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名牌战略的调研报告(实用14篇)

时间:2023-12-26 20:44:25 作者:书香墨 工作报告

调研报告是一种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特定问题或主题进行详尽研究和总结的一种书面材料。这是一份精心准备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社区矫正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于20xx年开展了社区矫正试点,今年以来,在全市26个乡(镇、街道)全面推开社区矫正工作,进入矫正实施阶段。通过近三年的社区矫正实践探索和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的情况,目前的社区矫正取得了初步成效,可慨括为三个基本,一是基本上构筑了社区矫正工作管理组织,具体表现为全市26个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上对社区矫正工作给予保障;二是基本上按照中央、省、市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贯彻宣威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开展了社区矫正工作。三是基本上制定了工作流程、职责、制度,部门衔接、队伍建设、保障措施等制度框架,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了有效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奖惩考核、帮助服务。但由于社区矫正立法滞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规定比较原则,责权不够明确,实际操作性不强,在社区矫正推进过程中,时常会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1、执法与执行上分离。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五种对象”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执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则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帮助教育工作。由此,社区矫正从过去的公安机关单一管理改为公安机关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管理体制。从形式上说,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不再是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的具体承担者,但仍然是“五种对象”监督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责任单位。而从事社区矫正具体指导、管理、组织工作的司法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却没有刑罚的执行权。这种状况既影响了社区矫正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也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严肃性和实际效果。

2、监督管理措施乏力。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的监管规定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当前的社区矫正工作缺乏应有的强制力和必要的工作手段,一些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和教育矫正手段难以落实到位。一是奖惩考核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能够获得减刑、假释奖励的实际上只有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至于缓刑对象必须要“重大立功表现”才可以获得减刑,假释对象“一般不得减刑”,剥夺政治权利对象则没有减刑奖励。二是监督管理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五种对象”违反监管规定可予以收监执行的只有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对象。对判处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的对象就没有相关规定,实践中,外出打工或下落不明时,见档不见人的,见人不见档的,占有相当比例而无相应处置措施。三是部分矫正手段乏力,现行法律法规对“五种对象”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的相关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参加劳动的内容。虽然刑法第46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但在实际执行中,该规定是否适用社区矫正对象以及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对象是否属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3、衔接工作缺乏有效机制。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涉及国家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具有相对复杂性。实际运作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难度较大。目前,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法律文书的传递、社区服刑人员的交接、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等衔接工作,经常出现不到位、不合拍、不重视等情况,特别是乡镇司法所与派出所的协调、沟通,由于职能转变还存在思想认识上偏差,以及司法所人员装备上的严重不足,脱管、漏管对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部分乡镇街道至今还没有移交档案,更不用说对下落不明的矫正对象的跟踪查找,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效率与质量,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也常常比较被动。

4、社区矫正队伍素质不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考核、奖惩及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还要帮助矫正对象解决心理、生活、就业、上学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这就要求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才能较好地胜任工作。但从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结构看,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司法所因为受编制限制工作人员较少,部分工作人员学历、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较低;公安机关仍为执法机关,负有协助义务,但常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工作衔接时常脱节;有的街道、乡镇领导思想不重视、派人不积极,组织领导、经费安排也存在问题,尤其是村(居)委会治安调解员的素质急待培训提高。

三、关于社区矫正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1、明确社区矫正执行机制,构建统一的行刑权。目前,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行使公诉权,公安机关行使侦查权,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部分刑罚执行权。但现行法律又规定“五种对象”由公安机关执行,这种状况不利于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的互相监督和制衡,也不符合国际上刑罚执行一般统一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的惯例。从执行权的属性和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的分工负责和相互配合的司法体制看,社区矫正的执行权交由司法行政机关统一行使较为科学合理,有利于政法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制约,符合执行权的本质属性,符合我国刑罚执行的原则要求。因此,应当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矫正立法,将行刑权赋予司法行政机关行使,逐步规范我国行刑权的运作,形成监禁刑措施与非监禁刑措施良性互动的、统一的刑罚执行机制。同时,应在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与社区矫正工作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统一协调的专门工作机构。可在司法部设立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管理和协调;在省级设立社区矫正处,县级设立社区矫正科,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街道、乡镇司法所直接负责社区矫正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修改现行刑事法律,将“五种人”的非监禁刑罚权由司法行政机关行使。

2、完善监督管理措施,促使监管有章可循。监督管理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监督管理措施的完善对于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显得尤为迫切,彰显重要。针对“五种对象”奖惩中存在的“惩处多、奖励难”现象,以及缓刑、假释在减刑方面,既存在条件过高,又有实际执行中认定“立功表现”或“重大立功表现”比较困难的问题,应及时推动立法就奖惩原则、种类、考核、条件、办理及审批等内容和程序进行相应规定,适度突破完善。针对“五种对象”外出打工问题,在健全帮教小组、落实社区矫正责任人,严格请假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其动向的同时,切实加强与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目的地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等社区矫正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落实异地委托管理制度,对外出打工对象的个别谈话教育,要紧紧抓住其外出与回村两个时段以及传统节日时机实施相关教育。针对“五种对象”下落不明问题,可制度创设其严重违反监管规定,即构成重新犯罪,对其实施网上追捕。针对“五种对象”参加劳动的问题,仍可制度创设规定社区服务,由法院判决犯罪人到社区进行一定时间无偿劳动。

3、加大部门衔接工作,确保对象接收和矫正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参与,特别是公安、检察、法院、司法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加大部门衔接工作,关键要做到两个确保。

一要确保具备“两个要素”(户在人在、法律文书齐全)的社区矫正对象全部接收。采取集中交接和日常交接方式进行接收,统一由移交方向社区矫正对象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告知其必须接受社区矫正,责令其做出书面保证,在规定期限内向居住地司法所报到接受社区矫正,并移送相关法律文书。对社区矫正工作启动时现有社区矫正对象的集中交接,由派出所宣告,一次性移交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工作启动后新增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交接,属于本地人民法院判处或决定的,由本地人民法院在宣判或作出决定时宣告;属于本地看守所出所的,由本地看守所宣告;属于外地人民法院判处、决定、裁定,或属于监狱出监,或属于外地看守所出所,向居住地派出所报到登记的,由派出所宣告;原不具备“两个要素”的社区矫正对象,经派出所继续查找回所报到的,由派出所宣告。

二要确保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监督管理,防止脱管漏管。在社区矫正“执法主体”与“工作主体”适度分离、配合时期,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加大衔接工作力度,制定规范性文件界定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凡涉及社区矫正对象的报到、请销假、行为和心理矫正、参加公益劳动、汇报思想以及就学、就业、家庭事务等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凡社区矫正对象不接受、不服从监管或违反监管规定,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提请收监、重新追究刑事责任的,则由公安机关负责。

4、强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支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是社区矫正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所在,对于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重点把好三大关:

一是严把选人关。司法行政机关要整合现有工作人员,把政治业务素质强的同志充实到司法所;公安机关要抽调专人协助司法行政机关指导司法所和派出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派出所也要确定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民警主动搞好对接;街道、乡镇要抽调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针对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对社会志愿者的选聘工作,广泛动员和吸收社区内热心矫正工作的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教师、社区干部等,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二是严把学习关。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学习培训,掌握专业知识,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汲取借鉴各地的成功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方法上的偏差,弥补工作措施上的不足。

三是严把管理关。严格遵守各项工作制度,制订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并将其作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奖惩、提拔、评优的重要标准。

推进名牌战略调研报告【精选】

20xx年x月xx日,监理公司在对20#楼的监理过程中,发现该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局部砖墙砌体观感较差,直槎留置不符合规范要求;

2、局部板带钢筋长度不够;

3、个别过梁板搭接长度不够;

4、120墙拉墙筋数量不足;

5、个别梁接点部位应设置箍筋加密区段未设置箍筋加密;

6、g/22-26板带无钢筋。针对以上问题,监理公司向施工方下发了工程暂停令。但施工单位为抢工期,对此不予理睬,仍继续施工。26日下午,监理公司对该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以及施工单位不顾监理单位不顾工程质量,强制施工等问题向市质量监督站做了汇报。市质量监督站有关人员通过观看实体照片,以及现场实体察看,同意了监理单位的要求,要求施工单位立即停工整改,并将处理结果报市质量监督站。

二、上述质量问题对工程产生的危害。

上述问题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安全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的隐患。直槎留置不符合规范要求、个别过梁板搭接长度不够、120墙拉墙筋数量不足、个别梁接点部位应设置箍筋加密区段未设置箍筋加密等对其整体性有很大影响,在地震作用下容易破坏,达不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要求。

三、处理过程及方法。

针对监理单位下发的工程暂停令所提出的各项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对20楼进行了认真整改:

1、一层砌体质量观感较差,直槎设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根据《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5.2.4规定,非抗震设防及抗震设防为6度、7度地区的临时间断处,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处外,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须做成凸槎。留直槎处应设置拉结钢筋。对此,施工单位进行了墙体拆除,按规范要求重新砌筑。

2、7轴、17轴、28轴、38轴及进户门、主卧室、次卧室过梁搭接长度不足,以及大于300mm的洞口未设置钢筋混凝土过梁违反规范要求,对以上问题施工单位进行了墙体拆除,按规范要求进行了重新砌筑以及更换钢精混凝土过梁等处理方法进行了处理。

3、16轴、18轴墙体存在通缝现象。《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第5.3.1条规定:砖砌体组砌方法应正确,上下错缝,清水墙、窗间墙无通缝;混水墙中长度大于或等于300mm的通缝不应超过三处,且不得位于同一墙面上。因此,施工单位对违反规范要求的16轴、18轴墙体进行了拆除,并按规范要求进行了重新砌筑。

4、对卫生间及厨房构造柱钢筋主筋搭接长度不足的问题进行了重新绑扎,对主筋搭接长度不够的钢筋进行了焊接,焊接长度为单面10d。

5、个别梁应设置箍筋加密区段未设置箍筋加密的,按规范要求重新绑扎。

由施工单位提供的整改记录看(上有监理的签章,证明监理单位进行了现场检查并认可),施工单位确实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整改,但个别问题仍整改不到位。

四、原因分析。

现场发现的这些问题虽都做了整改,却留下了很坏的影响。本来都是些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控制的.问题,只要稍加注意,加强管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施工方工期安排不合理,盲目抢工,施工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措施跟不上直接导致了问题的发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类似问题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应予以避免。

社区矫正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根据市局《关于开展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调研的通知》通知要求,我局于9月15日前以司法所为单位,在全县八个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彻底的自查,并对各司法所的自查结果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形成对本县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的调研报告。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xx年对假释类矫正对象(或拟假释类罪犯)开展审前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1、自xx年1月1日以来,受委托出具拟假释罪犯的矫正环境评价意见书共有4例,其中被法院采信的有1例,采信率为25%,未被采信的有1例,占25%,法院尚未采信的有2例,占50%。

2、我县目前现有在册假释类矫正对象共有21人,其中已完成审前评估的共有5例(注:底完成审前评估4例,xx年来完成审前评估1例。),在册评估率为23.81%。

3、xx年1月1日以来,我县入矫的假释类矫正对象共有14人,除4人于20底进行了矫正环境评估外,xx年来进行审前评估的只有1例。

(二)、xx年对未成年矫正对象(或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审前评估工作的基本情况:

1、自xx年1月1日以来,我县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审前评估的共有2例,其中评估意见被法院采信的有1例,采信率为50%,法院尚未采信的有1例,占50%。

2、我县目前在册的未成年矫正对象共有4人,其中假释的未成年矫正对象1人,被宣告缓刑的未成年矫正对象3人,已完成审前评估的1人,在册评估率为25%。

二、我县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结果被法院采信的情况及未被采信的原因分析:

(一)、自xx年1月1日以来,受委托出具拟假释罪犯的矫正环境评价意见书共有4例,其中被法院采信的有1例,采信率为25%,未被采信的有1例,占25%,法院尚未采信的有2例,占50%。1例审前评估结果未被法院采信的原因为该拟假释罪犯原判罪名为抢劫罪,系暴力性犯罪,依法不得假释;2例审前评估结果尚未被法院采信的原因是法院尚未审理这两起假释案件。

(二)、自xx年1月1日以来,我县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审前评估的共有2例,其中评估意见被法院采信的有1例,采信率为50%,法院尚未采信的有1例,占50%。1例审前评估结果尚未被法院采信的原因是该未成年被告人目前被取保候审,该案尚未审理终结。

三、已审前评估的矫正对象在矫正期内的实际表现与审前评估结果对比分析:

1、xx年来已评估的拟假释罪犯(共有1人)转入社区矫正后,由于监狱的.相关法律文书在假释罪犯释放后45天才到达我县社区矫正机构,而假释罪犯在离开监狱7日内并未到司法所报到,在我县矫正机构收到监狱邮寄的相关法律文书后,经多次查找和敦促,方才在监督人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的陪同下到矫正机构报到并办理社区矫正登记手续。为此,司法所依法对其行为给予了警告处分,并已将《社区矫正对象惩处通知书》送达该矫正对象。

2、xx年来已评估的未成年被告人(共有1人)转入社区矫正后,该未成年矫正对象目前已年满18周岁,为成年人,迄今为止表现一般。

四、目前审前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司法各部门对审前评估工作仍不够重视。自xx年1月1日以来,我县入矫的假释类矫正对象共有14人,但14名假释类矫正对象中除4人于年底进行了审前评估外,xx年来只有1人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减刑假释的规定》的要求进行了审前评估;xx年1月1日以来,我县入矫的未成年矫正对象的有3人,其中根据《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及未成年非监禁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宁中法[2009]285号)进行了审前评估的却只有1人。上述数据说明,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尚未受到诸如法院、监所等部门的高度重视,截止目前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似可有可无的形式。

(二)、社区矫正审前评估主体不明确。xx年来我县受委托出具拟假释罪犯的矫正环境评价意见书4例,其中所附的委托文书的委托主体有的是监狱狱政科,有的是监狱刑罚执行科,有的是某监狱某监区,有的是法院;而审前评估的被委托主体有的是县司法局,有的是县社区矫正机构,有的是某司法所。由于主体的不明确,致使我县司法局xx县社区矫正机构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县范围内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的开展情况,个别审前评估意见的做出是否客观与公正尚有待考证。

(三)、没有统一的审前评估意见书格式。我县目前出具的审前评估意见书均没有统一固定的格式,例如:意见书中对拟假释人员转入社区矫正的态度及接收能力事项一栏,有的只需社区签署意见,有的只需矫正机关签署意见,有的只需社区矫正领导小组签署意见。

(四)、审前评估意见书送达形式没有明确。《关于进一步加强减刑假释的规定》和《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及未成年非监禁罪犯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中对审前评估意见书的送达形式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因而我县有2例拟假释罪犯的审前评估报告是由其家属递交给司法所,之后其家属几次三番地要求司法所为其尽快调查和评价,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影响司法所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给基层矫正机构的正常工作带来较大的困扰。

五、对今后审前评估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严格开展审前评估工作,杜绝执行过程中的任意性行为。对拟假释罪犯矫正环境评估和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评估工作,不仅要受到社区矫正机构的高度重视,更应当引起诸如法院、监所等司法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为杜绝对社区矫正审前评估工作执行的任意性行为,建议将审前评估作为审理拟假释罪犯和未成年被告人案件的必经程序。这样,不仅体现了我国刑法规定的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而且更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

(二)、进一步规范审前评估工作,明确审前评估的主体和形式。监狱或法院作为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的委托人、区县矫正机构作为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的受托人,是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的合法主体,只有主体合法,审前评估的结果方才合法;同时,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的相关法律文书应当由委托人以邮寄或亲自送达的方式送达区县矫正机构,社区矫正审前评估结果形成书面意见后由区县矫正机构以邮寄或亲自送达的方式送达委托人;并且,社区矫正审前评估意见应当逐级征询社区(村委会)、街道(镇)社区矫正机构、区县社区矫正机构的意见才更为全面、客观。诸如上述主体与形式的规范带来的好处有:

1、确保审前评估文书的真实性;

2、确保审前评估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3、避免罪犯家属的行为给基层矫正机构的正常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4、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严肃性。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调研报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xx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网格化综合管理不断深化,补短板工作大力推进。城市管理标准逐步建立,基本实现了行业管理的全覆盖。责任主体逐渐明晰,条块关系得到理顺,部门联动更加顺畅。智能化手段应用更加广泛,管理效率显著提升。

xx要努力实现“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城市管理总目标。有序、安全、干净,是城市运行较为理想的结果状态,也是判断一座城市治理水平高低的显性标识。应当认识到,要高质量、长效地实现上述目标,有赖于我们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手段运用到城市管理领域,并具体落实到“细致、精准、高效、可控”这些基本要素上,这也是目前国际化大城市在城市管理上的一般趋势。

就是要对城市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具体范围、职责、流程、标准和法律责任等能够做出全面详细的规定,用具体、清晰、可操作的规范化要求取代过去粗放、笼统、“过得去”的要求。我们一些城市管理标准主要侧重于管理工作的原则性要求,基本没有涉及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类的内容,一些标准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级分类和差别化管理。如水务管理方面,虽然出台了xxx项水务管理标准,但依然存在着“有标准不执行,有标准不知谁执行,有标准但分工不明无法执行”等情况,使得部分管理标准制定发布后就搁浅了,没有发挥应有的管理效能。这是管理欠缺细致的表现。

就是要精准描述管理对象、精准采集管理服务信息、精准处理管理问题,对于城市管理的对象要做到底数清晰,信息数据可信度高,以强化管理的针对性,最大程度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一刀切”现象,这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内在必然要求。比如,对于城市人口信息、土地现状及规划信息、建筑物信息、环境资源信息等涉及城市管理的“底板”信息数据,应当要做到数据覆盖全、数据采集准、数据精度高、数据更新快。现在,部分关键的数据库还有缺失,如老旧住房数据库,目前只有一个约1.4亿平方米的总数概念,但是这些老旧住房的具体分布、建成时间、老化状况、维修记录还不甚清晰;一些数据库尽管都有了,但数据缺乏更新、补充、完善,动态性不强,如中心城区地下管网信息不全、数据失准问题较为严重;数据库的系统集成度与联通性较差,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信息孤岛”情况较为普遍。这些都是造成城市管理有失精准的重要根源。

就是要在细致、精准的基础上,通过管理目标的量化、管理标准的细化、管理手段的技术化、管理主体的协同化等方式,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使得城市管理的相关部门办事更高效、反馈更及时、运作更协调。长期以来,城市管理者往往依靠经验、“人海战术”、行政命令等方式,手段传统、单一,管理工作存在反复、低效等情况。精细化管理中的高效,就是要通过技术、机制、模式的创新来实现。这次交通综合整治,xx新增1.8万套“电子警察”,可以针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实现一体化识别、跟踪和拍摄,明显提升了整治效能。同时,要认识到,现在的城市系统正在变得更复杂、更紧密,一项管理工作仅靠单一部门“单打独斗”,着眼于“头痛医头”,必然会造成管理上的低效。比如,小区综合治理工作,就存在违建拆除、群租整治、设施改造、物业收费、停车管理等诸多难点,需要多个部门“步调一致”通力合作,以提高管理效能。

就是要变管理中的事后“救火”为重视源头和过程风险防范,抓好城市管理的环节控制和细节监控,确保环环紧扣,各环节形成有机闭环。要认识到,传统粗放式、经验式、末端式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风险社会、国家治理现代化及超大城市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可控,本质上要求在管理上进一步增强实时性、连续性、动态性,管理过程和时段不能出现盲区,管理控制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要顺畅、及时,一旦发生状况异常,可以溯源追踪、快速响应。从目前情况看,城市管理中对于风险与应急管理总体上是好的,但源头与过程的可控性依然需要提升。比如,轨道交通日均人流量极大,人民广场站已经达到每天xx万人次,相当于华夏中路站日均流量的xxx倍,而安检在高峰时段形同虚设,在站实时人流数量监控与风险预警还不够到位;食品药品安全的全生命周期的监管衔接还未形成系统办法;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危险品运输及储存等方面的源头预警与过程监控也需要重点加强。

xx要把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作为体现“四个新作为”和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重要抓手,针对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短板,紧紧围绕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的目标,牢牢把握核心是人的原则,积极贯彻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要求,加快构建法制化、智能化、标准化、社会化的精细化管理服务体系,注重精准施策,注重服务民生,为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xx经验。

xx作为超大城市,人口基数巨大(常住人口总数为xxxx.x万人),结构复杂(其中户籍人口xxxx.x万人,外来人口xxx.x万人;户籍人口中xx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xxx万,占比接近xx%;此外,xx还存在高收入阶层、中产阶层和中低收入阶层等不同阶层,以及一定数量的外籍人口),产生了数量庞大却又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需求,这要求xx在满足、回应市民需求的过程中必须要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聚焦市民需求是xx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出发点。如交通大整治、“五违四必”等工作就是为了解决市民关注度最高、反响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从调查来看,受访市民中对这两项工作表示满意的达xx%以上,确实达到了预期效果。其次,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把握市民需求。如在环境整治中不能简单一拆了之,而是要疏堵结合,像xx街馄饨、xx葱油饼乃至大众夜市这样有大量需求、还承担一定城市功能的场所就需要相关部门在整治的基础上再精细化安置。在规划服务和设施的过程中,精细化管理必须考虑到老年人、年轻人以及不同阶层的需求。再次,精细化管理的成效检验,同样要以市民满意度为基础。如河道整治既要清理河道,还要美化河岸,需要监管部门认可,更要两岸市民满意;治理空气污染不仅要看数据指标,更要看市民感受,只有市民感觉空气清新,才是真正达标。

全覆盖,是指要覆盖xx城市的全部空间、领域和人群。xx高楼林立,拥有各类建筑约xx亿平方米;人口众多,承载了xxxx多万人口的生活;地下管道川流不息,累计埋设给水、排水、电力、燃气、信息通信、热力、航油管道x大类xx种;地面车辆川流不息,拥有公交运营线路xxxx条,已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xx条。各系统盘根错节、交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一个环节停止运转一刻对xx来说都是致命的影响,这就要求xx必须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全面掌控。目前xx存在中心城区管得好,但近郊城乡接合部和远郊农村管理松散;街面、广场等关注多的地方管理精细化,但背街小巷、高架桥下、地下管网等关注少的地方管理粗放;桥梁、隧道、地铁等重大设施管得好,地砖、路灯、窨井盖等细小设施完好率还有不足;户籍人口底数清,但是外来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结构信息却还不够精准;规模以上企业监管到位,大量规模以下企业和商户还存在不少安全问题。

全过程,是指要把精细化的要求贯彻到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当前xx部分突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规划不合理、建设标准低,如城市规划中产城不融合导致大量潮汐式交通,排水设施建设标准低造成城市容易内涝。部分突出问题的根源在于运营、维护过程中工作机制还不顺畅,如城市综合管理还缺少“兜底”机制和明确的承担主体,对一些模糊的管理领域,各个部门缺少主动承担的激励。如在短短一年时间,已有超过xx家企业在xx投放量超过xxx万辆共享单车,全市注册用户突破xxxx万。由于共享单车涉及交管、城管等多个部门,还未能及时形成有效的管理框架和机制。

全天候,是指全天24小时都能时刻展现精细化管理。xx城市管理往往白天力量足,管得好,晚上力量薄弱管理就出现疏漏;人少的时候秩序井然,人一多管理就跟不上,甚至出现安全事件;天气好就没有问题,一场暴雨、一场大风就暴露出一连串问题,如中环被货车压断事故、奉贤部分地区企业偷排废气等都是发生在晚上。

法治化,就是要强化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顽疾难题。上海实施交通大整治,正是通过依法严管、重塑法治权威,及时细化完善有关法规与规范巩固整治成效,使得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成为xx城市交通运行的最有力保障。但是,xx仍存在部分领域法律法规不明确,在“五违四必”的整治中就发现很多情况缺乏对应的法律法规;很多人轻微违法、失信,却没有办法制约。部分领域法律法规滞后,中心城区停车费涨价后高于违停罚款,出现部分机动车主宁愿罚款的现象。部分领域法律法规太繁杂,xx城管执法共有x个方面约xxx项执法权。这使得具体执法的法律依据过于分散庞杂,在法律适用上难度颇高,往往出现适用法律文件量过大、处罚依据过多、处罚依据之间甚至会出现一定冲突矛盾等情况。部分领域执法力度不够,在整治违法建筑方面,从巡查发现到处置都有明确规定,但是像xx路xxx号历史建筑被拆除的案例却始终未能避免。

智能化,就是要更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xx首先要做好基础数据库,尽最大可能消除信息孤岛。要进一步夯实人口、土地、法人、建筑物等基础数据库,尤其是xx带来很大难度。同时,要完善12345市民热线、交通、治安、民政、银行、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关键数据库,基本做到全面翔实、动态实时、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共管、共用。如在后台联网的基础上,xx可以率先实现身份证、社保卡、交通卡、驾驶证、居住证等卡证的统一集成。其次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改变传统上依靠人海战术的做法,顺应当前技术变革的大趋势,积极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治安、消防、交通、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的运用,如电子警察、电子围栏、整体上提升xx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标准化,就是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标准体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标尺和依据,实现城市运行“按乐谱指挥,按乐谱演奏”。目前xx城市管理领域的标准建设还存在“缺、低、散、虚、粗”等问题。如城市景观空间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管理、服务、信息化等标准缺失,某些管理存在边界不清,导致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位现象。不同级别道路、区域、社区,管理标准都是一样,没有做到分区分级管理。绿地质量的评价标准、绿地建设和养护相关定额标准缺乏量化考核指标,全凭感性判断。相比之下,国外的城市管理标准就更加精细,如东京的街道设计导则中详细规定了房屋外立面的颜色和风格,纽约市公园与娱乐部针对行道树、绿地区的树木出台树木种植标准,确实做到了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

社会化,就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管理。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协奏曲”,不是“独奏曲”,在政府管理职责到位的同时,也要求社会多元主体尽职尽责。但是,当前xx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还不足,如在垃圾分类处理、小区环境治理等方面,市民参与和配合的意愿还相对不高;参与的渠道仍然有限,很多城市管理工作中还未能制度化的听取相关市民意见。同时,在城市管理中还要进一步发挥社会团体和企业的作用。如在社会治理创新中,xx就依托区域化党建把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纳入基层治理框架,通过购买服务、门前三包、资源共享等方式调动了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积极性。下一步,xx仍然要进一步培育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城市管理的能力,拓展多层次参与渠道。

xx作为超大型城市不同于一般城市,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形势更复杂、变量更多、难度更大。xx要立足超大城市实际,把深入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作为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抓手,以精准适切的法规标准为依据、以智慧泛在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跨界多元的协调共治为支撑,以持续推进的补短板行动为突破,让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一)完善城市管理的法治与规范体系,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和标准。

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在源头上强化依法依规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专业法规和与之相应的标准规范体系,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上位法律依据和细化标杆尺度。

《xx市地下管线管理办法》《xx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xx市景观照明管理办法》等,形成相对完整和健全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加快修订不符合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的地方性法规及部门规章,对于一些与现实脱节较大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废止。建立法规定期审查与评估机制,提高法规和政策的时效性与回应性。

在上位法规体系保障支撑下,进一步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建立健全xx城市综合管理标准体系。一是在标准的覆盖领域上,要以全领域覆盖为根本导向,同时注重突出重点、聚焦短板,近期应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市容环卫、园林绿化、房屋管理、地下空间、交通运输、工地管理、村镇管理、安全应急等行业标准化工作。二是在标准的内容建设上,要按照可感知、可量化、可操作、易考核等原则,完善并充实包括专业化管理目标、设施标准、技术标准、作业规范、管理流程等内容在内的完整标准体系。三是在标准的优化方向上,要针对目前城市管理领域标准化工作存在的“缺、低、散、虚”等问题下功夫,偏低的标准应抓紧提高(如市区排涝标准和二次供水设施标准等),缺失的标准应尽快制订,同时应注重推进行业内部标准的统一及相关行业间标准的衔接,逐步实现城市管理标准的精准化、体系化。

加强行业管理和综合执法的衔接,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加大对城市管理面上问题和突出违法违规问题(如违法建筑、非法客运、无序设摊、群租、乱设广告、偷乱倒建筑垃圾等)的执法力度。持续优化行政执法流程,规范一线执法行为,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协同等机制,提高管理执法效能。加快推动城市管理各领域专业规范与标准的实施,避免在实践操作中被“弱化”“虚置”,树立管理规范与标准的权威性,促进城市管理标准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升。

(二)提升城市管理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握完整可靠的信息流和数据链,使其成为城市管理状况描述、诊断、决策、反馈、控制的基础,从而提升管理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水平。

摸清底数,建立完善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库,切实做到基础数据全面翔实、动态实时、互联共享,是强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一是整合相关数据资源和既有数据采集渠道,近期要建设基于统一坐标系,涵盖空间地理数据、属性数据、业务数据的城市综合管理数据资源中心。二是加快开发适应精细化管理需求和应用导向的新增数据库,如城市建筑物数据库、社区统一基础信息资源库(涵盖人口、法人、房屋、事件)等。三是丰富和完善数据信息采集手段,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通信网络、生命线保障等城市运行数据资源的实时采集、动态录入。

一是深化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应用,拓展各专业领域和郊区城镇化地区网格化应用,逐步整合各专业网格和各级系统平台,形成市、区、街镇三级联动的统一管理平台。二是推进各专业平台间的互联互通,加强网格化管理平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平台等专业平台的融合对接。三是加快建设xx城市管理综合信息数据中心和共享交换平台,以城市管理基础信息库建设为契机,整合归集各类共享数据,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逐步构建城市管理的一体化综合智能平台。

改变传统上依靠人海战术的方法,更多运用物联网、北斗导航、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技术,深化互联感知、数据挖掘与分析、风险预警、智能决策技术等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管理精度、效率与实时响应程度。以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管理、城市建筑管理、水务管理、地下空间管理、城市管廊建设维护管理等领域为切入点,加强前沿技术对日常管理和运行的支撑,推动各类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积极开发城市运行数字化模型和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高城市管理中的前瞻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比如在全市水务管理方面,要安装现场实时监控装置,应用无人机巡查系统,构建水务重大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提升过程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三)加强政府内部协调与外部协商,夯实精细化管理的共治基础。

实施精细化管理往往需要“跨界”,包括跨部门、跨条线、跨行业、跨区域,甚至是跨政府责任边界。为此,xx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深入破解精细化管理中的“跨界”难题。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全局领导作用。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领导作用,牢牢把握城市管理方向,确保多元主体治理有序有效有活力。二是积极以党建平台网络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市、区、街道三级党建平台,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督促、引导、鼓励体制内、外的单位、企业、组织和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精细化管理的大格局。

一是进一步厘清市、区、街镇三级管理责任,全面梳理市、区、街镇的权力事项,聚焦社会关注的城市管理重点行业和领域,明确不同层级政府部门主体责任,编制完善与三级管理相关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二是进一步完善条块协调机制。制定实施有关办法,在首问部门与相关委办局、各级政府之间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要进一步完善部门间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清单日常管理制度,优化问题的快速发现机制和处理机制,避免分段管理出现“缝隙”和“空挡”。凡需要几个部门协同办理的事,均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据法律规定的工作程序提出,通过部门联席会议会审,并经上级批准,用合同、协议书等形式规定下来。在执行中,哪个部门不按条例规定和合同协议办,就追究哪个部门的责任。

精细化管理涉及很多琐碎问题,全部依靠政府则行政成本极高,必须通过多方共治形成合力。一是强化市民、企业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市民的个人规范和责任,尤其在消防、违章建筑、房屋安全等整治中能够将责任明确到市民个人。强化市场主体在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环境整治等方面自我监督、履行法定义务。创新市场评价机制,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营造整个市场的自律氛围。二是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专业性社会组织的作用。精细化管理需要以专业化为支撑,xx需要培育一批较高专业水平、品牌化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第三方专业机构,推动政府监管与业界自治的良性互动。比如,可以支持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公证机构等机构发挥独立第三方作用。三是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挥好人大、政协、基层社区治理等平台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机制,畅通群众和企业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披露的渠道,及时依法作出响应处理,构建群防群控、多方参与的管理格局。

(四)补齐城市管理的突出“短板”,凸显精细化管理的实际成效。

当前,xx需要用精细化管理的思路解决一些群众反响大、具有积极示范效应以及关键制约瓶颈等突出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有效提升xx城市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有效提升广大市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近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聚焦河畅、水清、面洁、岸绿目标,针对河道管理养护的薄弱环节,通过水岸联动、部门协同,切实落实精细化管理措施,实现河道巡查、养护的全覆盖,确保全面实现2017年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全市河道水质基本消除劣v类。

进一步加强老旧小区安全管理,全面提升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的安全保障能力。出台政策鼓励多方参与共同推动小区更新,如推动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配建电梯、新增停车位、美化小区环境等;支持居民合理、合法的对住宅进行美化、微改建,以及对危旧住宅自主加固甚至重建。

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建筑装修垃圾管理体系,使xx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积极推进非机动车违法违规问题整治、出租车行业顽疾整治、网约车市场规范清理以及共享单车的有序管理,破解当前城市交通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沪牌使用年限问题和外牌限行问题。通过诸如建设郊区大型物流枢纽(将集卡车辆引导至郊环以外)、利用内河河道开展垃圾等特殊货物运输、完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等一系列举措,更好地释放城市道路资源潜力。打通对接道路和断头路,通过完善路口线形、增辟车道、优化信号灯相位等“小改小革”工程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通过排污纳管、集中饲养、清理违建、建设小型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法,加快改善xx城乡接合部地区脏乱差的现象。通过提高管理资源配置标准、加大管理力量投放、提升污水和垃圾处理标准等,加快改善城乡接合部的水环境质量和空气污染、土壤污染。

针对食品安全还有漏洞、轨交安检不严格、地下空间消防和防恐设施不到位、地下管网老旧和信息数据失准、高层建筑防灾减灾措施还不系统、城镇排水除涝标准低和防汛基础设施能力不足,以及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应急疏散能力欠缺、危险品存储运输还有薄弱环节等城市公共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统筹开展全社会参与、全过程治理、全部门协同的综合治理活动,有效提升xx城市公共安全水平。

(五)优化城市管理的资源配置,提升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水平。

精细化管理需要科学合理的配套制度体系和积极响应的社会氛围,xx要通过优化城市管理资源的配置,做到精准定位,精确投入,精密运行,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xx要进一步研究街镇区划面积,根据人口规模、区域大小等确定最优管理单元。中心城区要适当推动街道合并,部分近郊大镇要考虑进一步析出街道。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管理单元管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尤其是在远郊区撤制镇,要加大资源投放力度。

精细化管理要求有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基层管理队伍作为支撑。因此,要坚持国际视野,内联外引,培养城市综合管理领域高层次人才,既要有基础的标准化人才,又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更要有现代化技术的领军人才。必须加强现有城市管理行业领域的人员培训,培育及引进更多的城市管理专业化人才,带动整体基层队伍在法律法规理解执行、矛盾问题发现处置、技术装备掌握运用等方面有较大程度提升。

要建立健全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分区域考核与分行业考核相结合的城市管理考评机制,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依托xxxxx、xxxxx等热线,加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量化考核,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考评结果在绩效考核中的比重,发挥科学评估和绩效考核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城市精细化管理激励奖惩与行政问责制度办法,推动各级政府和部门履职尽责。

政府相关部门要全面贯彻精细化管理思想,从城市的功能设定、区域规划、设施管理等各个层面入手,从区域、社区到住宅,甚至是设施、标志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要精心设计、精细管理。把加强城市文明建设作为夯实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广泛开展城市文明教育,大力弘扬社会道德规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坚持将公约引导、信用约束、法律规制相结合,以他律促自律,树立城市精细化管理人人有责、人人出力的理念。

社区矫正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我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启动后,迅速在我市两个试点区展开。从两个区的开展情况来看,基本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思想认识到位。

两城区被确定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市(区)后,区委、区政府均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进行研究。两个区司法局均制订了严密的计划,确定了专人专职负责此项工作,并派专人随省厅和市局同志一起到兄弟单位进行了学习考察。

(二)领导机构健全。

目前,两城区的xx个街办(乡镇)都成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

(三)社矫工作者队伍加强。

两城区各司法所多是一人所,为适应工作需要,两城区采取聘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的办法,选聘具有法律经验、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员充实到社矫办公室,确保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还积极挖掘社区资源,发动退休老干部、知识分子、有威望的同志加入到社区矫正志愿者行列,使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两城区xx个街办(乡镇)司法所共有专职人员xx人,社矫辅助人员xx人,社矫志愿者xx人。

(四)工作措施有力。

两城区各司法所均能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街道(镇)、社区(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制度上,两个区都出台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方案)》、《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矫正对象须知》等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

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矫正试点期间两个区共117人接受社区矫正,经过矫正工作人员扎实有效的矫正帮教,没有发生一起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的现象。矫正对象能够较快地融入社会,部分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还走上了致富路。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看,目前我市社区矫正工作仍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主要是:

1、社区矫正工作相关法律法规不尽完善立法的滞后给工作开展带来了统一认识、统一做法、全面推进等方面的一定的`难度。目前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依据是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客观上存在名义主体和实际主体分离现象,公、检、法、司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衔接,省际、市际之间的衔接都存在一些困难。

2、在目前立法依据不足情况下,有关部委的现行规章中针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缺乏系统性。

致使社区矫正各成员单位在工作衔接、责权划分等环节上存在困难,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难度。

3、工作主体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人民警察法》以及有关规章中涉及社区矫正的条款存在着滞后的问题。

例如从现实看,社区矫正按照两院两部的通知精神是由司法行政机关来实施,这无疑是有利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但现行的法律未赋予司法行政机关执法主体权,这不仅与公安机关既有的执法主体权产生法律冲突,而且使得司法行政机关在开展工作时责权不一,处于十分尴尬和不力的地位。矫正对象大多对司法所的考核奖惩持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地根本不向司法所报告,由于司法所执法主体权,社区矫正工作者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3%,林木绿化率达到81.4%。

(一)退耕还林工程。xx年开始试点,xx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xx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xx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148.9公里,植树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二、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xx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搞好四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严格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组织、年度考核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考核机制。xx年开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近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以木兰交界处至**道两旁进行绿化工程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县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8件,给予行政处罚43人,罚款4.1万元,补种树木230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1.7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2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县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县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3%的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肩负着重要使命,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的先锋,尽可能地创造出丰富的生态成果、物质成果和生态文化成果,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如何努力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就成为我们林业工作者首要面临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林业各项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林业项目,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新内涵。

1、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科学发展观对做好林业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作当前林业发展的首要政治任务来抓,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全面系统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正确把握时代发展要求,深刻认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林业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科学办事,增强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林业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搞好林业工作。近年来,我县林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林业工作方法,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是还应该看到,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愿望相比,我们的林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如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生态建设与森林经营等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和林区维稳工作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总结以往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目标任务。新时期林业工作要有更高、更新的目标定位,要用科学发展观确立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实践。

3、现代林业发展要为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证。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林业发展观,涉及到以林业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发展战略工程实施的各个方面,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林业部门责任重大。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林业工作,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坚持从林业实际出发,把生态效益放在林业工作的第一位,建立体现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效机制,推进林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林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经过全县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县林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当前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整体水平较低。目前,我县林业生产依旧延续着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科技贡献率低,林分质量较差;局部地方森林资源逐年减少,雪域上移,雨量减少。同时我县生态建设也面临着林地流失,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问题。

2、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虽然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体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不能满足现代林业建设的需要,由于林区管护基础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从而影响了全县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林木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资源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机制还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林业生产和林业事业的发展速度缓慢。

4、生态文明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我县生态文明建设中,林业建设也应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全县人民对林业的作用、功效了解还不够多,生态文明观念树立得还不够牢固。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现代林业工作。

1、实抓好造林绿化工作,加快我县绿化进程。

第一在提高造林质量上求突破。要抓好生态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实施退耕还林、天保、生态公益林、“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确保实现我县森林覆盖率每年稳定递增的目标。不断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加强造林施工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造林施工质量管理机制。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合理选择造林方式、植被搭配方式,提高造林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第二在扩大社会造林上求突破。大力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和资金参与林业建设,以政策为引导,以法律作保障,鼓励和扶持社团、企业、个人等开展多种形式的造林,不断扩大非公有制造林的数量和规模。充分运用宣传发动、表彰带动、检查促动等手段,采取植纪念树、造生态模范林等形式,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三是在提升林地生产力上求突破。探索不同条件下的森林经营模式,解决营造林工作中的“过密、过疏、过纯”问题。

2、继续抓好重点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建设。

按照“巩固成果,提升质量,完善功能,稳步推进”的要求,继续抓好重点工程,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加大我县公民义务植树的督查力度和县城东西两山荒山绿化区的绿化进程及管护力度;进一步完善县城风景林、河道及绿色通道工程,加强抚育管理,提高绿化质量,提高县城绿化水平,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对疏林地进行人工改造,促成天然下种成林;对荒山荒地,坚持封、造、管并举,集中力量开展人工造林。进一步强化措施,大力发展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农田林网、用材林工程,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加大林分抚育管护工作。加快推进村屯绿化、四旁植树步伐,实施示范村镇绿化工程。

3、是进一步加大保护工作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健全森林防火机构,加大设施设备建设。强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测报网络,加大森林植物检疫网络建设,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切实保护好鸟类资源。

四、以法兴林,切实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县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县人民应正确认识和统筹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数量与质量并举,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林业政策法规,严格执法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坚决制止乱排乱放、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林地、绿地的现象,切实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稳定,不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要结合国家生态公益林项目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项目实施,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补植补造,搞好幼林抚育,防止森林火灾,防治森林病虫害,积极开展“退人还山”试点试范工作,使林业生态建设发挥出最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加强林业科技推广,促进林业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战略,不断提高林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林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提升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林地产出率。大力推进林业从种苗培育、整地造林、抚育管护到采伐更新、加工利用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扎实开展送林业科技下乡活动,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建全科技生产服务网络,对农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真正把林业建设引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思想、组织、作风、制度、业务建设,努力建设一流队伍,培育一流作风,创造一流业绩,着力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和职工成为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建设绿色家园、促进现代林业发展的模范,遵纪守法、团结和谐的模范,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的模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就加快荒山绿化、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等紧要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共产党员学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各项措施,提高廉洁从政水平,严厉查处林业行政许可中的不正当行为。重视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和个人进步,在部署任务的同时给予关怀,在赋予责任的同时给予爱护,使他们得到更快更好的成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善干部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经常挂念他们的冷暖,积极解决他们的困难,让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代林业建设中来。

推进工作调研报告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世界,西方发达经济体受到沉重的打击,许多垮国公司纷纷破产,各国大型金融企业均出现巨额亏损,所在国家相继采取救助措施进行干预,接管破产银行。其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影响程度深,使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一派萧条的景象。导致我国出口需求严重不足,出口加工型的企业订单迅速减少,一批中小型企业破产倒闭,经济大受拖累。

面对这样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国家纷纷出台政策,积极应对。2008年11月15日,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项举措,决定在未来三年内,中央财政共投资4万亿元,要求做到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12月3日又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降低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收入。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对今后我国经济增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加深,使处于中部地区的我县招商引资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对招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成为中部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的必然选择,竞争日趋激烈。

二、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重点建设县工业园区和临江产业园。县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入园企业数十家。临江产业园正在紧张规划建设,已有企业开始入驻。十八个专业招商分局到沿海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工作,引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香港互益纺织工业园、江苏常熟锦绣经纬编、新锦丰方便面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落户县工业园区。2008年新签约外资项目4个,累计合同利用外资万美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万美元,境内市外项目75个,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外来投资企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虽然我县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苏北等地区比在发展速度、招商工作力度上无法相提并论。与临县望江比也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看的多,谈的多,真正签约落户的少。二是引资项目总体质量不高,结构不优,小项目、一产、三产项目多,大项目少,重大工业项目和财源性项目少,对整体经济拉动效应不足,财政贡献率不高。三是项目开工率低、资金到位率低、建设速度慢,投产、达产率不高,不能满足发展速度的要求。四是投资软环境、硬环境难以满足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和外商的要求。

三、

对如何破解我县招商引资难题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效果不好的现状,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县招商引资工作谈几点意见。

业制度,引导企业快速建成达效。加大督查落实力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超前对接,积极服务,帮助企业分析、解决落户和竣工投产前的主要问题。关注企业当下的生存状况,对工业园区、临江产业园以及各乡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建立外来投资企业运营档案,掌握外来投资企业运行情况,及时解决企业建设、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搭建新型发展平台,增强企业活力,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

核方案。结合当前形势,科学院合理分解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建立完善服务机机制,建立重点招商引项目领导帮办制度,为引进重点项目搭建服务平台和高速通道,提高工作实效。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紧扣发展要务不放松,一定要牢牢把握全县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基本县情,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发展为了谁、靠谁发展,至关重要。归根结底,发展是为了xx人民,靠的是xx人民。对xx来说,全县求发展的共识基本形成,但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靠谁发展的“以人为本”还没有真正解决,资本的文化生态还没有真正形成。如何在xx发展和招商引资中,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关键点。

一、以人为本,营造招商引资“政治生态”

要海纳百川。“水积而气聚,木茂而鸟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开放的意识有多强,开发的力度就有多大,发展的步伐就有多快。东莞人自豪地称他们这xx年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二是把全中国最缺钱的人吸引到东莞去打工。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在思想观念和开放意识上。招商引资实质就是开发开放的过程,当年海螺落户我县,就对我县行政机关的服务效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大家转变观念,提高效率,这为推动全县上下思想解放、扩大招商引资,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外商投资不是扶贫。一个封闭排外的县,一个小家子气息浓厚的县,是注定发展不快、发展不好的。全县各级领导都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招商引资,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当前服从长远,算好大账,不算小账。

要万众一心。招商引资不是一出“独角戏”,而是一部大合唱,招商引资既是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更是关系全县发展的政治大局,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理念,自觉服从、服务于招商引资开展工作,只有切实做到全县上下同吹一个号、同唱一个调,万众一心,同频共振,才能排除干扰和杂音,共同演奏出美丽的乐章。

要始终如一。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一个大项目的引进和成长,既需要众志成城的合力,更需要锲而不舍、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定力。xx海螺落户xx十年的历程,就是一个例证。在招商引资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勇往直前、义无返顾,争创新业绩,再铸新辉煌。

二、以人为本,培育招商引资“文化生态”

积极培育亲商、安商、和商的.崇商文化。xx是桐城文派的发源地,传统的文化中,官本位意识较为浓厚,破除习惯性思维,需要领导干部带头,主动与外商交朋结友。先交天下朋友,后引八方资金。苏州市委书记为抓招商引资,在“三八”节把生活在苏州的外商的太太和台商的太太请到市会议中心,专门为她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八”妇女联谊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望江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他们的手机上储存有上千位客商的手机号码,随时保持联系,这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启示。如果我们一味在家等着客商上门来找,再大的投资也只能是“过路财神”,打水漂。我们县就已经出现过洽谈项目落户周边县市的情况。更有在建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无法开工建设,企业处在进退两难的困境。招商而不亲商,招商不能安商,不如不招。积极培育有为、互助、包容的创业文化。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xx,素有崇文尚武经商的传统,水运经济发达的明清时期,xx是与芜湖齐名的全国知名商埠码头。改革开放初期,精明的xx人踏遍全国各地,开展商品营销,用辛勤的汗水建设起美好的家园。现阶段,xx迫切需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迫切需要一大批民营经济的兴起,迫切需要培育有为、互助、包容的创业文化。有为,就是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敢闯敢试,勇于做大做强。互助,就是互帮互带,团结协作,不相互拆台,不内耗、不折腾。当前,要进一步加强政企、银企、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共渡难关。尤其是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成长性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包容,就是对企业在创业初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多引导、多鼓励、多扶持,少批评、少挑刺、少评说。xx总理在今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同样要以发展的眼光和一颗包容的心看待我们开发区以及乡镇落户的新生企业。

积极培育诚信、务实、精细的服务文化。坚持诚信为本,言必行,行必果。现有的政策规定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对外商承诺的事项要坚决兑现,不能兑现的不要轻易许诺。对超越我们权限的事项,要尽最大所能帮助解决。务实,就是对投资者而言,“你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一些同志在工作中习惯于开“空头支票”,工作推三落四,找种种理由和借口,有些几乎到了失职、渎职的地步。所谓精细,就是我们的服务要规范、细致,切实让客商感到温暖、便捷,很容易到达终点站,而不是始终停留于“中转站”。做到精细,就要强化一系列制度建设,切实改变办事散漫、拖拉的作风,做到提速提效、言之可行、落地生根。我们去外地考察,经常看到餐桌上每个来客面前都制作了精致的席位卡,上面写明来客姓名和职务,一坐下来,就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工作细致到这一步,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在背后投入了多大的精力,也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团队,有什么事情办不了、办不好呢?所以说,“软实力”也能形成生产力。

三、以人为本,激活招商引资“民智生态”

弘扬亲历亲为的招商精神。招商引资,“一把手”是关键。作为各级领导,要努力做到“四个带头”:带头抓招商。今年改变以往县直捆绑招商制度,实行县干领衔招商机制。各位领衔县干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不仅要带头完成自己的招商引资任务,还要督促、协调本组的招商引资工作,确保本组的招商任务也能按期完成。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是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要努力在本地区、本单位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头宣传推介。要掌握必要的招商推介技巧,知己知彼,便于交流。特别要善于抓住投资方的心态,围绕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围绕我们能够提供的资源、项目重点推介。带头接洽客商。领导接洽的过程,就是加强沟通、增进感情的过程,就是给客商增强投资信心、投资勇气的过程。带头解决问题。项目引进来,还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开始,在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建设等环节,还有大量的协调服务工作,有一些是工作人员推进不了的,领导要亲自过问,跟踪问效,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弘扬群策群力的招商精神。招商引资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好两个方面积极性:一个是调动好广大干群的积极性,让广大干部热衷招商,让人民群众支持招商。空谈易,实干难。要让大家都来做志愿者、实践者,不做评论家、空谈家。另一个是,调动好广大xx在外人员的积极性。人脉资源优势是我县最大的优势之一,要通过深入细致地工作,加强亲情、乡情联系,调动广大xx在外人士的爱乡爱土情结,激发他们支持家乡、服务家乡、投资家乡的热情。

弘扬锲而不舍的招商精神。与一位客商从相识到相知,招一个项目从洽谈到落户,更多的是“持久战”,是“马拉松”。为之,要有一股钻劲。搜集招商线索,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我们要有钻研信息的本领;要有一股粘劲,不怕吃闭门羹,不怕碰钉子,不怕坐冷板凳;要有一股韧劲,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做到不灰心、不气馁、不言败。今年,区位和资源条件较差的钱桥镇能够实现规模工业项目“零”的突破,白梅乡能够落户多个工业项目,都是与其负责同志有一股韧劲分不开的。

四、以人为本,创新招商引资“环境生态”

要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全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洼地”。

提升开发区层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经国务院同意并指定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建设规划。这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机遇千载难逢。作为皖江北岸重要县份,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申报工作,确保将我县开发区纳入示范区建设区域,并争取先行先试,努力将我县开发区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为加快县域经济崛起打牢坚实的基础。

形成全县支持开发区的合力。坚持项目引进向开发区集中。县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要尽可能的到县开发区落户。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具备独立建区的乡镇都可以实行“飞地”政策,所引进的项目与县开发区实行税收共享。县开发区今年要确保新增入园工业项目不少于0家,力争达到xx年支持海螺一样服务、支持开发区发展。在项目审批、金融融资、规费收取、用工服务、治安保障等方面,对开发区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支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开发区还可出台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提高开发区自我发展能力。县开发区要坚持走“以园养园、共建园区、园政合一”之路,提高自主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抓好土地储备工作,加强用地管理,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要千方百计加大安商工作力度。

推进依法行政的调研报告

一是公安机关要转变“行政中心”观念,纠正特权思想,树立起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自觉依法行政。公安机关要实现“依法行政”,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及时转变“行政中心”观念,重视保护行政相对方的合法权益,重视保护公民的权利、自由、尊严,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指导思想。在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上,要从主要依靠政策和领导人命令办事,逐步转变到依靠宪法和法律办事上来,反对任何形式上的特权思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在广大民警心目中牢固树立起法律的尊严和权威,用法律作为评判公安工作最有力的标准。公安机关在依法行政运行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树立正义、自由、权利、平等的理念,既保障打击违法犯罪,也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在执法中变生硬的强制性管理为主动、热情的服务。

二是行政权力要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保证依法行政的顺利实施。行政机关代表国家依法对社会实施管理,其执行公务,依法收取的费用、处罚的款项应该真正、全部、彻底纳入财政管理,其实现的有效方法是行政权力必须与经济利益彻底脱钩,以根除利益驱动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安机关自觉地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管理服务于社会。

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公安行政管理业务知识,使公安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素质与其承担的执法任务相适应。要坚持执法资格考试制度。进一步提高公安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监督意识和人权意识,增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自觉性,养成自觉守法、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习惯,提高整体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

熟悉乃至精通本行业的法律、法规是严肃公安行政执法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公安行政执法效率的重要条件。不断学习、运用和总结,是提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的必由之路,培训、考核则是其推动力,要把法制观念的强弱、学习掌握法律知识的程度、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水平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任职和晋升相结合。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切实加强公安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这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重要保证。

四是建立相对独立的执法监督机构,确保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与权力制约和监督联系在一起的。公安机关作为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力量,拥有重要的职权,如果对这些权力不予以严格制约,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违法越权,滥用职权的现象,甚至滋生各种腐败现象。因此,健全执法监督机制,把行政权力科学分解,合理组织,将会极大地推进依法行政的进程。要设立相对独立的执法监督机构,消除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的依附关系,对现有的行政执法监督领导体制进行改革,这是强化行政执法监督的组织保证。应发挥行政执法监督的整体效能,通过法律将行政机关自身监督、司法机关监督、权力机关监督的对象及其范围予以科学划分,使其各自发挥职能,促进行政执法监督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从根本上革除“人治”的弊端。再有,明确行政执法监督主体的权力和责任。监督的实质是以权力制约权力,由此决定必须赋予监督主体以足够的权力,使监督主体拥有的权力大于监督对象手中的权力,具体包括调查取证权、法律制裁权、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等。公安机关还要依法建立健全督察制度,并将警务督察的程序逐步完善。将内部执法监督与党的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等统一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严密、完善的公安行政监督体系,确保公安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推进。

推进依法行政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为干部依法管理各项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基础。但据调查发现,受多年来传统工作方法的影响,一些干部有法不依,强制命令,单靠行政干预的工作方法还未彻底改变,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干群矛盾,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一)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一知半解。一些干部整天忙于具体事务,加之有关部门法律知识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干部法律素质较低,法律法规知识缺乏,干部法律意识十分淡薄,法律观念在头脑中甚至是一片空白,在工作中对各种法律法规程序一窍不通,不懂依法行政。

(二)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愿依法行政。一些干部认为行政强制手段省时、省力、见效快,因而,不愿依法行政,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以权代法、依言代法、依罚代罚现象时有发生,视国家法律于不顾。

(三)顾及当事人情面,不想依法行政而得罪人。一方面个别干部不能摆脱“关系网”的困扰,顾及到当事人的情面,怕得罪人,不想依法行政。另一方面干部在依法行政中,总有人来说情,使“情”与“法”产生碰撞,当事干部左右为难,也会使依法行政大打折扣。

(四)行政执法职责不清,执法程序不严。一些干部行政执法职责不清是很清楚,在工作中行政失职和行政越权现象比较严重。执法随意性比较大,处理案件的程序意识较差,缺乏透明度。以致影响人民群众对执法机关的信任,甚至产生矛盾。

有法不依,所产生的原因不是偶然的,有其复杂的的社会背景,由此而造成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了进一步实现行政机关的规范行为,使行政权的行使更加合理与科学,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各级党委、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提高对依法行政的认识。要把教育培训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要与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任务、要求和措施,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短期计划,在提高培训实效上狠下功夫。

(二)进一步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以保障各项培训的顺利实施。要切实加强各级干部培训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条件最好、师资最强、教育管理最严的干部“学习培训基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建立严格的学习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区别不同专业干部情况,确定必读书目,采取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干部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测试,从根本上提高干部依法行政能力。

(四)严格责任追究,确保依法行政取得实效。要因地制宜建立干部依法行政责任追究机制,既要防止行政权的缺失,保障政府有效施行政管理,又要防止行政权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要督促干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进一步强力推进干部依法行政进程。

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推进城镇化。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山西省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2019年城镇化率51.26%。全省有11个设区城市,11个县级市,85个县,1196个乡镇,28163个行政村。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党的xx大报告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市域城镇化作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明确提出要以“提速、提质”为主题,着力构建“一核一圈三群”城镇化空间格局。全省上下高度重视城镇化推进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现有园林城镇39个,其中国家级15个,晋城市荣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长治市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园林城镇群,城镇人居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变。

1.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

到目前为止,山西已编制了太原都市区、太原都市圈、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等规划。编制了大同都市区、长治上党城镇群、临汾都市区、阳泉、朔州东部新区、离柳中、忻定原、盐临夏、晋城“一城两翼”等城镇组群规划。完成了22个城市、85个县城及363个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大部分市、县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城镇体系规划、城镇群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等组成的城乡规划体系。

2.城镇组群建设初见成效。

以“一核一圈三群”的空间布局为基础,统筹城镇发展、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区域基础设施布局。太原都市区、大同都市区、临汾百里汾河城镇带、孝汾平介灵城镇组群等一体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长治上党城镇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3.城镇新区建设步伐加快。

太原汾东商务区、晋阳湖区建设全面启动,大同御东新区、以山西高校新校区为依托的晋中北部新城、阳泉生态新区等轮廓初现,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明显提升。去年新批准设立开发区1个,扩区2个,正在申请办理设立和扩区的8个,为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间。

2019年,全省城镇人口超过50%的有5个市:太原、阳泉、大同、晋城、朔州(2019年有4个)。在全省11个市中,居前三位的是太原市(83.76%)、阳泉市(63.04%)、大同市(57.95%);后三位的为运城市(41.41%)、忻州市(41.43%)、吕梁市(41.61%)。城镇化率排第1位和第11位的差距由2019年的43.84个百分点缩小为42.35个百分点,区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规模小。

2019年,山西城镇化率51.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7位。虽然太原城市群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但其发育程度和规模均落后于中原经济区、武汉大都市圈、长株潭、关中城镇群等中西部城镇群。全省22个设市城市平均人口40.7万,低于全国平均数13.1万人,县城平均人口6.69万,低于全国平均数2.12万人,一般建制镇平均人口不足6000人,其中3000人以下的镇近200个。

2.煤炭资源型城镇数量多。

全省22个设市城市中有11个资源型城市,其中8个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化和初级化突出,城镇职能体系不健全,城镇之间及区域联系薄弱。资源型产业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地塌陷、水资源漏失、环境污染等的问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3.城乡人居环境有待改善。

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0.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7。22个城市、70个县城缺水,占市、县总数的87%。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县(市)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48个,占总数的50%,绝大多数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村没有保洁员,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仍较突出。

虽然近几年出台了一些解决户籍、土地、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没有形成配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形不成整体效应。居住在全省城镇的1842万人口中,有近650万没有取得城镇居民户籍,占城镇人口总数的34.9%,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难度仍然较大。

“一核”即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是全省城镇体系的组织核心,经济转型发展的增长极核。规划2019年都市区城镇人口达到465万。

“一圈”即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都市圈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的都市圈。包括太原、晋中、吕梁、阳泉、忻州5市的30个县(市、区)。

“三群”即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晋北城镇群,包括大同市、朔州市的10个县、区;以临汾、运城为核心的晋南城镇群,包括运城市、临汾市的16个县、市、区;以长治、晋城为核心的晋东南城镇群,包括长治市、晋城市的12个县、市、区。三个城镇群是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省域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区域。

1.加快构建太原都市圈。

把太原都市圈构建作为全省推进城镇化的重中之重。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阳泉、忻定原、离柳中为外围组群,加快建设以高速公路和快速轨道交通为主的都市圈现代交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服务业;合理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经济圈、旅游圈和生态圈。

2.着力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

全力支持太原率先发展,以太原晋中共建区和太榆科技创新城为切入点,统一规划,协调功能,整合空间,对接基础设施,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共同构建辐射带动能力强大的省域中心。加快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城市发展,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推进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城镇组群构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实力,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3.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

把县城和县级市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完善功能、塑造特色。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引导产业向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集中。煤矿沉陷区治理、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新建煤矿的生活区要尽量在县城和县级市中心城区安排。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境。通过“大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新的中小城市,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推进“百镇建设工程”

重点扶持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率先发展。以项目为依托建设城镇新区,按照市政标准建设和改造提升道路、供排水、供气、垃圾收集转运等设施和公园绿地,进一步完善社会服务等公共设施,对镇容镇貌进行综合整治,建设现代化新市镇,使其成为服务“三农”的中心、小城镇建设的样板。省有关部门对重点镇的街巷硬化、供水、供电设施、文体活动场所、中小学、卫生院及绿化建设等在资金和项目上给予倾斜;对部分重点镇赋予一定的县级行政审批、执法、管理等权限和建立镇级财政,增强其自身发展能力。

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管理体制“六个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和农村新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化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大中城市郊区要率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网络;整合农村居民点,建设新市镇和农村新社区;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走集约、集聚式发展的城郊型城镇化道路。

山西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各地从区情出发,努力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批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成功案例。诸如:太原市实施数字城管联动城乡清洁,全面创建宜居城市。太原市以城乡清洁和数字城管工程为抓手,大力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和管理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大同市按照“一轴双城”的城市格局,统筹推进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新旧两利,古今兼顾的特色城市已初步建成。介休市三位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来,介休市以城区和义安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实施“中心城区—重点镇—中心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城镇化战略,探索出一条介休城镇化发展新路。孝义市实施“1420”工程,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孝义市按照“中心城市、中心集镇、社区化中心村”三个层面梯次推进,启动实施了以主城区为龙头、4个特色中心镇为支点、20个社区化中心村和小集镇为辐射的“1420”工程,大力推进了特色城镇化建设。

长治市积极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构建“一核双圈”发展框架,大力推进城镇化的经验拟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推广。

长治市在推进上党城镇群建设的过程中,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其成功经验:一是项目引领,助推上党城镇群基础建设。二是政策创新,助力上党城镇群快速发展。

在推进户籍和人口迁移体制改革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以举家迁徙的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以就业年限或居住年限或社保参与年限为基准,加快放开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中城市和特大城市落户限制,引导和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定居,有效提高我国城市化进程。建议由国家制定城乡一体的居住证制度,由各地制定实施细则和具体执行准则加以落实。

随着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原有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口在医疗、教育、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应建立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和衔接机制,以便地方的财权和事权相对应。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财政转移支付衔接的制度设计,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调整以户籍人口为基础的资源分配关系为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公共资源分配,实现资源的公平和合理配置,以保证流入地政府有相应的资源支撑农民市民化的公共支出。

我国目前统计的城镇化率中包括了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而城镇半年以上常住人口又主要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稳定的就业,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然而目前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资金缺口很大,当地财政难以解决,因此建议国家尽快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界定不同等级政府的公共支出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符合条件的进城农民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尽可能缩短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

“县乃国之基”。县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是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农村人口转移的“主战场”,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桥头堡”。县城相对于大中城市,农民进城门槛和成本更低,文化认同感更近;相对于其他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更强,投入产出综合效益更高。近年来,中西部县域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具备了建设小城市的经济基础。建议国家明确提出在中西部地区实施“大县城”发展战略,对部分具备改市条件的县城,适时推进县改市,对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相邻的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试点和扩权强县试点,推动其做大做强,以大县城建设为增长点,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目前我国各类规划政出多门,互不衔接,甚至相互冲突现象屡见不鲜。城镇规划也不例外,在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衔接不畅,相互矛盾和不协调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城镇规划修编变动频繁,加之规划实施监督缺位,导致城镇规划实施变数很大。按照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类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建议国家建立有效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协调机制,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等各类规划在统筹空间发展方面的法律地位;研究出台“多规协调”的指导性文件和相应技术标准,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以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化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2020),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状。短期来看,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之后,农民工的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条例未能考虑到土地的升值潜力,这导致了补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剧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化。未来扬州的规划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

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的城镇化运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导致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将土地按照功能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与居住区的隔离。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样的规划理念并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与耕地数量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3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主导能力不够,城镇化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推动,城镇化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它有助于产生大量的规模效益,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地区经济。扬州的'城镇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形成完善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松散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本。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建设××××,大力发展林业是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把××作为××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而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此自起,我县大力推进林业建设,02-我县共造林18万亩,其中公益林11万亩,经济林7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近36万亩,森林覆盖率预计为17%。在经历了林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后,从起,全市林业建设从“重建向重管”方向转变,不再进行大面积租地造林,因此我县林业建设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如何解决当前林业建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找准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将生态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林业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1、林业资金短缺。

02-06年,我县公益林建设面积在11万亩左右,需建设资金约8.4亿元,土地流转及养护费约0.3亿元(不包括社会化造林),目前市到位资金约4.7亿元,缺额约4亿元。再加上03-我县经济林建设面积近7万亩,超计划3万多亩,缺额资金约0.3亿元。其他如森林测报、防火等经费还远远达不到要求。由于林业资金短缺数额巨大,给我县林业建设和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拖欠农民工工资、苗商资金现象严重。二是土地流转费不能及时发放,农民反映强烈。特别是一些社会化造林企业,运作困难,由其承担的土地流转费不能支付,社会稳定难以保证。三是养护、森防及防火经费得不到保证,缺少必需的植保机械、防火设备、农药等,森林病虫害、火警隐患多,影响林地正常生长。

2、宏观政策制约。

这几年实施××建设,大力推进林业发展,使我县林业资源迅速增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曾吸引了岛外很多企业来崇投资。很多投资者是冲着当初市有关林业开发政策(如以房养林、以林养林、以项目养林等)和××林业规划目标来投资造林的。目前国家对土地实行严格保护政策,在林地内开发房产基本无望;07年起不再进行大规模造林,使原本以林养林的打算也落空;受管理用房的限制,在林地内搞的休闲旅游项目,不能满足旅游者吃、住、娱乐的需求,对游客缺乏吸引力而难以维持。由于政府政策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目前许多投资者投资无回报,难以继续经营,均有退出的想法。

3、间挖苗木无出路。

我县三岛总体规划已批准实施,规划中林业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按我县17%的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规划目标。但目前按照市林业发展思路,××将不再进行大规模生态林建设,使已建生态林面临着严峻的间挖压力,今后如何解决间挖苗木出路、如何科学利用间挖苗木,如何保持生态林健康持续发展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4、失地农民安置问题。

由于我县大量租用农民土地进行造林,失地农民的就业和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农民土地流转后,他们必然要求政府给予就业等相关政策来保障生活。而我县就业机会少,仅仅依靠“万人就业项目”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可谓杯水车薪,大部分失地农民还是难以安排,不能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虽然我县出台了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但随着物价上涨,以目前564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很难维持农民的基本生活,因此土地流转费上调也成必然趋势。政府要马上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妥善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二、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今后我县林业发展要实现“三个转变”、寻找“四条出路”:

三个转变:一是实现大面积租地造林向经济林、四旁植树和庭院经济的转变;二是实现由政府管理向市场化运作的转变。三是实现林业公益型向经济型的转变。

四条出路:一是寻找经济林建设的发展之路。今后经济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发展盲目、种植面广、分布零星的`情况,要有一定规划,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准化果林基地,形成规模和区域优势。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二是寻找已建生态林的发展之路。目前我县生态林建设投资大,养护管理任务重,财政负担困难。为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林业资源,有效减轻政府负担,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突破现有政策瓶颈,结合国家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公益林经营权限,制定市场化运作机制,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公益林开发建设。三是寻找今后生态林的发展之路。今后生态林建设应改变过去土地流转到那里,建设到那里的做法,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实施,结合××生态项目建设,配套实施绿化建设,这样就不会与开发项目及其他基础实施建设相冲突,真正做到种一块绿一块。同时抓住市林业补贴政策的契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四旁植树和庭院绿化建设,美化绿化家园。四是寻找林下经济发展之路。今后要进一步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寻找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点,为我县林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一条新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