:诗人“怀旧”应该是怀念当初一同参与改革的旧友,可自己身处“巴山楚水”,又怎能与旧友相见,再三吟诵《思旧赋》又有何用?更何况这些旧友多受到迫害,很多已不在人世。一个“空”,隐含了诗人内心的无奈和对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

翻:回到家乡,本应该倍感亲切,家乡的人与物都是自己一生的眷恋啊。可二十三年的别离,家乡变化太大了,已经无人相识。“翻”在这应该是“却”的意思,写出了自己回到家乡恍如隔世的感觉,暗示自己被贬时间之长,这其中同样满含着的是酸楚与痛苦啊。

谈话拓展:物是人非啊!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展示比较)。

5、朗读前四句,读出诗人心中的感情。(突出“凄凉”“弃置”“空”“翻”)。

6、诗人的遭遇,引起了朋友的不平,白居易在酒酣耳热之际击盘而歌。(展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7、指导学生诵读后四句诗,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由沉郁到昂扬)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茫茫宇宙间,你我只不过是一蚍蜉而已,我刘梦得今日虽已是“沉舟病树”,可我之后,依旧千帆竞发,万物争春啊!一个为国家前途而遭受不白之贬长达二十几年的人,还能淡定的说出这般理智的话,可见其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多么顽强!多么的积极和乐观。后人对这一千古名句推崇备至,一是诗句中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豁达乐观和不屈不挠不怕打击的.倔强意志。

9、《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意思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0、带有感情的再读后四句诗。

11、、再读完整的诗。引导学生注意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前四句要读的沉郁艰涩,后四句要读的昂扬乐观。

板书设计:

刘禹锡。

凄凉千帆过。

弃置万木春。

空歌一曲。

翻长精神。

愤懑凄苦豁达乐观。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教学目的:

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七年级语文教案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本届毕业学生共366人,7个平行教学班,各班大约6人能力较强,自我要求严格。总体来讲,本届毕业班各班教学秩序均较好,正常。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本学科组4同志的共同努力,一年后能取得好的成绩。

工作措施:

1、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深化学习目的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的自觉性。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2、变革教学模式,认真开展探究性学习研究,强化学习过程的管理。

3、抓好课外辅导,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好第二课堂活动。

4、抓好培优辅差工作,力争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质量任务。

教学进程:

1-2周:绪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3-4周: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5-6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7---8周: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9--10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案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2分)。

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2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3、这首诗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2分)。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其蕴涵了什么道理?(2分)。

蕴涵了新事物必定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赏析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2.联系学过的送别诗,进行比较鉴赏。

3.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3。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课文。

背诵《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导入。

三、说说读这首诗的.初步感受。

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

末两句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五、小结。

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六、学生背诵学过的送别诗。

改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文

我经历了多次贬谪,最终来到了巴山。

如今我已经在外流离了二十三年,我很想念我的故乡,可是我被贬了,二十三年,哪也去不了。就算我逃了出去,皇上也会派人来追杀我。

虽然这二十三年被贬在外,可我心中还是忘不了我的父亲母亲。

现在我住的地方景色很不好,而且很贫穷。可是谁让我犯了错呢?我犯的错误,只能我自己弥补。

二十三年后的一个中午,我收到消息,皇上宽恕了我的罪行,允许我回京。在马车上。我看到了许多美景:有碧绿的小溪,高高的青山有放牛的牧童坐在一只老黄牛的背上。

我回想起我从这条路走到和州时,我的好友王叔文已被宪宗给杀害了。等我归京时,我一定要去祭奠我的好友。

我在车上睡着了,再醒来,已经到了城门口。我走进城里发现这里变化重大,要进皇宫还要坐船,坐船还要一两银子!以前坐马车都不会那么贵。

我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看望父母,可我的父母已经不在世上了。父亲母亲,我下辈子一定好好的照顾你们,此生有太多的遗憾,只能来世再弥补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赏析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8.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不以物喜”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b.以其境过清c.卷石底以出d.属予作文以记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b.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四面竹树环合绿树村边合。

10.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似/与游者相乐b.影布/石上。

c.潭中鱼可/百许头d.以其/境过清。

11.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北斗星曲曲折折,像蛇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c.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d.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12.对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可读出以下信息:“酬”字表明这是一首酬答诗。白居易字“乐天”。“赠”是指白居易赠给刘禹锡的诗,即尾联的“歌一曲”。

b.“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诗人用典是为了表达怀念旧友之情。“烂柯人”指晋朝的王质,诗人用典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京城,仿佛有隔世之感。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高昂乐观,后四句低沉愤懑。

d.这首律诗押韵整齐,韵脚有“身”“人”“春”“神”。

13.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倘徊欢。

14.试分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表达效果。(2分)。

bdab。

12.c(应是先抑后扬,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

13.(1)听到水流声,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中很快乐。

(2)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鱼呆呆的一动不动。

14.这两句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久别归来的复杂心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全诗赏析

一、理解性填空:

1、诗中运用典故抒发作者对老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暗示出自己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2、诗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诗中点明酬赠题意,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二、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描述: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有一艘沉下的船只,在它的旁边,千帆竞发,有很多船相继从此驶过;在一棵枯败的树前,万木葱郁,无数的.树木在春天欣欣向荣。

2、赏析:运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以“沉舟”和“病树”来比喻久遭贬谪的自己,而“千帆”“万木”来比喻在他被贬居他乡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本是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但客观上却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它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

三、前四句的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后四句昂扬慷慨。

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读后感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诗中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让人倍觉凄凉,算来已有二十三年的时光了。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了。家乡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故乡,恍如隔世,人事沧桑呵!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之畔,会有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竟然姹紫嫣红、万木争荣。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让我意气风发,暂且借一杯美酒,抖擞抖擞精神,重新振作起来,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全诗运用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饱含着诗人无限的辛酸,也流露出他内心的愤懑与不平;颔联自叙被贬归来后的感触,缅怀战友,描述自己回到故乡,已人事全非;颈联将新贵们的得势和自己的沉沦进行对比,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本联是名句,历来为世人所称道;尾联顺势而下,点明酬赠的题意,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

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刘禹锡是唐朝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他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尽管是初一年级的阅读课文,却是初三年级的中考默写篇目,也是鉴赏篇目。也就是说从应试的角度看,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结合本单元刚刚学习过白居易的《诗二首》,和下一单元即将学习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再结合刘禹锡、白居易以及柳宗元这三位好友的共同遭遇,我们不禁会思考:为什么有才华,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本首诗歌的教学,既要符合本单元的要求,即读读背背,赏析诗歌的意思,还想通过介绍刘禹锡个人的际遇、与两位好友的关系、三人相似的人生经历,来引发学生思考,并感受像刘禹锡这类的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懂得古代文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朗读、赏析

一、导入。

1、诗人的别号:

李白:诗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杜甫:诗圣(露成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白居易:诗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写诗刻苦成魔一般,当时的人们称他“诗魔”。诗人间也有互送别称的,白居易就曾送人“诗豪”的别称。)

提问:诗豪是谁呢?(刘禹锡)

2、刘禹锡的简介:(先让学生说说所知道的情况)

陋室主人刘禹锡:

中唐诗人,洛阳人,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白居易称为“诗豪”。于诗与白居易合称为“刘白”,二人唱和诗结集为《刘白唱和集》。于文与柳宗元合称为“刘柳”。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

二、释题。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朝为官,相互认识么?关系如何?(学生根据诗歌题目回答)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乐天:白居易的字。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如:见谅,见教。见赠:白居易赠送给刘禹锡的诗作。即:酬谢白居易在扬州初逢时的席上赠送给我的诗作。

(ppt出示白居易的赠诗)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四句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

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见了从苏州刺史任上回洛阳的白居易。两位诗友阔别多年后初次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赋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排行二十八,“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因此白居易称刘为“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也写下了一首诗作为酬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回赠之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指导朗读诗歌。

1.学生听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初步了解诗人的经历。

四、指导理解赏析。

首联,第一、二句:“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诗人的贬居之地。弃置身:弃置,抛弃,这里指被贬官离京。弃置身,被抛弃的人。三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朝廷冷落的不满。诗一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板书:首联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革新失败被杀,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古代属楚国,多水)司马。815年曾被招回长安,因游玄都观看桃花作《戏赠看花诸君子》诗讥刺权贵,又被贬为连州(在今广东省西北部)刺史,后又转任夔州(今重庆奉节县,古代属巴国,多山)、和州刺史。二十三年:作者从805年被朝廷贬职,到827年重新回京任职,其间共二十三年。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

在遭贬谪的日子里,诗人的心态如何,生活状态怎样?

(ppt出示)

戏赠看花诸君子

唐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颔联:第三、四句:怀旧:怀念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板书:颔联运用典故,世事变迁)

了解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三人的经历:

白居易:(772~846),800年29岁时与元稹同中进士,815年被贬谪为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太子太傅。

柳宗元:(773—819),793年20岁中进士,805年贬邵州刺史,又出为柳州刺史。

颈联:第五、六句:表达的思想感情颇为曲折复杂。针对白居易的同情和叹惋,诗人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叹息,说自己已如“沉舟”、“病树”,只好看着别人纷纷在仕途上奔忙,不必为自己的的“寂寞”、“蹉跎”介怀,以此来宽慰白居易。

人教版:“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这一联本是刘禹锡感叹身世的愤激之语。

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板书:颈联千古名句,表达胸襟)

(ppt出示)

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柳宗元:“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刘禹锡: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尾联:第七、八句: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板书:尾联点睛之笔,表达意志)

四、为民请命的古代文人常常会遭到贬谪的命运,他们是如何面对这种人生打击的?

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有着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旷达开朗,奋发自励的情怀。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背诵出来,当堂默写。

六、小结。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作业。

(1)抄写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校编配套练习。

改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文

此刻,我正在前往长安的`路上,黄沙漫漫,让人看不清路。

白兄,想我这一生恃才放浪,以为才情了得就能够得到重用;我自认为生逢圣朝,能成就一番事业!可是我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却因失败被贬至此。

好在二十三年后的一个黄昏,陈公公来了:“刘梦得,快领旨谢恩吧!皇上宣你回京了。”

赶了几个月的路,我终于来到了繁华胜地——扬州。看着眼前这番繁华景象,我不禁想到:在沉船的边上,会有很多新的船竞相驶过;枯萎有病的树木前是那充满生机的万木争春。”

酒楼外阳光明媚,万木争春,江河之上千帆竞发,好一幅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