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1-30 07:24:33 作者:琉璃 汇报体会

高二教案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的框架和思路,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小编整理了一些高二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物理教案

关于安培力这一重要的内容,需要强调:

1、安培力的使用条件:磁场均匀,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

2、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安培力具有最小值。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安培力具有最大值。

教法建议

由于前面我们已经过电场的有关知识,讲解时可以将磁场和电场进行类比,以加深学生对磁场的有关知识的理解。例如:电场和磁场相互对比,电场线与磁感线相互对比,磁感应强度与电场强度进行对比等等。

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回忆电场强度的定义,对比说明引入磁场强度的定义的思路是通过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研究得出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磁场,可以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 、理解磁感应强度b的定义及单位.

2 、知道用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3 、知道什么叫匀强磁场,知道匀强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5 、会用左手定则熟练地判定安培力的方向.

及b的定义式.结合练习法使学生掌握左手定则使用.

1 、重点

(1)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大小的决定因素,掌握电流与磁场垂直时,安培力大小为:

(2)掌握左手定则.

2 、难点

对左手定则的理解.

3 、疑点

磁场方向、电流方向和安培力方向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

4 、解决办法

1课时

铁架台、三个相同的蹄形磁铁、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的意义,借助墙角(或桌角)帮助学生建立三维坐标空间,理解掌握左手定同.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2 、决定安培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利用演示实验装置,研究安培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与电流的大小有关.

(2)与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长度有关.

(3)与导线在磁场中的放置方向有关.

3 、磁感应强度

4 、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得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置时所受的安培力大小为:

举例计算安培力的大小.

高二物理电功率教案

1.能说出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和单位;。

2.能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电功率概念的掌握及计算。

难点:对额定电压与实际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及灵活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三、教学策略。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2分钟)。

1.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计算?

2.家庭电路中测量电能的工具是什么?测出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3.1kw?h的电能给灯和空调使用,哪个用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5分钟)。

把不同功率的用电器接入家庭电路中,观察电能表转动快慢。

比较:相同时间内热得快和白炽灯哪个消耗的电能多?

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说明了什么?

电能表转盘转动快慢不同,说明电流做功快慢不同,可以利用电功率来表示电流做功快慢。

新课教学(28分钟)。

电功率。

对比力学中的功率,思考: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

2.电功率的单位,单位间是如何换算的。

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用电器的功率有多大呢?

思考:

1.电功率的定义。

2.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电功可以利用w=uit进行计算,代入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

例题:教室一盏日光灯的电流约为0.18a,则此日光灯的电功率约为多少?

“千瓦时”的来历。

回忆电能表测出电路中消耗电能得到的单位是什么?它的从何而来的?

例题:某电视机的电功率是150w,每天使用3h,一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按30天算)。

阅读课本p93的“想想议议”,相互讨论一下,该记者犯了什么错误?

电功的大小与用电器的功率与通电时间都有关,用电器的功率越大,通过时间越长,消耗的电能越多。

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同一个用电器,在不同的电压下,其实际的电功率会随着它两端的电压而改变。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说出一电热水器的铭牌“220v1000w”表示的意思。

根据此电热水器的铭牌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电热水器两端电压低于220v,它的功率就小于1000w,此时它的功率就是实际功率,但额定功率仍为1000w。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是用电器的参数,它的大小是不变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是指把用电器接在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实际电压,它的实际功率大小与实际电压有关。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可能相等吗?

阅读课本p95“想想议议”,要串联多少个这种灯泡?

展示一个正在发光的灯泡,提出问题:你如何测出此时灯泡的功率?

思考:

1.实验原理。

2.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3.画出此实验电路图。

具体的测量方法在下节课我们再详细研究。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到了哪些内容呢?回忆并回答:

1.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及单位。

2.“千瓦时”的来历。

3.实际电压与额定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的区别,用电器铭牌上标的电压和功率是什么意思。

4.电功率的测量原理、原理图等。

高二物理教案

知识目标。

1、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造和加速原理.。

2、了解加速器的基本用途.。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本节重点是回旋加速器的加速原理.在通过前面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的学习,学生通过反复习电场的相关知识后在理解本节知识时比较容易,需要强调的是:

1、加速电场的平行极板接的是交变电压,且它的周期和粒子的运动周期相同.。

2、当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加速粒子就不可能了.。

在讲解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中国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开发以及研制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回旋加速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回旋加速器的基本构造和加速原理.。

2、了解加速器的基本用途.。

(二)能力训练点。

(三)德育渗透点。

(四)美育渗透点。

二、学法引导。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回旋加速器的加速原理.。

2、难点。

加速电场的`平行极板接的是交变电压,且它的周期和粒子的运动周期相同.。

3、疑点。

当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加速粒子就不可能了.。

4、解决办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回旋回速器挂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直线加速器。

我们知道电场可以对带电粒子加速,如果加速电压为。

u

带电粒子电量为。

q

.带电粒子从静止可加速到能量,由于电压的限制,所以一次加速后粒子获得的能量较小,如何获得较大的能量呢?(让学生充分讨论.)可采取多级加速的办法,经过几次加速后粒子的能量,所以直线加速器可使粒子获得足够大的能量.但它占地面积太大,能否既让带电粒子多次加速,获得较高能量,又尽可能减少占地面积呢?(让学生展开想象)。

2、回旋加速器。

等于多少呢?

(让学生回答)。

请同学们讨论:加速粒子的最终能量由哪些因素决定?

和加速器的半径.

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为什么带电粒子加速后的能量与加速电压无关呢?

3、回旋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的比较。

介绍我国正、负电子对撞机.。

(四)总结、扩展。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直线加速器。

1、单级加速。

2、多级加速。

二、回旋加速器。

1、交变的加速电压周期。

t

2、多次回旋加速后的能量。

三、直线加速器与回旋回速器比较。

高二物理教案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次声波和超声波。

2、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次声波和超声波.。

因多普勒效应和此声波、超声波两节的内容少,建议用一个课时.。

声波能离开空气在真空中传播吗?为什么?

阅读下列表:

声波的波长范围。

1.7cm——17cm。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高二物理教案

阅读下列表:

与介质、温度有关,标准状况下,空气中声速为332m/s,运算时常取340m/s

声波的波长范围

1.7cm――17cm

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高二物理教案

1、知道“便于远距离输送”是电能的优点之一。知道输电的过程。了解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理解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充分理解;;中的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4、知道什么是输电导线上的功率和电压损失和如何减少功率和电压损失.

5、理解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

2、通过例题板演使学生学会规范解题及解题后的思考。

3、通过远距离输电原理分析,具体计算及实验验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我国远距离输电挂图展示,结合我国行政村村村通电报导及个别违法分子偷盗电线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的介绍,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做一个合格公民。

2、教育学生节约用电,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对于电路上的功率损失,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己从已有的直流电路知识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讲解电路上的电压损失,是本教材新增加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对输电问题有更全面、更深人和更接近实际的认识,知道影响输电损失的因素不只一个,分析问题应综合考虑,抓住主要方面。但真正的实际问题比较复杂,教学中并不要求深人讨论输电中的`这些实际问题,也不要求对输电过程中感抗和容抗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教学中要注意掌握好分寸。

3、学生常常容易将导线上的电压损失面?与输电电压混淆起来,甚至进而得出错误结论。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澄清认识。这里要注意,切不可单纯由教师讲解,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否则会事倍功半,形快而实慢。

4、课本中讲了从减少损失考虑,要求提高输电电压;又讲了并不是输电电压越高越好。希望帮助学生科学地、全面地认识问题,逐步树立正确地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论分析如何减少输电过程的电能损失。

(2)远距离输电的原理。

2、难点:远距离输电原理图的理解。

3、疑点:的对应关系理解。

4、解决办法

通过自学、教师讲解例题分析、实验演示来逐步突破重点、难点、疑点。

高二物理教案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知道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知道点电荷模型,知道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后来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内容较多,计算较复杂,要安排三节课才能完成。这一节讲电功率的意义、公式及额定功率的意义及其适用条件,后继两节课为实验和计算,三节课的知识内涵和深度是相同的,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加强和巩固,使学生达到对电功率的理解和掌握。

灯泡的功率随电压变化,而电压变化又将引起灯丝温度变化,从而引起灯丝电阻变化,电阻变化又影响实际功率的大小,属扩展内容,在教学中可视学生情况而定。

这节课的难点是学生对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混淆不清,解题中需把电功率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反复运用,更加造成了困难。解决这一困难,一是要把有标记的灯泡接入不同电压的演示实验做好,二是解题中要分步计算,把每一步的已知什么求什么讲清楚。由于以后有一节课专门讲计算,因此本节课的练习应以直接用公式的简单计算为主。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精选】

《电功率》一章是初中电学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电学知识学习的核心。而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是掌握好本章知识的关键。本节内容较多,包括:建立电功率的概念;根据p=wt公式进行有关计算;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电功率的测量和利用公式p=ui的计算。

本节教学可分为4部分:

1、电功率。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常认为用电器的瓦数越大越费电,即将。

消耗电能的快慢与消耗电能的多少相混淆。教学中可通过将不同瓦数的灯泡分别接入电路中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使学生正确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可通过问题引出电功率的计算,引导学生认识电功率的单位。

教材通过小资料介绍了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这些数值对很多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应使学生通过阅读对用电器的电功率分类了解,尤其要知道哪些用电器属于大功率用电器。

2、“千瓦时”的来历。对于此知识点,教材通过公式w=pt直接介绍“千瓦时”的来历,简单易懂。教学中可让学生推导千瓦时与焦耳的换算关系,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还要让学生知道通常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公式w=pt,并增加适量练习,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该公式求解某些问题的能力。

3、“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看似很简单的知识点,但学生接受起来却。

有一定的困难,是初中电学中的难点之一。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好演示实验。实验一:分别观察同一灯泡在额定电压、略高于额定电压和略低于额定电压这三种情况下的发光情况,三次所观察到的亮度是用电器在各实际功率下所显示出的亮度,由此得出额定电压、实际电压、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实验二:探究额定电压相同而额定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220v40w”和“220v15w”)并联和串联接入电压是220v的电路中的发光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两盏灯发光时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关系。最终使学生明确:用电器只有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只有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实际功率才等于额定功率。灯泡的实际功率影响灯泡的亮度。

可以知道当电阻不变时,通过灯丝的电流大小与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成正比,它们都直接影响灯泡的实际功率。由此可推知,电功率p与灯泡两端的电压u和灯泡中的电流i有关系,由实验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p=ui。

由于下一节学生将运用伏安法直接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实际功率,所以有必要在本节教学中对伏安法测电功率进行深入讨论,为下一节实验探究留出更充裕的时间。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功率的定义、定义式、单位;

2、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3、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ui进行简单计算;

4、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

2、观察体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中。

课前准备。

简易家庭电路示教板:接有电能表,一个保险盒,一个开关,一个15w电灯泡和一个100w的电灯泡(包括灯座),一个插座;学生用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电压表、导线若干、开关、额定电压为v的小灯泡一个、节能型电灯一只(功率16w)、教学课件等。

教学设计。

方案1:实验导入。

演示实验:在电能表后分别接不同的灯泡,一只灯泡上标有“220v15w”,另一只灯泡上标着“220v100w”,接通电源,发现后者比较亮的灯泡电能表的转盘转动得快,而前者比较暗的转动得慢。

同是灯泡,为什么有的消耗电能快,有的消耗电能慢呢?为了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时的这种差别,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电功率。

高二物理教案反思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人在林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二、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音乐、绘画、词汇等。

例如在诗词方面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绝句·登天门山等)。

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古曲《流水》、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运动情景。

在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和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词汇等,能说出古曲《流水》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三、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能说出物体位置的改变就称为运动。

教师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mechanicalmotion)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这里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referenceobject)。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一女孩站在树的对面静止不动或从同学身旁飞驰而过的火车等。

引导学生说出:从女孩这方面来看,树木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可再展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高二物理教案

1、理解电功的概念,知道电功是指电场力对自由电荷所做的功,理解电功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和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推导电功的计算公式和焦耳定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电能与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进一步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

【教学重点】。

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公式;焦耳定律、电热功率的概念、公式。

【教学难点】。

电功率和热功率的区别和联系。

高二物理教案

1、使学生知到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2、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多普勒效应。

教学建议。

因多普勒效应和此声波、超声波两节的内容少,建议用一个课时.用实验让学生了解多普勒效应,会解释多普勒效应.在媒体资料中提供了,旋转的录音机发出的声波所表现的多普勒效应,教师可以适当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声波的概念和形成声波的条件。

教学难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仪器:音叉、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学。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

请学生阅读课本的第21页——24页的内容.。

二、应用。

问题1: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问题2:能现场做实验吗?请学生讨论发表观点.。

演示实验。

1、用音叉在学生耳朵边运动.。

2、用录音机在教室边放音乐,边运动.。

问题3:人的耳朵能听到任何频率的声音吗?(不能)。

问题4:怎样划分呢?(频率低于20hz的属于次声波,频率高于__0hz的属于超声波,人耳大约能听到20hz——__0hz的声波.)。

问题5:次声波有什么用途呢?(次声波的衍射能力强,可以探知几千米以外的核试验.)。

问题6:超声波有什么用途呢?(声纳、b超等)。

探究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多普勒效应。

知识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决日月蚀问题.。

2、会使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解释有关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

情感目标。

3、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变通.。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重点掌握以下几部分知识点:

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讲解时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

4、光束: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

5、介质(媒质)、光在其中传播的物质、但要注意:光传播时并不需要介质.。

如图所示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

9、光速:通常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00×108m/s.。

注意: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的速度都将小于该值。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电能输送的过程。

2.知道高压输电的道理。

3.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把物理规律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和用公式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传输电路中电功率转化及电损耗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电磁感应现象和发电机,通过发电机我们可以大量地生产电能。比如,葛洲坝电站通过发电机把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功率可达271.5万千瓦,这么多的电能当然要输送到用电的地方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输送电能的有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1.输送电能的过程。

提问:发电站发出的电能是怎样输送到远方的呢?如:葛洲坝电站发出的电是怎样输到武汉、上海等地的呢?很多学生凭生活经验能回答:是通过电线输送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可以回答:是通过架设很高的、很粗的高压电线输送的。

出示:电能输送挂图,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作介绍。

2.远距离输电为什么要用高电压?

提问:为什么远距离输电要用高电压呢?学生思考片刻之后,教师说:这个实际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

板书:(高压输电的道理)。

分析讨论的思路是:输电导线(电阻)发热损失电能减小损失。

讲解:输电要用导线,导线当然有电阻,如果导线很短,电阻很小可忽略,而远距离输电时,导线很长,电阻大不能忽略。列举课本上的一组数据。电流通过很长的导线要发出大量的热,请学生计算:河南平顶山至湖北武昌的高压输电线电阻约400欧,如果输电线的电流是1安,每秒钟导线发热多少?学生计算之后,教师讲述:这些热都散失到大气中,白白损失了电能。所以,输电时,必须要尽量减小导线发热损失。

提问:如何减小导线发热呢?

分析:由焦耳定律q=i2rt,减小发热q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时间t,二是减小输电线电阻r,三是减小输电电流i。

提问:第一种方法等于停电,没有实际价值。第二种方法从材料、长度、粗细三方面来说都有实际困难。适用的超导材料还没有研究出来。排除了前面两种方法,就只能考虑第三种方法了。从焦耳定律公式可以看出。第三种办法是很有效的:电流减小一半,损失的电能就降为原来的四分之一。通过后面的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办法也是可行的。

板书结论:(a:要减小电能的损失,必须减小输电电流。)。

讲解:另一方面,输电就是要输送电能,输送的功率必须足够大,才有实际意义。

板书:(b:输电功率必须足够大。)。

提问:怎样才能满足上述两个要求呢?

分析:根据公式p=ui,要使输电电流i减小,而输送功率p不变(足够大),就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知道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理想变压器工作规律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中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基本问题.

5、理解变压器的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能用变压器的功率关系解决简单的变压器的电流关系问题.

6、理解在远距离输电时,利用变压器可以大大降低传输线路的电能消耗的原因.

7、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物理观察能力和正确读数的习惯.

2、从变压器工作规律得出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及总结概括能力.

3、从理想变压器概念引入使学生了解物理模型建立的基础和建立的意义.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原副线圈的匝数与绕线线径关系中体会物理学中的__、统一美.

2、让学生充分体会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遍__及辩__统一思想.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及相应的教法建议。

1、在学习本章之前,首先应明确的是,变压器是用来改变交变电流电压的.变压器不能改变恒定电流的电压.互感现象是变压器工作的基础.让学生在学习电磁感应的基础上理解互感现象.这里的关键是明白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穿过它们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时刻都是相同的.因而,其中的感应电动势之比只与匝数有关.这样原、副线圈的匝数不同,就可以改变电压了.

2、在分析变压器的原理时,课本中提到了次级线圈对于负载来讲,相当于一个交流电源一般情况下,忽略变压器的磁漏,认为穿过原线圈每一匝的磁通量与穿过副线圈的磁通量总是相等的.这两个条件,都是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的内容.利用课本中的这些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变压器原理,原线圈上加上交变流电后,铁心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在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则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从能量角度分析,可以看成是电能(原线圈中的交变电流)转换成磁场能(铁心中的变化磁场),磁场能又转换成电能(副线圈对外输出电流).所以,变压器是一个传递能量的装置.如果不计它的损失,则变压器在工作中只传递能量不消耗能量.

要使学生明白,理想变压器是忽略了变压器中的能量损耗,它的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相等,这样才得出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与匝数的关系式.在解决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在初学时,有两个副线圈的变压器的问题,不做统一要求,不必急于去分析这类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进行分析讨论.

3、学生对变压器原理和变压器中原、副线圈的电压、电流的关系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认真讨论章后习题,对学生澄清认识会有所帮助.

4、变压器的电压公式是直接给出的.课本中利用原、副线圈的匝数关系,说明了什么是升压变压器和什么是降压变压器,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能记住电压关系公式.利用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和输人功率相等的关系,得到了i1i2=u1u2.建议教师做好用输出负载调节输入功率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负载端接入的灯泡逐渐增多时,原、副线圈上的电压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原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增大,副线圈中的电流也逐渐增大.

6、电能的输送,定__地说明了在远距离输送电能时,采用变压器进行高压输电可以大大减少输电线路上的电能损失.这里重点描述了输电线上的电流大小与造成的电热损失的关系,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理解采用高压输电的必要__.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变压器工作原理及工作规律.

2、难点:

(l)理解副线圈两端的电压为交变电压.

(2)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3)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3、疑点:变压器铁心是否带电即如何将电能从原线圈传输出到副线圈.

4、解决办法:

(l)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变压器工作规律使学生能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规律.

(2)通过理想化模型建立及理论推导得出通过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间的关系.

(3)通过运用变压器工作规律的公式来解题使学生从实践中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

高二物理《内能》教案

1、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动能: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它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3、势能: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它和物体的体积有关。

4、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

根据讨论结果,小结:通常情况下,对固体或液体,由于体积变化不明显,主要是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内能是否改变。

1、提出问题、讨论。

问:如何改变物体的内能呢?(可以改变物体的温度或体积。)

把准备好的钢丝拿出来,想办法让你手中的钢丝的内能增加。

2、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讨论:有的想到摩擦,有的想到折,有的想到敲打,有的想到用钢锯锯,有的想到烧,有的想到晒,有的想到烤,有的想到烫、冰等等。一边想办法,一边体验内能是不是已经增加了。

把摩擦、折、敲打、锯写在一起,把烧、晒、烤、烫、冻或者冰写在一起。

3、知识的提练。

答:可以分为做功和热传递两类。其中,摩擦、折、敲打、锯是属于做功,烧、晒、烤、烫、冰属于热传递。

演示课本38页的实验。(慢慢地压缩看能不能使棉花燃烧起来。)

问:刚才两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结果的不同?

答:动作快,时间短,气体没有来得及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其温度会突然升高,至乙醚的着火点,它便燃烧起来。而动作慢时,时间较长,气体与外界有较长的时间进行热交换,它的温度就不会升高太多,达不到乙醚的着火点,则不燃烧。

阅读课本39页实验,分析气体对外做功的情况。

问:同学们还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出一些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例子呢?

答:柴油机工作中的压缩冲程;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锯木头,锯条会很烫;冬天,手冷时,两手互相搓一搓;古人钻木取火等等。

再来体验一下,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情况。给大家一段细铁棒和酒精灯,演示。学生上台做实验。把用热传递改变内能的方法和体会告诉其他同学。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再找出一些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的例子。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4、新知识的深入探讨。

内能改变的量度

师:如何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多少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课本39页5、6两段,然后归纳出来。

高二物理教案

(1)理解为什么电感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2)知道用感抗来表示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感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交变电流能通过电容器。知道为什么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

(4)知道用容抗来表示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知道容抗与哪些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2)培养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理解、分析新问题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志于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学习习惯。

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感抗、容抗的物理意义。

感抗的概念及影响感抗大小的因素。容抗概念及影响容抗大小的因素。

实验法、阅读法、讲解法。

双刀双掷开关、学生用低压交直流电源、灯泡(6v、0.3a)、线圈(用变压器的副线圈)、电容器(103f、15v与200f、15v)2个、两个扼流圈、投影片、投影仪。

在直流电路中,影响电流跟电压关系的只有电阻。在交变电流路中,影响电流跟电压关系的,除了电阻外,还有电感和电容。电阻器、电感器、电容器是交变电流路中三种基本元件。这节课我们学习电感、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1、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演示:电阻、电感对交、直流的影响。实验电路如下图甲、乙所示:

[来源:]。

演示甲图,电键分别接到交、直流电源上,引导学生观察两次灯的亮度(灯的亮度相同。说明电阻对交流和直流的阻碍作用相同。)。

演示乙图,电键分别接到交、直流电源上,引导学生观察两次灯的亮度(电键接到直流上,亮度不变;接到交流上时,灯泡亮度变暗。说明线圈对直流电和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线圈对直流电的.阻碍作用只是电阻;而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除了电阻之外,还有电感。

问题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问题2: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用感抗来表示。感抗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

答:感抗决定于线圈的自感系数和交变电流的频率。线圈的自感系数越大,自感作用就越大,感抗就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电流变化越快,自感作用越大,感抗越大。

线圈在电子技术中有广泛应用,有两种扼流圈就是利用电感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制成的。出示扼流圈,并介绍其构造和作用。

(1)低频扼流圈。

构造:线圈绕在闭合铁芯上,匝数多,自感系数很大。

作用:对低频交变电流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即通直流、阻交流。

(2)高频扼流圈。

构造:线圈绕在铁氧体芯上,线圈匝数少,自感系数小。

作用:对低频交变电流阻碍小,对高频交变电流阻碍大。即通低频、阻高频。

2、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

演示:电容对交、直流的影响。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开关s分别接到直流电源和交变电流源上,观察现象(接通直流电源,灯泡不亮;接通交变电流源,灯泡亮了说明了直流电不能够通过电容器,交变电流能够通过电容器。)。

电容器的两极板间是绝缘介质,为什么交变电流能够通过呢?用cai课件展示电容器接到交变电流源上,充、放电的动态过程。强调自由电荷并没有通过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绝缘介质,只是当电源电压升高时电容器充电,电荷向电容器的极板上集聚,形成充电电流;当电源电压降低时电容器放电,电荷从电容器的极板上放出,形成放电电流。电容器交替进行充电和放电,电路中就有了电流,表现为交流通过了电容器。

3、电容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

答:灯泡的亮度变亮了。说明电容器对交变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的确是这样。物理上用容抗来表示电容器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问题2:容抗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

答:容抗决定于电容器电容的大小和交变电流的频率。电容越大,在同样电压下电容器容纳电荷越多,因此充放电的电流越大,容抗就越小;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充放电进行得越快,充放电电流越大,容抗越小。即电容器的电容越大,交变电流频率越高,容抗越小。

电容器具有通交流、隔直流通高频、阻低频的特点。

4、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电感线圈中通过交变电流时产生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电感对交变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用感抗来表示。线圈自感系数越大,交变电流的频率越高,感抗越大,即线圈有通直流、阻交流或通低频,阻高频特征。

2、交变电流通过电容器过程,就是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由于电容器极板上积累电荷反抗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电容器对交变电流有阻碍作用。用容抗表示阻碍作用的大小。电容器的电容越大,交流的频率越高,容抗越小。故电容器在电路中有通交流、隔直流或通高频、阻低频特征。

5、实例探究。

电感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例1】如图所示电路中,l为电感线圈,r为灯泡,电流表内阻为零。电压表内阻无限大,交流电源的电压u=220sin10tv。若保持电压的有效值不变,只将电源频率改为25hz,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1.电流表示数增大b.电压表示数减小c.灯泡变暗d.灯泡变亮。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例2、图所示是电视机电源部分的滤波装置,当输入端输入含有直流成分、交流低频成分的电流后,能在输出端得到较稳定的直流电,试分析其工作原理及各电容和电感的作用。

6、巩固练习。

1、关于低频扼流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这种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大,对高频交流的阻碍作用比低频交流的阻碍作用更大。

d.这种线圈的自感系数很小,对高频交流的阻碍作用很大而对低频交流的阻碍作用很小。

2、在图所示电路中,u是有效值为200v的交流电源,c是电容器,r是电阻。关于交流电压表的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等于220vb.大于220vc.小于220vd.等于零。

3、在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两端连接的交流电源既含高频交流,又含低频交流;l是一个25mh的高频扼流圈,c是一个100pf的电容器,r是负载电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l的作用是通低频,阻高频b.c的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

高二物理教案

3、理解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类比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推理能力等等.。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这一特点.。

对于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需要把握:

(1)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

(2)电场线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一、课程设计。

1、复习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总结上一节的主要内容.。

2、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

提出问题1:在点电荷形成电场中有。

a

b

c

三点,若将单位正电荷由。

a

点移动到。

c

点做功为;把单位正电荷由。

b

点移动到。

c

点做功为,如果,则。

a

b

两点有什么关系?单位正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时,电场力做功情况怎样?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a

b

两点的.电势相同.单位正电荷从。

a

点移动到。

b

点时,电场力不做功.。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认识等势面:

(1)在同一等势面上的任意两点间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2)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即跟场强的方向垂直.。

(4)几种典型场的等势面.。

教师出示媒体课件:点电荷的等势面演示:

有关图片可以参考媒体资料.。

(5)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一个等势体,它的表面是一个等势面.。

3、例题讲解练习(参考典型例题)。

4、教师总结:

(2)有关等势面的认识需要注意:

a、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点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b、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

c、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是等势体,导体表面是等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