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汇总7篇)

时间:2023-10-10 21:25:56 作者:笔尘 活动总结 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篇一

在活动的目标和活动的环节做了改动,我觉得学习故事都是有道理的,关键是通过故事让幼儿明白道理,弄清楚故事的各个环节才可能去发挥,真正地理解:蓝汽车为什么喜欢到处喷蓝色?因为喜欢,是不是喜欢的'事情就可以做?它做了以后给他人和自己带来哪些麻烦?一些问题的提出帮助幼儿有效地弄清楚故事的意义。

结合实际,请幼儿看一看生活中一些被他们乱涂乱画的地方,这些地方他们是不自觉地画的,在画的时候也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还处在自我为中心之中,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周围造成影响,通过听说故事,感到自己和蓝汽车做了一样的事情,认识自己行为的不当,知道不应该乱涂乱画,感悟到世界的美丽不光是五彩缤纷的色彩,还需要干净整洁,愿意当保护环境的小天使。

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篇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了一个环节“在幼儿回答问题的同时出示相应的图书”。因为在教室的阅读区有很多幼儿自己带来的图书,有的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属于幼儿的东西参与到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故事的内容也就更感兴趣了。

有的大班孩子已经识得一些字词了,讲故事的时候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识字上,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些环节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看到自己的书出现在教学活动中,一开始都很兴奋,纷纷说道:“这是我的书。”课堂秩序一度比较混乱,这是教师没有想到的。

虽然环节的增加可以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帮助他们续编,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上需要下更多的功夫,考虑到孩子们的情绪,应当在大班孩子的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思考。

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篇三

1.通过观察外型、品尝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雪花的特征。

2.通过学说故事中的动物对话激发幼儿对故事表演的兴趣以及对下雪的'渴望之情。

糖盐各一瓶、背景图和图片、图书

一、激发兴趣

2.你们可真聪明,有一样东西和糖、盐特别象,你们看它是?

二、出示雪花,理解故事

1.小黄狗在说什么呀?谁听见了?天上是在下糖吗?为什么?

2.小花猫说了什么呀?天上会下盐吗?

3.他们两个吵的那么厉害,你们能想想办法吗?

4.花母鸡为什么要尝尝呀?花母鸡想了个什么好办法?

5.那么冷的天,他们为什么不怕冷,还跑到外面来呀?我们在雪地里可以干什么呢?

三、师生共读

四、故事表演

1.这个故事里有几个角色啊?他们是?一一出示,大家数数

2.分配角色,演两次

3.投入区域

《雪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在活动开始我就播放了动画,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整个故事内容幼儿基本上都能理解,在分角色扮演这个环节,幼儿参加的积极性也都很高,不知不觉中活动还算顺利。只是对于有关雪的一些特性,孩子们还不太清楚,有的幼儿觉得雪是有味道的,可惜现在这边还没下雪,不能让幼儿自己去吃一吃雪到底是什么味道,只能通过我的描述来了解雪,但是幼儿并不能真正了解。

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篇四

设计意图:

最近,班里的孩子们一直在讨论有关小火车托马斯的话题,有些孩子还把一些小火车的玩具和托马斯的光盘带来班里与小朋友们分享。当孩子们发现图书区里新添了《玩具火车咔嚓咔嚓》的图书时,更是吵着要听这个小火车的故事。这个小故事里,有孩子们感兴趣的象声词“咔嚓咔嚓”,有孩子们喜爱的生动卡通形象,有色彩艳丽画面,同时故事内容又为孩子们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能活跃幼儿思维,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本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好教材。于是,借着幼儿的兴趣点,我设计了此次活动。

设计此次活动的价值有四:

第一,活动设计建立在本班幼儿的原有知识经验上,如了解小火车的基本特征。

第二,能够充分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小班幼儿喜欢小火车,ppt中小火车的鸣笛声、轮子的咔嚓声都会引起孩子们听故事的兴趣。再有,幼儿喜爱鲜艳的色彩,漂亮的事物,课件中的图画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漂亮,也可对幼儿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使他们更加喜欢观察画面,倾听故事。

第三,活动尊重了幼儿语言重复性的特点。像“玩具火车,咔嚓咔嚓,冒出……颜色的烟”等。

第四,活动给予了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幼儿能够根据画面内容大胆想象,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启发了幼儿的思维,同时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次活动的目标为:

1、喜欢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故事的趣味性。

2、能够根据画面内容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乐于学说故事中的语言,理解词汇五颜六色、闪闪亮亮。

在目标的制定上,我充分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幼儿的兴趣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活动目标,我运用的指导策略有:

第一,通过问题设置悬念。猜想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不同的问题,像“为什么小火车或冒出五颜六色的烟呢?”这个提问具有悬念,因而孩子们积极的观察画面来寻找答案,与我很好的进行了互动,作出了很多的猜想,像***等等。再有,在游戏结尾的猜想过程中,“你想加点什么进去呢?那么小火车会冒出什么呢?”,孩子们能放开思路,大胆想象,并且乐于把想法表达出来,整个活动锻炼了幼儿的观察画面、倾听、想象以及表达能力,很好地完成了目标。

第二,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在观察ppt画面的基础上,我引导幼儿运用视、听、讲、做动作等多种方式参与活动,在理解故事和大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表述,从而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三,在游戏情境中引导幼儿学习。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完整讲述故事的环节中,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开火车的角色游戏情境,幼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更加便于幼儿理解故事,又增加了讲述故事的趣味性。另外,我也扮演了小士兵参与到了游戏当中,一下子拉近了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第四,注意丰富幼儿语言,感受作品语言美。在活动中,我有意识的让幼儿多次使用同一句型“加点……;小火车咔嚓咔嚓,冒出……”,帮助幼儿巩固这一语言因素。

第五,目光交流。

第六,鼓励幼儿大胆猜想、表达。

教育过程:

成功的地方:根据孩子的表现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幼儿给予不同的指导方法(能力强的幼儿:不干扰;能力弱些的幼儿一句句引导)

不足之处:关注大胆表达的幼儿比较多一些,还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幼儿。

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篇五

快乐来自心晴,大家可能觉得我前面的字打错了,应该是心情,为什么用心晴,那是说心里充满了阳光,像晴朗的天气一样的时候我们会很快乐,故事《兔宝宝找快乐》向孩子们展示了小兔子从帮助别人中找到快乐的一个过程,也是心情从闷闷不乐转向我“太快乐了”的过程。了解快乐的意义并不止在帮助别人,还在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也会快乐的。

活动中首先让幼儿了解故事的内容,一个难过脸的小兔子引起幼儿的注意,提出如何帮助小兔子,在幼儿提出各自的解决的`办法后,将孩子们说的内容进行梳理,引入故事的内容完整讲述,故事中出现了小兔、小猫、小山羊、小黄狗、小猴子这六种小动物,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比较容易讲述出来。听完故事,我问“兔宝宝现在快乐吗?它的快乐是什么呢?”能力强的孩子马上说“就是帮助别人。“但是对于个别能力的弱的孩子,在边上就是听听其他孩子的回答恍然大悟。

活动学习故事是为了明白道理,不断地进步,结合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小朋友的相互帮助实例,比如在午睡的时候老师来不及为很多孩子脱衣服,小朋友们会你帮我,我帮你相互帮助,感到同伴之间的亲情也是特别快乐的。我们的心晴了。

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篇六

1、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画面的内容;

2、教育幼儿遇事应动脑筋想办法。

3、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汽车模型。

1、引出课题;

2、逐幅图观察、提问、理解、讲述;

3、情景表演;

4、指导幼儿看幼儿用书讲述;

5、评价、结束课。

活动结束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教学决定,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探讨、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时享受探索的快乐。一节课下来,我个人认为,我设计的这节课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大班语言称呼歌教案篇七

诗歌《梦来过了》短小简洁,层次清晰明朗,富有儿童情趣,也符合大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会做梦,孩子也会做梦。但对孩子来说,梦是那么神奇和不可捉摸,对于梦的感受也是那么的难以形容。将该诗歌作为欣赏载体,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这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事先我可以准备一段优美的音乐,在音乐中,让孩子们听听音乐,说说感受。然后我导入了主题。“听着这么好听的音乐,甜甜的睡下了,做了一个甜甜的梦。你想知道是什么梦吗?”相信孩子们都会很好奇的张大眼睛说“想知道”。于是,我把自己的梦和小朋友分享。接着,我与孩子们都讨论起各自的梦,孩子们的梦有的是梦见自己变成超人打败了怪兽。有的是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有的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等等。而我则是由自己做梦引出一个小朋友做梦,引出了诗歌。

如果我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诵起诗歌。孩子们会更安静的倾听,仿佛就像自己正在做梦一样。有了前面讨论的铺垫,再通过“梦什么时候来的?”“梦什么时候走的?”“梦去了哪里?”这些问题的.回答,孩子们对诗歌很快就掌握并熟悉。

最后环节,如果有音乐,孩子们自己跟着音乐朗诵诗歌,感受到梦是很美的。是虚幻的,是抓不住,留不住的。这样活动可以在好朋友之间说说刚才的梦中结束。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达成了我预期的效果,活动的完成基本完成活动目标。活动的重点的考量也很好,因为,这首诗歌是很简单易懂的,但是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会读、会表演。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诗歌《梦来过了》这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意境美。

1、导入环节。

孩子们的想象有点太偏、太杂。如果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那种美的意境,一定会渲染的很好,但我觉得我的导入有点偏离了活动的主旨,如何让孩子们发挥充分的想象,却又要让孩子们的想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说说自己的梦的时候,孩子们的梦千奇百怪,大部分孩子的梦是美好的,但还有个别幼儿的梦是很可怕的,我没有加以引导,没有将这几个孩子引导这个优美的意境中来。

2、学习诗歌的环节。

我的形式太单一。可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小男孩在找梦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心情,他还可以去哪找找,为提炼梦是留不住的打好基础。

3、结束的环节。

活动太单调。活动结束,可以让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传统的诗歌教学,教师只注重“教”的过程,只是把让孩子学会背诵诗歌、会表演作为最终的教育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的过程,把孩子当成了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孩子的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更是难以体现。只有让幼儿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幼儿才会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