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获奖教学设计(热门16篇)

时间:2023-11-16 08:59:22 作者:琴心月 工作计划 初中数学获奖教学设计(热门16篇)

教学计划是一份教师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事先制定的指导性文件。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编写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这节的重点为:去括号。因此,本节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深化,要突破这个重点,只有在掌握方法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练习来掌握。

2.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直接基础,也是今后继续学习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方程,以及分式、函数等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1.去括号法则是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实验表明:完全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法则.这是由于:(1)“去括号法则”,增加了记忆负担和出错的机会,容易出错;(2)去括号的法则增加了解题长度,降低了学习效率;(3)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的学习是同化而非顺应,易于理解与掌握;(4)用乘法分配律去括号是回归本质,返璞归真,且既可减少学习时间,又能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2.能正确运用去括号进行合并同类项;

3.理解去括号的依据是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难点。

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青藏铁路线上,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形式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

解: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千米)。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千米)。

提出问题,如何化简上面的两个式子?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顾:

1你记得乘法分配率吗?怎么用字母来表示呢?

a(b+c)=ab+ac。

2-(-2)=(-1)*(-2)=2+(-3)=(+1)*(-3)=-3。

2.探究。

计算(试着把括号去掉)。

(1)13+(7-5)(2)13-(7-5)。

类比数的运算,去掉下面式子的括号。

(3)a+(b-c)(4)a-(b-c)。

3.解决问题。

100t+120()=100t-120()=。

思考:

去掉括号前,括号内有几项、是什么符号?去括号后呢?

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注意事项。

(2)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例4化简下列各式:

课本p68练习第一题.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2.你觉得去括号时,应特别注意什么?

课本p71习题第2题。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2、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和教育需求也随之增长和变化。我校进行了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课题研究,而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将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对分层教学教案设计进行初步探讨。

1教学目标的制定。

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先要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要求。

2教法学法的制定。

制定教法学法应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注重培养其自学能力;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对c层学生则要求要低,浅讲多练,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学重难点的制定。

教学重难点的制定也应结合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4.1情境导向,分层定标。教师以实例演示、设问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料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为各层学生呈现适合于本层学生水平学习的内容。

4.2分层练习,探讨生疑。学生对照各自的目标分层自学。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实践,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4.3集体回授,异步释疑。“集体回授”主要是针对人数占优势的b层学生,为解决具有共性的问题而组织的一种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为那些来不及解决的、不具有共性的问题分先后在层内释疑即“异步释疑”。

5练习与作业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a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b、c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新学期已到来,我们又要投入到紧张、繁忙而有序地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有效地、有序地贯彻新的教育精神,围绕我校新学期的工作计划要求制定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措施: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4)课后复习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即使发现教材的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随便处理。虾米事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1、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轴对称》中的重点部分,是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节课,由于小学已经有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等腰三角形从轴对称角度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定理及其应用,如何从对称角度理解等腰三角形是新教材和旧教材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应该重新认识,把好入门的第一课。

2、 等腰三角形是在第八章《多边形》中的三角形知识基础上的继续深入,如何利用学习三角形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思路和观点,也是对理解“等腰”这个条件造成的特殊结果的重要之处。

3、 等腰三角形是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在今后的几何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构成复杂图形的基本单位,等腰三角形的定理为今后有关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对称是几何图形观察和思维的重要思想,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常用出发点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对加深对称思想的理解有重要意义。

5、 例题中的几何运算,是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初步体验,如何在几何中结合代数的等量思想是教学中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6、 新教材的合情推理是一个创新,如何把握合情推理的书写及重点问题,本课中的例题也进一步做了示范,可以认真研究。

7、 本课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8、 本课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1、 授课班级学生基础较差,教学中应给予充分思考的时间,谨防填塞式教学。

2、 该班级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气氛,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兼顾效率和平衡。

3、 本班为自己任课的`班级,平时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兼顾不同能力的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两个定理的理解及应用。
         技能目标: 理解对称思想的使用,学会运用对称思想观察思考,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思想整体观察对象,总结一些有益的结论。
         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的对称美,体验团队精神,培养合作精神。

重点: 1、等腰三角形对称的概念。

2、“等边对等角”的理解和使用。

3、“三线合一”的理解和使用。

难点: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具体应用。

2、等腰三角形图形组合的观察,总结和分析。

主要教学手段及相关准备:

教学手段: 1、使用导学法、讨论法。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学习和讨论。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4、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

准备工作: 1、多媒体课件片断,辅助难点突破。

2、学生课前分小组预习,上课时按小组落座。

3、学生自带剪刀,圆规,直尺等工具。

4、每人得到一张印有“长度为a的线段”的纸片。

教学设计策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在此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的设计思想和策略:

1、 回归学生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当堂的反馈程度安排教学过程。

2、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又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安排问题的难度,体现一些灵活性。

3、 教学的形式上注重个体化,充分给予学生讨论和发表意见的机会,注重学习的参与性,努力避免以教师活动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

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

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

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

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

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

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___页x、x、x第___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___页___组x。

初中数学垂线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索过程(垂线性质1)。

联系中考,拓展延伸。

及时纠错,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及时小结。

布置作业,分层练习。

指导预习定义:本节课的预习内容为“垂线的相关概念”,预习的原则是学生能学会的(概念性的内容),学生课前自学,预习的要求是识记并试着理解概念。目的是延伸课堂,环节前移,为课中重点知识的训练赢得时间。

亲身体验性质:

“列举生活中实例”

“折纸”

“画垂线”

垂线的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也不是教师讲评,而是适时引导学生(画垂线要画直线,标垂直符号等学生确定不了,有的学生也知道不行,但不知道为什么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再次看教材,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教师简单的告诉),方法的优劣也尽可能的让学生来评价,在保证科学的前提下,学生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在难点的突破上,给学生搭桥铺路、增台阶,越是难理解的东西,越是不能忽视体验的重要性。在画线段或射线的垂线时,提示学生应画所在直线的垂线安排画直线的垂线,直线画的不够长,学生很容易想到将其延长,随即又出示线段,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再次从教材中寻找答案,将画线段垂线的问题转化成画直线垂线的问题,学生接着动手体验,交流修正。

联系中考:

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解决学生“吃好”和“吃饱”的问题,关注基础,也不忘培优。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深入分析并进行拓展。

及时纠错:

及时查看学生练习情况,指出易错点,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

分层作业:

四、自我总结:

认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更多的关注了学生,让学生多动手,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针对学生易错问题及时纠错。

做的不好的地方是个别环节的处理上,觉得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加之让学生自主探究应该能很好理解概念,得出结论,但在做题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另外,学生探索时间长了,练习时间就少了。这次做的课就是凭自己的想象而设计的,操作的过程又有诸多疏漏,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7、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能否尽可能少吗?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展学生个性思维。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1、一个条件:一角,一边。

2、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

3、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

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一下。举例说明:

如老师上课用的三角尺与同学用的三角板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但一个大一个小,很再如同是:等边三角形,边长不等,两个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cm,5cm,7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实物演示:

类比着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五边性有无稳定性。

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题组练习(略)。

3、(对有能力的学生要求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推理由,并能说明每一步的根据。)教师带领,回顾反思本节课对知识的研究探索过程,小结方法及结论,提炼数学思想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议一议: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想一想:

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

剪一剪:

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

比一比:

学生举例说明。

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反思,归纳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合作。

经过对各种情况得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结论很显然只需学生想像即可,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d分析d推导d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平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平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下面是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之《二次函数应用》的复习反思,欢迎阅读!

在期末复习期间,我们在区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初备——交流——复备——再交流”,完成了《二次函数应用》的复习。通过本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

一、集体智慧胜于个人智慧。备课期间大家各显神通,献计献策。

二、备学生要胜于备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起到把握重点,分解难点的作用。因此,备课时将问题设置成问题串,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台阶。

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在大量的习题中,在众多的方法下,指导学生梳理知识,归纳题型,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 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 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 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 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l、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分享快乐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强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训练,在新授课时,凡是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比速度和准确度,谁先完成谁就先交给老师批改,凡是做的全对要给予奖励。

7、加强个别辅导,加强面批、面改,加强定时作业的训练。并进行作业展览,对作业书写的好又全部正确的贴在学习园地中。

8、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教师协同配合,认真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处。

初中数学获奖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150字)。

初中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学习阶段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过去几年里,我收获了很多数学知识和技巧。最近,我有幸在全市的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次获奖不仅对我的个人成就有巨大的鼓舞,同时也让我有机会反思和总结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为数学学习付出努力的重要性(250字)。

数学并不是一门轻松的学科,它需要大量的阅读、思考和实践。获得这次数学竞赛的一等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在数学学习中长期的努力的结果。首先,我注重课堂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们互动,解决问题。其次,我善于利用课下时间,做大量的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此外,我还善于发现他人的优势,与同学们切磋交流。付出努力并没有让我感到压力,反而是一种享受。

第三段:思维的转变和解题能力的提升(300字)。

在数学竞赛中,我渐渐意识到解题思维的重要性。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往往希望一道题目解答的尽可能快,但现在我明白了在解题时应该注重思考过程,多角度思考问题。在这次竞赛中,出现了很多难题,有些题目一开始我就很迷茫,但我清楚头脑冷静下来后才能更好的解题。通过与队友们合作,我也学到了更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我的解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我还学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第四段:数学学习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00字)。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学校课程和竞赛而学习,它对个人成长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数学学习,我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学会了独立思考,不仅仅是机械记忆问题解法。数学学习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毅力,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坚持解决问题。这些品质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200字)。

通过这次数学竞赛,我获得了很多。我学会了为数学学习付出真心,我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解题能力,并感受到了数学学习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在未来,我希望继续保持对数学的热情,不断总结和提高,争取更好的成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生活中,我相信我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技巧都将为我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总结:数学竞赛的获奖经历是我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里程碑。通过这次经历,我不仅收获了荣誉和成绩,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对数学学习的新的认识和体会。我将铭记这次宝贵的经历,并继续努力,追求数学学习的更高层次。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活动1]检查预习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2)x2-6x+9=0;(3)x2-x+1=0;(4)x2-2x-2=0.

2.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活动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问题。

1.课本p16问题.

(结合预习题1,完成课本p16观察中的题目。)。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可适当引导,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格式进行梳理和规范;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问题3是由学生分组探究的,这个问题的探究稍有难度,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二次函数y=ax2+bx+c的。

图象和x轴交点。

两个交点。

一个交点。

没有交点。

教师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把实际问题准确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否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经历独立思考、认真倾听、获得信息、梳理归纳的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

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体会二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积累学习经验。

[活动3]例题学习巩固提高。

问题:例利用函数图象求方程x2-2x-2=0的实数根(精确到0.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预习题2独立完成,师生互相订正。

教师关注:(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格式是否规范;(2)学生所画图象是否准确,估算方法是否得当。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题2的铺垫,同学们已经从旧知识中寻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很容易明确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既降低难点且突出重点。

问题:(1)p97.习题1、2(1)。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实物投影出学生解题过程,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就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应用,让新知识内化升华,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活动5]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2.这节课你参与了哪些数学活动?谈谈你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经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不足的予以补充,精彩的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

1.题促使学生反思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收获;

2.题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知识的方法,力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活动6]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1.(必做题)阅读教材并完成p97习题21。2:3、4.。

2.(备选题)p97习题21。2:5、6。

设计意图: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七、教学反思: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

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4.优化作业设计。

作业的设计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巩固本课基础知识,基本要求;选做题属于拓广探索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让学生了解鄂伦春族的服饰特点、生活习性等简单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重点:演唱歌曲《勇敢的鄂伦春》。

难点:

1、歌曲中“一呀一杆枪”“日夜巡逻”的音准及咬字吐字。

2、用打击乐器敲打节奏并尝试三个声部的敲击并能为歌曲伴奏。

一、情境引入。

教师头戴小鹿头饰: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森林里的小鹿,今天,我想邀请大家到森林里去郊游。(课件:出示森林图片,背景音乐《小鹿,小鹿》。)。

师: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来看看都有谁呀!

(课件:逐一出示各种小动物图片。)。

师:我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们轻轻拍手为我伴奏好吗?

(教师拍手读两遍歌词,适当做简单律动。)。

二、学唱歌曲。

师:小朋友快瞧,那里有一群我的小伙伴唱着歌向我们跑过来了。

(课件:出示一群奔跑的小鹿,同时播放歌曲录音。)。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森林游乐园,大家看,这只看门的小鹿好象有话要对我们说。

三、游戏创编。

学生戴上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课件:小鹿说:“大家先别着急,我还有要求呢,你们要把歌里唱的小鹿是怎么做的跟自己平时玩的游戏结合起来,教给游乐园里的小动物,怎么样,能做到吗?)。

学生分组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四、分组展示。

学生依次展示两到三组,每组展示完可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

五、集体游戏。

师:小朋友们玩的游戏可真精彩,我也想把自己编的游戏跟大家一起玩,谁愿意上来?(挑选10人左右上台)。下面的小朋友,请你拍手为我们伴奏,学会了这个游戏,下课后可以跟你的小伙伴一起玩呢!

教师讲解游戏规则,与学生进行游戏。

六、结束部分。

(课件:小鹿说:“小朋友们,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郊游要结束了,可我看到咱们玩过的地方有许多小朋友留下的垃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不爱护环境,我的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呀!”)。

师:小朋友们,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自由说)。

师:那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还小动物们一个美丽的家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