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数学四年级逆推的教学设计(汇总13篇)

时间:2023-11-25 13:00:39 作者:笔舞 活动总结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逆推的教学设计(汇总13篇)

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逆推》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古诗讲的是骆宾王在易水河边与朋友告别,奔赴他乡独自闯荡时的悲壮心情,特别的是,这首诗中暗含着荆轲刺秦的历史典故,诗人以古喻今。这就类似戏剧剧本里的戏中戏,第一出“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狱后,奔赴赵幽燕一带,决心投身军幕之中,用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第二出“戏”是骆宾王在易水河边发思古之幽情,想到了千年以前,同样是这条易水河边,一个名叫荆轲的燕人准备渡河去完成刺秦的国家使命,迎着寒风一曲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骆宾王思量着自己和荆轲的心境如此接近,这一别同样不知归途何在。悲壮之情从一开始就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一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仿佛让我们看到两个时空交错的历史人物同时站在了易水河边,接受着命运的选择,思索着人生的方向,而无论易水河水流向何方,这悲壮的氛围将永远萦绕在吹了一朝又一代的寒风之中。

通过感悟诗歌,我认为让学生领悟到这首诗的悲壮之情是教学难点,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骆宾王的心情呢?必须得老老实实从荆轲刺秦开始说起,让学生理解荆轲在易水河旁呐喊时的心情。

二、教学片断设计:

【教学片断一】。

2、生:骆宾王是唐朝人,怎么会与燕国的太子告别?

4、生1:他刺杀秦王非常危险,秦王有很多士兵,不可能轻易让陌生人接近。

生2:荆轲没有成功,不然秦始皇就不能统一中国了。

6、生:他肯定会被秦王周围的士兵一起围攻杀死。

(板书:刺秦成功——死)。

7、师:那么他刺秦不成功呢?他能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乡吗?

8、生:不会,秦王会下令手下杀了他。

9、师:对,并且用最残酷的刑罚来杀害他,连一个全尸都不会留下。

(板书:刺秦失败——死)。

10、师:难道荆轲他不知道他的命运吗?他为什么还要去?

11、生: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他还是会去,因为这是为了燕国。

12、师:荆轲明白,只有牺牲自己才有可能保全整个国家。明知自己这一去必死无疑,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渡过易水河,这是多么悲凉,多么壮烈的行动啊!

(板书:悲壮)。

13、出示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师:这就是荆轲在易水河边的呐喊,多么悲壮。师范读诗句)。

14、请生读。

【教学片断二】。

2、生:他想到了荆轲。

3、师:那么他又会在易水河边说些什么?

4、出示说话训练:古有,今有。

5、生交流。

6、师:虽然历史上那些人物已经都不在了,但是骆宾王今天来到这里,依然能体会到荆轲当年的这里的悲壮心情。于是他写下了《于易水送人》。

7、请生读诗歌。

三、教后反思:

这是一首内涵深刻的诗歌,而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悲壮心情并读好这首诗。

这首诗歌教学设计的中心目标和唯一目标。我决定“舍近求远”,从荆轲刺秦开始说起,我设计的帮助学生假设分析荆轲刺秦后的结果这一环节,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荆轲明知自己刺秦不论成功与否都将牺牲,却为了国家宁可牺牲的悲壮心情。而我在后面的说话训练的环节设计又将荆轲与骆宾王这两个人物比较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让学生顺着荆轲的悲壮来理解骆宾王的相似心境。我没有把时间放在如何从字面上来解释每一句的意思,而是把两出戏讲清楚了,讲透彻了,在充分理解诗歌涵义的基础上的朗读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在朗读中诠释了又悲又壮的情绪,深沉而伤感的声音将仿佛学生们带进经典诗歌中的最原汁原味的文化体验。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逆推》的教学设计

备课人:王文明。

备课组长:刘明瑜教务主任。

【学习目标】。

1、学习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改过自新的精神。

2、积累文言词汇及被动句的用法。

3、学习本文用简练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及被动句的用法。

难点:

积累文言词汇及被动句的用法。

教学模式:

初读—研读—畅读—品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品、主人公,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上,有一部重要的作品,叫《世说新语》,作者是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一些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其中有些故事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传奇故事《周处》。

周处是晋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仕晋为御史中丞时,凡所纠察弹劾的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氐人齐万年造反,朝臣恨周处强直,建议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其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矢尽,临危不退,遂壮烈牺牲。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这样一个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其少年时期则是另一番模样。《周处》一文以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少年形象。

二、初读。

要求:读二次,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提交全班讨论。

三、研读。

要求:集体讨论疑难句读、字、词、句。

四、畅读。

要求: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五、品读。

要求: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思考:

1、文章是怎样描写周处为害乡里的?此时周处知道自己为人情所患吗?

2、周处杀虎斩蛟的情节一定很生动,很精彩,你能补充出其中的生动情节吗?

4、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这又说明什么?陆机的话对他有什么影响?

5、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六、作业: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成一个小故事。题目:《周处传奇》,要求内容充实,情节生动。

七、板书设计:

周处。

《世说新语》有真谛,少年周处留传奇:

为害乡里少无知,杀虎斩蛟有悔意。

寻告二陆得动力,终为忠臣和孝子。

改过自新未为晚,他年功成名就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2、在观察与操作过程中,初步把握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3、在观察与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物体的平移与旋转,树立“联系”、“运动”的观点。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物体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运动前后物体本身(形状、大小、方向)未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物体平移与旋转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看,这是哪啊?(石景山游乐园)。

1、分析运动方式,明确平移与旋转。

看,这是什么游乐项目?(学生先说,再出示游戏名称)。

(出示:激流勇进、勇敢者转盘、弹射塔、滑翔索道、摩天轮、旋转木马)。

哪位同学愿意任选一个游乐项目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上面的船或者是车厢是怎样运动的呢?介绍的同时能不能用动作把船或车厢是怎么运动的比划出来。

(我来介绍……,……是向……方向直直的运动的)。

学生肯定说不清楚,追问,鼓励说完整话。再找一生说。鼓励。

【学生边说边用手势。】。

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游乐项目,能根据这些项目运动的不同特点把它们分分类吗?

先自己想一想,想好后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直直运动的为一类;旋转的为一类】。

你能给这两类不同的运动方式各起一个名字吗?

【生汇报】在数学界,像这种物体沿一个方向直直的运动叫平移;而这种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根轴转动的运动方式叫旋转。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与旋转(板书课题)。

2、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平移与旋转。

出示练习:你知道我是怎样运动的吗?

预设:推拉窗户——我看见窗。

户在做平移运动。

旋转门——我看见旋转门在做旋转运动。

射箭——箭在平移。

齿轮——哪个齿轮在旋转?大齿轮在做旋转运动,小齿轮也在做旋转运动。

同学们真聪明,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段小片,看,出示直升飞机。

直升飞机——起飞时飞机的螺旋桨在做旋转运动,起飞后飞机机身在空中平移,追问,机身只会平移吗?播放机身旋转视频。

同学们判断的可真准确,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旗杆】我邀请今天发言最积极的同学来当光荣的升旗手,其他同学认真看,在升国旗的过程中也藏着好多数学现象,看看谁发现的最多。

升国旗——国旗平移,绳子平移,滑轮旋转,手平移。

聪明,作为奖励,我请你们看看我最爱玩的小游戏。

黄金矿工(辘辘)——抓手(旋转、平移)把手(旋转)手(旋转)钱(平移、旋转)绳子(平移)。

看了这么多的平移与旋转现象,你能说说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吗?

【平移是物体沿一个方向直直的运动,旋转是物体在做绕圈的运动。】。

看来同学们已经抓住了平移与旋转的本质区别。

3、联系生活,举出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

那你能不能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在做平移或旋转运动啊?配合着手势向同学们说清楚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举出大量生活实例)(完整话)。

看来,在生活中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有心人,希望你们坚持下去。下面我们就要利用我们手中文具进行创造了。

二、拓展提升。

1、动手创造我能行请你利用手中的文具创造出平移或旋转运动。

(铅笔、尺子、橡皮、笔袋、书……)。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2)上台展示并解说。

(3)四人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作品(有时间)。

2、动手设计我最棒。

预设:推拉式的——省地。

对外对开的——得考虑护窗。

对里对开的——占用空间。

向斜下推开的——得考虑护窗。

我家窗户外面还想装一个这样的护栏,这回我应该安怎么样打开的窗户更好一些呢?(推拉式的)。

三、课堂反馈。

1、学习纸(带方格纸)。

下面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黑色小鱼重合?请把它们涂上阴影。

学生展台反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欣赏设计师利用平移与旋转设计出的图案,感受艺术美。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移教学设计

学生在二年级的(下册)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及特征。掌握了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一次的方法,这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本节教学内容是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即连续平移两次。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图形与变化内容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深入探究图形与变化的内容打下基础。

教材86页例题3是把图形在方格纸上沿水平与竖起方向连续平移两次,一是让学生体会图形平移特征,能够说明白平移的方法;二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例题图沿着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画出平移后的图形,重点在画。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逆推》的教学设计

一、课文解读: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周处年少时,粗暴强悍,好争强斗气,被同乡认为是本地“三害”之首。当他知道自己“为人情所患”时,“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具以情告”。陆云的一番话,使他痛改前非,自勉自励,“终为忠臣孝子”。文章借陆云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陆云说:“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这个道理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文章剪裁得体,详略得当,不事雕琢,叙事简练,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设计依据:

1、教学理念依据: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创新。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探讨性、创造性;学习方式要灵活、多样,突出实践创新。2、教学大纲依据:语文教学《新大纲》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3、课文依据:

本文虽然是一篇自读课文,但语言文字对初二学生有一定困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的年龄与学生差距不大,虽然少年时危害乡里,但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文中所讲道理对学生很有启发。课文故事性强,剪裁得体、详略得当。是学生进行复述故事、口头作文训练,进行创造性的片段描写和课文改写的好材料。

4、学生依据:

初三学生正处于少年时期,虽没有像周处那样凶强侠气,但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相仿的年龄、相似的经历、相同的无知,会使学生很容易走进周处的生活和感情世界。周处的勇于改过自新,会使学生受到很多的启发和教育。学生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

1、了解《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及作者。

2、朗读、翻译课文,理解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3、分析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4、进行创造性的片段描写和课文改写。

5、由周处改过自新联想自己,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四、课型:

自读课、活动实践课。

六、教学策略:

1、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增加说和写的训练,进行课型创新、教法创新。2、第一课时,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3、第二课时,让学生多说、多写,用说和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和创造。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介绍作品,导入新课。

我国南北朝时宋朝的刘义庆,写了一部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这部书记录了从汉末到东晋士大夫阶层的遗闻轶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雏形。

周处是晋朝人,据《晋书·周处传》记载,周处在做御史中丞时,纠察弹劾官员的错误,即使皇亲国戚也不避讳。氐人齐万年造反,朝廷派周处出战。有人知道周处有去无还,劝他以母亲年老为由,不去出战。周处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后来,周处孤军深入,斩敌甚多,弦绝箭尽,临危不退,壮烈牺牲。就是这样一个刚直不阿、战死沙场的国家栋梁,在少年时期却曾是一个被乡人憎恨的祸害。《周处》一文用极富传奇色彩的笔调,记叙了一个知错改过的少年周处形象。

二、朗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课文。

要求:动口、动手。

(1)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老师纠正读音中的错误。

(2)老师纠正错误之后,学生读第2遍。

(3)课文中要认读、掌握的字音有:

处狭蛟冀蹉跎彰横说。

(4)注意下列词语的意思:

凶强狭气并皆尤剧更相蹉跎令名改励彰冀。

(5)揣摩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为乡里所患或说处杀虎斩蛟始知为人情所患。

终为忠臣孝子蛟或浮或沉人患志之不立。

(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朗读停顿。

(7)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且/人患志之不立或/说处杀虎斩蛟。

(8)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三、译读。

(1)结合注释,自读自译。

(2)学生质疑,问课文中不懂的内容。

(3)老师集中答疑,指导翻译下列句子:

a、周处年少时,凶强狭气,为乡里所患。

(“为??所??”,被动句式,“为乡里所患”,就是“被本乡的人认为是祸害。”)。

b、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平原”、“清河”是以为官地称呼陆机、陆云。“具以情告”就是“以情具告”的倒置。)。

c、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朝闻夕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早晨听到真理,到傍晚死去也无遗憾,形容对真理的渴望。可直译为“古人以朝闻夕死为贵”,或意译为“古人很看重‘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追求。”)。

d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耶?

(这个句子中间省略了一层意思:“若已立志”,翻译时应补上。)。

(4)女生读课文,男生说译文。

(5)男生读课文,女生说译文。

(4)、(5)掀起课堂第一次高潮。

(6)齐声表情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7)指名复述故事情节。

(8)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掀起课堂第二次高潮。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二、研读。

1、指名朗读后,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是怎样写周处在乡里危害之大的。

明确:首先用概括的语言直接叙述,“周处年少,凶强狭气,为乡里所患。”接着将周处与蛟、虎并称,“义兴人谓为三横”,并特别点名周处“尤剧”。这充分说明了周处在乡里危害之大。

(2)课文结尾写周处同陆云的谈话,有何用意。

明确:用意有三:一是说明周处已有悔改之意,二是说明周处改过自新的重要原因是接受了陆云的劝告,三是借此阐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2、讨论: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移教学设计

本节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后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平移到指定位置并能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进行平移。

在教学时,我也是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平移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画一画等具体实践操作活动,进行平移,然后和例题的结果进行对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进行平移的步骤和要注意的问题:找对应点,数清方格数,画出平移方向的箭头等。学生在这个环节中,效果还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但也有几个学生在判断平移的距离时有些问题,我在评讲学生的练习时又着重补充强调了:先看清平移的方向,标出对应点,数清平移的方格数等等,有点效果。

四年级的教学设计数学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1、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265830000。

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四年级英教学设计人教版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字,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师: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同学们齐读课题,家看。

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什么,读;

师:看到这样的题目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想要问的呢?

师:嗯,同学们真不错,请你读句子;我常常想,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是有内在联系的,都和作者想到一块去了,以作者杏林子开篇就提出了关于生命的话题:(出示课件)(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2、师:现在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怎么办?

3、师:谁敢来读?那么作者笔下的生命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听几位同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这个问题(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段意)。

3、师:谁回答作者笔下的生命是指什么?(生命是飞蛾求生的欲望)。

4、师:这位同学真会学习!主要写的是谁呀?(飞蛾)写它怎么样呀?(在强烈的求生)希望其它同学都能像他这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笔下的生命。(板书:求生的飞蛾)。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板书:不屈生长的瓜苗)。

5、师:这位同学挺聪明,刚才学习的方法,他马上就会运用了。

6、师: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读第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然后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作者笔下的生命。(板书:沉稳有规律的心跳)(创造无限的价值)。

7、师总结:我们初读了课文,这美美的散文被我们浓缩成为了一首小诗了!我们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小诗)。

三、品读课文,理解积累。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师:现在让我们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飞蛾“求”生的?(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飞蛾在强烈的求生?

(挣扎、鼓动)。

3、师:把这些词语带到句子中,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谁来读?

(指名读)。

4、师:我感觉你在跳动,而不是跃动,谁再来读?

(指名读)。

5、师:从“跃动”这个词中,老师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望,咱们全班同学一起读。(齐读)。

6、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你是这只被人捏在手里的飞蛾,你们命悬一线,你会说什么呢?

7、师:面对这只强烈求生的飞蛾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呀?(生:震惊)。

8、师:来,读出作者的震惊,读出你的震惊。(生读)。

9、师:同学们,标点可是无声的语言,读出感叹号表达的情感,谁再来读。(生读)。

10、师:作者震撼了,她在想什么?(出示课件:心想--)。

(学生说话训练)。

11、师:课件图片展出,讲解杏林子的经历。

第一个宝贝就是: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

第二个宝贝是:联系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结学法:同学们看,刚才我们怎么学的呀?抓住关键词感受飞蛾求生的欲望,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看看香瓜子是怎样“不屈”地生长,哪些关键词体现了这一点?(点学生回答)。

1、师:你感受得很真切,把你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这句话。

你感受得很深刻,也请你读出你的感受。

你感受得很强烈,也请你来读。

(生回答:冒出、冲破、仅仅、竟然)。

2、师:每个字每个词都在诉说作者的心声啊!我们从这些词语中品味到瓜苗的不屈,瓜苗的顽强,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不屈,读出顽强。

3、师:瓜苗仅仅只是想活下去吗?(板书:不屈向上)。

4、师:作者看见这不屈生长的瓜苗又想到了什么呢?

5、师:我们又一次运用了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品读。

6、师:听香瓜苗对作者说了什么?

四、总结。

同学们,小瓜苗如此的顽强生长,那怕仅仅只有几天的生命,但它还是活得如此的光彩,如此的坚强,是啊!生命就是如此的奇妙,同学们,生命成可贵,我们生命得继续下去我们要使我们的生命活得更精彩,请同学们就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去学习下面的课文,下节课老师再来和你们一起研究我们的生命。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求生的飞蛾----珍惜。

不屈生长的瓜苗----不屈生长。

沉稳有规律的心跳----。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学会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通过学习能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运算。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学习难点:

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

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做几道口算练习,比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开始。出示口算练习:

25×3=。

16×5=。

45×2+3=36÷4=。

25÷5=。

师:看来大家的口算很不错,下面老师出个更难的题目,大家有信心解决吗?

师:一天,淘气、笑笑、聪聪三个同学到文具店里买文具,他们要买3个计算器和1支钢笔。有什么办法帮他们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元,好吗?开动小脑筋,把想到的办法写在本子上。呆会老师请几个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列式计算的,开始!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师:每一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师:看来这个也难不倒大家,老师再出几道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请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5+65×40÷5。

12×(153-83)÷8。

师: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请在小组内合作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出示)。

1、根据例题情境,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小组代表板演,并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

2、小客车比吉普车每时多行驶多少千米?(解答之前让学生说说要求的问题是什么,需要知道什么,怎么列算式计算。小组代表板演。)。

师:同学们的合作得有序而愉快,而老师却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想办法帮老师吗?请继续小组合作:

3、小组内讨论交流9÷3×5-2=1成立吗?你能添上括号使它成立吗?(让小组代表说说想法,老师演示)。

你收获了什么。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根据学生说的,教师整理,课件出示:

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一般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七、作业布置。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p9: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96÷32=3。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

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生:有的比平均数多(师:多了几个?)有的比平均数少?(师:少了几个?)(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相等、一样多)师: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探索计算方法。

(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学生汇报)。

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师:能列出算式吗?(6+9+7+6=28(个))。

师:28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师: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师:解释得真好。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

师:瞧,前两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5变到8再变到11,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题。

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个队员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对吗?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师: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吗?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平移教学设计

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

(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4)多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

(5)平移是由方向,距离决定的。

(6)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平移的条件:确定一个平移运动的条件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