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精选8篇)

时间:2023-10-16 06:50:46 作者:XY字客 毕业论文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精选8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以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高三教案的编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篇一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

(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

(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

(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

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

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

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

(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

(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

1、剪出来比较;

2、量半径、量直径;

3、量周长;

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

(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

(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侧面是围起来的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

做一做

2、发展性练习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篇二

1、授课内容:

人教版第12册第二单元第38面至39面(圆柱的认识)、做一做、练习十的第1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更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和空间想象能力,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立体观念。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这样编排的:教材首先从直观入手,通过对常见的圆柱实物观察,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然后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说明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平的,是两个相同的圆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对于圆柱侧面的认识,先通过观察和用手摸,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再把圆柱侧面展开,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的展开土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可以看出,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5、教具准备

师: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电脑软件

生:自带贴有标签纸的圆柱形物体;剪刀、线、尺。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和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本节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路是:联系比较,建立表象——导引结合,探索新知——强化练习,巩固新知。为了体现这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时拟用“导探结合法”为主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通过师生比赛说长方体的有关知识,既复习了旧知,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在导引结合,探索新知时,改变以往怕出偏差、怕学生自己弄不懂而不敢放手的做法,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他们已掌握的操作方法和方式,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去释疑、去点拨,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结合“观察、比较、操作、发现”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己动手摸、比、看的过程中,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把认识长方体的方法和认识圆柱联系起来,发挥学生想象:如学生想到长方体有底面、侧面和高,那么圆柱有没有底面、侧面和高?长方体的对面相等,圆柱的两个底面会不会相等?圆柱本身还独具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发现知识的异同点、转化点,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发展区。

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教学时,让学生在摆一摆、摸一摸、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中,采用发言、讨论、复述、交流、演说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在探讨圆柱上下底面为什么相等的方法时,学生通过操作后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说法:

(1)把两个圆剪出来比较;

(3)量出它们的直径或半径进行比较;

(4)用线圈上、下底面的周长来比较等。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学生通过操作比较,说出圆柱侧面的特征后,可能有学生会提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也有可能是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和展开后的图形与原来圆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好新、好奇、思维活跃、有意注意持久性差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借助电脑的多媒体作用,如演示把实物图抽象为立体图、上下两圆相同、高处处相等和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把对圆柱的特征的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认知。同时,配合教师丰富的情感,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个过程,还要通过有效的练习,才能使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和充实。所以,在新课授完后,教师安排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参与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通过本节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实践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自主探索新知的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知识、抽象概括知识的本质属性的方法;自学课文质疑问难独立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体现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5分钟,师生进行比赛:(看谁对长方体了解得多))

师:我说这个铁罐(举出)的形状像长方体。

生:我说橡皮的形状像长方体。

师:我说长方体有六个面。

生:我说长方体有八个顶点。

(一)、联系比较、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师:课前我们初步复习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构造)和特征。(板书:构造特征)

(1)观察:

师:(师拿出一个用红布蒙着的.圆柱笔筒,揭开布)这个物体的形状还能称为长方体或正方体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圆柱),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笔筒,今天老师准备把它作为一件礼物,送给大家,谁想得到它呢?看谁表现得好就送给谁。这个笔筒的形状是圆柱(教师再出现几个圆柱模型)学生拿出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举例:谁来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柱形的?

(3)认识立体图

闭起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个圆柱的形状,如果我们把观察和想到的圆柱形状画成立体图会怎样呢?(电脑演示,贴出立体图)

(二)、导引结合、探究新知

引入:刚才,同学们举出了好多例子,这说明了在生活和生产中我们离不开圆柱,我们更应该来认识它!(板书:的认识)

1、请你来说一说,你想认识圆柱些什么?

(现在,我们就随着这些想法一起来认识圆柱,好不好?)

2、初步感知

(1)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2)初步反馈:圆柱体有三个面,其中有两个面是平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叫做圆柱的底面;还有一个面是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在立体图上标明)(学生闭起眼睛摸手中的圆柱,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请你猜想一下,哪两个面是一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可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引导学生从下面几点来说明:

1、剪出来比较;

2、量半径、量直径;

3、量周长;

4、沿着模型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再把模型倒换过来比较。(媒体演示,上下底面重叠过程)(教师说明:今天我们研究的都是像这样上下一样的粗细的,直直的圆柱。)

(4)学法指导。(板书:观察、猜想、操作、发现)

(5)联系比较,强化感知:(媒体出示:)

4、圆柱的高

(1)指上题中高、低两个圆柱问:哪个圆柱高,哪个低?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引导学生得出: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2)怎样测量着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

通过圆柱的纵切模型引导学生感知应该测量两底面圆心的距离最科学,它叫做圆柱的高。同时媒体演示,使学生知道:圆柱的高也可以表示在圆柱的侧面上来。(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3)重复刚才的媒体操作,问:你还发现圆柱的高有什么特征?你是还可以怎样得到?(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1)纵切面是长方形,可以有无数条高;

(2)侧面上可以做无数条高;

(3)两底面之间处处可以做高)

5、圆柱的展开图

(1)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上面的平面与侧面相交形成那条线?这条线就是底面的什么?下底面也如此。

(2)侧面是围起来的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平面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媒体演示)

(3)同桌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媒体演示)

(三)教学小结

圆柱的认识和教学告一段落后,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看板书,总结学到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四)、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1、针对性练习

做一做

2、发展性练习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来围成一个圆柱的侧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整理、深化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把握知识要点,再次进行质疑问难。

2、归纳本节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怎样学,达到强化新知,掌握方法的目的。

(六)、作业

用硬纸做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5厘米的圆柱。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篇三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中选用了许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1、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观察圆柱,想一想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 s侧=c×h=2πrh 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 =2πr2

”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量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不会把曲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学生对动手操作较感兴趣,通过探索操作活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概念。

2、探索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

4、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并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圆柱体纸盒、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形纸盒。

【教学过程】

1、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体,谁来说一下你对它有哪些了解?

2、不错,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圆柱,出示圆柱,观察大屏幕,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0厘米)

3、现在我们如果来做一个这样的盒子,你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的表面积”这个问题。

1、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观察圆柱,想一想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总结:圆柱所有面面积的总和就是圆柱的表面积。

(2)动手摸一摸,感受表面积。圆柱表面积包含哪几个部分?(两个底面面积+侧面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两个底面积+侧面积)

(4)圆柱的底面积很容易求出,但侧面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怎么求?你有什么想法?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怎么样的图形?你有什么想法。

2、侧面积

(1)小组合作:

请各个小组沿高把它的侧面展开,研究一下这个问题,验证你的猜想。

(2)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演示。

(4)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

3、表面积

(1)总结表面积公式

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上底面积+下底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侧面积。

(2)共同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要制作这个盒子至少需要多少平分米的包装纸?

侧面积:2×3.14×10×30=1884(cm2),底面积:102×3.14=314(cm2),表面积:314×2+1884=2512(cm2 )

1、现在我们自己尝试来算一算这两个圆柱的表面积。

过渡语: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有关圆柱表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看屏幕,要解决下列问题,需要求圆柱体哪几部分的面积。

5、如果一段圆柱形的木头,截成两截,它的表面积会有什么变化呢?

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请记住同学们善意的提醒,这节课就上到这!

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表面积= s侧=c×h=2πrh s表=2πrh+2πr2

底面积×2 =2πr2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篇四

本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圆柱的特征,而且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反思教学过程,我体会如下:

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篇五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认识了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认识的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由于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体中引出圆,再凭借圆形物体画出圆,然后利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比较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半径和直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给出圆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但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画一画等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对此加以体会,为学生到中学学习圆的定义提供了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

我班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加之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缘故,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只是在概念上尚不具体化,同时已经学过了几种常见图形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处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和抽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前学的几种常见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无论从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故此,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列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所见到的圆形物体,引出圆的概念,了解圆的特征。圆的相关知识与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都能获得,“学”数学就是“做”数学;而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为自己的探索所得提供科学验证和知识深化、运用的机会。通过认识圆、画圆过程,体验数学的乐趣。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工具画圆,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的现象。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圆形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圆形物体的美。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使学生深切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并学会用圆规画圆。

师在黑板上板书“圆”字,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什么?(指名回答)

生:十五的月亮、轮胎、月饼、圆脸蛋、唱片……

师:一个“圆”字让大家浮想联翩,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无处不在,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用你手上的工具动手画一画。问: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

生:圆规。

师:对,这个工具就是圆规,圆规就是专门用来画圆的工具(生拿出自己的圆规观察),圆规有一个小圆柄,画圆时手要握住这个小圆柄,还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画圆时,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只脚要叉开,手握住小圆柄旋转一周。

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吗?(生画圆)

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组织交流)

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大家看,我们在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1、注意圆规这个针尖要固定在一个点上,我们画的图形才够圆。(板书:1、定点)

2、圆规的两只脚之间的长度不能变,否则圆形不能闭合。(板书:2、定长)

3、要用手握住圆规的这个小圆柄旋转一周。(板书:3、旋转)

师:同学们,现在大家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再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看看是否画得更顺畅了。(生画圆)

师:对!我们可以让两只脚固定,这样就可以画出固定大小的圆了。现在我们先拿出直尺,让针尖和铅笔头之间的距离是3厘米,把圆规固定好,在纸上画一个圆。

师:这个针尖是什么?(圆心)用什么字母表示?(o)圆心,顾名思义就是圆的中心,刚才我们画的两个圆一样大,但位置不同,想一想:圆的位置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圆心)圆心可以确定一个圆的位置,针尖固定在哪个位置,圆就在那个位置。(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师:大家看这个刚才画的两脚距离是3厘米的圆,要是有人问这个圆有多大,你们怎么回答呢?(半径3厘米的圆),对这个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半径,用什么字母表示?(r)(指导书写r,说说什么是半径,作相应的练习)

师:请你在纸上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小得多。请你在纸上再画一个圆,比原来的圆要大得多。(生画)

师:刚才我们画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圆,谁来说一说:圆的大小是由什么来决定的?(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同学们,你们再想一想,在同一个圆里,这样的半径可以画几条呢?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小的竞赛,怎么样?在一分钟内看看哪位同学在同一个圆里画的半径又多又好。(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请同学们用尺子来量一量这些半径,它们的长度到底是怎样的。(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师: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能决定圆的大小的线段吗?

生:直径。

师画一条直径,讲解: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什么字母表示(d)(做相应的练习)

师:如果我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画直径,想一想:能够画出圆的所有直径吗?(板书:有无数条直径),同样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也相等吗?(板书: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师:请同学们量一量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发现?(r=d=2r)

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比较快。(师报半径,生说直径;师报直径,生说半径。)

师:大家还记得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拿圆片折,发现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可真不错,大家有没有兴趣接受新的挑战呢?

1、判断题。

(1)在一个圆中,有一个圆心,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3)半径总是直径的一半。( )

(4)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5)圆内直径是最长的线段。( )

(6)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2、欣赏图片。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篇六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主备人

舒婷

使用人

舒婷

课题

信息窗1——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

重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难点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教学

方法

分析中归纳解题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我们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1.教师提问:现在找找请你们带来的东西中,哪些是圆柱?请把圆柱举起来。

2、举出学生带来的东西中不是圆柱的例子。

3.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

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20页练习五4.

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九、板书设计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形,侧面一个曲面。

教学

反思

本课时的内容较简单,但作为教师,我们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有关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一层面上。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力求体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与教师单纯地教给学生圆柱与圆锥的特征是有本质不同的。如果教师要教给学生这些知识的话,可能5分钟的时间就够了。但同样的,学生也可能很快就遗忘了。让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是,我很清楚自己在这节课中应该体现怎样的教学理念,应该怎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但实际操作时,却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很好地达成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效果。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看懂圆柱、圆锥的平面图;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并会测量高。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和圆锥的高,并会测量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这个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会形成什么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感知圆柱、圆锥。

师: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圆柱、圆锥形状的物体,大家看,这个茶叶盒的形状就是圆柱,这个积木的形状就是圆锥。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或者圆锥?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圆柱、圆锥物体的画面,当去掉这些画面的颜色和图案,就得到了圆柱、圆锥的立体图形。

师:圆柱、圆锥有什么特征呢?

2.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先来研究圆柱有哪些特征?请同学们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圆柱的特征,看哪个小组合作的好,发现的多。

(1)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2)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结合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再来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质疑: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侧面是粗细均匀的?

(4)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圆柱的高有多少条?这些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5)在日常生活中,硬币的高叫什么?钢管横着放高叫什么?圆柱形水井的高叫什么?

(6)结合实物,师生一起整理圆柱的特征。

(7)谁能结合板书,完整的说一说圆柱的特征。

3.探究圆锥的特征。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3)说一说圆锥的特征。

4.对比。

三、拓宽应用。

1.圆柱上下面是两个()的圆形,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形。

2.圆柱有()个面是弯曲的,圆锥的侧面是一个()面。

3.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一个圆柱有()条高。

4.从圆锥的()到()的距离是圆锥的高,一个圆锥有()条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下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篇八

教学要求:

l.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根据教材第14页“练一练”第1题自制的圆锥,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

(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4.学生练习。

口答练习八第1题。

5.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见课本第13页有关内容)

6.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7.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14页上面的图)

(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

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

(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8.教学例l

(1)出示例1

(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

(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三第2题。

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三第3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4、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