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黄河颂教学反思(模板9篇)

时间:2023-10-10 10:19:57 作者:字海 演讲稿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黄河颂教学反思(模板9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一

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教学过程中,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二

还记得某一次校内教研活动时,我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成老师说:成老师,我好想重温初中的感觉,你给我们上节课听听吧。成老师豪爽地拍着胸脯大声说:行,你们想听什么课我们组内一致大叫--《黄河颂》。笑言已过。十多年来,校内公开课听过无数,只是《黄河颂》始终无人问津。我想,这就是有一类课文,语文老师始终欢喜不得,永远不会选取来上公开课的。

这天,我上了《黄河颂》,此刻自信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思绪却掀起万丈狂澜。

我认真备课了。教学视频看了两个,教学实录打印若干。充分取长补短后,又实际研究了第二单元教学目标,能够概括为三:1.反复朗读,感知思想资料2.学习语言运用技巧3.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明白这样的一篇诗歌,能够简单上。朗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但是,只有朗读,怕语言品析落空,缺少语文课堂最实效的资料;怕缺少爱国情感的渲染,又失去课堂的深度。我纠结了很久,决定一个不放手。

三大板块,遂在我脑海中成形。

先朗读(蓄势)--品语言(实质)--扣现实(升华)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样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能够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能够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必须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期望自己能够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三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ud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为了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以学习为乐,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们接触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我还注意了对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评价。评价作为一种对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合适界定的方式,要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是不能以单纯的“好!”“真棒!”“太完美了!”来表述教师听了学生发言后的看法,而应结合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加以点评,比如,在这堂课中,我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就从他朗读的语速和朗读的投入程度进行了评价,“你读得真好!入情入境!”“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得感觉到了它的高大!”……而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则进行了自己的概括:“你抓住了黄河象的特点!”“你善于从文章中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真会学习!”“你回答问题时从比较完整,还运用了一些连接词‘于是’‘因此’,让你的描述更加完整!”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实,教师教学手段的采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有时候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一些看上去有着光环的手法,只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自始至终保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在不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突显出来。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四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以后,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五

《黄河颂》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我明白:反思是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透过提高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潜力发展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劳动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回顾刚刚在学校小组公开课上展示的《黄河颂》一课,自我反思如下:

一、运用“美”的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声像文相结合,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超多的联想和想象,创设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

黄河,历来被誉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犹如聚龙般横亘祖国东西,涛涛河水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礼貌。然而亲眼见过黄河之壮美的同学却几乎没有。因此,我制作了“美”的课件,声像文结合,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

在导入新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黄河的配乐视频(配的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目的是以图象来显示情境,以音乐来渲染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视频中的黄河惊涛澎湃,气势磅礴,又配以雄浑的钢琴曲,给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当我问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都激动的近乎抢答,能畅谈其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想、感中所生。

在学生的激情中,我说:这就是黄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蕴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历史;人们歌咏它,还因为它沧桑,它和它的人民一齐经历过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就以磅礴的力量,激励它的儿女奔赴前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文艺工作者,一齐来到了黄河,来到壶口瀑布,被这惊涛澎湃、气势磅礴的黄河水所感动,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诗人光未然。(利用多媒体展示光未然的照片和简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也异常激动,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一连写了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般作品--《黄河大合唱》,激励着当时的抗日人士,迸发出了他们黄河般一往无前、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出示冼星海的照片及简介)

就这样透过直观的照片配以文字的形式把词、曲作者展示给学生。并透过知识链接介绍《黄河大合唱》简介及其八个乐章的名称。让学生了解其有关知识。

在听读课文时,我把收集到的黄河图片,按照歌词的资料,描述的角度不同精心安排展示的顺序、时间、方式,力求图片和诗歌资料一致,让学生有图文并茂之感。

整个课件集视频、图片、文字、课文朗读、音乐于一体,在幻灯片中,或以漂亮的美术字为教学环节的名称,或以养眼颜色的图片为背景,或用雄浑的黄河图片展示黄河伟大坚强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黄河的魅力,进而感知课文思想内涵。

二、将听、说、读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

如以下几个环节:

诗歌欣赏:

1、学生朗读诗歌:请一名同学领读(读朗诵词),其他同学齐读歌词。

2、范读: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音频朗读,学生听的同时欣赏黄河图片集。

3、学生自由朗读:先跟音频朗读一遍后,再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畅谈自己读诗的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

展示自我风采:

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全诗讨论质疑。

诗歌欣赏环节,就是要学生反复的读,无论是跟读,自由读,还是分主角读、齐读,都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既是听的训练,又是读的示范,更是读的训练。

自由论坛和展示自我风采环节是在上个环节的基础上读与说的双重结合。透过朗读,学生对诗歌有了新的感受:

……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能够“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六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七

刹那的犹豫矛盾之后,还是决定按预设的走,至少在我的掌控范围内。可越往下,越觉得凶险茫然。这个词语赏析已经在朗读指导时浅尝辄止了,关键是学生再怎么找词语替换其实质都差不多。“奔”、“掀”、“劈”、“滚滚”、“狂澜”等等都展现黄河的气势力量之美。这一赏析环节实质上进入了无聊重复阶段。马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我方才悟得缺乏实质品析的朗读指导如空中楼阁,“品”与“读”本就是可以自然融合的。因为我的人为割裂,浪费很多课堂时间,而这些本可以用来联系现实,拓展深度。我已经设计了在结尾阶段引入正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的“名古屋市长关于否定南京大屠杀”事件,我想学生的爱国热情一定会在诗人的点燃下,在现实的冲突中熊熊燃烧,那么这节课的思想魅力也不言而喻了。只是,还是我这个教者缺乏应变的智慧,文本解读的深度吧。

一节遗憾的课!但,谁又能说教学不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一节课中,更清醒地反思教学,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八

《黄河颂》节选自《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评论家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在1939年春在延安创作而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光未然(1913——20xx),原名张光年,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1、生齐读课文

2、师指导朗读

注意重音,停顿

3、生齐读课文

(一)朗读序曲部分,模仿课文中的批注,自由批注。

学生自由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感悟。

知识链接: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

找学生发言,谈感悟

(二)朗读主体部分

1、首先读“望”字统领的内容,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指导朗读:

(1)把“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

(3)作者“望”的角度分别有什么不同?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特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2、朗读“颂”黄河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1)分为几个层次?标志性词语是什么?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

(2)找出诗歌中的修辞,并赏析修辞的作用。批注在文章空白处。

(3)学生齐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3、朗读结尾,体会作者感情

结尾部分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

本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

2、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3、画面感:本文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图画。

教学反思:

本课《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二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过主义情感。本课是一节随堂课,有得有失,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本课我认为处理的比较好的成功之处有:

一、本课的导入自然而又贴切。本课从炎黄子孙,从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流域谈起,从而谈到黄河是母亲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切而又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本课的朗读指导到位,学生的朗读效果较好。

本课主体部分,我采用边读边品,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感情。通过对关词“滚滚”、“澎湃”、“万丈狂澜”重读,突出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把“掀”、“奔”、“劈”动词重读,突出黄河的什么特点?通过这些词语重读的朗读体会,让学生感受到黄河的力量之美,黄河的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和作者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激动自豪之情,学生用自己的感悟,自己的体会,用朗读声表达出来。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读,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也是教学中最为见效快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我注重朗读的指导,学生能声情并茂的朗读好课文,就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本节课我在两个地方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第一处在序曲部分,模仿课文内的批注,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批注在文章空白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的内容。第二处在“颂黄河”部分,主要指导学生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批注,理解赏析修辞的作用。

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阅读时把自己的阅读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就是做批注;以批注的形式评点课文形式非常自由,可以是对词的品味,也可以是对句、段的赏析,还可以就课文谈阅读感受。本节课我注意批注方法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我认为本文时代背景的介绍不够详实。原因在于我对本课的时代背景掌握的不够扎实,今后在教学中我一定多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常言说:“文史不分家”,语文与历史有这紧密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学生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写作目的、主旨,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今后我一定在闲暇之余多读书,多了解历史,讲有助于精彩的上好每一节课。

二、本文的作者简介过于简单。

对作者光未然生活的战争年代,了解甚少,尤其是对生活中繁荣昌盛的新时代的少年,对祖国那一段被日本侵略的历史,对日本在中国的粗暴侵略践踏的历史没有感受,所以有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本课对作者只是常规的介绍,内容简单。

总而言之,本节课是一节随堂课,没有经过精雕细琢,没有经过精心打磨,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堂,是一节有优点也有缺点的课,备课过程也没有面面俱到,也有设计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细细想来,还是优点大于缺点,成功多于失败,总结出来,以便今后吸取经验,弥补不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篇九

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能够让学生群众朗读,也能够让学生分主角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当然,出现以上问题不能全怪教师。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对课堂的教学不够熟悉,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