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 阅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精选8篇)

时间:2023-09-30 17:25:51 作者:FS文字使者 心得体会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 阅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精选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篇一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到了一本好书,使我感慨万千,读过后荡气回肠。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城南旧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儿时在故乡x经历过的记忆犹新的事情。

文章里字字句句透着京味,让人在觉得有趣的同时又充满新奇;在文章的最后,又用了那么一个感叹式的结尾,让人在回味中又略带忧伤,在忧伤中又为主人公的成长而感到兴奋与激动,在品味之余,又多了一点恍惚。一本书读下来,既让人在跌宕的情节中为主人公捏了一把汗,又让人觉得心中五味陈杂。真像是一位厨师,让人枯燥的文字中感到文字的佳肴也是那么的可口。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道理。

成长的价值不是在于结果如何,而是在于过程是否有意义。如果成长的过程是残缺的,无意义的,那么,即使结果再完美,再称心如意,成长也是一个无意义浪费时光的举措而已。没有意义,没有感慨,没有收获,没有坎坷,这样的成长不叫成长,而是单纯的消磨时光,浪费时光。不配叫做成长。

反之,如果过程是有意义的,即使结果并不那么称心如意,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成长的收获,一次成长的蜕变,一次成长的磨练。

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感到受益匪浅。我既明白了成长价值的所在,又欣赏到了一篇好文章,又使我长大了许多。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篇二

《城南旧事》是一部反映旧上海生活的小说,其中的第三篇“崇明礁”描写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在崇明岛度假的故事。这篇小说让人们回忆起旧时代的生活与亲情,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通过深入研读这篇小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旧上海的社会风貌及文化背景,同时也能反观现代社会,以此对生活和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这篇小说反映了旧上海的社会风貌。在小说中,出现了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大财主的家庭拥有物质上的优势,他们可以在富丽堂皇的宽敞别墅里享受着奢侈的休闲时光。而小商贩的家庭则勉强凑够了钱来到崇明岛,只能借住在破旧的小屋里度过其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旅行。这种社会分化在旧上海时期曾经非常明显,通过这篇小说,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不公平和冷漠,也能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这篇小说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在小说中,当大财主发现自己的女儿和小商贩家的儿子可能会坠入爱河时,他毫不犹豫地反对了这段感情。大财主认为,女儿应该嫁给更有钱、有势力的人,而不是嫁给一个穷小子。虽然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看来已经过时,但是它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门当户对的价值观。通过对小说中这种传统价值观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我们现代人提供一个反思人生的基础。

第三,这篇小说还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及爱情的价值。在小说中,大财主的女儿并不快乐,她像被困在了囚笼里一样渴望着更多的自由。而小商贩家的儿子虽然生活条件艰难,但是却给予了女孩更多的温暖和关爱。当女孩在崇明礁遇到了困难时,小商贩家的儿子毫不犹豫地冲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一旁的玻璃碎片,保护了女孩的安全。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在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让我们对人性和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这篇小说还有助于我们对现代社会进行思考。在现代社会中,物质和利益往往占据着人们的心中,尽管大家都热衷于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但却往往忽略了其他更加重要的因素。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旧上海时期,也有人们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真正的自由,他们珍惜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感情和相互关心的精神之美。因此,这篇小说也给我们现代人提供了很多思考的空间,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城南旧事》中的第三篇“崇明礁”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反映和思考旧上海时期生活和文化的一面镜子。通过深入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旧上海的社会风貌及文化背景,并对人生和现代社会有更深刻的思考。虽然时光已经过去,但是这篇小说依然饱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也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现在。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篇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南旧事已经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它不仅仅反映了老北京近一个世纪的风貌,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历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进程。作为三部曲的最后一篇,城南旧事第三篇再次展现了鲁迅笔下的种种矛盾和挣扎,让读者深感思考与感悟。

第一段,简述剧情。城南旧事第三篇高度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巨变,并揭示了一群人在其中不断地挣扎。全文以聚居城南的阮老四一家为中心线,追溯从解放前至解放后数年间旧时光的现实生活、人际关系和场景。金黄色的草地、枯黄叶子、街上招牌、店里老板、顾客,等等一切都展现出那时的生活和风情。不仅如此,全文还揭示了一些阴影:战争、家庭矛盾、社会变革等等。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面对自己的命运?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老中青,男女不限,既有求生的勇气,也有抗争的精神。他们生活都面临一种危机:失去外界。这些细节把整本书的内容勾画得淋漓尽致,物象和人的关系非常自然,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

第二段,对主要角色的评价。城南旧事第三篇可谓角色丰富,各有风采。比如主人公阮大贵,他是一个勇于体验生命、奋斗生存的人。学富五车的阮洪住却在家庭矛盾面前一筹莫展、花心、性格怪异,可谓另类。小北是入侵红爪子家的青年,胆大妄为,自信满满。女青年葛招娣则充分证明了女性也能有胆略、智慧和勇气。还有身世复杂的胡老斜,虽然只是一个无名小店老板,但是在文中隐隐约约地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社会矛盾。这些人物无论是生活经历还是性格特征都非常鲜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互动也都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些人物的形象,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心疼。他们的命运与我们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

第三段,探究文化内涵。城南旧事第三篇反映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诉求和对未来文化趋势的探索。文中的人物都有着某种本质的文化特征,这种本质往往与他们的行为和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阮大贵是一个固执而又努力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乡土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帮助他走过了各种生存危机。与此类似,阮洪住的孤独以及身世复杂也反映了当时的家庭关系问题。在人物的行动逻辑与行为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在那个大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文化与传统走向新时代的探索。

第四段,思考哲学观点。城南旧事第三篇似乎是一篇充满人性的文章,它反映了一种深奥的哲学观点。在传承与发展、固守与超越、执着与豁达之间,人们矛盾、挣扎,不断探索自己的生命实质。这种哲学观点的理解,不仅仅是对整本书的思考,更是对我们当代社会、当代人类命运的一句注脚。城南旧事第三篇展示了一个生动的过程,让我们从中看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本色。这种思考方式,在对当下社会、杂乱的人际关系、短暂的人生实质展开思考时,有着深刻的提示和启示。

第五段,总结感悟。城南旧事第三篇是我们阅读的一本好书,它以一种深度、广度和哲学的思考方式,呈现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物和那些故事的丰富性。虽然这已经是一本谈历史,谈人文,谈社会的读物,但是当我们观照当下时,仍然觉得它有难言的现实意义。在这个人际关系日益紧密、追求个性与自我实现日益强烈的社会中,我们或许需要城南旧事这样有力的提示和启示,去思考自身的命运与真谛,努力变得更加明晰。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篇四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说,这部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英子这个人物贯穿,记载了她从7岁到13岁的成长经历。以英子纯洁的眼睛来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旁观着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活旧事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谊,三天两头地往惠安馆里钻;她和“小偷”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听着“小偷”的故事;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着她离去而伤心难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我们看到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

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帮助他们母女重逢,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此刻,我不竟为英子感到骄傲,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读着读着,我的心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自在。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洁净化的心灵,正是她有了这一颗心,她的童年才幸福。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

读《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己。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篇五

城南,在林海音笔下的'哪个年代的城南,每个人不同的命运和饱经沧桑的人生,都在她童真的语言中惟妙惟肖地体现出来。看似平凡的人、事、物,却都在经历着命运的轮回,以及他们对世界的不同的看法。

童年对于英子来说是美好而又离奇的,她用平淡的文字娓娓动人地叙述了主人公具有代表性的命运。可怜的秀贞,拥有一段不完整的恋情,与思康有了小桂子。可他一去不复返,私生子被扔到齐化门。那时的她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疯子”,但她坚忍不拔。可当她在英子帮助下找到小桂子时,刚刚重逢的母女俩,为逃离现实生活,寻找共同梦寐以求的亲人,竟双双消逝在了火车轮下……还有敢于追求幸福、面对挫折乐观向上的兰姨娘;隐忍、坚强,质朴善良的宋妈,在悉心照料了英子家四年后,却失去了一切。儿子早早夭折,女儿竟被狠心的丈夫卖了,她是那个时代命运的悲剧者。

整本书从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大杂院,惠安馆写到马路边的小酒铺、卖报的孩子……无处不浸透着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而这些在林海音的笔下仿佛更加真实了。她写出了自己对童年的憧憬和祝愿,其实巴扎尔克说的很有道理: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而善良的,就同所有孩子一样,被大人们称作不懂事的小孩,也许在某些时候也是最机灵的,也许人情世故她并不懂得很多,但她有时也许是最看得清是非的人。正如《兰姨娘》一文中,英子瞧见爸爸与兰姨娘闹“朱砂手”一事,竟也想出了巧妙的方法拉拢了德先叔与兰姨娘的关系,最终解除了家庭的危机。

合上书,最后一页写着:纯真善良的美丽童年,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珍藏、去品味。紧随英子的脚步,我陪伴着她,回味起了她那五味杂陈又丰富多彩的童年。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篇六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150字)

城南是我故乡的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作为一个在城南长大的人,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城南有一件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那就是吃烧饼。在每个清晨的阳光洒满大街小巷的时候,烧饼的香气总是飘散在空气中,引得人们一大早就纷纷涌向城南的烧饼摊。吃烧饼已经成为了城南人生活的一部分,不仅滋味美妙,还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第二段:烧饼的制作过程(250字)

烧饼的制作是一门技艺,需要经验丰富、手艺高超的师傅才能完美做出。首先,师傅将发酵好的面团搓成一块块的小剂子,并用擀面杖将其擀成薄而均匀的面饼。然后,在摊子上放上一层纱布,将擀好的面饼放在上面,再洒上一层葱花、芝麻和盐巴,最后将其卷起。接下来,师傅将卷好的饼放入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烤制。经过一番时间的烤制,烧饼的外层变得金黄酥脆,内层则软嫩可口。一口咬下去,暖香四溢,令人倍感温暖和满足。

第三段:与烧饼共同成长的回忆(300字)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烧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个连接亲人与朋友情感的纽带。我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围坐在一起,享受一顿烧饼大餐。那时的烧饼不仅有葱花和芝麻,还加入了切碎的腊肉和豆沙,口感更加丰富。每个人都会亲手制作自己的烧饼,然后互相品尝,分享快乐。这些幸福的瞬间成为了我的珍贵回忆,也让我深刻理解到了家庭的重要和亲情的温暖。

第四段:烧饼背后的文化(300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烧饼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烧饼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农历七月的中元节,人们会用烧饼祭祀先祖,并将它放在孝道牌位上。这种传统意味着对祖先的怀念和尊重,也是对家族血脉的传承。此外,烧饼还象征着团圆和幸福,有许多寓意吉利的俚语与之相关,比如“吃一口饼,幸福一整年”等。这种文化传统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于美食的热爱,更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与深厚。

第五段:烧饼的魅力(200字)

烧饼作为城南的美食代表之一,拥有着无法抵挡的魅力。它不仅口感酥脆香美,还能够满足人们对于美食的欲望。每当我吃到烧饼的时候,心头就涌起一股温暖的感觉,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光。烧饼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的表达。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故乡的文化,也让我深深意识到家人和亲情的珍贵。因此,每当我吃烧饼的时候,心中总是会充满感激和幸福。

总结(100字)

城南旧事中的吃烧饼是我珍贵的回忆,它不仅是美食,更是情感和文化的象征。烧饼的制作过程、与家人共同制作的回忆、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都让我对烧饼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品尝烧饼的美味,同时也希望能将这份珍贵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味到烧饼背后那份丰富的情感和滋味。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篇七

我刚上初中,第8课就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的一篇文章,由此我了解了这篇文章。她以英子的童年成长为背景,写出了童真,并表达了大多人民的感叹:不想长大却必须长大。这虽是一篇小说,但我觉得这还是一篇林海英的童年回忆录,虽讲的是英子的童年故事但也有一点夹杂了自己的真实的童年经历。

如:兰姨娘这篇就是根据自己的童年的姨娘改编而来,宋妈就是根据自己童年时的记忆时的保姆编写的。

虽然最后爸爸的花落了那一篇文章暗示了自己的长大,但更多的表现了自己对童年的留恋与珍惜之情。

最后的总结:蹲在草丛的那个人说: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看海去。

兰姨娘跟着那个四眼狗上马车时对我说:英子,你长大了,要好好读书,将来我会回来接你。

宋妈坐着毛驴回老家的时候对我说:英子这里就数你最大了,要让着弟弟妹妹,好好听爸爸妈妈的话。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离英子而去,并都暗示英子在一点一点长大,一点一点成熟。这都反映了我们这些人成长的经过,任何人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离我们而去。而我们必须对生活充满信心,即使任何人离开我们,我们度要坚持到底,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去完成自己的心愿,梦想,使命。这样我么才走向成功!

读城南旧事心得体会篇八

我一向爱读名著,从名著中它不仅让我体会到名人名家新颖的写作手法,同时也能够品味优美的文笔从而丰富自己的词汇。今年夏天,我读了一本林海音奶奶的《城南旧事》,它让我从淡淡的文字中,走进了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从娓娓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孩童成长的悲欢离合以及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

《城南旧事》以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城南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英子稚嫩的眼光,观察着成人的世界。这本书温馨动人,细致地描写了英子从儿童成长到少年的过程,同时把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描写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他们就在我的身边。

这部作品被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整个故事围绕小女孩英子,讲述了她身边发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每一部分的结尾都伴随着篇章主人公离开,透露着淡淡的哀伤。英子用她那纯洁的眼睛看着大人的世界,友情﹑亲情一一离她而去。通过她的记忆,年幼时围绕在她身边发生的生活旧事被记录下来。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但也充满着疑问,她不明白大人们为何要离她远去,幼小的她只能伤心和遗憾;因此,为了交到更多的朋友,她从不给自己的世界上锁,甚至与被人们认为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天天在惠安馆与秀贞“玩”过家家;和一个小偷发誓考试考完“一起去看海”,用心聆听小偷的故事。她深爱着她的奶妈,却亲眼看着她离去,还有兰姨娘、德先叔、妞儿。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那时她只是一个小学刚毕业的学生。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凋落,这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这本书中的英子面对离别乐观、坚强,让人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一个小女孩的心理,反而让人感到她的成熟。

亲人们的离去让我和英子一样既悲伤又坚强。在我6岁的某个晚上,我的曾祖母突然离世了。在我的记忆中,她十分疼爱我,虽然年过古稀,但常常会带着我在河里摸虾捉鱼。她非常乐观、坚强,从不流泪。唯独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一起在河边玩耍,不小心摔了一跤,被曾祖母看到了,连忙把我扶起来。尽管只是皮外伤,可是她心疼我,把我拉回家,我当时十分生气,大叫着:“就是点儿皮外伤,有什么关系,您管我管得太多了!”说着就又和小伙伴玩去了。结果,我的伙伴对我说:“乐乐,你曾祖母好像哭了。”可那时我却完全没有放在心上。

中午,爸妈催促我回家,我刚上车回过头看见曾祖母在哭泣,不知不觉我的眼睛也模糊了。就在那天晚上,舅舅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姐,奶奶她晕倒了,现在在医院,她要你和嘉乐赶快过去!”

妈妈连忙赶到安吉的医院,问了医生才知道,曾祖母是因为伤心过度才导致昏迷,不过并没什么大碍,只是要吃一种极其伤食道的药。我在病房看她时,她紧紧地抓着我的手说:“孩子,不要担心我,没事的一切很快就会过去的!”我强忍着在眼眶中打转的泪水不让它流下来,回头一看,比我小4岁的的妹妹早已哭成了泪人,于是我拉着妹妹的手走了。

终于,眼中打转的泪水还是留了下来,因为她——我最亲爱的曾祖母过世了,我更加悲痛万分,“嘉乐,别伤心,人老了就像树叶一样,总会落。”我躺在妈妈怀里抽泣着说:“曾祖母根本就没有死,她只是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树叶虽然落了,但是它们终于叶落归根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离别的滋味。

在那之后,我发现我变得更加勇敢了,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和难过,我也能够微笑着跨过一道道坎。

离别是伤心的,是难过的,但是,请不要哭泣,要更相信自己坚强的活下去。一代人的成长就意味着一代人的老去,即使有人永远的离你而去,我们也要像《城南旧事》中的主人公英子一样坚强勇敢、简单善良,因为,成长永远走在离别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