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且听风吟读后感(精选9篇)

时间:2023-10-06 23:38:31 作者:温柔雨 文秘知识 最新且听风吟读后感(精选9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一

《且听风吟》大约是我在高中时代收入,后来却迟迟未曾阅读,近日打扫之时却发现它已然在书架上落满尘埃。已然不记得当初是怎样的心情而选择了它,也许是名字,也许是装帧,也许是开篇的几行字句,记忆连同青春的尾巴,一起去而不返。但它或许是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吧,但不关乎于爱憎,只关乎于活着,那是停留在年轻时代的活着,似乎与许久的以后终究要有不同。

我不确定是否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样的小说,没有情节的大起大落,没有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倒更像是一篇带着情节的散文随笔。故事里,有“我”的朋友鼠,有“我”曾遇过却再没遇见的女孩,有最后留给“我”的那片海。一切仿佛随时光而刻成胶片,但已然无法理出影像。

而随着作者的文字,我的脑海中似乎也出现了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影片。在海面上漂浮着饮着酒的男女,一丝不挂的仅仅喝醉的女孩,还有没有尽头的大海与马铃薯……但其实村上春树的文字,描绘出的也并不只是电影一般的画面,它们也是关于“青春”的画面,没有大段大段说理的文字,也没有抱怨与刺痛。但全文阅读完毕后却达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诀别。这是让人恐惧的,也是让人莫名想要靠近的。其实作家操纵的不只是文字,还有读者的心。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二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我看过两次这本书,第一次是大一,十八岁。正是那个青春疼痛的年代,之后又看去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当时正是刚刚进入大学,个性是那种很闷的,有许多看不惯的人和事,就和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一样,说不准是高傲而孤寂还是落寞且平庸。总之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那时候是很喜欢这两本书的,写出了无聊且无谓的生活,但却羡慕“我”有一个随时可以喝酒的朋友,一个无意中认识的四个手指的女生,和那个放假了就可以用灌满25米长的游泳池的啤酒和铺满地面的五厘米厚的花生壳打发一整个夏天的城市。

第二次看这本书是因为入党积极分子的读书笔记活动,推荐书单里我一眼就看见了这个名字,脑海里想起的回忆居然是诗歌。于是我又打开这本书看了一遍。心境已经是大大不同了。这是的我,20岁,和书中男主一样的年纪。可是此时的我却已经不在是那个当初看似什么也不在乎什么也不需要的我了,现在的我,忙碌且充实。可是我并不因此觉得这本书不好,甚至我觉得第二次看时的收获更多。

慢慢想了想,他在里面讲了四个故事。“我”暑假回老家的十八天里,碰见一个女孩,吃饭、散步、听歌、睡觉最后回了学校,从此再没有交集,之后毕业,结婚。朋友鼠,家里很有钱,却又最讨厌有钱人,想拜托男主帮忙追一个女生,最后却没实现。后来鼠靠写小说为生,此前是一个除了体育新闻和广告什么铅字也不看的人。这中间还穿插了“我”的三个初恋和一个暗恋“我”的女生的故事。全文七万字左右,我第二次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看完了。

其实想想觉得每个人应该都有那么一段时间,无聊、寂寞、无所事事。有的人也许会将这种生活状态贯穿一辈子,有的人也许也一辈子的时间都没有。当时的我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我也觉得自己很普通生活也很普通,像湖一样,毫无高潮起伏。现在的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波澜平静的湖水流入了一条江河。奔腾不息。

且听风吟,合上书想了想,我真的感觉自己什么都没看懂,什么都不记得了,故事情节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平无奇,人物形象仿佛就是自己。哦,自己。慢慢回想起原来的自己,青春期特有的孤独混着夏日湿热的天气随着那些岁月静好与年少懵懂在男孩子的运动鞋和女孩子的白裙子里悄悄流逝,闭上眼,仿佛能听见蝉的鸣叫、云的流动,风的声音。那就是青春的独一无二啊。其实并不需要看懂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你只需要能在里面看见自己的青春就行了。就和初恋一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喜欢你。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三

书的序里,说这是一本不日本的书,没有看过太多日本作家的作品,无法对此作出这样那样的评价,但对于日本人的表达方式,在电视剧,电影里已经有些涉猎,确实,这本书不太想在讲日本话,《且听风吟》读后感350字。作者自己说,这本书之前写了一遍,由于自己对于情节和描写方法不满意,之后不得不推倒,重新来过。第二次写作的时候,开始尝试用英语写下去,再翻译成日语,意外的发现很顺手。

文章的序很长,第一次读完,特别对于其他作家对这本书的看法那里觉得非常的术语话,令普通人难以读懂。再看完文章之后,再读一次序便又豁然开朗,而且更有钦佩之感。

读完全文,最突出的感受,是一种淡淡的悲伤,但是悲从何来,又仿佛说不清楚,没有过于悲伤的事件,没有残热的杀戮,惊人的意外,一切都是平淡无奇,但那抹淡淡的忧伤读者却始终挥散不去。所以,我再重读了序,序的最后一段说,距离感或疏离感,连同虚无感、孤独感、幽默感,构成了村上春树作品的基调。再仔细品味一下文章的内容。主人翁没有被写到家庭,没有爱人,没有宠物,与所有事物都存在在距离,就算是于好朋友“鼠”和中国酒吧老板“杰”,给我们的都只是那种君子之交的关系。我们在潜意识里在同情和怜悯。这种与社会保持距离甚至是逃离社会的情绪,是宣扬一种自由,而升腾出一种寂寞。

值得一说的是,村上的作品中,对性的描写是有始终有目的的侧重。有性而无爱,旨在通过赤裸裸的性,宣泄出人物那浑身满溢的孤独。那种为读性而阅读的动机,是彻底的对作品的侮辱。就好像我看过的最最忧伤的电影,《逃离拉斯维加斯》里的桥段,性对于突出这种忧伤和绝望,有着特殊的表现力。

对于能读到像且听风吟这样一部对于挖掘到人至深人性的作品我感到庆幸。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四

“别人怎么看待我是不大清楚,但如今想来,我觉得自己是将贴裹在语言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洗净汗斑冲掉污垢,使其一丝不挂,然后再排列好、抛出去。”

村上春树用其干练不多余的文字,直接而通透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青春。纵使文字简单,但当我走马观花般把整本书看完时,顿时惘然——我到底看到了什么?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然后又像发了疯似地,匆匆浏览了一遍全书。恐怕是水平不够!

文字很亲近,但总是给我一种距离感。那是青春的所特有的多疑,即使单纯无邪,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猜透的。敞开心扉,又保留秘密。和你很亲近,但似乎又畏首畏尾地离你很远。无法捕捉,但又无处不在,轻盈散淡,又扣人心弦。那种微妙的关系很难描述,但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有过这种感觉的。明明就在身边,但是琢磨不透,总是留有一种神秘感。

青春是多么的焦急,多么繁忙,多么自以为是孤傲地独自安排。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很多,等到想要弥补的时候,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书中的个借唱片的女子。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懊悔也来不及了。

这个年纪,我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束缚。于是我们常常陷入寂寞,村上和他的朋友们在孤独中大肆地喝啤酒。我想这种狂欢的寂寞,也是青春所特有的吧。

并不是所以的人都能享受这般梦幻迷离的青春的。小说末尾那个得了脊椎神经症的17岁男孩的信:“从医院的窗口可以望见港口。我不禁想象:假如每天清晨我能从床上起来步行到港口,满满地吸一口海水的清香……倘能够如愿以偿——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会理解世界何以这般模样,我觉得。而且,如果真能够多少理解这点,那么纵使在床上终老此生,恐怕我也能忍耐。”

在不幸者面前,我们这些幸运者应该想些什么呢?我们是否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青春?村上把这段安排在这里恐怕也是这个用意吧!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借这个机会,和身边的家人朋友道声谢。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总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尝到苦头了才知道要悔改。不过我想说的是:因为我们年轻,所以错误我们犯得起;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伤的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撞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逝。渐渐地,我们不再是愣头青,渐渐地,我们处事圆滑;渐渐地,我们不再单纯;渐渐地,我们不再年轻。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五

“别人怎么看待我是不大清楚,但如今想来,我觉得自己是将贴裹在语言周身的各种赘物冲洗干净……洗净汗斑冲掉污垢,使其一丝不挂,然后再排列好、抛出去。”

村上春树用其干练不多余的文字,直接而通透地向我们讲述了他的青春。纵使文字简单,但当我走马观花般把整本书看完时,顿时惘然——我到底看到了什么?这本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然后又像发了疯似地,匆匆浏览了一遍全书。恐怕是水平不够!

文字很亲近,但总是给我一种距离感。那是青春的所特有的多疑,即使单纯无邪,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猜透的。敞开心扉,又保留秘密。和你很亲近,但似乎又畏首畏尾地离你很远。无法捕捉,但又无处不在,轻盈散淡,又扣人心弦。那种微妙的关系很难描述,但我想大多数人都是有过这种感觉的。明明就在身边,但是琢磨不透,总是留有一种神秘感。青春是多么的焦急,多么繁忙,多么自以为是孤傲地独自安排。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很多,等到想要弥补的时候,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如书中的个借唱片的女子。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懊悔也来不及了。这个年纪,我们认为自己长大了,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束缚。于是我们常常陷入寂寞,村上和他的朋友们在孤独中大肆地喝啤酒。我想这种狂欢的寂寞,也是青春所特有的吧。并不是所以的人都能享受这般梦幻迷离的`青春的。小说末尾那个得了脊椎神经症的17岁男孩的信:“从医院的窗口可以望见港口。我不禁想象:假如每天清晨我能从床上起来步行到港口,满满地吸一口海水的清香……倘能够如愿以偿——哪怕只有一次——我也会理解世界何以这般模样,我觉得。而且,如果真能够多少理解这点,那么纵使在床上终老此生,恐怕我也能忍耐。”

在不幸者面前,我们这些幸运者应该想些什么呢?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六

今早起床,一口气读完了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刚好也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让他逐渐远离酒吧老板的生活,转而走向创作的生涯。

村上的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用平淡的事诉说不平淡的生活,他写出的不光是一段故事,更是一种对人内心的挖掘。

一个作家对人内心挖掘的越深,他也就越成功,村上无疑做到了这点,因此他的书在日本也是最畅销的。

在我身边,我从没看见过有人看村上春树的作品,只有两个例外,我最开始了解他是从堂姐那里,因为她的书架上摆着一本《海边的卡夫卡》,这也是我读的第一本他的书。还有就是我的一位高中同学,他跟我说《海边的卡夫卡》是他们初中,学校规定让读的东西。最让我伤心的是他跟我说,同学们最喜欢的是1__页,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有性描写。

这是让我这个略微懂一点村上的人十分伤心的,因为村上的作品不是为性而写,但性绝对是村上作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他的作品在挖掘人性方面更加透彻,更加真实。

总的来说,每次读完他的作品,就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同时也感到村上是在追求着什么,作品中并没有写出,这只是我感觉到的,有可能村上自己也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我们活着的人,都在追求着什么。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七

村上春树的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吟》,写于1979年。因为这本小说,村上春树开始了作家的生涯。

一本青春回忆录。小说的语言很直白,情节也很简单,没有转折、没有起伏。语调谈谈的,但是却给人一种涩涩的感觉,它似乎在表达着什么。就像每个人的青春里都曾有过的矛盾,不想为人所知的,但又渴望被人了解的东西。

故事的主人公和身边的朋友用喝啤酒来打发迷茫、寂寞、孤独。青春是挥霍的,因为没人想要去珍惜。渴望独立、渴望摆脱、渴望自由。即使是死亡,在的他们眼中,虽然无可奈何,但也并不沮丧,也不觉可惜。

电台的来电,让他开始想寻找五年前曾借给他唱片的女孩。“我一连忙花了三天时间查她的电话号码……第二天,我给几个高中同学打电话……第三天,我再次跑去母校,在办公室打听到她上大学的名称……”

错过了的东西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即使费尽周折去寻找,但仍然是徒劳。这遗憾,也许就永远存在了。

在酒吧里遇到的女孩,又在唱盘店里偶遇,这个左手少一根手指的女孩,他们的交往,似乎和主人公以前交往的女孩不同,亲密而又纯洁的相处,也许这就是作者当时眼里的爱情。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挥霍青春肆无忌惮。那个十七岁的孩子,得了“脊椎性神经症”在病床上躺了三年。他每天从医院的窗口可以看到港口,他的愿望是:“假如每天清晨我能从床上起来,步行到港口,满满地吸一口海水的清香……哪怕只有一次……即使在床上终老此生,恐怕我也能忍耐。”

世界上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生活着。一些人习以为常的事情,对另一些人却是梦想和奢望。在村上春树的书中总可以找到一种力量,他似乎在传达着什么,或者说是一种信仰。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也就是这句话开始了他的人生转折。岁月不能回头,寂寞时,且听风吟。

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逝去的青春,一段迷茫、固执、挥霍的岁月。轻盈散淡,又扣击心扉,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怀想。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八

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先生的作品是读他的《挪威的森林》,那时候没有先特意去了解村上春树先生,也没有看过他人对村上春树先生作品的评价,反正拿起来就读。

一开始读完村上春树先生的作品后,我有点说不清村上春树先生表达的东西,不知道怎的就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读后内心的感觉。反正就是有点被卷进了一种莫名的情绪,年轻里头的孤独、无奈还有一点点的不安。后来是两年前又读了村上春树先生《且听风吟》一书,大致也还是跟读完《挪威的森林》一样的感觉,读后心里面的感觉很难用一个词语去形容,总的来说我不喜欢这种感觉。大概是年轻的我内心对于这种孤独、无奈、不安以及似有非有的怀念是有点抗拒的,但没读明白最近又忍不住看了一些书评后再去读了一遍。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先生的处女作。村上春树先生用了很独特的方式去写作,读读其他的'小说,就可以很明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所在。正如村上春树先生本人所说的一样“……总的说来黏乎乎让人不好受……”,我理解的是除了在写作内容村上春树先生有所挑之外,语言表达方面村上春树先生也喜欢简明、清爽的方式。所以《且听风吟》一书内容也给人简明、清爽的感觉,句子不长,对话简单,故事也不繁冗。

可就是在这简明、清爽的句子里面,藏着村上春树先生关于年轻时期许许多多的回忆与情绪,也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回忆与情绪让我记住了这本书。

读到书后面的几节,我才感受到前面所写的,我原觉得多么寂寥的一切是村上春树先生对过去如此深深的怀念。逝去的年轻时光就如“那位左手只有四个手指的女孩,我再也未曾见过。……在人的洪流与时间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虽然“等到夏天回去,我便经常走那条同她一起走过的路,坐在仓库石阶上一个人眼望大海”,但又如何?心里虽是还装着满满的怀念,但物还在人早已消殆。“想哭的时候却偏偏出不来眼泪,每每如此”,即使想再次靠近寻回年轻的时光与感觉,可是任凭自己怎么努力却还是扑了个空,反倒像是打翻了什么美好的东西,心里满满的不是滋味。

我们年轻的时光里头有太多太多的事物,在我们还很懵懂的时光里头出现,在我们还怀着一颗迷茫的心的时光里头出现,这一切充满了整个年轻时代,让人多么怀念。就像村上春树先生在《且听风吟》一书里写到的朋友“鼠”一样,一起喝酒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长大后有了各自的生活;还有那三个分别与作者有三段故事的女孩,以不同的方式走进他的生活,最后又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他,初恋、流浪少女以及不明白为什么自缢身亡的她;还有在酒吧短暂出现过的有一对美胸的女人,作者的离开断了后面可能的交集;还有修学旅行中遇到的与《加利福尼亚少女》唱片有关的女生;以及在后面情节中透出满满情欲味道又出乎意料没有下文的四指姑娘。但这一切到后来统统都消失在作者的生活里面,好像不留痕迹一般。

我们总要接受出现在生活里面的一切,也得面对一些事物的离开。

是呀,谁不是这样呢?我们都留不住短暂的年轻时光,留不住短暂的年轻时光里头以任何方式出现在你生命中的某个人,留不住短暂的年轻时光里头某个时间出现的某一份感觉,到最后甚至留不住短暂的年轻时光里头你曾珍藏过的老照片。不是刻意不去留住,而是时间像滴水穿石一样慢慢地抹淡你的记忆,或许你也没有留意这一切怎么地就逐渐变淡了,甚至还有你对这一切的心。就像“我”在抱住四指姑娘的时候任凭怎么努力也想不起前三个女孩的面庞一样。这样的流逝在成长的过程里面还会不断的增加,只是在某天你想起来这一些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到心里面有点重量,或许不会很沉,但大概也可以让你稍稍轻叹口气罢了。

最后,“鼠”继续创作他的小说,“我”也结婚了并生活在东京,日子算是安静平和。在收到的“鼠”的稿件首页里有给自己的生日祝福,或许这份记得在流逝的一切里面能带给“我”一丝的慰藉吧。作者在书的后部分写道,“如果有人问:幸福吗?我只能回答:或许。因为所谓理想到头来就是这么回事”。这大概就像是书中开头的那个句子所写的一样吧,“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我们大概也不会处于极端之处,极其完美或是极其绝望。

且听风吟读后感篇九

第一次听说村上春树是从一个学长那听到的.,当时只觉得这个名字听上去很老,便没有去读读他的作品。在老师的推荐下,决定去读一本他的书。挑了很多,却不知到底要读哪本,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读读他的成名作《且听风吟》。

和其它小说一样,这本书讲的也是一个爱情故事,因为,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有爱,我们也总是在挖掘关于爱的一些事。这本书讲了主人公在酒吧喝酒时遇到一个酒醉少女,并与她发生的爱情故事,没有像其它爱情故事的完美结局一样,最后,醉酒少女离开了他,自始至终,两人并没有发生什么关系,或许作者是在探索着关于爱情的一些什么。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研究着爱情,人性,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挖掘出关于爱情和人性的内在本质,因为,有时候人连自己想的什么都不知道。爱情的本真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在我们看来,人总是在爱情里受伤害,也是在彼此的伤害中不断成长。在我看来,爱真的能使人成长,有爱就有伤害,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越痛越爱”,事实上,也真的是这样。让世界充满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

或许,对于爱情,我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只认为只要真心付出就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对于人生,我也没有什么过好的建议,只认为只要坚持自己的本真,每天过的开开心心心就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