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范文(19篇)

时间:2023-11-24 05:47:46 作者:薇儿 党团范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范文(19篇)

高中教案是教师对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和内容选择后,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高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老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知道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判断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面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可以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能力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通过老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板书。

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

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雾化、超声波碎石。

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

在工业上的应用:钻孔、切削、清洗。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3.理解。

(1)同向性:加速度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2)瞬时性;加速度与力是瞬间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3)同体性: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

(4)独立性: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地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而物体表现出来的实际加速度是物体所受各力产生加速度叠加的结果。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知识;

2、了解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及其应用;难点:实验演示的操作。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讲了牛顿第一定律,它的内容是什么呢?

(引导回答)有外力作用----状态改变----速度改变----有加速度产生。

在上节课中我们还讲了: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的,状态越难改变。这就涉及到三个物理量:力、加速度和质量,三者之间到底有何关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它。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介绍。

实验是我们掌握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就利用实验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f、m、a三者都是变量,在研究此类问题时,我们先使其中一个量保持不变,来研究另外两个量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法。

(1)原理:f可以用弹簧秤测量,m可以用天平测量,那加速度呢?

a=(s2-s1)/t2。

测量加速度的方法:a=(vt-v0)/t2。

(2)设计。

在光滑的导轨上放一量小车,一端系有细绳,绕过定滑轮后吊着砝码,砝码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

受到恒力作用的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有s=v0t+at2/2----s=at2/2------a=2s/t2,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取两个小车做双轨实验。当时间t相同时,有a1/a2=s1/s2。

(3)实验操作(1)。

平衡摩擦力;将两辆质量相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不同的砝码;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4)实验操作(2)。

将两辆质量不同的小车放在导轨上;系上细绳,跨过定滑轮挂上质量相同的砝码。

利用控制杆控制两辆小车同时运动;记录数据。

2、实验结论。

m一定时,f与a成正比;f一定时,m与a成反比。

3、牛顿第二定律。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公式:f=kma;注:取国际单位时,k等于1。

平衡摩擦力分析(导出)牛顿第二定律更一般的表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三、本节小结。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作业第1、2、3题。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例1]关于行星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行星都在同一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

b.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自转周期就越长。

c.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公转周期就越长。

d.水星离太阳“最近”,公转周期最短。

[例2]有两个人造地球卫星,它们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之比是1:2,则它们绕地球运转的周期之比为。

分析:设两人造地球卫星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1、r2,周期分别为t1、t2,且r1:r2=1:2,则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则得出结果。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知识回顾:

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进入新授课:

1、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2、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3、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中国大陆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探究作业。

1、回顾本章所学,自己整理知识体系。

2、预习下节内容。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地球的某一局部。如果在宇宙空间里看地球,地球近似是圆球型。

(教师画图)。

北京在北纬40°左右。一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请同学画出苹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海南省盛产椰子,椰子落下来沿着什么方向?

南半球上果树上落下的水果沿着什么方向落下?

(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沿着黑板上所画的方向落向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教师: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教师: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

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

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100克、200克和30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

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使用这个公式时,质量m用千克作单位,重力g用牛顿作单位,g=9.8牛/千克。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

已知:m=4吨=4000千克,

g=10牛/千克。

求:g。

解:g=mg。

=4000千克×10牛/千克。

=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教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

七、总结。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4、6。

高中物理必修说课稿

《功率》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

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

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共力点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牛顿第一定律。

2.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牛顿第二定律。

5.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2、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高一必修二物理教案

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运用物理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2、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10n的力的分力。(作图)。

3、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课本图)。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画出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如下)。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1、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答案:3种。

答案:50n,60。

矢量相加的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而没有方向,遵循代数求和法则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

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分别遵循两种不同的求和运算法则.

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知识与技能:认识二氧化硫从物质分类角度、化合价变化角度、特性角度分析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的性质,掌握分析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与危害,认识到物质具有的两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趋利避害,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第四章第三节,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也是巩固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还为巩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内容主要介绍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用途。知识上尽量使知识与用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在利用中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硫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这样,更全面的体现化学课程的教育功能。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学习过金属元素及硅、氯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验能力。多数学生能通过二氧化碳的酸性氧化物性质迁移到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可以更好的巩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能通过化合价认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理论上进行分析比较容易,但分析反应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较为困难。在学优生的带领下,学习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设疑导入用5min时间,引出主题;单质硫的性质讨论用5min时间;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用25min时间;总结及课上练习用10min时间。

(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为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为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利用化合价的变化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及还原性,尤其是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水到渠成;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学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及漂白性,可以进一步证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突破难点。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分组实验,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生生、师生、生本互动,了解学生的掌握、落实情况;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参考系不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可能会不同的。

(4)、参考系的确定方法

教学过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1、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须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须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须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基本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过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厢、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2、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法,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建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如果是直线则建立一维坐标系,如果是平面上的曲线,则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如果是立体的曲线,则建立三维坐标系。建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表演的飞机的位置变化,则要建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过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确定空间位置的方法,也是实际应用时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过程1:以课本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分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推导。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答案:1秒内、2秒内、第1秒内、第2秒内都是表示时间;第秒末、第2秒初都是表示时刻。

答案:都错,第3秒初到第5秒末是3秒钟;第4秒末到第5秒初是同一时刻。

答案:因为列车时刻表中列的数据表示的是进站及发车的时刻,而不是时间距离,因此不叫“时间表”;作息是工作和休息需要的时间,不能在某一时刻完成,作息时间表表示的是工作和休息的时间距离,因此不叫作息“时刻表”。

(三)本节小结:

一、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四)课堂练习(可彼此讨论):

一、甲乙两车停在车站里,甲车上的.乘客突然看到车外的树木向西运动,从另一侧看见乙车也向西运动,但比树木慢。那么请问车外的维持秩序的交警看到甲、乙两车运动的情况是如何的?(详细说明)。

答案:甲车向东运动,乙车也向东运动但运动得比甲车慢。

二、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好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好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别离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答案:a评析:该题以诗的意境为背景,新颖新颖,很好地表现了新课标增强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思想。

答案:12分钟是指时间;火车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11点32分。

(五)课外作业:

一、阅读讲义15页及17页“信息窗”二、讲义17页作业及练习册中相关练习。

(六)板书: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一、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成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时间的描述:时间和时刻。

(七)课堂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处置。

二、习题的选择。

3、学生的反映。

4、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进程:

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是: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前,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解释的手段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教育。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沿轨迹的切线方向。

1

2.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3.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讨论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设计】。

重点: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要建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图景,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与物体轨迹之间的关系,并得到了做曲线运动的“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的认识。

2.与教材中图5.1-1和图5.1-2所示的曲线运动的图景,生活中有很多,可以让学生们去观察,去体验。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物体具有初速度,且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课时安排】。

1课时。

【知识梳理】。

1.前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又是什么?

生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时候所受的合外力为零,而且反过来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零则物体会处在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生乙:若物体做直线运动则需要它受的合外力的方向与它运动的方向保持一致,这个时候如果合外力的大小不变则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匀加速或者匀减速,如果合外力的大小是变化的,则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2.导入新课:什么是曲线运动?

师:物体运动径迹是曲线而不是直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比直线运动复杂得多,而自然界中普遍发生的运动大多是曲线运动,所以运用已学过的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和动力学的基本规律——牛顿运动定律研究曲线运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3.讲授新课:

一、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

提出问题:我们该如何描述铁屑飞出时的运动方向?师生共同探讨得出:“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的结论。

2.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上。

因为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当速度的大小发生改变,或者速度的方向发。

生改变,或者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改变,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而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无论速度大小是否改变),即速度矢量时刻改变着,所以曲线运动必是变速运动。

三、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具有加速度,所受合外力一定不等于零。

1.当合外力的方向与初速度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下,合外力所产生的加速度只改变速度的大小,不改变速度的方向,此时物体只能作变速直线运动。

2.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合外力所产生的加速度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将做曲线运动,如图5.1-2所示。

【学习探究】。

物体受力与运动关系对照表。

课堂训练:

1.对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曲线运动中,质点在任一位置处的速度方向总是通过这一点的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

b.旋转淋湿的雨伞时,伞面上的水滴是由内向外的螺旋运动,故水滴的速度方向不是沿其轨迹的切线方向。

c.旋转淋湿的雨伞时,伞面上的水滴是由内向外的螺旋运动,水滴在任何位置处的速度方向仍是通过该点轨迹曲线的切线方向。

d.只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瞬时速度的方向才是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2.如图5.1-4所示,一物体由静止开始下落一小段时间后突然受一恒定水平风力的影响,但着地前一小段时间风突然停止,则其运动轨迹可能的情况是图中的哪一个?(c)。

3.如图5.1-5所示,一物体作速率不变的曲线运动,轨迹如图所示,物体运动到a、b、c、d向和受力方向的判断,哪些点可能是正确的?(ad)。

【课堂小结】。

1.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

1、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1)通过认真审题,确定研究对象。

(2)采用隔离体法,正确受力分析。

(3)建立坐标系,正交分解力。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5)统一单位,求出答案。

2、解决连接体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选取的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对象时可采取“先整体,后隔离”或“分别隔离”等方法。一般当各部分加速度大小、方向相同时,可当作整体研究,当各部分的加速度大小、方向不相同时,要分别隔离研究。

(2)对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式,求出答案。

3、解决临界问题的基本方法是:

(1)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随着过程进行引起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2)在某些物理过程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用极限分析的方法可以尽快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

易错现象:

(1)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用拉力f直接拉物体与用一重力为f的物体拉该物体所产生的加速度是一样的。

(2)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上有加速度时支持力等于重力。

(3)在加速系统中,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两物体要产生相对滑动拉力必须克服它们之间的静摩擦力。

第一步:物理知识点多,概念多,公式多,必须扎实基础,牢记概念并理解!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关键,我学习物理刚开始就是吃基础知识点的亏,没打牢自己的基础就去盲目的做题,结果效果很低!

第二步:回归课本+习题练习才是学习最重要方法,选择一本参考书认真做题并及时查阅课本,并养成课前预习、课中记笔记、课后加强练习的好习惯!

很多人,扎实基础后,就不再回归课本,便是大量做题,结果发现成绩还是不理想!这里,我特别强调,基础知识打牢了,不一定会用啊!所以课后习题、老师布置作业,必须按时完成,做习题就是一种对知识点的回顾和加深学习,在做习题遇见不会的,要及时查阅课本,如果看了课本还是不会,就大胆的问老师、问同学,同时把不懂的题记录在错题本中!

第三步:根据周考或月考成绩,进行查漏补缺,对不会的知识点做专题突破训练!

专题突破,其实很好,不论学哪一门课,只要某一知识点不会,那么就对这一知识点做专题训练,加强学习时间投入,才能更好的解决自己的薄弱点!

想学好物理一定要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每次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认真真的预习,这样才可以知道哪里是自己不懂的知识点,等到课堂中老师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这一部分。

课堂中一定要聚精会神的听课,可能你的稍微不留神就会错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物理知识点是一个套着一个的,所以每个知识点都要认真听讲。

课后的复习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听懂是一回事,如果不及时复习会很快遗忘,最好把老师上课教的例题自己给做一遍,这样才是掌握了上课老师所教的知识点。

大量的习题是快速提高物理的一个必要的途径,可以买一两本有用的习题讲解,平时多做这些题,如果有不懂的可以参考讲解,然后自己再做一便。大量的做题会使我们碰到各种各样的知识点,认真掌握他们吧。

要养成记录错题的习惯,这是学好每门课都必须要做的,物理也不例外。错题肯定是我们没有学好的地方,常把错题拿出来看看,在错题中多总结思考,这有助于我们快速提高物理成绩。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术: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需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成心义.(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和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二、进程与方式: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育爱国注意情感四、教学重点:

一、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历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进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一、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二、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进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讲义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讲义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4)、参考系的肯定方式。

教学进程1:学生讨论以下题目:

例一、下列关于参考系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参考系必需是和地面连在一路的`物体;

b、被研究的物体必需沿参考系的连线运动;

c、参考系必需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或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

d、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那个物体。

答案:d。

教师评析: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在具体问题上,一般以对运动的描述简单方便作为大体原则,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

教学进程2:强化训练:

答案:地面、车箱、火车。

例3、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甲车内的人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的人发现甲车没有运动。若以地面为参考第,上述事实说明:()。

a、甲车向西运动,乙车不动;

b、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且运动快慢相同。

答案:d。

二、空间位置的描述。

(1)、选择大家做熟悉的标志作为参考。

(2)、说明在该标志的那个方向。

(3)、距离多少。

师:在物理学中,借助于数学方式,成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答案:应成立一维坐标系,以校门为原点,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1米(或其它单位长度)为单位长度成立坐标系。

教师评析:建什么样的坐标系,关键是看物体运动轨迹的形状:若是是直线则成立一维坐标系,若是是平面上的曲线,则成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是是立体的曲线,则成立三维坐标系。成立坐标系时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例如:要描述做飞行演出的飞机的位置转变,则要成立三维坐标系。

教学进程4:知识延伸:用钟表的时针指向几点来肯定空间位置的方式,也是实际应历时常采用的方式之一。

3、时间的描述。

教学进程1:以讲义16页中“神舟”5号飞船飞行的部份重要时刻表为例(黑板上画出),同窗生一路讨论得出以下几点:

(1)、区分时间与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点;时间距离指的是两个时刻的距离,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一段线段。

(2)、时间的单位:s、min、h等。